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储存和滞留区管理案例研究

洪水储存和滞留区管理案例研究

一、蓄滞洪区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廷,赵钟楠,田英,王尔菲耶,张越,陈媛媛[1](2021)在《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权益相关方权利义务架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梳理有关法律法规和研究成果对水流权益相关方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水流权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架构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权利义务架构的实际表现。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水流所有权界定明确,水流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水流使用权主要通过取水许可制度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组织和个人获得水流使用权。水流所有者依法拥有对水流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作为自然资源公共利益代言人更负有水流保护的职责。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是水流使用者应尽的义务,水流使用者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有关法规,保障水流的流量和质量及生态系统健康。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应对履行了水流生态保护义务的主体进行激励,并主要对水流生态服务供给者的发展限制及由此造成的损失,以及超出应尽保护义务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进行合理补偿。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水流生态补偿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到微观层次的资源使用权主体,构建水流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有序开展常态下重点蓄滞洪区生态补偿。

康晓娟[2](2021)在《城镇发展路径优化探索——以洪湖蓄滞洪区东分块为例》文中提出蓄滞洪区为防洪减灾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以来都是水利领域关注的重点。但重视和强调单一的防洪功能,盲目的限制发展导致区内资源的浪费,是目前蓄滞洪区在建设管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本文试图用规划的研究方法,从主体功能分区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蓄滞洪区各乡镇发展适应性评价,挖掘片区资源潜力,结合防洪风险评估的修正,明确各乡镇的发展指引,尝试探索提出蓄滞洪区内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马亚男[3](2020)在《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雨洪管理是通过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蓄过程,达到防洪排涝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尤其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利用雨洪公园融合雨水管理措施和城市综合公园构建方法,在保障洪涝安全的同时,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生态化建设。本文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罗湖区更新和海绵城市规划背景下,探究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期望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维护城市雨洪安全、重整雨水资源、优化城市蓄滞洪区景观风貌,并探究兼具防洪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本文旨在探究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设计方法及要点。首先通过梳理雨洪管理、雨洪公园相关研究,包括雨洪管理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雨洪公园概念特点,功能与防洪工程,提出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兼顾洪涝安全和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设计研究方向,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设计要点。将设计要点运用到深圳洪湖公园设计实践中,提出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构建水景观和共享水休闲的设计理念,并总结雨洪公园设计步骤,首先明确雨洪淹没范围并划分防洪等级,再配置耐水湿程度不同的植物、建设生态驳岸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营建适宜性景观。然后根据实际径流特点布置雨洪设施进行雨洪调蓄。最后结合雨洪安全和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满足公园复合功能的多重需求,以探究当前城市防洪排涝与景观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城市洪涝问题依赖多学科综合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政策,城市雨洪公园体系建设应以实际洪涝问题为主,通过景观手法发挥雨洪公园防洪功能,逐步解决雨洪调蓄、适应性景观、水生态净化和休闲游憩问题。

陈燕茹[4](2020)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西吉安县禾河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城市病,尤其是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骤减等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洪涝灾害,人们盲目地对河道截弯取直、修筑硬质驳岸,使得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设施手段,滨水绿廊作为一种线形绿色空间,研究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发挥其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及经济方面的潜能对解决城市严峻的生态问题具有十分有益的帮助。运用绿色基础设施手段规划的滨水绿廊能够充分发挥各类水体及绿地对雨洪径流的控制能力、缓解洪涝灾害、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具有积极显着地生态效益。本文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文献综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一方面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和滨水绿廊的理论进行阐述,对中小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模式进行归纳整理;另一方面对国内外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以江西省吉安县禾河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场地现存的主要问题有洪涝灾害频繁、水污染严重、动植物生境受到破坏、景观设施缺失、场地功能不完备等。禾河滨水绿廊的规划设计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1)生态修复;(2)雨洪调蓄;(3)整体连接;(4)功能多样。从中观城市和微观场地的空间尺度上,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将城市滨水绿廊的自然生态与景观功能相结合,构建集雨洪、生态、游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绿廊,将自然区域和其他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本文探索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途径,以期为今后其它中小城市滨水绿廊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黄中发[5](2020)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鄱阳湖作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湖”,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国家先后针对鄱阳湖区启动了二期治理工程及重点堤防防渗处理工程等,使得湖区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虽然如此,湖区重点堤防的整体防洪体系仍不健全,部分堤防的防洪标准偏低,防渗性能及结构安全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各类堤防的管理技术也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与建设水平差距大。为了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本文在调查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建设与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湖区堤防的地形与地质条件、水文、安全隐患等,围绕鄱阳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下游居民、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机结合,提出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多元化风险指标体系的堤防工程安全等级判定体系,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最后,依托鄱阳湖重点堤防—康山大堤开展堤防溃决造成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实现了从“现行评价方法体系”向“融合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平稳转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江西省堤防溃决重大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堤防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分别从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来阐述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和差异,确定了每个阶段风险的关键要点及相关管理措施。(2)构建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所构建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安全等级评价中的应用。(3)建立了鄱阳湖区康山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型,模拟了历史最高水位下蓄滞洪区洪水演进过程,根据淹没数据(淹没面积、水深、流速)划分了灾区内受灾等级,并将洪水演进与损失计算有机结合估算了蓄滞洪区的生命、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失,为指导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参考。(4)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堤防工程工作、技术、管理和考核标准化体系有机结合,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张海静[6](2020)在《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黄河、淮河等几大河流都发生过流域性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蓄滞洪区在防洪抗洪紧要时刻,发挥了削减洪峰和蓄滞超额水量的重大作用,确保了重要防洪地域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列入2000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蓄滞洪区国家名录有97个(其中黄河流域有5个:北金堤、东平湖、北展宽区、南展宽区、大功),2008年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调整保留了黄河下游东平湖蓄滞洪区、北金堤蓄滞洪保留区及南展宽防洪保护区,其余取消。本论文对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展开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相关研究。因下游东平湖、北金堤尚保留蓄滞洪功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本论文结合因取消蓄滞洪功能而最有发展潜力的黄河南展宽区(又称垦利展宽区)进行规划对策研究。因蓄滞洪区功能及蓄滞洪区政策影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和群众生活、生产开发活动都受到了极大限制,区内经济社会水平至今仍停留在70年代,是河南和山东最贫穷落后的区域。为彻底改变蓄滞洪区特有的贫穷落后局面,改善区内民生,提高群众福祉,本论文通过对黄河下游和南展宽区的转型发展研究,提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打造宜居生活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等),促进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经济区。本论文在对国内外蓄滞洪区发展经验的总结中,结合黄河下游蓄滞洪区现状及南展宽区规划,研究下游转型发展模式,提出南展宽区的规划对策以验证论文中作者提出的转型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本论文研究重点:1、分析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及南展宽区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2、提出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结合南展宽区规划提出转型发展的规划对策;3、设计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规划、政策等制度创新和建议。

丁志雄,李娜,俞茜,王艳艳[7](2020)在《国家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蓄滞洪区是我国防御流域性洪水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目前,我国设立了98处总面积达34 261 km2的国家级蓄滞洪区及若干地方蓄滞洪区。为了解国家蓄滞洪区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建设情况,利用2000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国家蓄滞洪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建设用地增加情况,选择国内两个开发较为典型的蓄滞洪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及行蓄洪容量等的影响分析,同时以日本渡良濑滞洪区为国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其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蓄滞洪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突出变化,其中耕地减少明显,减少约99 515 hm2,建设用地增加突出,增加了约95 257 hm2;从流域看,海河流域蓄滞洪区的建设用地增加最多,约为62 727 hm2,其次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约为18 355 hm2和6 450 hm2;在占蓄滞洪区面积的百分率上也是海河流域建设用地增加的百分比最多,为5.73%。两个典型蓄滞洪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蓄滞洪区建设用地增加,只要合理规划、开发,蓄滞洪区的蓄洪容量也是有潜力可挖的,但无序的开发建设,可能会增加蓄洪的洪灾损失,从而影响蓄滞洪区启用。从国外典型蓄滞洪区的分析研究也可发现,通过科学、合理、有序地规划建设,蓄滞洪区不仅能无争议地自然分蓄洪水,而且还能兼具排沥、净水、生态、景观、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而我国蓄滞洪区在这些方面总体上还有不足。研究成果可为加强我国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邢露露[8](2019)在《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规划和设计途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洪涝灾害呈现多发、易发、频发的特点。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越来越显着,由此产生的危害和损失也日益加剧。城市河道是城市防洪中的重要对象,其传统防洪工程设施也面临着防洪效能不足、功能单一、环境品质恶劣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传统防洪的思路正在发生转变,如何构建弹性的城市河道防洪体系,使得城市能够适应灾害成为研究的热点。风景园林学科是解决城市和自然之间问题的重要学科,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在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的营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弹性概念、弹性城市、弹性防洪等理论进行阐述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弹性防洪理念对城市防洪的启示,以及风景园林在城市弹性防洪工程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然后对城市河道洪灾进行分析,包括城市河道的发展以及洪水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等,提出多层次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体系构建模型。随后,论文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探讨弹性防洪景观的营建策略。在区域尺度下,研究归纳了基于景观格局的弹性防洪策略。在城市尺度下,将城市河道分为郊区型和城区型,结合各自特点分别对其进行探讨,将其归纳为退让、疏导、顺应和抵抗四种策略,并总结相应的弹性防洪景观途径。整个研究以弹性城市理论为依托,通过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技术研究的结合,分层次研究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策略,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弹性防洪目标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法框架。同时,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部分代表性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徐晓晔[9](2019)在《基于流域蓄滞洪区补偿机制创新的排水权空间配置初探 ——以秦淮河流域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一直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新时代水利工作的创新发展,但水资源管理仍面临着排水空间日益稀缺与排水需求持续增长的矛盾,在此背景下,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中运用所造成的损失也亟待更加合理的补偿。故需要创新排水权机制,提高排水空间效率,通过构建可用于对蓄滞洪区进行补偿的流域排水权交易制度,全面引导人水和谐发展。在我国流域防洪体系中,蓄滞洪区将长期存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帮助区内居民恢复生产生活的目的,但仍存在补偿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执行成本过高、资金拨付缺乏预见性等现实问题。在现行蓄滞洪区补偿措施中引入排水权交易制度作为补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较好地弥补现行补偿措施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因防洪排涝和对蓄滞洪区造成损失的补偿。且排水权的合理配置作为总量控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对于城市建设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一定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实施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理论研究薄弱、法律法规欠缺、交易体制待完善、实践案例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因此,探索并构筑排水权新机制,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生态河湖新空间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通过对排水权配置和蓄滞洪区补偿的理论及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并以秦淮河流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尝试构建应用于流域洪涝排水的排水权交易制度,以此作为流域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机制优化完善的有效手段。主要结论如下:(1)日益宽松和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和频繁的水事纠纷使得排水权交易制度的设立非常必要;水资源特殊的战略意义以及其对国家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也对排水权的合理配置提出了现实要求。(2)系统性提出排水权概念,通过内涵及特征分析,并与现有其他水权进行对比后,将其定义为:既包括将积存于地表或地下的可循环利用的水人为排泄的权利,也包含由于暴雨洪水所产生的涝水排放权利。(3)模拟出2016年秦淮河流域夏季暴雨洪水期间淹没面积685.87km2,其中耕地及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被淹没面积约占全流域总受灾面积的63%和25%;下游南京地区被淹没面积527.65km2,占全流域受灾面积的76.93%,损失不容小觑。(4)模拟出秦淮河流域句容地区的耕地、水域及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在2016年暴雨洪涝灾害中遭受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58亿元、0.59亿元和1.66亿元,对应单位水量经济损失为4.49元、6.72元和18.43元,平均单位水量经济损失6.42元。南京可通过向上游句容赤山湖地区购买排水权以减轻下游主城区的防洪压力和洪涝损失,可以此作为排水权交易的定价依据。同时,赤山湖蓄滞洪区因蓄洪造成的破坏可依据单位水量损失进行补偿。

罗清元,刘丽娜,张成才[10](2018)在《基于GIS和RS的蓄滞洪区和谐发展的技术路线》文中提出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基于GIS模型的蓄滞洪区空间数据库,对蓄滞洪区内的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并对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操作;运用RS技术对蓄滞洪区内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蓄滞洪区发展指标体系;探求蓄滞洪区的和谐发展模式,为蓄滞洪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蓄滞洪区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滞洪区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权益相关方权利义务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流权益相关方的法律界定
    1.1 水流所有者
    1.2 水流使用者
2 水流权益相关方的权力义务架构及其实际表现
    2.1 权利义务总体架构
    2.2 在水流保护工作中的权利义务
        2.2.1 水流所有者的权利义务
        2.2.1.1 水流所有者权利
        2.2.1.2 水流所有者的义务
        2.2.2 水流使用者的权利义务
    2.3 在水流生态保护补偿中的权利义务
        2.3.1 水流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
        2.3.2 水流生态服务供给者的权利和义务
        2.3.3 水流直接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
        2.3.4 水流生态服务受益者的权利和义务
3 水生态保护补偿案例中实际架构
    3.1 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
    3.2 广东省东江流域水权交易补偿
    3.3 蓄滞洪区生态补偿
4 结 语

(2)城镇发展路径优化探索——以洪湖蓄滞洪区东分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蓄滞洪区发展现状
    2.1 蓄滞洪区分类与管控要求
    2.2 蓄滞洪区现状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现有发展模式分析
3 蓄滞洪区城市发展路径优化
    3.1 洪湖蓄滞洪区
    3.2 东分块发展路径探索
        3.2.1 乡镇发展现状
        3.2.2 乡镇发展适宜性评价
        3.2.3 乡镇主体功能分区
        3.2.4 基于洪涝风险评估修正主体功能分区
    3.3 片区城镇体系构建和产业发展指引
        3.3.1 城镇体系构建
        3.3.2 产业发展指引
4 小结

(3)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1.1.2 城市雨洪管控的必要性
        1.1.3 蓄滞洪区生态化建设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雨洪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
    2.1 雨洪管理的理论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体系
    2.2 雨洪管理的工程技术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雨洪公园
    3.1 雨洪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3.1.1 雨洪公园的概念
        3.1.2 雨洪公园的特点
    3.2 雨洪公园的功能
        3.2.1 雨洪公园的防洪功能
        3.2.2 雨洪公园的游憩功能
        3.2.3 雨洪公园的生态功能
    3.3 雨洪公园的防洪工程
    3.4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研究
    4.1 渭柳湿地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借鉴意义
    4.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借鉴意义
    4.3 中国台湾高雄市本和里滞洪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借鉴意义
    4.4 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借鉴意义
    4.5 金华燕尾洲公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借鉴意义
    4.6 美国富士沃德公园
        4.6.1 项目概况
        4.6.2 借鉴意义
    4.7 本章小结
        4.7.1 防洪布局
        4.7.2 游憩体验
        4.7.3 雨洪设施
        4.7.4 生态修复
5 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设计目标
        5.1.1 地表径流控制
        5.1.2 雨水资源化利用
        5.1.3 防洪排涝目标
        5.1.4 生态安全服务
    5.2 设计原则
        5.2.1 流域统筹原则
        5.2.2 科学技术原则
        5.2.3 自然生态原则
    5.3 设计要点
        5.3.1 收集基础资料,充分分析现状
        5.3.2 模拟淹没范围,建立防洪体系
        5.3.3 建立适应性景观,提高生态功能
        5.3.4 分布雨洪设施,完善管理流程
        5.3.5 结合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分区
        5.3.6 相关计算
6 深圳洪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城市概况
        6.1.2 自然资源
        6.1.3 人文资源
        6.1.4 历史暴雨
    6.2 项目概况
        6.2.1 区位概况
        6.2.2 城市上位规划
        6.2.3 现状分析
    6.3 设计导则
        6.3.1 项目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策略
        6.3.4 设计依据
    6.4 总体设计
        6.4.1 规划布局
        6.4.2 景观结构
        6.4.3 景观分区
    6.5 分区与节点设计
        6.5.1 科普展示区
        6.5.2 溪林漫步区
        6.5.3 湿地景观区
        6.5.4 水畔休闲区
        6.5.5 湖滨游览区
    6.6 专项设计
        6.6.1 竖向设计
        6.6.2 雨洪管理设计
        6.6.3 交通设计
        6.6.4 种植设计
        6.6.5 驳岸设计
        6.6.6 铺装设计
        6.6.7 服务设施
        6.6.8 标识系统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纸目录
附件

(4)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西吉安县禾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绿色基础设施与滨水绿廊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绿色基础设施
        2.1.1 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2.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滨水绿廊
        2.2.1 滨水绿廊相关概念
        2.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其他相关概念研究
        2.3.1 城市河道及蓄滞洪区
        2.3.2 可持续雨水管理
        2.3.3 生态修复
    2.4 小结
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滨水绿廊相关实践
    3.1 国外实践案例
        3.1.1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三一河廊道规划设计
        3.1.2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河绿色廊道——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
        3.1.3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3.2 国内实践案例
        3.2.1 河北省迁安市三里河生态廊道
        3.2.2 重庆云阳环湖公园绿色廊道
    3.3 小结
4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中小城市近郊地区滨水环境的特点
        4.1.1 生态干扰程度低,易发生季节性洪涝灾害
        4.1.2 人口集聚区污染严重
        4.1.3 用地类型单一,建设开发程度低
        4.1.4 功能需求大,具有整体性开发优势
    4.2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规划原则
        4.2.1 自然生态性原则
        4.2.2 防洪安全性原则
        4.2.3 整体连通性原则
        4.2.4 景观功能性原则
        4.2.5 文化展示性原则
    4.3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规划设计策略
        4.3.1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模式
        4.3.2 中小城市近郊地区滨水绿廊景观设计策略
    4.4 技术方法
        4.4.1 可持续雨水管理技术
        4.4.2 生态修复技术
    4.5 小结
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吉安县禾河滨水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发展背景
        5.1.2 区位分析
        5.1.3 吉安县自然地理概况
        5.1.4 上位规划解读
        5.1.5 场地定位
    5.2 场地分析
        5.2.1 场地历史文化
        5.2.2 现状用地分析
        5.2.3 现状村落分析
        5.2.4 现状交通分析
        5.2.5 现状水文分析
        5.2.6 现状竖向分析
        5.2.7 现状动植物分析
        5.2.8 现状问题总结
    5.3 目标与策略
        5.3.1 设计依据
        5.3.2 设计愿景
        5.3.3 功能定位
        5.3.4 设计目标
        5.3.5 设计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总平面图
        5.4.2 功能分区
        5.4.3 规划结构
        5.4.4 鸟瞰图
    5.5 分区设计
        5.5.1 北部生态带
        5.5.2 中部郊野带
        5.5.3 南部活力带
    5.6 专项设计
        5.6.1 竖向专项设计
        5.6.2 雨水管理专项设计
        5.6.3 驳岸专项设计
        5.6.4 种植专项设计
        5.6.5 生境专项设计
        5.6.6 交通专项设计
        5.6.7 游憩专项设计
        5.6.8 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5.6.9 技术经济指标
    5.7 小结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
致谢
附件

(5)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堤防溃决风险分析
        1.2.2 堤防溃决洪水演进模拟
        1.2.3 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4.1.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风险管理与评价研究
        1.4.2. 堤防工程风险评价多元指标体系研究
        1.4.3. 堤防溃决造成的损失评估研究
        1.4.4. 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研究
        1.4.5. 工程应用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概况
    2.1 前言
    2.2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
        2.2.1 自然地理、气候及地形概况
        2.2.2 社会经济
        2.2.3 堤防工程建设
        2.2.4 堤防工程分布
        2.2.5 堤防工程历史溃决情况
        2.2.6 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康山大堤及康山蓄滞洪区基本概况
    3.1 前言
    3.2 康山大堤
        3.2.1 水文
        3.2.2 堤身与堤基
    3.3 康山蓄滞洪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
    4.1 前言
    4.2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框架
    4.3 风险分析
        4.3.1 分析范围定义
        4.3.2 危险性分析
        4.3.3 后果严重性分析
        4.3.4 环境损失评估
    4.4 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决策
        4.4.1 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4.4.2 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4.4.3 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5.1 前言
    5.2 极限学习机
    5.3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5.3.2 指标标准化处理
        5.3.3 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确定
    5.4 风险评价
        5.4.1 评价指标量化
        5.4.2 模型评价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及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6.1 前言
    6.2 洪水演进数值模拟
        6.2.1 控制方程
        6.2.2 边界条件
        6.2.3 参数选取
        6.2.4 溃口设置
    6.3 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6.3.1 生命损失评估
        6.3.2 经济损失评估
        6.3.3 环境损失评估
    6.4 工程应用
        6.4.1 地形概化及网格剖分
        6.4.2 溃决洪水过程及流量分析
        6.4.3 洪水演进模拟
        6.4.4 溃决洪水淹没面积统计
        6.4.5 淹没水深与流逮
        6.4.6 淹没区损失统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堤防工程风险标准化管理
    7.1 前言
    7.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7.2.1 标准化管理体系
        7.2.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7.3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方法
        7.3.1 风险标准
        7.3.2 考核指标系数
        7.3.3 考虑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评分
        7.3.4 工程应用
    7.4 风险决策
        7.4.1 加强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
        7.4.2 加强标准化建设
        7.4.3 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蓄滞洪区
        1.3.2 防洪保护区
        1.3.3 房台
        1.3.4 “三区三线”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内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2.1.2 国外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2.1.3 空间规划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蓄滞洪区发展实践研究
        2.2.1 黄河北展宽防洪保护区发展实践
        2.2.2 黄河大功分洪区发展实践
        2.2.3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发展实践
        2.2.4 日本渡良濑生态修复型滞洪区发展实践
        2.2.5 美国湿地型蓄滞洪区发展实践
        2.2.6 印度限制建设型洪泛区发展实践
    2.3 小结
3 我国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3.1 我国蓄滞洪区设置及分类情况
        3.1.1 蓄滞洪区设置情况
        3.1.2 蓄滞洪区分类情况
    3.2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历程
        3.2.1 东平湖蓄滞洪区
        3.2.2 北金堤蓄滞洪保留区
        3.2.3 南展宽防洪保护区
    3.3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研究
        3.3.1 不同类型蓄滞洪区居民安置方案研究
        3.3.2 不同类型蓄滞洪区转型发展方向研究
    3.4 当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人口预测方法单一,未合理预测人口容量
        3.4.2 土地利用粗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4.3 村民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3.4.4 忽视老房台村的历史价值,缺乏专项保护规划
        3.4.5 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足,降低生活满意度
    3.5 小结
4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4.1 当前影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
        4.1.1 土地利用结构
        4.1.2 生态环境
        4.1.3 文化传承与发展
        4.1.4 人口与人居环境
    4.2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路径指引
        4.2.1 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4.2.2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2.3 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蓄滞洪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4.2.4 加大生态产业园区扶持力度,鼓励支农项目向区内集聚
    4.3 转型发展策略分析
        4.3.1 控制区内人口规模
        4.3.2 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
        4.3.3 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打造宜居生活社区
        4.3.4 合理布局生态产业,推动分区差异发展
    4.4 小结
5 黄河南展宽区转型发展实践及规划对策分析
    5.1 黄河南展宽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1.1 影响南展宽区转型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5.1.2 南展宽区主要发展优势
    5.2 南展宽区转型发展规划对策分析
        5.2.1 以就地安置为主的农村居民点迁建规划
        5.2.2 以绿色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
        5.2.3 以便民共享为目标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国家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
    1.1 国家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1.2 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 国内两个典型蓄滞洪区分析
    2.1 东西湖分洪区
        2.1.1 所在区域范围
        2.1.2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1.3 分蓄洪容量分析
    2.2 文安洼蓄滞洪区
        2.2.1 所在区域范围
        2.2.2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2.3 地形与分蓄洪容量分析
3 国外蓄滞洪区典型案例
    3.1 渡良濑滞洪区基本情况
    3.2 滞洪区分蓄洪工程及滞洪功能分析
4 结语

(8)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规划和设计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日益加剧
        1.1.2 城市化扩张给城市河道防洪带来巨大压力
        1.1.3 弹性城市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城市防洪概念正在转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城市河道
        1.3.2 弹性城市
        1.3.3 弹性城市VS海绵城市
        1.3.4 弹性防洪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案例分析
        1.5.3 比较研究
        1.5.4 归纳总结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弹性防洪研究
    2.1 弹性概念
        2.1.1 弹性概念起源与发展
        2.1.2 弹性概念的内涵
    2.2 弹性城市
        2.2.1 弹性城市的提出背景
        2.2.2 弹性城市的概念发展
        2.2.3 弹性城市的理论内涵
    2.3 弹性防洪
        2.3.1 防洪理念的发展
        2.3.2 洪水弹性理论
        2.3.3 弹性防洪的内涵
        2.3.4 弹性防洪理念对城市防洪的启示
    2.4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弹性防洪
        2.4.1 近自然的方式
        2.4.2 多重功能的统一
        2.4.3 多学科的合作与互动
3 城市河道洪水灾害研究
    3.1 城市洪灾
        3.1.1 城市洪水与洪灾
        3.1.2 城市洪水的等级划分与防洪标准
        3.1.3 城市洪水的危害
    3.2 城市与河道的关系
        3.2.1 古代城市发展初期——依赖关系
        3.2.2 古代城市发展后期——交融关系
        3.2.3 近现代城市发展时期——规避关系
    3.3 城市河道洪灾
        3.3.1 城市河道洪灾的主要成因
        3.3.2 城市河道暴雨洪水的特征
        3.3.3 城市河道暴雨洪水的形成过程
    3.4 城市河道多层次弹性防洪体系的构建
        3.4.1 城市河道多层次弹性防洪体系模型
        3.4.2 城市河道多层次弹性防洪的构建原则
4 区域尺度下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系统组成研究
    4.1 区域尺度下城市河道研究
        4.1.1 区域尺度城市河道的功能特征
        4.1.2 区域尺度城市河道的景观格局
        4.1.3 区域尺度城市河道的形态特征
    4.2 区域尺度下的弹性防洪目标
    4.3 区域尺度下的弹性防洪景观系统组成策略
        4.3.1 基底的弹性防洪
        4.3.2 廊道的弹性防洪
        4.3.3 斑块的弹性防洪
    4.4 区域尺度下弹性防洪景观系统组成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5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空间模式研究
    5.1 郊区型城市河道研究
        5.1.1 郊区的发展特征
        5.1.2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功能特征
        5.1.3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空间特征
        5.1.4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形态特征
    5.2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目标
    5.3 郊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空间模式策略
        5.3.1 郊区型退让策略
        5.3.2 郊区型疏导策略
        5.3.3 郊区型顺应策略
        5.3.4 郊区型抵抗策略
    5.4 郊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6 城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改造形式研究
    6.1 城区型城市河道研究
        6.1.1 城区的发展特征
        6.1.2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功能特征
        6.1.3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空间特征
        6.1.4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形态特征
    6.2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目标
    6.3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弹性防洪景观改造形式策略
        6.3.1 城区型退让策略
        6.3.2 城区型疏导策略
        6.3.3 城区型顺应策略
        6.3.4 城区型抵抗策略
    6.4 城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6.5 基于城区型城市河道景观结构的弹性防洪景观策略
        6.5.1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模型
        6.5.2 城区型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模型与弹性策略的对应
    6.6 城市尺度下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策略总结
        6.6.1 郊区型与城区型城市河道弹性防洪策略的对比
        6.6.2 城市尺度下的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策略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基于流域蓄滞洪区补偿机制创新的排水权空间配置初探 ——以秦淮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排水权配置研究进展
        2.1.1 国内外排水权配置研究进展
        2.1.2 国内外排水权配置实践案例
        2.1.2.1 台湾地区“过水权”制度
        2.1.2.2 英国排水收费制度
        2.1.2.3 德国“雨水费”制度
        2.1.2.4 日本城市雨水调蓄工程
        2.1.3 国内外排水权配置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2.2 蓄滞洪区研究进展
        2.2.1 国内外蓄滞洪区研究进展
        2.2.2 国内外蓄滞洪区实践案例
        2.2.2.1 台湾“生态滞洪池”
        2.2.2.2 德国及莱茵河流域蓄滞洪区
        2.2.2.3 日本蓄滞洪区
        2.2.2.4 美国蓄滞洪区
        2.2.3 国内外蓄滞洪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支撑
    3.1 排水权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3.1.1 排水权的基本内涵
        3.1.2 排水权的特征
        3.1.3 排水权与“十六字治水方针”
        3.1.4 排水权与用水权、取水权、排污权之比较
    3.2 排水权配置的理论与原则
        3.2.1 产权理论
        3.2.2 兼顾公平与效率
        3.2.3 重视强制与补偿
        3.2.4 责权利三位一体
        3.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我国蓄滞洪区概况及补偿政策评价
        3.3.1 蓄滞洪区的概念
        3.3.2 我国蓄滞洪区运用概况
        3.3.3 我国流域蓄滞洪区的特点
        3.3.4 蓄滞洪区补偿的基本原则
    3.4 现行蓄滞洪区补偿政策评价
        3.4.1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现状
        3.4.2 现行蓄滞洪区补偿政策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 秦淮河流域排水权空间配置及蓄滞洪区补偿机制研究
    4.1 秦淮河流域洪水情况及现状防洪能力分析
        4.1.1 秦淮河流域基本概况
        4.1.2 秦淮河流域洪涝问题严峻
        4.1.3 流域现状防洪能力及问题分析
        4.1.3.1 秦淮河流域现状防洪能力
        4.1.3.2 流域防洪工程的问题与不足
    4.2 秦淮河流域排水权初始分配模式及交易价格确定
        4.2.1 秦淮河流域排水权初始分配模式
        4.2.2 排水权空间配置的定价原理及方法
        4.2.2.1 排水权空间配置的定价原理
        4.2.2.2 排水权定价方法
        4.2.3 排水权成本模型及方案模拟
        4.2.3.1 排水权成本模型
        4.2.3.2 排水方案模拟
        4.2.4 秦淮河流域排水权配置理论模型设计
        4.2.4.1 排水权配置边际效益理论
        4.2.4.2 基于蓄滞洪区补偿机制创新的排水权配置边际效应模型
    4.3 秦淮河流域淹没区模拟及损失估算
        4.3.1 流域洪涝淹没区损失估算方法
        4.3.2 秦淮河流域暴雨淹没区模拟
        4.3.3 秦淮河流域暴雨洪涝损失估算
第五章 构建基于蓄滞洪区补偿机制创新的排水权交易制度
    5.1 基于流域蓄滞洪区补偿机制创新的排水权配置制度体系构建
        5.1.1 秦淮河流域排水权交易制度设计
        5.1.1.1 流域初始排水权配置
        5.1.1.2 流域排水权交易平台的建设
        5.1.1.3 流域排水权交易规则及流程
        5.1.2 排水权交易制度的配套保障体系
        5.1.2.1 建立健全配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5.1.2.2 建立健全配套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5.2 构建流域排水权空间配置制度的政策建议
        5.2.1 构建流域排水权空间配置制度的政策意义
        5.2.2 构建流域排水权空间配置制度的实施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6.3.1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10)基于GIS和RS的蓄滞洪区和谐发展的技术路线(论文提纲范文)

1 蓄滞洪区防洪和发展关键技术
    1.1 构建基于GIS蓄滞洪区空间数据库
    1.2 蓄滞洪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
    1.3 研制蓄滞洪区和谐发展模型
2 蓄滞洪区防洪和发展研究路线
    2.1 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蓄滞洪区空间数据库
    2.2 RS影像解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3 RS与GIS的无缝集成
    2.4 蓄滞洪区和谐发展模型的建立
3 结语

四、蓄滞洪区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权益相关方权利义务架构研究[J]. 曹建廷,赵钟楠,田英,王尔菲耶,张越,陈媛媛. 水利经济, 2021(04)
  • [2]城镇发展路径优化探索——以洪湖蓄滞洪区东分块为例[J]. 康晓娟. 城市建筑, 2021(21)
  • [3]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D]. 马亚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西吉安县禾河为例[D]. 陈燕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D]. 黄中发. 南昌大学, 2020(01)
  • [6]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D]. 张海静. 浙江大学, 2020(01)
  • [7]国家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丁志雄,李娜,俞茜,王艳艳. 中国防汛抗旱, 2020(06)
  • [8]城市河道弹性防洪景观规划和设计途径研究[D]. 邢露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基于流域蓄滞洪区补偿机制创新的排水权空间配置初探 ——以秦淮河流域为例[D]. 徐晓晔. 南京大学, 2019(07)
  • [10]基于GIS和RS的蓄滞洪区和谐发展的技术路线[J]. 罗清元,刘丽娜,张成才. 水利经济, 2018(04)

标签:;  ;  ;  ;  ;  

洪水储存和滞留区管理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