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邮品的特点及投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军[1](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威,田锐[2](2021)在《结合区块链技术的邮票封装和集邮C2B2C交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邮票封装和集邮C2B2C交易相关的概念,分析了邮票交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通过对相关行业C2B2C交易模式的对标分析,提出了集邮C2B2C交易模式的整体架构及实施路径。
郑俣[3](2020)在《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国家邮政开始提出主题邮局这个概念,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主题邮局在全国范围内被迅速推广,成为各旅游景区新的网红打卡处,亦成为邮政业务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一些主题邮局在开设后不久就陷入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因经营战略等问题而导致业务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探索一条可复制又能持续发展的主题邮局经营之道已经成为全国邮政系统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南京邮政主题邮局为研究对象,基于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南京邮政主题邮局目前的运营现状,从氛围打造、产品设计、宣传推广等层次进行细化分析。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合理运用PEST法、SWOT法及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行业内外部进行系统性分析,进而明确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关键的成功因素,在分析得出南京邮政的竞争力水平后,指出了南京邮政的发展战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于:第一,整理归纳出目前主题邮局发展的共性问题是管理模式固化、文创产品设计停留于传统邮品的范畴、主题邮局持续运营中几乎没有广告宣传;第二,从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分别对主题邮局在野蛮扩张阶段、精英化单店运营阶段及主题化改造阶段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解析不同阶段的得与失;第三,依据竞争优势理论为主题邮局经营提供新的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自创IP及围绕IP品牌实行的一系列推广等措施。
柳娜[4](2020)在《图像政治 ——中国邮票的政治符号分析(1927-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像作为传播信息和建构社会的重要媒介,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邮票成为我们窥探政治权力运用的窗口之一。以往对邮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邮票发行史和艺术鉴赏方向,本文基于政治符号理论,选取邮票为研究材料,选择邮票图案为分析切入口,通过图像分层法、个案研究等方法,对邮票符号的表达、塑造和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对政治符号的研究途径和材料有新的探索。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缘起、现状、理论与方法等进行了梳理,认为政治符号理论在分析邮票问题上具有适用性。第二部分基于历时性的观察,讨论邮票符号从战争时期到当代的内容流变,指出邮票图案的呈现服务于政治需求,随着政权在各时期方针政策的变化而动态改变。第三部分选取雷锋系列邮票作为个案,探讨邮票内容流变背后的权力机制,以点带面地分析权力在符号确定、塑造、推广过程中的运作情况。第四部分探讨了邮票符号的政治功能,认为邮票通过对图像选择性的呈现和传播,发挥了合法性建构的作用。基于对邮票符号内容流变,符号塑造机制和符号功能发挥的分析,第五部分在政治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符号权力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本文认为邮票成为政治符号并发挥功能其实是权力运作的结果。同时,邮票通过图案对历史和政治进行诠释和呈现,在流通的过程中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人们的观念,从而对权力合法性建构产生反向作用。
孙佳丰[5](2020)在《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文中提出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西苑北海经历了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变迁过程,它包容了北京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记录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北海公园体现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历史传承与共时融合,是北京历史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缩影,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北海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视角着手,融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利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北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北海的发展历史,介绍北海的空间布局,并分析北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北海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与内涵。在全面把握北海公园历史面貌的同时,关注园林文化空间的动态性,从空间主体、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方面,论述北海公园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属性变化,并据此阐释北海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接着,从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空间环境利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分析北海公园对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北海文化空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关注其如何实现建筑景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并论述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然后,从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北海公园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讨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对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尊重空间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利用,在挖掘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空间的文化功能,才能将深厚的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裴铉珠[6](2020)在《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的中国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艺术品开始被视为一种传统性投资商品的替代品或分散商品,受到了世界各国热烈的欢迎。在艺术品市场持续保持增长的大环境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生了飞跃性变化,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足以令世界瞩目。其中的核心原因是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人民迸发出的对文化艺术的热情和兴趣,对艺术品术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蓝筹股艺术家的不断增加、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性拓展、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大力兴建、艺术博览会和双年展的荣景等艺术产业的扩张现象越来越多,艺术品市场变得越来越活跃。据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仅占全球艺术品成交额的约7.2%,而进入2010年的成交额则超越美国约30%(未包括画廊成交数据),跃居世界第一。以此为契机,中国市场开始居于领先位置,成为了艺术领域最活跃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大师在国际拍卖艺术市场明显崭露头角,高价艺术品成交件数逐年提升,发展势头日益良好。中国艺术产业的活跃和艺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成为学者的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品投资者认为艺术品不但发挥着产生审美效用的消费作用,还是具有一定的收益率的投资工具,因此,针对该领域不仅仅是探讨本质的艺术价值,根据时代发展潮流,还要同时考虑艺术品的经济价值。鉴于此,本文作者从外国学者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艺术品定价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对现有文献中未追踪的领域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的重点并不是针对单件艺术品或个别艺术家,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中国的整个艺术品市场。本文以2015年至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以在国际拍卖市场脱颖而出、闻名遐迩的7位中国艺术家,即崔如琢、李可染、张大千、赵无极、傅抱石、潘天寿、齐白石作为研究对象,在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符合条件的拍卖数据中随机抽取了共计5,149组样本数据。同时,为了弥补尚未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作者在现有艺术品定价研究的基础上,还考量了当前中国独有的特殊因素,对影响艺术品定价因素的艺术品的本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剖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们将艺术品特征属性设定为自变量,将实际交易价格设定为因变量,在现有的对艺术品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基于前人研究中广泛应用的Hedonic价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各个价格变量对中国艺术品的影响程度。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不同函数形式的中国艺术品Hedonic价格模型,通过对比发现,Hedonic的双对数价格模型拟合结果优于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和Box-Cox变换模型;(2)艺术品尺寸对价格发挥着显着的作用,价格随艺术品尺寸增加而增加;(3)不同的艺术家名气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各不相同;(4)不同艺术品材料对价格发挥着显着的作用,画布溢价最高,镜框次之。而立轴、石版具有非常显着的折价;(5)top 6优秀拍卖公司对价格有显着影响;(6)不同拍卖地域对价格发挥着显着的作用;(7)不同拍卖年度对价格的影响各不同;(8)为了更全面地研究艺术品定价问题,使用中国艺术品Hedonic价格模型,构建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价格指数,测算其相应的艺术品收益率,观察期内的收益率并不理想;(9)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艺术品的关注日渐浓厚,中国艺术品的投资持续增加。正是在这一情况下,作者最后建议:今后不仅是中国收藏者,还有海外新艺术消费投资者都需要对中国艺术品定价的问题进行深入地了解;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客观分析数据的合理标准基础上,而不是茫然地以个人的主观感觉或仅凭表象就做出购买决策。因而本研究将有助于向艺术品参与者提供更合理的判断指标。
杨雷力[7](2019)在《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文中认为对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来说,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重要领域。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流行逾半个世纪,并透过跨媒介的发展,辐射出影视、漫画、玩具等不同的面向,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金庸文化圈”。香港,可以视为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拓展的发源地。市场营销有所谓“市场需要”,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是能走俏的产品。原创小说针对文字阅读的需要,而影视改编则为视觉艺术上的再创造。金庸武侠小说先以文字满足市民的阅读快感,继而透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满足大众的娱乐需要。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现和后来的热销,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以一种大众文化商品的姿态在香港流行。因此,笔者以大众文化为经,市场与消费为纬,立足香港,以香港人的角度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现象;同时,以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影视改编为深入探讨的对象,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以大众文化及市场与消费为切入点,探讨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跨媒介拓展。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三章,论述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金庸武侠电影改编、TVB的金庸武侠剧热潮,以及金庸武侠小说在影视以外的跨媒介拓展,从而探究独特而复杂的“金庸文化圈”。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虽然早就有了,但就其发展和影响而言,则远比电视剧的改编逊色。另一方面,流行文化要讲求市场与盈利,才能让“文化”持续“流行”。半个世纪以来,金庸武侠小说藉跨媒介发展,建立成为一种文化的同时,也建立成为一种无形的“品牌”,为文化圈提供了无数的商机。这个文化圈,并不是金庸一人建立起来的,而是读者、观众、听众、消费者、绘画者、影视制作人、产品制造商、游戏开发商等等,共同努力不懈的成果。
谈笑[8](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魏巍[9](2018)在《能源转型、稳态变迁及其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文中指出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化石能源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的同时,也导致环境退化,来自经验证据表明这种环境退化的负外部性使得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为调整未来发展道路,中国已逐步推进能源转型,首先党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建立美丽新中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次《巴黎协定》框架下,中国政府已充分担当起“负责任大国”角色,为本国设定了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目标;最后中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基础,这为实现能源转型提供广阔空间。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一过程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也必将是长期的。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国家调整或设计相关政策过程中定性分析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已有的能源转型理论缺乏相应的量化分析能力,无法量化能源转型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探索能够量化能源转型对经济系统影响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探讨能源转型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机理、能源转型下经济发展的稳态变迁过程和能源转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本文包括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两个部分。理论层面上,首先利用要素替代弹性方法并结合能源要素价格的时序特征,分析稳态变迁前后投入要素关系的变动,以探讨能源转型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分叉理论构建能源转型模型,识别经济发展状态发生稳态变迁时所对应的分叉点和探讨分叉点的影响因素,以研究能源转型下经济发展的稳态变迁过程。实证层面上,首先构建一个纳入真实储蓄量的DSGE模型,分析能源转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包括经济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其次,分别改变模型中的参数作敏感性分析,以研究能源转型速度、总能耗增长率和单位能耗污染强度等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的影响。最后,考虑外部冲击,研究技术进步冲击和税收冲击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的影响在稳态变迁前后的差异。通过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两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能源转型理论部分的研究发现:(1)资本、劳动与能源要素替代弹性在稳态变迁前后的确发生质变;不过依据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同,变化的程度存在差异。(2)化石能源使用造成环境退化,环境退化的负外部性使得人均消费呈现时序递减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随着能源转型推进,这种不可持续正逐渐减弱并最终逆转。(3)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本产出弹性、降低单位能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程度和更小的社会贴现率均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状态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的过程。第二,虽然观察未来人均消费变动是判断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最直观方式,但由于未来的人均消费是不可观测的,真实储蓄量已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通用指标。基于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真实储蓄量和主要经济变量的变动轨迹在稳态变迁前后发生变化,稳态变迁之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但经济是增长的,稳态变迁之后经济发展变为可持续且经济增长良好。(2)能源转型下能源均衡价格呈现一个“先升后平”的变化趋势,同时投入要素之间关系在稳态变迁前后也发生质变。(3)加快能源转型速度、降低总能耗增长率和弱化单位能耗污染强度均缩短经济发展由不可持续状态逆转为可持续状态的时间和促进经济更快增长。(4)相比稳态变迁之前,稳态变迁之后的技术冲击不仅会促进更高幅度的经济增长,也增强了经济可持续性;类似地,稳态变迁之后的税收冲击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更小,经济系统更为稳定。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主要包括:(1)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适度地加快能源转型速度,有助于增强经济增长和缩短中国当前不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时间;(2)加快节能技术研发速度和提升高能耗产业的能耗效率以降低总能耗增长率,有助于弱化经济不可持续性和提升经济增长率。(3)政府督促中高污染行业安装污染处理装置和法律形式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以降低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也会加快经济增长和更早地逆转当前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程永俊[10](2018)在《《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三月街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作为白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大的物资交流市场,更是大理州人民一年一度的欢聚盛会。饱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月街,一直延续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联络白族与其他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大理三月街已经从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庙会发展成如今的集商贸、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三月街在新时期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月街长期存在于报纸的“记忆”中。如今,为了扩大三月街影响力,传承优秀的白族文化,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历史记忆”功能,理清三月街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得到该时期有关三月街发展变化的民族志,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白族优秀文化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是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搜集到的43年(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仅有43年的报纸资料)的《大理日报》报道的三月街的版面数量、版面比重、报道的时长、三月街开幕前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做了全面的分类统计,并从时域上得到反映《大理日报》报道三月街情况的曲线。通过对各项报道数据的变化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和三月街本身的变化节点,将三月街的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从报道主题、官方色彩、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四个方面对《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做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章结合《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大事记和《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性转折点(1982年报纸复刊并开始正常发行,1991年三月街被政府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2008年三月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理日报》开始出现电子版),将三月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第一时期(1960—1981年),第二时期(1982—1990年),第三时期(1991—2007年),第四时期(2008—2017年)。第四章以赛马、药材市场、物资交易、文化活动为例并结合对《大理日报》报社记者的访谈探讨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综上,本文以搜集到的1959—2017年《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媒体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围绕着《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转折点和四个时期展开分析。通过研究,试图梳理《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历史变迁过程,并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二、2000年邮品的特点及投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邮品的特点及投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结合区块链技术的邮票封装和集邮C2B2C交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 |
1.1 C2B2C模式 |
1.2 区块链技术 |
1.3 邮票封装 |
2 集邮C2B2C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
2.1 集邮业务概述 |
2.2 邮票交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交易种类较少,市场不活跃 |
2.2.2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较高 |
2.2.3 交易产品良莠不齐,真伪难辨 |
2.2.4 价格扭曲,市场风险较大 |
2.3 集邮实施C2B2C交易模式的意义 |
3 相关行业C2B2C交易模式对标分析 |
3.1 京东文娱大宗邮票寄售 |
3.2 中金国衡钱币委托鉴评封装 |
3.3 赵涌在线委托竞买 |
3.4 几种C2B2C模式对标分析 |
4 集邮C2B2C交易模式的实施构想 |
4.1 整体架构 |
4.2 实施路径 |
4.2.1 自有票源B2C模式 |
4.2.2 全网票源B2C模式 |
4.2.3 面向社会C2B2C模式 |
4.3 配套实施要素 |
4.3.1 邮票鉴定 |
4.3.2 邮票评级 |
4.3.3 邮票封装 |
4.3.4 区块链上链 |
4.3.5 建立智能交易平台 |
4.3.6 账户资金余额及保证金制度 |
5 结语 |
(3)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分析方法简介 |
2.2 目前国内主题邮局研究概况 |
2.2.1 国内主题邮局运营情况相关报告 |
2.2.2 主题邮局自创品牌的相关论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创行业概况与相关竞争者简介 |
3.1 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分析 |
3.1.1 国内文化消费现状 |
3.1.2 南京地区文化消费现状 |
3.2 现阶段南京地区文创市场情况简析 |
3.2.1 从文创品自身特征分析 |
3.2.2 从市场角度分析 |
3.3 市场竞争者简介 |
3.3.1 南京先锋书店 |
3.3.2 南京G-TAKAYA书屋 |
3.3.3 南京大众书局 |
3.3.4 南京博物院 |
3.3.5 老门东槑好时光文创礼品店 |
3.3.6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文创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发展现状分析 |
4.1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经营发展现状 |
4.1.1 民国邮局 |
4.1.2 紫金草主题邮局 |
4.1.3 校园邮局 |
4.1.4 其他主题邮局 |
4.2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PEST分析 |
4.2.1 政治法律因素(P) |
4.2.2 经济因素(E) |
4.2.3 社会因素(S) |
4.2.4 技术因素(T) |
4.3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SWOT分析 |
4.3.1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优势分析(S) |
4.3.2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劣势分析(W) |
4.3.3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机会分析(O) |
4.3.4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威胁分析(T)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京邮政主题邮局的转型发展 |
5.1 开店扩张尝试规模经济 |
5.1.1 以增加主题邮局数量为指标 |
5.1.2 扩张时期主题邮局销售产品的特点 |
5.2 优势经营成本领先 |
5.2.1 精英化单店经营 |
5.2.2 精英化单店经营期间销售产品的特点 |
5.3 扩大差异形成优势鸿沟 |
5.3.1 主题邮局主题化改造 |
5.3.2 主题化改造期间文创产品的特点 |
5.4 转型经验 |
5.4.1 差异化变革经验 |
5.4.2 专一化战略经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主题邮局未来之路 |
6.1 自创IP实现突破 |
6.1.1 熊猫主题邮局经验分析 |
6.1.2 南京邮政自有IP创建 |
6.2 小邮IP系列主题邮局经营基本策略 |
6.2.1 战略规划的四个基本原则 |
6.2.2 主题突出、产品多样是发展的源泉 |
6.2.3 灵活多样的宣传以保持市场活力 |
6.3 小邮IP系列主题邮局推广基本方式 |
6.3.1 利用传统媒介 |
6.3.2 借力新媒体 |
6.4 小邮IP系列主题邮局执行与监控 |
6.4.1 多元化的运营模式 |
6.4.2 品牌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南京地区文旅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图像政治 ——中国邮票的政治符号分析(192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邮票符号的内容流变 |
第一节 1927-1949:赤色邮政——探索中的新政权 |
第二节 1949-1978:人民邮政——成长中的新中国 |
第三节 1978-2019:中国邮政——多样化的中国 |
第三章 邮票符号的建构过程 |
第一节 符号确定:政治导向性的规划 |
第二节 符号塑造:政治框架内的表达 |
第三节 符号推广: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
第四章 邮票符号的政治功能 |
第一节 法理型:合理规则构建 |
第二节 魅力型:革命领袖敬仰 |
第三节 传统型:历史资源继承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
二、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第一章 北海御苑的历史与格局 |
第一节 北海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北海的地理空间 |
第三节 北海的空间文化 |
一、神话思维: 一池三山 |
二、道教哲学: 阴阳平衡 |
三、儒家思想: 礼乐复合 |
四、佛教文化: 神圣空间 |
第二章 御苑到公园的空间变迁 |
第一节 北海的“公园化” |
第二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
一、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
二、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结合 |
三、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 |
第三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园林景区的保护与整治 |
一、古建及文物的修葺与维护 |
二、园容及生态的管理与保护 |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
一、建筑空间环境 |
二、人文空间环境 |
三、生态空间环境 |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
一、民族传统活动 |
一、民俗节日活动 |
三、民间传说故事 |
第四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建构理念 |
第一节 古典造园艺术的保护传承 |
一、承袭皇家园林的艺术精华 |
二、珍藏中华文明的非凡成就 |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
第二节 古都历史变迁的足迹记录 |
二、延续历史文脉与名城风貌 |
二、见证历史兴衰与社会变迁 |
三、保存城市古韵与文化记忆 |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
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 |
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空间 |
三、展现多元包容民族性格的载体 |
第五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分析 |
一、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
第二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探讨 |
一、立足空间整体,保护文化遗存 |
二、明确空间定位,坚持文化特色 |
三、挖掘空间内涵,发挥文化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的中国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分析框架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学者有关艺术品定价方面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学者文献回顾 |
2.1.2 国内学者文献回顾 |
2.2 国内外学者有关艺术品市场投资方面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学者文献回顾 |
2.2.2 国内学者文献回顾 |
2.3 国内学者有关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方面的文献综述 |
2.4 国内学者有关中国艺术理论方面的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艺术品市场概述 |
3.1 艺术品的界定 |
3.2 艺术品市场的界定 |
3.2.1 艺术品市场的供应者 |
3.2.2 艺术品市场的媒介者 |
3.2.3 艺术品市场的需求者 |
3.3 艺术品市场价格概述 |
3.3.1 画廊艺术品定价过程 |
3.3.2 拍卖行艺术品定价过程 |
3.4 艺术品定价模型概述 |
3.4.1 艺术品定价方法 |
3.4.2 Hedonic价格模型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述 |
4.1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
4.2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要领域 |
4.3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模与格局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edonic价格模型构建 |
5.1 研究思路 |
5.2 研究模型分析方法 |
5.2.1 Hedonic价格模型的函数形式 |
5.2.2 Hedonic价格指数 |
5.2.3 Hedonic价格模型的局限性 |
5.3 研究变量的选择 |
5.3.1 样本艺术品价格数据说明 |
5.3.2 样本艺术品数据分类 |
5.3.3 样本数据处理 |
5.4 研究变量的量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Hedonic价格模型计量分析 |
6.1 中国艺术品特征事实的分析 |
6.1.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2 单因素方差结果分析 |
6.2 中国艺术品Hedonic价格模型形式选择 |
6.3 中国艺术品Hedonic价格模型检验 |
6.4 中国艺术品Hedonic价格模型估计 |
6.4.1 中国艺术品定价的内部因素 |
6.4.2 中国艺术品定价的外部因素 |
6.5 中国艺术品Hedonic价格模型的应用 |
6.5.1 艺术品价格指数与收益率估计方法 |
6.5.2 中国艺术品投资趋势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 |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 |
(7)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香港的通俗文学与金庸武侠小说 |
一、香港文学通俗化 |
二、与出版业息息相关 |
三、香港通俗小说的阅读市场 |
四、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与武侠文化 |
第二节 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影视改编 |
一、“金庸现象” |
二、发展和影响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架构 |
一、大众文化、市场与消费 |
二、跨媒介 |
三、论文架构 |
第一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 |
第一节 金庸武侠电影的改编背景 |
一、峨嵋影片公司:武侠片专业户 |
二、香港电影发展的盛与衰 |
第二节 传统武侠和新时代文艺 |
一、《射雕英雄传》(1958):首部金庸武侠电影 |
二、《倚天屠龙记》(1963):张翠山、殷素素的“侠”故事 |
三、《射雕英雄传》(1977、1978、1981):张彻的阳刚电影风格 |
四、《书剑恩仇录》(1987):“不叫座”的文艺武侠片 |
第三节 天马行空、随意拼凑的疯狂动作喜剧 |
一、《笑傲江湖》系列(1990-1993):争议声中成经典 |
二、《鹿鼎记》(1992):票房收入最高的金庸武侠电影 |
三、《东邪西毒》(1994):另类经典、话题之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电视改编 |
第一节 香港的电视台与金庸武侠剧 |
一、佳视:金庸武侠剧的鼻祖 |
二、TVB:缔造金庸武侠剧的热潮 |
第二节 经典的选角 |
一、深入民心的演员形象 |
二、观众的集体回忆 |
第三节 主题曲和插曲 |
一、曲词皆美,留下深刻印象 |
二、观众共鸣,成为流行经典 |
第四节 宣传与延续 |
一、周刊和剧集互利共赢 |
二、唱片封套延续热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视以外的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演化 |
第一节 静态金庸 |
一、文本:开拓本地及海外市场 |
二、插图:与金庸的文字相辉映 |
三、漫画:借金庸武侠小说大放异彩 |
第二节 动态金庸 |
一、音乐改编 |
二、舞台改编 |
三、广播剧和“有声书” |
第三节 衍生金庸 |
一、对战为主的桌上游戏 |
二、满足金庸迷的廉价收藏品 |
三、多元化的用品及玩具 |
四、虚拟世界中的“金庸” |
本章小结 |
结语: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研究的一些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金庸武侠小说电影改编(1958-2004) |
致谢 |
(8)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创新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中方主体 |
二、外方主体 |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
一、借款法律关系 |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
三、合伙法律关系 |
四、买卖法律关系 |
五、租赁法律关系 |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
一、公私混合主体 |
二、私法性的内容 |
三、公法性的内容 |
四、契约涉外因素 |
五、国际经济因素 |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契约与条约 |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
第二节 法理比较 |
一、法的形式比较 |
二、法律关系比较 |
三、法的实施比较 |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
一、1840年至1870年 |
二、1870年至1894年 |
三、1894年至1912年 |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
一、法律地位优势 |
二、经营实力优势 |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
一、询盘 |
二、发盘 |
三、还盘 |
四、接受 |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
一、定义 |
二、形式演变 |
第二节 契约结构 |
一、契约首部 |
二、契约尾部 |
三、契约附件 |
四、契约正文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财务条款 |
二、管理条款 |
三、格式条款 |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特性 |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性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
一、定义 |
二、分类 |
第二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商务技术条款 |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
三、主要参与人物 |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
三、中方赴美谈判 |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
第四节 事件后续 |
结语 |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
附录 |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
(一) 说明 |
参考书目 |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
二、报刊 |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五、外人论着 |
(一)中文 |
(二)英文 |
后记 |
(9)能源转型、稳态变迁及其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案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关键问题 |
(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一、相关概念 |
(一) 能源转型 |
(二) 稳态变迁 |
(三) 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 |
二、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一)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性 |
(二)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三) 能源转型的国外经验 |
三、能源转型理论 |
(一) 技术创新系统理论 |
(二) 其他能源转型理论 |
四、稳态变迁理论与分叉理论 |
(一) 稳态变迁理论、方法及应用 |
(二) 分叉理论及应用 |
五、能源转型的经济影响研究 |
(一) 评估方法 |
(二) 能源转型的经济可持续性 |
六、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能源转型历史变迁与中国能源现状 |
一、能源转型的历史变迁 |
(一) 代表性国家能源转型的历史变迁 |
(二) 能源转型的基本规律 |
二、中国的能源现状及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 |
(一) 中国能源的发展现状 |
(二) 中国能源转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三、小结 |
第四章 能源转型理论分析 |
一、能源转型与投入要素关系变化理论 |
(一) 要素替代弹性 |
(二) 稳态变迁前后能源要素的价格时序特征 |
(三) 稳态变迁前后要素替代弹性比较 |
二、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 分叉理论 |
(二) 基于分叉理论构建能源转型经济模型 |
(三) 能源转型下的霍特林规则和哈特维克准则 |
(四) 能源转型经济模型的深化 |
(五) 状态分叉、分叉点识别及其影响因素 |
三、真实储蓄量作为可持续性指标的量化逻辑模型 |
四、小结 |
第五章 能源转型视角下DSGE模型的构建 |
一、构建纳入真实储蓄量的DSGE模型 |
(一) 居民部门模型 |
(二) 中间产品部门模型 |
(三) 最终产品部门模型 |
(四) 市场出清、冲击和真实储蓄量核算 |
二、参数校准与经济学含义 |
第六章 基于DSGE模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分析 |
一、能源转型对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 稳态变迁与经济可持续性的变动 |
(二) 能源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 |
(三) 能源转型下能源均衡价格的变动 |
二、敏感性分析 |
(一) 能源转型速度变动的影响 |
(二) 总能耗增长率的变动 |
(三) 单位能耗污染强度的变动 |
三、稳态变迁前后,外部冲击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的影响差异 |
(一) 技术冲击的影响差异 |
(二) 税收冲击的影响差异 |
四、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政策启示 |
二、研究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一) 研究不足 |
(二) 下一步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图 |
附录图-1: 英国能源结构的历史变迁图(1800-2010年) |
附录图-2: 加拿大能源结构的历史变迁图(1800-2010年) |
附录A: 基于成本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推导 |
附录B: 人均消费最优时间路径推导 |
附录B-a: 负外部性和能源转型均不存在 |
附录B-b: 负外部性存在但能源转型不存在 |
附录B-c: 负外部性和能源转型均存在 |
附录B-d: 深化后的能源转型经济模型 |
附录C: DSGE模型中的相关推导 |
附录C-a: 居民部门的各变量一阶偏导的推导过程 |
附录C-b: 要素需求价格加总的推导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媒体人类学研究的概述 |
(二)关于报刊资料对民族节日的研究概述 |
(三)关于三月街的研究概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重点难点 |
(四)基本观点 |
(五)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
(一)媒体人类学 |
(二)《大理日报》 |
(三)三月街 |
第一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统计分析 |
一、三月街报道规模分析 |
(一)版面数量分析 |
(二)版面比重分析 |
(三)报道时长分析 |
二、三月街报道形式分析 |
(一)开幕前后报道数量分析 |
(二)开幕前后报道内容变化分析 |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多视角解读 |
一、三月街报道主题分类 |
二、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官方色彩 |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广度 |
四、三月街报道内容的深度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四个时期 |
一、第一时期(1960—1981年) |
二、第二时期(1982—1990年) |
三、第三时期(1991—2007年) |
四、第四时期(2008—2017年)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大理日报》报道内容看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 |
一、赛马的演变与发展 |
二、药材市场的演变与发展 |
三、物资交易的演变与发展 |
四、文化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2000年邮品的特点及投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D]. 李泽军. 吉林大学, 2021
- [2]结合区块链技术的邮票封装和集邮C2B2C交易模式研究[J]. 刘威,田锐. 邮政研究, 2021(03)
- [3]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南京邮政主题邮局发展战略研究[D]. 郑俣.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图像政治 ——中国邮票的政治符号分析(1927-2019)[D]. 柳娜. 南京大学, 2020(05)
- [5]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D]. 孙佳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的中国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研究[D]. 裴铉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D]. 杨雷力. 苏州大学, 2019(07)
- [8]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能源转型、稳态变迁及其经济可持续增长效应[D]. 魏巍. 云南大学, 2018(04)
- [10]《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D]. 程永俊. 大理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