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除大容量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琦[1](2020)在《含储能的大型风力电场自启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发生电网大范围停电事故时,需要尽快通过黑启动使电网恢复正常工况。通常来说水力发电场是承担电网黑启动电源的理想选择,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而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可以选用风力发电作为黑启动电源。由于风电机组本身并不具备自启动能力,需要为风电场配置大容量电池储能装置,从而实现自启动。含储能的大型风电场进行自启动时,需要对电力设备进行空载充电,而空载充电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过电流、过电压问题,可能会导致风电场的自启动失败进而导致黑启动无法进行。同时自启动完成后并网并带动其它电场启动时,电网中的发电容量不大,且电网结构不稳定,电网处于一个弱电源、弱联系的状况,其它机组与负荷的投入会使系统存在一定的扰动,多频段的功率振荡问题无法避免。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黑启动失败,电网无法及时恢复。如果能发挥储能装置的功率响应快速、控制方便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风电场自启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可以对弱电网中存在的多频段振荡的进行阻尼控制。本文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分析和建立永磁直驱风电机组以及储能装置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风电机组的仿真模型,包括机械部分模块、电气部分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同时建立储能装置的仿真模型,包括电气部分模块以及控制模块。(2)研究风电场自启动中变压器空载充电时存在的励磁涌流以及和应涌流问题。分别针对风电机组的箱式变压器和风电场的主变压器设计不同的基于储能装置的抑制策略。对于多组箱式变压器的空载充电提出储能装置的零起升压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不同启动方式下励磁涌流的状况;对于主变压器的空载充电励磁涌流问题设计储能装置吸收励磁涌流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储能装置对励磁涌流的吸收效果。(3)研究风电场启动后进行并网时空载输电线路充电存在的过电压问题。分析合闸操作过电压的产生机理,设计基于储能装置的空载合闸过电压抑制方法,实现空载输电线路的首端电压逐渐增大从而抑制线路产生过电压。通过仿真验证基于储能装置的合闸操作过电压抑制策略。(4)研究黑启动初期的弱电网中存在的多频段振荡问题,利用含储能大型风电场中的储能装置,设计多频段阻尼控制方法。利用储能装置的多频段阻尼控制策略,对电网动态注入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抑制弱电网中的多频段振荡。通过仿真验证基于储能装置的多频段阻尼控制策略。
黄鸣畅[2](2020)在《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各电压等级间的桥梁,承担着电压变换与能量传输的重要任务,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然而变压器造价昂贵,检修难度大耗时长,且绝缘水平相对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低,极易在故障发生时遭到不可逆的损坏,给社会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差动保护拥有动作迅速、选择性强的优点,因而一直被选为大型变压器的主保护。但是铁磁材料的饱和特性会带来变压器励磁涌流问题与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从而影响差动保护的可靠性。目前,如何保证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在励磁涌流和电流互感器饱和等情况下正确判断区内故障已成为了提高差动保护动作正确率的关键。随着国内外对变压器差动保护关键问题的不断深入,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面对情况复杂的电力系统,现有的方案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灰值数学形态学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开发了稀疏灰值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接着对稀疏灰值数学形态学的性能进行了探究,同时利用提出的稀疏双向形态梯度算子证明了灰值数学形态学的稀疏拓展可以优化其抗噪能力和运算效率。随后将稀疏双向形态梯度多尺度分析与奇异熵结合后,提出了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设计了快速识别、精确识别和补充识别的三段式故障识别过程。为了验证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的优越性,本文搭建了基于PSCAD/EMTDC的变压器扰动与故障差动电流仿真系统,对算法在变压器各种扰动与故障情形下的识别率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不仅具有很高的识别准确度,而且能快速识别出变压器的大部分区内故障情形。相较于其他算法,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同时在故障的识别和快速识别上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尤其是能提升变压器差动保护在第一个周波中识别出空载合闸于匝间短路故障这种复杂情形的概率,加快保护跳闸,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朱小贤,淡淑恒,傅晓飞[3](2020)在《直流剩磁对大容量变压器空载合闸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大容量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太大会导致变压器发热严重,进而引起变压器绝缘老化加速,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缩短并有可能危及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因此使用部门会定期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恒流法,即给变压器绕组通入直流电流,各个用户所用电流大小不同。检测结束后变压器投入运行。但是测完直流电阻后再空载合闸常常引起断路器跳闸,使变电站送电失败。文中为了从原理上探究该问题,分别计算了直流通流给变压器造成的剩磁;然后提出模型计算在有直流剩磁的情况下空载合闸变压器所形成的涌流大小,分析影响该涌流大小的因素;研究控制该涌流的方法。为变压器空载安全投入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黄文聪[4](2020)在《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及其合闸涌流抑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是实现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的核心部件,在轨道交通、港口码头、隧道、船舶等交通运输领域以及其他工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及其合闸涌流抑制,是高压大功率电动机顺利起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延长电力电子电抗器使用寿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工程意义。本文以解决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起动引起的过电流问题为出发点,着眼于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软起动系统的整体性能优化,针对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相关科学问题,展开数学建模方法、合闸涌流抑制方法、本体设计方法及多物理场耦合的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传统磁控电抗器受电力电子器件耐压限制,不适合于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的问题,采用融合、创新思路,提出了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用磁控电抗器的拓扑结构;设计了单绕组和多绕组磁控电抗器的拓扑结构并分析了两者的工作原理,阐明了两者工作原理和电抗变换的一致性。建立了IGBT式和晶闸管式磁控电抗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阻抗变换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数学建模依赖于二次绕组侧电力电子阻抗变换电路,且阻抗变换机理分析存在理论推导复杂和计算冗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磁控电抗变换器建模方法,构建了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变换器通用数学模型,揭示了通过控制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变换器二次绕组的电流可以实现一次绕组阻抗值连续平滑调节的阻抗变换机理。研究结果为涌流抑制方法研究、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本体设计及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奠定了基础。(2)针对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合闸接入电网产生的严重涌流问题,提出了空载工作状态和带负载工作状态下不同的涌流抑制方法。当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空载接入电网时,针对传统的合闸电阻法需要增加额外的合闸电阻问题,提出了控制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合闸角的方法来抑制涌流,研究了电抗器合闸接入电网的相位角控制规律;当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带负载接入电网时,针对控制合闸相位角不能实现偏磁与剩磁相抵消的问题,提出了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策略来抑制合闸涌流,研究了无功功率补偿量计算方法和动态补偿方法。分别建立了空载合闸和带负载合闸的仿真模型,验证了合闸涌流抑制方法的有效性,涌流均被抑制在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额定电流的2倍以内,涌流抑制效果明显。(3)针对传统电抗器设计多采用经验法,手工计算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本体设计方法,包括铁芯结构设计方法、绕组设计方法、主电抗计算方法、漏电抗计算方法等,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针对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在合闸运行状态下产生的振动、噪声和温升问题,提出合闸涌流抑制可以有效减小振动、噪声和温升。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构建了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电磁模型、结构力学模型、声学模型和三维流场-温度场耦合模型,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对比了合闸涌流抑制前后铁芯磁通密度、铁芯等效应力、铁芯形变、声压级以及温升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证明,采用涌流抑制方法可以将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的噪声抑制在66d B以内,其温升不超过54K,满足A级电力设备的相关国家标准。(4)构建了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软起动系统试验平台,将成功研制的20000k W/10k V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应用于某钢厂19000k W/10k V高压大功率电动机的软起动中,并进行了挂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带高压大功率电动机接入电网,起动电流小于电动机额定电流的2倍,电网电压压降小于5%,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具有优秀的连续电抗调节特性,可以有效地抑制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这类冲击负荷接入电网引起的过电流现象,起动过程无涌流,起动电流曲线平滑,起动性能良好。本文完成了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及其合闸涌流抑制的研究,在理论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和试验平台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的研制以及基于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的软起动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王刚[5](2020)在《岸电技术在长江三峡坝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港口已基本完成主要装卸机械用能电能替代,但靠港船舶燃油污染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伴随着长江流域航运业体量不断增大,长江黄金航道航运日渐繁忙,而长江流域自然环境多样、水文条件复杂、季节变化显着,船舶种类全、数量多,根据码头、锚地的特点和靠泊船舶的类型,船岸连接的要求也存在多样性。因此,迫切需要在研究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三峡坝区航运条件现状及船舶使用岸电需求的基础上,以面向长江复杂停泊方式的港口岸电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难点,采用多目标优化、科斯定理、比较优势等理论,对长江三峡坝区相关岸电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用于长江三峡坝区的岸电系统技术方案,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论文首先从我国内河流域港口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压力等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长江三峡坝区当前港口岸电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次研究了岸电系统供电(10k V/400V大容量)、研究一体化智能岸基供电(低压小容量)、多船并靠级联供电、船岸并网诊断以及船舶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等技术,结合长江三峡坝区的地域特性、环境特点及通航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低压线缆上船出现的线缆粗、敷设难、管理难以及船岸电制不统一的问题,找出了控制励磁涌流不超的解决方案。再次结合不同应用场景特点和用电特征分析,进行典型岸电系统设计,提出了靠岸固定式、靠岸浮动式、离岸固定式、离岸浮动式的设计方案。论文最后对推广应用岸电技术进行效益分析,验证了其经济、社会效益的显着性,同时结合岸电技术的当前瓶颈及环境因素,提出了未来展望。
李沐[6](2019)在《基于直流励磁及选相控制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空载变压器在合闸操作时将会产生较高幅值的励磁涌流,并向电力网中注入各次谐波,引起电流、电压的畸变,可能对电网生产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如造成直流闭锁或产生过电压现象等,因此探究限制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措施,对于确保电网可靠运行及相关电网设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取对变压器的饱和程度进行主动控制的技术路线,研究基于附加直流励磁控制和选相投切技术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措施。研究成果对于研制相关抑制装置、解决此类工程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上,对变压器合闸过程中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和谐波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直流输电设备等电网设备的影响。通过理论公式定性分析了变压器合闸过程中磁链和电流的特征,以及励磁涌流的谐波分量;通过简化电网模型,仿真分析了直流送端、受端换流站近区电网合闸空载变压器时电网的谐波和电压畸变现象,以及分别引起的直流谐波及换相失败问题。(2)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分量补偿的励磁涌流抑制方法,研究了其基本原理、装置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出一种在合闸后动态跟踪励磁涌流直流分量,通过整流电路输出直流电流以补偿该直流分量,从而降低变压器饱和程度、抑制励磁涌流的方法。首先,定性分析了励磁涌流直流分量的幅值对变压器饱和特性的影响,明晰了降低该直流分量对于限制励磁涌流的作用。其次,提出基于直流分量补偿的具体抑制方法,包括直流电流补偿回路的接入方式,以及该直流电流的控制方法。此后,研究了抑制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选取原则,包括抑制装置的基本结构、直流电流的控制环节等方面设计,并介绍了采用VSC型直流励磁电源的基本结构。最后,选取典型设备参数,仿真分析该抑制装置对于励磁涌流幅值及各次谐波分量的限制效果。(3)在研究变压器选的相投切技术基础上,研究给出两种变压器合闸综合控制策略,即直流分量动态补偿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以及预励磁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并采用仿真分析验证了上述策略的应用效果。首先,阐述了在有无剩磁两种情况下的变压器选相投切控制策略。其次,研究了直流分量动态补偿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合闸策略,即对于首合相考虑前述直流分量补偿控制,对于后两相考虑采用选相控制;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其应用效果。最后,研究了预励磁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合闸策略,即在变压器合闸前向变压器注入预励磁电流,使变压器磁链达到某一恒定值,相当于设定当前剩磁值,并采用选相控制策略进行合闸;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其应用效果。
彭伍龙[7](2019)在《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特性及其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及其工程得到快速发展,换流变压器作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关键设备,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换流变压器在接线方式和结构特点方面与常规电力变压器有所不同,正常运行时直流偏磁和空载合闸时励磁涌流会对电流差动保护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本文针对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特性及其识别方法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论文首先分析了换流变压器的运行方式及结构特点。超特高压大容量的换流变压器一般星角变压器与星星变压器并联接线构成,为换流阀提供相角相差30°的交流电压,并据此实现12脉动交直变换。本文阐述了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以及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的特征与分类。分析了在不同运行情况下,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问题可能给其电流差动保护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严重影响。针对并联运行的换流变压器,本文深入研究了星角变压器空载合闸时角侧环流与星侧中性点零序电流内在关系,定义了由星角变压器和星星变压器构成换流变压器组的复合环流与复合零序电流。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换流变压器复合环流与复合零序电流在空载合闸涌流和内部接地故障等不同情况下的关系表达式,提出了基于波形相关系数的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新方法及电流差动保护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新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换流变压器差动保护在涌流时误动以及空投于故障时拒动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换流变压器运行安全性,保障交直流系统的可靠运行。
黄彬,王杰,曹人靖,黄冬明,邰能灵,牛传凯[8](2019)在《大型船舶变压器预充磁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提出新型大型船舶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方案。通过检测大型变压器空载合闸时的负荷电流和电网侧电流,并比较两者的差值,把偏差输入到变压器预充磁装置的控制模块,使控制信号跟踪给定的励磁电流信号,实时调整NPMOT补偿的电流,从而抑制励磁涌流对船舶电力系统的冲击。测试结果表明,新方案能有效抑制励磁涌流,具有实用价值。
肖雅文[9](2019)在《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文中指出电力系统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户五个有机整体组成。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电气元件。如果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因此,为了确保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运行,不让事故持续扩大,给电力变压器装设继电保护装置是确有必要的。差动保护的构成原理是基于对电力变压器各侧电流的大小和相位的比较,而这种比较会受到电力变压器各侧电流互感器以及诸多因素影响。电力变压器在正常工作运行和遭受外部故障时,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回路中存在的不平衡电流让差动保护在不利的条件下正常工作。为了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产生正确的灵敏动作得到保障,就有必要深入分析差动保护回路中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改良电力变压器的差动保护。本文基于小波理论,对电力变压器的差动保护进行改进,展开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对电力变压器的工作运行状态进行了分析,全方位了解电力变压器在不正常运行或故障运行状态下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电力变压器的磁饱和特性对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包括产生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现有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对二次谐波、间断角原理、波形对称原理、小波变换、神经网络等典型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了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以及防止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措施。其次,通过分析励磁涌流特性,判断其与故障电流的差异,运用MATLAB软件为励磁涌流和故障电流分别搭建变压器仿真模型,对变压器的各种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小波强大的时频局部处理能力,对小波变换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励磁涌流以及各种故障电流采用db4离散小波变换。仿真分析表明,该变换能够正确反映电力变压器不同励磁涌流的状态,同时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理论来改进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的方法。对各种电流进行小波变换后的高频分量的小波系数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分类算法对励磁电流进行识别。仿真结果表明,该识别提出的分类算法收敛速度快,识别精确。
刘林[10](2019)在《基于改进HHT算法的变压器涌流识别研究》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是电网正常运行中非常重要的设备,承担着电能的传输和转换功能,其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近些年的统计数据表明[1],我国变压器保护动作正确率明显提高,但相对于其它保护(线路、母线、发电机等保护)的动作正确率依然较低。差动保护作为变压器的主保护,其正确动作与否直接影响变压器的运行安全。而变压器涌流(和应涌流与励磁涌流)是影响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准确、可靠的识别变压器涌流和内部故障电流是变压器差动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变压器励磁涌流、和应涌流与内部故障电流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合闸角、不同剩磁情况下的励磁涌流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对变压器和应涌流的并联和级联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它们的因素(系统电抗与电阻、合闸角、变压器剩磁、有功负荷等)作了分析,总结出其不同因素下的变化特点;对变压器内部故障的几种情况(单相故障、相间故障、三相故障)下的电流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比较与变压器涌流的不同点。(2)EMD算法能正确的分析非线性非平稳信号,但由于变压器涌流波形中存在高次谐波而出现尖顶波,在EMD对其分解时易出现模态混叠。针对此问题,本文将EMD算法与排列熵算法相结合,形成MEEMD算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能较好的抑制模态混叠现象,将其应用在变压器涌流识别的研究上有更好的效果。(3)由于大容量变压器的使用,变压器涌流中的二次谐波含量减少、间断角变小,二次谐波鉴别法和间断角原理可能会使保护误动作。本文利用经过改进得到的MEEMD算法在二次谐波含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准确的识别出二次谐波。根据变压器涌流与内部故障电流波形特点提出识别变压器涌流的判据,然后进行仿真验证:首先用MEEMD算法对变压器涌流和故障电流波形进行分解,然后提取分解结果中的第一个IMF分量做Hilbert变换得到瞬时频率,最后根据两相邻瞬时频率突变点的时间间隔,可以精确的识别变压器涌流和内部故障电流,验证了所提出判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消除大容量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大容量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含储能的大型风力电场自启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储能的风电场自启动的研究现状 |
1.2.2 励磁涌流抑制的研究现状 |
1.2.3 合闸过电压抑制的研究现状 |
1.2.4 多频段阻尼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含储能的永磁直驱风电场的建模 |
2.1 引言 |
2.2 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2.2.1 风轮的数学模型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3 机侧PWM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2.2.4 直流母线环节数学模型 |
2.2.5 网侧变流器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
2.2.6 永磁直驱风电机组整体仿真模型 |
2.3 储能装置模型建立 |
2.3.1 储能装置的基本结构 |
2.3.2 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
2.3.3 功率转换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4 并网及孤网运行模式下储能装置的仿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启动中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抑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箱变空载启动控制策略 |
3.2.1 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 |
3.2.2 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 |
3.2.3 风电机组箱变启动方案设计 |
3.3 永磁直驱风电机组启动 |
3.3.1 启动运行控制策略 |
3.3.2 风电机组启动仿真验证 |
3.4 主变压器空载启动策略 |
3.4.1 利用储能抑制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原理 |
3.4.2 储能抑制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实现方法 |
3.4.3 仿真验证 |
3.5 空载输电线路充电控制策略 |
3.5.1 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的产生机理 |
3.5.2 利用储能抑制空载合闸过电压的原理 |
3.5.3 储能抑制合闸过电压的实现方法 |
3.5.4 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储能装置的多频段阻尼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多频段阻尼特性分析 |
4.2.1 阻尼分析方法 |
4.2.2 弱电网的小干扰数学模型 |
4.2.3 弱电网的阻尼特性结果 |
4.3 多频段阻尼控制 |
4.3.1 基于储能的阻尼控制原理 |
4.3.2 基于储能装置的多频段阻尼控制策略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
1.2.2 电流互感器饱和检测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架构 |
第二章 灰值数学形态学的稀疏拓展及其性能探究 |
2.1 数学形态学简介 |
2.2 经典数学形态学 |
2.2.1 集合论基础 |
2.2.2 二值数学形态学 |
2.2.3 灰值数学形态学 |
2.3 灰值数学形态学的稀疏拓展 |
2.4 稀疏灰值数学形态学的性能探究 |
2.4.1 稀疏形态学算子的性能分析 |
2.4.2 稀疏结构元素的性能分析 |
2.4.3 稀疏灰值数学形态学锯齿现象的消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与扰动因素分析 |
3.1 变压器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
3.2 变压器差动保护扰动因素分析 |
3.2.1 暂态不平衡电流产生的根本因素 |
3.2.2 暂态不平衡电流产生情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SCAD/EMTDC的变压器扰动与故障差动电流仿真分析 |
4.1 模型搭建与参数设置 |
4.1.1 变压器模型选取与参数设置 |
4.1.2 电流互感器模型选取与参数设置 |
4.1.3 系统模型搭建与参数设置 |
4.2 扰动差动电流仿真分析 |
4.2.1 空载合闸励磁涌流 |
4.2.2 区外故障电流互感器饱和及恢复性涌流 |
4.2.3 并联变压器空载合闸和应涌流 |
4.2.4 过励磁 |
4.3 故障差动电流仿真分析 |
4.3.1 区内故障 |
4.3.2 空载合闸于区内故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 |
5.1 奇异熵 |
5.2 稀疏双向形态梯度 |
5.2.1 稀疏双向形态梯度定义 |
5.2.2 稀疏双向形态梯度性能分析 |
5.3 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 |
5.3.1 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定义 |
5.3.2 变压器差动电流的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分析 |
5.3.3 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流程 |
5.3.4 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参数与阈值的设定 |
5.4 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性能仿真测试 |
5.4.1 典型案例分析验证 |
5.4.2 方案性能分析与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直流剩磁对大容量变压器空载合闸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剩磁的变压器的励磁涌流模型 |
2 剩磁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影响 |
3 剩磁及不同合闸时刻对励磁涌流的影响 |
4 剩磁及断路器合闸电阻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影响 |
5 结论 |
(4)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及其合闸涌流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拓扑结构与数学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合闸涌流抑制研究现状 |
1.2.3 本体设计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
1.3 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磁控电抗器数学建模与阻抗变换机理研究 |
2.1 磁控电抗器拓扑结构设计 |
2.1.1 单绕组拓扑结构设计 |
2.1.2 多绕组拓扑结构设计 |
2.2 磁控电抗器工作原理分析 |
2.2.1 基本工作原理分析 |
2.2.2 多绕组工作原理分析 |
2.3 典型磁控电抗器的数学建模与阻抗变换机理分析 |
2.3.1 IGBT式磁控电抗器变换机理 |
2.3.2 晶闸管式磁控电抗器电抗变换机理 |
2.4 磁控电抗变换器数学建模与阻抗变换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磁控电抗器涌流成因与涌流抑制方法研究 |
3.1 合闸涌流成因分析 |
3.2 合闸涌流抑制方法 |
3.2.1 空载合闸涌流抑制方法 |
3.2.2 带负载合闸涌流抑制方法 |
3.3 合闸涌流抑制仿真分析 |
3.3.1 空载合闸涌流抑制仿真分析 |
3.3.2 带负载合闸涌流抑制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控电抗器振动及噪声分析 |
4.1 振动来源及传递途径分析 |
4.1.1 振动来源分析 |
4.1.2 振动传递途径分析 |
4.2 铁芯振动及噪声产生机理 |
4.3 振动及噪声有限元仿真建模与分析 |
4.3.1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4.3.2 有限元几何建模 |
4.3.3 电磁模型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4.3.4 结构力学模型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4.3.5 声学模型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4.4 涌流抑制对振动及噪声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磁控电抗器本体设计与温度场分析 |
5.1 磁控电抗变换器本体设计 |
5.1.1 磁控电抗变换器铁芯结构设计 |
5.1.2 磁控电抗变换器绕组设计 |
5.1.3 磁控电抗变换器主电抗计算 |
5.1.4 磁控电抗变换器漏电抗计算 |
5.2 磁控电抗变换器计算机辅助设计 |
5.2.1 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
5.2.2 磁控电抗器设计实例 |
5.3 温度场分析与有限元仿真 |
5.3.1 温度场分析 |
5.3.2 三维流场-温度场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系统试验研究 |
6.1 基于磁控电抗器的软起动系统拓扑结构 |
6.2 软起动系统硬件设计与研制 |
6.2.1 主电路设计 |
6.2.2 人机交互单元设计 |
6.2.3 控制单元设计 |
6.2.4 阻抗变换器设计 |
6.3 控制软件设计 |
6.3.1 软件设计流程 |
6.3.2 软起动控制算法设计 |
6.4 磁控电抗器软起动系统挂网试验 |
6.4.1 空载挂网试验 |
6.4.2 带负载挂网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授权专利 |
(5)岸电技术在长江三峡坝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适用于长江三峡坝区的相关岸电技术研究 |
2.1 低压大容量岸电系统供电技术 |
2.2 低压小容量一体化智能岸电供电技术 |
2.3 多船并靠级联供电技术 |
2.4 岸船并网故障诊断技术 |
2.5 船舶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技术 |
2.6 小结 |
第三章 适用于长江三峡坝区的岸电系统方案设计 |
3.1 靠岸固定式供电系统 |
3.1.1 方案设计 |
3.1.2 应用场景 |
3.2 靠岸浮动式供电系统 |
3.2.1 方案设计 |
3.2.2 应用场景 |
3.3 离岸固定式供电系统 |
3.3.1 方案设计 |
3.3.2 应用场景 |
3.4 离岸浮动式供电系统 |
3.4.1 方案设计 |
3.4.2 应用场景 |
3.5 小结 |
第四章 推广价值及效益分析 |
4.1 效益分析 |
4.2 推广价值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基于直流励磁及选相控制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特高压变压器励磁涌流特性及对电网的影响研究 |
1.2.2 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机理及对电网的影响 |
2.1 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及谐波特性 |
2.1.1 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 |
2.1.2 励磁涌流的谐波特性 |
2.2 励磁涌流在直流输电中的负面作用 |
2.2.1 直流谐波保护动作问题 |
2.2.2 直流换相失败问题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直流分量补偿的励磁涌流抑制方法 |
3.1 抑制原理及方法 |
3.1.1 励磁涌流直流分量对变压器饱和特性的影响 |
3.1.2 基于直流分量补偿的抑制方法 |
3.1.3 基于受控源模型的仿真验证 |
3.2 抑制装置的设计和建模 |
3.2.1 基本结构 |
3.2.2 直流电流控制 |
3.2.3 VSC型直流励磁电源 |
3.3 抑制装置的仿真分析 |
3.3.1 单相合闸过程 |
3.3.2 三相合闸过程 |
3.4 小结 |
第4章 直流励磁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变压器合闸策略 |
4.1 变压器选相投切技术 |
4.1.1 无剩磁条件下的选相合闸 |
4.1.2 有剩磁条件下的选相合闸 |
4.2 直流分量补偿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合闸策略 |
4.2.1 合闸策略 |
4.2.2 仿真验证 |
4.3 预励磁与选相控制相结合的合闸策略 |
4.3.1 合闸策略 |
4.3.2 仿真验证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特性及其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
1.2.2 并列运行变压器涌流识别方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换流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与特殊问题 |
2.1 换流变压器的接线方式与结构特点 |
2.2 换流变压器励磁电流的特殊问题 |
2.2.1 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 |
2.2.2 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问题 |
2.3 换流变压器的电流差动保护 |
2.3.1 电流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 |
2.3.2 并联运行换流变压器电流差动保护配置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及其对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 |
3.1 电力变压器的励磁涌流产生机理及特征 |
3.1.1 单台变压器的励磁涌流 |
3.1.2 并列运行变压器的和应涌流 |
3.2 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基本特点 |
3.3 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对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 |
3.3.1 对称性涌流对大差保护的影响 |
3.3.2 和应涌流对大差保护的影响 |
3.3.3 换流变压器和应涌流对大差保护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判据及保护方案 |
4.1 单台星角变压器的角侧环流与星侧零序电流 |
4.1.1 星角变压器空载合闸 |
4.1.2 星角变压器合闸于单相接地故障 |
4.2 换流变压器复合环流与复合零序电流 |
4.2.1 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 |
4.2.2 换流变压器合闸于单相接地故障 |
4.3 基于波形相关系数的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
4.3.1 基于波形相关系数的涌流识别方法 |
4.3.2 换流变压器保护方案 |
4.3.3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差动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变压器保护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研究现状 |
1.2.3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保护及其相关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分析 |
2.2.1 电力变压器的运行工况 |
2.2.2 电力变压器故障状态 |
2.3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及其相关分析 |
2.3.1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分析 |
2.3.2 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
2.4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理及其识别方法 |
2.4.1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理 |
2.4.2 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和故障电流仿真及其分析 |
3.1 引言 |
3.2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仿真及其分析 |
3.2.1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励磁涌流仿真 |
3.2.2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励磁涌流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3.3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故障电流仿真 |
3.3.1 内部绕组相间短路故障仿真及其分析 |
3.3.2 区内副绕组单相接地短路故障仿真 |
3.3.3 区内绕组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3.3.4 内部匝间短路仿真 |
3.3.5 区外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 |
4.1 引言 |
4.2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4.2.1 小波理论分析 |
4.2.2 离散小波变换 |
4.2.3 多分辨率信号分析 |
4.2.4 Malla快速算法 |
4.3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小波分析 |
4.4 基于小波理论极限学习机算法的励磁涌流识别 |
4.4.1 极限学习机算法原理 |
4.4.2 基于小波理论极限学习机算法的励磁涌流识别的实现 |
4.4.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改进HHT算法的变压器涌流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励磁涌流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和应涌流识别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变压器涌流和故障电流特性分析 |
2.1 励磁涌流特性分析 |
2.2 和应涌流特性分析 |
2.3 变压器内部短路故障分析与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改进算法 |
3.1 MEEMD算法 |
3.2 Hilbert变换 |
3.3 MEEMD算法对信号的处理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HHT改进算法的变压器涌流识别 |
4.1 基于T改进算法的变压器涌流识别判据 |
4.2 内部故障电流的仿真验证 |
4.3 励磁涌流识别的仿真验证 |
4.4 和应涌流识别的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术论文数据集 |
四、消除大容量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储能的大型风力电场自启动控制策略研究[D]. 王子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基于稀疏形态梯度奇异熵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案研究[D]. 黄鸣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直流剩磁对大容量变压器空载合闸特性的影响[J]. 朱小贤,淡淑恒,傅晓飞. 高压电器, 2020(04)
- [4]电力电子磁控电抗器及其合闸涌流抑制研究[D]. 黄文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5]岸电技术在长江三峡坝区的应用研究[D]. 王刚.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直流励磁及选相控制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技术研究[D]. 李沐. 山东大学, 2019(02)
- [7]换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特性及其识别方法研究[D]. 彭伍龙. 天津大学, 2019(01)
- [8]大型船舶变压器预充磁方案研究[J]. 黄彬,王杰,曹人靖,黄冬明,邰能灵,牛传凯. 舰船科学技术, 2019(11)
- [9]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差动保护[D]. 肖雅文.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改进HHT算法的变压器涌流识别研究[D]. 刘林.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