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边境民族教育 树立良好国门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华林[1](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边境“国门”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对内持续推进治理现代化和对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战略使边境成为"权力到边"的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此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国门"教育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承担起加深边民国族认同、提高跨境教育竞争力、延展周边公共外交、培养沿边建设人才、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等重要功能。虽然"国门"教育的凸显有着深远的历史脉络,但在现实运转中存在着跨境外籍学生管理政策缺失、跨境支教管理不完善、国门大学实力较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国门"教育政策以使其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
吴燕君[2](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M县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指明
张学敏,崔萨础拉[3](2020)在《多边协同与外推内生:新时代我国边境教育经费投入创生逻辑再探索——基于西南边境教育现状与云南省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边境地区教育担负着稳边固边、对外文化辐射、树立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教育公平、国际间交流合作等特殊使命,而经费保障是边境教育能否引领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对边境地区全方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进一步探索边境教育经费投入对加快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边境教育经费投入中仍存在中央财政能力未得到发挥、社会投入力度不足、边境财政薄弱、多边协同不够等问题。为此,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边协同、外推内生投入体制,促进边境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兴边富民、稳边固防,推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梁翠凤[4](2020)在《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国家认同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历史学科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是对学生开展国家认同培养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边境地区的地缘特点,在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国家认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据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情况调研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存在对国家认同培养途径开发不够,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境地区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效果。针对现状,笔者提出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一系列有效对策,例如加强历史教师国家认同观念的培育、对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培训,以及通过对教材中易于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充分开发和挖掘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等,为边境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培养研究提供有效价值参考和具体应用借鉴。
杨凯烽[5](2020)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广西龙州县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实现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要提升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然而,当前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因此,促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已成为发展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以广西边境民族地区龙州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目前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探寻促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以推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从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龙州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专业理念有待提升,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二是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地方民族文化知识薄弱;三是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信息技术能力尚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普遍较弱,教学实施能力欠佳。教师个人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发展意愿不强,工作任务繁重;学校教研活动少,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支持;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等内外因素影响着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第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第二,创设学校良好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支持;第三,建立社会支持保障体系,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第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何思燕[6](2020)在《多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双江自治县XX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中国,随着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民族团结”也被赋予新的使命,民族关系不仅强调民族平等、互助,更着力于各民族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要求,它并不仅仅包含过去屈辱与辉煌的历史记忆集合,即历史命运共同体,而是更加强调未来命运共同体。这一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社会资源,将各族人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主车道”上。如何通过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台是目前我国“民族团结”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前期调查,XX学校是双江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为了进一步论证其校本化实施的成功效果,以“认可度”为指标,学生问卷从意义、动机、自主性、效果四个方面衡量,教师问卷从意义、课程功能、投入力度、效果、教学条件五个方面衡量,共回收293份有效问卷,结果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分析,学生对此活动认可度分数高达4.45,教师对此活动认可度高达4.51。为探索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结合前期问卷,用访谈法、观察法对XX学校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实施的主体、实施的方式、实施的管理、实施的评价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切实帮助西南地区多民族小学顺利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解决国家课程的普遍性与校本课程的特殊性这一矛盾。整个活动过程中,结合当下民族团结的理论内涵,凝练出以下成功经验:多主体协同参与课程,课程并非只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事,对于多民族小学,民族文化传承人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提高活动成效;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多民族小学通常在民族地区,要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内容的开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落实常态化管理机制,常态化管理机制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尽管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两大问题,这也是多民族小学今后在实施此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态度上“文化部落主义”,普遍认为某一少数民族文化是最具先进性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往方式上的“平行生活”现象,过分强调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将其独特性放大化。基于以上内容的研究,与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应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相呼应,多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共同性”培育,主要指培养共同兴趣爱好、历史文化、精神家园;坚持本土现代化原则,充分地认识、尊重各民族在地域空间与历史境遇存在的客观差异,从价值观上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完全平等的发展地位;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解决以往研究中所指出的课程功利化、形式化、碎片化倾向的问题。
罗利群,黄敏[7](2020)在《云南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边境贸易的繁荣以及边境教育投入的增加,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背景下的云南边境国门学校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云南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是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以金平县内五所国门学校为例,分析云南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成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经济、文化及学校自身对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指导性文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包含明确国门学校发展目标、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师生存状况、推进管理改革五个方面的内容。
付倩[8](2020)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效果式微,问题根源在于忽视边境教师的特殊性困境和教师主体诉求。边境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集“边境性”和“民族性”为一体,其特殊价值不仅在于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良好国门教育形象,更是保障边境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长远人才策略。一直以来,教师质量是制约边境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能力是保障教师质量的有效措施。龙州县属于崇左市下属边境县,为多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5%。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研究过程选取龙州县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以城区及乡镇的四所学校为调研学校,以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第一部分运用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对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龙州县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进行合理分析。第二部分运用综合分析研究法,结合当地的现实条件分析该县教师职后培训问题及影响因素。第一,培训内容制定上忽视边境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问题;第二,培训目标的工具价值取向掩盖边境地区对教师发展的本体价值需求;第三,培训资源分配欠合理,偏远乡镇教师的培训机会低于城区内教师;第四,地方政府及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第三部作出改善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几点建议: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边境教师职业认同精神;按需制定培训目标,突出“生活化”和“本土化”;改革培训模式,分离县乡教师培训;保障经费投入,提高学校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问题的呈现与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以期强化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能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罗利群,黄敏[9](2020)在《云南省国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国门学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独特的特征。国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受国门学校特殊的教育环境、复杂的学生结构、双重的教育任务影响,在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目标要求、主要内容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国门学校教师是发展民族教育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务之急是发现国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切实提升国门学校教师专业水平
殷丽华[10](2018)在《文化、边界与身份 ——云南边境地区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缅跨境民族地区的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现象已成为常态,在德宏州就读的缅籍学生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本文集中探讨缅籍学生在跨境入学前后,民族文化、边界意识以及身份认知对其跨境入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跨境入学对其文化认知与选择、边界认知的理解以及身份建构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明晰缅籍学生对民族文化、边界和身份的原始认知现状,以及跨境入学过程中缅籍学生对文化、边界与身份认知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实地蹲点调研,前后一个月住在缅籍学生集中分布的德宏州边境学校,与缅籍学生一同学习和生活,获取真实有效的资料。在写作思路上,论文首先通过对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生活图景的描绘,介绍跨境入学的背景,还原发生跨境入学现象的中缅边境两侧的文化和教育原貌。其次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法细致地分析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文化内因和复杂的身份建构过程。论文最后提出,处在两个国家交接边缘地带的缅籍学生,感受和体验着两种制度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也总是受到政策和条件的限制,升学坎坷,就业困难。招收缅籍学生入学是我国边疆治理中难以推卸的责任,也是维系跨境民族地区边民情感、促进睦邻友好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边境民族教育 树立良好国门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边境民族教育 树立良好国门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边境“国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门”教育的内涵及历史脉络 |
(一)“国门”教育的内涵 |
(二)“国门”教育的历史脉络 |
1.近代边疆教育的起步阶段(1901—1927年) |
2.近代边疆教育的加快发展阶段(1928—1937年) |
3.近代边疆教育的短暂繁荣期(1938—1945年) |
4.当代边疆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年) |
5.当代边疆教育发展黄金期(1978—2012年) |
6.“国门”教育发展凸显(2012—) |
二、发展“国门”教育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一)加深边民的国族认同 |
(二)提高“跨境教育”竞争力 |
(三)延展周边公共外交 |
(四)培养沿边建设人才 |
(五)树立国家良好形象 |
三、“国门”教育发展的难题与出路 |
(一)“国门”教育发展中的难题 |
1.外籍学生管理政策缺位 |
2.跨境支教管理缺漏 |
3.国门大学的文化交流能力不足 |
(二)推进“国门”教育发展的出路 |
1.制定针对外籍学生管理的专项政策 |
2.完善跨境支教管理制度 |
3.大力扶植国门大学的发展 |
(3)多边协同与外推内生:新时代我国边境教育经费投入创生逻辑再探索——基于西南边境教育现状与云南省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边境教育的特殊性 |
(一)地缘环境复杂 |
(二)跨境文化交流频繁 |
(三)稳边固防任务繁重 |
(四)口岸贸易风生水起 |
三、边境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问题 |
(一)中央财政能力未得到发挥,教育经费总量缺口较大 |
(二)社会投入力度不足,经费投入渠道单一 |
(三)边境财政薄弱,经费增长缓慢 |
(四)投入机制与边境实际不匹配 |
四、边境教育“多边协同-外推内生”经费投入机制构建 |
(一)“多边协同-外推内生”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基础环境 |
1.国家经济发展成效显着,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明显 |
2.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比重增加 |
3.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
(二)强化中央政府主导责任,鼓励非边境“外推”力量 |
(三)加强地方政府带动作用,激发边境“内生”力量 |
(四)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凝聚多方力量协同发力 |
(4)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国家认同培养的相关研究 |
2.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内涵和必要性 |
(一)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内涵 |
1.边境中学 |
2.国家认同 |
3.国家认同培养 |
(二)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加强国家认同培养必要性 |
1.是适应国情的要求 |
2.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现状 |
(一)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问卷调研及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4.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
(二)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教师访谈及分析 |
1.访谈提纲 |
2.访谈对象 |
3.访谈过程及分析 |
三、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实践 |
(一)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课例分析——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
1.观察目的 |
2.观察对象 |
3.课堂实录与分析 |
(二)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实践案例——《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为例 |
1.设计思路和授课过程 |
2.教学反思 |
(三)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教研活动 |
1.开发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选修课程 |
2.收集整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
3.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
(四)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第二课堂实践 |
1.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校内第二课堂 |
2.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校外第二课堂 |
四、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实践反思 |
(一)正确认识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与国家认同培养的关系 |
1.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家认同培养的重要途径 |
2.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在国家认同培养中的独特优势 |
(二)正确认识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国家认同培养的意义 |
1.有助于桂西南边境学生形成良好持久的国家认同 |
2.有助于桂西南边境学生养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
五、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家认同培养原则与对策 |
(一)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原则 |
1.适应性原则 |
2.引导性原则 |
3.体验性原则 |
(二)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的对策 |
1.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国家认同观念 |
2.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国家认同 |
3.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拓宽家国认同培养的实践路径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广西龙州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
(二)实现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需要 |
(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边境民族地区 |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 |
(三)教师专业发展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一章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一、调研县的基本概况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
(二)调研学校的选取 |
(三)调研的实施 |
(四)调研信息的处理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二章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专业理念有待提升 |
(一)职业认同感不强 |
(二)职业满意度不高 |
(三)职业倦怠 |
二、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
(一)教育教学知识储备不足 |
(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 |
(三)地方民族文化知识薄弱 |
三、专业能力有所欠缺 |
(一)信息技术能力尚需加强 |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普遍较弱 |
(三)教学实施能力欠佳 |
第三章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因素 |
(一)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培训针对性不够强 |
(二)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不高 |
二、学校因素 |
(一)学校教学设施匮乏,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支持 |
(二)学校教研活动少,缺乏专业引领 |
三、社会因素 |
(一)社会认同度低 |
(二)学生家庭教育配合不够 |
四、个人因素 |
(一)专业基础薄弱 |
(二)专业发展意愿不强 |
(三)工作任务繁重 |
第四章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
(一)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
(二)增加教师培训机会,丰富培训内容 |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
二、创设学校良好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支持 |
(一)建立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 |
(二)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量 |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
三、建立社会支持保障体系,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
(一)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二)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 |
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专业发展意识 |
(二)明确自我专业发展,制定专业自我发展规划 |
(三)加强知识储备,丰富专业知识结构 |
(四)加强自我反思,提升专业能力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存在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电子文献类 |
二、外文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电子文献类 |
(四)会议论文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6)多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双江自治县XX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及实践 |
(一)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
(二)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
二、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评估 |
(一)XX学校概况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三、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分析 |
(一)民族团结教育校本化实施的主体 |
(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化实施的方式 |
(三)民族团结教育校本化实施的管理 |
(四)民族团结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评价 |
四、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功经验及问题 |
(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功经验 |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
五、完善多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建议 |
(一)加强“共同性”的培育 |
(二)坚持本土现代化原则 |
(三)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校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7)云南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平县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
(二)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地方文化课程研发亟待提升 |
(三)教育自觉意识薄弱,学生学习质量尚待加强 |
二、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经济贫困制约教育发展水平 |
(二)文化传统制约学生成长环境 |
(三)教育自身同质化制约学校个性化追求 |
三、提高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
(一)明确发展目标,促进国门教育惠民稳边 |
(二)丰富教育内容,彰显边境教育特色 |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国门学校 |
(四)改善教师生存状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
(五)全方位推进“国门学校”管理改革,树立国家教育形象 |
(8)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边境民族地区 |
(二)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师职后培训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及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五、田野点概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论 |
(一)教师知识 |
(二)教师能力 |
(三)教师精神 |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龙州县教师职后培训现状 |
一、教师职后培训形式现状 |
二、教师自主研修现状 |
三、培训经费投入情况 |
四、校本培训管理状况 |
五、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 |
第四章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培训内容制定上忽视边境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问题 |
二、培训目标的工具价值取向掩盖边境地区对教师发展的本体价值需求 |
三、培训资源分配欠合理,偏远乡镇教师的培训机会低于城区内教师 |
四、地方政府及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
第五章 加强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师职后培训的思考 |
一、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边境教师职业认同精神培训 |
二、按需制定培训目标,突出“生活化”和“本土化” |
三、改革培训模式,实现县乡教师培训分离 |
(一)城区教师培训重提高,以校本培训为主 |
(二)乡镇教师培训重普及,以实地指导为主 |
四、保障经费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 |
(一)落实教师职后培训经费投入 |
(二)落实教师基础保障性投入 |
结语 |
附录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文化、边界与身份 ——云南边境地区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中缅边境地区缅籍学生自发跨境入学现象日趋频繁 |
二、边境地区外籍学生自发跨境入学现象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和导师课题调研的契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境民族 |
二、缅籍学生跨境入学 |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研究 |
二、云南边境地区人口跨境流动研究 |
三、云南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研究 |
四、小结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分析框架建构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二章 走进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生活图景 |
第一节 缅籍学生生活体验下的中国与缅甸 |
一、中国:近在咫尺同宗同族的国家 |
二、缅甸:人地生疏战争频发的国家 |
第二节 中缅边境线上的学校与“留学生” |
一、边境学校: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接收者 |
二、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参与者和感受者 |
第三章 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文化体认 |
第一节 缅籍学生的文化认知及形成 |
一、跨境民族同源文化交往的生活逻辑 |
二、缅籍学生父母家庭的文化观念 |
第二节 整合与疏离:跨境入学过程中缅籍学生的文化理解与选择 |
一、教师带来的对中国文化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增加 |
二、自我文化体验后对继续升学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四章 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边界认识 |
第一节 缅籍学生的边界认知及其形成 |
一、地理边界:跨境入学的必经之路 |
二、文化边界:跨境入学的文化通道 |
第二节 模糊与清晰:跨境入学过程中的边界认知 |
一、模糊的边界:“无边界”的教育交往通道 |
二、清晰的边界:战乱与安全的分界线 |
第五章 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身份冲突 |
第一节 缅籍学生对自我身份认知冲突及其形成 |
一、作为族群记忆的跨境民族成员身份 |
二、作为符号象征的缅甸国家国民身份 |
三、作为义务教育学生的身份 |
第二节 淡化与强化:跨境入学缅籍学生的身份认知 |
一、一视同仁:淡化“缅甸生”的身份 |
二、升学困难:强化“非中国人”的本质区别 |
三、学段差异:初中阶段“缅甸”身份逐渐凸显 |
四、校服差异:凸显缅籍学生的特殊身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是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基础 |
二、中缅边境口岸的通道作用使缅籍学生跨境入学得以实现 |
三、复杂矛盾的身份建构牵动缅籍学生的跨境入学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我国在缅籍学生跨境入学中应承担的责任 |
二、边境学校在招收缅籍学生的职责定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发展边境民族教育 树立良好国门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边境“国门”教育发展研究[J]. 刘华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云南边境地区M县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与出路[D]. 吴燕君. 西南大学, 2021
- [3]多边协同与外推内生:新时代我国边境教育经费投入创生逻辑再探索——基于西南边境教育现状与云南省的数据分析[J]. 张学敏,崔萨础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桂西南边境中学历史教学国家认同培养研究[D]. 梁翠凤.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广西龙州县的调查[D]. 杨凯烽.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多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双江自治县XX小学为个案[D]. 何思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7]云南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 罗利群,黄敏. 大理大学学报, 2020(05)
- [8]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问题研究[D]. 付倩.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云南省国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及策略研究[J]. 罗利群,黄敏. 中国民族教育, 2020(02)
- [10]文化、边界与身份 ——云南边境地区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研究[D]. 殷丽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