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滩水电厂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控制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邱志勤[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振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二滩水电站机组的运行振动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找出机组振动稳定性方面的运行规律。介绍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机组运行规律和机组运行振动特性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使用R语言对机组运行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结合分析成果对电站机组的负荷调控和机组检修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有利于提升电厂对水轮机组设备的运行管理水平。
张飞,刘兴华,潘伟峰,潘罗平[2](2021)在《水电机组振动监测与评价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水电机组振动监测是状态评价的基础,而振动评价是振动监测的目的,也是状态评价的核心。目前水电机组正由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过渡,加强水电机组振动监测与评价将有效促进这一进程。基于此,本文以立轴水轮发电机组为例阐明了目前水电机组振动监测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梳理了振动评价所涉及的国内外相关标准,明晰了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指出了促进水电机组振动监测与评价所需解决的"重集成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建设轻维护、重设备轻人才"等问题,为发挥振动监测与评价技术,促进水电设备运维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王艺瑶[3](2021)在《面向智慧电厂的电子图文档系统建设》文中研究指明
高扬[4](2021)在《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欢欢[5](2021)在《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作为稳定灵活性资源将消纳更多风光可再生能源。受电力负荷峰谷差与自身水-机-电耦合特性的双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将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过程,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指标参数剧烈变化,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本文以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与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为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安全评价新框架,并将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特性纳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的现实情景下,进一步优化机组互补性能与互补效益,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围绕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轴系模型或抽蓄电动机模型不能全面描述机组水-机-电耦合特性的缺陷,探究子系统耦合切入点,建立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水-机-电耦合模型并深入研究机组动态稳定性。主要包括:(1)针对一管两机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由水轮机力矩推求转轮水力不平衡力,以水力不平衡力为切入点耦连发电机不平衡磁拉力、阻尼力、碰摩力及水导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使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紧密联系,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引水管-尾水管传递函数、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轴系受力方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模型,将可靠性验证后的耦合统一模型应用于开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运行或结构参数对机组振动特性影响规律,优化主要参数取值,从而使机组能够以最经济、操作最简便的优化方式提高过渡过程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子振幅与自调节系数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近似描述,转子振幅与转轮进出口直径比关系可用五次方程近似描述;轴承离心率对开机振动失去响应的临界数量级趋近于1×10-6,转轮进出口直径比最优取值趋近于0.8,自调节系数最优取值趋近于3。(2)针对一管两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将其抽水调相运行时水压扰动等异常变化等效为高斯随机型或阶跃型外部激励,以“外部激励影响有功输出,有功输出影响无功特性”为切入点耦连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复杂管道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耦合励磁装置及抽蓄电动机模型,建立完整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多机调相仿真模型。利用可靠性验证后的仿真模型研究外部激励作用下进相与迟相转化机制及多机间无功流动特性,并结合工程案例提供调相机跳机情景下的风险缓解建议。结果表明:一台机组受到外部激励时,易导致并行机组进相深度减小甚至转迟相运行;阶跃激励比高斯随机激励对进相与迟相转化行为影响更大;阶跃激励较大时,励磁电流辅助调节作用可适当缓解调相不稳定性。2.围绕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子系统耦合复杂性造成风险特征提取和风险表现归类困难问题,提出利用动态风险量化方法深入挖掘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指标参数间及与运行风险间关联规律的新思路。(1)为准确界定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且缓解推荐运行区风险问题,基于理论修正的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动平衡实验关键指标参数,利用动态熵改进模糊集评价方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提出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与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不推荐运行区与推荐运行区关键指标参数潜在风险规律,以概率形式量化机组实时风险度,提取高风险指标参数并对危险度排序。结果表明: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可从0 MW~121 MW缩减至0 MW~100 MW,将为灵活性调度增加21 MW可调容量。推荐运行区内不同水头下指标参数危险度排序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不同运行水头下定位的高风险部件将各有侧重。(2)为缓解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运行风险,考虑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两种方式,利用训练数据和相应风险判别准则改进传统Fisher判别法,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甩负荷过程水轮机流量、转速、尾水压力及蜗壳压力等关键指标参数风险演化特征,量化各工况点下机组运行风险概率。结果表明: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方式下机组不稳定运行概率分别为0.23和0.16,说明导叶直线关闭方式下机组甩负荷后会出现包括水锤压力在内的严重稳定性问题,若不优化导叶关闭方式,长期运行将造成部件疲劳损伤;两种关闭方式下机组风险演化特征均呈现双峰特性,其中第1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初期,而第2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后期;球阀辅助关闭的加入对机组第1波峰运行风险缓解作用极小,但可显着降低第2波峰风险概率。3.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严重威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这一现实情景,克服现有经济目标函数缺乏对灵活性水电机组调节成本量化的缺陷,构建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响应峰值等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指标以衡量PID控制参数、能源配比及传输线路布置优化对水光互补系统稳定运行优化作用。进一步地,以水风互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高敏感性超调量指标量化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成本,综合考虑电能损失成本、投入成本及售电利润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费用因子,提出以成本-利润为目标函数的水风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研究风速类型、容量配比及市场电价波动对互补发电效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风电接入比例超54.5%时,最不利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效益将反超水力发电效益;分时电价每天捕获的互补系统总发电效益比固定电价效益要高出1万元左右。
郭竞之[6](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郭雅卿[7](2021)在《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策略的水电-风电频率稳定控制》文中指出风电作为十分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在中国今后能源结构中占比量也将持续增加。如此大规模的风电机组装机量会给电网频率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水电站中水电机组运行方式多样,具有调节方式灵活以及对负荷变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将风电与水电两者进行联合运行,通过水电机组良好的调节性能有效地平抑风电功率波动,提高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策略的水电-风电联合运行系统的频率稳定控制。首先简单的介绍现阶段国内外水电、风电发展现状。概述水电-风电频率控制机理以及水电-风电联合运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详细阐述了水电机组以及风电机组的原理,并对其数学模型进行构造。其次对迭代学习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实例分析,验证控制策略的合理性。然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基于迭代学习PID控制的水电机组模型并结合多个运行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引入风电功率扰动下水电机组频率稳定控制模型,对比仿真在不同风电功率扰动下水电机组采用迭代下学习PID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迭代学习PID控制在系统超调量、调节时间以及鲁棒性等动态控制性能上均优于传统PID控制。因此,采用迭代学习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水电机组响应速度并对水电-风电频率稳定控制有较好效果。
苏骏,覃龙[8](2021)在《乐滩水电厂机械过速保护流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文中指出针对乐滩水电厂常规机械153%过速保护动作后机组未自动投入风闸制动的情况,通过对保护装置和水机保护动作回路进行分析,确认乐滩水电厂常规机械153%过速保护动作流程设置上存在安全隐患,在对保护流程进行改进后,消除了风闸未自动投入的隐患,提高了机组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张承志[9](2020)在《基于CFD的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油槽的尺寸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水电站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水力机组装容量占电网总容量的比值日益增大,水电站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水电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推力轴承作为立式水力机组的“机械心脏”,是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部件之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水电机组推力轴承油槽都存在着油雾逸出的问题,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此问题不仅严重污染水电机组的运行环境,严重时还会影响到整个机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论文结合水力机组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油雾逸出问题,查阅了相关技术文献后,先是结合实际情况,使用CFD软件对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油槽内部流场进行研究,分析机组在运行状态下的蒸汽体积分数分布、温度分布、液面的形状以及压力分布等规律,为优化机组推力轴承的油槽结构尺寸做准备。结合实际情况可知,该机组推力轴承油槽在设计时预留的油雾凝结空间不足,导致油槽内部油雾浓度过高,油雾逸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立式水电机组基坑直径在水电站建设时就已经固定下来,通过增加油槽的直径来增大冷凝空间并不现实。但是通过增加油槽高度来增大油雾的凝结空间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油槽尺寸与油雾浓度之间的关系来优化油槽尺寸,为加高推力轴承油槽尺寸提供理论支持。
杨敬飚,赵晓嘉,乔进国,武中德,徐义[10](2020)在《水轮发电机推力轴瓦降温措施研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某巨型水电厂针对推力轴承运行时瓦温偏高的问题,通过改变推力轴承支柱的接触型面、在瓦间增设隔油装置等措施,使4号发电机在相同负荷下的推力瓦温平均降低了4.5℃,瓦温最高降幅达6.9℃,达到了预期效果。该类处理措施对推力轴承运行时瓦温偏高的各水电厂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二滩水电厂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控制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滩水电厂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控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
1.1 常规分析方式的运用 |
1.2 机组稳定性问题凸显和工况变化 |
2 R语言数据分析平台的运用 |
2.1 R语言的介绍 |
2.2 数据处理和振动趋势拟合 |
3 机组运行振动特性分析 |
3.1 机组振动区边缘运行特性分析 |
3.1.1 运行分析 |
3.1.2 解决办法 |
3.2 机组振动异常评估策略 |
3.3 机组振动运转规律分析及运行建议 |
4 结 论 |
(2)水电机组振动监测与评价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振动监测 |
1.1 测点布置 |
1.2 传感器类型 |
1.3 信号质量 |
2 振动特征值 |
3 振动评价 |
3.1 标准体系 |
3.2 评价区域 |
3.3 振动与摆度评价 |
3.4 以支撑状态检修为核心的振动评价 |
4 结论 |
(5)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
1.3 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综述 |
1.3.1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
1.3.2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
1.3.3 两类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
1.4 水风光多能互补性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综述 |
1.4.1 多能互补性优化 |
1.4.2 多能互补经济效益评价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渡过程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开机特性 |
2.3 水轮发电机组基本模型 |
2.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 |
2.3.2 轴系模型 |
2.4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新模型 |
2.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模型的建立 |
2.4.2 参数设置 |
2.4.3 模型验证 |
2.5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稳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抽水调相工况特性 |
3.3 抽水调相运行理论 |
3.3.1 抽水调相运行迟相与进相基本理论 |
3.3.2 多机进相运行稳定性理论 |
3.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
3.4.1 多机系统抽水调相模型的建立 |
3.4.2 模型验证 |
3.5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
3.5.1 励磁电流作用下多机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
3.5.2 外部激励作用下迟相与进相运行转化机制分析 |
3.6 抽水调相风险情景下的运行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典型过渡过程运行风险分析 |
4.1 引言 |
4.2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
4.2.1 试验机组参数设置与运行区初步界定 |
4.2.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
4.2.3 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 |
4.2.4 不推荐运行区优化与动态风险分析 |
4.3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
4.3.1 试验机组概况与运行水头设置 |
4.3.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
4.3.3 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
4.3.4 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
4.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
4.4.1 甩负荷过渡过程导叶及球阀-导叶联动关闭规律 |
4.4.2 数据来源 |
4.4.3 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
4.4.4 考虑导叶-球阀联动关闭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风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与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优化研究 |
5.2.1 动态调节性能指标 |
5.2.2 水光互补发电模型 |
5.2.3 算例分析 |
5.3 水风混合系统互补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
5.3.1 基于成本-利润的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 |
5.3.2 水风互补发电仿真模型 |
5.3.3 互补性验证 |
5.3.4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其他指标隶属度函数 |
附录 B 参数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策略的水电-风电频率稳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电-风电频率控制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电-风电联合运行方式 |
1.3.2 水电-风电联合运行常见控制算法 |
1.4 迭代学习控制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电机组与风电机组数学模型 |
2.1 水力和风力发电技术 |
2.2 水电-风电联合运行结构 |
2.3 水电机组数学模型 |
2.3.1 线性水轮机模型 |
2.3.2 电液随动系统模型 |
2.3.3 水轮发电机数学模型 |
2.4 风电的随机模型 |
2.4.1 风速的随机分布模型 |
2.4.2 风电机组出力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迭代学习控制理论分析 |
3.1 迭代学习基本理论及控制结构 |
3.2 迭代学习控制策略原理及控制流程 |
3.2.1 迭代学习控制策略原理 |
3.2.2 迭代学习控制策略流程 |
3.3 闭环迭代学习PID控制器设计 |
3.4 仿真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入风电波动下水电机组迭代学习控制 |
4.1 引言 |
4.2 水电-风电信号传输分析 |
4.2.1 能源互补智能云控制 |
4.3 水电-风电联合运行算法优化分析 |
4.3.1 传统PID控制规律与模型建立 |
4.3.2 被控对象迭代学习控制器框图 |
4.3.3 基于迭代学习水电-风电频率控制模型 |
4.4 水电机组系统仿真及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开机工况下仿真分析 |
4.4.3 频率扰动仿真分析 |
4.4.4 甩负荷仿真分析 |
4.4.5 满负荷仿真分析 |
4.5 引入风电功率扰动下水电机组仿真分析 |
4.6 风电和太阳能迭代控制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和获奖情况 |
附录B 硕士阶段参与项目情况及学术会议 |
(9)基于CFD的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油槽的尺寸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CFD在本领域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2.1 电厂概况 |
2.1.1 推力轴承的类型 |
2.1.2 推力轴承的结构 |
2.2 Solid Works简介 |
2.3 推力轴承模型建立 |
2.3.1 模型基本假设 |
2.3.2 推力轴承油槽几何参数 |
2.4 计算域网格划分 |
2.4.1 网格类型 |
2.4.2 网格划分平台 |
2.4.3 网格划分 |
2.5 本章总结 |
3 流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计算设置 |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3.1.1 软件简介 |
3.1.2 Fluent工作流程 |
3.2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
3.3 湍流模型 |
3.3.1 湍流现象 |
3.3.2 湍流的数值计算方法 |
3.4 VOF方法 |
3.5 润滑油的热性质 |
3.6 边界条件设置 |
3.6.1 定义边界条件概述 |
3.6.2 边界条件的类型 |
3.7 流场计算参数设置 |
3.7.1 求解器以及湍流模型的选择 |
3.7.2 材料设置 |
3.8 本章总结 |
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1 问题描述 |
4.2 计算工况选择 |
4.3 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液面形状计算 |
4.3.2 温度场的对比与分析 |
4.3.3 压力计算结果说明 |
4.4 本章总结 |
5 推力轴承油槽的尺寸优化 |
5.1 油雾产生的原因 |
5.2 计算参数选择 |
5.3 蒸发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1 原油槽尺寸下蒸发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2 不同油槽尺寸下蒸发计算结果与尺寸优化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10)水轮发电机推力轴瓦降温措施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类似电厂推力轴承技术参数及瓦温对比 |
2 该电厂前期开展的降推力瓦温研究 |
2.1 大修期间推力轴瓦、镜板及推力头检查 |
2.2 发电机推力轴承冷却器改造 |
2.3 优化油循环方式 |
3 瓦温偏高原因分析 |
3.1 推力轴瓦结构 |
3.2 推力轴承支撑结构 |
4 推力轴瓦降温措施制定及实施 |
4.1 措施制定 |
4.2 措施实施 |
4.3 实施效果 |
5 结论 |
四、二滩水电厂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控制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振动分析[J]. 邱志勤. 水力发电, 2021(12)
- [2]水电机组振动监测与评价技术综述[J]. 张飞,刘兴华,潘伟峰,潘罗平. 大电机技术, 2021(04)
- [3]面向智慧电厂的电子图文档系统建设[D]. 王艺瑶. 长春工程学院, 2021
- [4]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高扬.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策略的水电-风电频率稳定控制[D]. 郭雅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乐滩水电厂机械过速保护流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J]. 苏骏,覃龙. 红水河, 2021(01)
- [9]基于CFD的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油槽的尺寸优化[D]. 张承志.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10]水轮发电机推力轴瓦降温措施研讨[J]. 杨敬飚,赵晓嘉,乔进国,武中德,徐义. 大电机技术,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