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旖[1](2021)在《初中生消费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姜有宏[2](2021)在《上寄宿制学校 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文中研究表明寄宿学校孩子的家庭教育任重道远,但只要老师和家长都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就能够让孩子不负青春韶华,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成长!教育部门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力量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近年来,
刘璐瑶[3](2021)在《向童年学习 ——童年记忆影响成人儿童观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童年,是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必会经历的阶段,是人类文化的宝藏。作为曾经也是儿童的我们面对当下的儿童本应有着作为“过来人”的理解与感同身受,但现实中成人与儿童关系依然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儿童的声音被成人的斥责所淹没、儿童的眼睛被成人的功利所遮蔽、儿童的思想被成人的高控所抹杀。基于此,本研究以童年记忆为切入口,通过探究成人的童年记忆对其儿童观的影响,并结合童年的特性等方面,从理论与现实层面论证了童年的重要价值,以此为成人认识儿童、认识童年,与儿童建立平等、共情的对话关系提供一条可能途径。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目的性取样对具有良好儿童观的6名家长与6名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其童年时期的重要记忆与体现其当下儿童观的相关内容;接着,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整理出受访者的童年记忆与儿童观的具体类型;最后,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得出:第一,受访者的童年记忆主要涉及“生活环境”、“家庭”、“早年的教育经历”三个方面,以及“丰富性记忆”与“缺失性记忆”两种类型。其儿童观的内涵主要包括:“矛盾复杂的儿童特性”;“被低估了的儿童能力”;“关注个体与个性”;“把儿童当真正的一个人”;“落实尊重、陪伴与引导”五个维度。第二,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受访者的成长与其儿童观的建立有着持久、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唤醒”、“建构”的方式产生。第三,童年是连结成人与儿童的重要桥梁,是“你-我”关系建立的关键因素,是成人理解儿童、认识自己,与儿童建立平等共情的对话关系的宝贵资源。因此,成人应当向童年学习,用回忆自己过去的童年与虚心向当下儿童学习的方式来指引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袁书华[4](2021)在《福利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民工潮的伴生群体,最初是作为“三农”问题的副产品出现的,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是其“社会问题”。相对于家庭结构健全的非留守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分离确实处于不利境地。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其各项权益的实现和保护是他们自身及其家庭无法单独面对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其进行支持。因此,对于外出务工家庭将儿童留守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儿童福利政策的角度进行回应和解决。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儿童福利进行研究,但总体来看,目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已有的关于福利和儿童福利的研究多侧重客观福利制度和状况,很少有研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福利,从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整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更是少数。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的研究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数量较少。本研究以福利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儿童福利从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从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的角度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现状,尤其是探讨国家、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不同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的作用,同时揭示主观福利提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主要是在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客观福利与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质性研究则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获取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主体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福利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从而为全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水平提供政策依据。本研究以山东省LY县为例,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获取了调查样本,通过滚雪球抽样获取了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以以往研究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关于客观福利、主观福利及两者关系的五个假设,通过量化研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福利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在主观福利方面则不存在差异;在福利获取内容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福利和健康福利低于非留守儿童,在教育福利方面两个群体则不存在差异;在福利获取方式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资金福利和保护性服务福利方面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照顾性服务福利方面两个群体则不存在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从核心家庭、扩展家庭获取的福利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从国家、社区和志愿组织获取的福利在两个群体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客观福利获取影响其主观福利,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客观福利获取,最终发现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通过福利获取影响其主观福利。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对农村留守儿童从不同主体获取的福利进行质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不同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难以形成合力。本研究对各福利供给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剖析发现:核心家庭面临“物质在场、亲情缺失”的福利供给困境,扩展家庭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供给困境;农村社区面临空心化和村委公共事务庞杂无暇顾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志愿组织面临整体力量薄弱和个体志愿者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困境;国家则主要面临福利转型和各职能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晰及难整合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转型期农村家庭的非农化生产模式和现行的城市公共服务政策的二元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经超出了单个农民工家庭所能解决的范畴;国家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重现金补贴、轻服务保障使其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各职能部门在自身利益驱动下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村两委“重行政、轻服务”的现状使农村社区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难以发挥平台作用,农村公共文化衰落使社区缺乏互助精神和凝聚力;社会组织处于与政府不对等的合作关系中,对政府部门存在较强的经济依赖和行政依赖影响其福利递送效果。针对不同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的困境及原因,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进行了政策思考:首先,构建精准保障的儿童福利政策体系,要以需要满足为导向、以权利实现为原则制定儿童福利政策。其次,制定保障儿童福利的家庭政策,根据儿童福利保障中家庭角色定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取向,构建儿童友好型的家庭政策保障家庭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供给。再次,完善多元主体福利供给机制,要落实好政府福利供给的主导责任和家庭福利供给的主体责任,发挥好农村社区儿童福利供给的平台作用和学校儿童福利供给的传递作用,鼓励和引导志愿组织和民众发挥福利供给的中介作用。最后,以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儿童福利均衡供给,依托新型城镇化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助力,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为儿童福利增益。本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采用广义福利概念,除了借鉴以往研究中对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的研究内容外,同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福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福利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揭示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现状和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现状及困境进行探讨,全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福利。从研究视角来看,本研究以福利治理理论作为分析视角,不仅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同时探讨多元主体的福利供给机制。
庄佳卉[5](2021)在《小学财商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常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在进步。快速发展中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对于智商、情商人们已经不再陌生,现在财商作为三商之一,也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的财商教育而言,我国的财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商的发展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同样也关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因此,就算财商教育发展过程会有艰辛与曲折,但仍要不断尝试与反思。研究以常州市X小学为例开展研究,对小学财商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X小学已有的财商教育活动进行实际情况考察。通过实际的分析和调研,希望能够结合小学财商教育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因此文章主要围绕着现状、问题、问题产生原因、完善对策这四个方面开展。本研究以常州市x小学开展的财商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小学财商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包括对财商教育的概念内涵、财商教育涉及到的教育内容、财商教育的特点以及小学实施财商教育的必要性。其次,是对小学财商教育实践的探索,包括现在小学财商教育实施的理念、可运行的实施模式、实施途径以及通过这些方式实施的小学财商教育获得的成效。再次,分析现在小学财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旨在之后能做到对症下药。最后,根据对小学财商教育的实际调查以及教育反思,分别从政府、学校、家校、社校这几个方面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以期能进一步提升小学财商教育的有效性。
马贺庆[6](2021)在《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重要性不亚于母亲。然而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亲的参与度不容乐观,不仅参与的时间少,而且参与的方式简单粗暴、内容单一。研究表明,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参与度低的儿童在长大后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我控制力差、自卑等不良后果。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父亲能否高质量地参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回应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度。目前学界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虽多,但针对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研究较少,从社会工作实务出发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提升为研究重点,选取济南市S街道的流动儿童家庭为研究个案,在社会学习理论和优势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分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父爱同行”亲子小组的实践和反思。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主要分析了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及原因。调查发现,父亲参与度低主要表现在参与时间少、频率低,参与方式简单、粗暴,参与观念传统、陈旧,参与内容单一、重智轻德几个方面。造成父亲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父亲文化水平低、亲职教育能力不足,父亲沉迷电子产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原生家庭对父亲的消极影响,母亲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重视不足,支持性资源缺乏且利用程度低等。第三部分为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实务过程,该部分介绍了小组开始前的筹备工作,重点描述了小组的形成期、转折期、成熟期及结束期中的活动过程、组员表现、活动效果和活动反思,最后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方式对小组工作服务效果进行检验。第四部分为反思与建议。该部分主要对理论运用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同时总结了小组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提升父亲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小组工作介入有效提高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与频率、改善了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与方式、更新了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拓宽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关注内容。
刘彦彤[7](2021)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其产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到城市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很难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其子女被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及时的教育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括,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挖掘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其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相关理论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容、特征,界定了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概念及内涵,为本文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学习教育三个方面,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别从社会环境因素、农村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因素入手,探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分别从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的保障体系、整合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优质教育的各方资源、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路径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李景倩[8](2021)在《初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A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逐渐全球化,金融市场日益成熟化,金融产品不断多样化,这种发展趋势对公民的财经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财经素养水平则直接影响公民的生活水平,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之一。此外,在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的带动下,居民收入也随之增加,青少年的零花钱数量相较以往也有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青少年财经问题也随之而来,诸如盲目攀比、挥霍浪费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十分有必要开设财经素养课程,推进财经素养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个人财经素养,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使其在走入工作、步入社会后能够合理地管理工资,妥善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财经问题,进而避免出现财务危机。然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开设独立的财经类课程,少部分财经类内容也仅限于与其他科目(如政治)融合。尤其在初中阶段,对财经类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德育的培养,缺乏专门的财经素养教育。可以说,我国初中生财经素养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基于PISA财经素养的指标体系,自编初中生财经素养调查问卷,并通过访谈法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期望能提升初中生财经素养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升初中生财经素养水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初中生财经素养水平处于中等阶段,约为3.10。内容维度水平、情境维度水平和过程维度水平三者依次递减。(2)初中生财经素养水平在性别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生财经素养水平高于女生财经素养水平。内容维度水平、情境维度水平和过程维度水平均呈现出男生高于女生的现象。(3)影响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关键因素包括:1)家庭层面,父母学历、家庭财经素养教育、每月零花钱数量;2)学校层面,教师、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以及教材;3)社会层面,社区等校外环境、金融机构讲座、民间机构金融活动。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对初中生财经素养课程改革的建议:推进学校财经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优化学生财经素养培养的家校合作路径;密切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财经活动。
马菲凡[9](2021)在《请给我不伸手要钱的自由》文中认为老师好,我是潘潘。因为刚上初一,为了适应学校生活,我选择了住宿,和舍友相处得还不错。但周末出去逛街的时候,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起因是我没有零花钱,校园卡里只有生活费,所以我就向我妈说了自己要买的东西,她才把钱转给我。我舍友就调侃说:"你爸妈管得太宽了。"随后又说自己除了吃饭等开销外,还有可供支配的零花钱。
史若琳[10](2021)在《家庭会议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会议作为家庭成员就某一主题进行民主协商的家庭活动,是实现家校共育,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家庭会议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家庭教育的方法、制度和互动形式,蕴含着关爱和民主的内在教育价值。基于H中学的实践,阐述家庭会议的具体行动过程,分析其实践效果,探讨家庭会议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家庭会议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二、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论文提纲范文)
(2)上寄宿制学校 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论文提纲范文)
教师篇 |
家长篇 |
(3)向童年学习 ——童年记忆影响成人儿童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对理想儿童教育的向往 |
1.1.2 对现实儿童困境的感慨 |
1.1.3 对童年记忆价值的思考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儿童观的研究 |
1.2.2 关于童年记忆的研究 |
1.2.3 童年记忆对成人儿童观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儿童观 |
1.4.2 童年 |
1.4.3 童年记忆 |
2 童年记忆与儿童观 |
2.1 回味过去:记忆中的童年 |
2.1.1 贫困、快乐的生活环境 |
2.1.2 对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
2.1.3 挫败、温暖的教育经历 |
2.2 讨论当下:心中的儿童观 |
2.2.1 矛盾复杂的儿童特性 |
2.2.2 被低估了的儿童 |
2.2.3 关注个体与个性 |
2.2.4 把儿童当真正的一个人 |
2.2.5 落实尊重、陪伴与引导 |
3 童年记忆对成人儿童观的影响 |
3.1 影响的形成分析 |
3.1.1 生活环境对儿童观的影响 |
3.1.2 家庭对儿童观的影响 |
3.1.3 早年的教育经历对儿童观的影响 |
3.2 影响的路径分析 |
3.2.1 “唤醒” |
3.2.2 “建构” |
4 向童年学习 |
4.1 两个童年的相遇 |
4.1.1 童年是成人与儿童的一种连结 |
4.1.2 在记忆中遇见“你-我” |
4.2 向童年学习的路径探索 |
4.2.1 理论构想 |
4.2.2 实践构想 |
5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福利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
(二) 儿童福利的相关研究 |
(三)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的相关研究 |
(四)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 内容创新 |
(二) 方法创新 |
(三) 视角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 农村留守儿童 |
(二) 福利 |
(三) 社会福利 |
(四) 儿童福利 |
二、理论基础 |
(一)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二) 福利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的量化研究 |
一、本研究所采用的儿童福利指标 |
(一) 福利的一般测量 |
(二) 儿童福利的测量 |
(三) 儿童福利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研究假设与资料收集 |
(一) 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假设 |
(二)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福利假设 |
(三) 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与主观福利的关系假设 |
(四) 资料收集与处理过程 |
三、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的量化研究结果 |
(一)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福利的比较研究 |
(二) 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与主观福利的关系研究 |
四、农村留守儿童福利量化结果的讨论 |
(一)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福利的特点 |
(二) 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的特点 |
(三) 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福利与主观福利的关系分析 |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获取与供给的质性研究 |
一、访谈方法及对象 |
(一) 访谈方法 |
(二) 访谈对象 |
二、农村留守儿童从不同主体获取福利的质性分析 |
(一) 农村留守儿童从家庭获取福利的质性分析 |
(二) 农村留守儿童从国家获取福利的质性分析 |
(三) 农村留守儿童从社区获取福利的质性分析 |
(四) 农村留守儿童从志愿组织获取福利的质性分析 |
三、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不同主体的供给困境分析 |
(一) 家庭福利供给困境分析 |
(二) 国家福利供给困境分析 |
(三) 社区福利供给困境分析 |
(四) 志愿组织福利供给困境分析 |
第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提升的政策分析 |
一、构建精准保障的儿童福利政策体系 |
(一) 以需要满足为导向制定儿童福利政策 |
(二) 以权利实现为原则制定儿童福利政策 |
二、制定保障儿童福利的家庭政策 |
(一) 儿童福利保障中家庭角色定位的理论依据 |
(二) 儿童福利保障中家庭角色定位的实践取向 |
(三) 构建儿童友好型的家庭政策 |
三、完善多元主体福利供给机制 |
(一) 强化政府福利供给的主导责任 |
(二) 落实家庭福利供给的主体责任 |
(三) 强化农村社区福利供给的平台作用 |
(四) 发挥学校福利供给的传递作用 |
(五) 鼓励和引导志愿组织发挥福利供给的中介作用 |
四、以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儿童福利均衡供给 |
(一) 依托新型城镇化为儿童福利助力 |
(二)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为儿童福利增益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
(二) 不同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中难以形成合力 |
(三)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供给困境需要挖掘更深层次原因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一) 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展开异质性研究 |
(二)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应有新思维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部分举例)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人员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小学财商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常州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财商教育研究综述 |
(二) 国外财商教育研究综述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财商教育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
(一) 财商 |
(二) 财商教育 |
二、财商教育的内容 |
(一) 财商观念的培养 |
(二) 财富知识的传授 |
(三) 理财能力的提升 |
三、财商教育的特点 |
(一) 全面性 |
(二) 实践性 |
(三) 阶段性 |
四、小学开展财商教育的必要性 |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家庭理财的要求 |
(三) 学校核心素养教育的呼唤 |
(四)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 |
第二章 小学财商教育的现状调研——以常州市X小学为例 |
一、调研设计 |
(一) 调研对象 |
(二) 调研方法 |
(三) 调研维度 |
二、小学财商教育项目的设计依据 |
(一) 财商教育要以学生为主 |
(二) 财商教育目标的调研 |
(三) 财商教育资源的调研 |
三、小学财商教育的开展方式调研 |
(一) 确定开发理念 |
(二) 开展的主要原则 |
(三) 成立开发队伍 |
四、小学财商教育的实施途径 |
(一) 开设财商教育课程 |
(二) 开展财商教育主题活动 |
(三) 建设校园财商文化 |
五、小学财商教育取得的成效 |
(一) 教师转变财商教育观念 |
(二) 家长参与度明显提高 |
(三) 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财习惯、观念 |
第三章 小学财商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财商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内容少、课程范围窄 |
(二) 课时安排不合理 |
(三) 参与者积极主动性不够 |
(四) 教师主导性太强 |
二、小学财商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
(一) 财商教育课程资料的不足 |
(二) 家校缺乏在财商教育方面的有效合作 |
(三) 学校财商教育实践的外部支持不足 |
(四) 财商教育师资的专业素养不够 |
第四章 提升小学财商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
二、发挥学校作为财商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
(一) 增强相关老师的专业性和引导组织能力 |
(二) 实现财商学科渗透 |
(三) 探索财商教育的教学方法 |
三、创新财商家校合作形式 |
(一) 发挥家庭在财商教育中的作用 |
(二) 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
四、综合社会力量推进小学财商教育 |
(一) 发挥社会环境在财商教育中的作用 |
(二) 拓展社会和学校互动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回顾 |
1.国外文献 |
2.国内文献 |
3.文献简评 |
(四)研究设计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实务方法 |
二、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
(一)S街道及H机构新市民项目概况 |
1.S街道概况 |
2.H机构新市民项目概况 |
(二)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 |
1.家庭结构 |
2.家庭经济 |
3.家庭分工 |
4.家庭教育 |
(三)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 |
1.参与时间少、频率低 |
2.参与方式简单、粗暴 |
3.参与观念传统、陈旧 |
4.参与内容单一、重智轻德 |
(四)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
1.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参与教育的能力不足 |
2.父亲沉迷电子产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
3.父亲劳动强度大、参与教育的时间精力不足 |
4.原生家庭对父亲的消极影响 |
5.母亲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重视不足 |
6.支持性资源缺乏且利用程度低 |
三、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过程 |
(一)小组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
1.组员基本情况以及参与度前测 |
2.成立小组 |
3.小组方案设计 |
(二)小组工作的具体过程及效果描述 |
1.小组形成期 |
2.小组转折期 |
3.小组成熟期 |
4.小组结束期 |
(三)小组工作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
1.小组过程评估 |
2.小组结果评估 |
四、反思与建议 |
(一)反思 |
1.对理论运用的反思 |
2.对实务工作的反思 |
(二)对策建议 |
1.对小组工作方法运用的改进建议 |
2.对研究进一步开展的建议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相关理论阐述 |
2.1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
2.1.1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特征 |
2.2 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农村留守儿童 |
2.2.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
第3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品德教育问题 |
3.1.2 心理教育问题 |
3.1.3 学习教育问题 |
3.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
3.2.1 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
3.2.2 农村学校教育因素 |
3.2.3 家庭教育缺失因素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视域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
4.1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的保障体系 |
4.1.1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
4.1.2 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
4.2 整合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优质教育的各方资源 |
4.2.1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
4.2.2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
4.2.3 搭建社会教育平台 |
4.3 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路径 |
4.3.1 注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
4.3.2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
4.3.3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初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重视财经素养教育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向 |
2.财经素养也是我国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 |
3.学生财经素养面临提升的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素养 |
2.核心素养 |
3.财经素养 |
4.财经素养教育 |
(四)研究现状 |
1.关于财经素养教育价值的研究 |
2.关于财经素养教育内容的研究 |
3.关于财经素养测量的研究 |
4.关于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5.关于财经素养实施途径和策略的研究 |
(五)研究目的 |
(六)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三)研究信度与效度 |
1.研究的信度 |
2.研究的效度 |
二、初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分析 |
(一)初中生财经素养状况分析 |
1.初中生财经素养的总体状况 |
2.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具体状况 |
(二)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差异分析 |
1.初中生财经素养的性别差异 |
2.初中生财经素养的独生子女差异 |
三、初中生财经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家庭层面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1.父母学历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2.家长教育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3.零花钱数量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二)学校层面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1.教师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2.班级活动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3.学校活动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4.教材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三)社会因素 |
1.社区环境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2.金融机构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3.民间组织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的影响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初中生财经素养处于中等水平 |
2.不同学生群体财经素养水平存在差异 |
3.多种因素对初中生财经素养产生影响 |
(二)建议 |
1.推进学校财经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
2.优化学生财经素养培养的家校合作路径 |
3.密切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财经活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初中生财经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初中生财经素养访谈提纲》 |
后记 |
(10)家庭会议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庭会议的内涵 |
1.家庭会议是一种方法 |
2.家庭会议是一种制度 |
3.家庭会议是一种互动 |
二、家庭会议的教育价值 |
(一)关爱的情感 |
(二)民主的程序 |
三、家庭会议的实践探索 |
(一)行动过程 |
1.班主任的会前指导 |
2.确定家庭会议的时间 |
3.选择家庭会议的主题 |
4.家庭会议的议程 |
(二)实践效果 |
1.可取之处 |
(1)会议氛围较为融洽 |
(2)讨论形成家庭共识 |
(3)自我反思意识被激发 |
2.不足之处 |
(1)亲子关系有待民主化 |
(2)会议过程中应试取向明显 |
(3)会议细节有待改进 |
四、家庭会议的实践反思 |
(一)影响家庭会议成效的因素 |
1.家庭结构 |
2.家庭氛围 |
3.家长素质 |
(二)家庭会议的可持续发展 |
1.跨家庭联合 |
2.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
四、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消费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王怡旖. 青岛大学, 2021
- [2]上寄宿制学校 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J]. 姜有宏. 家长, 2021(19)
- [3]向童年学习 ——童年记忆影响成人儿童观的调查研究[D]. 刘璐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福利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研究[D]. 袁书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5]小学财商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常州市x小学为例[D]. 庄佳卉. 扬州大学, 2021(09)
- [6]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D]. 马贺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 刘彦彤.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8]初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A中学为例[D]. 李景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9]请给我不伸手要钱的自由[J]. 马菲凡. 中学生博览, 2021(15)
- [10]家庭会议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 史若琳. 中小学德育,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