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ACCP在渔业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妤如[1](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李成[2](2019)在《腌制生食蟹糊菌相分析及防腐保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蟹糊是将新鲜梭子蟹漂洗、去壳鳃、剪碎、加入少许食盐、味精、白酒等调味品制成的腌制生食水产品。蟹糊具有营养丰富、脂膏肥满和味道鲜美等优点,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特色水产品,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然而,蟹糊因其不经熟制加工就直接食用,存在极高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严重限制了这一产品的推广与发展。本文以传统腌制生食蟹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蟹糊在低温和冷冻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并对其中的优势腐败菌进行了鉴定;通过原料减菌处理、添加生物保鲜剂、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个方面来控制蟹糊加工过程及终产品的微生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不同贮藏温度下蟹糊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1)-20℃贮藏3天蟹糊样品V1-V3,V3-V4区域扩增所得微生物菌属分别为18和26属,4℃贮藏3天的蟹糊样品V1-V3和V3-V4区域扩增分别获得16和19属。(2)相对丰度大于1%的菌群为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Jeotgalibaca、环丝菌属(Brochothrix)、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弧菌属(Vibrio)。(3)-20℃贮藏3天的蟹糊样品优势菌群为肉食杆菌属(V1-V3,68.81%;V3-V4,69.29%)、弧菌属(V1-V3,16.75%;V3-V4,14.39%)。(4)4℃贮藏3天的蟹糊样品优势菌群为肉食杆菌属(V1-V3,73.37%;V3-V4,70.35%),Jeotgalibaca(V1-V3,11.82%;V3-V4,12.35%),葡萄球菌属(V1-V3,5.45%;V3-V4,5.01%)。2、原料减菌处理结果表明:H2O2、NaCIO和超声波清洗均有显着(P<0.05)减菌效果,其中减菌效果大小为NaCIO>超声波>H2O2,且随着浓度、功率的增加,时间的延长,减菌效果逐渐增强。NaCIO结合超声波处理可以将原料菌落总数(TVC)减到3.3±0.06 log10(cfu g-1),远低于国家标准 GB10136-2015 规定的限值 TVC<4.70 log10(cfu g-1)。进一步采用该条件对原料进行减菌处理后,加工成蟹糊,模拟企业生产环境温度(≤15℃)下放置。未经减菌处理的对照组放置4h,蟹糊TVC值为4.71±0.03 log10(cfu g-1),已超国家标准限值。减菌处理组放置6h,TVC值为4.68±0.05 log10(cfug-1),接近国家标准限值。因此,建议实际生产加工时间控制在4h以内。3、研究了 4种生物保鲜剂对蟹糊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贮藏12个月后,未添加保鲜剂的对照组TVC值为4.78±0.01 log10(cfu g-1),显着高于(P<0.05)国标规定的4.7 log10(cfu g-1)。0.05%Nisin、0.5%ε-聚赖氨酸、0.03%茶多酚、0.1%柠檬酸处理组TVC值分别为 4.36±0.00、4.38±0.02、4.54±0.02、4.34±0.02 log10(cfu g-1),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表明这4种生物保鲜剂对蟹糊TVC有一定的抑制作用。L9(34)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生物保鲜剂同时使用时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综合考虑抑菌效果和各品质指标,确定最佳复配组合为A1B3C3D3,即0.01%Nisin+ε-聚赖氨酸0.04%+0.03%茶多酚+0.1%柠檬酸。在此条件下,蟹糊贮藏12个月,TVC、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分别为4.28±0.03 log10(cfu g-1)、7.87±0.00、18.89±0.13 mg 100g-1,均显着(P<0.05)低于国家标准规定限值,表明蟹糊的保质期可达到一年以上。4、采用高通量测序对-20℃贮藏12个月后的蟹糊进行菌相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比例大于1%的菌属为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Aliiroseosvarius、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所占比例分别为 60.25%、4.73%、3.83%、3.17%、2.95%、1.58%。保鲜剂复配组A1B3C3D3中比例大于1%的菌属有嗜冷杆菌属、发光杆菌属、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Psychrilyobacter、Aliiroseovarius、假交替单胞菌属、弧菌属、希瓦氏菌(Shewanella),比例分别为 41.57%、15.32%、5.71%、1.85%、1.5%、1.28%、1.25%、1.11%。综合考虑菌相与比例,复合保鲜剂对蟹糊腐败菌和致病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从而维持了蟹糊在贮藏期间的品质。5、应用HACCP原理,在对企业生产现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蟹糊加工工艺。根据危害分析判断树,确定了原辅料验收、原料减菌处理、去蟹鳃、金属探测四个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相应的关键限值、监控程序、纠偏措施,构建了蟹糊从原料验收到成品包装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黄熊[3](2018)在《基于对虾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国民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在网络媒体异常快速传播的今天,可能被无限放大,造成公共事件,不仅影响群众身心健康,阻碍食品产业发展,还影响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识别、预防、控制食品产业链中的危害因素,是食品行业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作为食品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虾“从池塘到餐桌”,涉及环节众多,质量危害方式繁杂。由于对虾产业链诸多环节已经充分融入到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分工中,当对虾产业链中所涉及的养殖环境、投入品、养殖方式、捕捞过程、宰杀过程、加工设备、加工程序、运输过程、销售途径、烹饪方式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危及对虾质量安全。因此,研究对虾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水产品安全,甚至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探讨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内容。第二章,根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实例探讨,分别从对虾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消费、电子商务等产业链环节,一一解析了各环节涉及的法律和标准,以及可能的危害因素和应对方案。第三章,讨论了我国涉及对虾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第三方组织和行政管理体系的现状。第四章,对比美国、欧盟、日本三地不同模式的对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总结出适合我国实施的举措,包括政府实施全程监管、政府提供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快速预警系统、加强区域品牌建设等内容。第五章,从提高对虾质量安全意识、健全法律体系、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和全方位政策支持等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对虾产业链质量安全体系。其中,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各单位的协作关系、严格执法、全程监管、组建专门的预警机构、完善奖惩机制、突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建立消费保护机制;全方位政策支持包括:保护养殖环境、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广标准化建设和体系认证、减少对虾流通的中间环节、提高养殖和加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对虾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等措施。
任信林[4](2016)在《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文中提出本文以鳜鱼为研究对象,对鳜鱼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水体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鳜鱼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鳜鱼高效养殖技术、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以及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以促进滁州市鳜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展了以鲮鱼为鳜鱼的主饵料鱼,鳜鱼池塘中先养殖克氏螯虾,后养殖鳜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中克氏螯虾产量达到了40.0-46.7kg/667m2,收入为 1600-1733 元/667m2;鲮鱼产量为 720.2-770.8kg/667m2,是传统的鲢、鳙鱼养殖产量的2.4-3.8倍;鳜鱼产量为122.3-127.4kg/667m2,经济纯效益为2415-2554元/667m2,较采用鲢、鳙鱼为饵料鱼的鳜鱼产量提高了 75%-155%,经济纯效益增加了 61%-70%。2、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将EM菌培养基、EM菌种及溶质(水)按照一定比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经过一定时间的自行发酵后,以培养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微生态制剂EM菌培养液,并将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中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在25-35℃和培养时间为5-7d时,能够获得pH值在3.6-4.6之间,呈褐红色或暗红色的简易EM菌培养液,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过程中的使用,能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殖生产的饵料系数降低了 0.14-0.17,每千克鲮鱼生产成本降低了 0.56-0.68元,每投入1元的EM菌能够提高鲮鱼养殖产量1.94-2.45kg。3、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根据生产实践需要,针对鳜鱼这种淡水底层鱼的捕捞特点,设计一套专用捕捞网具,以解决传统捕捞网具带来的费时耗力、劳动力成本高、捕捞率低、捕捞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应用结果表明:该专用捕捞网具3-4人即可拉网操作,头网捕捞率85%以上,三网捕捞率可达95%,每次可为渔民节省劳动力成本100-200元,与传统的捕捞网具相比,具有方便、实用、经济、高效等优点。4、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对鳜鱼养殖生产环节中产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预防措施,初步建立了以HACCP体系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并在滁州市的鳜鱼池塘养殖中大力示范和推广应用,做到鳜鱼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鳜鱼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促进鳜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
王红霞[5](2016)在《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Gliycine Max(L)Merrill)为人类膳食结构中重要的植物蛋白与油脂来源,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糙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和谷胱甘肽、肌醇、γ-氦基丁酸(GABA)等生理活性成分,营养价值超出精白米。利用籽粒发芽过程中营养得到改善的特点进行新型谷芽豆乳食品开发,对开拓农产品食品市场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大豆和糙米为原料,采用低氧胁迫处理方式发芽,分别以大豆多肽及γ-氨基丁酸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出培养液的最佳组成;在此基础上,以发芽大豆和发芽糙米为原料,进行功能性豆谷类饮料的配方研究,同时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用于生产管理,得到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功能性谷芽豆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氧胁迫大豆发芽富集多肽的最佳条件为:通气量1.2 L/min、氯化钠浓度1.2 mmol/L、氯化钙浓度0.3mmol/L、发芽时间72h,所得发芽大豆中多肽含量是27.93±0.65 mg/g DW。低氧胁迫糙米发芽富集γ-氨基丁酸的最佳条件为:通气量1.2 L/min、氯化钠浓度46.6mmol/L、氯化钙浓度14.8mmol/L、发芽时间72h,所得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为 298.93±10.25 μg/gDW。2、以富含多肽的发芽大豆及富含γ-氨基丁酸的发芽糙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得到豆乳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8、发芽糙米浆添加量为25%;优化得到的饮料配方蔗糖添加量为2.5%;乳化剂选用单甘酯和蔗糖酯按4:6复配得到的复合乳化剂,且添加总量为0.1%;稳定剂组合为黄原胶0.02%、瓜尔豆胶0.04%,此饮料在4℃放置15 d内未见浑浊与沉淀等现象。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功能性谷芽豆乳饮料为“喜欢”级别,达到消费者的饮用要求。功能性谷芽豆乳的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本产品色泽均一,具有特殊的米香以及豆香味,体态均一稳定、无沉淀;微生物指标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大豆多肽和GABA含量分别达到 14mg/100mL 和 18mg/100mL。3、功能性谷芽豆乳加工过程中主要的危害是:农残、重金属、致病菌微生物。通过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危害工作表的分析,得出了功能性谷芽豆乳加工过程中的3个关键控制点:原辅料验收、杀菌(超高温瞬时灭菌和巴氏杀菌)、冷藏。针对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的3个关键控制点,建立了 HACCP计划表。
杨建辉[6](2016)在《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近年来,随着化肥和农药等农业化学化手段的扩大使用、工业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济利益驱使下“投机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健康、社会稳定、“三农”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带来负面作用,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基于农产品类别内部理化性质和外部表征引起差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在管理系统、法律法规系统、标准与认证系统、检测与可追溯系统和预警系统上的交叉和漏洞,建立、优化类别差异基础上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势在必行。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分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地域特性等总结,从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等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方面的基础理论、规制动力学、规制手段和评价系统等相关研究结论,发现研究中缺乏对理论视角内部联系的讨论、规制的机理研究和基于农产品类别差异的规制体系研究。然后,归总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实践经验,发现其具有细化的管理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系统、严格的标准与认证系统、良好的检测与可追溯系统和预警系统,明确了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和优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章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针对即将建立、优化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辨析了食品与农产品、农业地域、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规制等相关概念;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目的论、道义论、德性论、契约论等伦理学理论,区域公共品牌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相关理论,理顺了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四章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现状分析,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海陆农业资源,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及产值长期在全国位居首位。选择山东省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建立和优化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具有典型意义。研究中从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果蔬产品和水产品发展状况出发,梳理了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规制体系现状,发现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管理系统的一统性、协调性较差,缺少社会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协调度不高,缺乏长效性;标准制定的风险评估不足,对不同农产品没有针对性;检测手段和能力严重不足,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和范围有限;预警系统不健全。第五章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问题的存在,说明在动力学机制上尚未理顺。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除了类别差异因素外,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行政体系因素会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优化产生影响。研究了农产品通过生产、储运和流通等环节,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同类别内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生产方式、流通环节的流通供应链、消费环节的消费需求以及整个过程经济活动中经济伦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工具选择的研究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演进的分析。第六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消费者评价及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意愿分析,农产品消费市场是买方市场,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构成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方向。研究中以山东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描述性分析了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评价和农产品购买意愿,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由于农产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文中还对具有地域和类别双重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消费者认知和购买意愿进行了描述性和回归分析。通过消费层面的分析,对构建和完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重点和方向提供了事实依据。第七章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立足于类别差异的基础之上,要注重系统间的相互配合,重视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1)管理系统要以类别划分、从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优化政府管理结构方面着手;(2)法律法规系统要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法定要求、完善生产经营过程的法律规定、修订和完善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入手;(3)标准与认证系统要从具有地方特色、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完善标准化基础上的认证机制上下功夫;(4)检测与可追溯系统要从有效提高检测能力、打造全方位的可追溯平台和建立问题农产品召回制度方面努力;(5)预警系统要注重加快评估预测体系、预警定级反应机制和预警平台的建设等。总之,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需要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和理论、规制机理和规制体系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研究的创新在于:首先,提出了类别差异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基本性因素,建立了经济社会、自然和行政体系因素在内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构成体系;其次,提出了通过生产方式、流通供应链、消费需求和经济伦理路径,研究不同农产品全产品链的质量安全规制机理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山东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定量、定性分析,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优化要以类别差异为基础的新思路。构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与认证、检测与可追溯和预警系统协调统一的规制体系,会对消费者的健康、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提供重要的保障。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领域较多,统计体系不够完善,指标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研究实施管理多元化的限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系,打造合理控制范围内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二是合理设计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测度指标体系,尤其是建立在地域类型区别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三是继续探究农产品地域特征与质量安全、质量安全规制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现省域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不断优化。
周红燕[7](2014)在《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目前,在渔业领域内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水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消费需求已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二是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国外的品牌水产品大举进入我国,而我国越来越多的渔业企业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国内外的水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作为水产品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渔业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于工商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实践。品牌价值是企业品牌建设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通过对渔业企业品牌价值评估的研究,可以总结渔业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经营者提供管理、决策依据,有利于企业对品牌投资做出明智的决策,针对性的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合理分配资源,减少投资的浪费;对于发展良好的优势品牌,通过品牌价值评估可以展示企业实力,进一步提高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树立企业形象;另外,通过品牌价值评估还可以激励投资者的信心,激励员工,增强品牌凝聚力。因此,渔业品牌品牌价值评估对我国渔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进而实现我国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包括品牌、渔业、渔业品牌等相关核心概念的渔业品牌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结合中国在国内外渔业的生产、贸易情况,对渔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发现目前的主要问题为:渔业企业、消费者、政府品牌意识淡薄;渔业科技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水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在品牌建设的具体过程中没有系统规划、宣传不够等;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分散,不利于发挥品牌效应;水产品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突出等方面。然后,分析了美国、挪威、日本三个国家的渔业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随后,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渔业经济学、营销管理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整体分析和个体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对渔业企业品牌及其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渔业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并以獐子岛、国联水产、好当家、东方海洋、壹桥苗业、大湖股份、百洋股份、中水渔业、开创国际九家渔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无论是运用层次分析法还是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本研究中的渔业品牌价值评估模型较为科学。最后,在借鉴美国、挪威、日本三国在渔业品牌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对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渔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提升建议。本研究认为必须从提高渔业品牌意识,转变观念、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不断开发适销对路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多渠道解决渔业企业资金问题、渔业企业科学实施品牌战略、用渔业产业化推动渔业创名牌、建立健全渔业品牌管理制度七个方面着手加强我国渔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董啸天[8](2014)在《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海水养殖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我国海水养殖经济总产值达到了2264.54亿元,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了1643.81万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海水养殖产品成为了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真实、客观地描述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状况与管理成效?建立全面、完善和有效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便是一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康庄大道。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的分析方法,以食品安全理论、水产品相关理论、质量管理模型理论以及农产品品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作为参考,结合博弈分析模型,将海水养殖产品的供应链分为养殖、加工和市场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海水养殖产品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研究,并通过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两项重点环节,辅以统计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最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框架。论文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章是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研究,第四章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描述,第五章是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制度保障在推进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影响,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是论文的核心章节。论文第六、七、八和九章属于主体结构章节,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也是生鲜海产品和海产品加工原料的生产环节,饲料、渔药、水质和苗种是影响海水养殖产品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该章就以这四项制度为基础,然后辅以海水健康养殖模式、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以及产地监督抽查抽样等四项制度。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加工海产品的生产环节,对于加工海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该章就以GMP、SSOP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开篇,然后将水产品加工原料、加工环境、加工人员因素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内容也纳入研究范畴。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涵盖的主要环节是运输、储藏、批发与零售等,所以该阶段是海水养殖产品进入市场的把关环节,包括了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水产品召回等内容。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涵盖的内容并不独立存在于养殖、加工和市场任何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自始至终都可以发挥保障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的功能,因此该章是四章主体框架中体系最为繁琐、结构最为复杂的,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渔业产业化发展、人员培养培训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渔业科技创新等内容。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本文提出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就是建立CPMC体系,全称为Cultivation(养殖)、Process(加工)、Market(市场)与Complex(综合)体系,实际上就是将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与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进行有效整合,重点突出第十章HACCP体系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力求全面覆盖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追求食品安全管理零死角、零漏洞、零容忍和零风险的“四零原则”,希望能为推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周海霞[9](2013)在《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各种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逐步得到升级和更新,物流功能进一步完善,国内海产品物流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海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但长期以来,国内海产品生产者规模小,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上下游环节缺乏统一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导致国内海产品物流效率大打折扣,在流通中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督亦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据统计,2010年国内海产品冷链流通率为23%,流通腐蚀率达15%,而渔业发达国家其流通损耗率仅为5%。物流的高成本、高损耗、低效率,严重制约了海产品的流通半径,且导致质量安全缺乏保障。因此,如何在保障海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高效组织海产品物流,成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力图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构建出适应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基于此,对供应链物流模式下的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海产品信息化管理体系、海产品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及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针对海产品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通过各种物流资源的协同管理,降低海产品物流交易成本、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海产品物流效率。论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对海产品物流、海产品物流系统、海产品物流管理等基本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和阐述。在厘清上述理论发展脉络,把握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找出现有海产品物流管理理论实践研究的空缺和不足,明晰本文的切入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中国海产品物流的特点,剖析了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指出目前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体制、物流运行模式、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标准化等问题,并深入剖析了以上问题的形成机理。再次,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美国、日本、荷兰、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或海产品物流系统、物流管理内容、手段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渔业发达国家海产品物流管理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海产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第四,探讨了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的指导思想、定位及其目标。在路径选择方面,指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已经走出以农贸市场为主导的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处于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阶段,而部分渔业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冷链物流中心及物流园区建设已雏具规模,正逐步向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发展;探讨了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的功能定位。第五,构建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框架,分别对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的各个子系统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海产品物流信息化管理、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管理、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等海产品物流管理要素子系统的内容和要求。第六,详细阐述了海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集约化模式——物流园区化管理。物流园区化管理是通过产业集聚效益,推动海产品物流管理从单一功能要素管理向海产品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改进的有效管理模式。本部分主要分析海产品物流园区的投资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最后,针对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全文研究内容、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综述。
陈玉翠[10](2013)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消费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海洋水产品因为含有较大的营养价值使其消费量不断加大;因此海洋水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近海养殖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在水产品市场上占绝对地位。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养殖时的药残超标(如抗生素、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与重金属超标、运输与储藏过程中防腐剂与甲醛的滥用、加工过程操作不规范等,对人们的身体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这种形势下,根据海洋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特征,分析海洋水产品市场参与方的行为,探索参与方之间的博弈规律,找出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该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现状以及水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海洋水产品整条供应链以及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海洋水产品供应链上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以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理论为基础,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海洋水产品市场上主要参与方之间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处于信息不对称下的混同均衡状态。针对这种不理想均衡提出使用国际上通用的HACCP(Hazard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并辅助使用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来解决。最后在对我国实施HACCP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政府监管部门提出政策性建议。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与结论:(1)从海洋水产品本身的质量特征出发解释了海洋水产品供应链参与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后,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能会导致水产品供应方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2)将水产品供应链上的主要参与方简化为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并使用信号传递模型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可能存在的三种均衡状态:分离均衡、混同均衡以及准分离均衡以及需要满足的条件。使用水产品的实际价格信息代入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处于混同均衡状态。这种状态是不理想的,在这种状态下采用传统的政府事后处罚监管模式并不可行。(3)针对我国海洋水产品市场的混同均衡状态,可以使用HACCP体系来解决。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以及规范水产品市场行为,可以在HACCP体系的基础上使用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同时认为我国在HACCP体系的实施上还存在一系列不足,需要政府监管者的协助,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需要改善的地方提出建议。
二、HACCP在渔业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CCP在渔业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2.1.1 逻辑起点 |
2.1.2 资源养护 |
2.1.3 可持续利用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2.2.2 学科关联 |
2.2.3 相关原则 |
2.3 基本分类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3.1.2 渔业元治理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4.1.1 时间维度 |
4.1.2 空间维度 |
4.1.3 人际维度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腌制生食蟹糊菌相分析及防腐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蟹糊简介 |
1.2 影响蟹糊安全的因素 |
1.3 水产品腐败菌研究进展 |
1.4 菌相分析 |
1.4.1 传统分离培养方法 |
1.4.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 |
1.4.3 高通量测序法 |
1.5. 生物保鲜剂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
1.5.1 单一生物保鲜剂 |
1.5.2 复合生物保鲜剂 |
1.6 HACCP体系在水产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
1.6.1 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 |
1.6.2 HACCP体系在腌制生食水产品加工中应用的必要性 |
1.7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蟹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样品的前处理 |
2.2.2 pH值的测定 |
2.2.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2.2.4 微生物菌落总数(TVC)的测定 |
2.2.5 DNA的提取 |
2.2.6 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
2.2.7 数据处理 |
2.2.8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蟹糊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 |
2.3.2 PCR扩增结果 |
2.3.3 测序数据分析 |
2.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2.3.5 群落多样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减菌处理结合生物保鲜剂对蟹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H_2O_2减菌试验 |
3.2.2 NaClO减菌试验 |
3.2.3 超声波减菌试验 |
3.2.4 NaCIO结合超声清洗减菌试验 |
3.2.5 pH值测定 |
3.2.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3.2.7 微生物菌落总数(TVC)的测定 |
3.2.8 DNA的提取 |
3.2.9 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
3.2.10 高通量数据处理 |
3.2.11 生物保鲜剂单独处理试验 |
3.2.12 生物保鲜剂正交试验 |
3.2.1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梭子蟹不同部位的TVC值 |
3.3.2 不同H_2O_2浓度和时间处理对梭子蟹减菌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NaClO浓度和时间处理对梭子蟹减菌效果的影响 |
3.3.4 不同超声功率和时间处理对梭子蟹减菌效果的影响 |
3.3.5 NaClO结合超声清洗处理对梭子TVC值的影响 |
3.3.6 保鲜剂单独处理试验结果 |
3.3.6.1 冷藏过程中各保鲜剂处理蟹糊TVC值的变化 |
3.3.6.2 冷藏过程中各保鲜剂处理蟹糊pH值的变化 |
3.3.6.3 冷藏过程中各保鲜剂处理蟹糊TVB-N含量的变化 |
3.3.7 保鲜剂正交试验结果 |
3.3.8 群落多样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ACCP体系的蟹糊质量控制研究 |
4.1 HACCP在蟹糊加工中的应用 |
4.1.1 组建HACCP实施小组 |
4.1.2 产品描述 |
4.1.3 生产流程 |
4.1.4 操作要点 |
4.2 蟹糊HACCP体系的建立 |
4.2.1 蟹糊的产品危害分析 |
4.2.2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4.2.2.1 原辅料验收 |
4.2.2.2 原料减菌处理 |
4.2.2.3 去蟹鳃 |
4.2.2.4 金属探测 |
4.3 蟹糊生产过程的HACCP计划表 |
4.4 HACCP体系计划的执行和审查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对虾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产业链的研究 |
1.3.2 质量安全的研究 |
1.3.3 对虾产业链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不对称理论分析法 |
1.4.2 产业链分析法 |
1.4.3 实例探讨法 |
1.4.4 对比分析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性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对虾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2.1 对虾质量安全产生的原因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影响对虾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 |
2.1.3 影响对虾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分析 |
2.2 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 |
2.2.1 养殖环境 |
2.2.2 苗种 |
2.2.3 养殖投入品 |
2.2.4 养殖过程 |
2.3 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 |
2.3.1 加工环节实施冻虾仁HACCP体系实例 |
2.3.2 我国质量安全体系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 |
2.3.3 加工环节对虾质量安全的保障 |
2.4 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 |
2.4.1 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 |
2.4.2 对虾储存环节的质量安全 |
2.4.3 对虾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 |
2.5 对虾在电子商务中的质量安全 |
2.5.1 对虾产品在电子商务中的表现 |
2.5.2 对虾产品在电子商务中保障质量安全的措施 |
2.6 消费环节的对虾质量安全 |
2.7 对虾产业链上其它因素的影响 |
2.8 小结 |
第3章 我国对虾质量安全管理运行体系 |
3.1 法律体系 |
3.1.1 对虾产业链的综合性法律规范 |
3.1.2 对虾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的法律规范 |
3.1.3 对虾加工、流通、储存等环节质量安全的法律规范 |
3.1.4 对虾销售和消费环节质量安全的规范 |
3.1.5 其它涉及对虾产业链质量安全的规范 |
3.2 标准体系 |
3.3 质量认证体系 |
3.3.1 产品认证 |
3.3.2 体系认证 |
3.4 技术保障体系 |
3.4.1 快速检测技术 |
3.4.2 保鲜、保活技术和装备 |
3.5 第三方组织体系 |
3.5.1 养殖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 |
3.5.2 第三方检测机构 |
3.5.3 保险 |
3.5.4 消费者协会 |
3.5.5 媒体等公益组织 |
3.6 行政管理部门运行体系 |
3.6.1 现行的行政管理部门运行体系 |
3.6.2 我国对虾产业链监管体系改革方向 |
3.7 小结 |
第4章 国外对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4.1 美国对虾质量安全体系 |
4.1.1 美国对虾质量安全的规范 |
4.1.2 美国对虾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
4.1.3 美国对虾质量安全的制度介绍 |
4.2 欧盟对虾质量安全体系 |
4.2.1 欧盟食品安全法律框架 |
4.2.2 欧盟对虾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
4.2.3 欧盟对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
4.3 日本对虾质量安全体系 |
4.3.1 日本对虾质量安全的规范 |
4.3.2 日本对虾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4.3.3 日本对虾质量安全措施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鳜鱼的地理分布 |
2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
2.1 形态特征 |
2.2 生活习性 |
2.3 食性特征 |
2.4 生长特性 |
2.5 繁殖习性 |
3 水体环境的适应性 |
3.1 水温 |
3.2 溶解氧 |
3.3 pH |
3.4 氨氮 |
3.5 亚硝酸盐 |
4 鳜鱼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
4.1 养殖模式 |
4.1.1 池塘养殖 |
4.1.2 湖泊、水库等养殖 |
4.2 鳜鱼饵料 |
4.2.1 鲜活饵料 |
4.2.2 配合饲料 |
4.3 养殖环境 |
4.3.1 池塘条件 |
4.3.2 清整消毒 |
4.4 水质调控 |
4.4.1 水位调节 |
4.4.2 水质调节 |
4.4.3 微生物制剂应用 |
4.5 疾病防治 |
4.5.1 预防措施 |
4.5.2 常见病害治疗 |
4.6 捕捞工具 |
4.7 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
4.7.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4.7.2 HACCP体系的应用 |
5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池塘条件 |
1.1.1 鳜鱼池塘 |
1.1.2 鳜鱼池塘 |
1.2 清塘施肥 |
1.2.1 鳜鱼池塘 |
1.2.2 鳜鱼池塘 |
1.3 苗种放养 |
1.3.1 克氏螯虾苗种放养 |
1.3.2 常规饵料鱼投放 |
1.3.3 鲮鱼苗放养 |
1.3.4 鳜鱼苗投放 |
2 日常管理 |
2.1 饲养投喂 |
2.1.1 克氏鳌虾养殖 |
2.1.2 鲮鱼饲养 |
2.1.3 鳜鱼饲养 |
2.2 水质管理 |
2.2.1 鳜鱼池塘 |
2.2.2 鲮鱼池塘 |
2.3 病害防治 |
2.3.1 鳜鱼 |
2.3.2 鲮鱼 |
3 试验结果 |
3.1 2014年试验情况 |
3.2 2015年试验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 疫病预防措施总结 |
4.3 鲮鱼为主饵料鱼的优与劣 |
4.4 捕捞工具的选择 |
5 小结 |
第三章 EM菌简易培养及在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1 EM菌简易培养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设计 |
1.2 培养方法 |
1.2.1 水体除氯 |
1.2.2 接种培养 |
1.3 实验结果 |
1.4 分析与讨论 |
2 EM菌培养液应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池塘条件 |
2.1.2 清塘施肥 |
2.1.3 鱼苗放养 |
2.1.4 试验管理 |
2.1.5 试验设计 |
2.2 试验结果 |
2.2.1 水质测定结果 |
2.2.2 池塘底质比较 |
2.2.3 投入成本 |
2.2.4 饵料系数 |
2.2.5 养殖产量 |
3 分析与讨论 |
3.1 EM菌的生态效益 |
3.2 EM菌的经济效益 |
3.3 EM菌的社会效益 |
4 小结 |
第四章 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网具结构 |
1.2 盛鱼网箱 |
1.2.1 材质选择 |
1.2.2 网目大小 |
1.2.3 网箱规格 |
1.2.4 舌头网大小 |
1.3 赶鱼连网 |
1.3.1 材质选择 |
1.3.2 网目大小 |
1.3.3 网片形状 |
1.3.4 上纲浮子 |
1.3.5 下纲沉子 |
1.3.6 网套作用 |
2 应用研究 |
2.1 网具安装 |
2.2 网具操作 |
2.3 应用结果 |
3 分析与小结 |
4 注意事项 |
第五章 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 |
1 前期准备工作 |
1.1 试验基地描述 |
1.2 成立HACCP小组 |
1.3 产品特性描述 |
1.4 养殖过程流程图制定 |
2 危害分析 |
2.1 生物性危害 |
2.1.1 寄生虫危害 |
2.1.2 病毒性危害 |
2.1.3 致病菌危害 |
2.2 化学性危害 |
2.2.1 重金属危害 |
2.2.2 药物残留危害 |
2.2.3 饲料添加剂危害 |
2.3 物理性危害 |
3 确定关键控制点 |
3.1 池塘环境 |
3.2 苗种选择 |
3.3 养殖水质 |
3.4 渔药使用 |
3.5 饵料管理 |
4 建立预防措施和监控体系 |
4.1 池塘环境的监控 |
4.2 苗种选择的监控 |
4.3 养殖水质的监控 |
4.4 渔药使用的监控 |
4.5 饵料管理的监控 |
5 建立验证程序和记录保持 |
5.1 应用验证效果 |
5.2 做好记录保存 |
6 小结 |
展望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5)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原料营养价值概述 |
1.1 大豆中的基本成分 |
1.2 糙米中的营养成分 |
2 籽粒萌芽富集功能性物质的研究 |
2.1 发芽对大豆的影响 |
2.2 发芽对糙米的影响 |
2.3 籽粒发芽条件研究 |
3 豆谷类饮料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豆谷类饮料研究现状 |
3.2 豆谷类饮料生产工艺 |
3.3 豆谷类饮料稳定性研究 |
3.4 HACCP体系研究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功能性谷芽豆乳原料功能化处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原料处理 |
1.5 试验设计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通气量选择 |
2.2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氯化钠浓度选择 |
2.3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氯化钙浓度选择 |
2.4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复因素试验 |
2.5 发芽糙米GABA富集氯化钠浓度选择 |
2.6 发芽糙米GABA富集氯化钙浓度选择 |
2.7 发芽糙米GABA富集优化试验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功能性谷芽豆乳制作工艺流程 |
1.5 功能性谷芽豆乳配方优化 |
1.6 功能性谷芽豆乳稳定性试验 |
1.7 功能性谷芽豆乳蔗糖添加量试验 |
1.8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1.9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功能性谷芽豆乳配方优化 |
2.2 功能性谷芽豆乳稳定性试验结果 |
2.3 功能性谷芽豆乳风味优化 |
2.4 功能性谷芽豆乳模糊综合评价 |
2.5 功能性谷芽豆乳质量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HACCP体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工艺流程 |
1.3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1.4 关键限值确定及HACCP计划建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功能性谷芽豆乳加工工艺 |
2.2 功能性谷芽豆乳加工过程的危害分析 |
2.3 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2.4 关键限值确定及HACCP计划建立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6)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呈现多发性和反复性 |
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危害较为严重 |
1.1.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隐蔽性强 |
1.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地域性差异较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 |
2.2.1 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
2.2.2 国内实践经验借鉴 |
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述评 |
2.3.1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3.2 国内外实践经验评述 |
第3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辨析 |
3.1.1 食品与农产品 |
3.1.2 农业地域 |
3.1.3 特色农产品 |
3.1.4“三品一标”认证 |
3.1.5 农产品质量安全 |
3.1.6 规制 |
3.2 理论基础 |
3.2.1 经济学相关理论 |
3.2.2 伦理学相关理论 |
3.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
3.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3.2.5 政府规制理论 |
3.2.6 市场经济理论 |
第4章 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 |
4.1.1 农业发展阶段特点 |
4.1.2 农业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 |
4.1.3 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
4.2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
4.2.1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整体现状及成因分析 |
4.2.2 山东省果蔬质量安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3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 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整体现状 |
4.3.2 山东省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制体系现状 |
4.3.3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现状 |
4.3.4 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4.4 小结 |
第5章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 |
5.1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 |
5.1.1 经济社会因素 |
5.1.2 自然因素 |
5.1.3 行政体系因素 |
5.2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作用机理 |
5.2.1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生产方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
5.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流通供应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
5.2.3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消费需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
5.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经济伦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
5.3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工具选择及演进 |
5.3.1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形成 |
5.3.2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工具选择 |
5.3.3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演进 |
5.4 小结 |
第6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消费者评价及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意愿分析 |
6.1 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
6.2 统计结果分析 |
6.2.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分析 |
6.2.2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评价 |
6.2.3 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分析 |
6.2.4 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及购买意愿的分析 |
6.3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购买意愿的分析 |
6.3.1 分析框架的建立 |
6.3.2 线性回归分析 |
6.3.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6.4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认知及购买意愿的分析 |
6.4.1 分析框架的建立 |
6.4.2 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7.1 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
7.2 管理系统 |
7.2.1 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以类别划分 |
7.2.2 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 |
7.2.3 优化政府管理架构 |
7.3 法律法规系统 |
7.3.1 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法定要求 |
7.3.2 完善生产经营过程的法律规定 |
7.3.3 修订和完善责任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 |
7.4 标准与认证系统 |
7.4.1 系统的建立要具有地方特色 |
7.4.2 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 |
7.4.3 完善标准化基础上的认证机制 |
7.5 检测与可追溯系统 |
7.5.1 有效提高检测能力 |
7.5.2 打造全方位的可追溯平台 |
7.5.3 建立问题农产品召回制度 |
7.6 预警系统 |
7.6.1 加快评估预测体系建设 |
7.6.2 打造预警定级反应机制 |
7.6.3 注重预警平台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7)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品牌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渔业品牌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内容结构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渔业品牌 |
2.1 品牌 |
2.2 渔业 |
2.2.1 渔业的特点 |
2.2.2 渔业的作用 |
2.3 渔业品牌 |
2.3.1 渔业品牌的概念 |
2.3.2 渔业品牌的特征 |
2.3.3 渔业品牌的分类 |
2.3.4 渔业品牌的作用 |
2.3.5 渔业品牌与水产品、渔业商标 |
2.3.6 渔业品牌的竞争力 |
2.3.7 渔业品牌战略 |
3 我国渔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3.1 取得的成绩 |
3.2 存在的问题 |
4 国外渔业品牌建设的经验 |
4.1 美国经验 |
4.2 挪威经验 |
4.3 日本经验 |
5 渔业品牌价值和评估模型构建 |
5.1 渔业品牌价值 |
5.2 渔业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 |
5.3 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
5.3.1 国外经典的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
5.3.2 中外主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比较 |
5.4 渔业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5.4.1 渔业品牌价值评估的原则 |
5.4.2 渔业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
6 渔业品牌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以九家渔业上市公司为例 |
6.1 九家渔业上市公司介绍 |
6.1.1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6.1.2 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6.1.3 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6.1.4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6.1.5 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股份有限公司 |
6.1.6 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 |
6.1.7 百洋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6.1.8 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 |
6.1.9 上海开创国际海洋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6.2 九家渔业上市公司品牌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
6.2.1 指标数据的获取 |
6.2.2 品牌价值的评估 |
6.3 实证后的思考 |
7 提升我国渔业品牌价值的对策 |
7.1 提高渔业品牌意识,转变观念 |
7.2 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
7.3 不断开发适销对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
7.4 多渠道解决渔业企业资金问题 |
7.5 渔业企业科学实施品牌战略 |
7.6 用渔业产业化推动渔业创名牌 |
7.7 建立健全渔业品牌管理制度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食品安全体系问题 |
1.3.2 基于管理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
1.3.3 基于经济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
1.3.4 小结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
2.1 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
2.1.1 食品安全性概述 |
2.1.2 良好行为规范 |
2.1.3 食品质量管理 |
2.2 水产品相关理论综述 |
2.2.1 概念解析 |
2.2.2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
2.2.4 水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有限理性问题 |
2.2.5 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分析 |
2.2.6 水产品供应链理论 |
2.2.7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 SWOT 分析 |
2.3 质量管理模型理论 |
2.3.1 PDCA 循环 |
2.3.2 OPT |
2.3.3 甘特图 |
2.3.4 零缺陷管理理论 |
2.3.5 6σ |
2.3.6 5S 现场管理法 |
2.3.7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8 朱兰三部曲 |
2.3.9 品管圈理论 |
2.4 农产品品牌理论 |
2.4.1 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分类 |
2.4.2 农产品品牌特性分析 |
3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启示 |
3.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
3.1.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2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趋势 |
3.2 美国 |
3.2.1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3.2.2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3.3 日本 |
3.3.1 日本水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3.3.2 日本海水养殖产品可追溯体系 |
3.3.3 日本水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3.3.4 日本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
3.3.5 日本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3.3.6 日本水产品食品安全“110”报警制度 |
3.3.7 日本水产品加工零排放发展 |
3.4 韩国 |
3.5 挪威 |
3.6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
3.6.1 建立健全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3.6.2 建立完善的水产品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
3.6.3 重视水产品养殖海域环境保护 |
3.6.4 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产品食品安全意识 |
3.6.5 建设水产品科技支撑体系 |
3.6.6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3.6.7 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水产品食品安全 |
4 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 |
4.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
4.2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
4.2.1 行政管理体系 |
4.2.2 法律法规体系 |
4.2.3 标准体系 |
4.2.4 检验检测体系 |
4.2.5 认证体系 |
4.3 水产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
4.3.1 自源性危害 |
4.3.2 外源性危害 |
4.4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4.5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
5 水产品安全管制作用机制的博弈分析 |
5.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假设及变量的选取 |
5.1.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假设 |
5.1.2 博弈模型中变量的选取及符号意义 |
5.2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5.2.1 混合策略下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的建立 |
5.2.2 博弈模型的求解 |
5.3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政府行为动机分析 |
5.3.1 从政府监管的收入部分来分析其行为动机 |
5.3.2 从政府监管的成本角度分析其行为动机 |
5.4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企业行为动机分析 |
5.5 小结 |
6 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6.1 加强对投放饲料的管理和开发 |
6.1.1 饲料安全的重要性 |
6.1.2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 |
6.1.3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管理 |
6.1.4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开发 |
6.2 加强对投放苗种的管理和开发 |
6.2.1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管理 |
6.2.2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开发 |
6.3 提高渔业水域海水污染的监测强度和治理水平 |
6.3.1 海水养殖对于海水环境的影响 |
6.3.2 我国海水养殖水质标准 |
6.3.3 提高对海水水质的监测强度 |
6.3.4 加强对海水养殖水域海水污染的治理 |
6.4 加强对投放药物的管理和开发 |
6.5 鼓励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
6.6 建立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体系 |
6.7 建立完善的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机制 |
6.8 建立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抽样制度 |
6.9 小结 |
7 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7.1 GMP 与 SSOP |
7.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
7.1.2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
7.2 建立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 |
7.3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和管理 |
7.3.1 水产品原料造成的危害 |
7.3.2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 |
7.3.3 加强水产品原料管理 |
7.4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
7.4.1 水产品加工环境不当引起的危害 |
7.4.2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
7.5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
7.5.1 水产品加工人员造成的危害 |
7.5.2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
7.6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
7.6.1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 |
7.6.2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
7.7 小结 |
8 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8.1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8.1.1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 |
8.1.2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8.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 |
8.2.1 流通环节水产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制度 |
8.2.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具体措施 |
8.3 建立严格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8.3.1 水产品检验检测内容 |
8.3.2 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8.4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
8.5 小结 |
9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
9.1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9.1.1 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
9.1.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9.1.3 无公害产品认证 |
9.1.4 绿色食品认证 |
9.1.5 有机食品认证 |
9.1.6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具体措施 |
9.2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9.3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
9.4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
9.4.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性 |
9.4.2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
9.5 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 |
9.5.1 水产品风险评价机制 |
9.5.2 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
9.5.3 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
9.5.4 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
9.6 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 |
9.6.1 海洋渔业产业化内部发展机制 |
9.6.2 海洋渔业产业化外部辅助机制 |
9.7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 |
9.7.1 政府及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 |
9.7.2 企业 |
9.7.3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
9.7.4 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 |
9.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9.8.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9.8.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
9.9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
9.9.1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
9.9.2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内容 |
9.9.3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监督机制 |
9.1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9.11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科技创新机制 |
9.11.1 渔业科研机构建设 |
9.11.2 渔业硬件设施建设 |
9.11.3 渔业科技推广 |
9.11.4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
9.12 小结 |
10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环节 |
10.1 重点环节之一——推行 HACCP 体系 |
10.1.1 HACCP 原理简介 |
10.1.2 HACCP 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 |
10.1.3 HACCP 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
10.1.4 小结 |
10.2 重点环节之二——推进标准化建设 |
10.2.1 产品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基本原则 |
10.2.2 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建设 |
10.2.3 推进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 |
10.2.4 推进水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
10.3 小结 |
11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各种主要代表性观点的评述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与物流系统 |
2.1.2 物流与物流管理 |
2.1.3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1.4 交易费用理论 |
2.1.5 产业聚集理论 |
2.2 基本概念界定 |
2.2.1 海产品物流 |
2.2.2 海产品冷链物流 |
2.2.3 海产品物流系统 |
2.2.4 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 |
2.2.5 海产品物流管理 |
3 中国海产品物流特征及管理问题研究 |
3.1 中国海产品物流特征分析 |
3.1.1 中国海产品生产特点 |
3.1.2 中国海产品消费特点 |
3.1.3 中国海产品物流的特点 |
3.2 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要素分析 |
3.2.1 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模型 |
3.2.2 海产品物流主体 |
3.2.3 海产品物流通道及节点 |
3.2.4 功能性物流业务 |
3.3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问题及形成机理 |
3.3.1 海产品物流系统管理问题 |
3.3.2 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问题 |
3.3.3 海产品物流信息共享问题 |
3.3.4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问题 |
3.3.5 海产品物流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
3.3.6 海产品物流法律法规问题 |
3.3.7 海产品物流园区管理问题 |
4 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经验借鉴 |
4.1 日本 |
4.1.1 海产品流通模式集约化 |
4.1.2 海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 |
4.1.3 海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化 |
4.1.4 海产品质量管理法制化 |
4.1.5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4.2 美国 |
4.2.1 海产品流通模式——直销 |
4.2.2 社会化海产品物流服务网络 |
4.2.3 渔业信息管理网络化 |
4.2.4 海产品流通商品化程度高 |
4.2.5 海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 |
4.3 荷兰 |
4.3.1 以物流中心为主的流通模式 |
4.3.2 重视冷链物流管理 |
4.3.3 实施海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 |
4.3.4 海产品物流供应链虚拟化管理 |
4.4 挪威 |
4.4.1 海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 |
4.4.2 海产品质量管理 |
4.4.3 冷链物流管理 |
4.4.4 海产品可追溯管理 |
4.4.5 政府宏观管理 |
4.5 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的启示 |
5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路径分析 |
5.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的思路 |
5.1.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改进指导思想 |
5.1.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定位与改进目标 |
5.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演进路径分析 |
5.2.1 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 |
5.2.2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阶段 |
5.2.3 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 |
5.2.4 海产品物流园区集约化管理阶段 |
5.3 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
5.3.1 政府 |
5.3.2 社会中介组织 |
5.3.3 企业 |
6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
6.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
6.1.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
6.1.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框架 |
6.2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构建 |
6.2.1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
6.2.2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
6.2.3 海产品供应链物流功能要素管理 |
6.3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6.3.1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模式 |
6.3.2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
6.3.3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及市场准入 |
6.3.4 基于 HACCP 的海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 |
6.4 中国海产品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6.4.1 中国海产品物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 |
6.4.2 基于供应链的海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管理 |
6.4.3 海产品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
6.5 中国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管理的构建 |
6.5.1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的内涵 |
6.5.2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原则 |
6.5.3 海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构建 |
6.6 中国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的构建 |
6.6.1 政府引导机制 |
6.6.2 行业协会协调机制 |
6.6.3 市场化运作机制 |
7 物流园区化管理——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集约化模式 |
7.1 海产品物流园区涵义及特征分析 |
7.1.1 海产品物流园区涵义 |
7.1.2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特征 |
7.2 海产品物流园区开发及管理模式 |
7.2.1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开发模式 |
7.2.2 海产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 |
7.3 海产品物流园区运作管理 |
7.3.1 海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
7.3.2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 |
7.3.3 园区金融服务平台 |
7.4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 |
7.4.1 海产品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涵义及作用 |
7.4.2 海产品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
8 对策建议与结论 |
8.1 对策建议 |
8.1.1 加强海产品物流发展规划与协调 |
8.1.2 强化政策法规建设和宏观政策引导 |
8.1.3 推动海产品物流信息化 |
8.1.4 推进海产品物流标准化 |
8.1.5 促进海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
8.1.6 培育海产品物流主体 |
8.1.7 引导海产品物流园区化发展 |
8.2 结论与展望 |
8.2.1 结论 |
8.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其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与关键技术问题 |
1.4.1 论文结构 |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2 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简介 |
2.1.1 我国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2.1.2 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特征 |
2.1.3 海洋水产品安全危害 |
2.2 博弈理论介绍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旧车市场”理论 |
2.2.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2.2.4 精炼贝叶斯均衡 |
2.2.5 信号传递博弈 |
2.3 HACCP 体系简介 |
2.3.1 HACCP 体系的定义 |
2.3.2 HACCP 体系的特点 |
2.3.3 HACCP 体系的实施原理 |
2.3.4 HACCP 体系在我国水产品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海洋水产品市场参与主体研究 |
3.1 海洋水产品供应链及其参与方简介 |
3.1.1 我国海洋水产品供应链介绍 |
3.1.2 供应链上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介绍 |
3.2 水产品供应链上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分析 |
3.3 信息不对称对海洋水产品市场的影响 |
3.3.1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 |
3.3.2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博弈分析 |
4.1 模型理论介绍 |
4.1.1 信号传递博弈的定义 |
4.1.2 信号传递博弈的三种精炼贝叶斯均衡 |
4.2 海洋水产品市场信号传递博弈过程的模拟 |
4.2.1 海洋水产品信号传递博弈的的假设与描述 |
4.2.2 信号传递博弈的均衡种类及实现条件 |
4.2.3 海洋水产品市场信号传递博弈均衡状态及条件总结 |
4.3 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使用 HACCP 体系控制我国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 |
5.1 使用 HACCP 解决海洋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
5.2 HACCP 体系在海洋水产品中的应用——以鱼类近海养殖为例 |
5.2.1 我国鱼类近海养殖的 HACCP 体系使用情况简介 |
5.2.2 鱼类近海养殖工艺流程 |
5.2.3 养殖过程的危害分析 |
5.2.4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5.2.5 近海养殖鱼产品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及预防措施 |
5.2.6 近海养殖鱼产品 HACCP 体系计划小结 |
5.3 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辅助应用 |
5.3.1 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提出原因 |
5.3.2 水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定义以及实施原理 |
5.4 我国水产品市场实施 HACCP 体系存在的不足 |
5.5 对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性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HACCP在渔业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腌制生食蟹糊菌相分析及防腐保鲜研究[D]. 李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3]基于对虾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体系构建[D]. 黄熊. 集美大学, 2018(09)
- [4]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D]. 任信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功能性谷芽豆乳生产技术研究[D]. 王红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6]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杨建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7]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D]. 周红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8]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董啸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周海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10]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海洋水产品安全问题研究[D]. 陈玉翠.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