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inhibitors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narcissus(论文文献综述)
张义,刘云利,刘子森,韩帆,严攀,贺锋,吴振斌[1](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合成植物激素,其可以调节植物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并且已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和其他领域。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存在的毒副作用所引起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使用调节剂时应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章概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作用功效、国内外植物生长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调节剂药效的影响因素,就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建议,进行了展望,并对其应用于生态修复领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时应注意:(1)适时适量;(2)多种药型谨慎搭配,科学调控植物生长剂的使用;(3)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随意与农药搭配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沈光[2](2021)在《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中含有2.89~27.89%的天然橡胶和25~40%的菊糖,还可作为模式植物研究天然橡胶合成机制,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其良好的商业化前景,美国、欧洲和中国纷纷成立了橡胶草产业联盟推进其产业化进程,解决本国天然橡胶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以橡胶草优良品系K445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它的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结果如下:1、高效繁育技术:(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高锰酸钾浓度、浸泡时间和温度对橡胶草种子萌发率、萌发整齐度、萌发指数等的影响,揭示了温度是影响橡胶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发现了新的橡胶草种子萌发技术:即橡胶草种子浸泡在0.7%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h,处理温度为23℃。(2)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消毒时间、激素种类和浓度对橡胶草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橡胶草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即用0.1%氯化汞消毒叶片6 min,然后在MS+2.0 mg·L-16-BA+1.0 mg·L-12,4-D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在MS+2.0 mg·L-16-BA+0.1 mg·L-1NAA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分化,在1/2MS+0.2mg·L-1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生根率为93.3%。(3)在建立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之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养分水平、渗透性化合物种类和生长抑制剂种类对橡胶草种质离体保存的影响,形成了橡胶草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在基本培养基降至1/2MS培养基中添加30 mg·L-1甘露醇和2.0 mg·L-1脱落酸,橡胶草组培苗保存期限可达10个月,恢复生长好。2、栽培技术:(1)通过盆栽单因素试验,使用方差分析和趋势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发现了橡胶草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8.0%,并明确了土壤含水量与橡胶草产量的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从22.8%增加到38.9%时,橡胶草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立方多项式方程;橡胶草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立方多项式方程。(2)通过田间单因素试验设计,利用方差分析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氮、钾、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橡胶草当地的适宜施量为:尿素107.2 g·m-2,过磷酸钙43.4 g·m-2,氯化钾10.5 g·m-2。发现了(A)氮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关系为:当施氮基肥从0增加到107.2 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B)发现了磷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当施磷基肥从0增加到10.5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C)发现了钾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关系为:当施钾基肥从0增加到35.3 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平方多项式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3)通过大田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推荐橡胶草栽培密度为20×20 cm,此时橡胶产量最高;并发现了栽培密度与橡胶草产量的关系为:当栽培密度从9.9株/m2增加到53.8株/m2时,橡胶产量变化显着符合线性模型,总糖产量变化显着符合线性模型。(4)通过大田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橡胶草叶片生物量和产量在不同土壤pH环境下的响应,确定了适宜橡胶草生长的土壤pH,推荐土壤pH为8.3,此时橡胶产量最高;并发现了土壤pH与橡胶草产量之间的关系:当土壤pH从6.8提高到8.3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平方多项式方程,当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平方多项式方程。3、橡胶草生物量估计与栽培技术优化:(1)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橡胶草叶片生物量与叶片长度和宽度之间的估计模型:即,LB=11.8334.465*L+23.5*W+0.004*L*W+49.945*L0.5-115.611*W0.5+0.011*L2-0.219*W2,其中LB为叶片生物量(干重,mg),L为叶片长度(mm),W为叶片宽度(mm),模型最少采样数量为15个叶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2)根生物量估计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发现了根生物量与分根数、茎直径、叶簇数、叶片干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橡胶草根生物量估计模型;即RD=-0.902+1.316LD-2+0.139SD-0.049LN,式中RD为根生物量(g),LD为叶片干重(g),LN为叶簇数,SD为茎直径(cm)。(3)在前面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橡胶草叶片生物量、根生物量、橡胶产量和总糖产量与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土壤含水量、栽培密度、土壤pH的回归方程,形成了橡胶草栽培技术优化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82.4、302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叶片生物量最高,为227.0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28、87.8、357.2 mg.kg-1,栽培密度为13.4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根生物量最高,为221.0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76.9、339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橡胶产量最高,为16.1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76.9、339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总糖产量最高,为111.2 g·m-2。
赵密珍,庞夫花,王庆莲,蔡伟建,于红梅,关玲[3](2021)在《生长抑制剂对‘宁玉’草莓苗及其定植后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宁玉’草莓匍匐茎抽生能力强、繁苗系数高,易产生小苗、弱苗的问题,研究不同生长抑制剂处理对苗期及定植后匍匐茎、株高和花果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拿敌稳(25%肟菌酯+50%戊唑醇)、烯唑醇和多效唑均可抑制苗期和定植前期的匍匐茎抽生以及植株的生长高度,多效唑抑制程度最高,在定植后促使侧芽的发生;与清水对照相比,拿敌稳处理果实成熟期提前14 d,烯唑醇和多效唑处理果实成熟期均推迟31 d。综合来看,拿敌稳在‘宁玉’草莓苗期使用效果最佳。
王祯仪[4](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陶奇波[5](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健斌[6](2020)在《盆栽微型月季装备化作业生产模式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微型花卉消费的不断增长,需求量越来越大,盆栽微型月季作为迷你型花卉的大众品种,产量居世界首位。但盆栽微型月季对生产环境、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高,先进的设施和装备成为高效生产的保障。本研究引进自动化、半自动化盆栽微型月季专业生产线和设施装备,以盆栽微型月季株高21-23cm,单盆冠幅21-24cm,生产周期65-75d,育苗周期28d,成品花培育周期37d为标准,建立了盆栽微型月季装备化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精准控制和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轻简化育苗装备应用。机械自助装盆装置下,单盆基质体积1000±50ml、干重260±30g、湿重530±30g、基质孔隙度88.9%、基质含水率50±2%,装盆速度3200盆/h。苗床灌水3cm水深用时1.5min,淋喷、杀菌、覆膜1min完成。单芽剪穗20min/苗床,生根培养12d,炼苗4d,小苗潮汐灌溉1次/d,灌溉时间5min,肥水深3cm,落潮40min。28d机械摘心,苗高3cm,2.15min/苗床。摘心后使用机械抹花打药机抹花和喷施矮壮素,摘心12d机械疏盆,13.5min/苗床。成品花潮汐灌溉春、夏和秋季2次/d,冬季1次/d,营养液深3cm。2.盆栽微型月季在智能环控调控下,8-10d生根。自助装盆装置调控,扦插12d根长2cm以上。智能环控装备调控,新梢3-5cm、根长5-7cm。潮汐灌溉下,基质含水率51.3-66.6%,2次灌水前基质含水率46.2-38.9%,平均耗水强度49.0-71.3g/盆/d,总耗水量703.2-749.2g/盆。潮汐灌溉下,露色苗期株高163.27-179.00mm,根表面积773.69-1480.44mm2。3.不同装备对盆栽微型月季生长的影响。机械摘心,初花期株高269.50-301.78mm。机械疏盆,初花期株高260.11-286.39mm。机械抹花打药,初花期株高210.87-215.46mm。补光处理,初花期株高258.87-306.43mm。采用温度、湿度、水分、补光灯、机械剪穗、机械疏盆和机械抹花打药等综合处理,初花期株高214.88-221.30mm,冠幅205.69-227.36mm。综合调控整齐度最高。
钟颖颖,廖易,陆顺教,李崇晖,李克烈,宁云芬[7](2020)在《矮化剂作用机制及其在观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章叙述了矮化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分析了矮化剂对观赏植物株高、抗逆性、开花指标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对矮化剂施用方法、作用效果与持续性进行总结,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矮化剂在观赏植物的研究不够全面,在矮化剂应用阶段、污染残留问题及矮化机理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为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合理地使用矮化剂,应继续加强矮化剂的各方面研究,使之广泛应用于有矮化需求的观赏植物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调控符合市场需求的植物株形,促进该类观赏植物产业化发展。
姚晓妍[8](2019)在《矮壮素对永福报春苣苔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自然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形态各异,观赏价值突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苦苣苔科植物中分布狭窄,数量稀少,却极具观赏价值的一个属;其中的永福报春宦苔(P.yungfuensis)花叶皆美,适应性强,具备开发新型盆花的潜力。为了达到盆花效果,有效控制永福报春苣苔的株型,适当调节期花期,本研究以矮壮素为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探索其对永福报春苣苔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叶面喷施和根灌处理两种施用方式下,矮壮素(CCC)与多效唑(PP333)两种生长调节剂对永福报春苣苔的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及花葶长度均产生影响,部分处理结果显示出矮化效果。矮壮素较多效唑更适合作为永福报春苣苔矮化栽培的生长调节剂,且根灌处理的效果优于叶面喷施。2.矮壮素不同施用浓度处理的研究表明,植株的矮化效果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400mg/L的处理浓度为最佳施用浓度,各性状抑制表现差异显着。生理方面,植物叶片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含量均高于对照;3种抗氧化活性酶中除SOD活性提升不显着,POD活性和CAT活性都有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但最终含量均高于对照;叶片内源激素IAA和ZR含量与对照相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BA含量与对照不同,一直呈上升趋势;GA含量与对照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最终含量低于对照。3.矮壮素处理后的形态指标之间相关性、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株高、冠幅、叶长、花葶长都与花葶数量、小花数量呈显着负相关,GA含量与IAA含量、ABA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表明,株高、冠幅与多数生理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仅与IA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叶长、叶柄长与大部分的酶和激素的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仅叶长与IA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花葶长度与所有生理指标都呈负相关或不相关;花葶数量仅与POD活性、CAT活性及ABA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IAA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小花数量仅与POD活性、SOD活性、CAT活性及GA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花期仅与POD活性、GA含量及AB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4.就北京地区温室温室环境(冬季温度20℃左右,湿度60%)而言,矮壮素处理的最佳时期为植株营养生长阶段,即花落4个月左右(约11月份),且持续施用矮壮素3次,每次间隔25d,永福报春苣苔植株矮化效果最好。该处理下群体花期可提前30d左右,单花持续时间则延长4d,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17.4%和2.7%,三种保护性抗氧化酶POD、SOD及CAT的活性都有所提升,内源激素IAA和ABA的含量变化呈上升的趋势,GA和ZR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本研究优化了控制盆栽永福报春苣苔生长发育的矮壮素施用方式和方法,使植株初步达到株型紧凑、花葶适中、花量丰富、花期提前的效果,为开发永福报春苣苔盆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宁功伟[9](2019)在《草莓种苗扦插繁殖与植株形态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四季草莓穴盘苗扦插生根慢、成苗率低和短日照草莓植株易徒长、花芽分化晚等问题,开展以提高四季草莓扦插效率和优化短日照草莓植株形态为目的的研究。首先,以四季草毒’阿尔比’和’蒙特瑞’为材料,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根太阳”、IBA(吲哚-3-丁酸)和吲丁·萘乙酸对其插穗进行蘸根扦插,分析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成活率、生根率、根系萌发数、根长和植株长势的影响;其次,以短日照草莓穴盘苗’桃熏’和’章姬’为材料,利用植物生长抑制剂调环酸钙、多效唑和烯效唑对穴盘苗植株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植物生长抑制剂对穴盘苗株高等植株形态的影响;最后,利用短日照处理结合氮素营养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短日照草莓穴盘苗’桃熏’和’章姬’植株株高、匍匐茎数量、叶绿素相对含量、花芽分化、花序数和单花序花朵数等植株形态及鲜果产量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植物生长调节剂“根太阳”、IBA和吲丁·萘乙酸对四季草莓’阿尔比’和’蒙特瑞’成活率、生根率、根系萌发数和根长的影响差异显着。其中IBA 8 mg·L-1对’阿尔比’插穗蘸根扦插效果最佳,其成活率为97.5%、生根率为100%、平均根系萌发数为18.8条,平均根长达5.2cm;IBA44mg·L-1对草莓’蒙特瑞’蘸根扦插效果最好,其成活率为95.3%、生根率为100%、平均根系萌发数达18.4条、平均根长达5.3 cm。2、植物生长抑制剂调环酸钙、多效唑和烯效唑不同浓度处理对短日照草莓穴盘苗’桃熏’和’章姬’的植株形态控制效果差异显着。通过综合分析三种植物生长抑制剂对两个短日照草莓品种苗期及定植后期植株形态的控制效果,以调环酸钙200 mg·L-1处理效果最佳。3、通过短日照处理结合氮素营养处理,明确了 10倍体的白果草莓’桃熏’在云南中部地区短日照诱导花芽分化的时长需要6-7周,较8倍体的红果草莓’章姬’长2-3周;短日照处理6-7周的’桃熏’植株能在11月开始采收鲜果,比自然日照的植株提前2个月,实现11月和12月鲜果产量达到200 g/株(未处理植株的产量接近0);短日照处理显着减少了植株匍匐茎的萌发数,增加了侧芽数,同时提高了草莓植株的开花挂果潜能。
李佳婷[10](2019)在《油莎豆的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文中研究说明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目前已知的能够在块茎贮藏大量油脂的唯一作物,块茎含丰富的可食用油脂,可作为我国食用油的有效补充和新的食物来源。但是油莎豆品种少、块茎体积小、收获成本高,成为制约油莎豆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已成为当前研究重点。本研究以油莎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离体培养,包括丛生芽增殖、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和生根诱导,建立油莎豆无菌苗快繁及植株再生体系;同时通过探究秋水仙素对油莎豆无菌苗的浸渍浓度和时间,建立适合油莎豆多倍体诱导的技术体系。为油莎豆优良种质资源的繁育和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油莎豆茎尖作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6-BA、KT和NA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组合对油莎豆组培苗丛芽增殖及其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莎豆丛芽诱导的影响作用大小为6-BA>NAA>KT,6-BA显着促进油莎豆组培苗丛芽增殖,而NAA则起到抑制作用,在所试浓度范围内随着NAA浓度增加,增殖系数降低,综合考虑增殖系数及丛芽的生长状况,最佳组合为:1.0 mg/L 6-BA+0.2 mg/L KT,4周增殖系数为7.58。(2)2,4-D影响油莎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分化。在使用不同浓度2,4-D研究后表明:当2,4-D浓度为3.0 mg/L时最适合油莎豆愈伤的诱导,而当2,4-D浓度为2.0 mg/L时最适合油莎豆愈伤再分化。(3)初步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莎豆无菌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与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相比,油莎豆无菌苗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条数均较高,而添加生长调节剂(0.1mg/L IBA或0.1 mg/L NAA)时情况则相反。综合油莎豆的生根率、生根条数及根的长短、粗细等生长指标,确定最优的生根培养基为MS空白培养基,生根率可达88.10%,平均生根条数为2.04。(4)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利用秋水仙素液体直接浸泡法,研究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及诱导时间对油莎豆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1%秋水仙素+2%DMSO浸渍外植体24 h的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达58.29%。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法对油莎豆多倍体材料进行筛选鉴定,共获得29个油莎豆四倍体株系和101个嵌合体株系,并初步对油莎豆四倍体植株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和分析。
二、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inhibitors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narcissu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inhibitors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narcissus(论文提纲范文)
(2)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橡胶 |
1.2 橡胶草形态特征与价值 |
1.2.1 橡胶草形态特征 |
1.2.2 橡胶草价值 |
1.3 橡胶草发展历史 |
1.4 橡胶草产业化现状 |
1.5 橡胶草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1.5.1 种子萌发技术 |
1.5.2 组织培养技术 |
1.5.3 根茎扦插技术 |
1.6 橡胶草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6.1 营养元素对橡胶草产量的影响 |
1.6.2 水分对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影响 |
1.6.3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产量的影响 |
1.6.4 土壤pH对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影响 |
1.6.5 其它影响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因素 |
1.7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点和试验方法 |
2.1 前言 |
2.2 研究地点 |
2.3 植物材料 |
2.4 试验方法 |
2.4.1 土壤理化性质 |
2.4.2 橡胶草形态指标 |
2.4.3 橡胶草理化指标 |
3 橡胶草种子高效萌发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正交试验 |
3.3.2 结果验证实验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橡胶草组织培养技术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材料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外植体选择 |
4.3.2 外植体消毒时间 |
4.3.3 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4.3.4 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4.3.5 不同培养基对橡胶草生根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橡胶草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培养基养分水平对橡胶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5.3.2 渗透性调节化合物对橡胶草试管苗保存的影响 |
5.3.3 生长抑制剂对橡胶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6.2.1 试验设计 |
6.2.2 研究方法 |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
6.3.2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地上部位的影响 |
6.3.3 灌溉频度对橡胶草地下部位的影响 |
6.3.4 灌溉频率对根叶比的影响 |
6.3.5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6.3.6 水分利用效率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氮磷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7.2.1 试验设计 |
7.2.2 整地与定植 |
7.2.3 测定指标 |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氮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
7.3.2 磷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
7.3.3 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
7.3.4 氮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7.3.5 磷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7.3.6 钾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研究材料 |
8.2.2 试验设计 |
8.2.3 整地与定植 |
8.2.4 指标测定 |
8.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地上部位的影响 |
8.3.2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地下部位的影响 |
8.3.3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根叶比的影响 |
8.3.4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8.4 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土壤pH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研究材料 |
9.2.2 试验设计 |
9.2.3 整地与定植 |
9.2.4 指标测定 |
9.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土壤pH对橡胶草地上部分的影响 |
9.3.2 土壤pH对橡胶草地下部分的影响 |
9.3.3 土壤pH对橡胶草根叶比的影响 |
9.3.4 土壤pH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9.4 讨论 |
9.5 本章小结 |
10 橡胶草生物量无损估计与栽培技术优化 |
10.1 引言 |
10.2 研究方法 |
10.2.1 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建立方法 |
10.2.2 根生物量估计模型建立方法 |
10.2.3 栽培技术优化模型建立方法 |
10.2.4 数据处理与作图使用的软件包 |
10.3 结果与分析 |
10.3.1 橡胶草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 |
10.3.2 橡胶草根生物量估计模型 |
10.3.3 橡胶草栽培技术优化模型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橡胶含量测定红外光谱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生长抑制剂对‘宁玉’草莓苗及其定植后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抑制剂对草莓苗期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 生长抑制剂对草莓苗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
2.3 生长抑制剂对草莓苗移栽后花果期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2.4.2 种子萌发特性 |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
2.4.5 生态学研究 |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引发处理 |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
3.2.6 细胞周期测定 |
3.2.7 温室出苗试验 |
3.2.8 田间出苗试验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种子萌发 |
3.3.2 生理指标 |
3.3.3 细胞周期 |
3.3.4 温室出苗率 |
3.3.5 田间出苗率 |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种子产量 |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
4.3.3 产量构成因素 |
4.4 讨论 |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 |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耗水量 |
5.3.2 水分利用状况 |
5.4 讨论 |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6.2.4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种子产量 |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
6.3.3 产量构成因素 |
6.4 讨论 |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概况 |
7.2.2 试验设计 |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2.4 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收获率 |
7.3.2 种子质量 |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盆栽微型月季装备化作业生产模式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微型月季的概况 |
1.2 微型月季的生物学特征 |
1.3 微型月季的扦插繁殖研究 |
1.4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植物矮化技术研究 |
1.5 植物装备化生产的研究 |
1.6 主要研究工作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盆栽微型月季装备化作业生产模式的调查 |
2.1 盆栽微型月季种苗扦插生产模式的建立 |
2.2 盆栽微型月季成品花生产模式的建立 |
2.3 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装备控制盆栽微型月季母本苗生长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设计 |
3.3 指标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试验小结 |
第四章 装备化作业下盆栽微型月季成品花培育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试验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7)矮化剂作用机制及其在观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矮化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
1.1 矮化剂的作用机制 |
1.2 矮化剂的分类 |
1.2.1 抑制内根-贝壳杉烯的合成 |
1.2.2 抑制内根-贝壳杉烯酸的合成 |
2 矮化剂在观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
2.1 矮化剂在调节观赏植物株高上的研究进展 |
2.2 矮化剂在调节观赏植物抗逆性上的研究进展 |
2.3 矮化剂在调节观赏植物开花上的研究进展 |
2.4 施用矮化剂对内源激素影响上的研究进展 |
3 矮化剂的施用和作用效果 |
3.1 矮化剂的施用方法 |
3.2 矮化剂的作用效果对比 |
3.3 不同矮化剂效果的持续性 |
4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 矮化剂在观赏植物上研究不够全面 |
4.2 矮化剂施用的最佳时期和药效持续性缺少研究 |
4.3 矮化剂的残留问题尚未重视 |
4.4 施用矮化剂后的形态解剖学缺少研究 |
4.5 矮化剂的分子机理方面研究较为欠缺 |
(8)矮壮素对永福报春苣苔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苦苣苔科植物研究概况 |
1.1.1 苦苣苔科植物分类学研究 |
1.1.2 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应用概况 |
1.1.3 报春苣苔属植物研究现状 |
1.1.4 永福报春苣苔植物研究现状 |
1.2 植物生长延缓剂研究概况 |
1.2.1 植物生长延缓剂种类研究进展 |
1.2.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形态生长及发育的影响 |
1.2.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材料 |
1.3.2 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永福报春苣苔花芽分化时期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芽发生观察 |
2.2.2 花序花芽发育观察 |
2.3 小结与讨论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施用方法筛选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矮壮素和多效唑对株高的影响 |
3.2.2 矮壮素和多效唑对叶片形态的影响 |
3.2.3 矮壮素和多效唑对永福报春苣苔冠幅的影响 |
3.2.4 矮壮素和多效唑对永福报春苣苔花葶长度和数量的影响 |
3.2.5 矮壮素对永福报春苣苔现蕾期和开花期的影响 |
3.2.6 矮壮素不同实施频率对永福报春苣苔的影响 |
3.2.7 矮壮素处理条件下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4 矮壮素的不同处理浓度对永福报春苣苔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浓度对永福报春苣苔形态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浓度对永福报春苣苔花期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浓度对叶片内可溶性糖的影响 |
4.2.4 不同处理浓度对永福报春苣苔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2.5 不同处理浓度对永福报春苣苔叶片膜脂过氧化酶的影响 |
4.2.6 不同处理浓度对永福报春苣苔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7 矮壮素不同处理浓度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矮壮素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永福报春苣苔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处理方式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5.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花期的影响 |
5.2.3 不同处理方式对叶片内可溶性糖的影响 |
5.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叶片内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5.2.5 不同处理方式对叶片内三种保护酶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小结 |
5.3.2 讨论 |
6 矮壮素的不同处理时间对永福报春苣苔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处理时期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6.2.2 不同处理时期对花期的影响 |
6.2.3 不同处理时期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6.2.4 不同处理时期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6.3 小结与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石蜡切片方法 |
石蜡切片方法步骤 |
附录B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Ⅰ.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Ⅱ.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Ⅲ.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Ⅳ. 过氧化物酶(POD)测定方法 |
Ⅴ. CAT测定方法 |
Ⅵ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内源激素含量 |
附录C 缩略词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草莓种苗扦插繁殖与植株形态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草莓概述 |
1.1.1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
1.1.2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草莓穴盘种苗扦插生根技术研究进展 |
1.2.2 草莓穴盘苗植株形态控制研究进展 |
1.2.3 草莓穴盘苗花芽诱导等微形态控制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四季草莓穴盘苗扦插生根技术研究 |
1.3.2 短日照草莓穴盘苗植株形态控制技术研究 |
1.3.3 短日照草莓穴盘苗花芽诱导等微形态控制技术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季草莓穴盘苗扦插生根技术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1.1 供试草莓材料 |
2.1.1.2 主要试剂 |
2.1.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长调节剂对四季草莓成活率和生根率的影响 |
2.2.2 生长调节剂对四季草莓根系萌发数和根长的影响 |
2.2.3 生长调节剂对四季草莓根系和植株长势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四季草莓扦插生根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短日照草莓穴盘苗植株形态控制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生长抑制剂对短日照草莓穴盘苗苗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3.2.2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短日照草莓穴盘苗定植后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短日照草莓'桃熏'和'章姬'苗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3.3.2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短日照草莓'桃熏'和'章姬'定植后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短日照草莓穴盘苗花芽诱导等微形态控制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草莓'桃熏'和'章姬'苗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4.2.2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草莓'桃熏'和'章姬'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4.2.3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草莓'桃熏'和'章姬'侧芽及匍匐茎萌发数的影响 |
4.2.4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草莓'桃熏'和'章姬'开花挂果期的影响 |
4.2.5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草莓'桃熏'和'章姬'花量的影响 |
4.2.6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草莓'桃熏'和'章姬'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短日照草莓苗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4.3.2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短日照草莓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4.3.3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短日照草莓侧芽和匍匐茎的影响 |
4.3.4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短日照草莓开花挂果期的影响 |
4.3.5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短日照草莓花量的影响 |
4.3.6 短日照与氮素营养处理对短日照草莓产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油莎豆的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油莎豆概述 |
1.1 油莎豆的生物学特性 |
1.2 油莎豆的栽培与应用 |
1.3 国内外油莎豆的研究进展 |
1.4 制约国内发展油莎豆的主要问题 |
2 植物组织培养在块茎类植物中的应用 |
2.1 植物材料的脱毒 |
2.2 快速繁殖植物材料 |
2.3 保存种质资源 |
2.4 生产次生代谢物 |
3 组织培养结合诱变育种进展 |
3.1 组织培养结合诱变育种进行育种的优点 |
3.2 多倍体的诱导及鉴定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油莎豆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块茎消毒 |
1.2.2 培养基 |
1.2.3 培养条件 |
1.2.4 外植体的接种 |
1.2.5 三种激素不同浓度组合对油莎豆增殖的影响 |
1.2.6 2,4-D浓度对油莎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分化的影响 |
1.2.7 油莎豆组培苗生根诱导 |
1.2.8 油莎豆在广州的不同时期生物量动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莎豆无菌苗的获得 |
2.2 油莎豆芽增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化 |
2.3 油莎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
2.4 油莎豆组培苗最优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
2.5 油莎豆无菌苗移栽后不同时期生物量动态 |
3 讨论 |
第三章 油莎豆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浸泡培养法 |
1.2.2 流式细胞仪鉴定法 |
1.2.3 对油莎豆多倍体材料进行生物学特征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秋水仙素不同浸渍组合的诱导效果 |
2.2 油莎豆多倍体的鉴定 |
2.3 油莎豆多倍体材料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油莎豆的组织培养 |
1.2 油莎豆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inhibitors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narcissus(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张义,刘云利,刘子森,韩帆,严攀,贺锋,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2021(03)
- [2]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D]. 沈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生长抑制剂对‘宁玉’草莓苗及其定植后生长的影响[J]. 赵密珍,庞夫花,王庆莲,蔡伟建,于红梅,关玲. 中国果树, 2021(02)
- [4]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5]“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6]盆栽微型月季装备化作业生产模式开发与应用[D]. 刘健斌. 宁夏大学, 2020(03)
- [7]矮化剂作用机制及其在观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J]. 钟颖颖,廖易,陆顺教,李崇晖,李克烈,宁云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20(07)
- [8]矮壮素对永福报春苣苔生长发育的影响[D]. 姚晓妍.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9]草莓种苗扦插繁殖与植株形态控制技术研究[D]. 宁功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10]油莎豆的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D]. 李佳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