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疆冬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伶玉[1](2021)在《国内多个主栽冬小麦品种背景下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转育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郝浩楠[2](2019)在《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遗传改良已成为小麦育种家越来越重视的育种目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类型和组成特点决定着小麦的加工品质。本实验以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和5份华中农业大学自育成小麦品种,种植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实验田。利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299份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利用NIRS DS25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了294份中国核心种质材料的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8个品质指标。系统分析了供试材料的HMW-GS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对HMW-GS组成特点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显着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MW-GS亚基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共出现17种HMW-GS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出现3种,分别是1(31.10%)、2*(3.68%)、Null(65.22%);在Glu-B1位点出现9种,分别是7(5.69%)、7+8(63.88%)、7+9(20.07%)、6+8(2.34%)、20(2.34%)、13+16(2.01%)、14+15(2.68%)、17+18(0.33%)、22(0.67%);在Glu-D1位点出现5种,分别是2+12(58.19%)、4+12(1.00%)、5+10(11.04%)、2+10(13.04%)、5+12(16.72%)。299份供试材料组成的群体的4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多态位点百分率(P)=1.0000,等位基因平均数(A)=5.6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Ae)=2.2133,遗传多样性指数(H)=0.5423。表明该群体Glu-1位点的遗产多样性高,HMW-GS的变异类型丰富。2.亚基组合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中共有49种HMW-GS亚基组合类型其中N/7+8/2+12组合的频率最高,为37.46%。其次分别是1/7+8/5+12(6.02%)、1/7+8/2+12(5.69%)、N/7+8/2+10(5.69%)、N/7+9/2+12(4.35%)和1/7+9/2+12(4.01%)亚基组合类型。其他亚基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低,频率在0.34%2.68%之间。3.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以将49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聚为六类,第一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f/Glu-D1a、Glu-A1a/Glu-B1f/Glu-D1h、Glu-A1c/Glu-B1f/Glu-D1a、Glu-A1c/Glu-B1f/Glu-D1e,该类小麦品种数共6个;第二类仅含有1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Glu-A1c/Glu-B1i/Glu-D1a,该类小麦品种数1个;第三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e、Glu-A1c/Glu-B1d/Glu-D1d,该类小麦品种数共7个;第四类含有20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共214个;第五类含有16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66个;第六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h/Glu-D1e、Glu-A1a/Glu-B1h/Glu-D1a、Glu-A1a/Glu-B1h/Glu-D1h、Glu-A1b/Glu-B1h/Glu-D1h,该类小麦品种数共5个。4.供试材料的品质性状特点:对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供试材料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其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14%的品种数为40个,占比为13.61%,小于13%的品种数为193个,占比为65.64%;湿面筋含量大于等于32%的品种数为30个,占比为10.20%,小于28%的品种数为148个,占比为50.34%;Zeleny沉淀值大于等于45ml的品种数为28个,占比为9.52%,小于30ml的品种数为85个,占比为28.91%;容重大于等于770g/l的品种数为290个,占比为98.64%。同时对这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8个品质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供试材料的HMW-GS主要亚基类型与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关系,Glu-1位点同一位点不同亚基变异类型的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变异,且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亦存在差异,14+15、7+9和5+10亚基对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正向效应较高;不同的HWM-GS组合对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0.05),1/7+9/2+12和N/7+9/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高,N/7/2+12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低。
徐东阳[3](2018)在《新疆小麦谷蛋白鉴定与分析》文中指出谷蛋白是小麦籽粒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小麦面粉品质的关键因素。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可分为高分子量谷蛋白(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HMW-GS)和低分子量谷蛋白(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LMW-GS)。品种间谷蛋白组成及数目变化可直接导致品质差异。新疆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及土壤类型,靠近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的多样性中心中亚和西南亚,拥有丰富的小麦地方品种等种质资源。为了认识和评价新疆小麦资源谷蛋白的遗传多样性,挖掘和利用其中的优异基因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资源,本研究通过SDS-PAGE和特异分子标记分别鉴定了300份新疆春、冬小麦地方品种和43份育成品种的HMW-GS和LMW-GS组成,从中选取18份材料对其Glu-A3位点的LMW-GS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300份新疆小麦地方品种和43份育成品种中共鉴定出26种HMW-GS组合,其中,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各有18种,优势组合均为null,7+8,2+12,频率分别是63.3%(190/300)和39.5%(17/43)。从Glu-A1、Glu-B1和Glu-D1位点分别鉴定出3种(null、1和2*)、9种(7+8、7+9、6+8、17+18、14+15、20、7、8和6x+8y)和7种(2+12、5+10、2.1+10.1、2.6+12、5**+10、2+12*和4+12)变异类型,各位点频率最高的类型分别是null(90.4%,310/343)、7+8(86.3%,296/343)和2+12(70.3%,241/343)。其中,6x+8y为新亚基,2.1+10.1、5**+10、2+12*为稀有亚基。此外,Glu-D1位点的2.6+12频率也较高,占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的46.5%(72/155),其仅在新疆小麦中有报道。2.利用7对Glu-A3、10对Glu-B3和5对Glu-D3位点标记从343份新疆小麦中共鉴定出58种LMW-GS组合,其中,地方小麦有44种,育成品种有24种。从新疆小麦的Glu-A3和Glu-B3位点分别鉴定出8种(a、b、c、d、e、f、new1和new2)和9种(a、b、c、d、g、h、i、new3和new4)等位变异,Glu-A3c和Glu-B3i的频率最高,分别为44.9%(154/343)和39.9%(137/343)。从Glu-D3位点的2个基因Glu-D3-2和Glu-D3-3中分别鉴定出5种(Glu-D3-21、22、23、new5和new6)和2种(Glu-D3-31和32)单倍型,频率最高的分别是Glu-D3-21和Glu-D3-31,为85.1%(292/343)和93.9%(322/343)。从中发现了6种新类型,即Glu-A3new1、A3new2、B3new3、B3new4、D3new5和D3new6。其中,Glu-A3new1对7个鉴定Glu-A3位点等位变异的标记均无扩增;Glu-A3new2对Ad引物的扩增片段(约1100bp)大于预期的967bp;Glu-B3new3对Bbef外的其它9个Glu-B3位点标记均无扩增;Glu-B3new4对Glu-B3位点的所有引物均无扩增;Glu-D3new5对D21/22和D23引物均有扩增;Glu-D3new6对Glu-D3-2的3对引物均无扩增。3.利用3对Glu-A3位点的引物对18份新疆春、冬小麦地方品种的LMW-GS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在大多数材料中均得到扩增。其中,在所有材料GluA3-1引物扩增片段的连接转化产物中均未筛选到阳性克隆,因而无法证实其是否为LMW-GS。对GluA3-3扩增片段的测序结果表明其均为非LMW-GS基因序列。对于GluA3-2引物,仅12份材料得到扩增片段,测序获得33条LMW-GS基因序列。其中,13条推测为正常表达的基因序列,且11条是相互不同的。由于第一个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故划分为LMW-m型。根据信号肽序列第10和12位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将11条序列分为3种,即Sig-1、Sig-2和Sig-3,其第10和12位的氨基酸分别为亮氨酸/异亮氨酸(L/I)、组氨酸/缬氨酸(H/V)和亮氨酸/缬氨酸(L/V)。同样,根据N-末端第5和12位氨基酸的差异也可分为3类:N-1、N-2和N-3,其第5和12位氨基酸分别为半胱氨酸/谷氨酰胺(C/Q)、酪氨酸/脯氨酸(Y/P)和半胱氨酸/脯氨酸(C/P)。其中,DM1877-1和DM1881-3为N-2类型,仅含有7个半胱氨酸,比正常的LMW-GS序列少1个。
张喜琴,李卫华,简大为,苏甫热木,张燕,祁军[4](2016)在《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了解伊犁河谷小麦的品质状况,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伊犁河谷5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Glu-A1、Glu-B1、Glu-D1位点上的等位变异分别为4、6、7种,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分别是null、7+8、2+12,其频率分别是49.1%、43.9%、64.9%。在Glu-1位点共检测出28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8,2+12)的频率最高,为19.2%,其次是组合(1,7+8,2+12)和(1,7+9,2+12),其频率分别为12.3%、10.5%,其他亚基组合的频率均低于10%。另外,在Glu-A1位点上还检测到了1个新的亚基1*,Glu-D1位点上检测到了单亚基5、12。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在2个基因位点上有优质亚基的小麦品种15份,在3个基因位点上均有优质亚基的小麦品种7份,可供优质小麦育种利用。
张喜琴[5](2016)在《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全球三大主粮之一,总产量仅次于玉米位居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以小麦为原材料的餐饮类、保健类、营养类的加工产品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小麦生产不仅要注重实现高产,同时要注重品质的保障,根据区域生活需求生产优质专用小麦。本研究通过测定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及主要品质性状,了解其主要品质信息,并对其进行效应分析,以期对伊犁河谷乃至新疆小麦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对优质亲本资源的利用和育种策略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SDS-PAGE技术对57份伊犁河谷不同历史时期育成和推广的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相关专用品质检测仪器对供试材料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黏度等品质指标测定,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HMW-GS与品质性状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伊犁河谷5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系)中Glu-A1、Glu-B1、Glu-D1位点上的等位变异分别为3、7、5种,其中Null、7+8、2+12分别是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其频率分别是49.12%、42.11%、68.42%。另外,还检测到了两个单亚基7、12和一个新亚基1*,伊犁河谷小麦品种在Glu-Al位点优质亚基(1、2*)的频率为50.88%,远远高于国内育成品种(30.6%42.6%)和新疆小麦品种(30.7%)中的频率,在Glu-Bl位点优质亚基(7+8、17+18、13+16、14+15)的频率为54.38%,处于国内育成品种(42%56.36%)中较高,远远高于新疆小麦品种(39.77%)中的频率,在Glu-D1位点优质亚基(5+10、5+12)的频率为22.81%,远远高于国内育成品种(15.7%18.6%)中较高的频率,低于新疆小麦品种(36.36%)的频率。在Glu-1位点上有共26种亚基组合被检测出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亚基组合为Null/7+8/2+12,其频率达到17.54%,其次是组合1/7+8/2+12、Null/7+9/2+12、1/7+9/2+12,出现频率分别为14.04%、12.28%、10.53%,其它亚基组合出现的频率均低10%。在伊犁河谷主栽品种各自位点上品质效应值最高的亚基分别是1、7+8和5+10。品质得分最高得分11分,平均得分7.3分,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23份8分以上的小麦,可供优质小麦育种利用。(2)57个供试小麦品种由29个冬小麦品种和28个春小麦品种组成,通过相关仪器检测发现,冬小麦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分别为13.66%、29.6%、25.03ml,春小麦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值分别为12.78%、26.46%、24.60ml,其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高于新疆绝大部分小麦品质指标,而沉淀值平均沉淀值则偏低。(3)本研究认为伊犁河谷小麦HMW-GS中1、2*、7+8、17+18、13+16、14+15、5+10、5+12为优质亚基,品质效应较高;Null、7+9、2+12为劣质亚基,品质效应较低。但7+9亚基在春小麦中的品质效应高于7+8亚基。(4)伊犁河谷小麦品种具有丰富的亚基组成,且优质亚基组合类型丰富,可以作为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品质性状的重要遗传资源。
丛花,王宏飞,祁旭升,高小丽,张金波,严勇亮,章艳凤,路子峰[6](2016)在《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资源HMW-GS的遗传组成,为该地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方法】利用SDS-PAGE方法,对429份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的HMW-GS亚基等位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资源Glu-1位点有21种等位变异,冬、春小麦资源均以Null(74.7%和80.6%)、7+8(92.9%和88.7%)和2+12(52.8%和91.5%)为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有35种亚基组合形式,冬、春小麦资源均以null/7+8/2+12为优势组合(42.9%和67.2%),且在西藏地区4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中发现2个新亚基,分别为"7**+8"和"13+8"。【结论】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春小麦地方品种HMW-GS的等位变异和组合形式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2个以上基因位点具有优质亚基的地方小麦品种95份,其中6份地方品种在3个位点都具有优质亚基。
于明寨[7](2016)在《陇东旱地冬小麦遗传多样性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文中提出冬小麦是陇东旱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冬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主要以产量为最首选育种目标,而往往忽视了对其它性状的选择,进而导致部分优异性状的消失。随着育种工作的持续开展,新品种(系)亲本的选择倾向于当地的主栽品种(系),导致育成品种(系)的遗传背景单一,致使其抗性和品质越来越差。因此,在选育冬小麦新品种(系)的过程中,如何既提高产量又保证遗传多样性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深入了解陇东地区冬小麦核心种质资源的遗传丰富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或变异才能够改良作物的品质并保持其抗性。因此,本研究对陇东旱地冬麦区的56份冬小麦品种(系)基因组的SSR位点的等位变异、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重要功能基因Glu-1位点的遗传丰富度进行分析;期望在研究冬小麦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异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北部旱地冬麦区种质资源的分布特性,发掘更多有益基因。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利用105对引物对56份陇东冬小麦品种(系)进行SSR分析,其中有85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较好的多态性,共检出243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在26之间,平均每个标记2.86个等位变异,其中A基因组有等位变异80个,B基因组等位变异92个,D基因组等位变异为71个。2、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供试品种(系)的多态性平均值为0.4385,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03570.7462之间,平均值为0.3824,SSR标记在遗传多样性中表现出的有效性的平均值为93.8%,Shannon指数变幅为0.09221.5622。3、遗传相似性指数(GS)变异幅度在0.50960.7606,平均值为0.6414,以GS=0.6190为阈值,共可分为5个类群;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56份材料被分为2个亚群,每个亚群各包含29、27份材料。4、供试的56份冬小麦品种(系)的Glu-1功能基因的遗传变异相对匮乏,共有10种亚基变异类型。其中Glu-A1位点3种(null、1、2*),Glu-B1位点3种(7+8、7+9、6+8),Glu-D1位点4种(2+12、5+10、5+12、2+10)。Glu-1各位点主要以null、7+8和2+12亚基为主,分别占到78.01%、70.42%和77.75%。5、从亚基的组合类型来看,供试材料中共出现15种亚基组合。其中null、7+8、2+12出现频率达到35.71%,具有绝对优势。其次是null、7+9、2+12(19.64%)和1、7+8、2+12(10.71%)其他各组合类型所占频率均在10%以下,分布比较均匀。优质亚基组合仅有1、7+8、5+12(5.36%),2*、7+8、5+12(1.79%)两种,出现频率普遍偏低。
毛翔[8](2014)在《创制重组自交系和回交导入系研究超表达的1Ax1和1Dx5亚基对小麦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的食品加工品质起主要作用,其中1Axl和1Dx5+lDylO是与食品加工品质和面筋强度相关的优质亚基。因此研究者以1Ax1、1Dx5+1Dy10或1Dx5等为外源目的基因创制转基因小麦,以期达到改良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目的。但是,绝大多数成功的小麦遗传转化的受体局限于转化率高、但产量和适应性等性状却较差的模式品种。因此,利用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结合传统杂交回交的方式将模式小麦品种的优质外源转基因导入到优良小麦品种是获得优质转基因小麦新品种的另一种可能途径。为此我们利用已获得的转基因株系(B102-1-2/1(含外源lAxl), B72-8-11b和B73-6-1(含外源1Dx5))与湖北主栽优良小麦品种(鄂麦12、川麦107、鄂麦18)进行杂交和/或回交,利用系谱选择法结合SDS-PAGE检测,获得了2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和5个回交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 ILs),获得了外源1Axl或1Dx5得到预期超表达并且HMW-GS组成各异的纯合株系,通过对所有纯系后代的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外源1Axl或1Dx5在所有RILs口ILs中都能够稳定遗传和超量表达,证明了利用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结合传统杂交回交的方式将模式小麦品种的外源转基因导入到优良小麦品种从而改良食品加工品质的可行性;(2)所有株系中,超表达的1Axl或1Dx5并未引起内源HMW-GS的沉默,也没有新亚基的出现,但是超表达的1Axl或1Dx5会引起内源HMW-GS以及其它储藏蛋白的补偿效应,含有超表达1Dx5的ILs中的补偿效应更明显;(3)在鄂麦12、鄂麦18、川麦107三个遗传背景中,超表达的1Axl均能改善面筋强度,在原来不含1Axl的鄂麦12和川麦107的背景中改善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已含有内源1Axl的鄂麦18背景中面筋强度改善程度较小;(4)获得了川麦107与B102-1-2/1杂交产生的相对完整的ILs。分析结果表明,超表达的1Axl与内源不同HMW-GS的组合对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不同:超表达的1Axl与1Bx17+1By18和1Dx2+1Dy12的组合其揉混参数最佳,在1Ax1超表达的背景下,亚基1Bx17+1By18对后期耐揉性(参数RBD)贡献最大,亚基1Bx7+1By9对前期水合过程(参数MPV)贡献显着,亚基1Dx2+1Dy12通过调节x-型和y-型亚基的平衡从而改善食品加工品质(面筋强度);(5)在鄂麦12、鄂麦18、川麦107三个遗传背景中,1Dx5的超表达均引起ILs面筋强度的过度增加,使面团呈现出不正常的揉混特性,导致食品加工品质并未得到改善;(6)鄂麦12与B73-6-1杂交产生的ILs中,有一个株系丢失了因父本转基因过程出现的与1Dx5伴生的未知条带5’,并且由于这一未知条带5’的缺失,这个株系的揉混特性与其他株系明显不同;(7)川麦107与B102-1-2/1杂交产生的ILs的农艺性状接近轮回亲本川麦107,明显优于父本B102-1-2/1,有些株系(如C4a)的部分性状甚至优于川麦107;本研究证明了利用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结合传统杂交回交的方式是改良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优质转基因小麦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并且已获得的小麦株系又可以作为小麦品质改良的优良材料。
聂迎彬,穆培源,桑伟,徐红军,庄丽,相吉山,崔凤娟,邹波[9](2013)在《新疆冬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关系》文中认为为给新疆冬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109份新疆冬小麦品种(系),研究了其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冬小麦品种(系)麦谷蛋白亚基以N、7+8、2+12、Glu-A3c、Glu-B3a和Glu-B3j为主,在其各自位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37%、51.38%、54.13%、63.30%、20.18%和22.02%。籽粒蛋白质平均含量和湿面筋平均含量分别为15.38%和33.18%,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6.70%和6.33%;沉淀值和8min宽度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2.85%和61.27%。就单个亚基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贡献而言,Glu-A1位点,1>2*>N;Glu-B1位点,7+8>6+8>7+9;Glu-D1位点,5+10>2+12;Glu-B3位点,Glu-B3g>Glu-B3a>Glu-B3i>Glu-B3d>Glu-B3j;含有1、7+8、5+10和Glu-A3c亚基的品种(系)在拉面评价中具有较高得分。在新疆拉面专用品种选育时,应避免亲本含有N、6+8和Glu-B3j等亚基的使用。
金慧[10](2012)在《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改良面筋质量是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和含量对面筋质量和加工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分子标记可加速品质改良进程。本文通过分子标记检测了来自20个国家718份小麦品种(系)的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目的是为改良面筋质量提供材料;同时利用Aroona近等基因系系统分析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含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Ax2<sup>*、Bx7OE、By8、By9、By16、Dx5、Glu-A3和Glu-B3分子标记检测了20个国家共718份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在Glu-A1位点,311(43.3%)份品种含Ax2*,主要分布在罗马尼亚(91.7%)、加拿大(83.3%)、俄罗斯(72.2%)和美国(72.2%)。在Glu-B1位点,197(27.4%)份品种含By8,主要分布在日本(60.0%)和罗马尼亚(62.5%);264(36.8%)份品种含By9,主要分布在奥地利(100.0%)、俄罗斯(72.2%)和塞尔维亚(72.7%);在44(6.1%)份品种中检测到By16,主要分布在智利(19.5%)和日本(30.0%);Bx7OE的分布频率是3.1%,只出现在阿根廷(12.1%)、澳大利亚(4.1%)、加拿大(25.0%)、伊朗(20.0%)和日本(30.0%)。在Glu-D1位点,446(62.1%)份品种含Dx5,主要分布在罗马尼亚(95.8%)、乌克兰(92.3%)和匈牙利(90.0%)。在Glu-A3位点,49(6.8%)和92(12.8%)份品种含优质亚基Glu-A3b和Glu-A3d,分别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39.7%)和法国(24.5%)。在Glu-B3位点,160(22.3%)、20(2.8%)和195(27.2%)份品种分别含Glu-B3b、Glu-B3d和Glu-B3g,主要分布在罗马尼亚(62.5%)、墨西哥(14.3%)和挪威(77.3%);1B/1R易位系频率为13.4%,除澳大利亚、奥地利、挪威和塞尔维亚之外的多数国家都有分布。分子标记与SDS-PAGE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分子标记准确性高,可以在育种材料的鉴定和辅助选择中大规模应用。2.利用Aroona及其近等基因系研究了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LMW-GS)组成及含量与加工品质的关系。(1)HMW-GS和LMW-GS对面团强度的效应大小为Glu-D1>Glu-B3>Glu-B1>Glu-A3>Glu-A1>Glu-D3,对面团延展性的效应大小为Glu-B3>Glu-A3>Glu-D3>Glu-D1>Glu-B1>Glu-A1。(2)亚基7+9、17+18、5+10、Glu-A3b、Glu-A3d、Glu-A3f、Glu-B3b和Glu-B3g具有较好的面团强度;对于延展性,只有Glu-A3位点不同亚基差异显着,其中Glu-A3e延展性最差。对于贮藏蛋白组份含量,17+18、5+10、Glu-A3b、Glu-A3d、Glu-A3f和Glu-B3g的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百分含量最高。(3)对于面包品质,7+9具有较好的外形,5+10具有较好的外形、心色和较高的总分;Glu-A3b具有较大的面包体积,Glu-A3c具有较高的总分,Glu-A3f具有较好的平滑性,Glu-B3g具有较大的面包体积、较好的结构和较高的总分。(4)对于面条品质,7*+8、17+18和5+10具有较好的鲜面条白度;Glu-B3a和Glu-B3d有较好的光滑性,Glu-A3b、Glu-B3g和Glu-B3h具有较好的鲜面条白度。(5)对于馒头品质,1具有较好的外形,7*+8和6+8*具有较好的压缩张弛性,5+10具有较好的外部颜色;Glu-A3e具有较好的压缩张弛性,Glu-B3a具有较好的压缩张弛性、外部颜色和较高的总分,Glu-B3b有较好的外部颜色。(6)亚基组合1、7+9、5+10、Glu-A3c、Glu-B3b、Glu-D3c面团强度最优,1、7+9、2+12、Glu-A3c、Glu-B3i、Glu-D3c面团延展性最优,1、7+9、5+10、Glu-A3c、Glu-B3b、Glu-D3c具有较好的面包外形、心色和口感,1、7+9、2+12、Glu-A3c、Glu-B3b、Glu-D3f具有较好的体积、心色和较高的总分,1、7+9、2+12、Glu-A3c、Glu-B3d、Glu-D3c具有较好的面条粘弹性,1、7+9、2+12、Glu-A3e、Glu-B3b、Glu-D3c具有较好的馒头压缩张弛性和较高的总分。
二、南疆冬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疆冬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组成和分类 |
1.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 |
1.2.1 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定位和组成 |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命名 |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的克隆和结构 |
1.2.4 普通小麦HMW-GS的分子结构 |
1.2.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 |
1.2.6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鉴定方法 |
1.2.7 普通小麦的HMW-GS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8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在小麦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 |
1.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关系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麦籽粒蛋白质提取 |
2.2.2 SDS-PAGE电泳方法 |
2.2.3 小麦品质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 |
3.2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合类型 |
3.3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 |
3.4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特点及相关分析 |
3.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特点 |
3.4.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
3.5.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的亚基变异类型的部分品质性状 |
3.5.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亚基类型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
3.5.3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资源小麦HMW-GS组成特点及其遗传多样性 |
4.2 小麦HMW-GS特点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疆小麦谷蛋白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小麦籽粒蛋白组成及分类 |
1.2 高分子量谷蛋白 |
1.2.1 染色体定位及遗传变异类型 |
1.2.2 HMW-GS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
1.3 低分子量谷蛋白 |
1.3.1 染色体定位及遗传多样性 |
1.3.2 LMW-GS的分子结构 |
1.3.3 LMW-GS的研究方法 |
1.3.4 LMW-GS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
1.4 小麦地方品种资源利用概况 |
1.5 新疆小麦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SDS-PAGE分析 |
2.2.2 基因组DNA提取 |
2.2.3 LMW-GS等位变异特异引物PCR扩增 |
2.2.4 Glu-A3位点LMW-GS基因的PCR扩增 |
2.2.5 PCR产物连接 |
2.2.6 制备感受态细胞 |
2.2.7 转化大肠杆菌 |
2.2.8 筛选阳性克隆 |
2.2.9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DS-PAGE鉴定新疆小麦HMW-GS组成 |
3.2 PCR鉴定新疆小麦LMW-GS组成 |
3.3 Glu-A3位点LMW-GS基因序列分析 |
4 讨论 |
4.1 新疆小麦HMW-GS组成多样性及新亚基 |
4.2 新疆小麦LMW-GS组成与新类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资助来源 |
(4)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HMW-GS的提取。 |
1.2.2 HMW-GS的电泳。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亚基分布与分析 |
2.2 不同亚基组合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 |
3 结论与讨论 |
(5)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
1.2 HMW-GS的命名与基因定位 |
1.3 HMW-GS组成与分析 |
1.4 小麦品质性状 |
1.5 新疆小麦品质现状 |
1.6 HMW-GS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1.7 小麦HMW-GS的分离技术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
2.1 材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药品试剂 |
2.4 试验方法 |
2.4.1 样品提取 |
2.4.2 凝胶配置 |
2.5 电泳 |
2.5.1 染色和脱色 |
2.5.2 统计分析方法 |
2.5.3 品质评分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供试材料中各材料的亚基分布与分析 |
2.6.2 不同亚基组合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 |
2.7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品质性状与HMW-GS关系 |
3.1 试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3.2.2 籽粒硬度测定 |
3.2.3 小麦粉制备 |
3.2.4 沉淀值测定 |
3.2.5 湿面筋含量测定 |
3.2.6 黏度测定 |
3.2.7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伊犁河谷小麦品种不同HMW-GS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 |
3.3.2 具有两个以上优质亚基的品种主要品质性状 |
3.3.3 不同硬度类型小麦与HMW-GS组成效应分析 |
3.3.4 黏度特性与HMW-GS效应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麦谷蛋白提取 |
1.2.2 SDS-PAGE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春小麦地方品种HMW-GS的组成 |
2.2 冬、春小麦地方品种HMW-GS组合形式 |
2.3 具有优质亚基的品种 |
3 讨论 |
4 结论 |
(7)陇东旱地冬小麦遗传多样性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分子标记技术 |
1.1.1 形态标记 |
1.1.2 细胞标记 |
1.1.3 生化标记 |
1.1.4 分子标记 |
1.1.4.1 RFLP标记 |
1.1.4.2 RAPD标记 |
1.1.4.3 AFLP标记 |
1.1.4.4 SSR标记 |
1.1.4.5 SNP标记 |
1.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
1.2.1 麦谷蛋白与面粉品质的关系 |
1.2.1.1 HMW-GS遗传变异研究 |
1.2.1.2 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1.2.1.3 HMW-GS的品质评分 |
1.2.2 小麦HMW-GS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二章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SR标记分析 |
2.2.2 群体结构分析 |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陇东地区冬小麦资源HMW-GS组成与遗传变异分析 |
3.2.1 冬小麦资源HMW-GS等位变异分析 |
3.2.2 冬小麦资源HMW-GS组成分析 |
3.2.3 冬小麦资源HMW-GS组合类型及品质得分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创制重组自交系和回交导入系研究超表达的1Ax1和1Dx5亚基对小麦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小麦品质概述 |
1.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关系 |
1.3 小麦食品加工品质改良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创制RILs研究超表达的1Ax1对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 |
2.1 绪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创制ILs研究超表达的1Ax1对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 |
3.1 绪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创制ILs研究超表达的1Dx5对小麦面粉揉混参数的影响(一) |
4.1 绪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创制ILs研究超表达的1Dx5对小麦面粉揉混参数的影响(二) |
5.1 绪言 |
5.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 |
6.3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 |
附录3 美国谷物化学家学会AACC方法54-40A中文版本 |
(10)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
1.1.1 命名与定位 |
1.1.2 多态性 |
1.1.3 基因克隆和功能标记开发 |
1.1.4 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
1.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
1.2.1 命名与定位 |
1.2.2 多态性 |
1.2.3 基因克隆和功能标记开发 |
1.2.4 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
1.3 蛋白质组份含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主要国家小麦品种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检测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HMW-GS 和 LMW-GS 分子检测 |
2.3.2 HMW-GS 和 LMW-GS 等位变异在不同国家的频率分布 |
2.3.3 HMW-GS 和 LMW-GS 等位变异在冬春小麦中的频率差异 |
2.4 讨论 |
2.4.1 分子标记的有效性 |
2.4.2 优质亚基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和美国频率的差异 |
2.4.3 HMW-GS 和 LMW-GS 功能标记的发掘和应用 |
第三章 用 Aroona 近等基因系研究高低分子量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地点与基因型对品质参数的影响 |
3.3.2 HMW-GS 和 LMW-GS 不同位点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和贮藏蛋白组份含量的贡献率 |
3.3.3 HMW-GS 和 LMW-GS 不同位点对面包、面条和馒头加工品质的贡献率29 |
3.3.4 HMW-GS 和 LMW-GS 位点单个亚基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和贮藏蛋白组份含量的效应分析 |
3.3.5 HMW-GS 和 LMW-GS 位点单个亚基对面包、面条和馒头的效应分析 |
3.3.6 亚基组合对面团流变学特性、贮藏蛋白组份含量、面包、面条和馒头品质的效应分析 |
3.3.7 贮藏蛋白组份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3.4 讨论 |
3.4.1 不同位点对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份含量的效应分析 |
3.4.2 单个亚基对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份含量的的效应分析 |
3.4.3 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份含量的效应分析及贮藏蛋白组份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南疆冬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多个主栽冬小麦品种背景下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的转育与鉴定[D]. 李伶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 郝浩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新疆小麦谷蛋白鉴定与分析[D]. 徐东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 张喜琴,李卫华,简大为,苏甫热木,张燕,祁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0)
- [5]伊犁河谷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D]. 张喜琴.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6]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 丛花,王宏飞,祁旭升,高小丽,张金波,严勇亮,章艳凤,路子峰. 新疆农业科学, 2016(08)
- [7]陇东旱地冬小麦遗传多样性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D]. 于明寨.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8]创制重组自交系和回交导入系研究超表达的1Ax1和1Dx5亚基对小麦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D]. 毛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9]新疆冬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关系[J]. 聂迎彬,穆培源,桑伟,徐红军,庄丽,相吉山,崔凤娟,邹波.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1)
- [10]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D]. 金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