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化开发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化开发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一、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莉[1](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冯雪飞,罗周全,汪伟,路凡[2](2015)在《采空区失稳辨析的RS-CPM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采空区稳定性受静态和动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破坏机理复杂,为了有效辨识金属矿山采空区危险性等级,研究采取了基于粗糙集和突变级数的采空区危险性辨识(RS-CPM)方法。根据突变级数法将选取影响金属采空区稳定性的6个主要因素,即抗拉强度、泊松比、采空区体积、采空区宽高比、埋藏深度和空区群影响系数等构建起具有3个层次的辨析指标体系。根据粗糙集理论确定各个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排序,运用突变理论计算得到突变级数值,从而实现对采空区危险性的辨析。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的辨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而为金属矿采空区的危险性辨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付书科[3](2014)在《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然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从1978年-2004年期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1.5%左右,高于同期我国GDP2个百分点。中国在2008年就成为钢铁、煤炭、水泥、化肥以及电视机等行业的头号输出国。从工业革命以来,矿业一直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的证据表明,采用现代矿业立法和提供有利环境的国家能够吸引矿业勘探和生产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增加国家和地区税收、出口收入、就业机会,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东道国技术引进。2012年我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储量15亿吨,天然气9610亿立方米,煤炭616亿吨、铁矿40亿吨、铜矿431万吨、金矿917吨、钾盐1461吨。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19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3处,中型矿产地96处,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和吉林等省区。主要矿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国内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煤炭、粗钢、水泥等矿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2012年,全国一次性能源产量为33.2亿吨标准煤。然而,在矿产资源开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相当大机会的同时,有风险或不合理的采矿业务可能导致当地经济社会畸形发展,造成环境破坏。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地区,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更为严重。生态脆弱区作为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问题重叠区域,依照传统模式继续发展,其矿业发展极有可能陷入矿业发展越快→生态环境问题越多→生态环境失衡→矿业发展停滞的恶性状态。然而,矛盾不是必然的,耦合协同作为一种哲学的、系统的思想,伴随着整个发展过程,论文研究生态脆弱区矿业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的正向耦合与协同,力图打破彼此割裂的局面,寻求生态利益、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的统一,为矿业全面、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融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矿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政策学、地理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贯穿了系统分层的思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在阅读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之后,对耦合协同关系认识、耦合协同量化研究和耦合协同机理分析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本文从认识论、耦合观、方法论研究等三个层面对生态脆弱区矿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耦合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评价。认识论上经历了传统的财富追求观、悲观的零增长论、乐观的经济发展论直到辩证耦合协调观的形成;耦合观层面生态化理念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产生了零资源经济、排泄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碳汇经济等新理念;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耦合产生了生态型领导、生态管理、生态型服务、生态供应链及生态型设计等理念;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执行层面产生了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社区、生态型城市、生态省、生态功能区等实施方案;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具体操作层面产生了清洁生产、生态型生产、环境经营、生态产业等做法;方法论上将国内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评价方法分为基于指数综合加成、基于功效系数、基于变异和距离、基于动态变化、基于模糊理论、基于灰色理论、基于DEA模型、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耦合协调度测量;最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认为国内外研究中存在构成论研究多,生成论研究少;概念界定不一,研究方法重叠;理论成果难与实践对接等问题。第二,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生态脆弱区划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生态脆弱区、六大生态脆弱区、七大生态脆弱区和八大生态脆弱区。本章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域区划基础上,将生态脆弱区划分为东部生态脆弱区、中部生态脆弱区、西部生态脆弱区,并从每个生态脆弱区中挑选两个省份进行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分析。第三,基于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和矿业企业视角,构建三方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推归纳法,得出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容三方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结果。第四,选择DEA模型,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实证研究了青海省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首先,用DEA的技术效率反映协同效度,用规模效率反映发展效度,综合效率反映协同发展效度,定义了两两子系统、三个以上子系统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协同发展效度的计算。运用DEA模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入手,评价了青海省矿业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态,纵向上以青海省时间序列2005-2012年间每一年作为评价单元,分别建立了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共20项输入输出指标,评价了各子系统内部、两两子系统之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效度、协同效度和协同发展综合效度,评价结果如下:青海200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矿业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度评价可知,这几年耦合系统的发展效度、协同效度、协同发展效度均为1,表明这几个年份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同时满足发展有效、协同有效、综合有效,系统输入、输出间的效率最佳,投入产出规模最优,耦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各要素间结构比例恰当,相对而言,耦合系统整体协同发展效果最好。而2009年、2010年、2011年这3年是协同有效、发展非有效,即各子系统和要素间结构比例适当,但投入产出规模不是最佳状态,存在投入不足或者投入冗余。横向上,以2012年我国14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和富有矿产资源的省份为决策单元,选取了包括生态环境投入、经济投入、社会投入三组12项输入指标,经济发展指数、环境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态指数四组9项输出指标,并在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加成,评价了我国各地区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将评价效率聚为三类,结果如下:内蒙古、吉林、辽宁、湖南属于第Ⅰ类地区,协同发展状况很好;湖北、黑龙江、甘肃属于第Ⅱ类地区,协同发展良好;其余省份属于第Ⅲ类初级协同地区。其中,青海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属于第Ⅲ类,处于初级协同状态,资源投入、环境投入冗余率高,且规模收益递减,表明通过增加资源的消耗并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利用效率,积极采取协同发展模式。第五,制定面向政府、企业、公众不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首先,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参照绿色GDP、GPI等指标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实行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理顺矿业环境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通过绿色消费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激励企业发展,缩短环境技术的产业化过程;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施层面制定面向政府、企业、公众不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首先,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参照绿色GDP、GPI等指标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实行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理顺矿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地社区冲突解决机制;使企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通过绿色消费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激励企业发展,缩短环境技术的产业化过程;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冯馨瑶[4](2013)在《生物冶金技术在R公司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民对黄金需求量的日益增长,黄金工业迅速发展,我国易处理的金矿资源日益减少,难选冶金矿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外加上人们对环境保护忧患意识的逐渐增强,尾矿污染问题愈发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研究、开发含砷、硫难以处理金矿的环保选冶新工艺是当务之急,而生物氧化提金技术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生物氧化提金具有金回收率高,工艺操作简单,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此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开发难处理低品位金矿石的主要方法。我国自2000年开始投入使用生物氧化提金技术并迅速发展,目前这门高新技术已经进入了工程化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型黄金生产企业在选择是否使用生物氧化提金技术时,遇到了许多实际应用上的问题,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以黄金的供需关系为引导,阐述了中国高品位黄金资源的紧缺和对难处理、低品位金矿资源利用的迫切性。采用理论和案例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黄金生产企业使用生物氧化提金技术的原因、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对生物冶金这门技术的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说明,继而讲述国内外生物冶金技术在各种难选冶矿石资源上应用实践的成功,见证了生物冶金技术在难选冶矿石资源利用上的重大贡献。然后根据生物冶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充分说明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是具有相当大潜力的。同时,点明生物冶金技术在中国黄金生产企业应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讲述该技术在我国工业生产应用和推广上所遇到的难题,经过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总结出黄金生产企业想要在国内继续寻求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采用新的工艺。在R公司这个案例部分,首先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焙烧氧化、加压氧化、生物氧化这三种方式在处理难选冶金矿资源时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生物氧化提金技术的优势以及对其公司应用的可适用性。然后以R公司在进行生物氧化提金项目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政策、气候及选择、安全和环保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最后,根据此项目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充说明了其可行性和示范性,肯定了生物冶金技术在黄金生产企业应用发展的广阔前期。为其他正陷入难选冶金矿资源利用问题的企业提供了一定可借鉴的参考意义和实践经验。

许贵阳[5](2012)在《中国黄金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实现中国黄金产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中国黄金产业组织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判断黄金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现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加快黄金产业的结构升级步伐、推动黄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黄金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由于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实行过金本位制,因此中国的普通民众对于黄金的认识大多只限于头脑当中的较为模糊的概念性认识。进入20世纪下半叶,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得益于此,中国的黄金产业和黄金市场真正的发展起来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中国黄金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但是注重规模更要注重质量、提升效益更要优化结构、重视增量更要关注存量,这应该是我们对中国黄金产业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辨。通过对中国黄金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可以得出:从储量结构上看,中国黄金地质储量总规模居世界前三位,规模占优,但是地区间、企业间差异仍然较为明显,中、西部基本持平,东部较少,黄金资源储备的集中度近年来呈现微弱上升趋势;从供给需求结构上看,2007年至今中国的供需总产量已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基于资源优势差异条件下的省区分布和区位分布仍不均衡,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少;中国黄金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世界主要产金国相比明显不足,差距明显,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差异化尚不明显,产业进入壁垒较多。通过对中国黄金产业市场行为的研究可以得出:政府的管制政策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巨大,中国在1992年结束了“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和管制政策的宽松大大推动了黄金产业的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上看,中国黄金产业的技术进步行为既随管制政策的开放而活跃,又与世界黄金产业的技术进步一脉相承,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主要产金企业的技术进步效果明显,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黄金产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较为普遍,纵向一体化行为也有涉及,混合一体化行为较少;黄金产业的国际化行为自2000年以来逐渐起步,目前已有较大进展,但大多以优势企业为主。通过对中国黄金产业市场绩效的研究可以得出:从生产成本上看,中国黄金产业的生产成本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近年来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趋势,行业利润连续11年稳步增长,产业总产值十年间增长九倍;从生产效率上看,实物全员和总产值全员生产效率近年来连续增加。从整体来看,黄金产业的高级化趋势较为明显,产业变动速度K值不断增加,超前发展趋势明显,结构偏离度在波动中增加,显示黄金产业对就业贡献比重在加大。通过对集中度、进入退出壁垒、差异化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黄金产业现状来说,集中度的增加能够显着提升产业绩效,结合目前集中度不高的现实可以发现提高集中度是提升产业发展绩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进入退出壁垒的重要指标市场净进入率和黄金价格对产业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两者对产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差异化与绩效之间的实证检验发现,资源储备的差异化能够对产业绩效产生止向引导作用,表明非专业化的生产和加工会降低产业绩效,而经营模式的差异化会对产业绩效的提升产生负向引导作用,表明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提高产业附加值是黄金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中国黄金产业绩效的面板检验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贸易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对中国黄金产业整体绩效的提高起到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

王文棣[6](2010)在《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被称作社会研究之纲,而社区发展则是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并与政府权威人士合作,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各社区,使它们为全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河西走廊不仅在生态上具有多元生态体聚合的意义,而且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是主要的多民族聚居、融合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丰富的资源与脆弱的生态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对的欠发达并存。研究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不仅对当地民族和区域发展,而且对我国各民族可持续协调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的分析,梳理了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现实特征,以及社区民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基本状态。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后发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其历史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异,目前社区发展较好。然其发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上过于依赖传统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导致脆弱的生态难以支撑;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上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内源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研究认为,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的内发道路,关键在于构建建立在内源动力激发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应以综合协调观为指导,体现效益与公平的协调,体现民族发展、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协调,体现环境、人口、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调;在社区管理中根据城乡二元化特征和民族社区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以激发内源动力;用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扩散—增长极”模式来整合内、外源动力;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事业投入和开支,促进民族社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民众实际生活质量提高等措施培育可持续的增长极;重点做好社会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掌控大众传媒来促使扩散-增长的效果的实现。同时,建立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平等,维护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原则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授权性的区域自治法为前提,培养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法律意识,健全环境法制,真正发挥《村民自治法》的效力,并树立有限政府理念,扩大基层民主;立法正式认可民族聚居地区民间法法律效力,解决“二次司法”问题,使国家法和习惯法相融合,强化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文化特征,增强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民族和区域的稳定和团结。共同建构以社会诚信、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一体为目标的和谐社会。

余荣[7](2010)在《江西金山金矿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挂牌开业后,中国的黄金市场体制由统购统配政策走向自由交易,黄金真正成为特殊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从而我国黄金市场逐步与国际黄金市场接轨。由此,中国黄金工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好发展环境下,江西金山金矿作为省内最大的黄金生产商,同时面临巨大发展机会与挑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其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我国黄金行业与市场相关重要因素分析,寻找到中国黄金行业价值链构成,并对这一价值链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研究企业一手资料及行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总结出江西金山金矿宜采用产业关联与协同的规模扩张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可以表述为“一个扩张三个创新”。即利用独特位势和地理条件进行资源扩张,同时通过市场创新延伸价值链,开发多种直接面向多种消费者的产品,使经营走向有关联并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多元化。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质量提高、效益提升。通过管理创新使企业在黄金生产主业中各项指标领先,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为企业深层次发展提供动力。

滕吉文,姚敬金,江昌洲,闫雅芬,杨辉,张永谦,阮小敏[8](2009)在《地壳深部岩浆岩岩基体与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形成及找矿效应》文中指出基于部分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的地球物理研究发现:地壳内部物质在热动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强烈的在交换,当深部热液沿通道(破碎带、软弱岩层或断裂系)上涌时,在深部适宜的岩层部位聚积,并形成大型或较大型的酸性、中酸性或基性的岩基体(镁铁质、超镁铁质)。这些类型的岩浆岩以其携带的热能驱动着深部物质重新分异和调整,并在这一动力作用过程中与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并促使其不断变质。在这样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下矿物元素得以在大型或较大型岩基体附近与周边介质耦合,逐使矿物元素不断聚积,并形成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

王春宏[9](2009)在《湖南省新邵县大新金矿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许多以往被认为是低品位、无效益的矿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勘查和开发的现实情况,结合黄金部队在湖南省新邵县大新发现的低品位金矿的开发所面临的矿床经济评价问题,提出了“湖南省新邵县大新金矿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研究”课题。该课题对正确评价低品位金矿床的开发利用价值,实现金矿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国家黄金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关于金矿资源经济评价、矿业权评估和矿床边界品位指标优化分析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资产评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数理与应用统计学、哲学等科学,对矿业权评估理论与方法、矿床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法与模型、矿床经济品位分析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系统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矿产资源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其使用价值的大小;矿产资源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矿产资源;矿床的经济价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但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开发该处矿产资源所获得的效益情况来决定其经济价值。其次,从世界政治、经济、金融和矿产品供应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黄金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人们对美元的心理预期造成的这一全新观点。再次,对比总结了目前我国矿床经济评价方法与矿业权评估方法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对矿床评价方法的统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立了矿床开发利用评价的新模型。最后,结合典型金矿床进行实例分析,分别用矿床经济评价方法、矿业权评估方法和新建立的矿床开发利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大新金矿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将经济品位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矿床经济评价中,正确评价了大新金矿床的经济价值,在对矿床可利用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大新金矿深部及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通过整体评价区域金矿资源的成矿潜力,为大新金矿的开发利用决策提供辅助意见。论文通过上述研究,找到了用矿业权评估与矿床经济评价方法评价金矿床的结合点,建立了矿床开发利用评价的新模型,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金矿保护性开采模式,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与我国黄金产业现状,对我国黄金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黄金矿产实行保护性开采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

宋丽丽[10](2008)在《某含银金矿石选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的矿石来自池州梅山金矿,通过多元素分析,得出该矿石中含有可利用价值的元素金和银。通过物象分析,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石英、方解石及一些影响金、银选别的粘土、黄铁矿和赤铁矿等矿物。根据矿石的性质确定了采用浮选法和氰化法,对矿石在各种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浮选进行了药剂种类的影响、磨矿细度影响、捕收剂用量影响、精选条件等的试验。氰化浸出吸附试验,对磨矿细度、浸出时间、浸出浓度、氰化钠用量、石灰用量等做了研究。经过两种方案试验数据的经济效益的对比,最后确定氰化法适合该矿石的选别。由于矿石中含铁量在39%左右,进行了初步选铁试验。

二、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耦合协同关系认识
        1.2.2 耦合协同量化研究
        1.2.3 耦合协同机理分析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脆弱性与生态脆弱区
        2.1.2 生态、环境与资源关系梳理
        2.1.3 耦合及协同相关概念
    §2.2 耦合形成的交叉学科理论
        2.2.1 环境-经济系统理论
        2.2.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耦合协同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3.1 系统论
        2.3.2 控制论
        2.3.3 自组织理论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1 生态脆弱区划分
        3.1.1 两大生态脆弱区
        3.1.2 六大生态脆弱区
        3.1.3 七大生态脆弱区
        3.1.4 八大生态脆弱区
    §3.2 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2.1 东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2.2 中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2.3 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
    §4.1 生态脆弱区矿业开发利益相关者关系
    §4.2 博弈模型构建
        4.2.1 模型假设
        4.2.2 行为策略与参数设定
        4.2.3 博弈模型求解
    §4.3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评价模型
    §5.1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评价方法
        5.1.1 系统评价概述
        5.1.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
    §5.2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的DEA模型
        5.2.1 C~2R模型
        5.2.2 C~2GS~2模型
        5.2.3 模型的有效性
    §5.3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效度
        5.3.1 子系统内协同发展效度
        5.3.2 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
    §5.4 指标体系构建
        5.4.1 指标设置原则
        5.4.2 指标构建与筛选
        5.4.3 输入输出指标集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青海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评价纵向比较
        6.1.1 纵向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1.2 各子系统内协同发展评价
        6.1.3 子系统间协同发展评价
        6.1.4 多个子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6.2 青海地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横向比对
        6.2.1 横向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2.2 各地区耦合协同发展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的措施建议
    §7.1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7.1.1 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7.1.2 构建面向服务绿色矿业的生态型政府
        7.1.3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7.1.4 理顺矿业环境管理体制
        7.1.5 建立合理有效地社区冲突解决机制
    §7.2 使企业成为实施主体
        7.2.1 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7.2.2 推动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并与国际接轨
        7.2.3 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7.3 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7.3.1 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7.3.2 实行环境信息公开
        7.3.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生物冶金技术在R公司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黄金的需求
        1.1.2 黄金的供应
        1.1.3 生物氧化提金技术在国内提出的原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生物冶金有关的理论综述和研究
    2.1 生物冶金的概述
        2.1.1 生物冶金的工艺
        2.1.2 生物冶金的特点
    2.2 生物冶金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2.2.1 生物冶金技术在各种难选冶矿石资源的应用
        2.2.2 生物冶金技术应用的新进展
        2.2.3 生物冶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2.2.4 生物冶金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3 生物冶金技术在黄金生产企业的应用分析
    3.1 生物氧化提金在国外的发展及应用
    3.2 生物氧化提金在国内的发展及应用
    3.3 我国生物氧化提金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3.4 生物氧化提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
        3.4.1 生物氧化提金技术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3.4.2 如何解决发展缓慢问题的对策
4 R公司生物氧化—氰化提金项目分析
    4.1 R公司的总体概况
    4.2 R公司现状分析
    4.3 生物氧化—氢化提金项目建设理由
    4.4 生物氧化—氢化提金厂工程设计方案概述
    4.5 建设生物氧化—氢化提金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1 资金问题
        4.5.2 气候及选址问题
        4.5.3 安全性问题
        4.5.4 废物处理问题
    4.6 R公司生物氧化—氢化提金项目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4.6.1 寻求政府帮助
        4.6.2 做好实地考察和试验研究
        4.6.3 厂区安全对策
        4.6.4 废物治理措施
    4.7 节能评估分析
        4.7.1 能耗评估
        4.7.2 能效水平分析评估
        4.7.3 节能措施应用
        4.7.4 节能分析结论
    4.8 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果分析
        4.8.1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4.8.2 社会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黄金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选题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逻辑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研究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黄金市场及黄金产业研究综述
        2.1.1 黄金市场研究概述
        2.1.2 黄金产业研究概述
    2.2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2.2.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2.2.2 SCP范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3 黄金产业的属性、地位作用和历史演变
    3.1 黄金和黄金产业的属性
        3.1.1 黄金的属性
        3.1.2 黄金产业的属性
    3.2 黄金和黄金产业的地位作用
        3.2.1 黄金的地位和作用
        3.2.2 黄金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3.3 中国黄金产业历史演变
        3.3.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黄金工业
        3.3.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黄金产业
4 中国黄金产业市场结构研究
    4.1 资源储量结构
        4.1.1 黄金资源储量现状
        4.1.2 黄金储量的集中度
    4.2 供给需求结构
        4.2.1 供给结构
        4.2.2 需求结构
        4.2.3 供给需求弹性测量
    4.3 价格形成结构
        4.3.1 黄金价格的决定因素
        4.3.2 世界黄金价格形成及演变
        4.3.3 中国黄金价格形成及演变
    4.4 市场集中度
        4.4.1 世界黄金产业市场集中度
        4.4.2 中国黄金产业市场集中度
    4.5 产品差异化
        4.5.1 产品差异化现状
        4.5.2 市场差异化分析
    4.6 进入退出壁垒
        4.6.1 进入退出壁垒及其影响
        4.6.2 进入退出壁垒现状
5 中国黄金产业市场行为研究
    5.1 产业管制政策
        5.1.1 世界黄金产业管制政策
        5.1.2 中国黄金产业管制政策
        5.1.3 管制政策对黄金产业的影响
    5.2 技术进步行为
        5.2.1 世界黄金产业技术进步演变
        5.2.2 中国黄金产业技术进步演变
        5.2.3 技术进步对黄金产业的影响
    5.3 一体化行为
        5.3.1 黄金产业一体化行为的类型
        5.3.2 中国黄金产业一体化行为现状
        5.3.3 一体化行为对黄金产业的影响
    5.4 国际化行为
        5.4.1 黄金产业国际化行为的类型
        5.4.2 中国黄金产业国际化行为现状
        5.4.3 国际化行为对黄金产业的影响
6 中国黄金产业市场绩效研究
    6.1 黄金产业的规模经济
        6.1.1 分类与现状
        6.1.2 成本分析
        6.1.3 利润分析
        6.1.4 总产值分析
    6.2 黄金产业的生产效率
        6.2.1 实物全员劳动生产率
        6.2.2 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
    6.3 黄金产业绩效评价
        6.3.1 高级化测量
        6.3.2 变动速度测量
        6.3.3 超前系数测量
        6.3.4 偏离度测量
7 中国黄金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实证研究
    7.1 集中度与绩效的实证
        7.1.1 集中度对绩效的作用路径
        7.1.2 集中度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7.2 进入退出壁垒与绩效的实证
        7.2.1 进入退出壁垒对绩效的作用路径
        7.2.2 进入退出壁垒衡量指标的选择
        7.2.3 进入退出壁壁垒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7.3 差异化与绩效的实证
        7.3.1 差异化结构和行为对产业绩效作用路径
        7.3.2 差异化与产业整体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7.4 产业绩效的面板检验
        7.4.1 中国黄金产业绩效评价的宏观视角
        7.4.2 而板检验在黄金产业绩效中的应用
8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6)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背景简介与理论评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组织
第一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秦汉以前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二、秦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四、隋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五、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河西走廊的民族活动
    六、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历史发展特征
第二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特征
    一、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生态和自然特征
    二、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
    三、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三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社区经济生活
    三、社区政治生活
    四、社区社会及文化生活
    五、社区评价
    六、相关分析
    七、社区调查反映的社区特征
第四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内源动力激发
    一、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性目标
    二、内源动力的激发
    三、内源动力的导引:基层民主的实现
第五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二源动力耦合
    一、二源动力的耦合:扩散—增长极理论
    二、城乡统筹: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核心
    三、城镇化建设:扩散—增长极理论的落脚点
    四、掌握大众传媒: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保证
    五、发展旅游业:扩散—增长的可能突破
    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调适: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2 民族社区访谈提纲(干部)
附录3 民族社区观察及座谈提纲
附录4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城镇)
附录5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农村)
附录6 部分访谈资料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江西金山金矿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黄金市场分析
    2.1 国际黄金市场概况
        2.1.1 皇权垄断时期(19世纪以前)
        2.1.2 金本位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2.1.3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
        2.1.4 黄金非货币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2.2 中国黄金市场分析
        2.2.1 解放后我国黄金市场经历三个阶段
        2.2.2 我国黄金市场供求分析
    2.3 中国黄金行业特征分析
        2.3.1 地质类型
        2.3.2 黄金矿产储量
        2.3.3 黄金矿山特点
        2.3.4 黄金行业特点
    2.4 中国黄金行业价值链分析
第3章 江西金山金矿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1 金山金矿基本状况与发展历程
    3.2 金山金矿与相关同行企业比较
    3.3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3.4 江西金山金矿战略目标及主要策略
第4章 江西金山金矿资源扩张战略
    4.1 矿产资源扩张策略
    4.2 企业并购策略
    4.3 收购周边小金矿
第5章 江西金山金矿管理与技术创新战略
    5.1 加强内部管理降成本
    5.2 管理创新
        5.2.1 逐步做到管理规范化
        5.2.2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5.3 人力资源管理提效益
        5.3.1 引进技术人才
        5.3.2 多渠道培养人才
        5.3.3 好政策留住人才
    5.4 绩效考核管理增活力
        5.4.1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5.4.2 员工绩效证据收集
        5.4.3 废止绩效考核的末位淘汰制
        5.4.4 保证绩效考核公平、公正与公开
    5.5 技术创新
        5.5.1 黄金精炼工艺基础
        5.5.2 黄金精炼工艺
        5.5.3 地质技术创新
        5.5.4 采矿技术创新
        5.5.5 选矿技术创新
第6章 江西金山金矿市场创新战略
    6.1 延伸产业链
        6.1.1 金丝生产与花丝镶嵌
        6.1.2 金箔加工
    6.2 产品创新
        6.2.1 以纪念金币切入消费者金品收藏市场
        6.2.2 推出"矿田矿块标本"收藏品及"金石台尺"
    6.3 金的深加工产品制作
        6.3.1 金的精细化工产品
        6.3.2 精细化工产品特点和用途
        6.3.3 氰化亚金钾生产方法
    6.4 开发矿山旅游
        6.4.1 创建矿山旅游公园历史背景
        6.4.2 矿山旅游公园开发基础
        6.4.3 矿山旅游公园筹建过程
        6.4.4 矿山旅游公园规划设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湖南省新邵县大新金矿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途径及写作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写作思路
    1.5 论文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6.1 主要认识
        1.6.2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及应用
    2.1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 矿产资源的双重性质
        2.1.2 矿产资源价值的形成
        2.1.3 矿产资源价格的构成与经济核算方法
    2.2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2.2.1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原则
        2.2.2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
        2.2.3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意义
    2.3 影响经济评价的因素
        2.3.1 矿床地质因素
        2.3.2 矿床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因素
        2.3.3 社会经济地理因素
        2.3.4 整体经济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黄金资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 黄金的属性特征
        3.1.1 黄金的自然属性
        3.1.2 黄金的货币属性
    3.2 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2.1 黄金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3.2.2 黄金在工业和生活领域的应用价值
    3.3 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
        3.3.1 国际地缘政治——影响黄金价格的核心因素
        3.3.2 国际经济形势——影响黄金价格的主导因素
        3.3.3 国际金融形势——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
        3.3.4 投资市场游资结构调整——影响黄金价格的重要因素
        3.3.5 世界矿产金供应——影响黄金价格的长期因素
    3.4 我国的黄金资源概况与可保证程度
        3.4.1 目前我国的黄金资源概况
        3.4.2 我国黄金资源可保证程度
    3.5 当前黄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找矿勘查方面的问题
        3.5.2 黄金矿山生产中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矿床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研究
    4.1 矿床经济评价方法
        4.1.1 矿床经济评价方法介绍
        4.1.2 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4.2 矿业权评估方法
        4.2.1 矿业权评估方法介绍
        4.2.2 收益法评估参数的选取
        4.2.3 现有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4.3 矿业权评估与矿产资源评价之间的关系
        4.3.1 经济评价在矿业权评估中的应用
        4.3.2 矿业权评估与经济评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4 矿床开发利用的评价模型
        4.4.1 矿床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的构成
        4.4.2 矿床开发利用的评价程序
    4.5 本章小结
5 矿床实例研究
    5.1 成矿地质背景
        5.1.1 区域地质背景
        5.1.2 矿区地质特征
        5.1.3 矿床成因研究
        5.1.4 成矿地质条件与控矿规律
    5.2 大新金矿资源勘查项目经济评价
        5.2.1 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
        5.2.2 大新金矿床工业指标研究
        5.2.3 大新金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5.2.4 大新金矿经济价值评估
        5.2.5 大新矿床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
        5.2.6 大新金矿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5.3 区域金矿资源经济综合评价
        5.3.1 区域金矿资源评价的方法
        5.3.2 地质单元的划分及数据处理
        5.3.3 多元素的物质场
        5.3.4 多元素综合能量场
        5.3.5 预测区的空间场
        5.3.6 外围成矿预测及找矿方向
    5.4 本章小结
6 黄金资源保护性开采模式研究
    6.1 黄金资源保护性开采的内涵
        6.1.1 有计划地开采是保护性开采的基础
        6.1.2 集约型开发利用是保护性开采的手段
        6.1.3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性开采的目的
    6.2 黄金资源保护性开采的模式
        6.2.1 资源勘查开采一体化
        6.2.2 金矿权流转规范化
        6.2.3 黄金税费等级差距扩大化
        6.2.4 环境保护源头化
    6.3 对我国黄金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的意见建议
        6.3.1 尽快制定国家黄金发展战略
        6.3.2 切实加强对黄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管理
        6.3.3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黄金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作用
        6.3.4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
        6.3.5 增资中国黄金集团开展海外金矿收购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主要新成果
    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10)某含银金矿石选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的资源现状
    1.2 金的提取技术
        1.2.1 重选法提金
        1.2.2 浮选法提金
        1.2.3 氰化法提金
        1.2.4 难处理金矿石预处理法
        1.2.5 非氰化浸出法
    1.3 论文研究工艺技术方案
2 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样品制备及样品分析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用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法简介
        2.4.1 浮选试验
        2.4.2 氰化浸出试验
        2.4.3 磁选试验
        2.4.4 金含量分析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磨矿理论及工艺简介
    3.1 磨矿和分级理论
    3.2 圆锥形球磨机磨矿作用及磨矿条件的确定
    3.3 球磨机磨矿参数试验
    3.4 原矿入料粒度分析
4 浮选试验研究
    4.1 药剂性质介绍及研究现状
        4.1.1 捕收剂的作用
        4.1.2 起泡剂的作用
        4.1.3 抑制剂的作用
        4.1.4 介质调整剂的作用
    4.2 浮选药剂影响试验
    4.3 磨矿细度影响试验
    4.4 捕收剂用量影响试验
    4.5 精选条件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氰化浸出吸附试验
    5.1 氰化浸出金银的理论依据
        5.1.1 热力学依据
        5.1.2 动力学依据
    5.2 氰化浸出条件试验研究
        5.2.1 试验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5.2.2 磨矿细度影响试验
        5.2.3 浸出时间影响试验
        5.2.4 浸出浓度影响试验
        5.2.5 氰化钠用量影响试验
        5.2.6 石灰用量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经济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2]采空区失稳辨析的RS-CPM方法研究及应用[J]. 冯雪飞,罗周全,汪伟,路凡. 黄金科学技术, 2015(03)
  • [3]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研究[D]. 付书科.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4]生物冶金技术在R公司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冯馨瑶.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2)
  • [5]中国黄金产业组织研究[D]. 许贵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7)
  • [6]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文棣. 兰州大学, 2010(06)
  • [7]江西金山金矿发展战略研究[D]. 余荣. 南昌大学, 2010(04)
  • [8]地壳深部岩浆岩岩基体与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形成及找矿效应[J]. 滕吉文,姚敬金,江昌洲,闫雅芬,杨辉,张永谦,阮小敏. 岩石学报, 2009(05)
  • [9]湖南省新邵县大新金矿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研究[D]. 王春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10]某含银金矿石选矿技术研究[D]. 宋丽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江西金山金矿规模化开发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