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有何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魏秀芬,张淑荣[1](2022)在《天津市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都市型畜牧业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现阶段体现出绿色化、科学化、信息化、组织化、高端化和高效化的基本特征。结合现代都市型畜牧业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天津市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方法,并选择2个代表性区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天津畜牧业绿色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但还未真正实现种养结合;科技成为天津畜牧业发展的驱动力,但机械化水平和饲养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信息化水平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大;企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快,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亟待加强;畜产品安全程度高,品牌化建设滞后;畜禽存栏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笔者根据测评结果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推进种养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信息化步伐,培育壮大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强品牌培育、增强畜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促进天津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白乌云[2](2021)在《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羊草是欧亚草原东部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原优势种之一,分布范围广,生态适应性强,在对异质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丰富的种内变异。羊草具有混合繁殖策略,快速的根茎克隆繁殖是其不断扩大种群规模和生存空间,成为草地群落优势种的关键。然而就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的种内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以野外原位观测为主的种内变异研究无法区分遗传变异和表型可塑性对种内变异的相对贡献。本文以不同地理来源66份羊草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非破坏性研究方法,在同质园栽培条件下研究羊草种内变异,将可塑性的影响排除在外,并通过分析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遗传分化的母环境效应影响,试图揭示羊草对地理和气候因子的大尺度长期适应机制。主要发现如下:(1)羊草性状种内变异显着,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羊草性状的种内变异总体表现为:根茎子株相关性状(29)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29)表型性状。表型性状中,叶长变异最小,茎长变异最大;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中,单向最大扩展距离的变异最小,扩展面积的变异最大;根茎子株相关性状中,克隆生长率的变异最小,母株根茎克隆增加倍数的变异最大。羊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表现为:表型(29)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29)根茎子株相关性状(29)质量性状。内蒙古中部地区羊草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综合值较高的优良羊草种质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西部和内蒙古中部地区。(2)羊草种内变异是对原生境气候和地理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原生境气候对羊草性状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顺序为:表型(单株产量)(29)根茎繁殖(29)母株抽穗率(29)母株分蘖。气温+降水量综合因子是导致羊草性状种内遗传分化的最重要气候因子;其次为平均气温和低温因子,尤其是低温和温差对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影响不可忽略,低温和较大日温差显着抑制羊草根茎克隆繁殖。纬度是影响羊草性状种内分化的最重要地理因子。纬度增加显着抑制羊草生长和根茎克隆繁殖。随纬度增加、经度减小和海拔升高,羊草呈叶片小型化、植株矮小化和根茎克隆繁殖力减弱趋势。(3)原生境气候和地理通过调节营养生长与根茎克隆繁殖关系来影响根茎克隆繁殖力茎长、株高、叶宽和叶片大小是显着影响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的重要地上部性状,表现为羊草茎长越长、植株越高大、叶片越宽大,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也相应越强。原生境地理和气候除了直接影响羊草根茎克隆繁殖以外,通过影响营养生长,并通过营养生长与根茎克隆繁殖之间的正反馈调节关系间接影响根茎克隆繁殖。(4)临近休眠前的果后营养期是羊草根茎克隆繁殖最重要时期,且这一关键时期的克隆生长受原生境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秋末果后营养期,羊草输出大量根茎子株,并加快根茎扩展速度,是羊草扩大种群规模和生长空间的最重要时期。羊草这一克隆生长关键时期的表现受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显着影响,表现为来自低纬度、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充沛、温差变化较小生境的羊草,在生长季后期输出更多的根茎子株,克隆生长率更高,根茎扩展更快,可见生长季末期输出大量冬性枝条和根茎加速向外扩展是羊草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结果。(5)植物内源激素参与调控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羊草根茎不同部位中检测出IAA-Asp等植物内源激素类物质8种,18个比较组中的8个比较组中5类植物内源激素类物质存在显着差异。12-OH-JA-Ile、CH3O-IAA和IAA-Asp在根茎节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根茎节间和根茎水平芽,根茎节中SA随根茎克隆繁殖力增强而呈下降趋势。根茎节是羊草根茎克隆生长最重要的部位,其植物激素调控下的分化活性和分化选择决定羊草种群生存发展策略。
李岩[3](2020)在《张承生态脆弱区封山禁牧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陆娜娜[4](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文中指出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治理中发展生态产业的措施之一。目前草地畜牧业为石漠化治理带来的成效如何、模式是否恰当,还未有系统的定量评价。本研究根据生态平衡理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存在的发展的耦合关系等理论,于2018分三次在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对6个人工草地和3个对照组样地进行土壤采样,并对土壤13个指标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对比评价人工草地带来的生态效益;基于2016年-2017年监测的草地土壤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数据,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毕节七星关区、贞丰县、关岭县、和施秉县草地畜牧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人工草地建植在整体上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与耕地和裸地相比,人工草地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P<0.05)。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是裸地的2.53倍;人工草地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要低于耕地和裸地。人工草地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含水量显着高于耕地、裸地(P<0.05),人工草地的土壤容重显着低于耕地、裸地(P<0.05)。(2)耦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准则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层是与准则层相联系的17个具体指标。(3)建立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对模型构建方法、模型构建方法在畜牧业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在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借用加权函数和数学模型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4)基于指标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区域范围,对研究区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的评价以涉及到的4个县/区为效益评价对象。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代入效益评价模型,得出2016年、2017年效益大小表现为,经济效益:贞丰县(0.447、0.413)、关岭县(0.437、0.446)>七星关区(0.354、0.387)>施秉县(0.268、0.236);社会效益:七星关区(0.311、0.312)>施秉县(0.261、0.278)>贞丰县(0.248、0.260)>关岭县(0.222、0.249);生态效益:七星关区(0.411、0.413)>施秉县(0.379、0.373)>贞丰县(0.328、0.327)>关岭县(0.318、0.315);综合效益:七星关区(0.361、0.376)>贞丰县(0.356、0.345)、关岭县(0.342、0.351)>施秉县(0.302、0.291)。
韩亚琼[5](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文中指出草原是牧区畜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国家天然绿色畜产品主要的生产基地。但由于草原自身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牧区畜牧业早期粗放式的发展,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产功能退化。为了切实保护草原生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在牧区半牧区县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中国草原牧区和草原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呼伦贝尔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概括、政策实施前后畜牧业发展特征与态势。在政策实施期间,通过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得到了恢复,植被盖度、高度、牧草产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指标提升显着。全市畜牧业经济总体发展较好,但近些年来牧业四旗畜牧业增加值出现下降,牲畜数量与畜产品产量出现波动。为了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畜牧养殖具体影响,本文从微观牧户畜牧养殖数据着手,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和Probit模型、随机前沿法及中介效应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牧户养殖效率的作用机制。基于对牧户养殖情况的研究,本文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策资金用于购买饲草料对牧户增加牲畜养殖量有正向影响。牧户养殖方式由全年自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减少草原放牧牲畜数量,减轻草场压力。牲畜养殖结构得到优化,牧户养殖牲畜中大畜、能繁母畜和改良种牲畜占比增加。牧户投入牲畜养殖资金增加,牲畜舍饲棚圈、生产设备等不断完善,但由于制度、干旱和财富观念等多种因素使得牧户借款增多,还款付息困难。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引导牧户养殖行为改变的同时,直接促进牧户畜牧养殖效率的提高。并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伴随着越来越多牧户转入或转出草场,草原流转间接提高牧户养殖效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下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完善牧区畜牧养殖发展配套政策支持、引导牧户合理投资畜牧养殖以及完善草原牧场流转体系的建议。
孙未未[6](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省份,具有发展通道经济的优势,且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优势较明显。但由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导致甘肃省产业发展不协调、优化升级遇瓶颈。因此,确定产业合作对象,通过省际间经济合作协调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研究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为出发点,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分析了甘肃省各产业发展及开展省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甘肃省种植业、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亟需合作带动的结论。其次,为梳理各产业合作对象。本文首先利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各产业分布格局、集聚状况,分析甘肃省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根据标准差椭圆相关数据及椭圆分布格局大致确定合作对象。之后,基于标准差椭圆结果,引入地缘经济相关指标,运用欧式距离法进一步筛选各产业合作对象。最后从依靠“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差异化合作、提升甘肃省产业竞争力等角度提出来深化甘肃省各产业省际合作空间的对策建议。
武玉环[7](2020)在《要素投入视角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蛋鸡养殖历史悠久,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散户养殖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村闲散资金及劳动力,极大提高了鸡蛋产量,有效满足了国内鸡蛋需求。随着蛋鸡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突发性疫情疫病时有发生、环保规制日趋严格等问题的出现,散户养殖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已不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为此,如何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效能,是蛋鸡适度规模养殖的首要目标和必经之路。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蛋鸡养殖规模在2000只以上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国八省实地调研数据,为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投入及适度规模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经济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详细分析蛋鸡养殖过程中生产要素变化及其对规模的影响,并从利润最大化、要素生产率、成本效率、要素禀赋等多个层面测算不同规模及不同区域农户养殖的适度规模,揭示蛋鸡产业发展路径,厘清要素禀赋变迁对蛋鸡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影响,为蛋鸡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聚集、效率提升、区域合理布局以及农户增收等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结论如下:第一,要素结构、要素替代及其与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之间的关系。利用调研所得第一手农户数据,根据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成本函数估计结果,构造最优生产模型,利润最大化模型测算农户蛋鸡养殖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1)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约为实际养殖规模的4倍,农户蛋鸡养殖规模还存在较大扩展空间;(2)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将成为农户蛋鸡适度规模养殖的实现路径。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上涨推动农户使用机械实现对劳动力的替代,规模化蛋鸡养殖户对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蛋鸡产业规模养殖与机械化协调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机械化养殖将成为我国农户规模化蛋鸡养殖的发展方向;(3)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对不同规模分布下的农户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存在差异。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可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对养殖规模在1万只以上农户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养殖规模在1万只以下农户的促进作用,从侧面反映出机械化养殖是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必经之路,1万只以上存栏量的规模化蛋鸡养殖户是未来蛋鸡产业发展的主体。第二,要素生产率、前沿成本、效率损失及其与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关系。同样使用调研所得第一手农户数据,将农户按不同规模区间及不同区域进行划分,对农户蛋鸡养殖的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及成本利润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农户前沿成本及成本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要素生产率角度看,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将朝着1万只以上发展;蛋鸡产业区域布局相对稳定,东部地区仍然是蛋鸡养殖的优势区域,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由于机械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户蛋鸡养殖在劳动生产率及成本利润率存在优势,西部地区成本效率损失较小,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东部地区为主,但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2)从前沿成本角度看,农户蛋鸡养殖的成本效率与养殖规模呈现倒U型分布,即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成本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当养殖规模超过17405只时,成本效率开始下降,养殖规模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成本效率的提升,蛋鸡适度规模养殖是产业成本效率提升的关键。第三,要素禀赋对蛋鸡产业及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影响。该部分结合蛋鸡产业发展面临的要素禀赋变迁历程,实证分析农户要素禀赋对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蛋鸡养殖呈现明显的诱致性偏向,产业增长路径朝着“资金密集型”发展。机械作为典型的“劳动节约型”生产要素,农户蛋鸡养殖的机械投入逐年增加,蛋鸡产业发展正在突破“过密化”困境,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变化,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规模养殖发展,产业增长动力也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动力转变为依靠资金、技术等要素上来,产业资本深化程度不断提高;(2)资金禀赋是影响农户蛋鸡养殖规模最重要的因素,农户蛋鸡养殖规模扩大的关键在于突破资金约束,实现蛋鸡养殖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蛋鸡适度规模养殖。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提出了要素投入视角下实现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政策建议:提高蛋鸡养殖机械化水平;完善发展农业信贷政策,为农户规模化养殖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和发展蛋鸡产业要素市场供应机制,稳定要素价格,降低养殖成本;规范简化养殖用地审批程序,合理布局蛋鸡养殖区域;培育新型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蛋鸡产业适度规模发展。
李伊彤[8](2020)在《三生协同导向下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作为党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在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草原聚落空间的绩效高低,关系到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快慢与聚落自身发展优劣。内蒙古牧业型草原聚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空间布局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产业落后、服务设施滞后,但拥有丰富的草原文化与社会人文底蕴。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历程后,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原本淳朴的草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在城乡规划领域下,如何以空间为抓手平衡牧业型草原聚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上的关系,成为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适宜发展的关键。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绩效的研究旨在运用绩效的手段发掘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空间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对草原聚落生态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查,以量化研究为手段,三生协调为导向,对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绩效进行有测度的研究。本研究以3S技术为空间分析平台,对牧业型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对旗域内生态服务功能、产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对聚落设施便利性、区位优势度进行分析,通过多因子评价法从功能适宜性入手,对研究区三生空间进行初步划定;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镶黄旗2006-2017年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进行研究,构建包含6个子目标层16项评价因子的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镶黄旗61个村(嘎查)2016年空间结构绩效进行评价,构建5个目标层14个字目标层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探求草原聚落主导空间影响因素;结合三生空间划定结果,从旗域层面及聚落层面提出三生协调发展策略。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对牧业型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的效益进行量化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果:(1)以镶黄旗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草原聚落空间划分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生活宜居区、极适宜放牧区等8个区划;(2)以三生协同为角度,构建宏观、微观空间结构绩效评价因子库;(3)建立纵向、横向双维度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并以镶黄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由于聚落空间及其周边生态的复杂性,使得规划决策中对其的认知把控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不合理空间政策的出现。从“绩效”的视角深入聚落空间问题,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英[9](2020)在《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杨湾村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社员为获取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而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积极支持社员表达和维护自身的各项权益。在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村社会内生力量参与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事务中,已经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对乡村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地位、路径、制约因素等方面。毋庸讳言,关于合作社在乡村社会的具体运转如何影响乡村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弄清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本文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以杨湾村兴富合作社为例开展了个案研究。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着重讨论了兴富合作社对杨湾村的村民法律意识、乡村社会组织、及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对杨湾村和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进行白描式的分析。通过对杨湾村的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组成、社会经济特征、产业特征的介绍,弄清了兴富合作社存在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兴富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以及经营管理的介绍,弄清了合作社的经营现状;通过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杨湾村的运转描述,说明了兴富合作社在杨湾村是最具力量的社会组织之一。其次,分析兴富合作社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影响。通过论述兴富合作社作为一个现代的经济组织依法设立、依法治理,对权利观念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结论认为,兴富合作社增加了社员制定规章制度、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和能力,有助于培养社员民主观念、培养民事权利观念,树立法治理念。再次,分析兴富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影响。通过论述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委会、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党支部、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说明兴富合作社对杨湾村社会组织有重要影响。结论认为兴富合作社与村委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乡村治理的关键;兴富合作社与村党支部的互动与协作促进双方治理目标的实现;兴富合作社的出现使杨湾村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焕发活力。最后,分析兴富合作社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论述兴富合作社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产业化水平、兼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兴富合作社可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值、优化产业结构、打通市场渠道、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结论认为,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激发了杨湾村的发展活力,使传统的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转变顺利。兴富合作社为杨湾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多种因素,促进杨湾村乡村现代化进程与城镇接轨,为杨湾村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吴佩蓉[10](2020)在《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饮食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显露出来,畜牧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大气、水资源、土壤和人体健康。国家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但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养殖户作为畜牧业生产主体,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养殖全过程,深入研究养殖户对畜禽养殖污染政策的行为响应,可以为防治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借鉴,有利于减轻畜禽养殖污染的同时保持畜牧业稳步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吉林省的畜禽养殖污染状况和防治政策沿革进行系统分析,具体包括吉林省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畜禽养殖污染的时序变化、空间特性,梳理分析畜禽养殖污染政策的演进历程及政策工具,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结合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生猪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认知及行为响应情况;再次,利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优化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对策建议。围绕以上的研究内容,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迅速,主要畜禽的存栏量、出栏量不断扩大,各肉类产量持续增长,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也随之加重,从时间来看排放总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从空间来看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东、西两个地区污染较轻。我国中央层面的畜禽养殖污染政策体系框架从党的政策到地方法规可以分为5个层级,我国目前采用的政策工具是命令控制型政策与经济激励型政策结合。吉林省依据中央层面的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地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积极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全面地推进畜禽粪污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第二,通过对吉林省230户生猪养殖户的调研分析可知,养殖户年龄集中在中老年,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及以下,中小规模养殖户仍是现在的养殖主体,养殖户的环保认知程度有待提升,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认知度较低、满意度较高。在养殖全过程中,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可以分为养殖前的科学选址行为、标准化设施建设行为,养殖中的投入品规范使用行为,养殖后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行为,各项行为响应的程度大小不一,依次为25.66%,58.26%,83.91%,64.35%,100.00%。第三,通过多变量Probit模型对230份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可知,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下养殖户的5种行为响应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存在互补效应。此外,养殖户的个人及家庭特征、养殖生产特征、环保认知特征以及政策特征等4方面的14个变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情况。其中,养殖规模、参加合作社情况、养殖户对养殖业污染环境的认知与防治意愿、政府的检查与补贴是最显着的影响因素。根据以上几点研究结论,对我国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逐步完善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体系(2)“分区施策”地防治畜禽养殖污染(3)加强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宣传教育(4)加大对畜牧业污染防治的研发投入。
二、北京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有何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有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内涵与基本特征 |
1.1 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内涵 |
1.2 现代都市型畜牧业的基本特征 |
1.2.1 绿色化 |
1.2.2 科学化 |
1.2.3 信息化 |
1.2.4 组织化 |
1.2.5 高端化 |
1.2.6 高效化 |
2 天津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目标任务 |
2.2 构建原则 |
2.2.1 科学性和客观性 |
2.2.2 系统性和层次性 |
2.2.3 地域性和通用性 |
2.2.4简洁性和可操作性 |
2.2.5 示范性和前瞻性 |
2.3 天津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基础上,根据天津 |
2.3.1 绿色化指标 |
2.3.2 科学化指标 |
2.3.3 信息化指标 |
2.3.4 组织化指标 |
2.3.5 高端化指标 |
2.3.6 高效化指标 |
3 天津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3.1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
3.1.1 统计年鉴和资料汇编等 |
3.1.2 行业管理部门数据 |
3.1.3 官方公布数据 |
3.1.4 调研数据 |
3.2 样本选择 |
3.2.1 样本数量选取原则 |
3.2.2 样本地区 |
3.2.3 样本对象 |
3.2.4 样本标准 |
3.2.5 样本数据时点 |
4 天津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4.1 不同畜禽存栏量折算方法 |
4.2 评价基准值确定方法 |
4.2.1 通过计算获得 |
4.2.2 征求行业管理部门和专家意见设定 |
4.3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
4.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5 评价综合值的计算方法 |
5 天津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测评 |
5.1 样本选取情况 |
5.2 评价指标历史值 |
5.3 标准化处理后指标值 |
5.4 评价结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绿色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但还未真正实现种养结合 |
6.1.2 科技成为天津畜牧业发展的驱动力,但机械化水平和饲养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
6.1.3信息化水平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大 |
6.1.4 企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快,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亟待加强 |
6.1.5 畜产品安全程度高,品牌化建设滞后 |
6.1.6 畜禽存栏减少,经济效益下降 |
6.2 建议 |
6.2.1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种养结合 |
6.2.2 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信息化步伐 |
6.2.3 培育壮大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发展 |
6.2.4 加强品牌培育,增强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
6.2.5 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2)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羊草概述 |
1.2 羊草克隆繁殖策略 |
1.2.1 羊草繁殖策略 |
1.2.2 羊草根茎克隆可塑性 |
1.3 植物种内变异的生态学意义及影响因素 |
1.3.1 植物种内变异的生态学意义 |
1.3.2 植物种内变异的影响因素 |
1.3.3 植物种内变异机制 |
1.4 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
1.4.1 气温升高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
1.4.2 降水变化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
1.4.3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联合作用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7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地概况 |
2.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及其地理分布 |
2.3.1.1 羊草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
2.3.1.2 基于数量性状的羊草材料聚类分析 |
2.3.2 羊草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
2.4 讨论 |
2.4.1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显着 |
2.4.2 羊草性状遗传多样性较高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原生境气候、地理因素对羊草性状种内分化和分布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地概况 |
3.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
3.3.2 G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
3.3.3 B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
3.3.4 地理因素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
3.3.5 距离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原生境气候驱动羊草性状遗传分化 |
3.4.2 原生境地理影响羊草性状遗传分化 |
3.4.3 加强适应性管理,降低气候暖干化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地上部性状对根茎克隆繁殖力的影响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地概况 |
4.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地上部性状与根茎克隆繁殖力曲线拟合分析 |
4.3.2 地上部性状与根茎克隆繁殖力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4.4 讨论 |
4.4.1 羊草营养生长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 |
4.4.2 羊草分蘖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 |
4.4.3 羊草有性繁殖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一定权衡 |
4.4.4 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调控机制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羊草根茎克隆繁殖时间动态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地概况 |
5.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根茎克隆繁殖相关性状的时间动态 |
5.3.2 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根茎克隆繁殖相关性状时间动态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秋末果后营养期是羊草扩大种群规模和生长空间的最重要时期 |
5.4.2 秋末果后营养期也是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遗传分化的关键时期 |
5.5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羊草根茎克隆繁殖相关代谢组学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试验材料的典型性验证 |
6.3.2 代谢物检测结果 |
6.3.3 代谢物分类及功能注释 |
6.3.4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4.1 IAA结合物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的作用 |
6.4.2 JA代谢物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的作用 |
6.4.3 植物内源激素互作调控羊草根茎克隆生长 |
6.5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草地畜牧业与效益监测评价 |
(二)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与效益监测评价 |
(三)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三 石漠化治理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监测 |
(一)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 |
1 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2 人工草地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的影响 |
(二)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 |
1 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2 人工草地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的影响 |
(三)无-潜在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 |
1 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2 人工草地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的影响 |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 指标筛选的方法 |
(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1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2 指标说明及计算 |
五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 |
(一)层次分析法 |
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流程 |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
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2 评价模型建立 |
(三)评价模型的确定 |
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2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
3 评价模型的最终确定 |
六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综合评价 |
(一)指标原数据标准化 |
1 指标数据标准化内涵 |
2 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果 |
(三)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1 评价结果 |
2 结果分析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0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4.3 计量分析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
2.1.2 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 |
2.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牲畜养殖影响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经济学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及畜牧生产概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2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 |
3.2.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内容 |
3.2.2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标准 |
3.2.3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成效 |
3.3 呼伦贝尔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
3.3.1 牧业产值与增加值 |
3.3.2 牲畜数量与畜产品产量 |
3.4 本章小结 |
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的影响 |
4.1 理论框架 |
4.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规模的影响 |
4.2.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模型选取与构建 |
4.2.3 实证估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
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方式的影响 |
4.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结构的影响 |
4.5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投资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效率的影响 |
5.1 理论框架 |
5.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背景下牧户养殖效率变化 |
5.2.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模型选取与构建 |
5.2.3 实证估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
5.2.4 效率测算与描述性统计 |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效率的影响 |
5.3.1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模型选取与构建 |
5.3.3 实证估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有利于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改变牧户养殖行为 |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牧户养殖效率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牧区畜牧养殖发展配套政策支持 |
6.2.2 引导牧户合理投资畜牧养殖 |
6.2.3 完善草牧场流转体系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介绍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梳理 |
1.2.1.1 甘肃省省际经济合作现状 |
1.2.1.2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1.2.2 国外经济合作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相关理论概述 |
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1.1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2.1.2 竞合理论 |
2.2 区位理论 |
2.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
2.2.2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
2.3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
2.4 区域布局理论 |
2.4.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4.2 增长极理论 |
2.4.3 点轴开发理论 |
2.4.4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
3.拓展省际合作空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1 甘肃省深化省际合作的可行性 |
3.1.1 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良好 |
3.1.2 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显着 |
3.1.3 甘肃省具有良好的省际合作基础 |
3.2 甘肃省发展省际合作的必要性 |
3.2.1 数据信息产业需要技术带动和支撑 |
3.2.2 服务业发展亟需均衡化 |
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甘肃省与其他省份经济合作领域探索 |
4.1 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相关介绍 |
4.1.1 标准差椭圆方法介绍 |
4.1.2 标准差椭圆文献梳理 |
4.2 产业类型及其指标体系构建 |
4.2.1 结合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确定产业类型 |
4.2.2 指标类型构建 |
4.3 “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产业分布格局 |
4.3.1 种植业分布格局 |
4.3.2 畜牧业分布格局 |
4.3.3 交通物流业分布格局 |
4.3.4 文化旅游业分布格局 |
4.3.5 高新技术产业分布格局 |
4.3.6 能源制造业分布格局 |
4.3.7 服务业分布格局 |
5.基于欧式距离方法的合作对象分析 |
5.1 欧式距离方法适用性分析 |
5.2 指标选取 |
5.3 指标标准化及欧式距离计算 |
5.4 各产业省际经济关系分析 |
5.4.1 种植业省际经济关系分析 |
5.4.2 畜牧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3 交通物流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4 文化旅游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5 高新技术产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6 能源制造产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7 服务业省际经济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6.融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甘肃省与其他省份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地缘经济关系,开展差异化合作 |
6.1.1 差异化发展,规避同质竞争 |
6.1.2 积极争取经济关系不明确省份 |
6.2 农业合作建议 |
6.2.1 构建“一带一路”区域农产品产销链 |
6.2.2 集聚西部省份,规模化发展农业 |
6.2.3 借助循环农业提高甘肃省农业竞争力 |
6.3 交通物流业合作建议 |
6.3.1 依靠政府推动“一带一路”西部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共建 |
6.3.2 借助物流枢纽优势拓展与“一带一路”中东部省份合作 |
6.4 文化旅游业合作建议 |
6.4.1 以“西北联游”模式深化周边省份合作 |
6.4.2 搭建旅游平台以推动省际间旅游互动 |
6.4.3 以红色旅游深化民心相通 |
6.5 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建议 |
6.5.1 以人才、技术引进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6.5.2 以基础设施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
6.6 以清洁能源生产促能源制造业合作 |
6.7 服务业合作建议 |
6.7.1 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 |
6.7.2 壮大服务业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要素投入视角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 |
1.2.2 农户要素投入与生产规模的研究 |
1.2.3 我国蛋鸡养殖要素投入与适度规模养殖的研究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2.1.2 农业生产要素 |
2.1.3 蛋鸡规模养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最优化农户理论 |
2.2.3 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
2.3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投入与适度规模的分析框架 |
2.4 总结 |
第三章 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
3.1 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共性与特性 |
3.1.1 畜禽规模化养殖的一般特征 |
3.1.2 蛋鸡规模化养殖的特性 |
3.1.3 农户蛋鸡养殖的经济学属性 |
3.2 我国蛋鸡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 |
3.2.1 蛋鸡养殖规模的变化 |
3.2.2 蛋鸡养殖区域布局 |
3.2.3 规模化蛋鸡养殖现状 |
3.2.4 蛋鸡养殖要素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
3.3 我国农户蛋鸡规模化养殖特征 |
3.3.1 调研户区域分布 |
3.3.2 调研户养殖规模分布 |
3.3.3 调研户养殖基本情况 |
3.3.4 调研户投入及产出基本情况 |
3.4 简要结论 |
第四章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结构与适度规模分析 |
4.1 分析框架 |
4.2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产出弹性 |
4.2.1 理论模型 |
4.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2.3 基于要素产出弹性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 |
4.3 农户蛋鸡养殖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 |
4.4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结构调整 |
4.5 简要结论 |
第五章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替代对规模的影响分析 |
5.1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替代对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
5.2 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替代弹性 |
5.2.1 农户蛋鸡养殖的直接替代弹性 |
5.2.2 要素价格与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替代弹性 |
5.3 要素替代弹性对农户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 |
5.4 简要结论 |
第六章 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生产率、成本效率与适度规模 |
6.1 生产效率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机理 |
6.2 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生产率与适度规模 |
6.3 农户蛋鸡养殖成本效率与适度规模 |
6.4 简要结论 |
第七章 要素禀赋变迁与蛋鸡养殖适度规模发展 |
7.1 分析框架 |
7.2 蛋鸡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7.2.1 非农就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
7.2.2 饲料产业发展 |
7.2.3 机械化养殖 |
7.2.4 蛋鸡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7.3 农户要素禀赋对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 |
7.3.1 劳动力禀赋 |
7.3.2 资金禀赋 |
7.3.3 社会资源禀赋 |
7.3.4 实证分析 |
7.4 简要结论 |
第八章 农户蛋鸡养殖规模调整意愿与行为分析 |
8.1 分析框架 |
8.2 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决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2.1 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决策及影响因素 |
8.2.2 农户规模化蛋鸡养殖风险认知 |
8.3 农户养殖规模调整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8.3.1 模型构建 |
8.3.2 变量选取 |
8.3.3 结果分析 |
8.4 简要结论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三生协同导向下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界定 |
1.4.2 三生空间结构 |
1.4.3 空间结构绩效 |
1.4.4 草原聚落的界定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研究 |
2.1 三生空间划分相关研究 |
2.1.1 土地利用视角下三生空间功能划分研究 |
2.1.2 生态学视角下三生空间功能划分研究 |
2.1.3 乡村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 |
2.2 空间绩效相关研究 |
2.2.1 空间绩效研究的发展历程 |
2.2.2 空间绩效研究的尺度 |
2.2.3 空间绩效研究的维度 |
2.3 草原聚落相关研究 |
2.3.1 草原聚落空间研究 |
2.3.2 草原聚落的自然生态研究 |
2.3.3 草原聚落的产业经济研究 |
2.3.4 草原聚落的社会文化研究 |
2.4 研究契机 |
2.4.1 空间绩效评价研究的契机 |
2.4.2 草原聚落空间绩效研究的契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镶黄旗草原聚落三生空间划定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环境现状 |
3.1.2 资源禀赋现状 |
3.1.3 经济社会现状 |
3.2 三生空间关系分析 |
3.2.1 三生空间内涵 |
3.2.2 三生空间特征 |
3.2.3 三生空间结构关系 |
3.2.4 土地利用中三生空间分类 |
3.2.5 土地利用中分布特征 |
3.3 三生空间划定分析框架 |
3.3.1 三生空间划定思路 |
3.3.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3.3.3 分布特征因子选择与计算 |
3.4 三生空间划定分析 |
3.4.1 三生空间分布特征 |
3.4.2 三生空间划定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构建 |
4.1 评价框架构建 |
4.1.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4.1.2 评价维度选择 |
4.1.3 评价框架建立 |
4.2 评价方法 |
4.2.1 评价方法选择 |
4.2.2 纵向评价方法 |
4.2.3 横向评价方法 |
4.3 评价指标因子库建立 |
4.3.1 评价数据库来源 |
4.3.2 生态空间指标因子库建立 |
4.3.3 生产空间指标因子库建立 |
4.3.4 生活空间指标因子库建立 |
4.4 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4.4.1 评价因子选择原则 |
4.4.2 纵向评价因子选择 |
4.4.3 横向评价因子选择 |
4.4.4 纵向评价体系构建 |
4.4.5 横向评价体系构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镶黄旗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实证 |
5.1 评价结果 |
5.1.1 纵向绩效评价结果 |
5.1.2 横向绩效评价结果 |
5.2 旗县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数据包络分析 |
5.2.2 结论探讨 |
5.3 聚落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权重分析 |
5.3.2 热点分析 |
5.3.3 结论与讨论 |
5.4 镶黄旗三生空间结构绩效优化策略 |
5.4.1 生态空间保护策略 |
5.4.2 生产空间发展策略 |
5.4.3 生活空间优化策略 |
5.4.4 三生空间协同布局策略 |
5.5 评价体系适用性分析 |
5.5.1 评价因子地域性 |
5.5.2 评价方法科学性 |
5.5.3 评价结果准确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三生空间划定因子图层 |
附录2 :纵向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
附录3 :横向评价数据结果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9)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杨湾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乡村社会组织 |
2.1.2 乡村产业 |
2.1.3 法律意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法律移植理论 |
第三章 杨湾村、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分析 |
3.1 杨湾村基本情况 |
3.1.1 自然区位条件 |
3.1.2 社会组成状态 |
3.1.3 经济发展特征 |
3.1.4 产业发展特征 |
3.2 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
3.2.1 发展历程 |
3.2.2 组织架构 |
3.2.3 经营管理 |
3.3 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杨湾村运转的基本情况 |
3.3.1 乡村社会组织方面 |
3.3.2 经济发展方面 |
第四章 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影响 |
4.1 权利观念增强 |
4.1.1 民主权利观念增强 |
4.1.2 民事权利观念增强 |
4.2 法治理念的逐渐养成 |
4.2.1 建章立制观念逐渐养成 |
4.2.2 法治宣传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
第五章 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影响 |
5.1 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委会 |
5.1.1 杨湾村村委会的现状 |
5.1.2 兴富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合作与竞争 |
5.2 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党支部 |
5.2.1 杨湾村党支部的现状 |
5.2.2 兴富合作社与村党支部的互动与协作 |
5.3 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集体经济组织 |
5.3.1 杨湾村集体经济组织现状 |
5.3.2 兴富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
第六章 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 |
6.1 缓和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
6.1.1 科技投入增加 |
6.1.2 农业产值提升 |
6.2 提高了产业化水平 |
6.2.1 产业结构优化 |
6.2.2 市场渠道扩展 |
6.3 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 |
6.3.1 自然环境改善 |
6.3.2 人居环境改善 |
结论 |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吉林省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政策沿革 |
3.1 吉林省畜牧业环境污染状况 |
3.2 畜牧业污染防治的政策沿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认知及行为响应分析 |
4.1 研究区域与问卷设计 |
4.2 样本养殖户基本特征分析 |
4.3 样本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及防治政策的认知 |
4.4 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响应程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殖户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模型选择 |
5.3 变量说明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优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四、北京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有何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现代都市型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魏秀芬,张淑荣. 天津农业科学, 2022(02)
- [2]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D]. 白乌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张承生态脆弱区封山禁牧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D]. 李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D]. 陆娜娜.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养殖行为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D]. 韩亚琼.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D]. 孙未未.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要素投入视角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D]. 武玉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三生协同导向下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李伊彤.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
- [9]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杨湾村的影响研究[D]. 刘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养殖户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行为响应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吴佩蓉.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