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蓝皮书》预测——200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吴少将,孟勇刚[1](2020)在《2020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1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经济景气出现了断崖式大幅下降,警情指数罕见发出"过冷"信号,但2、3季度经济景气明显回暖,9月已经回到"正常"区间。经济周期已经在2020年2月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收缩谷底,从3月开始经济景气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期。预计4季度GDP增速将继续回升至潜在增长水平附近,全年经济增长2.2%左右,CPI上涨2.6%左右。宏观调控应继续以"保就业、促消费、稳投资"为主要政策发力点,推进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使经济增长回归并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附近;同时需提前关注和应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多种风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
陈宗胜,朱琳,杨希雷[2](2020)在《借鉴非典疫情处置经历 以更大力度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文中指出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与非典疫情时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和长期影响的基本判断。当年我国处置非典疫情的经历证明,即使较大规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是短暂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态势。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表现、行业产业发展受到的冲击以及施行的政策措施显示,虽然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可能比非典疫情更大些,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容低估,中国经济具有相当的潜力和充足的活力,而且此次采取的处置方略更有针对性,正在推出和将要推出的政策更有力度和成效,因此保持全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依然可期。
李翔[3](2020)在《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至今已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持续的低生育率不仅缩减了人口总量,而且也带来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在持续的低生育率背景下,理清低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对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成为研究的迫切需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相关理论与作用机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来阐述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对低生育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估。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将沿着“提出问题——理论与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生育政策调整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这一逻辑思路逐一展开,试图科学、全面地对低生育率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分析。经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低生育率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效应来看,人口生育率的提高会促进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并且由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儿抚养比增加也并不会促使劳动参与率下降,反而会提高劳动参与率;反之,持续的低人口生育率会阻碍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即经过人口转变,持续的低生育率会对我国劳动参与率产生负效应。在考虑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后,发现低生育率对劳动参与率的负效应还会通过滞后效应进一步增强。同时,在对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分析与预测后,发现如果生育率继续维持在当前的较低水平,那么至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会比维持在自然更替的生育水平方案下少大约767万人,并且这一差异将在2040年和2050年后进一步扩大。另外,低生育率对劳动供给规模的减少效应,不仅体现出绝对量的减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体现出减少速度的加快。第二,从低生育率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来看,当生育率下降时,人力资本积累会增加。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随着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其对人力资本影响的正效应也逐渐显现。在考虑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后,发现人力资本水平不仅会受到当前人口生育水平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前期人口生育水平的滞后效应影响。另外,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中还发现,生育率的变动对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最大。而根据在低生育率下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发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效应。也就是说,在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力资本水平会提高,这将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第三,生育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直接效应呈现出显着的倒“U”形,即当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生育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率也会不断上升,但当生育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时,继续上升反而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负效应。同时,在滞后效应分析中发现,经济增长率还会受到前期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影响。而在中介效应分析中,低生育率,一方面,会通过改变劳动供给水平降低劳动参与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的中介效应;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改变人力资本投入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中介效应。但在目前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经过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口代际转变,劳动参与率的负中介效应要略高于人力资本的正中介效应。由此,我们从供给途径来分析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呈现出负效应。第四,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形关系,这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并且当总和生育率达到1.6时,经济增长率达到峰值,但当总和生育率继续上升至1.8时,经济增长率为1.65,又回到了总和生育率为1.5时的结果。这说明如果现行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或是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能够促使生育率处于1.5-1.8的区间内,则能够促进经济保持高增长。因此,在当前低生育率背景下,生育政策调整后,生育率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但生育率的过度反弹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另外,对放松生育政策后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得到,个体的年龄、性别、户籍状态与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在意愿生育二孩间的差异明显。同时,放松生育政策后,受政策的影响还未生育二孩的家庭更明确二孩生育计划。从总体来看,低生育率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具有双向性和阶段性,但随着人口转变,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提高人口生育率水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增进劳动供给质量将刻不容缓。
孔大鹏[4](2020)在《美国区域合作中的数字贸易规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直接带动了数字贸易的繁荣。数字贸易成为21世纪贸易核心议题,成为国际贸易规则重构和竞争的焦点。当前,多边贸易规则不能适应,甚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贸易发展,从发达国家来看尤为如此。在全球贸易体系重构期和“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贸易如何发展、规则如何重构、治理格局如何演变,这些问题亟需审慎思考。多年来,数字贸易强国美国把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其数字贸易规则的“载体”,并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逐步走向成熟,其高标准主张对发展中国家构成重大挑战。本文以美国数字贸易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美国数字贸易发展历程,特别是美国推进的一系列双边自贸区及超大型自贸区谈判中数字贸易规则演变,力求从更大时间维度透视其推进谈判的努力,试图发现美国推进数字贸易规则的战略动因及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由于通过数字贸易可以获得显着收益,美国有动力在区域合作中打开数字贸易市场,但美国的真正目的是迫使谈判方接受美式数字贸易规则,通过“有顺序的谈判”形成增强贸易集团,增加其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杠杆作用和谈判筹码,并通过“美式模板”的持续输出影响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最终实现“美式数字贸易规则多边化”,进而夺得数字贸易制度性霸权。毫无疑问,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框架尚未达成一致,但数字贸易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实现路径之一,其多边化方向与全球化一致。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数字贸易壁垒上的分歧是数字贸易规则多边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障碍由“数字鸿沟”和发展阶段差异决定,也会随着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的崛起逐步减少,关键问题是各方如何围绕彼此诉求进行谈判并达成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讲,WTO在数字贸易全球治理上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有必要承担起在多边框架下推进数字贸易谈判的义务,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碎片化”背景中引领相关议题制定,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体系中赢得主动权。
许静[5](2020)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和健康状况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视角,采用历史性纵贯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中国GDP增长率、总和生育率、老龄化比重、患病率、疾病死亡率、死因构成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起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呈下行压力趋势,表现出新常态"微波化"特征,预计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约为6.0%。2010年起中国进入世界极低生育国家行列,TFR约在1.0~1.3之间,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没有显着效果。2010年后65+岁老年人口比重超过9.0%,步入全球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国家行列。城市居民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群体,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成为慢性病高发病种。危害健康长寿的三大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约构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69.5%以上,前五位重大慢性病约构成死亡原因86%以上。201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疾病谱发生显着变化的关键转折点,2016年起农村居民死亡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脑血管病与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并行高速增长。由此可见,持续的极低生育率、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慢性病患病率高发与致死率高危成为中国社会同时面临的巨大挑战,慢性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陈磊,孙晨童,李俊杰[6](2019)在《2019年经济景气与物价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文中提出本轮经济景气收缩有望在2019年4季度结束,2019年第4季度至2020年经济景气在"偏冷"区间大体平稳、稳中略升的可能性较大。预测2019年GDP增长6.15%左右,CPI上涨率在2.8%左右。经济周期波动将继续呈现新常态下的"微波化"特征。建议适度加强逆周期调控以稳定内需,将"稳消费"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深化供给侧改革,积极扩大开放,长短期措施结合以稳定增长和物价。
孙彦林[7](2019)在《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传统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突出了金融因素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令主流宏观经济学明确了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主流宏观经济学长期对金融因素的忽视甚至排斥,以及将金融因素纳入宏观经济周期模型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随着普遍反思后主流学界对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视,围绕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论改进与实践总结成为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整体而言,大量研究开始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分析金融经济周期的微观基础,但始终缺乏符合经济现实的金融经济周期的代理指标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以及建模的比较基准,尤其国内在金融经济周期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单一且欠缺。目前中国经济减速背景下,金融体系内部金融风险的不断生成演化很有可能诱发全局性危机,为了更好的认识、测度与应对金融经济周期的常态波动与极端风险,论文在文献评述、理论梳理以及对中国当前阶段经济-金融关系分析与阐释的基础上,重点从应用研究的视角测度了中国的金融经济周期指数,识别出金融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的常态响应机制与尾部依赖特征,对于新经济形势下中国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降维思想提取金融周期波动成分,利用MS-TVTP模型证明、甄别并阐释金融因素对产出缺口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存在趋势自我维持特征,当前阶段的下行已突破门限值,且预测显示下行趋势将持续;经济冲击影响金融稳定,应摒弃以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市场的传统方式,防范资本外流引起外汇储备减少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降低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脱离程度;金融周期波动变量包含了产出缺口的重要预测信息,其与经济不确定性对产出缺口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制时变特征;中国产出缺口自发性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质,宏观调控在要素投入与资源利用过程中十分必要;投资失效,进出口外部条件不再具备,消费是中国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物价的小幅回升与积极财政政策均有利于稳增长的实现,真实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2002以来,中国以中高速增长为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重要节点,中国经济增速目前仍较稳定的处于适度增长区间。(2)将符号约束与FAVAR模型相结合测算了中国的金融经济周期指数。结果显示,金融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来源。样本期内,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长期趋势水平以相对平滑的运行态势持续下行,表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正在逐步收敛,而其短期波动成分与现实金融经济系统的运行特征保持了高度一致,且对GDP、CPI等关键经济变量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间接证明了符号约束框架下所得的金融经济周期指数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现阶段,中国金融状况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下已突破门限值,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同时,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自稳定性不强,不同区制状态的转换频率较高,因此,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避免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导致全局性经济危机。(3)通过内生化银行部门决策,引入信贷约束等方式,将金融因素嵌入新凯恩斯标准动态模型中,并综合考察了多种金融经济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因素的引入并不会引起所有关键经济金融变量脉冲响应路径产生显着差异性,即不是所有的外生冲击均会产生金融加速器效应。其中,贷款违约冲击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最为强烈,但企业贷款违约冲击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中短期,居民贷款违约冲击则会在长期层面对金融经济周期扩张产生全面的负向抑制作用。住房需求的改善可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调控工具,而住房偏好的改善则可作为长期层面提高信贷需求与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的调控工具。值得强调的是,投资冲击仅能在短期内刺激金融经济周期性扩张,因此,长期层面应当以更大力度鼓励与支持社会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周期性扩张。(4)在测度的金融经济周期指数的基础上,利用多元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讨论了金融杠杆对金融经济周期运行的门限效应,同时厘清了金融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杠杆的反馈机制。实证表明,门限效应显着存在,且存在显着的非对称性。金融经济周期处于低速收敛区制时,自稳定性较高,且对宏观金融杠杆具有外在稳定器效应,但不论金融经济周期处于何种区制状态,宏观金融杠杆均表现出显着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因此,若经济调控政策以经济稳增长为目标,则应抑制宏观金融杠杆的继续上涨。相较而言,微观金融杠杆较为稳定,因而尚存在较大的继续加杠杆区间,但应注意金融经济变量间的复杂关联性而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5)在利用CoVaR方法合理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极值分布对数模型针对性的识别其与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尾部相依性。研究发现,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极值分布具有显着的非对称性,且下尾风险具有“损失无界性”,相较而言,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极值分布相对对称,尾部风险相对可控,尽管二者间的尾部相依性较弱,且时变波动性较低,模型层面的结果表明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间存在相对稳定的“防火墙”制度,但考虑到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现象的长期存在,近似独立的参数估计也可能仅仅是微观基础数据层面的期限错配或趋势背离导致的。当前阶段,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运行态势相对稳定,因而经济调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应当赋予金融风险防控以更大的权重。整体而言,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与现有研究形成有益补充,并为下一阶段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拓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同时,中国经济具有深入细致研究金融经济周期的现实需求,相应研究结论也为下一阶段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经济调控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最契合的指导,这对于中国“防风险、促改革、稳增长”等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陈磊,孙晨童,王琳琳[8](2018)在《2018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和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月度经济景气波动从2015年12月开始进入新一轮短周期,周期的峰顶转折点已经在2017年3~4月出现。2017年4月以来的经济景气下滑可能会持续到2018年底或2019年1季度,但下降幅度较小。经济运行有望在新的景气水平继续保持大体平稳的运行态势。预测2018年GDP增长率将达到6.6%左右,CPI上涨率为2.1%左右,经济和物价周期波动将继续呈现新常态下的"微波化"特征。
吴琦[9](2017)在《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在供给侧改革时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民工市民化是在强调以人为主的城镇化背景下被提出的,其核心是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转移,强调从农民到市民的全方位转变,从破除户籍身份藩篱到逐步剥离捆绑在户籍制度改革下的权利分配制度,构建无差异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福利共享体系。然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中仍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内部首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门槛,这都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不仅仅要破除“农民工身份”的“显性户籍墙”,还要打破“市民化表现”的“隐性户籍福利墙”。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政策已经在户籍层面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层面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和研究,但仍有进一步优化和定量化政策模拟分析的需要。因此,论文试图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出发,构建农民工市民化动态CGE模型,对户籍侧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改革和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定量政策研究。本文按照“文献梳理—现状分析—理论建模—政策模拟—政策评估”的逻辑框架展开。首先,系统梳理了农民工市民化内涵、劳动力市场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之间的相关研究、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定量化研究等文献。并在梳理我国当前农民工转移的年龄、区域、就业和转移偏好四大方面特征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数量型广度水平和质量型深度水平进行测算,刻画出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发展态势和未来可能的演进趋势。沿着从市民化广度到市民化深度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依据国务院户籍改革意见的分层次框架,结合渐进式市民化分阶段分步骤的核心思想,遵循“分类型、分地区、定责任”的基本原则,从户口登记、人口统计、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制度四个层面搭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整体框架,并初步设计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路线图。结合预测数据和权威报告,总结概括了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能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分割变化引致的职业依赖、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决策的影响、人力资本引致的劳动力转移矩阵变化这四个方面。这些为后文构建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更新模型历史模拟基线和预测模拟基线和设置政策模拟场景提供了核心思路和量化评估依据。农民工市民化动态CGE模型以CHINAGEM模型为原型,引入劳动力市场内生性分割、有效劳动力方程、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方程,设置了反映“职业依赖”特征的劳动力供给模块、反映劳动力市场内生性分割的劳动力空缺—填补动态链接机制、反映农村有效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程、反映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价格模块,不仅可以使得模型中的劳动力市场模块更加符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还可以为定量评估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效应提供更为可行的模拟分析工具。在动态模拟基线方面,本文重新设置了 2006-2015的历史模拟值,同时详细刻画了产业、劳动力供需的历史模拟基线和预测模拟基线。并根据研究需要,从产出、消费、投资、进出口和就业六个方面对产业进行了划分,重新设置了模型的产业划分和产业映射关系。其中,预测模拟的基线设计综合考虑了权威机构和学者的预测数据,2006-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惯性路径和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特征。运用该模型,本文系统评估了户籍侧改革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效应。在户籍侧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模拟中,考虑了按照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和假设劳动力市场完成一体化这两种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在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下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民工市民化能扩大就业总规模和优化就业结构。从总量上看,农民工市民化能促进全社会的就业,尤其是吸纳农民工和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行业的总就业。从结构上看,农民工市民化中户籍改革、相对工资变动和政策优惠,使得城市劳动力就业增长,农村劳动力就业下降,且城市劳动力增幅高于农村劳动力降幅绝对值,这说明农民工市民化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城市的隐形失业,为城市产业部门提供更为稳定和更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当然也不能忽视农民工市民化导致的农业产出的略微下降,在市民化过程中需考虑农村土地转让与农村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的融合,鼓励家庭农场生产,保障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同时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降低了城市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基于目前我国城乡工资水平差距的绝对值较大,虽然城市劳动力工资水平仍高于农村,但农民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增幅高于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降幅绝对值,城乡工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因此,这一方面改善了我国城乡收入分配状况;另一方面,工资变化会带动不同行业的资本存量积累,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出增长,尤其是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服务品的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服务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3)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了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并稳步提升了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樊分解结果,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向国产品倾斜促进了内需的扩大。在劳动力要素成本整体下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出口规模,带动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较之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机制会增强户籍侧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对经济的正向影响,实际GDP和和实际GNP均明显上升:有效提高了全社会有效劳动力就业水平,且城镇失业状态有所改善,尤其是与CMW-HSH的结果相比,在全社会有效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城镇失业率并没有显着增加;产业产出效应更加明显,尤其是房地产业、建筑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保险业产业产出的增速快,反映出市民化进程中对住房、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较为旺盛。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实施,能有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为经济发展带来更稳定的城市劳动力供给,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并有利于拉动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相关产业的产出,尤其是第三产业受益最大。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既符合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目标,也能吸纳很大一部分市民化后的“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对改善居民福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消费和投资“两驾马车”的助推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对我国实际GDP的正向拉动作用明显,且长期拉动效应更加显着。但是由于内需相对较快的增长,进口产品价格相对国内成品价格较低,净出口水平会逐渐下降,贸易平衡可能转变为逆差,这可能会让人民币在将来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
陈磊,隋占林,孟勇刚[10](2015)在《2015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景气在2015年第2季度止跌企稳,之后可能在"偏冷"区内下部保持大体平稳的运行态势。在"稳增长"的政策作用下,短期内经济景气再次降温进入"过冷"区间的可能性较小。预测2015年GDP增长6.9%左右,CPI上涨率为1.4%左右,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继续呈现新常态下的"微波化"特征。
二、《经济蓝皮书》预测——200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蓝皮书》预测——200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利用景气分析法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和预测 |
1.1 基于景气合成指数对经济走势和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 |
1.2 利用先行指标和先行景气合成指数的分析和预测 |
1.3 利用扩散指数对经济运行走势的预测 |
2 基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对经济景气状况的监测和分析 |
2.1 工业生产增速创新低后出现V型快速反弹,已回升至“正常”区间 |
2.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过冷”区间创历史新低后逐渐回升 |
2.3 消费增长在“过冷”区间创历史新低后快速反弹 |
2.4 外贸景气短暂“过冷”后已回暖至“正常”区间 |
2.5 财政收入景气创新低后出现V型快速反弹,已回到“正常”增长区间 |
2.6 货币供应增速回升明显,已经发出“过热”信号 |
2.7 经济景气“过冷”后快速回暖,9月已回到“正常”区间 |
3 物价波动分析及预测 |
3.1 CPI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 PPI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物价走势预测 |
4 2020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
4.1 2020年经济增长2.2%左右 |
4.2 工业生产增速有望在“正常”区间保持回暖态势 |
4.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4季度有望恢复至“正常”区间 |
4.4 消费增长逐步回暖,但全年增速难以转正 |
4.5 外贸景气的不确定性较大,进出口有望在“正常”区间保持增长 |
4.6 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明显回升后稳中趋缓 |
5 总结和政策建议 |
5.1 稳健货币政策应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积极财政政策需精准增效 |
5.2“保就业”仍需放在首位 |
5.3 重视“稳消费”的核心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 |
5.4 以基建投资为重点“稳投资” |
5.5 坚持对外开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2)借鉴非典疫情处置经历 以更大力度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3年非典疫情致不少行业受损,增速下滑,但并未改变全年向好趋势 |
(一)交通运输业受到很大冲击,运输量减少 |
(二)旅游业遭受重创,损失明显 |
(三)住宿餐饮业经历寒冬,销售额下降 |
(四)对三次产业均产生影响,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
(五)财政支出陡增,财政体系承受强大压力 |
(六)对外贸易影响较小,恢复时间较短 |
(七)总体国内生产总值受到影响,增速减缓 |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短时冲击更大,但仍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基本趋势 |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不同行业,其中对交通服务类行业可能是极严重的 |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一些行业,但也强化催生了一些与防控疫情有关的行业 |
(三)短期冲击可能很大但不会有长期影响,更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总体趋势 |
(四)一季度增速因疫情明显降低,或使全年经济增速下降两个百分点 |
三、借鉴非典疫情防控举措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力度,保证全年经济稳定增长 |
(一)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精准性 |
(二)努力切实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
(三)持续优化外贸结构 |
(四)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
(3)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中介效应分析模型 |
1.3.2 世代交叠模型(OLG模型) |
1.3.3 离散选择模型 |
1.3.4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方法 |
1.4 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人口转变理论 |
2.2 人口经济理论中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
2.2.1 悲观论 |
2.2.2 乐观论 |
2.2.3 中性论 |
2.3 人口因素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作用 |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
2.3.2 生命周期理论 |
2.3.3 世代交叠模型 |
2.3.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3.5 家庭需求模型与抚养负担假说 |
2.4 文献综述 |
2.4.1 关于低生育率、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
2.4.2 关于低生育率、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
2.4.3 关于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
2.4.4 关于低生育率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 |
2.4.5 对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3章 低生育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
3.1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基础 |
3.1.1 消费者行为 |
3.1.2 人口年龄结构及加总 |
3.1.3 厂商行为 |
3.1.4 政府行为 |
3.1.5 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 |
3.2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分析 |
3.2.1 低生育率通过劳动力投入改变劳动供给影响经济增长 |
3.2.2 低生育率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改变劳动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生育率对我国劳动供给的影响分析 |
4.1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与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 |
4.1.1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其结构的现状分析 |
4.1.2 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 |
4.2 低生育率对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4.2.3 实证分析 |
4.2.4 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分析 |
4.2.5 区域稳健性检验 |
4.3 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未来劳动供给预测分析 |
4.3.1 劳动供给预测方法与参数设定 |
4.3.2 不同生育率水平下劳动供给结构预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生育率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 |
5.1 劳动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分析 |
5.2 低生育率对人力资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5.2.3 实证分析 |
5.2.4 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分析 |
5.2.5 区域稳健性检验 |
5.3 低生育率下人力资本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5.3.1 模型构建 |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5.3.3 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
6.1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6.3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分析 |
6.3.1 基准回归估计 |
6.3.2 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分析 |
6.4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
6.4.1 人口出生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
6.4.2 人口增长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
6.4.3 少儿抚养比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7.1 生育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值模拟 |
7.1.1 OLG模型设定 |
7.1.2 参数校准 |
7.1.3 数值模拟 |
7.2 放松生育政策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及其效果评价 |
7.2.1 放松生育政策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现状分析 |
7.2.2 放松生育政策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7.2.3 放松生育政策后对生育意愿影响的效果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4)美国区域合作中的数字贸易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数字贸易概念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梳理 |
一、繁荣的数字经济 |
二、美国数字贸易概况 |
(一)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概况 |
(二)美国数字贸易政策体系 |
第三章 美式数字贸易规则:进展及逻辑 |
一、美国早期数字贸易规则 |
二、美国MEGA-FTA数字贸易规则 |
(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
(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 |
(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 |
三、特朗普时期的数字贸易规则 |
(一)美墨加协定(USMCA) |
(二)美国—日本数字贸易协定(UJDTA) |
(三)在WTO框架下的数字贸易主张 |
四、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战略动因与发展趋向 |
(一)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战略动因 |
(二)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内容实质 |
(三)美国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行为逻辑 |
第四章 对中国的启示 |
一、中国数字贸易概况 |
二、中美数字贸易主张的差别 |
三、对中国参与数字贸易治理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2019年经济景气与物价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的监测和预测 |
1.1 基于景气合成指数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 |
1.2 利用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对经济运行走势的预测 |
1.3 基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对经济综合警情状况的监测 |
2 物价波动、核心CPI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物价波动特征分析 |
2.2 物价波动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核心CPI的测算 |
2.3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影响核心CPI的主要因子 |
2.4 各因素对核心CPI的时变影响分析 |
3 2019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
3.1 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在6.15%左右 |
3.2 CPI涨幅扩大但整体可控,预计今年上涨2.8%左右 |
3.3 工业生产增速有望止降回暖,脱离“过冷”区间 |
3.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过冷”区趋稳,涨幅有所回落 |
3.5 消费有望在“偏冷”区间止降回稳 |
3.6 进出口景气总体“偏冷”,但有望温和回暖 |
3.7 货币供应量增速在“正常”区下界附近小幅波动,贷款增长稳中略升 |
4 政策建议 |
4.1 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 |
4.2 将“稳消费”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
4.3 深化供给侧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
4.4 长短期措施结合以稳定物价 |
(7)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金融经济周期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
1.2.2 金融周期与金融的顺周期性研究综述 |
1.2.3 金融经济周期研究综述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3.3 论文主要创新 |
第2章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思想与应用 |
2.2.1 外生信贷约束下的金融加速器机制 |
2.2.2 内生信贷约束下的金融加速器机制 |
2.3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与“金融-经济危机”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金融-经济关系的直观阐释 |
3.1 引言 |
3.2 中国金融的整体评价 |
3.3 经济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强度分析 |
3.4 金融波动对产出缺口的影响机制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宏观运行指数测度 |
4.1 引言 |
4.2 符号约束下的FAVAR模型设定 |
4.2.1 FAVAR模型构建 |
4.2.2 符号约束理论阐述 |
4.2.3 因子识别与模型推断 |
4.3 外生金融冲击下的金融经济周期测度 |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4.3.2 金融经济周期的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微观运行机制识别 |
5.1 引言 |
5.2 嵌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构建与估计 |
5.2.1 模型的基本设定形式 |
5.2.2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
5.3 嵌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国宏观-微观金融杠杆与金融经济周期的门限效应检验 |
6.1 引言 |
6.2 TVAR模型构建 |
6.2.1 模型设定形式 |
6.2.2 CLS估计 |
6.2.3 门限效应检验 |
6.3 金融杠杆与金融经济周期的门限效应分析 |
6.3.1 门限效应检验 |
6.3.2 门限效应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尾部相依性判别 |
7.1 引言 |
7.2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
7.2.1 CoVaR模型构建 |
7.2.2 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
7.3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的极端风险联动性分析 |
7.3.1 极值分布对数模型构建 |
7.3.2 尾部相依识别与分析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2018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景气分析法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和预测 |
1. 基于景气合成指数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 |
2. 利用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对经济运行走势的预测 |
二、基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对经济景气状况的监测和分析 |
1. 工业生产增速在“偏冷”区上界附近稳中趋缓 |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到“过冷”区间, 投资景气低迷, 但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
3. 消费增长出现下滑趋势, 发出“偏冷”信号, 应高度关注 |
4. 外贸景气回暖到“偏热”区间后走势趋稳 |
5.2018年财政收入景气前高后低, 降到“过冷”区间 |
6.2018年货币供应增速在“偏冷”区下界附近趋稳 |
三、物价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物价波动特征分析 |
2. 物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2018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
1.2018年经济增长6.6%左右 |
2. 物价走势基本保持平稳, CPI上涨2.1%左右 |
3. 工业生产增速或在6%附近的“偏冷”区小幅波动, 走势大体平稳 |
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过冷”区止跌企稳 |
5. 消费增长有望在“偏冷”区间止降回稳 |
6. 进出口景气将从“偏热”回到“正常”增长区间 |
7. 货币供应量继续在“偏冷”区下界徘徊, 贷款保持平稳增长 |
五、相关政策建议 |
1. 货币政策应稳健偏宽松,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避免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过快 |
2.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 稳定居民杠杆率 |
3. 促进实物消费, 鼓励服务消费 |
4. 扩大对外开放 |
5. 提升创新活力 |
(9)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 |
1.3.1 论文技术路线图 |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文献综述 |
2.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
2.2 劳动力市场特征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局部均衡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一般均衡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1 劳动力CGE模型的研究进展 |
2.4.2 一般均衡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经济效应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 |
3.1 我国农民工转移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
3.1.1 农民工转移的阶段性划分 |
3.1.2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转移的新特征 |
3.1.3 供给侧改革下农民工转移的趋势分析 |
3.2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 |
3.2.1 户籍城镇化率与人口城镇化率 |
3.2.2 农民工市民化静态水平 |
3.2.3 农民工市民化动态水平 |
3.3 农民工市民化基本思路与路径设计 |
3.3.1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思路 |
3.3.2 农民工市民化路径设计 |
3.4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 |
3.4.1 劳动力总供给增速下降,青壮年农民工转移增速小幅上升 |
3.4.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逐步破解,非制度性分割趋于强化 |
3.4.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将日益增大 |
3.4.4 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人口质量红利将改变劳动力转移矩阵 |
3.5 小结 |
第4章 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 |
4.1 CHINAGEM模型简介 |
4.1.1 CHINAGEM模型基础数据结构 |
4.1.2 CHINAGEM模型中的行业部门划分 |
4.1.3 闭合规则 |
4.1.4 历史模拟基线和预测模拟基线的更新 |
4.2 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HINAGEM-CRMW)的模拟基线设计 |
4.2.1 模拟基线与闭合条件的设置 |
4.2.2 行为方程主要弹性的设置 |
4.2.3 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历史模拟基线 |
4.2.4 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预测模拟基线 |
4.3 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HINAGEM-CRMW)的构建 |
4.3.1 生产模块 |
4.3.2 居民收入模块 |
4.3.3 考虑农民工市民化“职业依赖”特征的多元劳动力供给模块 |
4.3.4 考虑农民工市民化对农村有效劳动力的影响方程 |
4.3.5 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空缺—匹配动态机制 |
4.3.6 考虑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价格模块 |
4.3.7 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动态滞后调整机制 |
4.3.8 资本积累的动态跨期链接机制 |
4.3.9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户籍侧改革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
5.1 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政策模拟场景 |
5.1.1 农民工市民化户籍政策的模拟场景设计 |
5.1.2 闭合设置 |
5.2 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下的市民化政策模拟结果及分析 |
5.2.1 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模拟 |
5.2.2 户籍侧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机制影响路径图 |
5.2.3 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下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政策效应 |
5.2.4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5.3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机制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机制下的市民化路径转变 |
5.3.2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机制下的市民化政策模拟场景设计 |
5.3.3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机制下的市民化政策效果 |
5.4 小结 |
第6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下农民工市民化经济效应研究 |
6.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
6.2 农民工市民化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模拟场景设置 |
6.2.1 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本 |
6.2.2 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模拟场景 |
6.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下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效果分析 |
6.3.1 劳动力市场结构效应分析 |
6.3.2 资本要素效应分析 |
6.3.3 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
6.3.4 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B 1949-2016年中国人口和户籍城镇化率 |
附录C 全国各省户籍制度改革细则 |
四、《经济蓝皮书》预测——2000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J]. 陈磊,吴少将,孟勇刚. 科技促进发展, 2020(11)
- [2]借鉴非典疫情处置经历 以更大力度确保经济稳定增长[J]. 陈宗胜,朱琳,杨希雷. 理论与现代化, 2020(03)
- [3]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李翔. 华侨大学, 2020(11)
- [4]美国区域合作中的数字贸易规则研究[D]. 孔大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5]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和健康状况研究[A]. 许静.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9年中国软科学文集, 2020
- [6]2019年经济景气与物价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J]. 陈磊,孙晨童,李俊杰. 科技促进发展, 2019(11)
- [7]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计量研究[D]. 孙彦林. 吉林大学, 2019(10)
- [8]2018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和预测[J]. 陈磊,孙晨童,王琳琳. 科技促进发展, 2018(11)
- [9]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应用[D]. 吴琦. 湖南大学, 2017(06)
- [10]2015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与分析[J]. 陈磊,隋占林,孟勇刚. 科技促进发展,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