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电磁噪音和环境干扰对浅层电磁方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武平,闫成国,张文朋,王志胜[1](2020)在《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阻率层析成像是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天津蓟运河断裂探测为例,对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野外施工中采取了多项针对性措施,获得了较可靠的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在详细分析测区钻孔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剖面的地质解释,并与浅层人工地震结果进行了对比。探测结果显示,蓟运河断裂为一条第四系断裂并表现出一定的分段性,北段最浅上断点深达25m,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南段为55m左右,是一条中更新世中晚期断层。本次探测工作表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进行隐伏断层探测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李文翰,刘斌,李术才,李贺,鲁凯亮,李貅[2](2020)在《基于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的城市地下空间多分辨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空间的高精度、多分辨探测是城市地下合理开发的前提.由于城市探测环境的特殊性,需要探测方法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分辨能力好、分异多尺度地下目标等特性,现有的物探方法难以兼顾城市地下空间的探测需要.本文利用三维矢量有限元方法为正演手段,在瞬变电磁高性能辐射源进行微分脉冲扫描的基础上,对探测数据进行多时窗的扫时波场变换,将微分脉冲扫描后的多分辨响应信息,进行多分辨信息提取.同时通过地震探测中的多次覆盖处理,提高探测场对地下目标的分辨能力,最后对多次叠加后的虚拟波场进行拟地震偏移成像,最终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高精度探测.
马振宁[3](2020)在《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现有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多采用油气勘探中的成熟数据处理方法。但深浅数据特征存在差异,许多常规处理方法不能直接移植到超浅层数据处理中。本文研究的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重点研究200ms以浅的地震数据,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1、超浅层地震波场十分复杂,反射波受到各类复杂严重干扰,尤其是近偏移距的面波和震源干扰,为了获取近偏移距的反射信号,必须压制这些强噪声;2、近地表地层的横向变化大,各向异性强,甚至在某些地形平坦地区也存在静校正问题,同时由于浅层地震波速度较低而且速度梯度大,即使厚度变化不大的低速层也会产生较大的校正量;3、超浅层叠前道集中包含有效波的道数少,统计效果差,因此造成了速度谱的分辨率低,导致速度分析误差大,另外较低的真实覆盖次数使叠加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差,反射波同相轴不完全对准、相干噪声等现象使叠加剖面信噪比低,真实性较差;4、传统动校正方法是根据到达时间和选定的NMO速度延长单个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完成的,这个拉伸过程会扭曲反射波,会因拉伸而丢失20-30%的高频信息,为了避免反射波特性的变化和错误的解释,在叠加过程前必须去除过度拉伸对反射波的影响,但如果简单利用切除方法又会损失大量有效信号。针对超浅层复杂的干扰波,本文通过分频分析各频段数据的特征差异,设计了分频串联F-K滤波器进行干扰波压制,实现高保真度的噪音压制,有效恢复了近偏移距面波和声波等干扰波区域内的反射波。针对近地表复杂介质引起的静校正问题,本文对比应用了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结果表明层析静校正在超浅层复杂地表介质中的计算效果更好;剩余静校正应用后使剖面的信噪比更高,但也会使一些微小异常。针对超浅层速度谱分辨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层析速度模型约束超浅层速度分析,有效降低了速度分析中的人为误差。针对超浅层动校正拉升问题,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动校正解决了双曲动校正易产生拉升效应,减少了切除量,保留了更多超浅层反射波。针对超浅层有效波道数少,叠加过程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第三代相干算法的叠前道集评价方法和加权叠加,利用局部相干值作为道集评价参数,根据相干值大小再进行加权叠加,能够有效避免干扰波混叠的影响,获取更加准确的叠加结果。
李延[4](2019)在《隧道瞬变电磁全空间效应及迭代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因素一直都是影响隧道施工效率,威胁隧道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现有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中,瞬变电磁法一直是对地下水探测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将瞬变电磁法应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诸如:隧道探测中发射、接收回线的四周主要都是围岩介质,是一种全空间条件,与大地测量的半空间条件截然不同;隧道空间中掌子面处的工作空间十分狭窄,无法采用传统的大地瞬变电磁测量中在较大范围内布置多个测点的手段来进行探测工作。这些因素使得在隧道中对低阻异常体尺寸及规模的准确反演变得十分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了全空间与半空间条件下的瞬变电磁场扩散形式,并分析了异常体条件与无异常体条件下瞬变电磁响应的区别与联系,证明了全空间问题并非半空间问题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不同的电磁波场扩散形式:半空间的扩散形式形如“烟圈”,而全空间的电磁波扩散形式形如“纺锥”。基于瞬变电磁的薄层模型假设,通过公式推导首次得到了异常体条件下的瞬变电磁响应比例系数Kfull/half的数学解析式。通过对该解析式展开分析,发现了全空间与半空间条件下异常体的瞬变电磁响应比例系数Kfull/half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随时间、围岩电导率、异常体半径、异常体距离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函数,并分析了各参数变化对比例系数Kfull/half的影响趋势。同时采用Comsol软件进行三维轴对称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验证了比例系数Kfull/half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电磁场物理模拟的相似准则,采用盐水模拟围岩介质,石墨块体模拟低阻异常体建立了物理相似模型试验。通过资料分析、数值计算及实验室试测对线圈形式进行反复改进,证实了相似模型试验中发射及接收回线的绕制形式及匝数不需与现场的线圈绕制方式一致,而应当在确保异常体响应信号清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设计了更适合于瞬变电磁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的接收与发射回线。通过物理相似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全空间与半空间异常体瞬变电磁响应比例系数Kfull/half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数学解析结果、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相似模型试验结果三者趋势一致,都表明比例系数Kfull/half是一个介于1.0至2.5之间随多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函数,异常体响应越强烈,则比例系数Kfull/half越接近于1.0,且随时间衰减越剧烈。基于对瞬变电磁正演模拟计算结果规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演方法——迭代反演方法,可以通过单一测点的瞬变电磁响应数据反演得出前方低阻异常体的规模及距离。为了实现该迭代反演方法,首先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快速三维FDTD瞬变电磁正演程序,并对125组三维FDTD正演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特征的低阻异常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强度及响应曲线形态的规律。根据不同异常体几何条件下不同的瞬变电磁响应强度及响应曲线形态,提出了一种特征值提取的方法,并分析了该特征值与低阻异常体几何条件之间的相关性。依据相关性分析,提出了迭代路径算法,通过该算法进行迭代可以使得迭代反演的结果逐渐逼近正确的解。基于三维FDTD快速正演及迭代路径算法,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迭代反演程序,该程序通过单点瞬变电磁响应数据即可以反演解释前方低阻异常体的位置及规模。将虚拟算例的数据带入迭代反演程序中可以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低阻体进行准确的探测,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其相对误差小于10%,可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在明月山隧道工程的瞬变电磁反演工作中采用迭代反演方法更为准确的判断了掌子面前方低阻异常体的距离与规模,验证了这种迭代反演方法的有效性。这种迭代反演方法适用于工作区域较为有限的隧道、煤矿等工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探测技术进行联合反演,从而为工程人员提供更好的地下水预警系统。
吕晗[5](2017)在《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南段是目前东北地震区内地震活动发生最为频繁及强烈的一条断裂。但是,由于该断裂位于松辽盆地内,被第四系所覆盖,属于隐伏断裂,以往对其活动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充分收集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石油部门的深部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进行了浅层人工地震探测,结合对2013年前郭5.8级震群进行了小震精定位的结果探讨了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南段的活动性。对2013年前郭5.8级震群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南段进行了近断层地震动场的预测。根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以往的地质资料、石油部门深部资料、浅层人工地震探测以及大地电磁测深等都证实了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的存在性,断裂总体走向NE,倾向NW;(2)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在大地构造及新构造运动上并没有表现出活动断裂的特征。其与查干泡-道字井断裂交汇处,地震活动强度较大,发生过2006年5.0级地震及2013年前郭5.8级震群;(3)石油部门深部资料、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都只断错了白垩系,未见断错第四系的迹象,指示该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4)根据2013年前郭5.8级震群小震精定位后地震的分布情况,推测发震构造主要为NW向的查干泡-道字井断裂;(5)2013年前郭5.8级震群所记录到的地震波形与一般构造地震的波形不一致,含有极为丰富的面波成分。另外,查干泡-道字井断裂的规模也较小,根据构造类比,该断裂不具备发生5.8级地震的能力。查干花地区为油田高压注水开采区,推测前郭5.8级震群的发生可能与油田的高压注水有关。(6)以断层探测及活动性分析结果为基础,使用三维显示有限元法对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南段近断层的地震动场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近断层地震动场的分布情况。预测结果可以为松原老震区的防灾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尹志清,刘福兴[6](2016)在《浅层断层探测技术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浅层断层探测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现场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地表附近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最新活动时代,为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避让或采取抗断措施等提供依据。浅层断层探测常用的方法有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地球化学法等。结合各探测方法的原理,分析了各探测方法在适用介质条件、探测深度、探测分辨率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验证。根据各探测方法的特点,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型条件下的浅层断层探测的优选方法及方法组合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尚通晓,关艺晓,朱首峰,姜国庆,李建平,李向前[7](2015)在《中小收发距CSAMT在浅层地球物理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双极源在均匀半空间表面电磁场平面分布特征和探讨收发距对最大探测深度的制约关系,认为小收发距、长供电极距、短测量极距的CSAMT装置可以应用于强干扰环境下浅层地球物理勘查,并具有信噪比高、沿测线方向电磁场分布均匀的优点。简要介绍野外工作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列举人文干扰环境下典型实测曲线、偶极-偶极电阻率测深对比试验以及浅层勘查应用实例。对比试验反演结果对应关系较好,但CSAMT有施工便利、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应用实例推断结果与钻孔验证情况吻合,表明中小收发距CSAMT在浅层地球物理勘查中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陈长敬,黄理善,罗士新[8](2011)在《隐伏断裂勘察中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城市工程建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需查明区内断裂的准确位置、产状以及覆盖层厚度。利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勘察工作。虽然区内人文干扰和电磁干扰严重,但是野外施工时采用了多种手段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信度,三种物探方法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反演结果并结合已知地质资料,给出了区内断裂的准确位置等信息。进行隐伏断裂勘察时不能只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必须采用综合物探的方法,才能准确地反映出隐伏断裂的位置、产状等信息。
董泽义,汤吉,周志明[9](2010)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根据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北京东部平原地区存在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该区基岩面的起伏情况、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深部断面的延伸情况,2010年初,在北京顺义区庙卷村和朝阳区孙河地区附近完成了2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文中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隐伏活动断裂勘探的特点、资料采集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结果表明:CSAMT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能给出工区内断裂的构造位置、倾向、断距以及发育规模,为地质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CSAMT法已经成为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程辉,李帝铨,底青云,付长民,王若[10](2010)在《基于CSAMT法的地基基础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规划中的唐山市中心高层建筑工区内存在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和隐伏构造及地裂缝等不良地质隐患,对地基基础及上层建筑物构成安全威胁等问题,为了给后续施工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查明场区内的不良体地质,采用CSAMT进行探测,并采用多种数据处理办法,多测线比较,获取场区内可靠的三维电阻率。通过研究断面图和不同深度的水平切片图的电性分布,对场区的地基进行合理划分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SAMT探测结果能区分多种不同类型的不良地质结构与构造,并可合理布置钻探位置。
二、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电磁噪音和环境干扰对浅层电磁方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电磁噪音和环境干扰对浅层电磁方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的城市地下空间多分辨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理论 |
1.1 扫描多分辨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探测方法 |
1.2 多分辨微分脉冲扫描技术 |
1.3 改变时窗的扫时波场变换 |
1.4 城市地下空间的拟地震偏移成像 |
2 成像结果与分析 |
2.1 城市地下模型的参数设置 |
2.2 基于虚拟波场的多次覆盖对比 |
2.3 可变时窗的扫时波场成像 |
3 结论 |
(3)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关键问题 |
2.1 超浅层静校正的主要问题 |
2.2 超浅层干扰波压制的主要问题 |
2.3 超浅层速度分析的主要问题 |
2.4 超浅层动校正的主要问题 |
2.5 超浅层叠加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超浅层静校正 |
3.1 折射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的对比 |
3.2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
第四章 超浅层干扰波压制 |
4.1 波场分析 |
4.2 数据分频分析 |
4.3 干扰波压制 |
第五章 叠前处理 |
5.1 提升分辨率处理 |
5.2 层析成像约束超浅层速度分析 |
5.3 各向异性动校正 |
第六章 基于第三代相干体(C3)算法道集评价的加权叠加 |
6.1 基于第三代相干体(C3)算法的道集评价 |
6.2 加权叠加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个人简介 |
附录二:论文发表情况 |
(4)隧道瞬变电磁全空间效应及迭代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瞬变电磁法的研究现状 |
1.2.1 瞬变电磁法正演研究现状 |
1.2.2 瞬变电磁法反演研究现状 |
1.2.3 瞬变电磁法在矿井及隧道中的应用 |
1.3 隧道瞬变电磁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路线及主要内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效应特征 |
2.1 全空间电磁场基本理论 |
2.1.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1.2 激励源下的空间电磁场理论 |
2.1.3 阶跃电流激励的电磁场特征 |
2.2 瞬变电磁法探测的基本原理 |
2.2.1 激励电流 |
2.2.2 测量装置 |
2.2.3 关断时间 |
2.3 全空间与半空间瞬变电磁场特征 |
2.3.1 半空间瞬变电磁场特征及烟圈效应 |
2.3.2 均匀介质中的半空间与全空间瞬变电磁场 |
2.3.3 异常体对空间瞬变电磁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瞬变电磁响应全空间与半空间比例系数研究 |
3.1 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半空间与全空间瞬变电磁响应分析 |
3.1.1 均匀介质条件下全空间瞬变电磁响应表达式 |
3.1.2 均匀介质条件下半空间瞬变电磁响应表达式 |
3.1.3 均匀介质条件下全空间与半空间瞬变电磁响应关系分析 |
3.2 半空间与全空间条件下的异常体瞬变电磁响应分析 |
3.2.1 异常体条件下瞬变电磁响应薄层理论 |
3.2.2 全空间异常体条件下瞬变电磁响应表达式 |
3.2.3 半空间异常体条件下瞬变电磁响应表达式 |
3.2.4 半空间与全空间瞬变电磁响应的比例系数 |
3.2.5 比例系数规律分析 |
3.3 比例系数K_(full/half)的数值模拟分析 |
3.3.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3.3.2 均匀介质条件下的的比例系数K_(full/half) |
3.3.3 异常体近接条件下的比例系数K_(full/half) |
3.3.4 异常体条件下的比例系数K_(full/half) |
3.3.5 比例系数K_(full/half)的特征 |
3.3.6 异常体至接收回线距离对比例系数K_(full/half)的影响 |
3.3.7 异常体半径对比例系数K_(full/half)的影响 |
3.3.8 异常体厚度对比例系数K_(full/half)的影响 |
3.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瞬变电磁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原理 |
4.1.1 模型试验相似比设计 |
4.1.2 相似模型材料选择 |
4.1.3 物理相似比的数值计算验证 |
4.1.4 相似试验线圈设计 |
4.2 试验流程 |
4.2.1 发射及接收线圈的试测 |
4.2.2 相似模型试验准备工作 |
4.2.3 盐水相似模型试验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各因素变化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 |
4.3.2 全空间与半空间效应的相似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
4.4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研究 |
5.1 时域有限差分法简介 |
5.1.1 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方程 |
5.1.2 导数的差分近似 |
5.1.3 三维空间的FDTD更新方程 |
5.1.4 FDTD中激励源的处理 |
5.1.5 三维空间的FDTD边界条件 |
5.1.6 数值稳定性与色散 |
5.2 隧道全空间FDTD数值计算模型 |
5.2.1 模型网格尺寸 |
5.2.2 影响因素变量 |
5.2.3 介质的电学参数 |
5.2.4 模型试验验证 |
5.3 隧道全空间FDTD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3.1 异常体距离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 |
5.3.2 异常体半径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 |
5.3.3 异常体厚度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迭代反演 |
6.1 理论及假设 |
6.1.1 瞬变电磁反演的数学问题 |
6.1.2 简化与假设 |
6.2 特征值 |
6.2.1 特征值的提取 |
6.2.2 特征值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6.2.3 原理分析 |
6.3 反演迭代原理 |
6.3.1 迭代方向算法 |
6.3.2 迭代流程 |
6.4 反演迭代的编程实现 |
6.4.1 迭代反演程序 |
6.4.2 迭代反演虚拟算例 |
6.4.3 迭代反演结果分析 |
6.4.4 迭代反演计算效率分析 |
6.5 反演迭代方法局限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瞬变电磁迭代反演方法现场实测 |
7.1 工程背景 |
7.2 隧道瞬变电磁探测的设备及布置 |
7.2.1 探测设备及相关参数 |
7.2.2 测点布置 |
7.2.3 噪音干扰屏蔽措施 |
7.3 隧道现场瞬变电磁探测结果及分析 |
7.3.1 现场瞬变电磁探测结果 |
7.3.2 多点瞬变电磁法反演结果 |
7.3.3 瞬变电磁迭代反演结果 |
7.3.4 反演结果分析与比较 |
7.4 迭代反演方法实际应用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项目支撑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活断层的概念 |
1.3.2 活断层的探测方法 |
1.3.3 小震精定位 |
1.3.4 近断层地震动场 |
1.3.5 扶余/松原—肇东断裂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地震活动环境 |
2.1 地震资料 |
2.2 地震空间分布特征 |
2.3 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
2.4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地质构造背景 |
3.1 大地构造背景 |
3.2 盖层组成及地层分布概况 |
3.3 研究区地层情况 |
3.3.1 前新生界 |
3.3.2 新生界新近系 |
3.3.3 新生界第四系 |
第四章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
4.1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 |
4.1.1 地震测线布设 |
4.1.2 勘测仪器设备 |
4.1.3 浅层地震勘探的工作参数 |
4.1.4 野外勘探工作难点 |
4.2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
第五章 小震精定位 |
5.1 方法介绍 |
5.2 资料选取 |
5.3 参数确定 |
5.4 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地震危险性评价 |
6.1 石油部门资料对比 |
6.2 其它资料 |
6.3 2013 年前郭 5.8 级震群发震构造 |
6.4 近断层地震动场预测 |
6.4.1 预测方法 |
6.4.2 参数确定 |
6.4.3 预测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浅层断层探测技术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浅层断层探测方法原理 |
1. 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
1. 2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 |
1. 3 探地雷达法 |
1. 4 高密度电法 |
1. 5 地球化学法 |
2 不同浅层断层探测方法特点分析 |
2. 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
2. 1. 1 适用介质条件 |
2. 1. 2 探测深度范围 |
2. 1. 3 垂向分辨率 |
2. 1. 4 横向分辨率 |
2. 2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 |
2. 2. 1 适用介质条件 |
2. 2. 2 探测深度和分辨率 |
2. 3 探地雷达法 |
2. 3. 1 适用介质条件 |
2. 3. 2 探测深度 |
2. 3. 3 探测分辨率 |
2. 4 高密度电法 |
2. 4. 1 适用介质条件 |
2. 4. 2 探测深度 |
2. 4. 3 探测分辨率 |
2. 5 地球化学法 |
2. 5. 1 适用介质条件 |
2. 5. 2 定位精度 |
3 浅层断层探测技术工程应用验证 |
3. 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验证 |
3. 2 浅层地震折射法验证 |
3. 3 探地雷达法验证 |
3. 4 高密度电法验证 |
3. 5 地球化学法验证 |
4 浅层断层探测优选组合方案及应用 |
4. 1 浅层断层探测优选方法及组合方案 |
4. 2 浅层断层探测组合方案工程应用 |
4. 2. 1 Ⅱ类场地组合方案应用 |
4. 2. 2 Ⅲ类场地组合方案应用 |
5 结束语 |
(7)中小收发距CSAMT在浅层地球物理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收发距CSAMT可行性分析 |
2中小收发距CSAMT工作方式 |
3应用实例 |
3.1野外实测典型曲线 |
3.2中小收发距CSAMT与偶极-偶极电阻率测深对比试验 |
3.3地裂缝成因调查 |
3.4浅部断裂裂隙型水资源勘查 |
4结语 |
(8)隐伏断裂勘察中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测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
3 方法原理 |
3.1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原理 |
3.2 瞬变电磁法方法原理 |
3.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CSAMT) 方法原理 |
4 野外工作方法 |
5 资料处理与解释 |
5.1 浅层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
5.2 瞬变电磁 (TEM) 数据处理与解释 |
5.3 CSAMT数据处理与解释 |
6 结 语 |
(9)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测线设计 |
3 CSAMT野外数据采集 |
3.1 野外观测系统 |
3.2 野外工作参数选择 |
4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
4.1 数据处理 |
4.2 数据反演 |
4.3 资料解释 |
5 结论 |
(10)基于CSAMT法的地基基础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2 CSAMT原理 |
3 数据处理 |
4 反演电阻率剖面及地基评价 |
4.1 场区CSAMT数据反演结果 |
4.2 CSAMT的深度切片上电性变化特征 |
4.3 钻探结果 |
4.4 地基场地区块划分 |
5 结论 |
四、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电磁噪音和环境干扰对浅层电磁方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J]. 高武平,闫成国,张文朋,王志胜. 物探与化探, 2020(06)
- [2]基于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的城市地下空间多分辨成像方法研究[J]. 李文翰,刘斌,李术才,李贺,鲁凯亮,李貅.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2)
- [3]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D]. 马振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隧道瞬变电磁全空间效应及迭代反演方法研究[D]. 李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D]. 吕晗. 吉林大学, 2017(11)
- [6]浅层断层探测技术及工程应用[J]. 尹志清,刘福兴.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07)
- [7]中小收发距CSAMT在浅层地球物理勘查中的应用[J]. 尚通晓,关艺晓,朱首峰,姜国庆,李建平,李向前. 物探与化探, 2015(02)
- [8]隐伏断裂勘察中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J]. 陈长敬,黄理善,罗士新.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03)
- [9]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J]. 董泽义,汤吉,周志明. 地震地质, 2010(03)
- [10]基于CSAMT法的地基基础评价[J]. 程辉,李帝铨,底青云,付长民,王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