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颁布首批绿色畜产品认证准则(论文文献综述)
袁悦[1](2021)在《吉林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靳延平[2](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胡海彦[3](2008)在《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效》文中提出
韩冬云,章竞[4](2008)在《应用饲料新科技 提高动物性食品安全》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但由于近年来因食品安全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如疯牛病、二恶英、禽流感、口蹄疫和瘦肉精等,引起了世界关注。2002年欧洲又爆发
王长青[5](2006)在《东台市蛋鸡兽药使用现状和残留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鸡蛋在人们膳食中的重要地位,鸡蛋中兽药残留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均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本研究以江苏省养禽大县(市)—东台市为背景,调查了蛋鸡兽药使用情况,开展鸡蛋药残分析,并制定关键控制措施,进行应用效果比较。1、本研究通过255户、623543只蛋鸡的调查,结果表明,东台市蛋鸡抗菌药使用种类极其广泛,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为养鸡户最常用抗菌药,户均年使用率分别为:35.7%,31.3%和27.1%;强力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为最常用抗菌素品种,户均年使用率分别为:26.3%、22.4%、21.6%。因饲养规模、饲养方式、给药途径、防治目的、饲养季节不同,抗菌药使用的种类各不相同。由此分析了鸡蛋中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2、以规模养鸡场为抽样对象,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免疫胶体金试剂板和ELISA试剂盒检测商品鸡蛋内强力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残留。(1)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38个鸡蛋样品的四环素族抗菌素残留,残留率达81.5%,其中残留量大于200ppb的样品有6个,占15.8%,它们中4个来自栏存5000只以下的鸡场,2个来自栏存5000只以上的鸡场;残留量小于200ppb但可检出的样品有25个,占65.7%;低于检测限的有7个样品,占18.5%。(2)用免疫胶体金试剂板检测东台市24个场鸡蛋的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结果4个样品呈阳性(其中1个假阳性),20个样品为阴性,与HPLC法相比,准确率95.8%。3个阳性样品均来自1000-5000只的蛋鸡场,此类鸡场应作为药物残留监控的重点。同时对农贸市场鸡蛋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抽检,共测样品18份,其中阳性2份,占11.1%。国内尚未见用免疫胶体金试剂板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的报道。(3)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鸡蛋中强力霉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用200ppm的强力霉素水溶液喂鸡,连续投药5天,45.45mg/只、天,在用药的第3天、4天、5天,鸡蛋中强力霉素残留量分别为0.94mg/kg、0.67 mg/kg、0.27 mg/kg,均高于国家规定的0.20 mg/kg限量标准;停药第6天、7天,鸡蛋中强力霉素的残留量仍达到0.092mg/kg、0.077 mg/kg,说明强力霉素在鸡体内代谢缓慢;(4)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用98ppm的乳酸环丙沙星水溶液喂鸡,连用5天,投药量为19.6mg/只、天,在用药的第4 d,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为17.4μg/kg,停药第1d,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为9.2μg/kg;停药第3-13d,鸡蛋中环丙沙星的残留量均低于10μg/kg。本试验表明,以乳酸环丙沙星说明书标示剂量的2倍量兑水饲喂产蛋鸡,休药6 d后,环丙沙星在鸡蛋中的残留量均低于10μg/kg。3、为控制鸡蛋中药物残留,制定了包含《东台市兽药安全使用规范》的关键控制措施,比较鸡场在应用关键控制措施之前和之后的药物残留情况。每个鸡场8份样品,检测鸡蛋中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结果实施关键控制措施的鸡场喹诺酮类残留量在应用前后由0.068 mg/kg下降至0.025 mg/kg,以0.1mg/kg为标准,残留量超标率由10.4%下降至0,而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在应用前后由0.105 mg/kg下降至0.06 mg/kg,残留量超标率由8.3%下降至0。同期6个对照鸡场,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前后分别为0.071mg/kg,0.067mg/kg,超标率分别为10.4%、8.3%;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前后分别0.110mg/kg、0.092mg/kg,超标率分别为8.3%、6.3%。可见,关键控制措施的实施,作用明显。
王玉环[6](2006)在《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事关人类和动物健康安全、产地环境保护、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颇多,但时至今日,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供给动力的量化方法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市场经济学、质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畜禽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及理论基础、供给现状及成因、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不同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关系、供给目标选择、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成本效益以及供给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开拓。全文由9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就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疏理和述评,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给予了说明。本章强调在紧密联系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中着力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第二章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客观界定基本概念和名词内涵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本章首先界定和梳理反映畜产品质量安全层级的4种畜产品概念(普通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分析4种畜产品的相互关系,明确本文研究重点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准入标准的普通畜产品。其次,界定和完善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本文认为,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研究畜产品质量属性中的安全性,但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融于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中。再次,丰富并深化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内涵:“畜产品质量安全”主指畜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动物营养需求时,不会对消费者和动物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的一种性状,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是一个相对、发展的状态;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是分层级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的,要求整合要素资源,实现创新性供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要实现供给升级与供给收入同步增长目标。最后,深入探寻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需求与供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标准及标准层次性理论、供给创新理论。其中,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安全和服务需求。同时,本文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理论和供给创新理论方面作了补充和充实,有利于丰富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汪鲲[7](2004)在《绿色安全猪肉生产技术》文中认为
刘学剑[8](2002)在《促进无公害和绿色有机畜产品开发的措施》文中提出
刘学剑[9](2002)在《绿色畜产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卫生、安全、营养和风味越来越重视,随之应运而生的绿色食品成为国内健康消费的新时尚,也是产品打入国际大市场的重要措施。绿色畜产品是绿色食品中重要一员,直接影响着绿色食品的发展。但目前我国许多消费者对绿色畜产品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加之生产监管措施不到位,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等,致使目前国内一些市场对绿色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以致生
葛少锋[10](2002)在《面对“绿色壁垒”,中国畜产品卫生质量必须选择进取性的应对战略》文中提出中国加入WTO ,面对“绿色壁垒” ,畜产品出口承受着空前的“绿色”压力 ,主要障碍是畜产品的卫生质量问题。在深刻检点、猛醒的同时 ,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绿色”畜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冲破“绿色壁垒” ,政府要担当重任。
二、我国颁布首批绿色畜产品认证准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颁布首批绿色畜产品认证准则(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的创新 |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
2.6.1 国外的研究 |
2.6.2 国内的研究 |
2.7 小结 |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
3.1 基本概念 |
3.1.1 食品安全 |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
3.1.4 行为主体 |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
5.1 调查设计 |
5.2 样本特征描述 |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
6.1 数据来源 |
6.1.1 样本点的选择 |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6.1.3 样本特征描述 |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
6.2.4 饲料使用情况 |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
9 结论和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
参考文献 |
(5)东台市蛋鸡兽药使用现状和残留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保障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综合性措施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四章 东台市蛋鸡饲养兽药使用现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东台市鸡蛋中兽药残留分析 |
1 ELISA试剂盒检测鸡蛋中四环素族抗菌素的残留 |
2 免疫胶体金试剂板测定鸡蛋内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
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鸡蛋内强力霉素的残留量 |
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鸡蛋内环丙沙星残留量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东台市兽药残留超标的控制对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全文总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2.1 现阶段不同类型畜产品概念及相互关系 |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辨析 |
2.3 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状况的总体评价及存在问题 |
3.2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典型事例 |
3.3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因素的一般分析 |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实例分析——以牛奶为例 |
3.5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一) |
4.1 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
4.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异同 |
4.3 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二) |
5.1 发达国家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特点 |
5.2 中国兽医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中外兽医管理体制比较 |
5.4 中国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现实依据及必备条件 |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
6.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系统与供给主体 |
6.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供给主体构成及供给责任 |
6.3 畜产品质量安全间接供给主体——行业协会 |
6.4 政府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负总责的理论依据及其实例 |
6.5 政府发挥公共安全职能的重要内容 |
6.6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相互关系与联动机制 |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选择 |
7.1 政府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基本依据——风险分析 |
7.2 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首要条件——适当的动物保护水平 |
7.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分层分类选择 |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落实形式——标准化与采标率 |
第八章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经济影响 |
8.1 两种视角的质量成本观 |
8.2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质量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
8.3 遵从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不同类型畜牧企业质量成本的影响 |
8.4 澳大利亚遵从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实例 |
8.5 质量安全成本的分担方式 |
第九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剖析 |
9.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内涵及其现实依据 |
9.2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因素分析 |
9.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 |
9.4 畜产品供给动力模型构建 |
9.5 企业供给动力的外部环境优化 |
9.6 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整体方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颁布首批绿色畜产品认证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袁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3]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效[J]. 胡海彦.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10)
- [4]应用饲料新科技 提高动物性食品安全[J]. 韩冬云,章竞.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8(02)
- [5]东台市蛋鸡兽药使用现状和残留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 王长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6]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D]. 王玉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绿色安全猪肉生产技术[J]. 汪鲲.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4(35)
- [8]促进无公害和绿色有机畜产品开发的措施[J]. 刘学剑. 广东饲料, 2002(06)
- [9]绿色畜产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J]. 刘学剑. 饲料广角, 2002(24)
- [10]面对“绿色壁垒”,中国畜产品卫生质量必须选择进取性的应对战略[J]. 葛少锋. 草业科学, 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