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袁雪[1](2021)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根据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和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小学阶段是进行系统化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语用学强调的就是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这一点在新课标中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着重开展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诸多因素,最为主要的是语用能力。实际上,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少考虑到英语交际中的规范,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相对弱化,造成学生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甚至语言离格的情况,使英语交际难以为继,语用能力习得成效不明显,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难以提升。在英语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导向。鉴于此,笔者通过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为期四个月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实践,观测并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40余条,分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原则时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并优化教学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拟从语用学理论中探讨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三条主要语用原则下,北京市某民办小学教师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语用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相结合,提高语用能力培养成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语用学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同时,对民办小学教师的英语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分析记录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在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三条主要语用原则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要求。第三部分分析40余条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根据三条语用原则分析教师对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内容,进一步提出优化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结语,总结研究结果,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戴沅芳[2](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刘晓慧[3](2019)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组织、管理和指导课堂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上发挥着多种重要的作用,其作为课堂中实现教学互动和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把语言知识目标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词汇、句法和语法的学习,强调语言形式使用的正确性,却忽略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得体性,使得语言知识与社会意义脱节。这种“强调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造成了学生语言运用上的生疏和交际能力的缺失,导致其在实际情境中语用失误频发。此外,在己有的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研究者对低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关注不够,专门聚焦教师课堂话语质量对小学生语用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更少。这种趋势可以看出研究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必要性以及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丰富研究内容、提供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目的,笔者在本研究中,首先从真实的课堂视角展开,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语用问题。随后,展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成因调查以及小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在了解了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学生的语用能力后,笔者结合课堂观察以及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以及教师语用教学意识对学生语用能力产生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发现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产生的影响有:教师语用意识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话语习惯影响学生对交际规则的认知;教师的话语思维影响学生交际言行的准确表达;教师话语的“宽度”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厘清两者关系之后,笔者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五条建议:优化输入,引导学生树立语用意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语用功能;文化导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创设适用语境,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融合课内外活动,促进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同步发展。
陈柔伊[4](2018)在《文化选修课程对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背景下,文化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2017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除了必修外,还应添加上选修课程,相对于一线城市的市级高中,偏远地区的县级高中在英语教学方面形式更为单一,文化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滞后。选修类课程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已经逐渐普及,但在县级高中还是一个很新的方向,如何在高考任务繁重的压力之下,通过文化选修课的形式能够使得学生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用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以笔者所在的县级示范高中的两个高二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情况相近,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笔者给其中一个班级每周增加一节文化选修课,为期一个学期,探索基于“主题、对比、练习”为要素的文化选修课在县级高中的实行效果,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县级高中学生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等方面的语用能力现状如何?2.文化选修课对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升效果如何,提升较大的方面有哪些?3.选修课在教师教学和教学效果上有哪些优点和欠缺?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县级高中的学生语用能力低下,在常见的交际情景存在大量的语用失误。学生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对语用原则的掌握和中国文化表达这三个层面均存在很大不足,典型的问题有套用汉语意思、混淆中西的社交规则等。而且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方面的得分相对更低,说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非常缺乏口语的训练。其次,基于“主题、对比、练习”为要素的文化选修课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上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使得学生的各项语用能力得以发展,尤其提高最明显的是跟语用原则相关的题目,说明学生对于语用规则的掌握相对容易,也表明了很多二语语用特征和知识的可教性。最后,学生对选修课的整体满意度高,但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及课堂活动中小组的成员合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通过问卷收集学生的课堂建议,发现课堂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对课堂的严格度、互动性、活动多样性等都提出了一些看法。基于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为目标的建议:1)平衡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文化意识。2)运用文化主题的融合和对比,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3)统筹课堂活动和课后复习巩固,增强文化教学的影响。
周艳[5](2018)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不断向前发展,与其他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不计其数。但在现实交流中,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与本族语者交流时仍然存有障碍,或沟通不尽如人意,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失误。这主要由于长期来人们在英语教学中过于强调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知识,以应对层层考试和选拔,而忽略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或语言情境与真实的英语国家交际情境有所差距,从而不能获得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体验。小学英语教材,作为我国英语初学者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语言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能否促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真实的英语交际体验,能否引起教师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视等,这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下文简称“湘少版”)三年级至六年级一共八册书,该教材呈现内容以对话为主。在该册教材中,部分对话设计出现语用失误现象。本论文以英语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的语用失误理论以及何自然教授对语用失误的阐释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对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定性分析。首先,找出教材中语言材料的语用失误实例,并将其分为对话设计不得体、对话不符合英语国家习惯以及对话设计缺乏真实性三类;然后,针对这三类语用失误相应进行分析,找出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总结教材中的语用失误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师把握语言材料的语用性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通过对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的研究,希冀能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意见,在编写时考虑在小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导入背景文化,从语料库中选编真实的语言素材,导入相应的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对比,以培养学生正确而得体地使用英语这门语言,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郝莹[6](2017)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合作日益紧密,合作日益增强。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的日益频繁和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使得人们在交际中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如本民族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交际模式,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及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规约及语言知识等。交际双方不能够正确理解对方的真正目的和真正的表情达意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语用失误。J.Thomas(1983)首次对语用失误一词进行使用。在她看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对说话人的意图没有充分理解与把握所致。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跨文化的相关内容,语用失误的形成的原因如文化差异、语境因素、相关的语用知识等及不同表现形式,如在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表现在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言学两个方面,而在非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又分为肢体和非肢体语言语用失误两方面。由此可见,想要达到顺畅的交际,一方面要求外语使用者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较为充分、扎实;另一方面要求外语使用者具备有外语语用知识和能力。在探讨语用失误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后,笔者提出减少或者避免语用失误产生的规避策略。通过讨论的各种措施,能够使外语使用者认识到,在言语交际时应该选择与相关语境和文化相符合的语言,通过做出恰当的选择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陈蔚[7](2017)在《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的研究分析》文中认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能用英语进行得体地交流和表达。学生在掌握了英语的各种语用规则和语用规律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这是保证学生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关键期,是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起点,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后续英语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载体,它编排内容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发展。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础,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共八册书中的文本内容和权威词典、英语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文本内容中的25处语用失误现象。以此为视角对教材文本内容的语用失误研究可以帮助教材编者改进教材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正确语用能力的意识,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掌握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各种交际规范和深入了解西方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小学英语教材文本内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教材文本内容语用失误的必要性。第二章是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确立了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研究教材语用失误的理论框架,提出研究方向。第三章是从研究问题、对象和方法三方面简介了本研究的设计。第四章是阐述了针对2013版8册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从顺应理论(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四个方面分别统计了教材中不符合交际能力结构的文本内容数据并具体分析了这些语用失误的表现。第五章为论文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第六章是就本研究的结果对小学英语教材语用方面的编写和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肖瑶[8](2017)在《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正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显然,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是不够的,新时代的外语学习者还要具备良好的语用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完满的交际效果。因此,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为研究方法,旨在研究高中学生英语语用学习现状及语用能力的情况,并就学生英语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新形势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已经有所转变,具有一定的语用意识,当代英语教师的文化渗透意识也有所加强。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英语教学“重语法轻语用”的问题仍然突出。另一方面,高中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学生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对语用知识的掌握还有所欠缺,语用能力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学生英语语法能力与英语语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二者之间不一定成正比。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要明显落后于语法能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探讨,笔者针对高中英语教学及学生语用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英语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提出相关建议。作为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实证性的初步研究,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芬[9](2016)在《中国学生的恭维语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Thomas的语用失误分类,对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常出现的恭维语语用失误进行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归类和分析,探索与恭维语相关的英语教学,以期提高我国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英语教学质量。
余佳蔓[10](2016)在《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类型的案例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日益频繁,从而对跨国交际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日益崛起,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浪潮,甚至在有些国家“你好”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打招呼方式,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汉语学习者的热门话题。而如何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正确、灵活、有效、巧妙地运用到日常交际中,这一语言运用问题在对外汉语界受到了不少的关注,但迄今为止,未曾有人进行深入、透彻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中以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分析基础。归纳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五种类型:语言符号体系运用的失误(词汇语用失误和语义语用失误),言说主体的时空条件匹配失误,言说主体的身份关系匹配失误,言语主体的听话者和说话者匹配失误和交际意图与时空匹配失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笔者归纳分析得出,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隐私观,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时间观等因素产生的文化差异而导致了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诸多语用失误,甚至产生了文化冲突现象。该研究在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类型探索其根源的基础上,对语言语用本身的言说主体说话者、听话者,依据语用目标、语用情境、文化码本、听话者码本以及说话者码本提出了语用调适模型,并从核查性和互为性两个角度分析了语用调适原则。从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三个方面调适提出适当的建议。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要求 |
(二)小学是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关键期 |
(三)民办小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
(四)个人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对象 |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要求 |
一、语用原则 |
(一)合作原则 |
(二)礼貌原则 |
(三)关联原则 |
二、语用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一)合作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二)礼貌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三)关联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有效性分析 |
一、中外教师应用合作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中教重点讲练模式化 |
(二)外教知识讲授连贯性不强 |
(三)外教语句讲练引导不足 |
二、中外教师应用礼貌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中教疏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二)外教间接表达方式难理解 |
三、中外教师应用关联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外教拓展内容丰富,分散学生注意力 |
(二)中教紧抓重点,教学内容单一 |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
一、搭建高效的双师型课堂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二、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一)利用中外教师的文化背景优势 |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诱因 |
(三)布置开放型课后作业 |
三、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 |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二)教师应提高目标语语用水平 |
四、创设真实生动的交际情境 |
(一)创设话题式情境 |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 |
五、云课堂等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充分利用 |
(一)教育管理部门云课堂资源的引进和优化 |
(二)教师需提高操控高科技教学设备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语料收集 |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
4.2 研究过程 |
4.3 数据描述 |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 |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
5.3.3 小结 |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启示 |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输入假说理论 |
二、Swain输出假设理论 |
三、认知语用学理论 |
四、言语行为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师课堂话语存在的语用问题 |
二、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语用问题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教师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二、学生测试卷的设计与说明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一、教师问卷调查对象 |
二、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对象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调查数据的整理 |
二、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成因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二节 学生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测试数据的整体分析 |
二、学生语用失误的具体表现 |
三、测试得出的结论 |
第三节 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一、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二、教师课堂语用教学意识与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师的语用意识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
二、教师的话语习惯影响学生对交际规则的认知 |
三、教师的话语思维影响学生交际言行的准确表达 |
四、教师话语的“宽度”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优化输入,引导学生树立语用意识 |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语用功能 |
三、文化导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
四、创设适用语境,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
五、融合课内外活动,促进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同步发展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文化选修课程对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二、文献综述 |
2.1 语用能力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 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对前人研究的总体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测试 |
3.3.2 问卷 |
3.4 研究过程 |
3.4.1 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调查 |
3.4.2 文化教学 |
3.4.3 教学效果检验 |
3.5 数据收集 |
四、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县级高中生的语用能力现状结果对比 |
4.1.2 文化选修课对语用能力提升的结果对比 |
4.1.3 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反馈结果 |
4.2 讨论 |
4.2.1 县级高中生的语用能力现状 |
4.2.2 文化选修课对语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
4.2.3 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
五、结语 |
5.1 研究发现 |
5.2 教学启示 |
5.2.1 平衡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文化意识 |
5.2.2 运用文化主题的融合和对比,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
5.2.3 统筹课堂活动和课后复习巩固,增强文化教学的影响 |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5)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语用失误的定义 |
2.1.2 语用失误的类别 |
2.2 语用失误研究现状 |
2.1.1 国外语用失误研究 |
2.1.2 国内语用失误研究 |
2.3 英语教材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
第3章 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类型 |
3.1 对话设计不得体 |
3.1.1 冒犯他人隐私 |
3.1.2 不礼貌言语 |
3.1.3 有违公德 |
3.2 对话不符合英语国家习惯 |
3.2.1 中式思维表达 |
3.2.2 语言累赘 |
3.2.3 滥用完整句 |
3.3 对话设计缺乏真实性 |
3.3.1 对话设计过度注重语法 |
3.3.2 对话情境脱离生活实际 |
第4章 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成因及影响 |
4.1 教材中语用失误形成原因 |
4.1.1 文化背景差异 |
4.1.2 母语负迁移 |
4.1.3 英语测试中的语法比重大 |
4.2 教材中语用失误带来的影响 |
4.2.1 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4.2.2 影响学生对于真实语言材料的输入 |
4.2.3 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4.2.4 影响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
4.2.5 影响教师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
第5章 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改进的建议 |
5.1 注重文化导入 |
5.1.1 在教材中导入背景文化介绍 |
5.1.2 在教材中导入英语影视作品 |
5.2 提供真实语言材料 |
5.2.1 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 |
5.2.2 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 |
5.3 渗透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对比 |
5.3.1 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对比 |
5.3.2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对比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发现与启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手段 |
二、实证数据采集 |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 |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四节 理论框架 |
一、语言语用失误 |
二、社交语用失误 |
三、非言语语用失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文化语用失误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语言语用失误 |
一、词汇层面语用失误 |
二、语法层面语用失误 |
第二节 社交语用失误 |
一、问候 |
二、道别 |
三、邀请 |
四、称赞 |
五、称呼 |
六、拒绝 |
第三节 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
一、体态语语用失误 |
二、副语言语用失误 |
三、客体语语用失误 |
四、环境语语用失误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文化语用失误规避策略 |
第一节 语用失误应对策略 |
一、培养语言适应能力 |
二、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7)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材资源开发的需要 |
1.1.2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2 文献回顾 |
2.1 语用失误的一般性研究 |
2.1.1 语用失误的界定 |
2.1.2 语用失误的分类 |
2.1.3 语用失误的成因 |
2.1.4 语用失误的解决策略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对英语教材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
2.2.2 对英语教材中对话(会话)部分的语用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教材(教学)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语用学视角 |
3.2 顺应理论 |
3.3 从顺应的视角解释语用失误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5 教材内容的语用失误分析 |
5.1 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
5.1.1 涉及个人隐私话题的内容 |
表 4-2 涉及个人隐私话题的内容(一) |
表 4-3 得体交流内容的文本实例(一) |
表 4-4 涉及个人隐私话题的内容(二) |
表 4-5 得体交流内容的文本实例(二) |
表 4-6 涉及个人隐私话题的内容(三) |
5.1.2 应答礼貌性 |
表 4-7 涉及应答礼貌性的内容(一) |
表 4-8 涉及应答礼貌性的内容(二) |
表 4-9 涉及应答礼貌性的内容(三) |
5.1.3 中外文化习俗 |
表 4-10 涉及中外文化习俗的内容(一) |
表 4-10 涉及中外文化习俗的内容(二) |
5.2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
5.2.1 对交际场合的顺应 |
表 4-11 对交际场合不顺应的内容(一) |
表 4-12 对交际场合不顺应的内容(二) |
5.2.2 对社会环境的顺应 |
表 4-13 对社会环境不顺应的内容(一) |
表 4-14 对社会环境不顺应的内容(二) |
5.2.3 对社会规范和交际准则的顺应 |
表 4-15 对招呼语不顺应的内容 |
表 4-16 对关切语不顺应的内容(一) |
表 4-17 对招呼语不顺应的内容(二) |
6 结论 |
7 建议 |
7.1 改进教材内容培养英语思维 |
7.1.1 确立文化渗透意识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
7.1.2 巧用英语原版教材保证地道语言的输入 |
7.2 优化教材的使用重视情境创设 |
7.2.1 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
7.2.2 情境呈现的多样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研究发现及启示 |
第一节 高中生英语语用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
第四节 基于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英语语用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Pragmatic Competence Test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类型的案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成因研究 |
1.3.2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类型分析 |
1.3.3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策略分析 |
1.3.4 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
1.3.5 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相关术语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2 跨文化交际的界定 |
2.3 语用失误的界定 |
2.4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界定 |
3.语用失误类型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2 类型分析 |
3.2.1 语言符号体系运用的失误 |
3.2.2 言说主体的时空条件匹配失误 |
3.2.3 言说主体的身份关系匹配失误 |
3.2.4 言语主体的听话者和说话者匹配失误 |
3.2.5 交际意图与时空匹配失误 |
3.3 小结 |
4.语用失误的文化差异分析 |
4.1 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 |
4.2 价值观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
4.3 隐私观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
4.4 风俗习惯产生的文化差异 |
4.5 社会制度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
4.6 小结 |
5.语用策略分析及启示 |
5.1 语用调适 |
5.1.1 语用调适模型 |
5.1.2 语用调适的原则 |
5.2 教学启示 |
5.2.1 教师教学的调适 |
5.2.2 教材内容的调适 |
5.2.3 课程设置调适 |
结语 |
附录:跨文化语用失误案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袁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2]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 刘晓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文化选修课程对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D]. 陈柔伊.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研究[D]. 周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2)
- [6]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及应对策略[D]. 郝莹. 黑龙江大学, 2017(09)
- [7]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教材语用失误的研究分析[D]. 陈蔚. 宁波大学, 2017(03)
- [8]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肖瑶.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国学生的恭维语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 黄芬.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10)
- [10]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类型的案例分析研究[D]. 余佳蔓.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