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人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金[1](2021)在《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诊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我院12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舌下络脉图片,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等临床信息及凝血、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指标数值,根据陈氏舌下络脉评分法将舌下络脉的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等项目进行量化,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中医证型及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血清VEGF与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舌下络脉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索肺癌患者舌下络脉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20例肺癌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为1.61:1;患者年龄在36~90岁之间,其中<60岁患者19例;≥60岁101例;病理类型中腺癌54例,鳞癌24例,小细胞癌16例;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临床分期属Ⅰ、Ⅱ期者27例,Ⅲ、Ⅳ期者93例;肺癌远处转移者74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120例肺癌患者中,舌色为淡红舌者21例,淡白舌16例,红绛舌21例,青紫舌62例;舌苔中薄苔者19例,白腻苔63例,黄腻苔22例,少苔者16例;中医证型中,肺癌患者中属气血瘀滞证者53例,气阴两虚证者35例,痰湿蕴肺证者19例,阳虚水泛型者13例。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正常组舌下络脉评分(P<0.05);肺癌组患者主干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及其外带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各项评分(P<0.05);不同舌色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P<0.0001),青紫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淡红舌(P<0.05)及红绛舌(P<0.0001);不同舌苔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气血瘀滞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患者(P<0.0001),气阴两虚证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型及阳虚水泛证(P<0.05),痰湿蕴肺型与阳虚水泛证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非血瘀证组(P<0.0001)。舌下络脉评分在肺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P<0.05);APTT、TT、D-二聚体含量在舌下络脉不同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下络脉分级为4级的患者PT含量低于分级为3级的患者(P<0.05),FIB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舌下络脉2级>3级>4级(P<0.05);肿瘤标志物CYFRA21-1、NSE、SCC值在各舌下络脉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舌下络脉4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分级为2级(P<0.05)和3级的患者(P<0.001)。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172.5(pg/mL);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59.86(pg/mL),肺癌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001)。肺癌中属气血瘀滞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血清VEGF水平(P<0.05),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瘀证血清VEGF水平高于非血瘀证VEGF水平;不同舌下络脉分级中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显着(P<0.0001),4级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别高于3级(P<0.0001)和2级患者(P<0.001),而2级和3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血清VEGF水平结果显示,rs=0.661(P<0.05),表明舌下络脉评分与VEGF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且在主干形态、主干长度、主干充盈度、色泽、宽径及舌下络脉外带方面评分均较正常人高,表明肺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舌下络脉异常。2.瘀血证与非瘀血证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进一步证实舌下络脉为辨证瘀血证候的重要参考依据。3.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学类型无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凝血指标PT及FIB含量、肿瘤标志物CEA有关。转移越多、临床分期越晚,则舌下络脉评分越高,舌下络脉诊察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病情。4.肺癌患者血清VEGF高于正常人,且与中医血瘀证候明显相关,血清VEGF的异常可作为肺癌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5.血清VEGF表达量与舌下络脉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积分越高,血清VEGF表达量越高,推断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参与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过程。
邹青旭[2](2021)在《T1期浸润性肺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转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T1期浸润性肺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转移规律,为采取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经病理证实为T1期浸润性肺腺癌共688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伴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系统性淋巴结采样,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对比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组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N2-)组患者的统计资料,并进一步分析N2+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有65(9.4%)名患者经病理证实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N2+),623名(90.6%)患者无纵隔淋巴结转移(N2-),其中包括40名仅N1+患者和583名N0患者。N2+组与N2-组之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实性成分占比,吸烟史,术前CEA水平,实体型、微乳头型病理亚型,Ki-67指数,术前淋巴结状态及胸膜,脉管神经,小支气管受侵均是临床T1期浸润性肺腺癌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表明结节的大小(OR值=2.149,95%CI=1.272-3.633,P=0.004),实性成分占比(OR值=4.284,95%CI=1.953-9.357,P<0.001),术前CEA水平(OR值=3.108,95%CI=1.471-6.565,P=0.003),术前淋巴结肿大(OR值=3.242,95%CI=1.317-7.983,P=0.011),脉管神经受侵(OR值=4.377,95%CI=2.019-9.488,P<0.001),N1淋巴结受累(OR值=5.735,95%CI=2.658-12.371,P<0.001)及表现为微乳头型及实体型病理亚型(OR值=2.92,95%CI=1.057-8.062,P=0.039)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N2患者中,单站跳跃性转移N2a1有16人(24.6%),单站非跳跃性转移N2a2有24人(36.9%),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N2b有25人(38.5%)。所有病灶位于双上叶及右肺中叶的患者未出现下纵隔区的淋巴转移(第8、9组),病灶位于双下叶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纵隔区的淋巴转移。不同肺叶病变的患者均可出现第7组淋巴结阳性:双上叶有5例(5/39),双下叶有19例(19/24),右肺中叶有1例(1/2)。结论:1.临床T1期浸润性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较大肺结节,尤其是纯实性结节,术前异常的CEA水平及影像学上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快速病理判断N1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微乳头和实体型病理亚型,脉管神经受侵。2.对于T1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根据肿瘤所位于肺叶位置而定,双上叶肿瘤需要清扫隆突下及上纵隔淋巴结,而双下叶肿瘤需要行积极的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
李慧慧[3](2021)在《手术切除T1-2N0M0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肺癌(lung cancer,LC)目前仍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以的85%的占比居于首位。随着早期筛检的普及和检测手段的提高,早期NSCLC患者的占比越来越高,然而早期NSCLC患者术后仍有较高比例的复发和转移,造成患者预后不佳,为探索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协助早期评估患者预后,并及时进行医学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评估化疗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并探索适宜化疗人群的特异性标志物。本研究拟通过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齐鲁医院就诊的NSCLC患者病历资料,全部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分期为T1-2N0M0,随访患者术后5年的复发及生存情况,构建早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评估了术后化疗的作用,并发现具有化疗指导作用的指标。方法:1.在病案系统中检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NSCLC患者,均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期为T1-2N0M0期。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合并症、家族史等情况;肿瘤相关: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切除范围、肿瘤位置、是否合并脏层胸膜浸润(Visceral pleural invasion,VPI)、是否术后辅助化疗等情况;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系列、肿瘤标志物等数据;影像学表现,如有无分叶、毛刺、胸膜增厚、胸膜牵拉等。3.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关注其生存及复发情况。4.汇总所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将所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纳入单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进一步绘制K-M生存曲线;最后将具有预后意义的因素利用R语言构建术后T1-2N0M0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绘制诺莫图(normogram);并初步评估辅助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索了具有化疗指导意义的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术后分期为T2N0M0期NSCLC患者411名,其中男性244名(52%),女性177名(48%);平均年龄60.5±9.5岁;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4月(1-86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2个月(95%CI,67-76月),最短时间3月,最长时间86个月;87例(21.2%)患者到达主要研究终点(死亡),127例(30.9%)达到次要研究终点复发转移。将所有纳入的数值变量及分类变量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3 岁、合并 VPI、肿瘤直径>3cm、HCY>16.2umol/L、CYS-C>0.96mmol/L、白蛋白<42.4g/L、术后不化疗、NSE较高这些因素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相关;年龄>63 岁、肿瘤直径>2.3cm、合并脏层胸膜浸润、白蛋白<42.4g/L、HCY>16.2umol/L、CYS-C>0.96mmol/L、CYFRA21-1>2.55ng/mL、术后不化疗、胸膜增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NSE>12.5ng/mL这些因素与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VPI、白蛋白<42.4g/L、HCY>16.2umol/L、CYS-C>0.96mmol/L、CYFRA21-1>2.55ng/mL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S相关;肿瘤直径>3cm、合并 VPI、HCY>16.2umol/L,CYS-C>0.96mmol/L,NSE>12.5ng/mL 与 NSCLC患者DFS相关;Graphpad-prism 绘制生存曲线图,结果示:合并 VPI、HCY>16.2umol/L、CYS-C>0.96mmol/L、CYFRA21-1>2.55ng/mL、白蛋白<42.4g/L 与患者 OS 降低有关;而肿瘤直径>3cm、合并 VPI、HCY>16.2umol/L,CYS-C>0.96mmol/L,NSE>12.5ng/mL与T1-2N0M0期NSCLC患者DFS相关;利用R语言构建了诺莫图可预测个体复发和死亡的概率。DFS的一致性检验系数(C-index)为0.63,OS的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62;化疗组患者依据HCY、CYS-C水平是否升高分别分为两组,HCY>16.2umol/L,CYS-C>0.96mmol/L组患者的OS及DFS均明显减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HCY>16.2umol/L,CYS-C>0.96mmol/L组患者依据是否化疗分组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化疗与两组患者DFS相关,而与O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合并 VPI、HCY 水平升高(>16.2umol/L),CYS-C 水平升高(>0.96mmol/L),ALB 水平降低(<42.4g/L),CYFRA21-1 升高(>2.55ng/mL)与手术切除 T1-2NOM0期NSCLC患者OS独立相关;合并VPI、肿瘤较大(直径>3cm)、HCY水平升高(>16.2umol/L),CYS-C、水平升高(>0.96mmol/L),NSE 升高(>12.5ng/mL)与手术切除 T1-2N0M0 期NSCLC患者DFS独立相关;基于复发和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手术切除T1-2N0M0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诺莫图,可以应用于临床个体化评估患者术后1,3,5年复发、死亡风险;化疗组患者中,高HCY、高CYS-C组其NSCLC患者术后DFS及OS均短于低水平组;高HCY、高CYS-C组患者中,化疗组患者的DFS较未化疗组长,而总生存期无明显改善;HCY、CYS-C可作为指导因素协助判断术后T1-2N0M0期NSCLC患者是否需要辅助化疗。
李宇鑫[4](202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得到了显着延长。但是肺癌基因突变情况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检测出具有靶向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可以服用靶向药物。本研究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组织中已知的驱动靶向基因EGFR、KRAS、NRAS、BRAF、PIK3CA、HER2基因突变和ALK、ROS1、RET、MET基因融合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多基因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对加快筛选有效治疗目标人群的意义。方法:纳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75例,收集患者手术切除后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提取肿瘤组织中的DNA,采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中EGFR、KRAS、NRAS、BRAF、HER2、PIK3CA基因突变和ALK、ROS1、RET、MET基因融合状态;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KRAS、NRAS、BRAF、HER2、PIK3CA基因突变和ALK、ROS1、RET、MET基因融合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7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女性54.3%;年龄<62岁53.9%。肿瘤最大径:≤2cm 69.2%;是否侵及胸膜、小支气管壁、脉管和神经:侵及74.9%。淋巴结转移:未侵及71.7%。病理分型:腺癌825例(94.9%),鳞癌22例(2.5%),腺鳞癌14例(1.7%),其他类型8例(0.9%)。组织学分型:以腺泡为主型55.3%,贴壁型13.7%,微乳头型3.7%,乳头型13.2%,实性型10.3%和粘液腺癌2.8%。病理分期:I+II、III+IV期患者分别为80.7%和19.3%。(2)样本肿瘤组织中总驱动基因突变率为67.1%;EGFR突变率为58.6%,其中各突变位点分布为:21外显子L858R占EGFR突变的突变率为52.2%;19外占EGFR突变的突变率为35.4%;21外显子L861Q突变1.9%,18外显子G719X突变4.3%,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为2.1%,20外显子S768I突变0.2%。余下为双位点突变共16例(3.1%);ALK突变率为6.1%;ROS1融合突变率为1.0%;KRAS突变率为6.1%;HER2突变率为1.6%;PIK3CA突变率为0.8%;MET突变率为1.6%;没有患者检测出BRAF、NRAS基因突变和RET基因融合。并检测出一例EGFR基因与PIK3CA共同突变的病例。(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体靶向基因突变率与性别、肿瘤最大径、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与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期、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与性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LK基因融合率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基因融合率(ALK、ROS1、RET、MET)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EGFR双位点突变和其他基因突变(HER2、PIK3CA、MET、BRAF、NRAS)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KRAS、ALK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KRAS基因在男性患者中突变率较高(2)非小细胞肺癌靶向基因在女性、腺癌和腺鳞癌、组织学分型以腺泡型为主的浸润性腺癌、肿瘤最大径≤2cm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在组织学分型以实性型为主和粘液腺癌的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中突变率较低。(3)EGFR基因在女性、腺癌和腺鳞癌、组织学分型以腺泡型为主的浸润性腺癌、肿瘤最大径≤2cm、病理分期较低和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在组织学分型以实性型为主和粘液腺癌的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中突变率较低。第21外显子L858R是其最常见的突变形式。第18号外显子G719X突变合并20号外显子S768I突变是最常见的共突变模式。(4)ALK基因融合和融合基因(ALK、ROS1、RET、MET)在较年轻、淋巴结有转移、病理分期较高和组织学分型以粘液腺癌为主的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戴南利[5](2021)在《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常德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常见驱动基因突变情况,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为筛选受益于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的患者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纳排标准的筛选,纳入患者340 例。2.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3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情况。3.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Score,ECOG 评分)、肿瘤部位、病理类型、TNM分期、转移部位、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资料;检测患者入院时血常规,收集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炎性指标;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清肿瘤标志物,收集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4.分别比较肺癌8个驱动基因突变状态在临床病理特征、外周血炎性指标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外周血炎性指标对基因突变的诊断价值,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来处理,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基因突变率:在3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182例患者检测出驱动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53.5%,其中EGFR基因突变率43.5%(148/340)、KRAS 基因突变率 13.5%(46/340)、ALK 融合突变率 2.6%(9/340)、HER2 基因突变率1.8%(6/340)、BRAF基因突变率1.2%(4/340)、RET基因突变率0.9%(3/340)、ROS1 和 MET 基因突变率均为 0.3%(1/340)。2.双基因突变率:在182例基因突变患者中发现34例患者具有多基因突变,其中EGFR合并KRAS共突变30例(8.8%)、EGFR合并HER2共突变2例(0.6%)、RET合并HER2共突变1例(0.3%)、ALK合并KRAS共突变1例(0.3%)。还有10例(2.9%)患者发生EGFR单基因双位点突变。3.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状态与患者性别、吸烟史、肿瘤部位、病理类型、TTF-1、NapsinA、CK-7、骨转移、肺转移相关(P<0.05),EGFR基因突变易发生在女性、不吸烟、腺癌、TTF-1阳性、NapsinA 阳性、CK-7阳性的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与ECOG评分和病理类型相关(P<0.05),KRAS基因突变易发生在ECOG评分0-1分和腺癌的患者中;HER2基因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ALK、BRAF、RET、MET、ROS1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4.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与外周血炎性指标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状态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LMR、SIRI相关(P<0.05),EGFR突变型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SIRI均低于野生型患者,EGFR突变型患者LMR高于野生型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单一炎性指标及复合炎性指标对EGFR基因突变均有一定预测价值;BRAF突变与单核细胞计数、LMR、SIRI相关(P<0.05),BRAF突变型患者单核细胞计数、SIRI高于野生型患者,LMR低于野生型患者。R0C曲线分析提示单核细胞计数、LMR、SIRI对KARS基因突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KRAS、ALK、HER2、RET、MET、ROS1与外周血炎性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5.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状态与CEA、Cyfra21-1、NSE相关(P<0.05),EGFR基因突变更易在CEA升高组、Cyfra21-1升高组、NSE正常组中出现;KRAS基因突变与Cyfra21-1相关(P<0.05),KRAS基因突变更易在Cyfra21-1升高组中出现;HER2基因改变状态与CEA相关(P<0.05),HER2基因突变易在CEA升高组中出现;ALK、BRAF、RET、MET、ROS1 突变与 CEA、Cyfra21-1、NSE 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6.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基因突变临床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CEA、病理类型是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ECOG评分、病理类型、Cyfra21-1是KRAS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ALK、HER2、BRAF、RET、MET、ROS1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常德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见驱动基因突变为EGFR、KRAS基因,且EGFR/KRAS双基因共突变也较其他类型基因共突变更多见。2.EGFR基因突变在女性、不吸烟、腺癌、CEA升高、Cyfra21-1升高、NSE正常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更多见,外周血炎性指标对EGFR基因突变有一定预测价值,肺转移、病理类型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CEA与EGFR基因突变呈负相关。3.KRAS基因突变在ECOG评分0-1分、腺癌、Cyfra21-1升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更多见,病理类型与KRAS基因突变呈正相关,ECOG评分、Cyfra21-1与KRAS基因突变呈负相关。
何华钰[6](2021)在《第一部分 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二部分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种特殊的肺癌亚型,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和典型类癌。PNET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不具特异性,易误诊,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而辅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一定治疗价值。然而,PNETs的发生发展并不容易预测,因为其组织病理学价值的局限性以及能够有效预测预后的组织学或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较少。因此探索新的生物预测指标很有临床意义。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及相关介质构成的炎性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增殖、发展和转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被广泛证实可以有效预测肝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实体肿瘤的预后,而未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应用实践。同样,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是有效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对许多恶性肿瘤的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然而,关于SII和PNI对可手术PNETs的预测价值,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阐明SII和PNI在PNETs手术切除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05年至2015年接受手术治疗的PNETs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这些资料来自患者的临床记录、手术治疗前的血液检测结果。通过使用SPSS 23.0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ROC曲线通过找出Youden指数最高值来确定PLR、NLR、SII和PNI的最佳临界值。分类变量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的生存分析描述,并用log-rank检验评价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探讨PLR、NLR、SII和PNI的独立危险性。用危险比(HRs)和95%可信区间(CIs)评价各因素与0S的相关程度。双侧P值<0.05被认为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我们的研究最终共纳入了 381例PNETs患者,其中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为143例(37.5%),小细胞肺癌181例(47.5%)和非典型类癌57例(15.0%)。381例患者中,男性有294例(77.2%),女性87例(22.8%)。266例(69.8%)患者有吸烟史,115例(30.2%)患者从不吸烟。年龄范围为19岁到94岁,中位年龄为60岁。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142例(37.3%),Ⅱ期93例(24.4%),Ⅲ期142例(37.3%),Ⅳ期仅4例(1.0%)。PLR、NLR、SII和PNI中位数分别为134.6、2.52、592.3和51.78。PLR、NLR、SII和PNI预测生存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8.74、2.69、682.98 和 49.95。术前PLR与肿瘤长度(P=0.001)、肿瘤类型(P=0.027)、T分期(P=0.001)、TNM分期(P=0.038)显着相关。术前NLR与肿瘤长度(P=0.001)、肿瘤类型(P=0.001)、TNM 分期(P=0.007)和 T 分期(P=0.000)显着相关。术前PNI与年龄(P=0.001)、T分期(P=0.001)、肿瘤最大径(P=0.002)、饮酒状态(P=0.013)和吸烟状态(P=0.049)相关,而SII与T分期(P=0.001)、肿瘤最大径(P=0.001)和TNM分期(P=0.001)显着相关。升高的SII和NLR患者较降低的SII和NLR患者预后差(P=0.001和P=0.001),而降低的PLR和PNI患者较升高的PLR和PNI患者预后差(P=0.001和P<0.001)。SII(P=0.00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P<0.001)、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手术时间(P=0.034<0.05)、治疗方法(P<0.001)和PNI(P=0.044<0.05)是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而确定的PNET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SII、NLR和低PNI、PLR提示PNETs患者预后不良。SII、NLR、PLR、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治疗方式和PNI均是影响PNETs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II和PNI可作为预测PNETs患者术后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并可以用于指导对患者进行分层治疗。背景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是一种起源于肺的结外淋巴瘤,临床发病较为少见,占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的0.5-1.0%。目前PPL的诊断仍主要依靠Cordier的诊断标准,即影像学检查明确显示肿瘤累及肺和支气管,但未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和支气管其他部位未见肿瘤证据;无胸外淋巴瘤病史,发病3个月后无肺部外淋巴瘤征象。PPL病理类型呈现多样化,但据文献报道以MALT淋巴瘤较为多见。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可有可无。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发热等症状,少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参考价值有限。PPL的影像学表现呈现多种多样,包括单个或多个结节或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患者为片状高密度影,无特征性表现,易误诊。目前发表的文献多为病例报告或样本量较少的病例研究,因此对该疾病临床病例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的仍然认识仍较为局限,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去阐述和分析。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P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总结诊治经验,并探讨其可能的预测因素,为未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组织学和影像学诊断确诊的PPL患者。通过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初发症状、ECGO PS评分、IPI、影像学表现、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学结果、临床分期、LDH和β2-MG)水平来分析PP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印象因素。研究使用SPSS 23.0和GraphPad Prism 8.4.3版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分类变量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Student t检验。生存曲线用Kaplan-Meier法估计,并与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潜在因素。双侧P值小于0.05表示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0例PPL患者,其中女性47例(52.2%),男性43例(47.8%)。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病理类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71/90,78.9%)是最常见的类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亚型(56.3%),其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2.4%)。手术治疗39例(43.3%),单纯化疗或联合放疗。MALT淋巴瘤和非MALT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9%和65.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6<0.05)、LDH 升高(P=0.029<0.05)和β2-MG升高(P=0.048<0.05)、临床分期Ⅱ2E及以上(P=0.015<0.05)和非手术治疗(P=0.046<0.05)与患者的OS呈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13<0.05)是影响患者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我们分析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LDH和β 2-MG水平升高、临床Ⅱ2E期或更高、非手术治疗与PPL预后不良相关。年龄可作为PPL的一个潜在独立预后因素,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张妍妍[7](2020)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65岁)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了解初治时可能会影响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个体、肿瘤及炎症相关的多方面因素。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研究数据,为临床医生全面、准确评估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省肿瘤医院就诊且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原发性NSCLC的257例老年患者(≥65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查阅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指数(SI)、体重指数(BMI)、ECOG评分、病变部位、恶性胸腔积液(MPE)、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基因突变状态、炎症指标等临床资料。通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与血小板(PLT),计算粒淋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等炎症复合指标。采用电话、门诊复查、信访等方式进行随访,同时查询本院患者服务中心的随访资料获取生存数据,随访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所有病例数据均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根据ROC曲线确定炎症复合指标(NLR、PLR、SII)预测患者总生存期(OS)的最佳截止值,根据截止值将患者分为低组和高组。运用寿命表法估算总体病例数据的1年、2年累积生存率。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评价生存差异,并绘制生存函数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NSCLC患者共257例,男女性别比例达3.15:1。年龄范围为6587岁,高发年龄段为6575岁(72.0%,185/257)。有吸烟史者161例(62.6%,161/257),“SI>400支/年”者141例(87.6%,141/161)。低BMI(<18.5 kg/m2)组29例(11.3%),正常BMI(18.523.9kg/m2)组161例(62.6%),高BMI(≥24.0kg/m2)组67例(26.1%)。ECOG评分01分者164例(63.8%),评分≥2分者93例(36.2%)。肿瘤原发灶多位于右肺(56.8%,146/257)。60例(23.3%)患者就诊时合并MPE,85例(33.1%)患者确诊时已有远处器官转移。初步诊断时228例(88.7%)处于中晚期(Ⅲ-Ⅳ期),早期(I-II期)29例(11.3%)。腺癌为主要的组织学类型(55.3%,142/257),其次为鳞癌(40.9%,105/257)。肿瘤组织多处于低分化(Ⅲ级),占55.7%(143/257)。EGFR基因检测者113例,突变率为39.8%(45/113),以19-del和21-L858R突变最多见,且存在1例20-S768I和21-L861Q双突变。根据ROC曲线确定的炎症复合指标(NLR、PLR、SII)预测患者OS的最佳截止值分别为3.99、106.23、787.28。2、预后生存分析对总体病例数据进行分析,257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4.4个月,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66%、3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病变部位、组织学类型、EGFR突变状态对老年NSCLC患者的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SI、ECOG评分、MPE、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炎症复合指标(NLR、PLR、SII)与老年NSCLC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PE、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NLR是影响老年NSCL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初诊时合并MPE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较差,死亡风险是无MPE患者的1.804倍;初诊时存在远处器官转移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转移患者的1.579倍;TNM分期处于中晚期(Ⅲ-Ⅳ期)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早期(Ⅰ-Ⅱ期)患者的2.336倍;肿瘤低分化(Ⅲ级)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高中分化(ⅠⅡ级)患者的1.888倍;炎症复合指标“NLR≥3.99”的老年NSCLC死亡风险较高,是“NLR<3.99”患者的1.974倍。结论1、我中心老年NSCLC男女性别比例较高,高发年龄段为6575岁;肿瘤原发灶多位于右肺,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常见,肿瘤组织细胞多呈低分化(Ⅲ级);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Ⅲ-Ⅳ期),远处器官转移以骨和脑多见;EGFR基因以19-del和21-L858R突变多见,且存在联合突变的情况。2、初诊时合并MPE、存在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晚、肿瘤组织低分化、NLR高水平与老年NSCLC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将其纳入老年NSCLC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治疗决策过程中。3、炎症复合指标(NLR、PLR、SII)有望成为评估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初诊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尤其初治时外周血NLR检测对老年NSCLC患者预后风险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张云魁[8](2020)在《RNSCLC-PRSP软件预测可切除T1-3N0-2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风险及生存》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可能影响可切除T1-3N0-2M0[依据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开发软件实现预测患者预后风险与生存,为临床医师评估可切除T1-3N0-2M0 NSCLC患者预后且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在美国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筛选仅行手术治疗且TNM分期为T1-3N0-2M0的NSCLC患者。(2)收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结局与生存时间,建立生存资料数据集。(3)给予临床病理特征(变量)编码与赋值。(4)基于生存资料数据集,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对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亚群行生存率估计及生存曲线比较,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5)在生存资料数据集中,随机抽取70%患者为训练集,其余患者为测试集。(6)基于训练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7)基于训练集,采用树模型分析对各预后影响因素的预后预测重要性进行排序,进一步验证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学结果。(8)基于训练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进而得出每位患者PI值。依据PI值分位数,且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可将患者分为具有生存率显着差异的低危、中危、高危三个风险组,并得出各风险组平均、中位生存期及1-5年生存率估计值。进而构建患者预后风险及生存预测模型。(9)基于测试集验证模型。(10)开发RNSCLC-PRSP软件实现模型对患者预后风险及生存预测。(11)临床医师登录特定网站,免费注册并登录软件后,选择患者相应临床病理特征,即可获得患者预后风险与生存预测结果。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亚群生存率估计及生存曲线比较。女性生存率高于男性(P<0.05)。年龄≤65岁患者生存率高于年龄>65岁患者(P<0.05)。其它种族人群生存率高于白人或黑人(P<0.017)。区域淋巴结(N)分期中,从N2至N1至N0期,患者生存率依次增高(P<0.017)。区域淋巴结阳性数(NPLNs)中,从N≥4至1≤N≤3至N=0,患者生存率依次增高(P<0.017)。肺叶切除术(LET)生存率高于亚肺叶切除术(SLET)或全肺切除术(PET)(P<0.017)。原发肿瘤位于肺中叶(ML)生存率高于肺下叶(LL)(P<0.008)。肿瘤组织病理分级从高分化(Ⅰ)至中分化(Ⅱ)至低分化(Ⅲ),生存率依次降低(P<0.008);高分化(Ⅰ)生存率高于未分化(Ⅳ)(P<0.008)。肿瘤组织病理分型从鳞癌(S)至腺癌(AC)至支气管肺泡腺癌(BAA),生存率依次增高(P<0.005);从S至AC至其它组织病理类型,生存率依次增高(P<0.005);BAA与其它组织病理类型生存率均高于腺鳞癌(ASC)(P<0.005)。单身、已婚、离异患者生存率均高于丧偶患者(P<0.005)。肿瘤侵犯[原发肿瘤(T)分期)]中,从 T3 Inv 至 T2 Centr 至 T2 Visc PI 至 Tlass 生存率依次增高(P<0.005);从 T3 Satell至 T2 Visc PI至Tlass生存率依次增高(P<0.005)。肿瘤大小(T分期)中,从T2a>3-4、T2b>4-5、T3>5-7至Tlc>2-3至T1b>1-2、Tl≤1生存率依次增高(P<0.003)。(2)基于训练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发现性别、年龄、N1期、区域淋巴结采样数(NELNs)(6<N≤12)、NELNs(N>12)、NPLNs(1≤N≤3)、NPLNs(N≥4)、LET、原发肿瘤位于肺上叶(UL)、原发肿瘤位于 ML、Ⅱ、Ⅲ、Ⅳ、AC、S、ASC、已婚、离异、T3 Inv、T3Satell、T2a>3-4、T2b>4-5、T3>5-7为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3)基于训练集,采用树模型分析对各预后影响因素的预后预测重要性进行排序,其结果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论一致。(4)基于训练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PI方程:PI=∑βixi=0.379X1-0.403X2-0.267X51-0.167X61-0.298X62+0.460X71+0.617X72-0.344X81-0.105X91-0.243X92+0.305X101+0.508X102+0.754X103+0.143X111+0.170X112+0.434X113-0.327X122-0.247X123+0.517X133+0.340X134+0.457X143+0.419X144+0.407X145。(5)基于训练集,得出每位患者PI值。依据PI值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风险组。PI<0.11为低危组,0.11≤PI<0.79为中危组,PI≥0.79为高危组。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得知从低至中至高危组,生存率依次降低(p<0.017),同时得出各风险组平均、中位生存期及1-5年生存率估计值。平均、中位生存期估计值低危组分别为90.16个月、115.00个月,中危组分别为63.86个月、47.00个月,高危组分别为42.93个月,24.00个月。1、2、3、4、5年生存率估计值低危组分别为94.1%、87.0%、79.0%、73.5%、68.2%,中危组分别为 83.9%、69.3%、58.9%、49.1%、43.8%,高危组分别为68.6%、49.7%、41.6%、32.6%、26.8%。进而构建预后风险及生存预测模型。(6)基于测试集行模型验证,发现模型效果良好。(7)开发RNSCLC-PRSP软件,实现模型对可切除T1-3N0-2M0 NSCLC患者预后风险及生存预测。临床医师可登录网站http://www.rnsclcpps.com,免费注册并登录软件后,选择患者相应临床病理特征,即可获得患者预后风险与生存预测结果。结论通过对可切除T1-3N0-2M0 NSCL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预后风险分组及相应生存预测,我们开发了新型预后预测软件。该软件使得临床医师能够方便、快捷、全面、确切的预测可切除T1-3N0-2M0 NSCLC患者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为临床医师给予患者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曾英[9](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预后差。目前,采用手术、新辅助化疗、电场治疗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5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而针对有效的治疗取决于我们对其增殖和侵袭机制的认识,因此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机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第四版修订版)收录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少见的亚型,如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并根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是否突变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 wide-type,GBM IDH-wt)和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mutant,GBM IDH-mut)。E-GBM少见,不同文献对其预后报道不一致,因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样,大多数文献报道GBM IDH-mut预后显着好于GBM IDH-wt患者,然而亦有少数文献报道部分GBM IDH-mut进展迅速,预后差,因此,GBM IDH-wt的临床病理特征仍值得探讨。我们从498例胶质母细胞瘤中选取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胶质母细胞瘤138例,其中有15例E-GBM,并从165例有IDH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10例GBM IDH-mut,我们进一步对二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对少见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1,NTSR1)介导激活下游信号通路。NTS/NTSR1信号促进胶质瘤增殖、迁移和侵袭。NTS/NTSR1信号能激活Wnt信号通路。NTSR1是连接β-catenin/Tcf转录复合体的Wnt/APC癌基因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另有研究发现NTS也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探讨NTSR1与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亚型关系以及NTSR1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分子机制,也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因此,本课题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138例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ATRX、P53、EGFR、PTEN、CD44和CHI3L1的表达,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及预后相关性分析;对10例GBM IDH1-mut和15例E-GBM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non E-GBM作为对照,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病理检测,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确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讨NTSR1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中检测NTSR1的表达,分析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P53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进行分析,发现NTSR1表达的患者较NTSR1阴性的患者预后差。在A172和U87细胞系中敲低NTSR1表达及过表达NTSR1,评估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控效应,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进一步研究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节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是否参与调节NTSR1表达,最后评估靶向NTSR1/Wnt/β-catenin环路的治疗潜能。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结果1.临床特点:1.1胶质母细胞瘤(n=138)患者平均年龄61.4岁,中位年龄53岁,男性74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1.16:1。幕上好发,幕下罕见,额叶、颞叶好发,约26.08%的患者累及2叶;以头昏头痛、呕吐等为主要症状,23.19%的患者复发,中位PFS 6.0个月。中位OS 9.0个月,平均OS 15.6个月。1.2 E-GBM患者15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498)的3.0%,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9.6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non E-GBM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3岁,中位年龄63岁,15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二者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性别(p=1.000)、中位OS(p=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IDH1突变型GBM患者10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165)的6.1%,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6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2.组织病理学:GBM IDH1-mut和nonE-GBM的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多形性,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微血管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E-GBM形态表现为较为一致的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微血管增生,以地图样凝固性缺血性坏死为主。根据坏死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3.免疫组化特点:3.1 138例GBM中IDH1阳性9例,EGFR弥漫表达46例,CHI3L1阳性66例,ATRX缺失27例,P53阳性52例。3.2 10例GBM IDH1-mut中GFAP、Nestin、IDH1均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缺失。3.3 15例E-GBM GFAP在9例中呈阳性表达,6例中局灶阳性,Vimentin、Nestin、S-100、c-Met、INI1、ATRX在15例中均阳性表达,P53在7例中阳性表达;6例中EMA、EGFR局灶阳性,4例中CHI3L1局灶阳性。E-GBM(6/15)局部表达EGFR,non E-GBM(10/15)弥漫表达EGFR。E-GBM(86.7%,13/15)表达EZH2,E-GBM(60.0%,9/15)过表达EZH2;Non E-GBM(86.7%,13/15)表达EZH2,Non E-GBM(53.3%,8/15)过表达EZH2,EZH2过表达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4.分子特点:4.1 138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结果如下:间叶型66例,经典型46例,前神经元9例,其他/不能分类17例。4.2一代测序法(Sanger测序法)显示10例GBM IDH1-mut均见IDH1R132H突变,15例E-GBM均未见IDH1R132H突变,15例nonE-GBM中见1例IDH1R132H突变;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3 MS-PCR显示(9/10)GBM IDH1-mut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46.7%(7/15)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53.3%(8/15)non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4.4实时荧光定量PCR示GBMI IDH1-mut(0/3)BRAFV600E无突变,E-GBM(46.7%,7/15)BRAFV600E突变,non E-GBM(0/15)BRAFV600E无突变;二者在BRAF突变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FISH显示GBM IDH1-mut(0/3)1p/19q无缺失,15例E-GBM 1p/19q无缺失,non E-GBM(1/15)1p/19q缺失,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5例E-GBM EGFR无扩增。5.预后分析5.1 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性别(p=0.823)、P53(p=0.093)与OS无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IDH1突变状态(p=0.013)、ATRX突变状态(p=0.023)、分子分型(p=0.019)、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分型(p=0.008)、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5.2 E-GBM患者OS(≤12个月)的6例表现为广泛坏死(6/6),过表达EZH2(6/6),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5/6),BRAFV600E突变(3/6),治疗方式(仅手术,4/6);E-GBM患者OS(>12个月)的3例E-GBM表现为局部坏死(3/3),EZH2低表达和阴性(3/3),MGMT启动子甲基化(2/3),BRAFV600E突变(0/3),治疗方式(手术+放疗/放化疗,2/3)。5.3 GBM IDH1-mut患者预后分析:4例预后差的患者均血管增生显着,平均密度19.9/20HPF,坏死范围广泛,4例患者其中3例累及两叶,治疗方式为仅手术或手术+化疗;5例预后好的患者肿瘤内血管增生不密集,平均密度10.1/20HPF,局灶坏死,其中4例均累及单叶,其中长期存活的3例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放化疗。第一部分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患者OS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的突变状态、治疗方式相关,分子亚型、治疗方式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素。2.E-GBM少见,预后差。广泛坏死,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EZH2过表达和缺乏辅助放化疗均提示E-GBM预后不良。3.GBM IDH1-mut少见,肿瘤累及范围、坏死范围和微血管增生密度、治疗方式均是GBM IDH1-mut患者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138例GBM中NTSR1阳性80例,NTSR1在GBM分子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在经典型、间叶型的阳性率分别是67.4%、63.6%,前神经元型和不能确定亚型分别是11.1%和35.3%。NTSR1与IDH1表达呈显着统计学负相关(p=0.001),NTSR1与ATRX表达呈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43);NTSR1与P53表达无显着统计学相关(P=0.2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NTSR1表达与中位OS统计学负相关(p=0.008),单因素Cox分析显示NTSR1表达较NTSR1阴性预后差。2.降低NTSR1表达和使用NTSR1的药物性抑制剂SR48692处理A172和U87细胞系,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降低和Wnt/β-Catenin信号下游靶位(MYC、CCND1和MMP7)的mRNA表达降低,NF-κB和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在NF-κB抑制剂(TPCA-1)和MAPK抑制剂(U0126)作用下,Wnts表达水平降低;U251细胞过表达NTSR1,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增加和Wnt/β-Catenin下游靶位表达水平增加;使用Wnt有效的活化剂(Wnt3a)刺激,NTSR1 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增加,在Wnt抑制剂iCRT3作用下,NTSR1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降低(p<0.05)。3.体外实验使用NTS或Wnt3a能显着上调A172和U87细胞增殖率和降低凋亡,使用SR48692或iCRT3联合处理细胞,使NTS和Wnt3a的增殖效应减弱和凋亡增加(p<0.01)。4.NOD-SCID 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示SR48692或i CRT3处理组,肿瘤生长率受到显着抑制。SR48692和i CRT3肿瘤抑制生长,伴随增殖标记Ki67指数的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论1.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有关。NTSR1表达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差的因素。2.在胶质母细胞瘤中NTS/NTSR1通过上调NF-κB和MAPK信号的表达,增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NTSR1受Wnt/β-catenin信号调节,NTS/NTSR1和Wnt/β-catenin信号之间存在正反馈环路;靶向抑制NTSR1/Wnt/β-catenin环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方芳[10](2019)在《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15版WHO新列出NUT癌,并将NUT癌和肺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PPLELC)单列出来分为不能分类组。这是两种很独特的肿瘤,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不同。而这两种肿瘤部分形态和免疫表型与鳞癌重叠,以往可能误诊为肺鳞癌。我们回顾了以往的肺鳞癌病例,用组织微阵列技术(TMA),从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基因组学等各方面重新诊断这两类肿瘤,以期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4年1月1号-2017年4月24日外科手术切除的肺中-低分化鳞癌918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调取切片及蜡块制备组织芯片(组织微阵列技术TMA),进行免疫组化NUT、CD99、CD56、CD34、GPC3、MLH1,MSH2,MSH6,PMS2 抗体的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筛选出肺NUT癌和PPLELC,进一步研究NUT癌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NGS检测NUT癌全外显子基因组改变,总结NUT癌和PPLELC的临床、病理、基因组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1,本组病例:男性822例(89.54%),女性96例(10.45%);男女比例为8.56:1,中位年龄是67岁,范围33-84岁,主要为老年人,大于60岁的患者618例(67.32%)。肿瘤主要为中央型,累及叶段支气管686例(74.73%),有267例(29.08%)累及胸膜。根据AJCC第八版重新进行T分期和N分期,T2期肿瘤最多,263例(28.65%)。有肺门及周围淋巴结累及的病例为372例(40.52%)。300例(32.68%)肿瘤中可见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分化,其中比例超过50%的病例有155例(155/300,51.67%)。713例(77.67%)的病例出现了至少30%的区域有较为密集的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范围广(>60%),较密集(>80个/HPF)的有67例(9.4%)。2,918例中低分化鳞癌中NUT蛋白核阳性的病例有2例(0.22%),另有13例(1.41%)可见不同程度的胞浆阳性。中低分化的鳞癌对CD99、CD56、CD34、GPC3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7例(5.12%),31例(3.38%)、8例(0.87%)和150例(16.34%)。13例(1.42%)有错配修复蛋白(MMR)的缺失,MLH1/PMS2缺失有 8 例(0.87%);PMS2 缺失有 3 例(0.33%);MSH6 缺失有 2 例(0.22%)。EBER原位杂交阳性的病例有3例(0.33%)。3,FISH证实2例免疫组化NUT核阳性的病例存在NUT基因的分离,而13例NUT胞浆阳性的病例没有NUT基因的分离。4,两例NUT癌(0.22%)的患者都是44岁男性,手术时分别为ⅢB期和ⅣA期,于手术后9个月和6个月去世。组织学形态为较为一致小-中等大的圆细胞,例1可见突然角化灶。5,NUT癌NGS全外测序结果,两例患者的TMB分别为2.63突变/MB和7.2突变/MB;分别可见NUT与NSD3的融合及NUT与BRD3的融合;将测序结果与2012年TCGA发表的肺鳞癌的基因组学筛选出来变化最多的10个基因做比对,除了例2具有MLL2(KMT2D)的突变以外,基本不一致。6,3例PPLELC(0.32%),分别为43岁男性、38岁男性和44岁女性,手术时为ⅢA、IA3和IA2期。随访31-36个月,都健在。67例富于淋巴间质的肺癌中,3例(4.48%)EBV+,9例(13.43%)dMMR,还有55例(82.09%)两者皆阴性。结论:肺NUT癌和PPLELC是两种独特的肿瘤,其发生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不同,需要从肺鳞癌中鉴别出来,以便更为精准的治疗。目的探讨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检测情况。方法回顾北京医院过去3年非小细胞肺癌827例,找出167例的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黏液特殊染色(D-PAS)和一组免疫组织化学10个抗体[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Ki-67、CK5/6、p40、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CD56、嗜铬粒素A、突触素]行进一步病理分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对EGRF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检测ALK的突变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果 患者中女性79例,男性88例;年龄35~77岁,中位年龄62岁。镜下>10%的癌组织排列成巢片状,缺乏腺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的形态学排列的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分型为腺癌64例(38.32%)、鳞癌34例(20.35%)、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1例(12.57%)、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2.99%)、腺鳞癌2例(1.20%)、大细胞癌41例(24.56%);Ki-67阳性指数5%~65%。5例(7.81%)腺癌中可见EGFR突变(19del 3例、L858R2例),2例(3.12%)腺癌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经FISH验证有基因重排。结论 缺乏形态分化特征的实性低分化肺癌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分型和行分子病理学检测,从而寻找分子靶点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改善预后。目的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的诊断标准探讨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主要肿瘤驱动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医院过去3年(2015年7月-2018年7月)肺穿刺活检标本806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特染切片,应用新版WHO肺肿瘤分类对其中483例肺癌标本的诊断标准重新分类,并且收集整理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总结分析。结果过去3年穿刺活检为肺癌的病例数每年依次为58例、166例和259例次,一共483例。女性221例,男性262例;年龄37~85岁,中位年龄65岁。可分为:小细胞癌40例(8.28%);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1例(2.28%);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0.62%);不典型类癌2例(0.41%);腺癌208例(43.0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92例(19.05%);鳞癌66例(13.6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鳞癌42例(8.70%);非小细胞癌,非特指型16例(3.31%);非小细胞肺癌,提示腺鳞癌3例(0.62%)。检测202例的EGFR基因突变,有突变的107例(52.97%)。133例腺癌中,EGFR突变86例(64.66%);52例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中检出EGFR突变18例(34.62%)。27例EGFR的TKI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患者检测出22例T790M突变,35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3例,经EML4-ALK融合基因荧光PCR验证证实。38例检测了 ROS1的病例有1例患者ROS1基因融合。1例伴有梭型细胞癌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出MET基因14号外显子剪接突变。结论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新的诊断标准可以更好地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以期更精准的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二、年轻人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轻人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进展 |
综述二 VEGF与肺癌及舌象的关系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一 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六、结果 |
七、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材料与方法 |
四、统计分析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T1期浸润性肺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转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T1期NSCL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 |
1.肺癌淋巴结引流途径 |
1.1 常规肺内淋巴引流方式 |
1.2 跳跃性转移 |
2.临床病理与淋巴结转移因素 |
2.1 患者的一般特征 |
2.2 肿瘤的大小及实性成分 |
2.3 肿瘤的位置 |
2.4 病理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 |
2.5 肿瘤标志物 |
3.影像学检查 |
4.有创检查 |
5.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3 数据收集 |
3.4 手术方式的选择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
4.1.1 N2-组与N2+组一般临床信息对比 |
4.1.2 N2-组与N2+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征对比 |
4.1.3 N2+组与N2-组病理资料对比 |
4.2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
4.3 N2阳性患者各肺叶转移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手术切除T1-2N0M0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1章:绪论 |
第2章:对象和方法 |
第3章:结果 |
第4章:讨论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EGFR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2 ALK融合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3 ROS1 融合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4 RET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5 HER2 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6 BRAF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7 MET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8 PIK3CA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9 KRAS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2.10 NRAS基因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和治疗进展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病例收集 |
3.2 主要试剂 |
3.3 主要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组织样本DNA提取方法 |
3.4.2 突变扩增阻值系统荧光定量PCR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NSCLC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4.2 NSCLC患者靶向基因突变数据分布 |
4.3 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数据分布 |
4.4 NSCLC患者KRAS基因突变和其他靶向基因(HER2、PIK3CA、MET、BRAF、NRAS)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5 NSCLC患者ALK基因融合和融合基因(ALK、ROS1、RET、MET)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6 肺腺癌患者组织学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
5.2 ALK基因融合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
5.3 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
5.4 其他基因与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收集患者病例资料 |
1.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
1.2.3 血常规检测 |
1.2.4 病理标本检测 |
1.2.5 肺癌8基因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征 |
2.2 肺癌基因单突变与共突变 |
2.2.1 EGFR基因单突变与多位点突变 |
2.2.2 KRAS/ALK/HER2/BRAF/RET/MET/ROS1单基因突变 |
2.2.3 多基因共突变 |
2.3 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1 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2 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3 HER2基因改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4 ALK/BRAF/RET/MET/ROS1基因改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4 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与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关系 |
2.4.1 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关系 |
2.4.2 BRAF基因突变状态与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关系 |
2.4.3 KRAS/ALK/HER2/RET/MET/ROS1基因改变状态与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关系 |
2.5 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
2.5.1 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
2.5.2 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
2.5.3 ALK/HER2/BRAF/RET/MET/ROS1基因改变状态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
2.6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
2.6.1 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
2.6.2 KRAS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鼠肉瘤病毒癌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第一部分 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二部分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患者 |
2. 临床随访 |
3. 临床病理参数 |
4. 血样分析和PNI、SII、NLR和PNI的计算 |
5.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患者的基线特征 |
1.1 患者的基本资料 |
1.2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
1.3 PLR、NLR、SII和PNI的数值特点 |
2. PLR、NLR、SII和PNI的最佳截止点 |
3. PLR、NLR、SII和PNI与PNETs特性的关系 |
4. PLR、NLR、SII和PNI对PNETs及其亚组的预后价值 |
4.1 PLR、NLR、SII和PNI对PNETs的预后价值 |
4.2 PLR、NLR、SII和PNI对LCNEC的预后价值 |
4.3 PLR、NLR、SII和PNI对SCLC的预后价值 |
4.4 PLR、NLR、SII和PNI对AC的预后价值 |
5. coSII-PNI对PNETs及其亚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5.1 coSII-PNI对PNET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5.2 coSII-PNI对PNETs亚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6. 影响PNET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患者 |
2. 患者信息收集和随访随访 |
3. PPL分期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PPL患者基线特征 |
1.1 患者基本信息 |
1.2 患者临床特征 |
2. PPL患者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组织特征 |
2.1 影像学特点 |
2.2 临床分期 |
2.3 组织病理特征 |
3. PPL患者治疗选择和生存分析 |
3.1 治疗选择 |
3.2 生存分析 |
4. PPL及其亚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1 PP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2 PPL病理亚型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本论文相关学术论文 |
文献综述 炎性肿瘤微环境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7)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个体相关因素 |
2 肿瘤相关因素 |
3 炎症相关指标 |
4 小结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临床资料采集 |
2 方法 |
2.1 随访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病理特征 |
3.2 总体生存状况 |
3.3 单因素生存分析 |
3.4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个体相关因素对OS的影响 |
4.2 肿瘤相关因素对OS的影响 |
4.3 炎症复合指标对OS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RNSCLC-PRSP软件预测可切除T1-3N0-2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风险及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2.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TSR1-Wnt/β-Catenin正调控环路促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叶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不能分类的肺癌-NUT癌和肺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及NUT癌基因组学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性低分化肺癌167例的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检测结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用2015WHO的新标准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及相关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检测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的大细胞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基金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四、年轻人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D]. 金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T1期浸润性肺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转移规律研究[D]. 邹青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3]手术切除T1-2N0M0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意义[D]. 李慧慧. 山东大学, 2021(12)
- [4]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D]. 李宇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5]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戴南利. 吉首大学, 2021
- [6]第一部分 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二部分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何华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张妍妍.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RNSCLC-PRSP软件预测可切除T1-3N0-2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风险及生存[D]. 张云魁. 苏州大学, 2020(06)
- [9]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曾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D]. 方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