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髓颈椎病的发病及手术24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柏宽[1](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贾梦龙[2](2020)在《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葛藤二仙汤加减对以眩晕/头晕、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治疗效果。方法:以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给予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评分变化,以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患者的评分。结果:1.实验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总评分和各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以及颈肩痛和头痛评分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内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生活及工作状况评分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肩痛及头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眩晕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痛及头痛评分的改善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总评分来看,治疗1周后、2周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61%,经卡方检验,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结论:葛藤二仙汤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眩晕/头晕、颈部不适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眩晕症状也有改善作用,但对颈肩部疼痛及头痛的改善效果不佳。葛藤二仙汤临证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患者有着更加全面的治疗效果。
谭嘉伟[3](2020)在《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的辨证思路及诊治规律,为临床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方面上提供学术经验和研究方法借鉴。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东省名中医庄礼兴教授的门诊病例,1.中药处方门诊病例来源于2010年6月14日至2019年9月9日;2.针灸处方门诊病例来源于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1月29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分别提取其中的病例信息、中药处方信息及针灸处方信息构建数库,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及 Gephi 0.9.2 软件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对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进而研究庄礼授教授诊治颈椎病的临床证治规律。结果:一、病例分析本研究纳入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病例:中药病例318例,针灸病例134例。由于中药数据库与针灸数据库的采集时间长度不一,且有重复的情况,所以病例的一般情况分析以中药数据库为主。年龄相对集中在30-69岁,就诊时以4月、6-7月、10-11月为主,颈型占比10.06%,神经根型占比29.87%,椎动脉型占比18.87%,交感型占比5.66%,脊髓型占比0.94%,混合型占比34.59%。二、频数分析1.针灸频数: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使用最多的穴位前10为风池、颈阿是、百劳、肩井、外关、合谷、曲池、百会、肩髃;穴位归经排名第一为督脉,出现频次70次,选用穴位5个,分别是:百会、后顶、大椎、头部督脉排针、神庭,手阳明经次之;在特色针灸疗法上最常用的是火针,出现频次49次,其次为火罐和艾灸。2.中药频数:对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所用中药进行统计,处方药物可分成组:整体处方药物组、颈型处方药物组、神经根型处方药物组、椎动脉型处方药物组、交感型处方药物组、混合型处方药物组,由于脊髓型的处方数<5次,故不纳入组。①整体处方共318条,涉及中药151味,累计用药总频次为3120次。其中频次≥15次的药物共41味,累计频次达2768次,累积频率88.72%,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位列前8;②颈型案例共计处方32条,涉及中药90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309次,甘草、白芍、川芎、桂枝、鸡血藤、葛根出现频次较高;③神经根型案例共计处方95条,涉及中药57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为886次,甘草、白芍、威灵仙、鸡血藤、葛根、桂枝出现频次较高;④椎动脉型案例共计处方60条,涉及中药84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次452次,甘草、白芍、天麻、白术、钩藤、柴胡出现频次较高;⑤交感型案例共计处方18条,涉及中药43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174次,甘草、龙骨、牡蛎、桂枝、白芍出现频次较高;⑥混合型案例共计处方110条,涉及中药102味,累积用药频次总数1098次,甘草、白芍、鸡血藤、桂枝、黑枣、葛根出现频次较高。从药物性味归经分析,以温、平、微寒、甘、辛、苦为主,归经为肝、脾、肺经为主。三、聚类分析1.针灸聚类:针灸处方中24个核心腧穴聚为4类,第一类:照海、申脉、三阴交、合谷、太冲、后顶、百会;第2类:大椎、臂臑、颈段夹脊穴、四神针、神庭、中渚、头部督脉排针、天柱、后溪、晕听区;第3类:曲池、肩髃、外关、肩井;第4类:颈阿是、风池、百劳。2.中药聚类:中药处方中41味核心中药聚为9类,第一类:牡蛎、龙骨;第二类:升麻、牛膝、附子、海风藤、桑枝、菊花、白芷、薏苡仁;第三类:合欢皮、首乌藤、素馨花、知母、枳壳;第四类:延胡索、姜黄;第五类:当归、豨签草;第六类:天麻、钩藤;第七类:柴胡、酸枣仁、半夏、竹茹、陈皮、白术、茯苓;第八类:千斤拔、牛大力、党参、黄芪、五指毛桃;第九类:甘草、白芍、桂枝、黑枣、威灵仙、葛根、川芎、鸡血藤。四、复杂网络分析把腧穴或中药作为节点,两个腧穴或中药在同一个处方中所出现的次数为边的权重值,把频次较低的腧穴或中药过滤,制成高频数的复杂网络图,得针灸及中药的核心处方:1.针灸:风池、百劳、颈阿是;2.中药: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五、关联规则分析1.药—药关联:共35条关联规则,涉及8味中药甘草、白芍、桂枝、鸡血藤、葛根、威灵仙、黑枣、川芎;2.穴—穴关联:共23条关联规则,涉及6个腧穴,风池、颈阿是、百劳、肩井、曲池、外关;3.证—药关联:证药关联结果显示某些药物与某些证候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如气滞血瘀证与豨签草、风寒湿型证与姜黄、痰湿阻络证与陈皮、气血亏虚证与当归、肝肾不足证与千斤拔;4.证—穴关联:证穴关联结果显示某些腧穴与某些证候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如肝肾不足证与申脉、照海,痰湿阻络证与四神针。六、因子分析对所有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出7个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因子,这7个因子可用于解释症状的病理性质及脏腑定位:F1因子病位在脾胃,表现为气虚;F2因子病位在肝胆,表现为肝胆湿热;F3因子病位在督脉和手阳明经,表现为经脉失养;F4因子病位在肝肾,表现为精气亏虚;F5因子病位在颈肩部,表现为经络不通;F6因子病位在肝肾,表现为阴虚;F7因子病位在肝,表现为气滞。结论:(一)针灸取穴1.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由于风寒湿邪侵袭并停于颈肩,易造成与督脉相关的病变,如头痛、头晕等,此时不必拘泥于选用督脉腧穴,灵活运用“通督”的原则,施用督脉排针方法;2.擅用特色针灸疗法: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和岭南人的体质特点,庄礼兴形成具有岭南特色针灸疗法,如岭南火针与岭南灸法,从而达到温通散寒的作用;3.注重调神:庄教授受司徒铃教授与靳瑞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认为针刺治神的目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内的神气,从而来治疗脏腑经络四肢等疾病。(二)中药治疗1.善用岭南特色中药:因地制宜,使用与岭南地区特色的药物,如五指毛桃、千斤拔、牛大力、鸡血藤等。2.针药结合:庄教授除了使用针灸治疗颈椎病,常配合中药治疗,通过辨证用药、标本并治。
雷灵芝[4](2020)在《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与单纯自拟颈心逐瘀汤、单纯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并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开展针药结合方式对颈心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药结合观察组、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中药对照组给予自拟颈心逐瘀汤口服,针刺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针药结合观察组给予自拟颈心逐瘀汤口服和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主症单项消失率、中医证候总评分变化、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对三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定。结果:1.三组治疗对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均有效。针药结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中药对照组的70%(21/30)和针刺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主症单项消失率比较,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对照组胸痛、心悸消失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颈项部疼痛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7d、14d后三组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时间与中医证候总评分呈反比,证明治疗时间延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治疗14d后、随访1m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及依从性评定:三组治疗前、治疗14d、随访1m肝功能、肾功能、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凝血功能均未发生异常改变,无针刺及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病例完成率93.75%。结论:本研究提示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对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患者有效安全,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患者依从性高,且自拟颈心逐瘀汤对胸痛、心悸症状的缓解有显效;针刺治疗改善颈项部疼痛、胸闷症状更有优势。治疗时间越长,临床效果越明显,远期作用更稳定;三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改善了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熊小路[5](2020)在《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探讨该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颈椎病拓展新的思路、提供新的疗法。方法: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对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生成随机数,对随机数进行编秩并排序,随机将7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针指震颤行气法)和对照组(平补平泻法),每组各35例。两组主穴均取风池、颈夹脊穴(病变节段)、肩井、手三里、列缺;疗程均为2周,每周治疗3次,共观察2个疗程。记录两组合格受试者疗程前后的疗效指标(MPQ、NPQ量表)和疗效评价标准等信息,采用SPSS 24.0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疗效。结果:1、纳入受试者70例,脱落6例,实际完成64例,治疗组最终完成34例,脱落1例,对照组实际完成30例,脱落5例。比较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疗程前MPQ和N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疗程前后MPQ、NPQ评分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3、比较两组疗程后MPQ、NPQ评分,疗程前后MPQ、NPQ差值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程后评分较对照组低,疗程前后差值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对各项评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指震颤行气法与平补平泻法均能降低MPQ(PRI、VAS、PRI)、NPQ及其百分比评分,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疼痛感觉、情绪变化、疼痛程度和现时疼痛强度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2、针指震颤行气法对颈痛程度引起的麻木疼痛症状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较平补平泻法更具优势;3、针指震颤行气法的整体临床疗效较平补平泻法更显着。4、针指震颤行气法以其“调形”“调气”“调神”为精髓,在治疗CSR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治疗C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提倡。
蒋勇[6](2020)在《项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验证项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在深圳市中医院住院部骨二科住院,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型颈椎病,选择保守治疗方案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4.06±8.61)岁,平均病程(17.71 ±5.91)月;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97±7.80)岁,平均病程(16.49±6.20)月。治疗组予口服项痹颗粒,对照组予口服颈痛颗粒,两组同时给予物理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检查肝肾功能,间隔三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总疗程为3个疗程。在每疗程结束和治疗后4个月进行VAS评分、NDI指数等指标评定,末次随访进行中医病证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最终共69例患者数据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对照组34例,各17例。(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3疗程以及治疗后4个月的VAS评分、ND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的VAS评分、NDI指数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3)各时段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前、1疗程、2疗程、3疗程及治疗后4个月VAS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时段两组间比较,治疗前、1疗程、2疗程及3疗程NDI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4个月治疗组N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中医病证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4.12%,两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85.7%(治愈+显效)略高于对照组(79.4%),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项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银燕[7](2019)在《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项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康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干预周期:穴位埋线15天1次,4次为一个疗程;易筋经托天桩每天练习3次,每次10分钟,每周5天,2个月为一个疗程。干预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ulti-Cervical Unit,MCU)评测、患者总体疗效评价(PGIC)等观察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干预周期结束后对相关的观察指标进行整理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以探讨不同干预方案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治疗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以探讨两种干预方案的临床疗效优劣。结果: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总共纳入合格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在干预过程中脱落5人(治疗组脱落2人,对照组脱落3人)。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均衡可比。2.疼痛评分:SF-MPQ总分:两组受试者在干预2月后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2月后SF-MPQ总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SF-MPQ单项得分:两组受试者在干预2月后PRI、PP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2月后PRI、PP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颈椎功能障碍评分:两组受试者在干预2月后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2月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颈椎关节活动度评估:2个月的干预期结束之后,组间比较显示,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相比,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在颈椎屈伸和旋转评分方面明显增高,其中前屈、后伸方面尤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对颈型颈椎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旋、右旋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穴位埋线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颈椎肌力评估:2个月的干预期结束之后,组间比较显示,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相比,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在颈椎前屈肌力和后伸肌力评分方面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对颈型颈椎病前屈肌力、后伸肌力、右侧屈肌力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穴位埋线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康复,而且其效果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2.将具有长效刺激作用的穴位埋线疗法与患者主动参与的传统易筋经功法训练相结合形成的颈椎病临床干预方案,可为临床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邓淑仪(Tang Suk Yee)[8](2019)在《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西医方面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学习,以加深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此外,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而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本病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全部为佛山健翔医院招募的志愿者,具体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11-1至2018-12-31,共收集66例符合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除去脱落的部分,其中年龄最大者为64岁,最小者为31岁;男性13例,女性47例;病程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为1个月。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针刺取穴均参照高树中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针灸治疗学》,取穴:颈夹脊(双)、天柱(双)、阿是穴、曲池(双)、外关(双)、后溪(双)、申脉(双)。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观察组)的刺络放血选穴也参照《针灸治疗学》,取穴:大椎、颈夹脊(双)、大抒(双)、肩井(双),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后,拔罐放血,每次选取一个穴位。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取穴与观察组相同。治疗疗程:每周二、周四、周六下午治疗一次,每周共治疗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前后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指标:包括评估颈椎功能、焦虑症状、疼痛程度和生存质量等,分别采用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麦吉尔疼痛问卷(具体包括: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疼痛评分(VSA)和现在疼痛状况(PPI)三部分)、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以及SF-36生存质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种治法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偏差(x±s)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评分差值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频数n(构成比%)表示,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样本均衡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合格受试对象进行分组,共收集合格患者66例,观察组入组33例,脱落3例,对照组入组33例,脱落3例。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分布上,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均衡可比。二、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定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前升高。同时,观察组的升高幅度(8.43±2.86)高于对照组(6.87±1.6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改善颈椎病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症状效果也更加明显。三、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的比较(一)McGill-PRI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McGill-PRI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cGill-PRI评分均减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McGill-PR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0.47 ±4.785)大于对照组(7.63±4.319),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 2=-4.7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McGill-PR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二)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4.83±0.913)大于对照组(3.53±0.77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 2=-4.8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直观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三)PP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PI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PI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PP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53±0.571)大于对照组(0.97±0.183),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x 2=-4.862,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PP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更为明显。四、GAD-7广泛性焦虑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GAD-7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GAD-7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GAD-7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5.50±2.389)大于对照组(3.50±1.592),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4.8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GAD-7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焦虑障碍效果更优。五、生存质量的描述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上升。同时观察组的上升幅度(250.30± 100.203)高于对照组(175.06±130.52),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7.2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增加生存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可以显着提高生存质量。六、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16.7%,显效率为43.3%,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3.3%,显效率为36.7%,有效率为46.7%,无效率为13%,总有效率为8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可以认为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恢复颈椎的生理功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更优。
杨辉[9](2019)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与本院骨科综合保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寻一种起效快、疗程短的颈型颈椎病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东葛骨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手术组A(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和保守组B(颈牵引+中药涂擦+烫熨治疗+TDP+美洛昔康+穴位贴敷);其中手术组A 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保守组B 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39-80岁,A组平均年龄(45.33±6.50)岁,平均病程(14.47±2.07)月;B组平均年龄(45.05±6.53)岁,平均病程(14.65±2.12)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对以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各自的治疗方案,无严重的神经及脊髓损伤、无死亡病例。其中A、B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VAS、NDI评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组A组内VAS、NDI评分对比显示,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段相比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术后各个时间节段VAS、NDI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保守组B组内VAS、NDI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节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治疗后1天与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VAS及NDI评分相互对比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6个月VAS、NDI评分相互对比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治疗后1个月、6个月VAS、NDI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与本院骨科综合保守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但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起效快,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使其更快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而且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而保守治疗在短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慢,治疗时间较长,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工作、学习等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治疗不充分或者中断治疗,最终使其疗效减弱。
杜龙学[10](2019)在《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选择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A组试验组:身痛逐瘀汤+牵引治疗组,B组对照组:颈痛颗粒+牵引治疗组,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般资料情况满足均衡性和可比性。将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VAS评分及NPQ评分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并比较总有效率,从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同时抽血监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了解身痛逐瘀汤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经过14天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及N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颈痛方面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肢体疼痛疗效明显优于颈痛颗粒,本次研究也提示身痛逐瘀汤在安全性是可靠的,疗效是确切的,本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二、脊髓颈椎病的发病及手术24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颈椎病的发病及手术2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证候分型 |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
4.1 针刺治疗 |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
4.3 针刺联合中药 |
4.4 针刺联合推拿 |
4.5 针刺联合针刀 |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
4.7 针刺联合拔罐 |
5 小结 |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
4.2 交感神经学说 |
4.3 体液学说 |
4.4 血液流变学 |
4.5 血管自身病变 |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
5.2 手术治疗 |
6 小结 |
前言 |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
3.2 文献规范化 |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
4 数据分析 |
4.1 使用的软件 |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统计结果 |
6. 讨论 |
6.1 结果分析 |
6.2 数据挖掘小结 |
7 问题与展望 |
8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内容 |
3.4 疗效的评定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治疗结果 |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评分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1 颈性眩晕的概念 |
1.2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 |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2.1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中的概念 |
2.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展望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性眩晕的中医认识与中药治疗现状 |
1 中医认识 |
2 中药治疗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颈椎病的研究与进展 |
1.1.1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治疗方法 |
1.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与进展 |
1.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1.2.3 颈椎病常见的影像学检查 |
1.2.4 现代医学的治疗 |
1.3 数据挖掘技术 |
1.3.1 数据挖掘技术的简介 |
1.3.2 数据挖掘的方法 |
1.3.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的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数据来源 |
2.3 疾病诊断标准 |
2.3.1 西医诊断标准 |
2.3.2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2.6.1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6.2 数据库构建 |
2.6.3 数据挖掘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一般情况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1.3 疾病时间统计 |
3.1.4 颈椎病分型统计 |
3.1.5 症状统计 |
3.2 针灸及中药处方统计 |
3.2.1 穴位频数统计 |
3.2.2 穴位归经 |
3.2.3 特色针灸疗法 |
3.2.4 药物频数统计 |
3.2.5 药物性味及归经统计 |
3.2.6 中药处方药味统计 |
3.2.7 药物剂量统计 |
3.3 聚类分析 |
3.3.1 针灸处方聚类分析 |
3.3.2 中药处方聚类分析 |
3.4 复杂网络分析 |
3.5 关联规则分析 |
3.5.1 穴—穴关联 |
3.5.2 证—穴关联 |
3.5.3 药—药关联 |
3.5.4 证一药关联 |
3.6 因子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病例基本信息 |
4.2 症状分析 |
4.3 针灸分析 |
4.3.1 穴位、归经及特色针灸疗法频数 |
4.3.2 聚类分析 |
4.3.3 关联规则分析 |
4.3.4 复杂网络分析 |
4.4 中药分析 |
4.4.1 用药频次和性味归经 |
4.4.2 处方药味和剂量 |
4.4.3 聚类分析 |
4.4.4 关联规则分析 |
4.4.5 复杂网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4)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西医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中医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
2 颈心综合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特点的鉴别 |
3 中西医对颈心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3.1 中医治疗颈心综合征的进展 |
3.2 现代医学治疗颈心综合征的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脱落病例标准与处理 |
1.6 剔除病例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数据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
3 本观察临床研究路径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受试者一般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
3 临床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3.1 三组治疗前后主症单项消失率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三组中医证候总评价得分比较与分析 |
3.3 治疗后三组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与分析 |
3.4 治疗后三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与分析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依从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自拟颈心逐瘀汤方解 |
2 针刺取穴穴解 |
3 研究结果的讨论 |
3.1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疗效性评价 |
3.2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3.3 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
3.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A 病例报告表 |
附录B 文献综述 颈心综合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随机分组 |
2.操作方法 |
3.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
4.疗效判定标准 |
(三)数据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二)MPQ量表结果比较 |
1.两组PRI评分比较 |
2.两组VAS评分比较 |
3.两组PPI评分比较 |
(三)NPQ颈痛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四)临床疗效比较 |
(五)安全性评价 |
三、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 |
1.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三)课题依据 |
1.针指震颤行气法 |
2.选穴依据 |
3.选用平补平泻法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4.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四)研究结果讨论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单一针刺方法 |
二、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
三、总结 |
参考文献 |
运用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传统针刺手法 |
二、特殊针刺手法 |
三、其他针刺手法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致谢 |
(6)项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2 中医辨证分型 |
1.1.3 中医治法治则 |
1.1.4 中医治疗方法 |
1.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2.1 流行病学 |
1.2.2 病因研究 |
1.2.3 发病机理研究 |
1.2.4 临床诊断 |
1.2.5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研究对象 |
2.1.1 一般病例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研究药品 |
2.2.4 研究控制 |
2.2.5 疗效标准 |
2.2.6 观察指标 |
2.2.7 技术路线图(附录6)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3.2 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分析 |
2.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
2.3.4 患者安全性观察指标评价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1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项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
1.2 研究对象的规定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含量 |
2.3 随机分组方法及隐藏 |
2.4 治疗方法 |
2.5 结局指标及其观测方法 |
2.6 统计分析 |
2.7 研究的伦理审批 |
2.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1.1 一般资料及基本特征比较 |
2 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2 月前后SF-MPQ总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2月前后单项得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
4.1 两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基线状态比较 |
4.2 两组患者干预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
5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肌力比较 |
5.1 两组患者颈椎肌力基线状态比较 |
5.2 两组患者干预后颈椎肌力比较 |
6 干预结束后的总体疗效评价 |
7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讨论 |
1 中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传统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2 颈椎病的功能评估概况 |
2.1 颈椎病临床评定量表 |
2.2 颈椎病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 |
3 颈型颈椎病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
3.1 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 |
3.2 西医治疗颈型颈椎病 |
4 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 |
4.1 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
4.2 不同质量埋线治疗颈椎病的特异性 |
4.3 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5 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 |
5.1 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
5.2 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的临床疗效研究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一、古代文献对颈椎病的相关描述 |
二、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
三、颈椎病的辩证分型 |
四、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
第二节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一、颈椎病的概念 |
二、颈椎病的病因 |
三、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四、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
五、颈椎病的分型 |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
七、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进展 |
第三节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况 |
一、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穴位选择 |
二、针灸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
第四节 刺络放血疗法 |
一、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 |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治疗原则 |
三、刺络放血疗法中出血量的多少 |
四、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病历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中止观察标准 |
七、脱落标准 |
八、病例退出后的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安全性评价 |
五、不良事件记录 |
六、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病历采集情况 |
二、两组组间均衡性、治疗前后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一、刺血疗法及常规针刺的穴位选择 |
(一) 刺血疗法穴位的选择 |
(二) 常规针刺穴位的选择 |
二、刺络放血疗法及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 |
(一) 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 |
(二)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 |
三、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
(一)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患者症状及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 |
(二)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减轻患者疼痛的疗效分析 |
(三)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改善患者焦虑症状的疗效分析 |
(四)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分析 |
(五)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总体疗效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一)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
(二)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评分的比较 |
(三)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
(四) 两组治疗前后GAD-7广泛性焦虑评分的比较 |
(五)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比较 |
第五章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一: 颈椎症状量表20分法 |
附二: McGill疼痛问卷 |
附三: 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 |
附四: SF-36生存质量表 |
附五: 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颈椎病定义 |
1.2 颈椎病发病率及好发人群 |
1.3 颈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颈椎病病理与生理 |
1.5 颈椎病西医分型 |
1.6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1.6.1 颈椎病的中医定义 |
1.6.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1.6.3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
1.7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7.1 颈型颈椎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1.7.2 颈型颈椎病西医病因病机 |
1.7.3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1.7.3.1 西医保守治疗 |
1.7.3.2 微创治疗 |
1.8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8.1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定义 |
1.8.2 颈型颈椎病中医病机 |
1.8.3 颈型颈椎病中医学分型 |
1.8.4 颈型颈椎病中医治疗 |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5.1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 |
2.5.1.1 术前准备 |
2.5.1.2 手术操作过程 |
2.5.2 综合保守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
3.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
3.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 |
4.2 综合保守治疗颈型颈椎病方案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VAS评分 |
附表 2 NDI评分 |
附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
1 中医治疗 |
1.1 内服中药 |
1.2 针灸治疗 |
1.3 推拿治疗 |
1.4 小针刀 |
1.5 其他治疗方法 |
2 西医治疗 |
2.1 西药治疗 |
2.2 颈椎牵引 |
2.3 物理疗法 |
2.4 微创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1.7 疗效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反应 |
3.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观察评分比较 |
4.3 总有效率比较 |
4.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分析 |
5.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 |
5.1 中医的病因病机 |
5.2 中医治疗 |
6.现代医学对于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
6.1 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6.2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7.身痛逐瘀汤的方义 |
7.1 中医解析 |
7.2 现代研究 |
8.身痛逐瘀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分析 |
9.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脊髓颈椎病的发病及手术24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D]. 贾梦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取穴和用药规律分析[D]. 谭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D]. 雷灵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熊小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项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分析[D]. 蒋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项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银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邓淑仪(Tang Suk Y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 杨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杜龙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