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产生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产生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一、纳米材料的生成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淑扬[1](2021)在《蕲艾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功能粘胶纤维的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天然抗菌绿色纺织品的研发,探讨以添加植物提取物制备环境友好型功能纺织品及纤维,已成为目前功能纺织品研究热点之一。蕲艾精油是从蕲艾的茎和叶中提取的具有疏水性及挥发性的天然芳香化合物,具有广谱杀菌、生物降解、安全无毒等优点,但其稳定性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p H、光照、温度、氧和酶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包覆精油,能够有效提高蕲艾精油释放的持久性和稳定性。SPG膜乳化法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乳化方法,它改善了高能乳化法高能耗、高成本、低环保等缺点,更加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因此,利用SPG膜乳化法制备蕲艾精油微胶囊,并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生产抗菌性粘胶纤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模拟粘胶纤维的纺丝环境,对微胶囊壁材的选取做探讨,选择耐酸碱性、耐高温性优异的丙烯酸树脂作为微胶囊的壁材。2.基于SPG膜乳化法,制备蕲艾精油乳液,并结合界面聚合技术,制备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首先,探讨SPG膜乳化过程中转速、稳定剂浓度、跨膜压力等工艺参数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分布及外观形貌的影响。当转速为700 r/min,PVA浓度为1%,跨膜压力为20 k Pa时,制得微胶囊的粒径最小且均一,在3.06-9.79μm之间。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无团聚。热重(TG)结果表明,与精油相比,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其次,探讨芯壁比对微胶囊载油率的影响,当芯壁比为4:5时,微胶囊载油率最高为37.0%,15 d后累积释放率为73.84%,缓释效果最为优异,采用Peppas-Sahlin模型拟合效果最优,遵循Fickian扩散。抗菌实验表明,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相比于蕲艾精油更为长效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能力要强于大肠杆菌。3.探讨了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制备蕲艾精油抗菌粘胶纤维的湿法纺丝工艺。蕲艾精油粘胶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相比,化学结构未发生变化,但表面变得粗糙,沟槽更宽,横截面外缘锯齿型更为明显。同时,蕲艾精油粘胶纤维的结晶度和力学强度均有所下降,载油率为25.69%。缓释性能测试显示蕲艾精油粘胶纤维在36 h后累积释放率达到29.19%,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亦遵循Fickian扩散。抗菌测试表明,蕲艾精油粘胶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张思雨,赵立环,刘斯璐,巩继贤,陈磊[2](2021)在《基于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纺织品抗菌整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作为石墨烯的含氧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O)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GO的抗菌机制,其次总结了GO与金属粒子、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的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然后探讨了基于GO及其复合材料的纺织品抗菌整理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GO及其复合材料在纺织品抗菌整理方面的研究方向。

杨文丽[3](2020)在《基于三羟甲基磷交联的羊毛织物抗菌整理》文中研究表明羊毛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蓬松柔软,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湿性。但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毛织品易吸附真菌,细菌和微生物,并为其繁殖和传播创造条件,影响织物性能,同时也可能造成人体皮肤感染疾病。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通过交联剂将具有抗菌性能的物质共价交联到羊毛织物表面,来制备具有抗菌性能的羊毛织物。本文借助三羟甲基磷(THP)作为交联剂,将超支化聚合物(HBP-NH2)、溶菌酶共价交联到羊毛纤维表面,制备具有抗菌性能的羊毛织物。通过钼酸铵显色法、能量色散X射线(EDX)、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验证THP中羟甲基与羊毛纤维上氨基的曼尼希反应。实验结果表明THP中羟甲基与羊毛纤维上氨基发生了曼尼希反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THP的交联作用,将HBP-NH2共价结合到羊毛纤维上。通过氨基含量测试、FT-IR和SEM等表征HBP-NH2改性羊毛纤维的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测试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性能、防毡缩和染色性能及断裂强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THP-HBP-NH2处理后,抗菌率达到92.4%;水洗五次后,抗菌率仍保持80.1%,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耐洗涤性能。单独使用HBP-NH2处理,羊毛织物的毡缩率由20.7%下降到17.3%,未达到羊毛织物防毡缩的目的;而经THP-HBP-NH2处理后,羊毛织物的毡缩率下降到7.43%,达到机可洗标准。低温条件下羊毛织物的染色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利用THP的交联作用,将鸡蛋清溶菌酶固定到羊毛纤维表面,制备具有抗菌功能化的羊毛织物,得到固定化溶菌酶的羊毛织物(wool-THP-lysozyme)。通过FT-IR、SEM、考马斯亮蓝染色测试表征THP固定化溶菌酶羊毛纤维的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优化固定溶菌酶的工艺参数,测试固定化溶菌酶的酶学性质,考察了固定有溶菌酶羊毛织物抗菌性能和耐洗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HP将溶菌酶成功地固定到羊毛纤维表面。与未处理的羊毛织物相比,固定化溶菌酶有良好的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固定有溶菌酶的羊毛纤维抗菌率达到95.38%,五次水洗后,抑菌率仍保持73.32%,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和耐洗涤性能。

王向飞[4](2020)在《Ni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机动车尾气净化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与NOx是目前严重空气污染和呼吸道疾病问题的元凶之一,而起净化作用的传统三元催化器以及颗粒过滤器面临着成本高、易积碳等问题,因此能够过滤烟气中的颗粒物以及同时净化NOx的新型过滤器亟待开发。近年来,纳米纤维在颗粒过滤应用上有着优异的表现,且纳米纤维同时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及可控的孔隙率等优点,其在气体吸附甚至气体催化方面同样展现了巨大潜力。在所有制备纳米纤维的工艺中,静电纺丝技术相对而言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通过对高分子溶液施加高电压来连续制备微米/纳米级别的有机物纤维。此外,也可以通过在高分子中添加无机盐的方式用以制备前驱物纤维,再加以如真空加热等热处理方式可得到无机纳米纤维,可以满足大部分纤维制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高以及孔隙率可控等优点,这种特殊结构的纳米纤维在催化与积聚模甚至Aitken核模态的细颗粒过滤应用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优势。为实现纤维对尾气中NOx的更好地净化效果,本文利用具有催化效果的过渡金属Ni来制备纳米纤维,同时研究其颗粒过滤性能及NOx净化能力。此外,为拓展Ni纳米纤维在其他环境中的过滤与催化应用,在易融化且易水解的PVP有机纤维表层进行磁控溅射Ni处理,研究其环境适应能力及细颗粒过滤能力。通过静电纺丝及热处理结合的工艺制备了无机金属Ni纳米纤维薄膜,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Ni纳米纤维薄膜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平均直径为300 nm的纤维成型良好,具有一定的韧性且其比表面积达到了201.336 m2g-1,孔径主要分布在3 nm8nm。此外,相邻纤维之间为熔融方式连接,代替了普通纤维之间简单的搭接状态。细颗粒过滤测试中,在标准风速为5.3 cm/s时,Ni纳米纤维在最易隧穿粒径@300 nm的过滤效率达到了99.86%,且在其他不同风速下的测试中均取得了优异的过滤效率;在NO净化实验中,测试了Ni纳米纤维在低温下对NO气体的连续吸附性能。在300℃测试条件下,NO气体在纤维表面与Ni纤维发生反应,NO被还原为N2放出,使用热重-质谱分析及变温XPS检测等手段对NO气体在Ni纤维表面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静电纺丝及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Ni/PVP复合纳米纤维薄膜,成功在有机PVP纳米纤维表面溅射镀上了Ni镀层,并使用SEM、TEM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镀层增厚情况与溅射时长的函数关系。对制备的复合纤维进行了去离子水浸泡以及100℃300℃的热处理试验,对比发现,溅射Ni镀层后,复合纤维的形貌均保持良好,且内部孔隙等未遭受破坏。在其过滤测试中,Ni/PVP复合纳米纤维同样取得了最低过滤效率为99.76%的优异性能。

赵洪宾[5](2019)在《蜜胺树脂香精微胶囊的包覆调控与释放特性作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微胶囊技术由于其出色的功能赋予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中。蜜胺树脂微胶囊凭借其成本低廉、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等优势,成为微胶囊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本文以甲醚化蜜胺树脂为壁材,香精为芯材,针对微胶囊化过程中包覆与释放调控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技术进行了设计、制备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非离子体系下香精微胶囊化工艺条件关系及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乳化剂和保护胶体的协同作用是微胶囊化的关键。反应规模放大,体系中流体流动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微胶囊化效果变差。通过复合搅拌调控技术优化可有效改善问题。通过对所制备微胶囊的FT-IR化学结构、显微形貌、粒径及其分布进行表征,推论了本非离子体系下的微胶囊化机制,及其对制备的影响。(2)将非离子微胶囊通过浸渍法整理到织物上,引入SPME-GC-MS技术对缓慢释放和爆发释放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微胶囊具有持续、长效的缓释特性,囊芯中不同物质的缓释速率不同。采用称重计算法测试微胶囊2400小时的释放速率,发现其变化趋势遵循Peppas模型规律,拟合结果为y=100-2.30t0.3213,预测释放半衰期为1.65年。对微胶囊外力作用下爆发释放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其释放强度与外力作用的次数呈正相关。说明经过微胶囊整理后的织物同时具备着较好的缓释性和爆发释放性,整体效果与芯材香精本身非常接近。(3)制备了阴离子体系微胶囊并提出粒径控制策略,通过搅拌设备的创新(孔板桨)和制备工艺参数优化,构建不同的反应流体流动状况,实现对粒径的控制。进而引入CFD模拟技术,研究流体的速度场、湍流动能场和剪切力分布,并与实验数据对照分析,支持、完善所提出的策略。发现微胶囊平均粒径和模拟中流体平均速度符合线性方程y=-2.166x+42.626。通过SPME-GC-MS技术验证了两种体系的微胶囊具有相似的爆发释放性,建立了粒径与其香味整理效果的构效关系,发现25~30μm的微胶囊可以达到无助剂整理织物的爆发释放强度峰值。(4)选取9种不同的香精作为芯材,采用统一的工艺制备微胶囊,并测试了光学显微形貌、包覆效率、粒径及其分布。通过将微胶囊化特征与芯材的界面张力、介电常数、密度、粘度和折光率相关联,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发现芯材的油-水界面张力可初步判断其是否适合微胶囊化,其他参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尝试性构建了无因次的“微胶囊化数”:x=[F0.25·ρ(n-nH2O)]/(ε0.25·τ0.5),并与相对应的包覆效率进行函数拟合,拟合结果为E=87.06-296.95·e-128.99·x,可以作为实际工作中半经验公式应用。

王书颖[6](2019)在《低毒性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文中提出在全球能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储能技术的研发革新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工作核心。潜热储能技术以相变材料为储能主体,因具备显热储能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相变材料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MicroPCMss)是相变材料的一重要分支,在军事、建筑、医疗等领域被开发利用。目前的研究中超过54%的MicroPCMs以密胺树脂、尿醛树脂、尿素改性密胺树脂或三聚氰胺改性的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该类囊壁MicroPCMs芯材包埋率高,储能性好,且具备突出的物化性能,在包装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该类微胶囊壁材中含有大量的游离甲醛残留,而甲醛的毒性和致畸性已被证实,因此研制低甲醛或无甲醛的MicroPCMs很有必要。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使用安全性就可大大提高,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基于温控包装的要求,本课题旨在制备符合需要中低温贮存(28℃)的产品的综合性能优良的相变微胶囊,并针对性解决相变微胶囊壁材中残余甲醛含量高的问题,优化制备工艺,寻找新材料以制备出满足包装应用中的安全性,环保性要求的相变微胶囊,并对制备的低甲醛残留相变微胶囊进行改性,以提高其综合性能,使之更适用于包装储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三聚氰胺分批加入制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以正十四烷为芯材,密胺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从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成型机理入手对分批加入三聚氰胺制备密胺树脂微胶囊工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试验中反应介质pH值、三次添加比例对MicroPCMs残余甲醛含量以及MicroPCMs蓄冷性能、机械强度、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pH为3.7,添加比例3:1:3。(2)甲醛捕捉剂与相变微胶囊综合性能耦合效应分析在微胶囊制备过程中加入甲醛捕捉剂,使之与反应过程中剩余甲醛和壁材中的游离甲醛反应。实验选取多种安全性高的甲醛捕捉剂,比较捕捉剂的消醛活性,探究捕捉剂浓度、添加方式对MicroPCMs形貌、相变性能、残余甲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捉剂可优化壁材结构,2%浓度的半胱氨酸盐酸盐溶液消醛效果最佳。(3)相变微胶囊性能优化微胶囊壁材密胺树脂中因含有大量三嗪环结构,故树脂脆性大,韧性不足,微球表面的薄壳受外力冲击时极易破碎,导致芯材外泄,不利于微胶囊的长期储存和使用。实验选用聚乙二醇和纳米SiO2改性微胶囊壁,结果表明改性后微胶囊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均得到提高,聚乙二醇增韧效果更佳。

闫学超[7](2018)在《壳聚糖/β-环糊精/纳米氧化锌复合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和刚果红的吸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有机高分子材料壳聚糖(CS),功能单体β-环糊精(β-CD)和无机纳米材料纳米氧化锌(Nano-ZnO)为原料,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JH-V151)为交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和高分子辅助倒相法,制备出了壳聚糖/β-环糊精/纳米氧化锌(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并对其最佳制备条件,表观形貌,吸附性能与机理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法,选取JH-V151(A),β-CD(B)和Nano-ZnO(C)为试验对象,以吸附容量Q为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响应曲面优化试验,确定了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的最佳制备条件:JH-V151无水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为11%,CS:β-CD为1:5.35,Nano-Zn O溶胶的加入量占总溶液体积比为0.36%。采用FESEM、FTIR、XRD、UV-Vis、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对复合多孔膜进行表征,研究膜样品的表观形貌、官能团、结晶度、溶胀度、透光率、拉伸性能等。将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用于含铜废水(Cu2+)的吸附,并考察了反应时间、Cu2+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液初始pH值、吸附剂投加量等实验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3 h、初始浓度为25 mg.L-1、实验温度55℃、溶液初始pH=6、吸附剂投加量为0.05 g(0.5 g.L-1)时,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u2+吸附量为49.20 mg.g-1,去除率达到98.40%。吸附动力学数据可以较好地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即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可决系数R2=0.9987,25 mg.L-1);其等温吸附数据可应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进行拟合(可决系数R2=0.9924,25℃),即吸附过程为单层吸附。此外,通过计算分析得到CS/β-CD/Nano-ZnO对Cu2+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0.06 mg.g-1。通过热动力学分析:在温度为25、35、45℃(298,308,318 K)下,?G分别为-7.59,-8.30,-10.02 kJ.mol-1;20 kJ.mol-1<?H=28.62 kJ.mol-1<80 kJ.mol-1,说明复合多孔膜对Cu2+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过程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但更偏向于物理吸附。?S=0.12 kJ.mol-1.K-1>0,说明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在吸附Cu2+后增加了固-液界面上物质的混乱度。用100 mL 0.05 mol.L-1的EDTA二钠溶液循环脱附-吸附,吸附量依然可以达到原来的87%以上。将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用于刚果红(CR)染料废水的吸附,并考察了反应时间、CR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液初始pH值、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4 h、初始浓度为50 mg.L-1、实验温度55℃、溶液初始pH=7、吸附剂投加量为0.05 g(0.5 g.L-1)时,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R吸附量为96.33 mg.g-1,去除率达到96.33%。吸附动力学可以较好地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可决系数R2=0.9963,50 mg.L-1,化学吸附),等温数据可应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进行拟合(可决系数R2=0.9965,单层吸附),得到膜对CR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7.28 mg.g-1。通过研究热动力学分析:在温度为25、35、45℃(298,308,318 K)下,?G分别为-2.09,-4.73,-7.37 kJ.mol-1;20 kJ.mol-1<?H=76.68 kJ.mol-1<80 kJ.mol-1,说明复合多孔膜对CR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过程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但更偏向于化学吸附。?S=0.26 kJ.mol-1.K-1>0,说明CS/β-CD/Nano-Zn O复合多孔膜吸附CR后增加了固-液界面上物质的混乱度。用100 mL 0.5 mol.L-1的NaOH溶液洗脱,重复对脱附后的复合膜进行吸附-脱附-吸附实验6次,脱附实验中膜吸附量只下降5.78%,这表明膜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因此,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

陈萧萧[8](2018)在《奶香基料的制备及其包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奶味香精在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和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目前对奶香基料的制备技术研究的较多,但包埋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主要研究,两步酶解法对奶香基料风味的影响从而制备得烤香味奶香基料,通过复合凝聚法,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将奶香基料进行包埋,获得微胶囊及纳米胶囊,并探究其包埋前后特征香气成分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感官评价、酸价为指标,探究不同辅底物及酶的添加量对奶香基料产香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清粉1为最佳辅底物,最适添加量为黄油质量的12.5%,香兰素的最适添加量为黄油质量的0.75%,乙基麦芽酚的最适添加量为黄油质量的0.75%,脂肪酶A的最适添加量为黄油质量的0.15%,酶解时间为5h,蛋白酶B的最适添加量为黄油质量的0.03%,酶解时间为8h。在此条件下,所得到的带烤味的奶味香基的香气最为浓郁、纯正,烤香味浓郁。(2)以粒径(DLS)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形态分布为指标,探究芯壁比、乳化速度等因素对奶香基料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H值为4.20,芯壁比为1:1,均质速度为13000 rpm,复聚温度为40℃,复聚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获得粒径为140μm球形度高,且大小均一的微胶囊。(3)以DLS(粒径)、PDI(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pH值、乳化剂添加量等因素对奶香基料纳米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H值为4.85,芯壁比为1:3,乳化剂添加量为0.4%,均质速度为13000 rpm,搅拌速度为300 rpm。这个试验条件下制备的奶香基料纳米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08.99nm,PDI为0.221,电位为-29.87m V。(4)以气质联用技术(GC-MS)以及电子鼻技术对包埋前后奶香基料特征香气成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同时蒸馏萃取(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对奶香基料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结果表明:SDE法的最佳萃取条件,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萃取时间2h。SPME法的最佳萃取条件,选用75μm萃取纤维,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50min。以特征香气成分香兰素为代表评价包埋效果,包埋前后香兰素的差异极显着,且纳米胶囊的性质更加稳定,电子鼻可以明显的将包埋前后的样品分开,且胶囊在加热100℃时释放的香气与未包埋的奶香基料的香气更加接近。

张雷[9](2018)在《改性硅溶胶制备及其对蓝宝石抛光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化学机械抛光(CMP)是目前最普遍的表面加工技术,是公认的唯一可以实现全局平坦化的抛光方法。磨料作为CM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抛光工件加工后的表面质量。本文以水玻璃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大粒径硅溶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沉淀法,对纯硅溶胶进行铈锆、铈钙改性,制备抛光用CeO2/ZrO2/硅溶胶复合磨料及CeO2/Ca(OH)2/硅溶胶复合磨料。对各产品生产过程的设备选型、经济效益、环保安全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形貌等进行表征。以所制备的复合磨料对蓝宝石晶片进行抛光,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抛光后的蓝宝石晶片表面粗糙度。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确定最佳母液制备条件为:水玻璃浓度5%,水玻璃通过树脂床流量16.4mL/min,陈化时间2h,陈化温度20℃;最佳硅溶胶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98℃,搅拌速度300r/min,活性硅酸滴加速度为4.2mL/min,活性硅酸浓度为4%,添加量与母液质量比为7:1,反应中pH范围9-10。经过五次粒径增长,其粒径达到100nm-120nm左右,硅溶胶中SiO2粒子基本为球形,浓度可以达到30%,Na2O含量约为0.06%,pH值为9-10,密度为1.20g/mL。以所制备的硅溶胶对蓝宝石晶片进行抛光,材料去除速率为18.4nm/min,表面粗糙度为1.59nm。(2)实验确定最佳铈锆、铈钙掺杂量为:铈掺杂量为1.5wt%,锆掺杂量为1.0wt%,钙掺杂量为2.0wt%。所制备的两种复合磨料粒径均约为100-120nm,复合磨料中SiO2粒子基本为球形,浓度为10%左右,粒径分布较均匀。用所制备的铈锆掺杂硅溶胶抛光液对蓝宝石晶片进行抛光,材料去除速率为36.1nm/min,表面粗糙度为0.512nm;用所制备的铈钙掺杂硅溶胶抛光液对蓝宝石晶片进行抛光,材料去除速率为27.9nm/min,表面粗糙度为0.356nm。所制备的改性硅溶胶复合磨料表现出较好的抛光性能,铈锆掺杂硅溶胶在提高抛光的材料去除速率上显得尤为突出,而铈钙掺杂硅溶胶在改善蓝宝石表面粗糙度上表现出良好的效果。(3)经济效益估算结果表明,由水玻璃制备的三种产品(硅溶胶、铈锆掺杂硅溶胶、铈钙掺杂硅溶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环保评估结果表明,该生产过程可以做到基本无三废排放,是清洁生产工艺。

汪伦合[10](2018)在《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对其与橡胶界面及耐紫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芳纶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优良的耐疲劳等性能。芳纶/树脂复合材料普遍应用于交通运输、军事和国防领域,这是由于其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断裂延展性和损伤容限性能,可加工性能好。但芳纶纤维表面晶格致密,呈明显的皮芯结构,具有高度结晶的分子链结构和较大的位阻效应,导致其与橡胶黏结性较差,使其在输送带、轮胎等橡胶制品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通过对芳纶纤维表面改性提高其与橡胶基体间的黏结强度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对300450nm波长的光吸收敏感,包括紫外线和太阳光线到达地球的部分可见光,会导致纤维的宏观力学性能恶化。由于芳纶纤维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文通过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从而改善纤维与基体间的黏结性能,提高其抗紫外辐照性能的目的。本论文结合芳纶纤维的特性,为了改善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特别是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和界面黏合性能。选用水性聚氨酯预聚体(WPUP)包覆纳米ZnO粒子(ZnO@WPUP),对芳纶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希望在纤维表面引入大量有机官能团进行表面活化,并借助ZnO良好的紫外屏蔽吸收效应,使纤维的抗紫外老化性和橡胶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得到优化。首先,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合成聚氨酯预聚体的硬段,加入催化剂,在扩链剂作用下,通过原位乳液聚合的方法,在纳米ZnO表面发生原位聚合反应,最后形成水性聚氨酯预聚物(WPUP)的壁材。研究结果表明:ZnO@WPUP乳化改性剂中粒子尺寸达到约60nm,分散均匀,体系储存稳定,且制备方法简单,容易控制,对环境友好,便于工业化的使用。其次,采用KOH对芳纶纤维表面进行预处理,再将WPUP改性的ZnO对其进行二次处理,并通过调控ZnO和IPDI的配比,得到不同含量的WPUP改性的ZnO粒子,以研究上述方法改性Zn O对芳纶纤维对力学性能及其与天然橡胶的黏合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杂化涂剂处理后,芳纶纤维表面被涂覆一层均匀致密的ZnO@WPUP粒子,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化学活性大幅度增加,表面浸润性大大改善。ZnO@WPUP改性的芳纶/橡胶复合材料,随着ZnO@WPUP中IPDI的量增加,橡胶黏附量增加,纤维的抽出力大幅度增大,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界面黏合性能大幅改善。再次,利用ZnO@WPUP整理剂的紫外线屏蔽作用,对芳纶纤维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辐射老化实验,通过表面形貌、结晶性能、单纤维拉伸等测试,对改性芳纶的耐紫外性评价。结果表明:未改性的芳纶纤维紫外光老化现象显着,断裂强度下降严重,断裂强度保持率仅在46.8%,纤维表面出现明显的刻蚀坑和沟槽,损坏严重;ZnO@WPUP表面改性的芳纶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减弱,纤维本体破坏程度很小,紫外光老化速度减缓,紫外照射一周其断裂强度保留率仍能维持在76.9%,说明ZnO@WPUP改性能有效提高芳纶纤维的抗紫外老化性能。

二、纳米材料的生成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材料的生成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蕲艾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功能粘胶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粘胶纤维
        1.1.1 粘胶纤维简介
        1.1.2 功能性粘胶纤维
        1.1.2.1 阻燃粘胶纤维
        1.1.2.2 相变粘胶纤维
        1.1.2.3 高吸附粘胶纤维
        1.1.2.4 抗菌粘胶纤维
    1.2 蕲艾精油
        1.2.1 蕲艾精油简介
        1.2.2 蕲艾精油的应用价值
    1.3 微胶囊技术
        1.3.1 微胶囊的概念及结构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3 微胶囊的壁材
        1.3.4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缓释机制
        1.3.5 植物精油微胶囊缓释性能的影响因素
        1.3.5.1 植物精油微胶囊芯材
        1.3.5.2 植物精油微胶囊壁材
        1.3.5.3 植物精油微胶囊释放环境
    1.4 SPG膜乳化法
        1.4.1 SPG膜乳化法简介
        1.4.2 SPG膜乳化过程中影响微球粒径大小及均一性的工艺参数
        1.4.2.1 SPG膜的性质
        1.4.2.2 连续相的搅拌速度
        1.4.2.3 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浓度
        1.4.2.4 跨膜压力与分散相通量
        1.4.3 SPG膜乳化法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蕲艾精油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四种壁材膜的制备
        2.3.1 丙烯酸树脂样品的制备
        2.3.2 聚氨酯样品的制备
        2.3.3 壳聚糖样品的制备
        2.3.4 明胶-阿拉伯树胶样品的制备
        2.3.5 四种壁材膜的制备
    2.4 四种壁材膜的测试与表征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4.2 热重测试
        2.4.3 耐酸碱性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5.2 热稳定性分析
        2.5.3 耐酸碱性分析
        2.5.3.1 试样外观变化
        2.5.3.2 试样微观变化
        2.5.3.3 试样质量变化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G膜乳化法制备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蕲艾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3.3.1 乳化过程
        3.3.2 聚合过程
    3.4 蕲艾精油微胶囊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4.1 形貌表征
        3.4.2 粒径测试
        3.4.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3.4.4 热重测试
        3.4.5 载油率测试
        3.4.6 缓释性能测试
        3.4.7 抗菌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微胶囊在乳化过程中的工艺优化
        3.5.1.1 转速对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表面形貌及粒径大小的影响
        3.5.1.2 PVA浓度对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表面形貌及粒径大小的影响
        3.5.1.3 跨膜压力对蕲艾精油-丙烯酸树脂微胶囊表面形貌及粒径大小的影响
        3.5.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5.3 热稳定性能分析
        3.5.4 缓释效果分析
        3.5.5 抗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蕲艾精油粘胶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功能粘胶纤维的制备
    4.4 蕲艾精油粘胶纤维的测试与表征
        4.4.1 纤维微观形貌表征
        4.4.2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4.4.3 纤维表面粗糙度测试
        4.4.4 纤维XRD测试
        4.4.5 纤维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4.4.6 纤维载油率测试
        4.4.7 纤维缓释性能测试
        4.4.8 纤维抗菌性能定性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4.5.2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4.5.3 纤维表面粗糙度分析
        4.5.4 纤维结晶度分析
        4.5.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5.6 纤维缓释性能分析
        4.5.7 纤维抗菌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三羟甲基磷交联的羊毛织物抗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羊毛织物抗菌整理
        1.1.1 无机抗菌剂
        1.1.2 有机抗菌剂
        1.1.3 天然抗菌剂
    1.2 交联剂在织物整理中应用
        1.2.1 交联剂在羊毛织物抗菌整理中应用
        1.2.2 交联剂三羟甲基磷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超支化聚合物(HBP-NH_2)的制备
        2.3.2 三羟甲基磷(THP)的制备
        2.3.3 双氧水预处理羊毛织物
        2.3.4 HBP-NH_2整理羊毛织物
        2.3.5 THP固定化溶菌酶
    2.4 测试方法
        2.4.1 氨基含量测定
        2.4.2 磷含量测定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4.5 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X)测试
        2.4.6 溶菌酶酶活测试
        2.4.7 溶菌酶酶学性质
        2.4.8 考马斯亮蓝着色试验
        2.4.9 羊毛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2.4.10 羊毛织物毡缩率测试
        2.4.11 羊毛织物染色性能测试
        2.4.12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2.4.13 抗菌织物耐水性能测试
第三章 超支化聚合物对羊毛织物的功能整理
    3.1 THP整理羊毛织物
        3.1.1 THP处理羊毛织物磷含量分析
        3.1.2 THP处理羊毛织物的结构特征
        3.1.3 THP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元素含量
    3.2 HBP-NH_2整理羊毛织物
        3.2.1 HBP-NH_2羊毛织物氨基含量分析
        3.2.2 HBP-NH_2改性织物表面结构特征
        3.2.3 HBP-NH_2改性织物表面形貌
        3.2.4 HBP-NH_2改性织物抗菌性能
        3.2.5 HBP-NH_2改性织物耐水洗性能
        3.2.6 HBP-NH_2改性织物毡缩性能和断裂强力
        3.2.7 HBP-NH_2改性织物低温染色性能
        3.2.8 HBP-NH_2改性织物高温染色性能
        3.2.9 HBP-NH_2改性织物的渗透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菌酶对羊毛织物的抗菌整理
    4.1 固定化参数对THP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4.1.1 游离酶浓度
        4.1.2 处理时间
        4.1.3 pH值
    4.2 THP固定化溶菌酶的酶学性质
        4.2.1 pH稳定性
        4.2.2 温度稳定性
        4.2.3 操作稳定性
        4.2.4 储存稳定性
    4.3 固定化溶菌酶表征
        4.3.1 THP固定化酶处理织物的结构变化
        4.3.2 考马斯亮蓝染色
        4.3.3 THP固定化酶处理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4.3.4 THP固定化酶处理织物的抗菌性能
        4.3.5 THP固定化酶处理织物的耐水洗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Ni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机动车尾气净化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尾气中颗粒物与氮氧化物的产生与危害
        1.2.1 尾气中颗粒物的产生
        1.2.2 尾气中NO_x的产生
        1.2.3 尾气颗粒物与氮氧化物的危害
    1.3 当前机动车尾气的主流净化技术
    1.4 纳米纤维净化尾气技术概述
    1.5 纳米纤维制备技术概述
        1.5.1 熔纺-拉伸法(MS-S)
        1.5.2 模板合成法
        1.5.3 相分离法
        1.5.4 自组装法
        1.5.5 静电纺丝法
    1.6 选题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Ni纳米纤维实验方法
        2.2.2 Ni/PVP复合纤维纳米纤维实验方法
    2.3 纤维的制备过程
        2.3.1 Ni纳米纤维的制备
        2.3.1.1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2.3.1.2 Ni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取
        2.3.2 Ni/PVP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2.3.2.1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2.3.2.2 Ni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取
    2.4 Ni纳米纤维形貌及特性分析
        2.4.1 纤维薄膜宏观观察
        2.4.2 SEM分析
        2.4.3 TEM分析
        2.4.4 AEM分析
        2.4.5 XRD分析
        2.4.6 热重分析
        2.4.7 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分析
        2.4.8 升温速率对Ni纤维成型分析
    2.5 Ni/PVP复合纳米纤维形貌表征及特性分析
        2.5.1 SEM分析
        2.5.2 TEM分析
        2.5.3 磁控溅射时长对纤维增厚测试
        2.5.4 复合纤维稳定性测试
    2.6 颗粒过滤测试
    2.7 NO净化测试
第3章 Ni纳米纤维的表征及应用结果分析
    3.1 Ni纳米纤维薄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3.1.1 Ni纳米纤维薄膜宏观结构
        3.1.2 Ni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分析
    3.2 Ni纳米纤维热处理成型分析
    3.3 Ni纳米纤维比表面积测试结果分析
    3.4 热处理升温对纤维的影响
    3.5 Ni纳米纤维薄膜的过滤测试分析
        3.5.1 颗粒过滤平台的搭建
        3.5.2 颗粒过滤测试原理及参数
        3.5.3 过滤测试结果分析
    3.6 NO气体的吸附净化测试分析
        3.6.1 测试实验平台及参数
        3.6.2 质量流量计及NO浓度标准
        3.6.3 测试结果分析
        3.6.3.1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6.3.2 NO气体吸附穿越曲线的测定
        3.6.4 净化试验后样品分析
        3.6.4.1 XRD分析
        3.6.4.2 TG-DSC分析
        3.6.4.3 变温XPS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Ni/PVP复合纤维薄膜制备表征及其应用
    4.1 前言
    4.2 Ni/PVP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结构分析
    4.3 溅射时长对纤维的影响
    4.4 Ni/PVP复合纤维薄膜的过滤测试
        4.4.1 过滤测试平台
        4.4.2 颗粒过滤测试原理及参数
        4.4.3 过滤测试结果分析
    4.5 Ni/PVP复合纤维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4.5.1 空气中静置及去离子水浸泡测试结果分析
        4.5.2 热处理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蜜胺树脂香精微胶囊的包覆调控与释放特性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胶囊技术
        1.1.1 微胶囊技术的优势与功能
        1.1.2 微胶囊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1.2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领域及相关进展
        1.2.1 香水、香精、香料和精油领域
        1.2.2 相变储能材料领域
        1.2.3 自修复功能领域
    1.3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和表征方法
    1.4 蜜胺树脂微胶囊技术
        1.4.1 蜜胺树脂壁材
        1.4.2 原位聚合法
        1.4.3 氨基树脂微胶囊技术
        1.4.4 芯材材料及选择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相关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非离子体系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与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非离子体系蜜胺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非离子乳化剂的选择及其影响
        2.3.2 保护胶体的选择及其影响
        2.3.3 复合分散体系的优化
        2.3.4 微胶囊制备规模的放大参数优化研究
        2.3.5 微胶囊制备中搅拌设备的影响
        2.3.6 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分析
        2.3.7 非离子体系下微胶囊化的过程和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离子体系微胶囊的释放特性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非离子体系蜜胺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3.2.3 浸渍法织物芳香整理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本检测
        3.3.2 香精微胶囊的释放机制
        3.3.3 缓慢释放特性研究
        3.3.4 爆发释放特性研究
        3.3.5 缓慢-爆发释放分析
        3.3.6 香精微胶囊的释放特性对比与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阴离子体系微胶囊的制备、粒径控制和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阴离子体系蜜胺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数值模拟
        4.3.1 进行数值模拟设备的基本参数
        4.3.2 模拟方法的选择
        4.3.3 搅拌设备数字模型的建立
        4.3.4 模型的网格划分
        4.3.5 模拟参数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阴离子体系下微胶囊化的机理和粒径控制策略
        4.4.2 不同流体流动情况下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4.4.3 不同搅拌体系中流体流动状况的CFD数值模拟
        4.4.4 实验结果和CFD数值模拟的拟合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阴离子体系微胶囊粒径与释放特性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阴离子体系蜜胺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5.2.3 浸渍法织物芳香整理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本检测
        5.3.2 微胶囊粒径与整理织物的爆发释放特性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芯材共性特征参数对微胶囊化普适性选择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6.2.2 阴离子体系蜜胺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6.2.3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基本检测
        6.3.2 芯材的各项物理化学参数
        6.3.3 芯材油-水界面张力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6.3.4 芯材介电常数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6.3.5 芯材粘度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6.3.6 芯材密度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6.3.7 芯材折光率对微胶囊化的影响
        6.3.8 芯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微胶囊包覆效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本论文的不足与下一步工作思考
    7.4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低毒性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变微胶囊研究进展
        1.1.1 相变材料概述
        1.1.2 相变材料的分类
        1.1.3 相变材料微胶囊
        1.1.4 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
    1.2 甲醛捕捉剂研究进展
        1.2.1 分类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中甲醛的捕捉
        1.3.1 游离甲醛
        1.3.2 密胺树脂消醛工艺
        1.3.3 微胶囊消醛工艺
第二章 pH值对相变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3 实验内容
    2.3 测试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3.2 表面形态SEM的表征
        2.3.3 DSC表征
        2.3.4 TG表征
        2.3.5 游离甲醛含量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胶囊结构分析
        2.4.2 微胶囊表观形貌分析
        2.4.3 微胶囊储热性能分析
        2.4.4 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2.4.5 残余甲醛含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聚氰胺添加比例对相变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内容
    3.3 测试表征
        3.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3.3.2 粘度测试
        3.3.3 DSC表征
        3.3.4 表面形态SEM的表征
        3.3.5 游离甲醛含量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三聚氰胺三次添加比例对预聚体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3.4.2 三次添加比例对预聚体系结构的影响
        3.4.3 三次添加比例对溶液粘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3.4.4 三次添加比例对MicroPCMs相变性能的影响
        3.4.5 三聚氰胺三次添加比例对微胶囊残余甲醛含量的影响
        3.4.6 三次添加比例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醛捕捉剂与相变微胶囊综合性能的耦合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3 实验内容
    4.3 测试表征
        4.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4.3.2 DSC表征
        4.3.3 TGA表征
        4.3.4 表面形态SEM的表征
        4.3.5 游离甲醛含量测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消醛剂活性对比实验结果
        4.4.2 两种甲醛捕捉剂与相变微胶囊综合性能耦合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毒性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5.2.3 实验内容
    5.3 测试表征
        5.3.1 FTIR红外光谱测试
        5.3.2 表面形态SEM的表征
        5.3.3 抗压强度测试
        5.3.4 DSC表征
        5.3.5 TGA热重分析表征
        5.3.6 相变微胶囊循环性能表征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改性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5.4.2 改性微胶囊的形貌分析
        5.4.3 改性微胶囊抗压强度分析
        5.4.4 改性微胶囊相变性能分析
        5.4.5 改性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5.4.6 改性微胶囊循环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壳聚糖/β-环糊精/纳米氧化锌复合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和刚果红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铜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3 含铜废水的处理方法与研究现状
        1.3.1 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
        1.3.2 物化法处理含铜废水
        1.3.3 生物法处理含铜废水
    1.4 刚果红染料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5 刚果红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与研究现状
        1.5.1 化学法处理刚果红染料废水
        1.5.2 物化法处理刚果红染料废水
        1.5.3 生物法处理刚果红染料废水
    1.6 膜材料(壳聚糖、β-环糊精和纳米氧化锌)性质、应用、制备方法
        1.6.1 壳聚糖性质与应用
        1.6.2 β-环糊精的性质与应用
        1.6.3 纳米氧化锌的性质与应用
        1.6.4 复合多孔膜的制备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
        1.7.2 主要内容
        1.7.3 创新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2.2.2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2.2.3 铜离子和刚果红的测定方法
        2.2.4 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2.2.5 Nano-ZnO溶胶的制备
        2.2.6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的各组分参数测定
    2.3 膜样品的表征与性能评价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2.3.4 溶胀度(Swellingdegree)
        2.3.5 透射率(Transmittance)
        2.3.6 拉伸性能(Tensileproperty)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粘均分子量测定结果
        2.4.2 脱乙酰度测定结果
        2.4.3 铜离子与刚果红的扫全谱图与标准曲线
        2.4.4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的各组分参数测定结果
        2.4.5 CS膜&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的制备
        2.4.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2.4.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8 X射线衍射分析
        2.4.9 CS和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溶胀度测定结果
        2.4.10 CS和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透射率测定结果
        2.4.11 CS和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拉伸性能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u2+吸附特性
    3.1 实验条件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实验
        3.1.1 反应时间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实验
        3.1.2 初始浓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实验
        3.1.3 反应温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实验
        3.1.4 初始pH值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实验
        3.1.5 吸附剂投加量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实验
    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1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3.2.2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3.2.3 Elovich动力学模型
        3.2.4 Weber-Moris颗粒内扩散传质模型
    3.3 吸附等温线模型
        3.3.1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3.3.2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3.3.3 Temkin等温吸附模型
    3.4 吸附热力学
    3.5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u2+的吸附-脱附实验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反应时间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结果
        3.6.2 初始浓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结果
        3.6.3 反应温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结果
        3.6.4 初始pH值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结果
        3.6.5 吸附剂投加量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u2+的影响结果
        3.6.6 动力学模型分析
        3.6.7 吸附等温线分析
        3.6.8 吸附热力学分析
        3.6.9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u2+吸附-脱附实验结果分析
    3.7 机理探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R吸附特性
    4.1 实验条件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实验
        4.1.1 反应时间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实验
        4.1.2 初始浓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实验
        4.1.3 反应温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实验
        4.1.4 初始pH值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实验
        4.1.5 吸附剂投加量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实验.
    4.2 吸附动力学模型
    4.3 吸附等温线模型
    4.4 吸附热力学
    4.5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R的吸附-脱附实验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反应时间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结果
        4.6.2 初始浓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结果
        4.6.3 反应温度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结果
        4.6.4 初始pH值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结果
        4.6.5 吸附剂投加量对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吸附CR的影响结果.
        4.6.6 动力学模型分析
        4.6.7 吸附等温线分析
        4.6.8 吸附热力学分析
        4.6.9 CS/β-CD/Nano-ZnO复合多孔膜对CR吸附-脱附实验结果分析
    4.7 机理探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奶香基料的制备及其包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奶味香精概述
        1.1.1 香基制备原理
        1.1.2 酶法制备奶味香基料的研究进展
    1.2 微胶囊技术
        1.2.1 微胶囊概述
        1.2.2 微胶囊制备方法
    1.3 纳米胶囊技术
    1.4 复合凝聚反应
        1.4.1 复合凝聚法
        1.4.2 复合凝聚反应的影响因素
        1.4.3 复合凝聚法制备微/纳米胶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步酶解法制备烤香味奶香基料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酶解条件对产香的影响
        2.3.3 酸价的测定
        2.3.4 感官评价
        2.3.5 酥性饼干的制作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辅料对产香的影响
        2.4.2 乳清粉的添加量对产香的影响
        2.4.3 香兰素的添加量对产香的影响
        2.4.4 乙基麦芽酚的添加量对产香的影响
        2.4.5 脂肪酶A的酶解条件对产香的影响
        2.4.6 蛋白酶B的酶解条件对产香的影响
        2.4.7 带烤味的奶味香基的应用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凝聚法制备奶香基料微胶囊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奶味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3.3.2 微胶囊制备工艺流程
        3.3.3 复合凝聚反应浊度测定
        3.3.4 微胶囊的粒径测定
        3.3.5 微胶囊的形态观察
        3.3.6 探究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3.3.7 响应面试验
        3.3.8 微胶囊扫描电镜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浊度曲线的分析
        3.4.2 芯壁比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4.3 乳化速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4.4 壁材浓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4.5 复凝聚时间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4.6 复聚温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4.7 响应面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
        3.4.8 微胶囊电镜照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凝聚法制备奶香基料纳米胶囊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壁材溶液的制备
        4.3.2 纳米胶囊的制备
        4.3.3 纳米胶囊粒径的测定
        4.3.4 纳米胶囊多分散指数(PDI)的测定
        4.3.5 纳米胶囊电位值(Zeta)的测定
        4.3.6 纳米胶囊反应pH条件的确定
        4.3.7 探究制备条件对纳米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4.3.8 响应面实验设计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体系pH对纳米胶囊的影响
        4.4.2 芯壁比对纳米微胶囊的影响
        4.4.3 乳化剂添加量对纳米胶囊的影响
        4.4.4 乳化速度对纳米胶囊的影响
        4.4.5 搅拌速度对纳米胶囊的影响
        4.4.6 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奶香基料包埋效果的验证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同时蒸馏萃取(SDE)
        5.3.2 固相微萃取
        5.3.3 GC-MS测定烤香味奶香基料包埋前后特征香气成分变化
        5.3.4 电子鼻测定烤香味奶香基料包埋效果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同时蒸馏萃取条件确定
        5.4.2 固相微萃取条件确定
        5.4.3 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5.4.4 GC-MS测定烤香味奶香基料包埋前后特征香气成分变化
        5.4.5 电子鼻测定烤香味奶香基料包埋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9)改性硅溶胶制备及其对蓝宝石抛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机械抛光概述
    1.2 蓝宝石晶片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硅溶胶概述
        1.3.1 硅溶胶结构及性质
        1.3.2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与比较
    1.4 改性硅溶胶概述
        1.4.1 改性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1.4.2 改性硅溶胶在蓝宝石化学机械抛光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
    2.1 硅溶胶制备原理
        2.1.1 离子交换原理
        2.1.2 硅酸聚合机理
        2.1.3 粒径增长机理
    2.2 改性硅溶胶制备原理
        2.2.1 CeO_2/ZrO_2/硅溶胶复合磨料制备原理
        2.2.2 CeO_2/Ca(OH)_2/硅溶胶复合磨料制备原理
    2.3 化学机械抛光理论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硅溶胶的制备
        3.2.2 铈锆掺杂硅溶胶的制备
        3.2.3 铈钙掺杂硅溶胶的制备
        3.2.4 化学机械抛光性能的研究
    3.3 样品表征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3.2 Zeta电位分析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硅溶胶的制备及其对蓝宝石晶片的抛光
        4.1.1 晶核母液的制备
        4.1.2 硅溶胶一次粒径增长实验
        4.1.3 硅溶胶粒径的分级增长
        4.1.4 验证试验
        4.1.5 大粒径纯硅溶胶的表征
        4.1.6 大粒径硅溶胶对蓝宝石晶片的抛光
    4.2 铈锆掺杂硅溶胶的制备及其对蓝宝石晶片抛光性能的研究
        4.2.1 铈锆掺杂量对蓝宝石晶片抛光性能的影响
        4.2.2 铈锆掺杂硅溶胶磨料表征
        4.2.3 铈锆掺杂硅溶胶复合磨料对蓝宝石晶片抛光机理研究
    4.3 铈钙掺杂硅溶胶的制备及其对蓝宝石晶片抛光性能的研究
        4.3.1 铈钙掺杂量对蓝宝石晶片抛光性能的影响
        4.3.2 铈钙掺杂硅溶胶复合磨料表征
        4.3.3 铈钙掺杂硅溶胶对蓝宝石抛光机理研究
    4.4 经济效益估算
        4.4.1 原料消耗及其费用估算
        4.4.2 主要设备费用估算
        4.4.3 电能消耗及其费用估算
        4.4.4 工人生产费用估算
        4.4.5 产品年产值估算
        4.4.6 年经济效益估算
    4.5 环保与安全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对其与橡胶界面及耐紫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芳纶纤维概述及应用
        1.2.1 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2.2 芳纶纤维的形态结构
        1.2.3 芳纶纤维的应用
    1.3 芳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进展
        1.3.1 化学表面改性技术
        1.3.2 物理表面改性技术
        1.3.3 浸胶改性技术
        1.3.4 其他改性技术
    1.4 芳纶纤维耐紫外性研究与防护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氧化锌/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设计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主要设备
        2.2.3 ZnO@WPUP乳液的设计合成与制备
        2.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前后ZnO在乳液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
        2.3.2 改性前后ZnO的微观形貌或微观结构
        2.3.3 改性前后ZnO的FTIR测试分析
        2.3.4 改性前后ZnO的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及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主要设备
        3.2.3 改性的芳纶纤维试样制备
        3.2.4 芳纶-橡胶复合材料制备
        3.2.5 芳纶纤维表面改性的分析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nO@WPUP改性芳纶纤维的微观结构分析
        3.3.2 ZnO@WPUP改性芳纶纤维的结晶态结构
        3.3.3 ZnO@WPUP改性芳纶纤维的微观形貌分析
        3.3.4 ZnO@WPUP改性芳纶纤维的表面浸润性
        3.3.5 ZnO @ WPUP改性芳纶纤维的力学性能
        3.3.6 ZnO @ WPUP改性芳纶/橡胶的黏合性能
        3.3.7 芳纶-橡胶复合材料H型抽出后表面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O@WPUP改性芳纶纤维的紫外老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芳纶纤维紫外老化样品的制备
        4.2.3 实验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老化处理对改性前后芳纶纤维的拉伸性能影响
        4.3.2 紫外老化处理对改性前后芳纶纤维的微观结构影响
        4.3.3 紫外老化处理对改性前后芳纶纤维的晶态结构影响
        4.3.4 紫外老化处理对改性前后芳纶纤维耐紫外性评价
        4.3.5 紫外老化处理对改性前后芳纶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纳米材料的生成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蕲艾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功能粘胶纤维的研究[D]. 吕淑扬.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2]基于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纺织品抗菌整理研究进展[J]. 张思雨,赵立环,刘斯璐,巩继贤,陈磊. 复合材料学报, 2021(04)
  • [3]基于三羟甲基磷交联的羊毛织物抗菌整理[D]. 杨文丽. 江南大学, 2020(01)
  • [4]Ni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机动车尾气净化的应用[D]. 王向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蜜胺树脂香精微胶囊的包覆调控与释放特性作用关系研究[D]. 赵洪宾. 天津大学, 2019(01)
  • [6]低毒性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制备[D]. 王书颖. 江南大学, 2019(12)
  • [7]壳聚糖/β-环糊精/纳米氧化锌复合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和刚果红的吸附研究[D]. 闫学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8]奶香基料的制备及其包埋技术研究[D]. 陈萧萧.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9]改性硅溶胶制备及其对蓝宝石抛光性能的研究[D]. 张雷.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10]芳纶纤维表面改性对其与橡胶界面及耐紫外性能的影响[D]. 汪伦合.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标签:;  ;  ;  

纳米材料的产生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