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灌肠加工要求与检验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静[1](2021)在《复合牛肉酱配方与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玉[2](2021)在《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牛肉干营养美味方便,但传统工艺产生的牛肉干普遍存在质地坚硬、质量不稳定等缺陷,且我国发酵肉制品行业起步较晚,发酵牛肉干的开发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市面产品较少。本研究以牛臀肉为原料,通过筛选发酵剂、优化发酵工艺与调味料配方等拟开发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安全健康的发酵牛肉干产品,并对其发酵特性、品质、风味物质进行了探索研究,为发酵牛肉干新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菌种的基本发酵特性研究表明,乳酸片球菌、清酒乳杆菌及木糖葡萄球菌均可用于制备发酵牛肉干;通过不同菌种组合对发酵牛肉干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影响的对比研究,从产酸快、有利于风味物质形成及降组胺的角度综合考虑,确定本研究中制备发酵牛肉干的发酵剂为木糖葡萄球菌和清酒乳杆菌。2.发酵牛肉干发酵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牛肉的pH值、水分活度、亚硝酸盐残留量显着降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组胺含量与硫代巴比妥酸值缓慢增加,大分子蛋白质得到降解,牛肉质构与色泽得到改善;当菌种配比(木糖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为1:3、2:1、3:1,接种量为106-107CFU/g,发酵时间为16-32 h,发酵温度为32-42℃时,发酵牛肉的品质较好。3.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合响应面法对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微生物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发酵牛肉干的pH值(Y1)、综合评分(Y2)及牛肉发酵后的乳酸菌数(Y3)、葡萄球菌数(Y4)、菌落总数(Y5)与菌种配比(X1)、接种量(X2)、发酵温度(X3)、发酵时间(X4)之间关系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分别为:Y1=4.4-0.029X1-0.034X2-0.16X3-0.025X4-0.018X1X2+0.026X1X3+0.066X1X4+0.00325X2X3-0.05X2X4-0.018X3X4+0.023X12-0.038X22+0.19X32-0.086X42Y2=77.17+0.3X1+0.72X2-0.14X3+0.31X4-0.61X1X2-1.44X1X3-0.52X1X4-0.83X2X3-1.94X2X4+0.34X3X4+0.33X12+1.09X22-0.23X32+1.15X42Y3=12.19-0.00173X1+0.061X2-0.012X3-0.092X4+0.018X1X2+0.083X1X3+0.073X1X4+0.16X2X3+0.039X2X4-0.2X3X4-0.37X12-0.052X22-1.22X32+0.079X42Y4=10.1-0.091X1+0.047X2+0.1X3-0.092X4-0.0098X1X2-0.22X1X3-0.1X1X4-0.014X2X3-0.13X2X4+0.054X3X4-0.22X12-0.16X22-0.98X32-0.2X42Y5=12.14-0.034X1+0.09X2-0.024X3-0.12X4+0.021X1X2+0.23X1X3+0.087X1X4+0.032X2X3+0.039X2X4-0.16X3X4-0.32X12-0.055X22-1.22X32+0.072X42发酵牛肉干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木糖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1:3、接种量为107CFU/g、发酵时间为16 h、发酵温度为32℃,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发酵牛肉干综合感官评分为85.21。4.发酵牛肉干调味料配方优化研究表明,在食盐1-2%、葡萄糖0.5-1.5%、亚硝酸钠0.009-0.012%、白砂糖2-3%、酱油1-5%、料酒1-3%、辣椒粉0.5-1.5%、十三香0.5-1%范围内时,发酵牛肉干品质较好;调味料配方正交最优组合为食盐1%、葡萄糖0.5%、酱油3%,此时发酵牛肉干综合感官评分为85.63。5.发酵牛肉干不同加工阶段品质特性研究表明,与发酵前相比,牛肉发酵后pH值、水分活度、亚硝酸盐残留量、硬度、咀嚼性均显着降低;乳酸菌与葡萄球菌成为优势菌种,肠杆菌的生长受到一定抑制;红度值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且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游离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为主,其中油酸占比最大;发酵后检出47种挥发性化合物,高于发酵前42种,提高了牛肉干中醛、醇、酚、酯、酸、含氮及其他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
孙琦[3](2020)在《米香肠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冯彦军,徐玮,周秀银,牟振国[4](2020)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多仅用于评价食品是否合格,其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本身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全方位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全面实现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有效提高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赵研[5](2018)在《新疆伊犁地区传统马肉熏制工艺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新疆伊犁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马匹产地之一,马肉的肉质具有柔软、细腻、香甜、瘦肉多、脂肪低的特点。新疆伊犁地区的马肉加工主要以熏制加工为主,但加工工艺较为简单,手法粗放,精深程度不足,故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显着。本文以新鲜马肉作为原料,研究了烟熏马肉制品的加工工艺,并分析了烟熏马肉成品的质量指标以及产品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烟熏马肉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最佳烟熏时间为6h。使用仪器检测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加工工艺对烟熏马肉质构和色泽的影响,研究表明烟熏液种类和浓度、发色助剂的添加以及熟化方式对烟熏马肉的色泽和质构有显着影响;采用感官评价的方法确定了最佳的基础调味料配方,研究了脉动压腌制技术,渗透速率能够达到常压静态腌渍的四倍,左右具有良好的腌制效果。(2)确定烟熏马肉制品的生产工艺条件为:新鲜切分好洗净的马肉在80 g/L水浓度的着色烟熏液中浸渍1h,添加新鲜马肉重2.5%的食盐、2.0%的蔗糖、0.2%的味精、适当的香辛料以及0.03%的硝酸盐,采用脉动压滚揉腌制技术进行腌制,马肉烟熏时间长度为6.0h,采用煮的熟化方式1.5h或蒸的熟化方式2.0h熟化后真空包装,作杀菌处理。(3)烟熏马肉制品分别在4℃、20℃、30℃条件下贮藏60天,产品的感官评价随着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的改变会发生变化,随着温度升高和储藏时间延长肉品质(添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都在可接受的水平内。当烟熏马肉储藏时间为6m时,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均呈阴性,说明熟化杀菌效果良好;菌落总数的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能够满足保质期内品质要求。
朱荣[6](2017)在《2015年度熟肉制品监督抽查结果分析》文中认为我国肉制品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这为肉制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然而熟肉制品的安全事件常有发生,加强熟肉制品的质量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我单位2015年国家监督抽查熟肉制品相关品质指标检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反映该类产品质量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探讨与之密切相关的内外因素,提出质量分析报告,并对我国的检测标准及监管提出有效建议,以更好地监测中国肉制品发展,从而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预包装熟肉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总共抽查企业数588家,抽查总批次数916件,合格批次数860件,批次合格率为93.9%。查产品种类主要有酱卤肉、肴肉、肉松、肉干、肉脯、速冻熟肉制品、肉罐头、熏煮火腿、香肠等,不合格产品数56件、不合格项次数68次。涉及不合格指标有食品添加剂项目、理化项目和微生物项目,不合格样品件数分别为20件、26件和20件;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项次数占总不合格项次数的比率为32.4%,微生物不合格项次数占总不合格项次数的比率为29.4%。2.2015年度共抽检29个省、市、自治区,抽查合格率分别为北京97.6%、天津83.3%、河北85.1%、山西94.9%、内蒙古95.5%、辽宁93.4%、吉林100%、黑龙江96.7%、上海 93.0%、江苏 100%、浙江 97.5%、安徽 88.2%、福建 88.2%、江西 92.3%、山东100%、河南100%、湖北100%、湖南93.1%、广东97.7%、广西88.0%、重庆96.6%、四川 87.8%、贵州 91.3%、云南 92.3%、陕西 85.3%、甘肃 91.7%、青海 100%、宁夏100%、新疆100%。3.2015年度大型企业的企业合格率为98.0%,产品合格率为98.6%;中型企业的企业合格率为94.9%,产品合格率为95.5%;小型企业的企业合格率为91.7%,产品合格率为91.8%。4.通过2015年度抽查结果与分析,提出了可行有效的监管建议:建立健全我国熟肉制品标准监管体系;加强监督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加工、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与时俱进,用科技手段如互联网+食品监管实现全方位监管。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7](2017)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计生基层机构食品安全工作指南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督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为指导各地依法开展卫生计生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构建"县乡村一体化"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我委组织制定了《卫生计生基层机构食品安全工作指南》(以国卫办食品发﹝20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计生监
吴海玥,金鑫燕[8](2016)在《西式牦牛肉灌肠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牦牛肉为主要原材料,以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用L9(34)正交试验对西式牦牛肉灌肠的不同辅料配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最佳加工工艺,即鸡蛋、淀粉、食盐和酱油添加量分别为7%、7%、3%和4%时西式牦牛肉灌肠的感官指标最佳。
理云露[9](2014)在《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标准法规的比较及食品中被膜剂硬脂酸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2008年签订了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的以及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生效,加深了两岸贸易合作,促进了两岸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交流和讨论。近年来,由于客观原因,两岸企业执行着不同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和标准体系,其中使用范围及限量、类别名称、种类差异,适用的食品范围均存在差异,这将阻碍两岸食品贸易的发展。所以,开展两岸食品添加剂法规及使用标准对比研究非常必要,对促进两岸的进出口食品贸易和保障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全面的阐述。第一部分通过收集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标准及法律法规,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总体概述,然后分别以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和乳化剂为例,对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对食品添加剂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及操作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基于两岸食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两岸进出口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也尤为重要,以食品被膜剂硬脂酸为例,建立仪器快速检测方法,为日后的日常检测提供准确、快捷、方便的检测手段。通过目标物硬脂酸的仪器快速检测方法,我们得到了检测结果,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所得到的仪器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μg/mL和1.0μg/mL,回收率是83.4%-88.2%,RSD值在2.0%-10.3%之间。气质联用色谱法检测结果是:仪器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5μg/mL和0.02μg/mL。回收率91.1%-97.3%,RSD在3.8%-8.6%之间。
简清梅,王劲松,陈清婵[10](2013)在《南瓜保健肠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一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方便肉制品,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法]将新鲜南瓜、新鲜胡萝卜、木糖醇等添加到香肠中,开发出一种果蔬复合香肠,利用正交试验与感官评定确定主要原料的配方。[结果]试验确定主要原料的配方:南瓜21%、胡萝卜13.5%、木糖醇4.3%,大豆蛋白4%,该工艺配方条件下制得的南瓜保健香肠产品质量和各项指标均达到肉制品国家标准,且脂肪含量降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升高,均衡营养,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结论]试验制得的南瓜保健肠丰富了香肠的营养,同时起到降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肉灌肠加工要求与检验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灌肠加工要求与检验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2)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牛肉干研究进展 |
1.3 发酵肉制品研究进展 |
1.3.1 发酵肉制品概述 |
1.3.2 肉品发酵剂 |
1.3.3 品质特性 |
1.3.4 风味物质 |
1.3.5 安全性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菌种的基本发酵特性及筛选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制备 |
2.2.2 菌种发酵特性试验设计 |
2.2.3 发酵剂筛选试验设计 |
2.2.4 指标测定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种生长特性分析 |
2.3.2 菌种产酸特性分析 |
2.3.3 菌种耐盐性分析 |
2.3.4 菌种耐硝性分析 |
2.3.5 菌种耐热性分析 |
2.3.6 菌种耐酸性分析 |
2.3.7 菌种其他发酵特性分析 |
2.3.8 菌种间拮抗性分析 |
2.3.9 菌种筛选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酵牛肉干发酵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2.3 指标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pH值的影响 |
3.3.2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Aw值的影响 |
3.3.3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4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TBARS值的影响 |
3.3.5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
3.3.6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组胺含量的影响 |
3.3.7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蛋白质分子量的影响 |
3.3.8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质构特性的影响 |
3.3.9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色泽的影响 |
3.3.10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感官评分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微生物预测模型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4.2.3 指标测定方法 |
4.2.4 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 |
4.3.2 响应面发酵工艺优化分析 |
4.3.3 响应面微生物预测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酵牛肉干调味料配方优化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样品制备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指标测定方法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食盐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2 葡萄糖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3 亚硝酸钠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4 白砂糖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5 酱油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6 料酒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7 辣椒粉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8 十三香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
5.3.9 调味料配方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发酵牛肉干加工中理化特性与风味品质研究 |
6.1 材料与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样品制备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指标测定方法 |
6.2.4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发酵牛肉干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6.3.2 发酵牛肉干质构特性分析 |
6.3.3 发酵牛肉干色泽分析 |
6.3.4 发酵牛肉干理化性质分析 |
6.3.5 发酵牛肉干微生物指标分析 |
6.3.6 发酵牛肉干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 |
6.3.7 发酵牛肉干游离脂肪酸组成分析 |
6.3.8 发酵牛肉干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
2 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体系 |
2.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
2.2 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质量标准 |
2.3 食品添加剂的标识标准 |
2.4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卫生规范标准 |
3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主要内容 |
4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
4.1 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的基本要求 |
4.2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带入 |
4.3 关于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的混合使用 |
4.4 关于食品分类系统 |
4.5 关于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 |
5 结语 |
(5)新疆伊犁地区传统马肉熏制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马匹的研究现状和马肉的营养价值 |
1.1.1 国内外马匹研究现状 |
1.1.2 新疆伊犁地区马匹养殖现状 |
1.1.3 马肉的营养价值 |
1.2 熏制马肉研究进展 |
1.2.1 脉动压滚揉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
1.2.2 烟熏技术在食品制品中的应用 |
1.2.3 烟熏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含量的控制 |
1.3 新疆伊犁地区马肉加工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烟熏时间及烹调方式对熏马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构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烟熏马肉的生产工艺 |
2.2.1 工艺流程 |
2.2.2 工艺要点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设计 |
2.3.2 烟熏时间长度对产品风味的影响 |
2.3.3 熟化热加工方式对产品质构的影响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烟熏马肉组分分析 |
2.4.2 烟熏时间长度对成品风味的影响 |
2.4.3 熟化热加工方式对产品质构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熏液浓度及硝酸盐添加量对熏马肉色泽的影响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烟熏马肉的生产工艺 |
3.2.1 工艺流程 |
3.2.2 工艺要点 |
3.3 实验设计 |
3.3.1 烟熏液最佳浓度的筛选 |
3.3.2 硝酸盐添加量对产品颜色的影响 |
3.3.3 熟化条件对产品颜色的影响 |
3.3.4 感官评价方法 |
3.3.5 烟熏马肉颜色的测定 |
3.3.6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烟熏过程对烟熏马肉色泽的影响 |
3.4.2 硝酸盐添加量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3.4.3 熟化条件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调味料添加量对烟熏马肉风味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烟熏马肉的生产工艺 |
4.2.1 工艺流程 |
4.2.2 工艺要点 |
4.3 实验方法 |
4.3.1 食盐添加量的确定 |
4.3.2 蔗糖添加量的确定 |
4.3.3 味精添加量的确定 |
4.3.4 脉动压腌制对马肉腌制速率的影响 |
4.3.5 香辛料对烟熏马肉制品风味的改善研究 |
4.3.6 感官评价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食盐添加量对熏马肉感官指标的影响 |
4.4.2 不同蔗糖添加量对熏马肉感官指标的影响 |
4.4.3 不同味精添加量对熏马肉感官指标的影响 |
4.4.4 脉动圧腌制对马肉腌制速率的影响 |
4.4.5 香辛料对烟熏马肉制品风味的改善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烟熏马肉品质安全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 烟熏马肉的生产工艺 |
5.2.1 工艺流程 |
5.2.2 工艺要点 |
5.3 实验方法 |
5.3.1 烟熏马肉理化指标检测 |
5.3.2 苯并(a)芘的测定 |
5.3.3 烟熏马肉制品贮藏实验设计 |
5.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烟熏马肉产品成分分析 |
5.4.2 烟熏马肉产品苯并(a)芘含量的测定 |
5.4.3 烟熏马肉制品贮藏实验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2015年度熟肉制品监督抽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摘要 |
1.1 行业生产现状 |
1.1.1 肉制品行业生产现状 |
1.1.2 熟肉制品行业现状 |
1.2 监管现状 |
1.3 监管技术支撑 |
1.3.1 肉制品检测标准 |
1.3.2 采标情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抽样 |
2.2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1 理化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2 添加剂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3 微生物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4 动物源性及检测方法 |
2.3 判定依据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抽查情况统计 |
3.1.1 总体统计 |
3.1.2 分省别统计 |
3.1.3 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统计 |
3.2 不合格项目结果与分析 |
3.2.1 总体分析 |
3.2.2 添加剂指标分析 |
3.2.3 理化指标分析 |
3.2.4 微生物指标分析 |
3.2.5 动物源性分析 |
3.3 熏煮火腿、香肠制品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
3.4 跟踪抽查情况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质量走势预测和风险评估 |
4.1.1 食品添加剂 |
4.1.2 理化指标 |
4.1.3 微生物 |
4.1.4 动物源性及产品标识 |
4.2 行业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原因讨论 |
4.3 监管问题及建议 |
4.3.1 抽样环节问题 |
4.3.2 产品质量与标准符合性关系问题 |
4.3.3 对质量监管的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计生基层机构食品安全工作指南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4.6 |
(8)西式牦牛肉灌肠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3,4] |
1.1 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 |
1.3 工艺流程 |
1.4 配方 |
2 工艺要点[5] |
2.1 原料选择 |
2.2 腌制 |
2.3 斩拌 |
2.4 配料 |
2.5 灌制与填充 |
2.6 烘烤 |
2.7 蒸煮 |
2.8 烟熏 |
2.9 贮藏 |
2.1 0 成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感官评定[6] |
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9)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标准法规的比较及食品中被膜剂硬脂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 |
1.2 国外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现状 |
1.2.1 美国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现状 |
1.2.2 欧盟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现状 |
1.2.3 日本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现状 |
1.2.4 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现状 |
1.3 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现状 |
1.4 食品添加剂的国内外对比研究进展 |
1.5 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概况 |
1.6 开展两岸食品添加剂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食品添加剂标准法规的比较研究 |
2.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
2.2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
2.3 食品添加剂管理的法律依据 |
2.3.1 大陆地区 |
2.3.2 台湾地区 |
2.4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制 |
2.4.1 大陆地区 |
2.4.2 台湾地区 |
2.5 食品添加剂的编码系统 |
2.6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及限量 |
2.6.1 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
2.6.2 食品添加剂标准使用原则对比 |
2.7 食品添加剂品种标准 |
2.7.1 中国大陆 |
2.7.2 台湾地区 |
2.8 食品添加剂的标准格式对比 |
2.8.0 法规标准格式对比 |
2.8.1 台湾地区 |
2.8.2 列表格式对比 |
2.9 食品添加剂产品标识标准规定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峡两岸四种食品添加剂标准法规比较研究 |
3.1 食品防腐剂标准法规比较研究 |
3.1.1 食品防腐剂的分类 |
3.1.2 食品防腐剂的安全性 |
3.1.3 两岸食品防腐剂标准对比 |
3.2 食品抗氧化剂标准法规比较研究 |
3.2.1 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 |
3.2.2 食品抗氧化剂与人体健康 |
3.2.3 两岸食品抗氧化剂使用标准对比 |
3.3 海峡两岸食品甜味剂标准法规对比研究 |
3.3.1 食品甜味剂的定义和分类 |
3.3.2 食品甜味剂的安全性 |
3.3.3 两岸食品甜味剂使用标准对比 |
3.4 海峡两岸食品乳化剂标准法规对比研究 |
3.4.1 食品乳化剂的定义和分类 |
3.4.2 食品乳化剂的安全性 |
3.4.3 两岸食品乳化剂标准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简介 |
4.1 软件平台开发环境的介绍 |
4.1.1 开发工具 |
4.1.2 开发语言 |
4.1.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4.1.4 单元测试工具 |
4.2 软件平台的设计要点 |
4.2.1 服务器模式 |
4.2.2 MVC 设计模式 |
4.2.3 SSH 框架介绍 |
4.3 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数据管理系统模块功能介绍 |
4.4 食品添加剂管理系统的使用流程 |
4.5 小结 |
第5章 食品被膜剂-硬脂酸检测技术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仪器 |
5.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5.1.3 前处理方法 |
5.1.4 测定条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5.2.2 测定条件的优化 |
5.2.3 线性范围及灵敏度 |
5.2.4 精密度和回收率 |
5.2.5 不同样品中硬脂酸的含量测定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南瓜保健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南瓜保健肠加工工艺流程 |
1.3 试验方案设计 |
1.4 工艺步骤[7-8] |
1.5 感官评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正交试验确定的南瓜香肠的最佳配方 |
2.2 质量检测[9-10] |
3 结论 |
四、肉灌肠加工要求与检验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牛肉酱配方与工艺技术研究[D]. 陈静静.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D]. 张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米香肠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孙琦.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 冯彦军,徐玮,周秀银,牟振国. 食品工业, 2020(04)
- [5]新疆伊犁地区传统马肉熏制工艺改进研究[D]. 赵研.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2015年度熟肉制品监督抽查结果分析[D]. 朱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计生基层机构食品安全工作指南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7(01)
- [8]西式牦牛肉灌肠加工工艺研究[J]. 吴海玥,金鑫燕.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6(06)
- [9]海峡两岸食品添加剂标准法规的比较及食品中被膜剂硬脂酸检测方法的研究[D]. 理云露. 集美大学, 2014(02)
- [10]南瓜保健肠的工艺研究[J]. 简清梅,王劲松,陈清婵.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