一、关于GSM网络小区的完整性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庆[1](2018)在《基于ZTE手机平台的工程模式手机APP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移动网络给各大运营商带来利润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需要对其运营网络语音和数据服务质量进行监控、故障排除和射频优化等工作,传统的以人工利用专用仪器来进行网络数据测量的参数采集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这给各大运营商带来巨大的挑战。而随着近几年Android移动终端的发展及普及,利用Android工程模式手机可以获取终端附近不同网络条件下的网络模式和周围无线地址,同时还可以获取主小区以及临近小区信息。而且,工程模式手机在无卡或者有卡的条件下,都能达到获取网络信息以及解析网络数据的功能。因此,移动数据采集APP的相关研究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诱人的市场前景。本文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工程模式,设计了一款可以在有卡和无卡模式下获取各种网络参数的手机应用程序(APP)。具体来讲,主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充分研究及分析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ndroid工程模式手机的移动网络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系统相关功能与结构、数据采集及展示的方法等。2、在认真分析应用程序的需求后,利用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完成了基于Android工程模式手机的移动网络采集系统的开发工作。3、在手机终端上安装本课题开发的APP,并在实际应用环境中进行调试和实验,并给出系统分析报告。经测试表明,本文所开发的APP可实现对Android终端所在位置的信号强度、地理位置等的准确采集及展示功能。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该产品可以在无卡或有卡情况下,自动获取终端当前位置的2G、3G或4G等各种网络信号参数,而其它产品尚未实现无卡模式下,获取网络信息数据的功能,或者缺失解析某一种特定网络模式的功能,因此本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备很强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基于工程模式的网络参数采集APP可以实时在应用层方便的切换不同的网络环境(比如TD-LTE和FDD-LTE之间的切换),其它类似的APP则需要至少一分钟时间从上层进行切换。在网络优化参数采集、移动救援、基站故障排除、射频优化以及公安侦查等领域,该产品以其便携、功能丰富、采集参数全面的优点,将得到较多的应用。
罗昕起[2](2017)在《华数广电融合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环境不断变化,传统广播电视网正在向双向交互、宽带化、融合化、智慧化升级。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广电有线无线一体化融合网可以充分利用“700M”频段,将推动广播电视网有线无线融合发展,实现城市、农村无线广播电视和双向交互网无缝对接,最终形成智能融合的全媒体服务网络。本文以华数融合网建设为案例,主要介绍了有线、无线和卫星融合网技术,并详细研究了融合网中无线双向网技术及主要特点,对无线双向网在频率划分及利用、广播组播技术、对接广电内容及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技术及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广电网络的现有技术,然后根据现有网络进行业务规划分析和整体技术构架分析,接着完成实验网的建造工作,最后在融合网环境下,对传输、覆盖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探索新的业务应用。根据上述研究,结合了广电频率特点算法对网络设计,对设计后的网络做了细致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融合网的无线接入技术有经济成本低、覆盖效果好,易维护等优点。
冉建光[3](2016)在《保定移动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功能的日益繁多,用户对运营商提供的移动网络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网络质量是用户最关注的问题,也是网络维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更好的使用网络频率资源,使用户感知达到更高的水平,需要一套科学、高效的,且具有全程全网管理思维的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来指导现场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工作,更好的提升无线网络质量,降低网络故障,改善客户感知。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对海量无线网络信号进行信息分析,监测网络质量,辅助查找网络故障和覆盖盲点的功能,并且具有实时性和半自动功能,不受时间、地域、人工限制,能够判断网络覆盖盲区,实现对网络进行无线参数监测、小区信息采集、拨打测试及统计,主动覆盖预警上报等功能,提高了优化效率,同时降低了网络优化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研究了移动网络质量监测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阐述了质量监测的一般模型,详细分析了网络质量监测以及质量管理的关键技术。详述了该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搭建了网络质量监测的模型,从而构建了网络质量监测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并构建了移动网络质量监测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相关模块,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相关的演示与说明,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结合移动2G、3G、4G网络覆盖情况和投诉情况,分别进行基本功能的测试、回传和分析,与其他设备结果的一致性测试,GIS地图完整性测试,均证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梁翰中[4](2014)在《成都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项目管理工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将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进行应用,达到项目运行目的,满足项目的需要。优化项目管理主要涉及目标管理、进度管理和风险管理。成都移动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只有结合项目管理的知识加强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成都移动网络优化中心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优化环节多,部门多,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而且需要滚动分析,所以必须严格把控目标管理、进度管理和风险管理。本论文以2014年成都移动公司网络优化管理工具的研究为实例,探索移动网络优化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在目标管理中,从“策划”、“指导”、“考评”、“激励”进行研究,运用WBS对目标进行分解,运用甘特图制订阶段目标。在进度管理分析中,从活动分解、活动排序、时间估算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在活动分解中,运用WBS对优化工作进行分解后,主要包括综合数据分析、任务识别、问题区编号、现场查勘、方案制定、方案实施、验证测试等共6个子项目,32个工作单元。在风险管理中,从质量风险、进度风险、成本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运用LRCD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在工作中,我主要负责现场优化,同时负责优化支撑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优化支撑工具主要借助管理理论知识,利用工具的形式检查优化工作的成效,控制风险,提升效率,为整个优化工作发挥目标设定、目标分解、组织调整、分析原因、过程控制等作用。从项目管理角度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目标管理工具”“进度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举例说明:网络透视工具,原理就像给人照X图片,将网络中的问题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图层化呈现,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的问题,通过叠加呈现出来,在优化项目执行过程中,监控优化项目解决进度。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学习项目管理理论,在运用过程中,让理论知识为生产服务,发挥经济价值。
黄世祥[5](2014)在《新能源汽车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套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远程监控原型系统,完善了现有系统功能并保持其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重点改善了系统远程通信实时性,能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保驾护航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且设计了开放的车载终端架构,能形成一个可持续、为车联网相关应用提供支持的开发平台。论文在跟踪新能源汽车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Telematics简要研究并明确其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其数据采集方法和远程传输方式;然后基于上海市的地方标准提出了其设计要求和架构;接着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分别对车载终端的硬件、软件实现方案进行了设计和研究;最后测试了原型系统的远程通信性能。系统总体设计方面,首先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系统架构;然后详细设计和描述了车载终端功能行为和远程通信协议(RCP);通信方案方面,采用基于SAE J1939的高速CAN为与车辆控制网络的通信方案;采用基于CDMA2000EVDO移动网络的远程通信方案。车载终端设计方面,采用基于MCU(STM32)的硬件实现方案,模块化地设计了满足车载终端功能要求的硬件电路。采用基于实时内核RTOS(μC/OS-II)的软件实现方案,首先提出了具有层次分明、开放性特点的车载终端软件架构;接着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和实现了基础软件构件;最后进行了详细地应用软件设计。测试表明,原型系统具有优异的数据完整性,并改善了现有系统远程通信实时性。
李安琪[6](2013)在《一种解决WCDMA导频污染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一种主要的技术体制,它将提供比GSM系统和窄带CDMA系统更高的带宽、更大的系统容量,其先进的技术特征和丰富多彩的业务类型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宽带数据需求。目前WCDMA网络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已经建立起了许多试验网络。在完成WCDMA网络的理论规划和实际建网后,通信运营商如何经济有效地建设一个WCDMA网络,让网络建设的性价比最大化,这些都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此网络优化就成为提升网络性能的重要手段。随着3G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 WCDMA基站数量日益增多,站距日趋密集,如果对无线网络规划不好,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WCDMA系统是自干扰系统,新站的增加在改善覆盖、吸收话务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导频污染。因此,详细分析导频污染出现的原因,掌握发现导频污染的方法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提升网络质量的关键,也是WCDMA网络优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主要研究了WCDMA的覆盖优化问题,介绍了3G发展的现状和WCDMA特点及关键技术;分析了WCDMA网络优化的要点,包括3G与2G无线网络优化的区别,WCDMA网络优化流程、内容和分类;讨论了WCDMA覆盖优化问题,包括弱覆盖的问题、过覆盖的问题、导频污染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增加站点数量、调整基站位置、调整发射功率、调整无线角度高度等。以上的常规导频污染解决手段都是在相同频点下进行的,而异频解决方案充分利用WCDMA系统同频的特点,在建筑物内部引入异频信号,通过伪导频辅助切换的方式来解决导频污染的问题。与解决导频污染常规手段相比,异频方案在根本解决导频污染现象对网络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解决导频污染的新思路。最后着重研究了针对导频污染的覆盖优化问题,使用了沈阳铁西区一个地段搭建了WCDMA实验网络,对导频覆盖进行实地路测。根据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网络中导频信号的RSCP和Ec/Io存在一定的问题,导频污染现象严重。选用了异频切换的方式优化导频污染问题,结合基站及周围实际环境情况,选择性地整改室内分布系统,把现有的同频切换改为异频切换,网络调整后,测试数据表明RSCP和Ec/Io有了明显的改善。根据实验网的测试和调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室内外改为异频可有效解决室内信号外泄对室外信号的干扰问题,对EC/NO指标的提升有一定作用。其次改频后对室内分布系统的测试显示各项业务均正常,室内外异频切换正常。再有可以有效控制同频邻区的数量,缩减软切换的比例,减小系统资源的开销。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导频污染问题的新方法—异频切换解决方案,既有效解决了导频污染,又减小了系统资源开销,为运营商在WCDMA无线网络覆盖优化方面提出了一种探索的方法和解决途径。
汪燕[7](2013)在《无线集中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用电越来越普及,且用电量剧增,这需要更加合理化,精确化的电网管理。传统的小区采用人工上户抄表的方式,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容易引起漏抄、错抄,而且,由于用户较多,抄表员为客户垫支电费的情况无法避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抄表系统是利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再部署传感器对仪表数据自动读取和处理表计数据。数据收集和发送是大多数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基本功能,由此切入,很好的利用了无线网络技术中的优势与技术特点,组织无线网络,智能管理当地的用电。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抄表网络系统从电表收集数据,此系统包括了传感器,软件系统和相关数据收集方法。该系统包括多个电表数据收集节点,节点之间通过传输数据和信息交流,形成一个无线通信网络。该系统还包括一个服务器,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多个局域主要数据收集节点,与所有电表数据收集节点连接。该系统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在存储器中的服务器管理的通信网络电表的数据收集器的软件系统。对于长距离传输,从数据收集到服务器,系统采用TCP/IP协议。本文在数据传输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普通节点和系统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然后是内部节点和数据汇聚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对于这两个阶段,文章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设计和分析.所建立的延迟容忍网络DTN[1](Delay TolerantNetwork)对两个过程均要实现。
沈敏[8](2013)在《基于云计算的GSM-R数据挖掘平台研究》文中提出GSM-R无线通信系统已经被选为中国列控专用通信系统。2003年6月至现在,国内多条铁路干线已经使用GSM-R网络。CTCS-3是中国目前的列车信号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规定必须要保证GSM-R网络的可靠性,因此GSM-R网络优化工作已经成为网络维护的主要工作之一。GSM-R网络优化主要包括网络数据采集分析和网络参数调整。但采集数据存储格式不统一导致数据融合困难,单机存储导致存储量有限,查询性能低。本文提出云存储方案解决这些存储问题。同时基于单机处理的数据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处理简单、小规模的数据,算法运行速度慢,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软件安装维护繁琐,软硬件资源利用率低。因此本文结合云计算技术设计了GSM-R数据挖掘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将单机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并行化,提高算法的时效性,同时显着增加了算法的数据处理规模。本文还提出了云计算的若干个优化方案,显着提高了计算效率。本文最后成功地将GSM-R场强覆盖模型预测应用到GSM-R数据挖掘平台。根据现有的场强覆盖理论模型提取出场强覆盖的影响因素,并考虑高速环境下的速度因素,在数据挖掘平台上以实测数据为训练样本,用并行化的BP算法训练场强覆盖预测神经网络,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相比理论模型能更好地预测GSM-R场强覆盖。
魏爱华[9](2012)在《嘉兴移动客户感知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嘉兴移动公司移动通信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经营,网络质量逐步达到业界较好水平。对运营商而言,客户感知(也称用户感知)的下降不但会引起客户不悦,更会引起客户资源流失。用户感知的优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客户对移动运营商的忠诚度。本文以此为背景,结合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客户感知数据实时监测评估分析体系的实验,对客户感知体验相关业务技术进行研究:客户感知体验评价体系在嘉兴移动网络运维中实践应用;阐述嘉兴移动无线网络客户感知评估分析系统的主要思想及方法;实现了基于客户体验及感知分析系统、运维人员直观监测、VIP用户行为分析和网络主要KPI性能故障预测评估监测系统。接下来针对该系统相关需求分析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对每个涉及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合理分析及设计,包含评估体系中主要涉及的数据库方面的逻辑设计,最后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实运行。该系统试运行以来效果较好,准确处理大量的客户感知相关数据,提高了公司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客户投诉前解决了较多网络隐性故障,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
杨溢杰[10](2012)在《攀枝花商业银行“银信通”系统开发》文中指出银行账户变动信息、余额信息是银行客户关注的重要内容。移动电话作为信息快速、实时接收的有效载体,是满足客户实时掌握账户信息的最佳载体。手机银行即是通信运营商和银行共同推出的、满足客户进行实时银行账户管理的这样一款通信产品。本文在攀枝花商业银行提出的手机银行业务需求基础上,先调研了中国地区主流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方式,对短信银行、NFC-SD银行、智能客户端银行的适用范围、开发成本、市场接受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了攀枝花商业银行现有数据库、网络结构、安全措施等工作开展情况。然后,本文根据MAS系统功能及特点以及商业银行现有资源,选定了中国移动MAS(移动代理服务器)系统作为攀枝花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的解决方案。设计通过MAS系统软件二次开发,实现短信手机银行,并将其命名为“银信通”系统。在银信通系统设计方面,本文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将银信通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整个银信通系统分为客户在手机端操作的“前台系统”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在后台使用的“后台系统”两大部分。前台系统主要实现账户到账提醒、短信上行查询账户余额、转账缴费等功能,后台系统主要实现短信状态监控、统计及VIP客户服务等功能。本文最终依托中国移动MAS系统,通过设立一个数据前置中心,进行银行后台数据与短信的转换,实现储户通过手机进行账户查询、转账、支付。在数据前置中心的软件接口开发过程中,项目团队主要运用了Java、JSP、XML、struts、spring、ibatis等技术进行开发。通过最终的测试,本次开发的银信通系统实现了项目预期设计的全部目标。系统投入运营后,运行情况良好,用户规模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树立了攀枝花商业银行良好的品牌形象。商行银信通系统为地市级商业银行通过短信技术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了学习范本。
二、关于GSM网络小区的完整性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GSM网络小区的完整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TE手机平台的工程模式手机APP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测量技术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相关技术 |
2.1 ZTE手机平台简介 |
2.2 手机工程模式及其特点 |
2.3 不同网络制式的数据展示 |
2.3.1 2G网络数据展示 |
2.3.2 3G网络数据展示 |
2.3.3 4G网络数据展示 |
2.4 Android手机信号强度获取方法 |
2.5 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介绍 |
2.6 Android应用程序相关技术 |
2.6.1 Android应用程序结构 |
2.6.2 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 |
2.6.3 Andriod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模式手机APP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及分析 |
3.1.2 非功能性需求及分析 |
3.1.3 系统总体框架 |
3.1.4 权限管理设计 |
3.1.5 有卡、无卡模式设计 |
3.1.6 服务器端设计 |
3.1.7 服务器端设计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模式手机APP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平台运行环境搭建 |
4.2 工程模式手机APP终端 |
4.3 移动网络参数信息显示功能 |
4.4 经纬度定位功能 |
4.5 手机终端网络数据采集 |
4.5.1 配置文件 |
4.5.2 当前网络类型参数获取 |
4.5.3 当前网络信号参数获取 |
4.5.4 后台获取数据解析功能 |
4.6 服务器端功能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手机工程模式APP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性测试 |
5.2.1 测试内容 |
5.2.2 测试结果 |
5.3 非功能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华数广电融合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广电的危机与挑战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4 华数发展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的优势 |
1.5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2章 广电融合网无线宽带接入的关键技术 |
2.1 现有无线的技术体制 |
2.2 传统广电网络 |
2.2.1 DVB技术 |
2.2.2 DTMB技术 |
2.2.3 CMMB技术 |
2.3 宽带网络 |
2.3.1 wifi技术 |
2.3.2 700M LTE技术 |
2.3.3 Hotspot 2.0 |
2.4 广电频率的特点和优势 |
2.4.1 广电频谱规划原则 |
2.4.2 广电频谱现状 |
2.4.3 频谱划分方案 |
2.4.4 频谱划分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电融合网的组网设计 |
3.1 华数融合网设计 |
3.1.1 有线电视网络 |
3.1.2 无线广播网 |
3.1.3 无线广播电视交互网 |
3.2 有线无线网络协同覆盖的通道建设思路 |
3.2.1 无线广播网与无线广播电视交互网协同覆盖的通道建设 |
3.2.2 无线广播电视交互网与有线电视网协同覆盖的通道建设 |
3.2.3 融合网络中的网络节点 |
3.3 同频覆盖下的算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需求实现 |
4.1 实验网建设 |
4.2 选择测试频点规划参数 |
4.2.1 试验频点的规划 |
4.2.2 主辅同步序列算法 |
4.3 测试环境规划 |
4.3.1 实验网频点规划 |
4.3.2 实验网参数规划 |
4.3.3 建设实施 |
4.4 测试方案 |
4.4.1 承载网测试方案 |
4.4.2 DTMB网测试 |
4.4.3 700M LTE网络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数据与分析 |
5.1 华数广电融合网评测 |
5.1.1 LTE无线网络能力测评 |
5.1.2 无线接入网测评 |
5.1.3 DTMB评测 |
5.1.4 IPRAN传输网络测试 |
5.1.5 终端测试 |
5.1.6 天线测试 |
5.2 干扰共存评测 |
5.2.1 DTMB对700M LTE的干扰测试 |
5.2.2 700M LTE对DTMB的干扰测试 |
5.2.3 有线与700M LTE的相互干扰测试 |
5.2.4 基于8M工作带宽的LTE与DTMB干扰测试(实验室) |
5.2.5 基于8M工作带宽的LTE与DTMB干扰测试(外场) |
5.3 应用场景及测试 |
5.3.1 手机、便携电脑等移动终端 |
5.3.2 无线物联网 |
5.3.3 高清华数TV |
5.3.4 车载用户业务 |
5.3.5 农村信息化和应急通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保定移动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 |
第2章 移动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GPRS技术介绍 |
2.1.1 GPRS的网络结构 |
2.1.2 GPRS网络接口 |
2.1.3 GPRS传输平面 |
2.1.4 GPRS的特点及优势 |
2.2 GPS技术 |
2.2.1 GPS系统的组成 |
2.2.2 GPS的特点及应用 |
2.3 ANDROID技术介绍 |
2.3.1 Android平台的特征 |
2.3.2 Android平台系统架构 |
2.3.3 Android应用程序的构建 |
第3章 移动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体系结构 |
3.1.2 数据关联设计 |
3.2 系统功能模块 |
3.2.1 独立的采集及传输模块 |
3.2.2 实时集中管理远程监控 |
3.2.3 任务定制管理与下发测试模块 |
3.2.4 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
3.2.5 非专业人员辅助完成网络优化工作 |
3.2.6 深层分析 |
3.2.7 网络投诉精准定位与告警管控 |
3.2.8 智能手机终端及系统 |
3.2.9 网络信号采集展示与回传 |
3.2.10 网络拨测管理 |
3.2.11 软件自动升级 |
3.2.12 地图显示 |
3.2.13 用户权限控制 |
第4章 移动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 |
4.1 智能终端APP模块 |
4.1.1 系统功能主界面 |
4.1.2 实时拨测CQT |
4.1.3 实时路测DT |
4.1.4 实时地图测试 |
4.1.5 系统测试设置 |
4.1.6 测试任务执行 |
4.2 故障分析系统 |
4.2.1 网络质量信号处理 |
4.2.2 基站小区信号质量管理模块 |
4.2.3 建筑区域信号质量管理模块 |
4.2.4 地图统计分析 |
4.2.5 建筑信息管理模块 |
4.2.6 基于GIS基站小区投诉分析 |
4.2.7 重大投诉热点问题分析 |
4.2.8 基于GIS热点区域投诉分析 |
4.2.9 VIP保障区域的网络信号分析 |
4.2.10 网络投诉快速精准定位 |
4.3 质量监测系统测试模型 |
4.3.1 无线网路测试拓扑结构 |
4.3.2 测试方法 |
4.4 网络质量监测系统的监控成效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成都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项目管理工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通信的技术及市场发展现状 |
1.1.2 项目管理背景及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管理概念与特点 |
2.1.2 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 |
2.1.3 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 |
2.2 绩效管理理论 |
2.2.1 绩效与绩效考核 |
2.2.2 绩效管理的过程管控 |
2.2.3 绩效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方法 |
2.2.4 绩效管理中的标杆管理方法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
2.3.2 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 |
2.3.3 项目风险规划 |
2.3.4 项目风险识别 |
2.3.5 定性风险分析 |
2.3.6 定量风险分析 |
2.3.7 风险应对 |
2.3.8 风险监控 |
2.3.9 网络优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
第三章 移动公司无线优化项目分析 |
3.1 无线优化项目目标分析 |
3.2 无线优化项目简介 |
3.3 无线优化组织分析 |
3.4 无线优化项目流程分析 |
3.5 无线优化项目管理工具特点 |
3.6 无线优化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无线优化项目管理工具 |
4.1 项目管理工具介绍 |
4.2 进度管理工具——网络透视分析 |
4.3 质量管理工具——路测综合分析 |
4.4 无线优化项目管理工具效果 |
4.5 案例—运用优化项目管理工具分析优化彭州TD倒流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成果小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新能源汽车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能源汽车远程监控概述 |
1.1.1 意义及相关法规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Telematics 车载信息服务 |
1.2.1 Telematics 概念 |
1.2.2 Telematics 市场布局 |
1.2.3 Telematics 挑战与趋势 |
1.3 远程监控关键技术分析 |
1.3.1 分布式数据采集与传输 |
1.3.2 远程通信技术 |
1.3.3 嵌入式设备技术 |
1.3.4 集中式数据分析与处理 |
1.4 选题背景与主要内容 |
1.4.1 选题背景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远程通信方案研究 |
2.1 2.5G、3G 及 4G 简介 |
2.2 GPRS 与 EVDO 的 TCP 性能比较 |
2.3 EVDO 网络通信原理 |
2.4 TCP/IP 简介 |
2.4.1 TCP/IP 分层描述 |
2.4.2 PPP 帧格式 |
2.4.3 TCP 主要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 通信方案研究 |
3.1 新能源汽车控制网络结构 |
3.2 CAN2.0 协议 |
3.2.1 CAN 总线特性 |
3.2.2 CAN 标准规格 |
3.2.3 CAN 协议内容 |
3.3 SAE J1939 简介 |
3.4 车载终端 CAN 通信协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设计要求 |
4.1.1 功能要求 |
4.1.2 车辆状态信息 |
4.1.3 主要性能指标 |
4.2 架构设计 |
4.2.1 系统架构 |
4.2.2 车载终端架构 |
4.2.3 监控中心局域网模型 |
4.3 车载终端功能行为 |
4.3.1 功能描述 |
4.3.2 工作模式 |
4.4 远程通信协议设计 |
4.4.1 协议层次结构 |
4.4.2 通信过程分析 |
4.4.3 数据包格式定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
5.1 硬件实现方案研究 |
5.1.1 MCU 与 FPGA 比较 |
5.1.2 MCU 选型 |
5.2 硬件设计概述 |
5.2.1 设计约束考虑 |
5.2.2 硬件总体结构 |
5.3 单元电路设计 |
5.3.1 电源电路 |
5.3.2 MCU 最小系统 |
5.3.3 EVDO 模块电路 |
5.3.4 CAN 驱动电路 |
5.4 电路原理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
6.1 软件实现方案研究 |
6.1.1 前后台与多任务模式 |
6.1.2 RTOS 选型 |
6.1.3 软件架构 |
6.2 μC/OS-II 应用简介 |
6.2.1 μC/OS-II 源文件 |
6.2.2 μC/OS-II 移植 |
6.2.3 μC/OS-II 重要 API |
6.3 平台软件层设计 |
6.3.1 MCU 开发支持包 |
6.3.2 远程升级 IAP 程序 |
6.3.3 FatFS 应用简介 |
6.3.4 底层驱动程序 |
6.3.5 高级驱动程序 |
6.3.6 通信协议栈 |
6.4 接口层设计 |
6.5 应用层设计 |
6.5.1 车载终端启动流程 |
6.5.2 实时任务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远程通信性能测试 |
7.1 测试原理及目标 |
7.2 模拟通信服务器设计 |
7.2.1 Server 程序设计 |
7.2.2 Client 程序设计 |
7.2.3 MySQL 数据库访问 |
7.3 远程通信测试 |
7.3.1 测试条件 |
7.3.2 测试结果及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8.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一种解决WCDMA导频污染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3G 发展现状 |
1.3 WCDMA 系统结构 |
1.3.1 概述 |
1.3.2 UTRAN 结构 |
1.4 WCDMA 特点及关键技术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贡献 |
1.6 章节安排 |
第2章 WCDMA 网络优化要点 |
2.1 3G 与 2G 无线网络优化的区别 |
2.2 WCDMA 网络优化流程、内容和分类 |
第3章 WCDMA 导频污染研究 |
3.1 弱覆盖的问题 |
3.2 过覆盖的问题 |
3.3 导频污染的问题 |
3.3.1 导频污染的定义 |
3.3.2 导频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
第4章 解决 WCDMA 导频污染的方法 |
4.1 导频污染的常规解决手段 |
4.2 导频污染异频解决方案 |
4.3 导频污染问题分析流程 |
4.4 消除导频污染的流程和方法 |
4.5 确定功率配比关系下导频接收强度要求分析 |
第5章 异频解决方案实例研究 |
5.1 导频污染分析 |
5.2 异频切换解决方案 |
5.2.1 方案实施目的 |
5.2.2 方案可行性分析 |
5.2.3 方案实施流程 |
5.2.4 方案实施内容 |
5.3 方案实施效果 |
5.3.1 设定总体目标 |
5.3.2 实施前后效果检验 |
5.3.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5.4 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无线集中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意义 |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概念 |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层次划分及协议栈结构 |
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应用 |
1.1.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送模型 |
1.2 无线集中抄表网络研究现状和发展 |
1.2.1 国外抄表系统发展 |
1.2.2 国内抄表系统发展 |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工作 |
1.3.1 选题背景 |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远程集中抄表系统需求分析 |
2.1 问题分析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中间件 |
2.2.2 电表数据读取 |
2.2.3 分布式服务 |
2.2.4 活动管理子系统 |
2.2.5 调度子系统 |
2.2.6 报警子系统 |
2.2.7 关系管理子系统 |
2.2.8 映射子系统 |
2.2.9 供应方子系统 |
2.2.10 数据存取子系统 |
2.2.11 输出子系统 |
2.2.12 界面子系统 |
2.2.13 指令集 |
2.2.14 固件与内存管理 |
2.3 抄表网络数据传输方式 |
2.3.1 概述 |
2.3.2 当前无线抄表网络传输技术 |
2.3.3 综合传输技术 |
2.4 抄表系统网络环境 |
2.4.1 受限网络 |
2.4.2 DTN 的概念 |
2.4.3 DTN 网络的终端和节点类型 |
2.4.4 DTN 的命名地址和路由 |
2.4.5 DTN 安全 |
2.5 抄表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第三章 抄表系统设计 |
3.1 抄表系统架构设计 |
3.2 抄表系统软件设计 |
3.3 数据收集方法设计 |
3.4 抄表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抄表系统数据库数据格式设计 |
第四章 抄表系统测试与实现 |
4.1 电表数据收集节点硬件实现 |
4.2 抄表系统的数据收集方法的实现 |
4.3 抄表系统数据库实现 |
4.4 抄表系统软件系统的实现 |
4.5 抄表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4.5.1 测试的项目与硬件环境 |
4.5.2 测试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云计算的GSM-R数据挖掘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云计算与数据挖掘基础 |
2.1 云计算的概念和历史 |
2.2 云计算的架构 |
2.3 云计算的主要技术 |
2.4 数据挖掘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SM-R场强覆盖模型研究 |
3.1 移动通信无线信道特性 |
3.2 信令与场强 |
3.3 场强覆盖影响因素 |
3.4 场强覆盖因素的数据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云计算的GSM-R数据挖掘平台 |
4.1 GSM-R数据存储分析需求 |
4.2 GSM-R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和业务流程 |
4.3 IaaS层虚拟化设计 |
4.4 PaaS层GSM-R存储系统设计 |
4.5 PaaS层GSM-R计算资源调度设计 |
4.6 PaaS层GSM-R数据处理模型设计 |
4.7 SaaS层GSM-R应用程序设计 |
4.8 基于云计算的BP算法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分析 |
5.1 GSM-R云存储系统系统测试 |
5.2 GSM-R数据处理模型性能测试 |
5.3 基于云计算的BP算法的GSM-R场强覆盖预测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嘉兴移动客户感知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相关技术 |
1.1 客户感知的概念 |
1.2 客户感知系统相关背景 |
1.3 客户感知质量评估体系的价值 |
1.4 GSM无线技术简要介绍 |
1.5 GSM无线网络的成长 |
1.6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概述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用户感知评估体系 |
2.2 用户行为分析及用户感知度性能预测 |
2.2.1 用户行为分析 |
2.2.2 客户感知度的性能趋势分析 |
2.3 主动监控用户感知度性能 |
2.3.1 主动性监控算法 |
3 系统功能设计 |
3.1 系统软件架构 |
3.1.1 简要概述系统应用层 |
3.1.2 简要概述数据管理层 |
3.1.3 简要概述数据采集层 |
3.2 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
3.3 数据库设计方向 |
3.4 系统设计规则 |
4 系统实现 |
4.1 主要模块功能实现 |
4.1.1 业务子系统 |
4.1.2 框架组件 |
4.1.3 平台框架 |
4.1.4 界面插件 |
4.1.5 VIP用户行为分析 |
4.2 系统应用效果举例 |
4.2.1 系统界面 |
4.2.2 系统感知度性能评估 |
4.3 系统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攀枝花商业银行“银信通”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意义 |
1.2 攀枝花商业银行简介及业务需求分析 |
1.3 国内手机银行技术分析与对比 |
1.4 国内移动运营商短信业务特点分析 |
1.5 论文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银信通系统介绍 |
2.1 中国移动短信技术整体结构概览 |
2.2 银信通系统规划 |
2.2.1 银信通背景 |
2.2.2 银信通系统整体规划及特点 |
2.3 银信通客户前台系统规划 |
2.4 银信通银行后台管理系统规划 |
2.5 银信通短信通道规划 |
第三章 银信通系统开发需求分析 |
3.1 银信通系统定位 |
3.2 银信通系统短信下行及交互流程分析 |
3.3 客户前台短信系统分析 |
3.3.1 管理维护 |
3.3.2 短信通知 |
3.3.3 查询交易 |
3.4 银行后台短信系统分析 |
3.4.1 短信发送 |
3.4.2 短信接收 |
3.4.3 警告信息 |
3.4.4 短信任务管理 |
3.4.5 通信录管理功能 |
3.4.6 VIP 管理功能模块 |
3.5 银信通系统环境与需求分析 |
3.6 系统扩展性 |
第四章 银信通系统设计 |
4.1 设计思想与目标 |
4.2 银信通系统整体设计 |
4.3 软件模块设计 |
4.3.1 银信通客户前台模块设计 |
4.3.2 银信通后台模块设计 |
4.3.3 软件模块与业务需求的对应关系 |
4.4 数据流程图 |
第五章 银信通系统开发 |
5.1 系统开发特点分析 |
5.2 短信系统开发准备 |
5.2.1 开发目标 |
5.2.2 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 |
5.2.3 系统开发环境 |
5.2.4 企业应用模式的系统开发步骤 |
5.2.5 插件模式的系统开发步骤 |
5.2.6 数据库及相关表定义 |
5.3 获取收、发短信模块开发 |
5.4 短信收发模块开发 |
5.5 短信收发状态模块开发 |
5.6 银信通功能开发举例-查询余额 |
5.7 程序中涉及的部分主要函数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信通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简介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项目干系人 |
6.1.3 测试范围 |
6.2 测试策略 |
6.2.1 数据和数据库完整性测试方案设计 |
6.2.2 功能测试 |
6.2.3 性能测试 |
6.2.4 安装测试 |
6.2.5 工具 |
6.3 测试用例 |
6.4 测试结果及结论 |
6.4.1 测试结果 |
6.4.2 缺陷分析及改进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小结 |
7.2 问题分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关于GSM网络小区的完整性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TE手机平台的工程模式手机APP设计与实现[D]. 吴晓庆. 东南大学, 2018(05)
- [2]华数广电融合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D]. 罗昕起.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3]保定移动网络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冉建光.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4]成都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项目管理工具的研究[D]. 梁翰中.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新能源汽车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D]. 黄世祥.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6]一种解决WCDMA导频污染方法的研究[D]. 李安琪. 吉林大学, 2013(12)
- [7]无线集中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D]. 汪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基于云计算的GSM-R数据挖掘平台研究[D]. 沈敏. 浙江大学, 2013(06)
- [9]嘉兴移动客户感知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魏爱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10]攀枝花商业银行“银信通”系统开发[D]. 杨溢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