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网络过滤的IP宽带网关计费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庞爱丽[1](2014)在《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当今通信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电信业务和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战略性转变和固定业务向移动业务的战略性转变。面对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电信运营商不仅需要依靠用户量的增长来提供收入增长,而且要在新的业务应用和消费模式中找到新的发展向。这就要求运营商一方面采用新的网络技术和产品有效的降低网络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新的网络技术使目前和将来即将出现的多网运营的建设得以兼顾。产业界已达成共识:目前分离的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网络必将逐步融合演进至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 NGN)。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分析了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对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2、叙述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介绍了 NGN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研究了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分别针对PSTN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国际互联网、接入网、传输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3、研究了下一代网络的技术核心—软交换技术,包括软交换的概念、整体结构和关键协议,分析了软交换的接入能力、业务能力、网络管理机制以及技术优势。重点研究了软交换的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并且对软交换和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提出了融合演进策略。根据NGN和软交换技术自身的特点,对现有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进行了研究。4、论述了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工程的设计方案,利用黑龙江电信现有的城域网资源和可利用的本地接入网资源,按照NGN网络分层的要求,从网络容量和可扩展性,运营成本和能力以及投资等几方面,对黑龙江电信的NGN试验网工程设计了方案,研究制定了路由组织、私网穿越、QoS实现、网络带宽等方案;通过对网络的安全分析提出了防护方案,并且提出了计费、网管、同步的方案。同时,对用户编号、IP地址分配、信令点编码等网络资源进行了规划。从而优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和成本。
董洪洋[2](2014)在《IPv4/IPv6接入网关的认证及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对网络需求量的增大,宽带化和IP化成为当前网络发展的趋势。而接入网关是网络管理和运营的边缘骨干设备。本文针对企业级管理的特点,以功能完善和管理灵活为依据,致力于宽带接入网关系统的实现。作者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接入网关的总体架构设计。通过深入剖析网关技术,选择Linux作为开发环境,采用Netfilter框架和RADIUS协议技术,设计出由11个模块组成的软件方案。(2)接入认证及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扩展了RADIUS协议,设计了本地数据库,利用freeradius开源软件实现了RADIUS认证客户端程序;采用CGI实现了web上网和下网程序;设计出认证状态检测机制,实现了认证自动切换功能;为了实现共享带宽控制功能,设计并开发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ipmany模块;使用iptables工具完成对IPv4和IPv6的网络访问控制;设计并实现了实时在线用户检测程序。(3)应用案例部署及验证。通过具体项目案例测试,验证了整体系统功能。论文设计与实现的网关经过应用证明,系统在稳定性、可扩展性、建设成本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具备较大的市场价值。
杨金生[3](2012)在《吉林市NGN承载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电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针对吉林市NGN网络的特点,对吉林市NGN网络进行改造,提出了现有华为NGN和中兴NGN双网对接的改造方案。达到吉林市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发挥NGN的优势,最终为吉林联通节约成本等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完成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现有NGN网络现状,根据吉林市NGN网络的自身特点,着重分析了中兴NGN网络的结构原理和相关网元的工作原理,从而对中兴NGN和华为NGN的双网融合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当前的中兴承载网和华为承载网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深入讨论了原有NGN网络的拓扑结构,并且对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这四层结构的功能和相对应的网络协议进行详细的介绍。另外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原有承载网网络的改造方案。该方案本着简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安全性,为公司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原则想法进行设计的。第三,针对降低网络复杂度,提高系统可维护性、提高承载网的容灾能力,以及对两个承载网对接设计要求,提出了新的NGN网络改造方案,设计了冗余的网络拓扑,确定了网络升级三步走的实施计划。最后依据计划对现有的NGN网络进行实际改造,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终,依据NGN承载网的改造方案,确定测试方案,该方案主要对设备冗余备份的热插拔测试、承载性能测试和承载网的冗余安全测试这三方面进行测试。从热插拔的测试情况上看,倒换成功率达到100%,倒换丢包几乎为0,倒换平均时间小于6分钟。从承载性能上看,不同局之间网络平均时延均小于15ms,网络平均抖动也均小于4ms,网络平均丢包率均小于0.04%,网络性能表现为优秀。另外,从冗余安全测试角度,在网络中断0.3—0.5ms后,不同分局的测试PC机均能建立重新的连接,说明路由倒换正常。通过测试结果的说明,本课题的NGN网络的改造方案可以实现通信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互通,实现了二网融合的实际需求。同时,该方案也为吉林联通的业务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日后吉林联通的三网融合的改造提供很好的网络支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体验和优良的网络服务。
毛玉婷[4](2009)在《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信业完成了新一轮电信重组,六家电信运营商整合成为三家全业务运营商,都同时拥有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资源,并分别获得了三张不同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中国电信业的变革必将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研究在新的竞争格局和时代背景,中国电信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固网运营商,如何以全业务运营为契机,实现成为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愿景。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第二章对目前的宏观环境及行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第三章介绍了法国电信、Verizon、KDDI等国外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状况;第四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提出了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战略和策略选择。
张文梅[5](2008)在《基于J2EE的校园网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校园网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同时校园网规模也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其上支持的应用包括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等。同时,校园网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缺乏合理的管理模式,缺乏灵活的计费策略,以及网络的安全及稳定得不到保障。综上所述,校园网急需一个合理的、细致的管理限制和收费手段来完善,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因此可管理、可运营宽带校园网成为当前高校网络的热门话题。本文讲述了802.1x标准和RADIUS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了协议的工作原理及认证机制,指出了802.1x标准和RADIUS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实现扩展应用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实现方法。同时利用J2EE技术设计和实现一个校园计费系统,提供了相应的Web管理、查询功能,以方便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以及用户的查询。该系统利用802.1X和RADIUS的扩展协议采集上网IP地址和时间信息来进行计费,用J2EE技术实现了对信息的采集到数据库,用PL/SQL实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合,从而能够实现定时从X表中提取整合关于用户及服务器的信息,主要实现定时向另外的天表、月表、年表中整合所有用户的使用信息。Struts、Spring、Hibernate等框架技术实现了用户管理、用户自管理、帐单帐务、资费管理、管理员管理等Web系统。
王晓颖[6](2007)在《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据通信和IP业务迅速发展,使传统的通信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国内业界专家认为,未来的各项电信业务将统一在IP网络上。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简称NGN)主要是以包交换为基础的IP网络。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是架构NGN网络的技术核心,对于现有网络,包括:PSTN/PLMN、智能网、H.323网等,软交换提供了完善的融合演进策略,融合体现在网络架构和业务互通融合上,最终现有网络将会成为软交换NGN网络的单一业务用户的接入网。本文主要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角度进行讨论,阐述软交换技术的概念、整体框架、技术特点及发展,并介绍了利用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所开展的新型业务,以及和现网的融合与演进,同时探讨了软交换技术在现电信网络的应用实例。分析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网络已逐步趋于数据化和分组化。越来越多的长途话音都是通过VoIP来实现,使语音业务数据化迈出了一大步,随着数据网络新技术不断出现,语音的QoS得到很好的保证,基于数据网络廉价的成本,语音业务将越来越多地由数据网络实现,而且数据业务本身也不断增长,尤其是以Internet接入为基础的各种业务和多媒体正在快速增长。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网络的融合,特别是网络边缘部分的融合正成为电信发展的大趋势。本文以通信网络的发展及业务需求为出发点,在分析了现有各通信网络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的实现方式,同时结合现网实例分析,针对软交换技术与现网融合的各种实现方式,实现了现有通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有力的保护了现有的投资,并可逐步实现以IP为中心,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或部分融合的全业务网络。
吴环宇[7](2007)在《业务选择网关中计费策略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在日趋多样的服务和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背景下,业务选择网关应运而生,计费模块是业务选择网关的关键模块之一。随着网络资源用户的增多,人们对网络服务的质量和应用需求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现有的网络计费策略过于简单,并且不能区分网络服务,已经制约了网络的发展。本文选题来自于业务选择网关研究项目,对业务选择网关的总体设计进行研究,并且对传统的定价策略、计费经济模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传统的计费策略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业务选择网关的架构设计了一种基于流量,并且考虑服务质量(QoS)和网络拥塞程度等因素的计费策略,给出了计费的概念模型和具体的实现方案以及相应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笔者设计的计费策略计费准确、公平、合理,克服了传统计费策略的不足,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网络拥塞。
赖宏图,梁淘,廖律超[8](2006)在《基于LINUX的全状态检测包过滤计费网关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分析了2.4.x内核中的Netfilter框架的流程和IPv4协议栈中Netfilter的实现,利用Netfilter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构建全状态包过滤计费网关,并重点突出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几个关键模块。该系统基于用户IP识别,可以为联网用户提供一套安全可控的、高性能的计费系统。
乔航[9](2006)在《业务选择网关中的路由策略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内容及应用服务会逐渐取代接入服务并成为宽带业务的核心。为了使网络服务更加趋向个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业务选择网关技术,其能将用户所访问业务的数据流转发到相应的内容提供商中,并对网络资源进行精细控制,从而使内容提供商能够开展更多增值业务。本文以业务选择网关中路由策略的研究与设计为目标,通过对业务选择网关的需求和功能进行分析,详细设计了业务选择网关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接着分析了IP协议及路由技术原理,提出了路由策略设计原则,并对Linux内核框架及策略路由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重点通过对业务选择网关路由功能及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在Linux内核框架和策略路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路由表与转发规则相结合的策略路由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业务选择网关的路由模块设计中。该方法针对具体内容提供商建立路由表,通过对访问具体业务的数据流打上标记,使得带有不同标记的数据流根据规则去查找对应路由表来进行转发。最后本文给出了该方法的一个具体应用。
廖剑锋[10](2005)在《一种基于旁路的网络过滤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上的有害信息也越来越多,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也就变的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存在的主要有两种过滤方式,一种是基于串连的主干路过滤模式,还有一种是在客户端安装过滤软件进行过滤的模式。针对这两种过滤方式的局限性,我们提出另外一种旁路的网络监控模式,这种监控模式主要是用于对互联网内容进行过滤和控制,以给用户创造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把这种旁路的网络监控系统叫做互联网内容智能控制系统。这套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置机、策略服务器、全网策略管理中心。全网策略管理中心是用来管理整个过滤系统的过滤策略,并对由搜索引擎得来的网址进行分类。策略服务器是用来设置上网用户的个性化过滤策略,它还会定时或实时的从全网策略管理中心得到策略设置信息和网址分类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同步给前置机。前置机会根据策略服务器同步过来的这些控制信息对用户进行过滤和控制。前置机对上网用户进行访问控制和过滤,主要分为数据包捕获、内容分析、做出响应三个部分。在用户访问非法网址时候,因为前置机和客户端处于同一个网络之中,所以它会首先捕获到客户端请求包,并开始对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和数据分析,然后会根据用户的策略设置和访问地址列表做出反应。前置机会模拟服务器端从旁路给客户端发送RST重置包,客户端在接受到RST重置包之后会挂断和服务器端的TCP连接,从而,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TCP连接的“三次握手”无法建立完成,因此,用户也就不会看到服务器端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前置机就是以破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三次握手”的原理来达到对用户进行过滤和控制的目的。
二、基于网络过滤的IP宽带网关计费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过滤的IP宽带网关计费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任务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
2.2 NGN的体系结构 |
2.3 NGN的主要技术特点 |
2.4 NGN的关键技术 |
2.4.1 软交换技术 |
2.4.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
2.4.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
2.4.4 宽带接入技术 |
2.5 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研究 |
2.5.1 PSTN网络的演进 |
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 |
2.5.3 国际互联网的演进 |
2.5.4 接入网的演进 |
2.5.5 传输网的演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交换技术及发展 |
3.1 软交换的概念 |
3.2 软交换的整体架构 |
3.3 软交换的关键协议 |
3.4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
3.4.1 特点综述 |
3.4.2 软交换综合接入能力 |
3.4.3 强大的业务能力 |
3.4.4 策略化的网络管理机制 |
3.5 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
3.5.1 成本优势 |
3.5.2 业务优势 |
3.6 软交换的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 |
3.6.1 主要应用方式 |
3.6.2 在IP城域网上提供本地电信业务 |
3.6.3 在骨干数据网上提供长途电信业务 |
3.6.4 与IN进行网络和业务互通 |
3.6.5 与现有H.323 VOIP互通的方案 |
3.7 软交换与现有网络的关系 |
3.7.1 软交换对PSTN向下一代网络融合演进解决方案 |
3.7.2 软交换和H.323 VoIP网络互通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方案 |
4.1 网络实施方案 |
4.1.1 工程概况 |
4.1.2 互通方案 |
4.1.3 路由组织 |
4.1.4 信令网关(SG)设置方案 |
4.1.5 私网穿越设备 |
4.2 承载网建设方案 |
4.2.1 网络传送层建设 |
4.2.2 QoS实现方案 |
4.2.3 网络带宽需求 |
4.3 网络资源规划 |
4.3.1 用户编号方案 |
4.3.2 IP地址分配方案 |
4.3.3 信令点编码 |
4.4 网络安全 |
4.4.1 安全分析 |
4.4.2 防护方案 |
4.5 运营支撑系统方案 |
4.5.1 计费 |
4.5.2 网管 |
4.6 同步 |
4.6.1 时间同步 |
4.6.2 时钟同步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IPv4/IPv6接入网关的认证及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带接入网关发展现状 |
1.2.2 认证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RADIUS协议 |
2.2 Netfilter/lptables技术 |
2.3 IPv6技术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
3.1 总体架构设计 |
3.2 认证自动切换技术设计 |
3.2.1 远程/本地认证功能 |
3.2.2 认证自动切换流程 |
3.3 共享带宽控制技术设计 |
3.3.1 netfilter数据包控制流程 |
3.3.2 动态共享带宽功能 |
3.3.3 动态共享带宽模块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接入认证及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运行流程设计 |
4.2 接入认证模块实现 |
4.2.1 AAA认证 |
4.2.2 web接入 |
4.2.3 DHCP配置 |
4.3 网络控制模块实现 |
4.3.1 ipmany模块 |
4.3.2 iptables控制 |
4.3.3 实时在线检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宽带接入网关应用实施与验证 |
5.1 客户需求介绍 |
5.2 具体实施方案 |
5.3 效果验证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吉林市NGN承载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与传统电信网络相比 NGN 的优势 |
1.2.2 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 NGN 的研究情况 |
1.2.3 国内对 NGN 研究情况 |
1.3 中兴 NGN 承载网改造的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中兴 NGN 网络结构原理与相关网元的工作原理 |
2.1 中兴 NGN 网络结构原理 |
2.1.1 NGN 功能分层结构 |
2.1.2 基于 ZET 软交换的 NGN 体系结构 |
2.1.3 NGN 的组网模型 |
2.1.4 基于 ZTE 的 NGN 的主要协议 |
2.2 相关网元的工作原理 |
2.2.1 ZXSS10 SS1 软交换机 |
2.2.2 ZXMSG 9000 系列 |
2.2.3 ZXMSG 7200 系列 |
2.2.4 ZXMSG 5200 系列 |
2.2.5 ZXSS10 B100/B200 宽带网关设备 |
2.2.6 ZXSS10 系列终端设备 |
2.3 小结 |
第3章 NGN 承载网改造相关模型 |
3.1 现网存在问题 |
3.2 改造方案设计 |
3.2.1 改造思路 |
3.2.2 改造方案 |
3.2.3 话务量数据及测算 |
3.2.4 影响 NGN 网 QoS 的主要因素 |
3.3 小结 |
第4章 NGN 承载网网络建设及改造步骤 |
4.1 准备工作 |
4.1.1 设备准备 |
4.1.2 链路准备 |
4.1.3 数据准备 |
4.2 新增设备的调试 |
4.2.1 路由器的连接 |
4.2.2 路由器测试 |
4.2.3 常见错误解决 |
4.3 施工步骤 |
4.3.1 新增 NGN 承载网设备施工 |
4.3.2 NGN 承载网设备互联地址修改 |
4.3.3 双网双平面组网改造 |
4.3.4 NGN 相关设备的回退 |
4.4 小结 |
第5章 NGN 承载网测试方案 |
5.1 设备冗余备份热插拔测试 |
5.1.1 存在路由迂回情况下控制板主备倒换测试 |
5.1.2 没有路由迂回情况下控制板主备倒换测试 |
5.2 承载性能测试 |
5.2.1 河南局和站前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2 河南局和铁东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3 河南局和平山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4 铁东局和平山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5 QoS 流量监管和优先级测试 |
5.3 承载网冗余安全测试 |
5.3.1 T128 互联中继链路中断,路由倒换测试 |
5.3.2 T128 下电,路由倒换测试 |
5.3.3 T64G 部分链路中断,路由倒换测试 |
5.3.4 T64G 下电,路由倒换测试 |
5.3.5 3928 部分链路中断,报文转发测试 |
5.3.6 防火墙 PIX515 控制策略是否可以阻止攻击报文 |
5.3.7 3928 下电,PIX515 failover 测试 |
5.3.8 PIX515 下电,failover 是否正常 |
5.3.9 T64G、3928 VRRP 测试 |
5.4 改造前后的 NGN 比较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2.1.2 经济及社会物质环境 |
2.1.3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状况分析 |
2.3 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
第三章 国外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状况 |
3.1 法国电信全业务运营启示 |
3.1.1 法国电信概况 |
3.1.2 法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策略 |
3.2 Verizon全业务运营启示 |
3.2.1 Verizon概况 |
3.2.2 Verizon全业务运营策略 |
3.3 KDDI全业务运营启示 |
3.3.1 KDDI概况 |
3.3.2 KDDI全业务运营策略 |
第四章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 SWOT分析 |
4.1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现状 |
4.2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 |
4.3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劣势 |
4.4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机会 |
4.5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威胁 |
第五章 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策略选择 |
5.1 战略选择及控制 |
5.1.1 战略目标 |
5.1.2 战略选择 |
5.1.3 战略控制 |
5.2 运营策略选择 |
5.2.1 移动市场运营策略选择 |
5.2.2 产业链共赢策略选择 |
5.2.3 政策环境策略选择 |
5.2.4 组织架构调整策略选择 |
5.2.5 流程再造策略选择 |
5.2.6 企业文化实施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J2EE的校园网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802.1X协议认证体系结构 |
2.1 802.1X标准简介 |
2.2 802.1X认证体系结构 |
2.3 802.1X的认证过程 |
2.4 RADIUS协议 |
2.5 在校园网中进行802.1X认证的优缺点 |
2.6 在校园网中对802.1X标准的扩展 |
2.7 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Spring框架 |
3.1.1 Spring模块 |
3.1.2 Spring反向控制(IoC) |
3.1.3 Spring面向方面编程(AOP) |
3.2 Hibernate框架 |
3.2.1 Hibernate原理 |
3.2.2 Hibernate使用的关键类 |
3.3 Oracle数据库 |
3.4 配置模块实现 |
3.5 采集模块实现 |
3.6 日志模块实现 |
3.6.1 Java中的流 |
3.6.2 文件 |
3.6.3 writeLog方法实现 |
3.7 备份模块实现 |
3.7.1 对象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
3.7.2 setBackup与getBackup方法的实现 |
3.8 网络模块实现 |
3.8.1 Java客户端套接字(Socket) |
3.8.2 Java服务器套接字 |
3.8.3 send与receive方法的实现 |
3.9 入库模块实现 |
3.10 小结 |
第四章 数据整合系统实现 |
4.1 数据表脚本 |
4.2 PL/SQL |
4.3 利用PL/SQL进行整合系统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Web管理系统实现 |
5.1 J2EE |
5.2 J2EE的MVC架构 |
5.3 JSP(Java Server Page) |
5.4 Servlet |
5.4.1 Servlet的生命周期 |
5.5 Struts构建MVC框架 |
5.5.1 控制器 |
5.5.2 模型 |
5.5.3 视图组件 |
5.6 Struts、Spring、Hibernate整合框架 |
5.6.1 体系架构 |
5.6.2 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 |
5.6.3 业务层(Business Layer) |
5.6.4 数据持久层(Persistence Layer) |
5.6.5 域模型层(Domain Model Layer) |
5.7 用户自管理系统实现 |
5.7.1 用户数据库表 |
5.7.2 用户自管理流程图 |
5.8 管理员管理系统实现 |
5.8.1 管理员数据库表 |
5.8.2 管理员流程图 |
5.9 用户管理系统实现 |
5.9.1 用户管理数据库表 |
5.9.2 用户管理流程图 |
5.10 资费管理系统实现 |
5.10.1 资费管理数据库表 |
5.10.2 资费管理流程图 |
5.11 帐单管理系统实现 |
5.12 帐务管理系统实现 |
5.1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下一代网络发展的背景 |
1.2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 |
1.3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1.4 下一代网络的现状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及发展 |
2.1 软交换的概念 |
2.2 软交换的整体架构 |
2.3 软交换的关键协议 |
2.4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
2.5 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
2.6 软交换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 |
2.7 软交换与现有网络的关系 |
第三章 软交换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
3.1 软交换技术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 |
3.2 软交换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
第四章 软交换技术在吉林电信的应用 |
4.1 项目概述 |
4.2 网络拓扑及路由情况 |
4.3 设备容量 |
4.4 各种资源的规划和利用 |
4.5 业务拓展情况 |
4.6 吉林电信NGN 网络的总体评估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7)业务选择网关中计费策略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所做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选择网关和计费技术 |
2.1 业务选择网关 |
2.1.1 业务选择网关的由来 |
2.1.2 业务选择网关的功能特性 |
2.1.3 业务选择网关的典型应用 |
2.1.4 业务选择网关工作原理 |
2.2 基于QOS计费的相关技术 |
2.2.1 QoS与计费的关系 |
2.2.2 QoS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费策略的分析和设计 |
3.1 传统定价策略的分析 |
3.1.1 价格与流量的关系 |
3.1.2 现有的定价策略 |
3.2 传统经济模型的分析 |
3.2.1 基于价格的经济模型 |
3.2.2 基于博弈论的经济模型 |
3.2.3 比较与分析 |
3.3 计费策略的设计 |
3.3.1 计费概念模型 |
3.3.2 计费策略设计 |
3.3.3 计费方案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费策略的实现方案 |
4.1 业务选择网关系统设计 |
4.1.1 系统工作流程 |
4.1.2 系统结构和模块设计 |
4.2 计费策略的实现方案 |
4.2.1 计费模块处理流程 |
4.2.2 计费模块实现 |
4.3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4.3.1 实验方案设计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9)业务选择网关中的路由策略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目前研究现状 |
1.2.1 业务选择网关研究现状 |
1.2.2 路由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所做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选择网关研究与总体设计 |
2.1 业务选择网关概述 |
2.1.1 业务选择网关由来 |
2.1.2 业务选择网关概念和作用 |
2.2 业务选择网关总体设计 |
2.2.1 业务选择网关功能特性 |
2.2.2 业务选择网关工作原理 |
2.2.3 系统结构和模块设计 |
2.3 业务选择网关应用场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P 协议及路由技术分析 |
3.1 IP 协议 |
3.1.1 TCP/IP 体系结构 |
3.1.2 IP 协议 |
3.1.3 IP 报文操作 |
3.2 路由技术及路由器设计 |
3.2.1 路由选择原理 |
3.2.2 LINUX 内核路由机制 |
3.2.3 路由器组成及其设计 |
3.3 路由策略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INUX 内核框架及其策略路由技术研究 |
4.1 NETFILTER 架构 |
4.1.1 NETFILTER 框架工作原理 |
4.1.2 钩子点在网络层中的分布 |
4.2 包过滤系统(IPTABLES) |
4.2.1 IPTABLES 基本结构 |
4.2.2 工作过程 |
4.2.3 规则与策略分析 |
4.3 LINUX 内核策略路由技术研究 |
4.3.1 传统路由的不足 |
4.3.2 策略路由技术 |
4.3.3 LINUX 策略路由机制 |
4.3.4 配置实现 |
4.3.5 策略路由设计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业务选择网关中路由策略设计与应用 |
5.1 业务选择网关路由策略 |
5.1.1 业务选择网关路由功能概述 |
5.1.2 路由模块原理分析 |
5.1.3 业务选择网关路由策略设计 |
5.1.4 工作流程 |
5.2 应用举例 |
5.2.1 应用场景 |
5.2.2 前期配置 |
5.2.3 多路由表设计 |
5.2.4 转发规则设计 |
5.2.5 地址转换 |
5.3 分析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一种基于旁路的网络过滤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2 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和系统模型 |
2.1 网络监控技术 |
2.2 基于TCP/IP 的欺骗技术 |
2.3 前置机的监控模型和过滤系统网络结构 |
2.4 基于欺骗的控制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内容智能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 |
3.3 模块划分 |
3.4 接口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互联网内容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控制流程的实现 |
4.2 策略管理的实现 |
4.3 系统的软件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内容智能控制系统的测试 |
5.1 过滤效果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网络过滤的IP宽带网关计费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D]. 庞爱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2]IPv4/IPv6接入网关的认证及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董洪洋.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03)
- [3]吉林市NGN承载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杨金生. 吉林大学, 2012(10)
- [4]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策略研究[D]. 毛玉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5]基于J2EE的校园网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文梅.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9)
- [6]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D]. 王晓颖. 吉林大学, 2007(03)
- [7]业务选择网关中计费策略的研究与设计[D]. 吴环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 [8]基于LINUX的全状态检测包过滤计费网关的研究与实现[J]. 赖宏图,梁淘,廖律超.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 [9]业务选择网关中的路由策略研究与设计[D]. 乔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6)
- [10]一种基于旁路的网络过滤模型的研究[D]. 廖剑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