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Src蛋白N端区段的表达、纯化和体外豆蔻酰化底物活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1](2020)在《Rpt2酪氨酸磷酸化调控膜定位26S蛋白酶体的组装与功能》文中指出26S蛋白酶体负责降解真核细胞中绝大多数的蛋白,与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磷酸化修饰对调控蛋白酶体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质谱数据显示,人类蛋白酶体上有100多个酪氨酸(pTyr)磷酸化位点,但人们对其功能和调控还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蛋白酶体亚基Rpt2-Tyr439位点的磷酸化抑制蛋白酶体的组装,并意外发现Tyr439的磷酸化依赖于Rpt2 N-肉豆蔻酰化介导的膜定位。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可以通过激活Src上调Rpt2-Y439的磷酸化,影响膜定位蛋白酶体的组装和活性。相反,酪氨酸磷酸酶PTPN2可以去磷酸化Rpt2-pY439并促进蛋白酶体对底物的降解。在Src高度激活的非小细胞肺癌H1975细胞中,Rpt2-Y439F突变明显改变了细胞中多种蛋白对Src抑制剂saracatinib的响应。在体外培养和小鼠成瘤实验中,阻断Rpt2-Y439磷酸化削弱了 saracatinib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了新的蛋白酶体激酶和磷酸酶,首次揭示了酪氨酸磷酸化参与调控膜定位蛋白酶体的机制,为基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抗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彭三飞[2](2019)在《Fyn在Y272位点磷酸化TOPK促进胃癌的增殖》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强异质性导致目前可应用于临床诊治的分子靶点甚少,寻找新型有效的靶点可望进一步提高胃癌疗效。蛋白磷酸化修饰是肿瘤病理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而蛋白激酶是蛋白磷酸化发生的必要组成部分。Fyn是属于SRC家族的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其广泛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在胃癌中的致病机制未知。TOPK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已有研究表明TOPK在多种肿瘤中蛋白表达水平及活性升高,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其中包括胃癌。SRC作为TOPK上游分子磷酸化TOPK导致结肠癌的发生已经得到相关研究证实。结合我们前期研究发现Fyn和TOPK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均高表达,而Fyn和SRC同属一个蛋白激酶家族,因此我们推测Fyn是否可直接结合并激活TOPK。为了证实我们的推测,接下来我们探究Fyn与TOPK在胃癌临床样本中表达的相关性以及Fyn是否磷酸化TOPK和磷酸化位点,明确Fy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角色及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对象和方法:1、检测Fyn和TOPK蛋白在多种胃癌细胞株和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差异。2、在下调Fyn表达后,采用MTT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soft agar)检测沉默Fyn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通过磷32标记的同位素实验验证Fyn是否直接磷酸化TOPK。在确认Fyn磷酸胡TOPK后,利用NetPhos3.1软件预测TOPK最有可能被Fyn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根据预测的酪氨酸位点合成相应肽段,同位素实验确认Fyn磷酸化TOPK位点。合成上一步确认的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抗体(p-TOPK(Y74)、p-TOPK(Y272),然后构建TOPKY74、Y272单突变和Y74Y272双突变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蛋白,通过体外激酶实验验证Fyn主要在Y272磷酸化TOPK。4、通过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在细胞水平证实Fyn可直接结合TOPK。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yn表达后对TOP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TOPK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6、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Fyn、非磷酸化和磷酸化TOPK蛋白在胃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制备TOPK(P-Y272)抗体;胃癌临床标本96例。7、分析Fyn和TOPK在胃癌和癌旁组织的间的表达差异,并利用癌症数据库分析Fyn和TOPK与患者总体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Fyn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高表达且是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靶标。2、Fyn与TOPK表达水平成正相关及导致胃癌患者预后差。3、沉默Fyn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4、体内外实验证实Fyn可与TOPK直接结合。5、体外激酶实验证实Fyn可在Y272位点磷酸化TOPK。6、Fyn磷酸化TOPK通过激活下游ERK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增殖。结论:1、Fyn蛋白过表达预示胃癌患者预后差相关。2、Fyn在Y272位点磷酸化TOPK。3、Fyn与TOPK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成强正相关。
华磊[3](2019)在《FRK激活STAT1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胶质瘤(glioma)是颅内最常见、致死性的原发恶性肿瘤。即便行手术及术后正规的放化疗,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5年死亡率高达95%。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需要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等多重渐进的过程。研究调控胶质瘤进程的分子机制及重要靶点,有助于开发新的有效治疗策略。目前的研究发现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s)家族在脑胶质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TATs蛋白的酪氨酸位点磷酸化是激活STAT信号通路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我们前期研究发现FRK(Fyn-related kinase)基因,即蛋白酪氨酸激酶5(protein tyrosine kinase 5,PTK5),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抑癌因子的角色。本课题旨在研究FRK在STATs激活途径中的作用及对脑胶质瘤生长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慢病毒技术构建稳定表达FRK的U251与U87胶质瘤细胞系;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过表达FRK对胶质瘤细胞中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应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技术设计FRK-siRNAs,通过脂质体法瞬时转染U251与U87细胞,下调FRK的表达水平,通过WB法检测FRK下调对胶质瘤细胞中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2.应用JAK2的特异性抑制剂AG490处理稳定表达FRK的U251与U87细胞,通过WB法检测磷酸化的JAK2(p-JAK2)、磷酸化的STAT1(p-STAT1)等蛋白的变化情况。3.应用STAT1的特异性抑制剂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处理稳定表达FRK的U251或U87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法(CO-IP)检测FRK与STAT1的内外源结合情况。4.应用Flu处理稳定表达FRK的U251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FRK对p-STAT1亚细胞定位的影响,通过WB法检测FRK过表达对STAT1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5.应用脂质体法瞬时转染STAT1质粒,通过CCK8或Edu细胞增殖方法检测过表达STAT1对U251或U87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脂质体法瞬时转染siRNA-STAT1,通过CCK8或Edu细胞增殖方法检测STAT1下调对U251或U87细胞增殖的影响。6.在稳定表达FRK的U251或U87细胞中,应用脂质体法瞬时转染siRNA-STAT1,通过CCK8或Edu细胞增殖方法检测STAT1是否参与FRK对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7.应用WB法或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FRK与STAT1在非肿瘤脑组织与各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8.将过表达FRK的U87细胞,通过立体定向注射技术,植入裸鼠右侧纹状体,构建裸鼠的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通过分析裸鼠生存时间与计算肿瘤体积等,评估FRK对在体胶质瘤生长的影响;通过Ki67组织免疫荧法,检测FRK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Cleaved caspase3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FRK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1.我们成功构建了稳定过表达FRK的U251及U87细胞。FRK过表达明显上调了p-JAK2与p-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然而对STAT3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FRK的下调抑制了p-JAK2与p-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但是依然对STAT3的活化没有影响。2.用AG490去处理FRK过表达的U251细胞,结果显示JAK2的磷酸化水平明显被抑制,但FRK诱导的STAT1的磷酸化水平上调并没有明显改变。3.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FRK与STAT1内外源均可以结合形成蛋白复合体。用Flu处理过表达的U251细胞,FRK与STAT1的结合量明显减少。4.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RK过表达的U251细胞显示出明显的p-STAT1总量及核聚集增多现象,而Flu处理过表达FRK的U251细胞后,p-STAT1的入核量明显减少。WB结果显示,FRK过表达促进了Bax的蛋白表达,抑制了Bcl-2的表达。应用Flu处理过表达FRK的U251细胞后,取消了Bax的增多现象,同时Bcl-2抑制效应也被逆转。5.CCK8与EdU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STAT1过表达可以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相反,下调STAT1可以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6.CCK8与EdU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FRK过表达情况下,STAT1的下调部分促进了胶质瘤U251和U87细胞的增殖。7.WB与IHC实验结果显示,人脑胶质瘤组织中FRK与p-STAT1均明显低于非肿瘤脑组织,并且随着胶质瘤恶性级别升高而呈降低趋势,FRK与p-STAT1蛋白之间的表达成正相关性。8.裸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构建成功,生存曲线结果显示,FRK过表达组的裸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的体积也明显缩小。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RK过表达组Ki67阳性率明显降低,Cleaved caspase3阳性率明显增高。研究结论1.FRK可以促进JAK2与STAT1的活化,但不能激活STAT3。FRK诱导的STAT1的活化可能不依赖于JAK2。2.FRK可以与STAT1结合形成蛋白复合体,促进STAT1的核移位,参与调控Bcl-2与Bax等STAT1靶基因的表达。3.STAT1可以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且参与介导FRK对脑胶质瘤的生长抑制作用。4.FRK与p-STAT1均在脑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呈正相关关系。5.裸鼠在体实验,FRK可以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延长裸鼠的生存时间。
张倩倩[4](2019)在《酪氨酸激酶Lyn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近年来,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虽然针对黑色素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Lyn激酶是SRC家族激酶重要的成员之一,广泛分布在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在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生信数据分析发现,与正常黑素组织相比,Lyn在人黑色素瘤中表达量明显升高。为了进一步研究Lyn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检测Lyn在黑色素瘤组织和色素痣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分析Lyn与黑色素瘤常见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检测Lyn在正常黑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转染Lyn sh RNA慢病毒与pc DNA3.1-Lyn质粒分别构建Lyn敲低和过表达的稳定细胞系,研究Lyn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并筛选验证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随后,加入相关通路的抑制剂,进一步观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另外,我们使用Lyn抑制剂Bafetinib处理黑色素瘤细胞系,观察效果是否与敲低Lyn一致,进一步阐明Lyn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这将为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yn在色素痣和人黑色素瘤(MM)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统计学分析Lyn的表达与年龄、性别、TNM分期、AJCC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在黑素瘤细胞系(UACC257、M14、A375)和正常黑素细胞(HEM)中检测Lyn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筛选出适合本实验应用的黑素瘤细胞系。然后将Lyn sh RNA慢病毒转染入筛选出的黑素瘤细胞系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慢病毒转染的效率,并建立低表达Lyn的稳定细胞系。3.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Lyn后,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变化情况。4.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敲低Lyn后,黑色素瘤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蛋白标志物(E-cad、N-cad)的表达差异。5.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yn对黑色素瘤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增殖、凋亡、自噬等信号分子蛋白含量的影响;并在实验中加入PI3K抑制剂BEZ235,观察此信号通路中上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情况。6.转染高表达质粒pc DNA3.1-Lyn,建立稳定过表达Lyn的细胞系,进一步验证高表达Lyn对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7.用不同浓度的Bafetinib处理黑色素瘤细胞,观察Bafetinib的剂量依赖性效应,选择出合适的浓度进行实验。8.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以及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Bafetinib对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及其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9.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fetinib对黑色素瘤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黑色素瘤组织和细胞中均高表达Lyn。免疫组化显示,Lyn在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色素痣组织;Lyn的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及AJCC分级呈显着正相关。Western blot表明,在蛋白水平上,与正常黑素细胞HEM相比,Lyn在黑素瘤细胞株UACC257、A375、M14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其中M14、A375细胞的Lyn水平较高,我们选其为沉默实验的研究对象。2.Lyn sh RNA慢病毒成功转染入黑色素瘤细胞,并有效降低Lyn的表达。将Lyn sh RNA慢病毒分别转染入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以降低细胞内Lyn的表达;通过GFP荧光显微镜观察Lyn sh RNA慢病毒的整合情况及转染效率。GFP荧光显微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Lyn sh RNA慢病毒组细胞的荧光量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Lyn sh RNA后,Lyn的表达水平在黑色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中均明显下降。3.敲低Lyn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能力。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与NC组相比,敲低Lyn后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的细胞增殖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4.敲低Lyn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敲低Lyn后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通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均较NC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敲低Lyn后恶性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的上皮标志物E-cad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而细胞间质标志物N-cad的表达量显着下调。5.Lyn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Western blot显示:与NC组相比,敲低Lyn后,M14和A375两种黑素瘤细胞系中p-Akt,Cyclin D1,Caspase9,Bcl-2,P6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而cleaved-Caspase3,LC3II/I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加入PI3K通路抑制剂BEZ235后,低表达Lyn组的Cyclin D1,Caspase9,Bcl-2,P62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而cleaved-Caspase3,LC3II/I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6.过表达Lyn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将pc DNA3.1-Lyn质粒转染入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中,使Lyn过表达。CCK-8实验显示,过表达Lyn后,M14和A375的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强。同时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Lyn后,M14和A375中p-Akt,Cyclin D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7.Bafetinib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活力。CCK-8实验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经过不同浓度的Bafetinib处理后,细胞的增殖速度受到明显抑制,并且Bafetinib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8.Bafetinib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当黑素瘤细胞经过Bafetinib处理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其克隆形成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Bafetinib处理后,通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迁移和侵袭速度明显降低。9.Bafetinib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afetinib处理后黑素瘤细胞系M14和A375中p-Akt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下游的信号通路蛋白Cyclin D1,Caspase9,Bcl-2,P62的表达水平也均明显下降,而cleaved-Caspase3,LC3II/I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结论:1.黑色素瘤组织和细胞均高表达Lyn,且Lyn的表达水平与黑色素瘤的TNM分期、AJCC分级呈显着正相关。2.敲低Lyn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3.Lyn通过调控黑色素瘤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4.过表达Lyn能够通过激活黑色素瘤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其增殖。5.Bafetinib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6.Bafetinib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
姚纯旭[5](2016)在《下丘脑弓状核Src酪氨酸蛋白激酶参与外周炎症痛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外周炎症时,通过改变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ARC)区的Src酪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观察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NR2B亚单位及相关信号分子如PKC、PKA、CaMKII的变化,探讨Src对外周炎症引起的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大鼠外周炎症模型;用Von Frey(VFF)法和热辐射-缩腿法测定大鼠痛阈变化;用转棒实验(rota-rod test)测定大鼠的运动功能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RC区域NR2B,pNR2B(Y1472),Src,pSrc(Y416),PKA,PKCγ,pCa MKIIα(T286)的蛋白表达;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抑制剂MK-801、含NR2B的NMDA受体抑制剂ifenprodil、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Src抑制剂PP2或Src小发夹结构RNA(sh RNA)慢病毒,观察CFA炎症大鼠蛋白表达变化以及对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结果:1、CFA炎症大鼠在造模后1、3、5、7、14天痛阈显着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或0.001),表现为热辐射缩腿潜伏期缩短和VFF缩腿阈值降低,即出现痛觉过敏。2、与造模前比较,注射CFA后的1、3、7、14天,ARC组织内的Src和NR2B无论是蛋白总量还是磷酸化水平都明显升高(P<0.05),PKCγ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pCaMKIIα表达在1、3、7天明显下降(P<0.05);PK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3、在造模后7天的大鼠ARC内分别微量注射MK-801,ifenprodil,chelerythrine,或PP2,机械痛阈与热痛阈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反转,在20min或30min时间点作用最大(P<0.05,0.01或0.001)。4、Src慢病毒下调外周炎症大鼠ARC内Src、pSrc的蛋白表达(P<0.05,0.01或0.001);造模后3天,Src慢病毒组(LV-sh-src+CFA组)的NR2B、pNR2B、PKCγ蛋白表达较对照组(na?ve+CFA组或LV-sh-NC+CFA组)出现显着下降(P<0.05或0.01);造模后7天,Src慢病毒组的pNR2B蛋白表达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0.001);造模后14天,Src慢病毒组的NR2B、pNR2B、PKCγ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虽仍呈下降趋势但已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rc慢病毒组的PKA、p CaMKIIα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大鼠ARC内感染Src慢病毒后,对外周炎症诱发的机械痛敏有显着影响,即造模后3、7、14天Src慢病毒组的机械痛阈与空载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Src慢病毒组的热痛敏亦发生改变,即造模后3、14天Src慢病毒组的热痛阈升高,与空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RC内的NR2B、蛋白激酶Src和PKC参与了大鼠外周炎症导致痛觉过敏的调节。(2)抑制ARC内Src的蛋白表达可以使NR2B和PKC的蛋白表达及活性都减弱,从而提示Src通过NR2B参与了ARC对外周炎症痛觉过敏的调节,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徐廷双[6](2014)在《脂筏参与调控PSGL-1介导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炎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凭借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它们的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迅速极化并准确向炎症部位募集,从而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染。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是一个受严格调控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首先中性粒细胞被捕获到血管内皮细胞上,然后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滚动、黏附,最后跨过血管内皮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在这个生理过程中,黏附分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选择素家族参与调节中性粒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滚动,整联蛋白家族在中性粒细胞的静止黏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白细胞早期黏附过程中,PSGL-1通过与活化内皮细胞上的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相互作用调节白细胞的滚动。PSGL-1除了能够作为黏附分子的受体来招募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同时也作为重要的信号受体调节许多生理事件,如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活化整联蛋白以及活化许多重要的蛋白激酶等。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调节整联蛋白的活化,从而为白细胞的稳定黏附提供先决条件。本论文中,我们通过静止黏附实验和活细胞工作站证实PSGL-1被抗体交联能够诱导中性粒细胞在ICA]M-1的黏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PSGL-1被抗体交联能够诱导β2整联蛋白的簇集,并最终调节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脂筏是细胞膜富含胆固醇和鞘脂类微区的特殊结构,参与调节多种膜受体的分布和功能。我们通过体外层流实验、静止黏附等黏附实验模型证明脂筏参与了调节PSGL-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脂筏结果表明PSGL-1调节的信号分子的活性与脂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实验也证实了黏附相关分子PSGL-1和β2整联蛋白簇集的形成与脂筏密切相关。同时利用免疫共沉淀,脂筏级份分离等实验发现Syk激酶参与PSGL-1介导的β2整联蛋白的活化,并最终参与调节白细胞的黏附。在本论文中,我们还通过质谱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PSGL-1被抗体交联前后脂筏结构中蛋白质复合物成分的变化,成功筛选到能够调节PSGL-1功能的靶蛋白分子β-adducin。利用病毒侵染实验干涉掉内源的β-adducin,我们发现PSGL-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滚动受到显着的抑制。免疫荧光双标记、细胞膜成份的分离、脂筏的分离等实验结果表明,β-adducin的重新定位对于脂筏的簇集和PSGL-1分子簇集非常重要。我们还发现PSGL-1交联诱导Src激酶的活化,Src激酶活化对于β-adducin的重新定位非常重要。通过GST pull-down分析发现Src激酶与β-adducin二者是直接结合的,β-adducin中C-末端中脯氨酸富集区是介导β-adducin与Src激酶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域。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我们发现β-adducin的Tyr-568是Src激酶的主要磷酸化位点。我们的研究首次揭示,脂筏及其相关蛋白通过调节黏附分子PSGL-1簇集进而在白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郝震锋[7](2014)在《激活转录因子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皮肤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笼统分为恶性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后者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皮肤癌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和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暴露,化学致癌物质和其他环境压力)。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因该病所造成的死亡和畸型。然而,皮肤癌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这严重的影响了对于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激活转录因子3(ATF3)是ATF/CRE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特征性的含有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基序。正常细胞中ATF3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但可由多种不同的胞外信号诱导而迅速上调表达,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某些基因毒性应激剂。做为转录因子,ATF3广泛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身体内环境平衡,伤口愈合,细胞粘附,肿瘤细胞侵袭,细胞凋亡和信号通路等。新的证据表明,ATF3可能通过调整增殖和凋亡信号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思考的是,ATF3在肿瘤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这可能取决于细胞的类型和所处的环境背景。有报道提示,免疫抑制宿主ATF3高表达可抑制p53依赖的细胞衰老,从而增加了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可能性,但在皮肤癌背景下,ATF3与p53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ATF3促进皮肤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是生长因子受体(GFR)下游的信号转导蛋白,调节着参与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凋亡,血管生成,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显示,Stat3在许多上皮癌,包括头和颈、乳腺、肺、皮肤、前列腺癌中存在组成型激活;表皮特异性Stat3缺陷小鼠皮肤癌发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Stat3在上皮癌启动和促进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ATF3促进皮肤癌发生的过程中,Stat3的角色作用尚不清楚。表遗传学相关改变是肿瘤发生的另一重要机制,这其中就包括组蛋白乙酰化模式的失调。能够阻断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活性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HDACi)已被研发并用于多种肿瘤的靶向治疗。HDACi如曲古抑菌素A(TSA)和丁酸盐,可改变正常的染色质结构,从而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改变。已有报道,TSA可引起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并增加癌细胞的凋亡敏感性,同时有报道显示,ATF3可能与HDACs发生物理性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乙酰化修饰作用的调节,影响靶基因的表达,但ATF3在TSA诱导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特别是ATF3与TSA重要靶基因p2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仍不明确。目的:在本实验中,我们拟利用qPCR技术和WB等技术分析ATF3在皮肤癌组织和皮肤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联合MTT法分析ATF3表达状态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ATF3与皮肤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基于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利用细胞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等技术明确ATF3、p53和Stat3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ATF3对p53-Stat3级联信号的影响;从表遗传学角度,分析ATF3在TSA造成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ATF3与TSA重要靶基因p2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初步阐明ATF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皮肤癌组织ATF3的表达,皮肤癌组织来源原代培养细胞、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ATF3的转录表达及蛋白水平测定:临床来源的皮肤癌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各30例,利用qPCR技术,比较分析上述组织的ATF3转录表达水平,选取ATF3高表达的皮肤癌组织和ATF3低表达的正常皮肤组织各3例,建立原代培养细胞系,利用qPCR技术和WB技术分析皮肤癌组织来源细胞、正常组织来源细胞、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ATF3的转录表达情况和蛋白表达水平。2、利用MTT法比较分析皮肤癌组织来源和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的增殖活性。3、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分析ATF3过表达对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Stat3转录活性的影响。4、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分别使用ATF3shRNA质粒,pcDNA3载体,pcDNA3-p53,pcDNA3-Stat3C和/或pcDNA3-ATF3质粒转染SCC-13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并联合使用Stat3抑制剂Stattic,后续利用MTT法对转染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利用WB技术分析ATF3过表达对Stat3和p53蛋白水平的影响。5、利用细胞培养联合细胞转染、qPCR和WB等技术,分析ATF3在TSA造成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ATF3与TSA重要靶基因p2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qPCR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皮肤癌组织中ATF3表达上调,而正常皮肤组织中ATF3表达处于较低水平。WB检测结果显示,ATF3高表达皮肤癌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ATF3蛋白水平高于ATF3低表达的正常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蛋白表达水平与组间ATF3转录表达差异相一致。2、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皮肤癌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利用细胞转染技术,敲低ATF3表达后,SCC-13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而ATF3增强表达则显着提高了该细胞的增殖活性。3、利用WB技术证实皮肤癌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利用细胞转染技术证实ATF3过表达SCC-13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ATF3敲低组,说明ATF3为Stat3活化所需要,ATF3过表达上调了Stat3磷酸化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结果提示ATF3正向调节Stat3的转录活性。实验同时发现,皮肤癌组织来源的ATF3高表达的原代培养细胞p53表达水平较低,ATF3敲低表达使SCC-13细胞p53表达上调,而ATF3过表达明显抑制了该细胞株p53的表达水平。4、P53缺失的RTS3b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高于SCC-13细胞,利用细胞转染技术证实,ATF3过表达对P53缺失的RTS3b细胞的Stat3磷酸化水平和转录活性没有影响,提示ATF3可能通过下调p53的表达来阻遏后者对Stat3活性的抑制作用。5、组成型激活Stat3(Stat3C)显着促进了皮肤癌细胞生长,这与ATF3功能相一致。相反,Stat3抑制剂Stattic抑制了SCC-13细胞的增殖活性,提示ATF3对皮肤癌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被Stattic所阻遏,提示ATF3对皮肤癌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Stat3的活性来实现的。此外,ATF3上调表达对SCC-13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可被p53过表达所抑制,而ATF3上调表达对P53缺失的RTS3b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显着影响。提示,ATF3通过对p53-Stat3级联信号的调节实现了对皮肤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6、我们还从表遗传学的角度对ATF3可能具有的促进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提示ATF3可能通过抑制p21基因表达干扰TSA引起的表皮样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结论:在皮肤癌组织中存在ATF3上调表达,ATF3上调表达具有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ATF3可抑制皮肤癌细胞P53的表达,进而削弱了p53对Stat3的抑制作用,致Stat3表达和活化水平上升,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提高。ATF3通过调节p53-Stat3级联信号通路,实现了其对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这可能是ATF3促进皮肤癌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ATF3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还可能存在着大量其他未知的机制,如在表遗传学方面,我们发现ATF3可能通过抑制p21基因表达干扰TSA引起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上述结果有益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皮肤癌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ATF3过表达,增加了皮肤癌的发生风险,ATF3表达水平或可成为判断皮肤癌预后的指标,而ATF3-p53-Stat3级联信号通路可能成为预防皮肤癌发生和治疗该病的潜在靶点。
何萍[8](2014)在《ARHGEF5基因在NSCLC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1];。虽然针对NSCLC的临床治疗有了一些进展,但还是以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为主,目前,NSCLC的5年生存率仅仅10-15%。最近,针对NSCLC的肿瘤信号分子的研究,包括EGFR、Notch3和Wnt信号通路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目前对肺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还并不清楚,仍然缺乏敏感和特异的肿瘤分子标记用以评价患者的预后,以及作为可能的分子靶点。所以,筛选、鉴定与肺癌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并深入研究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是肺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Src是一个特别有希望的抗癌分子靶点,它通过p190RhoGAP和黏着斑激酶的磷酸化调控细胞骨架的重组,调节细胞黏附和运动,从而在肺癌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虽然src抑制剂Dasatinib已经进入了Ⅲ期临床实验,但是仍需配合EGFR等分子的抑制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从而提示:src下游的关键信号蛋白及其信号传导通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ARHGEF5(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5)是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 family, GEFs)中Dbl家族成员之一[4]。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7q33-q35[5],编码的的蛋白有重链和轻链两种亚型,由一条mRNA编码,均由DH区、PH区、SH3域以及C端的脯氨酸构成。轻链含有51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0KDa;重链含有1597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70200KDa。短链亚型最初是从人乳腺癌细胞株中鉴定分离出来,命名为TIM(Transforming ImmortalizedMammary)[1]。有人发现TIM的突变剪接体在乳腺癌细胞转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最近有篇文献报道了ARHGEF5重链亚型作用特点,即ARHGEF5重链亚型可以被src激活,并在伪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表达的ARHGEF5重链亚型通过活化RhoA,促进了肌动蛋白张力丝重塑。而src诱导伪足小体结构RhoA或Cdc42的活化[3]。既往的研究仅着眼于细胞骨架改变、伪足的形成等表观现象,而对该信号通路可能的下游信号传导,以及导致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尚无相关报道。增殖、粘附、侵袭和转移是原癌基因的致瘤特点。尽管ARHGEF5基因鉴定为原癌基因,但是在相关肿瘤中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ARHGEF5所在的Dbl家族有70多个成员,绝大多数功能不明。但是Dbl家族蛋白所属的GEFs家族,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癌症靶向治疗的热点。ARHGEF5是从乳腺癌细胞中分离,它的突变剪接体在乳腺癌细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人NSCLC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目前国内未见报道,国外少有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结合临床资料,应用基因沉默及体内外实验等研究方法,从人群、体外NSCLC细胞和裸鼠体内水平探讨ARHGEF5基因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有望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新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揭示ARHGEF5基因对NSCLC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致瘤作用,并探讨ARHGE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深入理解ARHGEF5在NSCLC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NSCLC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 ARHGEF5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93例NSCLC癌组织及其对应的远癌组织中ARHGEF5和src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了4例肺鳞癌和肺腺癌组织、5种NSCLC细胞株和HBE中ARHGEF5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荧光检测人NSCLC组织中ARHGEF5和src的共表达。2. ARHGEF5基因沉默对NSCLC细胞株增殖、侵袭转移等特性的影响,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初步探讨根据ARHGEF5基因在人NSCLC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选择ARHGEF5中度表达、具有一定成瘤及转移能力的A549和NCI-H1650细胞株,将ARHGEF5siRNA转染A549和NCI-H1650细胞株,24hr后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转染后ARHGEF5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体外实验的功能验证,包括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改变,以及粘附、侵袭和迁移。运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人NSCLC细胞中src和ARHGEF5的共定位表达,以及物理性的结合。Western Blot、PCR法检测下游效应蛋白的表达。利用文献及上述实验结果,推测ARHGEF5下调后可能的靶蛋白,并从中选取与增殖、侵袭转移特性密切相关的CyclinD1和MMPs蛋白进行验证。3. ARHGEF5在裸鼠体内作用的初步探讨根据ARHGEF5(NM005435.3)靶基因序列,构建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用含ARHGEF5干扰序列的慢病毒感染A549细胞,同时设置慢病毒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慢病毒载体转染的A549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建立动物模型,体内研究ARHGEF5对NSCLC细胞的影响。结果:1. 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ARHGEF5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RHGEF5在大多数肺癌组织中呈现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8.91%(69/193)。其中腺癌68.09%(64/94),鳞癌69.70%(69/99),而在对应的远癌组织中几乎全部为阴性表达。Western Blot结果也发现ARHGEF5在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中低表达,在5种NSCLC细胞株中高表达。ARHGEF5阳性染色与年龄、分化、肿瘤分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病理类型、性别、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ARHGEF5与src在腺癌组织中的共表达率明显高于鳞癌,相关性有显着差异(p<0.05)2. ARHGEF5基因沉默对NSCLC细胞增殖、粘附、侵袭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成功将ARHGEF5siRAN瞬时转染人NSCLC细胞株(A549和NCI-H1650),明显下调了ARHGEF5蛋白的表达;将含ARHGEF5siRNA转染A549和NCI-H1650细胞,可以降低肺癌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和迁移,但是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初步探讨了可能激活的靶蛋白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现下调ARHGEF5基因在A549和NCI-H1650细胞中的表达后,均可以在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src、p-Akt、NF-κB、CyclinD1和MMP2的表达;PCR检测CyclinD1和MMP2mRNA也明显降低。3.沉默ARHGEF5基因抑制了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成功构建了ARHGEF5基因下调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建立了稳定下调ARHGEF5基因的A549细胞株。随后将感染了慢病毒的A549细胞皮下注射裸鼠,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在裸鼠模型上,干扰ARHGEF5的慢病毒在稳定筛选的细胞中有效的下调了ARHGEF5蛋白的表达,并能有效的抑制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结论:1.在NSCLC手术切除患者中,ARHGEF5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和分化密切相关(p<0.05)。并且肺腺癌中,ARHGEF5与src共表达的相关性显着高于肺鳞癌(p<0.05)。2.原癌基因ARHGEF5可以促进人NSCLC细胞系A549细胞和NCI-H1650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和迁移。3. ARHGEF5参与NSCLC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上调p-Akt、NF-κB信号通路,提高了肿瘤细胞CyclinD1及MMP2的转录活性,以及相应蛋白的表达。从而加快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4.下调ARHGEF5的A549细胞,移植到裸鼠皮下导致肿瘤生长缓慢,再次验证了ARHGEF5的致瘤性。
杨明金[9](2012)在《E3泛素连接酶CHIP和Nrdp1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泛素化修饰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广泛参与免疫系统的发育以及免疫应答反应的各个阶段。关于E3泛素连接酶参与免疫应答反应调控,包括E3泛素连接酶新成员的发现或新调控机制的提出一直是免疫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因此,本实验室进行了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和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的E3泛素连接酶表达谱分析。根据芯片数据和前期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E3泛素连接酶CHIP和Nrdp1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CHIP(Carboxyl terminus of Hsc70-interacting protein,CHIP)是一个与分子伴侣相关的含有U-box功能域的E3泛素连接酶,目前关于CHIP在天然免疫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清楚。在此,我们探讨了CHIP在TLRs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分子机制。在Raw264.7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BMDC以及pDC细胞中,CHIP干扰后可以显着抑制TLR2/4/7/9信号通路触发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IL-6、TNF-α和IFN-β)的产生。在BMDC中,CHIP干扰后显着抑制了LPS诱导的IL-12p70的产生以及BMDC的表型成熟。在APC中,CHIP干扰后能明显抑制LPS/CpG诱导的NF-κB、IRF3和IRF7的活化以及核转移,同时IL-6. IFN-β和CCL5的报告基因活化也显着受到抑制;相应的,CHIP过表达则产生相反的结果。通过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试验,我们发现CHIP可以结合HSP70、TLR4/9以及Src和PKCζ,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进一步证实该相互作用。在稳定表达CHIP-HA的Raw264.7细胞,CHIP能促进LPS/CpG诱导的Src和PKCζ的磷酸化;而CHIP被干扰后,Src和PKCζ的磷酸化受到明显抑制。体外激酶活性实验提示,在Raw264.7细胞中,CHIP干扰后能显着抑制IRAK1和TBK1的激酶活性,而CHIP-HA过表达能明显增强IRAK1和TBK1的激酶活性。体内和体外泛素化实验提示CHIP能够介导Src和PKCζ发生K63-linked的多聚泛素化并促使Src和PKCζ活化。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对CHIP参与天然免疫调控得出以下结论:经TLRs配体如LPS/CpG刺激后,CHIP可以募集Src和PKCζ并介导其发生K63-linked的多聚泛素化而活化,进而通过NF-kB信号通路或TBK1和IRAK1信号通路活化IRF3和IRF7并最终促使促进炎性因子和干扰素的产生。本部分研究揭示了CHIP在病原体模式识别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新功能,较深入揭示了CHIP与Src/PKCζ复合体对TLR4/9的调节作用;该研究丰富了TLR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创新性地提出Src/PKCζ调节TBK1和IRAKI并进而活化IRF3/7的通路,为Ⅰ型干扰素的调节机制研究提出了新的角度。我们前期工作研究了E3泛素连接酶Nrdp1参与天然免疫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但是对于Nrdp1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尚未有报导。我们发现Nrdp1优势表达于CD8+T细胞,显示Nrdp1可能与CD8+T细胞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同时发现Nrdp1E3泛素连接酶功能缺失(DN-Nrdp1)后能促进CD8+T细胞分泌IFN-γ、穿孔素和颗粒酶,并且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发展和促进EAE的缓解。为进一步验证Nrdpl与EAE的关系,我们将DN-Nrdp1CD8+T细胞回输,发现其可以抑制EAE的病程。这些结果提示Nrdp1可能参与调控CD8+T细胞的功能和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机理又不同于目前所报道的其他E3泛素连接酶。有关Nrdp1参与CD8+T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可能为E3泛素连接酶参与适应性免疫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机制解释,并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出新的潜在靶点。
苏挺[10](2012)在《EGF诱导的Src信号动力学的实时光学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对诸多基本细胞过程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包括细胞生长、粘附、增殖等。因为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PTKs)与蛋白质酪氨酸磷脂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PTPs)的相互拮抗,所以一个特定蛋白质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是PTKs和PTPs共同作用的结果。最近研究发现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受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 H2O2)介导的氧化还原过程调节。证据显示H2O2可以通过氧化PTPs活性中心的半胱氨酸残基而抑制其活性。目前逐渐形成有关H2O2在生长因子诱导的酪氨酸磷酸化信号中的作用的假说:PTKs的激活不足以提高蛋白质的酪氨酸磷酸化稳态水平,同时也需要内源性H2O2介导的PTPs抑制作用的参与。虽然H2O2参与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已经被广为接受,但是H2O2是以何种方式调节酪氨酸磷酸化信号动力学过程及其特点仍不清楚,尤其是缺乏活细胞内的实时动态调节信息;此外,在外源性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中,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氧化还原电势与酪氨酸磷酸化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使用基于荧光蛋白的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Transfer, FRET)探针Src探针在活细胞水平对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 EGF)诱导的和Src激酶介导的酪氨酸磷酸化过程(简称Src信号)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内源性H2O2通过抑制PTPs活性,正向地调节Src信号的峰值强度和持续时间。为了在单个细胞内对Src信号动力学与外源性H2O2诱导的细胞GSH氧化还原电势变化动力学进行同步研究,我们发展了基于mVenus/mKOκ FRET对的Src探针和基于单个荧光蛋白的Grx1-roGFP2探针的双分子成像方法,在单个细胞中,实现了Src信号和氧化还原电势信号动力学变化的实时同步成像。研究显示,在外源性H2O2诱导下,细胞内GSH氧化还原体系参与负调节EGF诱导的Src信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活细胞内,在EGF刺激下,利用Src光学探针,我们得到了Src信号动力学。结果显示Src信号动力学曲线与用生化方法得到的EGF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信号动力学曲线类似,通过借鉴用来描述ERK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和参数,我们引入三个简化的参数来定量描述Src信号动力学:信号峰值、信号持续时间和积分信号强度。并建立了这三个参数与Src活化程度和PTPs活性之间的关联。2)在活细胞内,发现内源性H2O2通过抑制PTPs活性来调节Src的信号峰值和持续时间。通过细胞内表达H2O2相关调节基因Rac1-N17和Prx1-Y197F,降低内源H2O2水平,结果显示Src的信号峰值和持续时间均大大降低。而PTPs特异抑制剂vanadate能够消除此影响。3)结果提示EGF诱导的内源性H2O2必须局部产生,这样可以避免触发细胞抗氧化防御机制。动力学数据显示这个防御机制不利于Src介导的酪氨酸磷酸化信号。4)发展了基于黄色荧光蛋白mVenus和橙色荧光蛋白mKOκ的新FRET对,建立了基于mVenus/mKOκ (简称YO) FRET对和单荧光蛋白探针Grx1-roGFP2的双比率实时同步成像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多色荧光信号双比率实时成像时,无需特殊的算法处理,即可获得双生物分子信号互不干扰的动态信息。5)设计了基于YO FRET对的Src激酶探针:YO-Src。在单细胞内,对YO-Src和Grx1-roGFP2探针进行同步成像,结果显示,外源H2O2对EGF诱导的Src信号起负向调节作用。本论文,以可视化、定量化的实验方法,在活细胞水平,显示了EGF诱导的Src信号动力学。阐明了内源性和外源性H2O2在Src信号动力学中的作用特点,同时增进了对信号分子H2O2在细胞中重要作用的理解。本论文建立的荧光信号定量表征分子事件的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其它信号途径中分子事件的研究;建立的双比率成像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到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双分子事件时空特性描述中。
二、人Src蛋白N端区段的表达、纯化和体外豆蔻酰化底物活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Src蛋白N端区段的表达、纯化和体外豆蔻酰化底物活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Rpt2酪氨酸磷酸化调控膜定位26S蛋白酶体的组装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1.1.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概述 |
1.1.2 蛋白酶体的结构与功能 |
1.2 蛋白酶体的修饰及定位 |
1.2.1 蛋白酶体的磷酸化调控 |
1.2.2 Rpt2的肉豆蔻酰化修饰及蛋白酶体膜定位 |
1.3 酪氨酸磷酸化调控 |
1.3.1 酪氨酸磷酸化与酪氨酸激酶的发现 |
1.3.2 酪氨酸激酶 |
1.3.3 酪氨酸磷酸酶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 |
2.1.2 小鼠 |
2.1.3 质粒构建 |
2.1.4 sgRNA, shRNA与PCR引物序列 |
2.1.5 抗体 |
2.1.6 主要仪器 |
2.1.7 主要试剂耗材 |
2.1.8 常用试剂配方 |
2.2 实验步骤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转染 |
2.2.3 细胞感染 |
2.2.4 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TPN2敲除细胞 |
2.2.5 RNA提取 |
2.2.6 RNA逆转录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8 免疫印迹 |
2.2.9 免疫沉淀(IP) |
2.2.10 免疫荧光 |
2.2.11 蛋白纯化 |
2.2.12 蛋白酶体活性检测 |
2.2.13 非变性凝胶电泳 |
2.2.14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2.2.15 细胞组分分离 |
2.2.16 体外激酶反应与磷酸酶反应 |
2.2.17 克隆形成实验 |
2.2.18 裸鼠成瘤实验 |
2.2.19 蛋白质组分析 |
2.2.20 质谱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1 其他数据分析 |
3 Rpt2-Y439磷酸化调控蛋白酶体功能 |
3.1 蛋白酶体的酪氨酸磷酸化 |
3.2 Rpt2-Y439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磷酸化位点 |
3.3 利用慢病毒体系构建Rpt2敲低-回补细胞系 |
3.4 Rpt2-Y439的磷酸化调控蛋白酶体功能 |
4 Rpt2膜定位对其Y439磷酸化起决定作用 |
4.1 N端Flag标签影响Rpt2-Y439磷酸化 |
4.2 N-肉豆蔻酰化决定Rpt2膜定位 |
4.3 Rpt2酪氨酸磷酸化严格依赖于其N-肉豆蔻酰化 |
5 激酶Src催化Rpt2-Y439磷酸化 |
5.1 EGFR抑制剂与Rpt2-Y439磷酸化 |
5.2 Src磷酸化Rpt2-Y439 |
5.3 Src抑制膜定位蛋白酶体的活性 |
6 磷酸酶PTPN2调控Rpt2-Y439的磷酸化 |
6.1 PTPN2可以结合蛋白酶体 |
6.2 PTPN2直接去磷酸化Rpt2-pY439 |
6.3 PTPN2促进蛋白酶体对底物的降解 |
7 Rpt2-Y439磷酸化影响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响应 |
7.1 Saracatinib抑制H1975细胞的体外生长 |
7.2 通过定量质谱分析H1975细胞对saracatinib的响应 |
7.3 Rpt2-Y439F突变降低肿瘤对saracatinib敏感度 |
8 总结与讨论 |
8.1 蛋白酶体的酪氨酸磷酸化 |
8.2 Rpt2-Y439磷酸化破坏蛋白酶体组装 |
8.3 Rpt2膜定位与Y439磷酸化 |
8.4 Rpt2-Y439磷酸化影响细胞对抗癌药物的响应 |
8.5 PTPN2对Rpt2-Y439磷酸化的调控与抗肿瘤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Fyn在Y272位点磷酸化TOPK促进胃癌的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Fyn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FRK激活STAT1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4)酪氨酸激酶Lyn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下丘脑弓状核Src酪氨酸蛋白激酶参与外周炎症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外周炎症诱发大鼠痛觉过敏 |
二、下丘脑弓状核中NMDA受体亚单位NR2B及蛋白激酶的表达 |
三、下丘脑弓状核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及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外周炎症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
四、下丘脑弓状核慢病毒干扰Src酪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对NR2B、蛋白激酶表达及对炎症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试剂成分及配制方法 |
缩略词及中英文名对照表 |
致谢 |
(6)脂筏参与调控PSGL-1介导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 |
引言 |
一、白细胞黏附和迁移过程概述 |
(一) 白细胞黏附和迁移过程 |
(二) 选择素及其配体概述 |
(三) 选择素及其配体的生理功能 |
(四) 整联蛋白概述 |
(五) 整联蛋白活性的调节 |
二、脂筏结构概述 |
(一) 脂筏结构模型 |
(二) 脂筏的动态变化 |
(三) 脂筏的生理功能 |
三、B-ADDUCIN概述 |
(一) β-adducin的基本结构 |
(二) Adducin的功能调节 |
(三) Adducin的定位 |
四、SRC激酶概述 |
(一) SFKs的基本结构和活性调节 |
(二) Src激酶在白细胞募集过程中的作用 |
五、SYK激酶概述 |
(一) Syk激酶的基本结构和活性调节 |
(二) Syk激酶与白细胞信号转导 |
六、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一) 细胞 |
(二) 抗体 |
(三) 质粒 |
(四) 主要试剂 |
(五) 主要仪器 |
(六) 溶液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一) 细胞层流实验 |
(二) 体外细胞静止黏附实验 |
(三) 细胞黏附实时观察 |
(四) 流式细胞术 |
(五) 免疫荧光分析 |
(六) 脂筏的提取与鉴定 |
(七) 银染检测 |
(八) 免疫共沉淀 |
(九) 免疫印迹 |
(十) 亚细胞成份的分离 |
(十一) 质粒构建 |
(十二)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 |
(十三) GST融合蛋白纯化 |
(十四) GST pull-down实验 |
(十五) 体外激酶反应实验 |
(十六) 病毒包装与侵染 |
(十七) 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PSGL-1介导中性粒细胞的黏附 |
(一) PSGL-1被抗体交联促进HL-60细胞在ICAM-1上的黏附 |
(二) PSGL-1被抗体交联促进中性粒细胞黏附主要是由β2整联蛋白介导的 |
(三) PSGL-1被抗体交联后诱导β2整联蛋白的簇集 |
二、脂筏对中性粒细胞黏附行为的影响 |
(一) 脂筏调控PSGL-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过程 |
(二) 脂筏调控PSGL-1的簇集 |
(三) PSGL-1被抗体交联诱导脂筏和β2整联蛋白的共定位 |
(四) 脂筏富集信号蛋白,调控它们与PSGL-1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三、在中性粒细胞中鉴定到一种新的脂筏相关蛋白 |
四、B-ADDUCIN的作用和机制分析 |
(一) 干涉β-adducin抑制了PSGL-1介导的HL-60细胞在P-selectin的滚动 |
(二) PSGL-1交联诱导β-adducin的活化 |
(三) Src激酶调节β-adducin的活化 |
(四) Src激酶和β-adducin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 |
讨论 |
一、PSGL-1通过调节B2整联蛋白的簇集控制中性粒细胞的黏附 |
二、脂筏参与调节中性粒细胞的黏附 |
三、脂筏相关蛋白B-ADDUCIN在中性粒细胞滚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四、SRC激酶是B-ADDUCIN调控中性粒细胞起始黏附进程中的重要上游激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激活转录因子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皮肤癌组织和癌组织原代培养细胞中 ATF3、Stat3 和 p53 的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ATF3 对皮肤癌细胞增殖和 p53-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ATF3 对 HDACi 诱导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中 p21 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ARHGEF5基因在NSCLC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ARHGEF5 在 NSCLC 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下调 A549 和 NCI-H1650 细胞的 ARHGEF5 表达后,对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ARHGEF5 干扰慢病毒的构建及稳定转染人肺腺癌 A549 细胞,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Rho GTPases 调节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E3泛素连接酶CHIP和Nrdp1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基于基因芯片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E3泛素连接酶表达谱分析 |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树突状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mRNA水平表达分析 |
3.2 不同功能状态树突状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表达谱聚类分析 |
3.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VSV感染后E3泛素连接酶mRNA表达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E3泛素连接酶CHIP调控TLRs触发的天然免疫反应及信号通路的研究 |
(一) E3泛素连接酶CHIP促进TLRs触发的天然免疫反应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E3泛素连接酶干扰后对BMDC分泌炎性因子和干扰素的影响 |
3.2 E3泛素连接酶CHIP促进TLRs信号触发的天然免疫反应 |
3.3 CHIP干扰抑制转录因子NF-kB、IRF3和IRF7的活化和入核 |
4 讨论 |
(二) CHIP调控TLRs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探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CHIP与PKCζ、Src和TRAF6相互作用 |
3.2 CHIP能促进LPS/CpG触发的Src和PKCζ的募集和活化 |
3.3 CHIP通过Src和PKCζ促进TLRs信号 |
3.4 CHIP的内体定位决定其在TLR4/9介导的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
3.5 CHIP介导Src和PKCζ的K63-Linked多聚泛素化修饰 |
4 讨论 |
(三) CHIP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和成熟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CHIP干扰后抑制Src和PKCζ的募集和活化 |
3.2 CHIP促进TLR4/9触发的BMDζ的活化和成熟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E3泛素连接酶Nrdp1调控CD8~+T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Nrdp1选择性高表达于Naive CD8~+T淋巴细胞 |
3.2 Nrdp1 E3泛素连接酶功能缺失不影响小鼠免疫系统发育 |
3.3 Nrdp1抑制CD8~+T细胞分泌IFN-γ、Perforin和颗粒酶 |
3.4 Nrdp1转基因小鼠全脾脏细胞二维电泳和质谱分析 |
3.5 Nrdp1促进自身免疫性脑炎(EAE)小鼠的发病 |
3.6 MOG特异性的DN-Nrdp1 CD8~+T细胞抑制EAE发病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泛素化修饰调控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EGF诱导的Src信号动力学的实时光学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简介 |
1.2 双氧水(H_2O_2)在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中的作用 |
1.3 检测 Src 和 H_2O_2的荧光蛋白探针 |
1.4 基于荧光蛋白的多分子成像方法 |
1.5 选题背景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内源性 H_2O_2在 EGF 诱导的 Src 信号中的调节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 mVenus/mKOκ FRET 探针和单荧光蛋白探针 Grx1-roGFP2 的双分子事件成像新方法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Src 信号和 GSH 氧化还原电势的同步成像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 |
5.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人Src蛋白N端区段的表达、纯化和体外豆蔻酰化底物活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Rpt2酪氨酸磷酸化调控膜定位26S蛋白酶体的组装与功能[D]. 陈露. 浙江大学, 2020(01)
- [2]Fyn在Y272位点磷酸化TOPK促进胃癌的增殖[D]. 彭三飞. 郑州大学, 2019(07)
- [3]FRK激活STAT1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D]. 华磊.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4]酪氨酸激酶Lyn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倩倩.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5]下丘脑弓状核Src酪氨酸蛋白激酶参与外周炎症痛的研究[D]. 姚纯旭. 苏州大学, 2016(01)
- [6]脂筏参与调控PSGL-1介导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徐廷双.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7]激活转录因子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机制初探[D]. 郝震锋. 第三军医大学, 2014(11)
- [8]ARHGEF5基因在NSCLC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何萍.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1)
- [9]E3泛素连接酶CHIP和Nrdp1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明金. 浙江大学, 2012(09)
- [10]EGF诱导的Src信号动力学的实时光学成像研究[D]. 苏挺.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