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爷爷奶奶进修“隔代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丁桂花[1](2021)在《亲职教育视角下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缺失表现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凌巧[2](2021)在《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基于成都市初中生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最初场所,对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年攀升,意味着单亲家庭数量与日递增。家庭结构裂变导致单亲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单亲初中生在学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存在着更高的风险性,亟需为单亲初中生家庭开发社会性支持系统。本研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理论框架,就单亲家庭初中生所处的四层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多次对单亲初中生、单亲初中生家长、学校教师、校长进行访谈,同时对成都市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发现单亲初中生所处的生态系统特征是:宏观系统下,尚未出台家庭教育专法,经费支持不足;外在系统下,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专业性亟需提升;中介系统下,学校在集体中解决共性问题、学校老师顾不上单亲家庭、家长怕得罪学校老师;微观系统下,单亲家庭生态过渡期艰难、父母间共同养育关系破裂、父亲角色缺席、母亲缺乏教育知能、单亲初中生面临多重困境。各层生态系统之间未能通过交互作用,促进单亲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宏观系统下,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落实家庭教育经费政策、疏导单亲家庭刻板印象;外在系统下,促进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发展;中介系统下,加强家校合作,使学校成为单亲家庭的支持性系统;微观系统下,建立单亲初中生家庭生态过渡预警指标、实施生态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加强单亲初中生家长自觉学习意识。
吴蕾[3](2020)在《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经济条件落后等问题。幼儿园教师出现稀缺,特别是在农村的乡镇幼儿教师稀缺已经变为学前教育的棘手问题。二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调整,大批中小学撤并,一批中学教师被富余出来,需要重新安排工作岗位,而同时出现了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因此,如何使富余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转岗成为幼儿园教师,并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是重点和难点。研究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事关转岗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事关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事关农村幼儿园教育规模的扩大。因此,必须要关注转岗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再结合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方法对一位有着十二年小学教龄的Z转岗教师专业成长进行研究,通过以Z教师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全面展示Z教师的家庭生活、求学生活、转岗前后的职业生活,以通过对Z教师成长历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客观描述为辅线,深入探讨家庭、学校教育、幼儿、其他工作者(领导、同事)、家长等不同因素在Z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影响不同,通过每个阶段进行分析Z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个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大小。研究发现,作为一名幼儿园转岗教师,在转岗之前Z教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小学骨干教师,但在专业成长的历程中仍然面临着困惑。一是转岗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园长,初到幼儿园的环境下的迷茫和困惑;二是教育理念的缺失,转岗教师虽然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具有一定认识,但是教育的行为与教育观念存在不一致;三是管理模式粗放,在管理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既定目标,而没有一个科学的过程;四是教育方法有待提高,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游戏在教学过程中作用,造成教学方法单一,组织形式易“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本研究分析了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从内部因素上说,主要是转岗教师的个人资质、转岗动机、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转岗教师的教育信念、转岗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从外部因素上说,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幼儿园外部环境、家庭因素等。最后提出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根据内外因素的先后,从教师个人层面先出发,激发转岗的幼儿教师的内在动力;从幼儿园层面出发,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支持专业成长。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社会的支持,缓解转岗教师的职业压力,满足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从政府层面出发,政策构建合理的转入体系,有效的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刘丽真[4](2020)在《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现象研究 ——以河北省中南部Z镇为例》文中指出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村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国家虽然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但在不少地区农村学校学生流失、教师流失、学校办学规模萎缩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现了“空巢化”现象。深入认识、理解与应对这一现象,是有效变革农村学校发展,化解农村义务教育不利处境以及提升国家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以河北省中南部Z镇义务教育学校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访谈、问卷调查、文本分析、参与性观察等方法,研究从三个方面呈现了Z镇中小学的“空巢化”现象。一是加剧流失的学生。学生整体流失率在50%以上,其中县城公办学校是流失学生的首选,占52.78%;县城民办学校排在第二位,占25%;选择地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占6.11%、选择地市民办学校就读的占11.11%;而在父母务工地学校就读的占5%。二是日益严重的教师流失。这包含三种类型:专业发展型流失、家庭迁移型流失与矛盾怒走型流失。特岗教师本来是为了补充农村学校的教师,但大多数特岗教师是“来了又走”。三是不断弱化的教学质量与学校文化。在学生与教师双重流失的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也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并导致学校缺乏活力。农村学校“空巢化”现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学校层面,与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管理水平低以及学校寄宿条件差等因素有关;在家庭层面,与经济条件改善后的教育需求提升、对于子女教育更为重视以及从众和攀比心理有关;在社会层面,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在此背景下民办学校的相对办学优势密切关联。农村学校“空巢化”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一是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二是妨碍了教育公平的深入推进;三是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四是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加大了县城学校的办学压力;六是加重了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研究建议从两个方面应对农村学校“空巢化”的问题。一方面是防止“空巢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这要求更大层面上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化解城乡社会与教育的二元结构。另一方面是应对已经“空巢化”的现实。这主要关涉农村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不能盲目撤并,还要大力加强建设。
吕聪[5](2020)在《小学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发展状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教育实践中,具备家校合作能力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一个开放、一致、双向交流的家校合作环境,促进学生、家长的发展,更能推动教师个体生命的持续成长。本研究探究了小学初任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这一主题。在本研究中,“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是指教师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能够影响家校之间有效合作的条件。该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现在已经达到的进行家校合作的水平,而且包含了教师未来在该专业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本研究将“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分为认知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行动能力,并细化了其具体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毕业于Z省H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并在毕业后于Z省H市工作、教龄在一年内的四位小学初任教师(J、L、Y、W)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讲述发生在这四位初任教师身上的故事,揭示他们在家校合作能力发展方面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在入职一年内,初任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在实践中是逐渐增长的,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1)认知能力:初任教师对于“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的认知方式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基本上遵循着自身喜好与习惯,对教育现象缺乏深入思考,他们在认知领域的能力发展状态带着深深的个人烙印,个体已有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以及性别的差异都造成了他们在认知能力上的差距;(2)社交能力:四位初任教师的社交能力目前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单向度的输出能力,而非双向的生命间的互动能力;(3)行动能力:四位初任教师在自省与自育的行动能力上还较为欠缺。在家校合作时,教师们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目的更强,很少会对整个家校合作的过程、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主动的反思与深入探究。关于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发展状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发展状态受外界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的影响较大,例如教师教育、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此外,这也与初任教师自身对于该领域的理解与认知以及教育实践中主动学习的意愿与行动有关。最后,本研究提出促进小学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发展的建议:一是切实完善具体的教师教育制度,二是建立宽容开放的学校工作环境,三是创造动态包容的社会环境,四是教师自我层面的觉醒与更新。
陈园园[6](2020)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家庭与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的相互协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通常处于偏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其学校与家庭的资本都较为薄弱。通过家校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家庭之间实现资本利用最大化和优势集中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班级小、人数少”和镶嵌于村落之中的特点,使其家校合作具有天然优势,这些优势是大规模学校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理念和方法。抽取山东省9所农村小规模学校,以这些学校的75名教师和360名学生家长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和访谈,从家校合作意识、实践、效果三个维度探析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学生母亲交流更多,父亲角色相对缺失、家长与班主任交流较多,普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定位偏差,地位被弱化;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合作方式偏向传统,对于合作新方式应用效果有待提升、专业工具应用度不高;家校合作的频率较低;合作效果对提升学生的素养和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大有裨益,但学生素养提升程度有待加深、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合作不够深入。依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文化资本不足,减弱了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家庭文化资本薄弱,影响了家长话语权与合作意愿;学校与家庭的经济资本不足限制教师数量的补充、专业工具的购买与使用、家长职业场域的选择,进而对家校合作方式、频率与父亲角色的参与等有一定的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资本不足制约社会关系网的规模与数量,进而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封闭化以及影响其获得外部支持的力度。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质量的提升应该从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两个方面着手,通过提升家校合作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进而完善家校合作的效果。内部机制主要提高文化资本,通过构建家校合作评价制度、合作委员会、资金保障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根据乡村儿童结构特点,构建多元合作内容,更加关注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建设、良好行为习惯;依托“小规模”优势,深化家校合作方式,将传统家校合作方式进行延续与深化,并在“互联网+”时代开发与利用新型家校合作方式;构建专家学者引领、学校主导、家长反思的培训体系等方式。外部保障方面着重保障家校合作的资金、关系网规模与数量的扩大,即通过积极发挥学校所在的村落、地方师范大学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专业引领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学生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韩华莉[7](2020)在《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致使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新的高考改革已经把历史学科比作“人文之母”,可见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历史学科及教师在农村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本文根据笔者在农村教学的实际经验,通过问卷调查、听随堂课及访谈等方法从学校对历史课的安排及实施情况、历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情况、课堂教学现状的基本情况、农村初中历史课评价的现状等几个方面了解了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农村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2.缺乏历史专业老师;3.历史老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机会;4.频繁地更换教师;5.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差,待遇亟待提高。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分别从政府、学校、教师、家长4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乡镇政府要有效实施国家“扶贫攻坚”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学校:应重视历史教学,为提高历史教师各方面的教学技能提供条件和机会;3.农村的历史教师从自身出发,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提高自己教学的综合素质;4.家长:即使长期在外务工,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有效办法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同时为提高营山县的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华珍[8](2019)在《提升祖孙共读能力改善隔代教养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楚雄州YJ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祖孙共读指祖辈与孙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围绕多元化的早期阅读读物展开有效交流与分享的阅读活动。祖孙共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祖辈家长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理解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进而改变祖辈不恰当的传统教养观念,改善隔代教养的现状,令祖辈与孙辈共同成长。但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隔代教养家庭中,祖孙共读面临祖孙共读意识缺乏、祖孙共读经验不足以及祖孙共读技巧欠缺的问题。在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YJ社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0-3岁留守儿童早期阅读干预观察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秉承个案工作中注重个别化的工作方法,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优势视角为服务介入的模式指导,协助祖辈增强祖孙共读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孙共读观念,增加祖孙共读知识,丰富祖孙共读技巧,从而提升祖辈的祖孙共读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提升祖孙共读能力来增进祖孙间的情感支持,减少农村儿童隔代教养中存在的弊端,改善隔代教养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的隔代教养家庭存在开展祖孙共读的可能性。祖孙共读一方面有助于延长儿童的注意力时间和拓展认知的范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祖孙之间的情感表达,协助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改善隔代教养。但研究也显示,农村祖孙共读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不易得到保障。因此,农村社区有必要组建公共托育中心,建立以社区托育为主,家庭教养为辅的托育形式。在此基础上,由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技术持续开展祖孙共读辅导服务,在充分发挥祖辈优势和潜能的基础上,协助祖辈树立恰当的祖孙共读观念,挖掘和利用隔代教养家庭中的资源,争取家人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以此来改善隔代教养的现状。
姚莉[9](2019)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及其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因亲子分离导致的留守儿童学业失教、道德失范、生活无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农村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农村学校如何基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来解决留守儿童管理的问题,目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良性互动、系统持续的教育管理机制。更有甚者,对这些问题搁置一旁,不管不问或持续性差等。正因为这样,本文以石井镇河北校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旨在探索出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正确道路。从实际现状入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研究思路,定性、定量相结合,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所取得的材料为支撑,深入探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本论文从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学习状况、心理健康四个方面分析其特殊性,以此为基本线索,应用个案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调研归纳了石井镇河北小学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以学校为主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教育管理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建议。通过以石井镇河北校为个案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表现主要有:家庭生活方面,如家庭结构不平衡,监护主体多样化等;家庭教育方面,如亲子关系受阻、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意识薄弱,以及代理监护的家庭教育失效等;学习状况方面,如目的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学习习惯有待改善、学习辅导欠缺等;心理健康方面,如心理容易失衡失常,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等。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从学校角度提出了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首先,应重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建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可操作的管理对策;其次,加强家校监督,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再次,构建村校联手关爱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改善育人环境,从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唐玉春[10](2019)在《上海隔代抚育中老年人学习需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上海年轻父母忙于追逐事业客观上不得不减少教养孩子的时间使得隔代抚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在积极老龄化理念、终身学习思想指引下,我们应转变过去消极、片面看待隔代抚育现象的旧思想,把老年人看作是家庭幼孩养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可期待和可塑造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回应带孙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本文聚焦隔代抚育现象中老年人的生活世界、育孙学习故事、育孙课程学习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访谈6位带孙老人带孙前后变化、带孙日常生活、育孙课程学习情况、育孙课程学习需求内容和形式等,了解带孙老年人的所思、所想与学习所需,为读者展示生动的老人育孙生活画卷,为老年教育工作者提供开设育孙课程的决策参考。本文主体内容有五章。第二章展示了隔代抚育中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包括老年人退休前后的变化和感受、老年人教育观念、带孙日常生活、代际矛盾冲突等内容。第三章主要讲述了老年人育孙课程的学习故事。第四章主要呈现了带孙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包括学习的意愿、学习需求的内容和需求的学习形式,其中老年人育孙课程学习需求的内容主要有:科学教育观念、行为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儿童心理、代际沟通、安全常识、常见疾病用药、家庭角色定位。老年人对育孙课程学习形式的需求有:系统面授讲座形式、移动设备线上自学形式,偏向的学习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第五章从个人内部和外部家庭、社区、社会两大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学习意愿、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的影响因素,其中个人内部动力是学习意愿生成的根本因素,而学习意愿的生成是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需求产生的前提。这些影响学习需求三要素(学习意愿、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生成的内部动力有:认知需要、人生观、带孙意愿、自我效能感,育孙现实场域起必要不充分作用。家庭、社区、社会是影响学习意愿生成的外因并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本文最后一部分第六章针对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为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家庭五力并举打造和谐隔代抚育模式的建议。
二、爷爷奶奶进修“隔代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爷爷奶奶进修“隔代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基于成都市初中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台湾地区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大陆地区研究综述 |
1.2.4 已有研究总结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访谈法 |
1.3.3 个案研究法 |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5 数据处理 |
1.5.1 开放式编码 |
1.5.2 轴心式编码 |
1.5.3 选择式编码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家庭教育指导 |
2.1.2 单亲家庭 |
2.2 理论基础 |
3 发展生态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 |
3.1 宏观系统视角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分析 |
3.1.1 强调政府主体责任,但尚未出台家庭教育专法 |
3.1.2 家庭教育经费支持不足 |
3.2 外在系统视角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
3.2.1 家庭教育主管机构缺位 |
3.2.2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缺乏统筹管理 |
3.2.3 家庭教育市场亟需规范 |
3.2.4 单亲家庭指导课程尚待开发 |
3.2.5 家庭教育指导人员无专业标准 |
3.3 中介系统视角下学校提供家庭指导服务现状分析 |
3.3.1 在集体中解决共性问题——学校对家长学校的管理 |
3.3.2 怕得罪老师,孩子有苦头吃——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态度 |
3.3.3 单亲太多,老师顾不过来——学校老师对单亲家庭的态度 |
4 微观系统视角下的单亲初中生家庭教育个案调查 |
4.1 “每个阶段我都只能摇头叹息”——生态过渡艰难 |
4.1.1 “离婚时暴瘦了二十斤”——家庭结构裂变时的痛楚 |
4.1.2 “说不上两句就不欢而散”——离异后矛盾持续性发展 |
4.1.3 “你谁啊?”——排斥继父继母 |
4.2 “我不知道找谁商量,很痛苦”——共同养育关系破裂 |
4.2.1 “好歹让我感受一下什么是父爱”——父亲角色缺席 |
4.2.2 “除了绝食,我别无他法”——母亲缺乏教育知能 |
4.2.3 “没想到她如此之糟糕”——单亲子女成长困境 |
5 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策略 |
5.1 宏观系统:提供政策、经费、文化保障 |
5.1.1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 |
5.1.2 落实家庭教育经费政策 |
5.1.3 疏导单亲家庭刻板印象 |
5.2 外在系统:促进单亲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发展 |
5.2.1 明确设立家庭教育管理机构 |
5.2.2 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
5.2.3 规范市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
5.2.4 高校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 |
5.2.5 科研机构开发单亲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
5.3 中介系统:学校成为单亲家庭支持性系统 |
5.3.1 提升教师指导单亲初中生家庭的意识和能力 |
5.3.2 学校开设单亲初中生家庭家长课程和学生课程 |
5.3.3 协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干预单亲初中家庭教育问题 |
5.4 微观系统:制定生态化单亲家庭指导方案 |
5.4.1 建立单亲初中生家庭生态过渡预警指标 |
5.4.2 实施生态化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
5.4.3 加强单亲初中家长自觉学习意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1)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调整的需要 |
(2)是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
(3)是个人的研究志趣的需要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园转岗教师的相关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转岗教师 |
(2)专业成长 |
(五)理论基础 |
(1)教师职业生涯理论 |
(2)教师发展理论 |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内容 |
(5)资料收集的过程 |
一、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
(一)走上教师之路 |
1.家庭背景 |
2.成长伊始 |
(二)成为一名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的老师 |
(三)小学工作中的“行程” |
1.“行程一” |
2.“行程二” |
3.“行程三” |
(四)从普通教师转变成为转岗教师 |
1.专业理念与师德 |
2.专业知识 |
3.专业能力 |
(五)从转岗教师直接转变为幼儿园园长 |
1.角色转变 |
2.确立办园理念 |
3.营造育人文化 |
4.规划幼儿园发展 |
5.调适外部环境 |
二、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转岗后眼中的关系群体 |
(一)师幼互动—倾听与尊重 |
(二)同事交往—支持与认同 |
(三)家庭沟通—避免冲突、减少误解 |
三、他人眼中的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 |
(一)幼儿眼中:我的“园长妈妈” |
(二)同事眼中:“引领者” |
(三)家长眼中:最美的“她” |
四、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一)内部因素 |
1.个人资历 |
2.专业态度与动机 |
3.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意识 |
4.教育信念 |
5.教学反思态度与能力 |
(二)外部因素 |
1.政府的政策保障 |
2.幼儿园的环境建设 |
3.家庭心理支持 |
五、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
(一)个人层面: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
1.转变角色定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2.加强自身心理素质训练,调整情绪心态 |
3.补充专业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
4.提高反思能力,促进自我成长 |
(二)幼儿园层面: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支持转岗教师专业成长 |
1.给予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
2.建立沟通平台,组织园本教研 |
3.改革评价制度,激励其转岗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
(三)政府层面:政府构建合理准入体系,支持转岗教师专业成长 |
1.避免“一刀切”,合理地构建转岗教师准入机制 |
2.关注西部农村地区,把转岗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
3.改进培训形式,制定转岗教师个性化培训计划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现象研究 ——以河北省中南部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基于农村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
(二)基于农村教育现实状况的思考 |
(三)基于个人工作与学习的思考 |
二、研究意义 |
(一)国家方面 |
(二)农村方面 |
(三)学校方面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Z镇社会经济与教育概况 |
一、Z镇社会发展与经济概况 |
二、Z镇教育概况 |
(一)幼儿园情况 |
(二)小学基本情况 |
(三)初中情况 |
(四)Z镇中小学师资情况 |
第三章 Z镇中小学“空巢化”的基本状况 |
一、加剧流失的学生 |
(一)流失整体情况 |
(二)多种流向的学生流失 |
二、有去无来的教师 |
(一)不断流失的教师 |
(二)来了又走的教师 |
(三)断裂老化的教师结构 |
三、弱化的质量与文化 |
(一)教学质量的不良循环 |
(二)静沉的学校 |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的成因及影响 |
一、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的成因 |
(一)学校层面的原因 |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 |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
二、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的影响 |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加剧 |
(二)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
(三)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
(四)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 |
(五)增加大了县城学校的压力 |
(六)加重了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
第五章 应对农村中小学“空巢化”问题的建议 |
一、如何阻止农村学校进一步“空巢化” |
(一)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二)化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 |
二、如何应对已经“空巢化”的现实 |
(一)不能盲目撤并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 |
(二)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
附录一 |
访谈提纲一:学校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 |
访谈提纲二:教师 |
访谈提纲三:流失学生家长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小学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发展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缘由 |
(一)学习经历:引发新的问题思考 |
(二)调研所见:感悟新的变革需要 |
(三)阅读所思:明晰国际国内差距 |
(四)参会所闻: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家校合作中教师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研究 |
(三)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 |
(二)小学初任教师 |
(三)教师教育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论文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选择H师范学院的原因 |
(二)选择几位初任教师的原因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个案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 |
四、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小学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个案考察 |
一、认知能力:“深入思考比较少” |
(一)认识情境:“大概了解了” |
(二)理解情境:“赢得了家长就赢得了全世界” |
二、社交能力:“双向互动不多的” |
(一)人际交往:“有点套路的” |
(二)组织与管理:“家委会应该是没有规章制度的” |
三、行动能力:“主动性还是要进一步加强” |
(一)调控能力:“有些事情等到发生了才知道” |
(二)自主学习:“我没看这种书/没被要求写论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因素分析 |
一、教师教育的缺失 |
(一)单薄的职前教育课程 |
(二)难以反馈的实习形式 |
(三)被边缘化的培训内容 |
(四)不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 |
二、学校环境的抑制 |
(一)任务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 |
(二)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活动形式 |
(三)难以落实的家校合作制度 |
三、周边环境的浸染 |
(一)浮躁功利的社会生态 |
(二)差异化的学习氛围 |
四、初任教师个人的局限性 |
(一)理论认知:“家长不够专业” |
(二)学习动机:“学校没有要求” |
(三)实践行为:“完成学校的任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培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建议 |
一、教师教育的变革 |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 |
(二)职前教育的课程设计 |
(三)职前教育中的实习活动 |
(四)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 |
(五)教师评价制度 |
二、学校层面的支持 |
(一)学校管理与工作安排 |
(二)学校成员内部的合作 |
(三)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建设 |
三、社会环境的创设 |
(一)完善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相关制度 |
(二)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 |
(三)倡导社会团体提供帮助 |
四、教师的自我教育 |
(一)自发自觉的教育观念 |
(二)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 |
(三)躬行实践的行为模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对家校合作的再认识 |
二、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自评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观察表格 |
致谢 |
(6)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基地 |
(二)家校合作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完善亟需基于实证的深度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一)深化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相关理论 |
(二)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家校合作提供实践参考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 |
(二)家校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 |
(二)家校合作研究 |
(三)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简评 |
五、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创新点 |
六、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一)教师基本情况 |
(二)家长基本情况 |
三、研究工具 |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
一、认识层面 |
(一)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基本达成共识 |
(二)教师与家长均认为家校合作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
二、实践层面 |
(一)合作对象的倾向性 |
1.教师与学生母亲交流更多,父亲角色相对缺失 |
2.家长与班主任沟通较多,普通教师参与度不高 |
3.家校合作中学生主体定位偏差,学生地位弱化 |
(二)合作内容的差异性 |
1.教师更关注学生综合发展 |
2.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 |
(三)合作方式与工具的传统性 |
1.合作方式日渐多元,但新方式应用效果有待提升 |
2.合作工具日益增多,但专业工具应用度不高 |
(四)合作数量的低频性 |
三、效果层面 |
(一)对提升学生素养有一定作用,但程度有待加深 |
(二)对促进家长与教师科学互动大有裨益,但互动深度尚需加强 |
第四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文化资本不足,削弱了家校合作的文化基底 |
(一)学校文化资本薄弱,减弱家校合作引领作用 |
1.学校家校合作文化建设落后,影响合作氛围形成 |
2.学校合作制度不完善,影响合作效果 |
(二)家庭文化资本匮乏,制约家长合作水平 |
1.“场域”“习性”不同,限制家长合作话语权 |
2.语言代码冲突,弱化家长合作意愿 |
3.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抑制家长参与意愿 |
(三)乡村文化式微,降低家校合作的天然血脉 |
二、经济资本不足弱化了家校合作的物质基础 |
(一)学校经济资本不足 |
1.制约教师数量补充,影响家校合作频率与深度 |
2.制约合作工具购买,局限家校合作方式 |
(二)家庭经济资本薄弱 |
1.限制专业工具使用,限定家校沟通方式 |
2.制约家长职业选择,局限家校合作频率 |
3.限制父母工作场域,影响父亲角色参与 |
三、社会资本不足降低了家校合作的社会根基 |
(一)制约社会关系网规模,导致家校合作封闭化 |
(二)限制关系网的数量,影响合作的外部支持 |
第五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质量提升的路径 |
一、内部机制建设 |
(一)制定科学的家校合作制度,提高家校合作质量 |
1.制定适宜本校的家校合作评价制度 |
2.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合作委员会 |
3.设立家校合作专项资金制度 |
4.规范家长委员会合作平台 |
(二)遵循农村小规模学校儿童特点,构建多元合作内容 |
1.学业成就和思想道德双管齐下 |
2.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齐头并进 |
3.人际关系与行为习惯并肩前行 |
(三)依托“小规模”优势,深化家校合作方式 |
1.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延续与深化 |
2.“互联网+”时代新型合作方式的开发与利用 |
(四)构建“专家引领+学校主导+家长反思”的家校合作培训体系 |
1.专家引领 |
2.学校主导 |
3.家长反思 |
二、外部保障措施 |
(一)促使村落担负起支持家校合作的基础责任 |
1.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的公共服务功能 |
2.结合村落资源,拓展家校合作教育空间 |
(二)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家校合作专业引领作用 |
(三)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扶持力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选择调查对象的依据及调查方法 |
一、营山县县情 |
二、营山县乡镇中学概况 |
三、调查概况 |
第二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
一、初中历史课上课时间概况 |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现状基本调查 |
四、课堂教学现状的基本调查 |
五、初中历史课程评价的基本调查 |
第二章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概况分析 |
第二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
第三节 营山县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
第三章 解决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解决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教师方面 |
四、家长方面 |
第二节 营山县历史示范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提升祖孙共读能力改善隔代教养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楚雄州YJ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缘起 |
3.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隔代教养的国内外研究 |
2.祖孙、亲子共读的国内外研究 |
3.文献评述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1.概念界定 |
2.理论依据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开展服务的方法 |
一、YJ农村社区祖孙共读的现状与问题 |
(一)研究点简介 |
(二)YJ农村地区的隔代教养面临的问题 |
1.YJ农村地区的隔代教养面临的问题 |
2.YJ农村地区隔代教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
3.YJ农村地区隔代教养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 |
(三)YJ农村地区的祖孙共读面临的问题 |
1.研究对象的祖孙共读现状 |
2.研究对象在祖孙共读中面临的问题 |
3.祖辈所面临祖孙共读问题的产生原因 |
4.祖辈所面临祖孙共读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 |
二、个案工作介入祖孙共读的实施过程 |
(一)优势视角的实践框架 |
1.理论意涵 |
2.实践框架 |
(二)个案的选取与类型 |
1.研究对象 |
2.个案的选取与类型 |
(三)个案工作介入祖孙共读的实施过程 |
1.个案工作介入个案A的实施过程 |
2.个案工作介入个案B的实施过程 |
(四)个案工作评估 |
1.过程评估 |
2.效果评估 |
三、个案工作的介入对祖孙共读过程产生的影响 |
(一)个案工作的介入对提升祖孙共读能力的影响 |
1.树立了正确的祖孙共读观念 |
2.增加了祖孙共读的知识 |
3.丰富了祖孙共读的互动技巧 |
(二)祖孙共读能力提升对改善隔代教养的影响 |
1.满足儿童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其精神需求 |
2.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改善隔代教养的方式 |
3.增强互动能力,搭建沟通的“桥梁” |
4.促进情感表达,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
5.促进儿童的多样性发展 |
四、个案工作介入祖孙共读服务的反思 |
(一)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
1.个案A和个案B面临问题的比较 |
2.个案A与个案B介入策略的比较 |
(二)个案工作介入祖孙共读服务的反思 |
1.个案工作介入祖孙共读服务的促进因素 |
2.个案工作介入祖孙共读服务的制约因素 |
(三)在农村地区促进祖孙共读的改进建议 |
1.充分发挥祖辈家长的优势和潜能 |
2.挖掘家庭中的资源 |
3.组建农村社区公共托育中心 |
结语 |
附录:祖孙共读现状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及其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章 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调查研究 |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内容 |
2.1.3 调查实施 |
2.2 河北校基本情况分析 |
2.2.1 基础设施情况 |
2.2.2 师资介绍 |
2.2.3 留守儿童情况介绍 |
2.3 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表现 |
2.3.1 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
2.3.2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
2.3.3 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特殊性 |
2.3.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 |
第3章 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成因分析 |
3.1 父母价值观和自身行为的影响 |
3.2 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
3.3 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
3.4 学校教师队伍、德育管理、课程资源等原因 |
第4章 基于留守儿童特殊性的学校管理策略 |
4.1 建立留守儿童完整的档案工作制度 |
4.2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
4.3 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 |
4.4 尊重、信任和爱护留守儿童 |
4.5 健全师生结对帮扶机制 |
4.6 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
4.7 村校联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留守儿童及教师访谈录音文字摘录 |
(10)上海隔代抚育中老年人学习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理论背景分析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过程 |
1.4.3 分析框架 |
第2章 隔代抚育中老年人的生活世界 |
2.1 退休的化工研究员:虞奶奶隔代抚育生活世界 |
2.1.1 退休前后适应快,体谅小辈帮带孩 |
2.1.2 教育观念有差异,儿媳婆婆同学习 |
2.1.3 唱学玩乐均发展,寓学于乐重德育 |
2.2 退休的销售员:梁奶奶隔代抚育生活世界 |
2.2.1 无奈受命苦带孙,责任压力均变大 |
2.2.2 行为习惯数第一,心理认识要培育 |
2.2.3 教育理念有差异,反抗不过任随它去 |
2.3 退休的驾驶员:施外公隔代抚育生活世界 |
2.3.1 退休前后变化大,辛苦带娃没自己 |
2.3.2 育孩方式有矛盾,妥协退让宠子女 |
第3章 隔代抚育中老年人的学习故事 |
3.1 虞奶奶隔代抚育中的学习故事 |
3.1.1 医院听课有收获 |
3.1.2 居委上课增见识 |
3.2 梁奶奶隔代抚育中的学习故事 |
3.2.1 育儿软件自学习 |
3.2.2 方便生活“玩”手机 |
3.3 施外公隔代抚育中的学习故事 |
3.3.1 育儿书籍稍稍看 |
3.3.2 学习兴趣渐失去 |
第4章 隔代抚育中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
4.1 老年人育孙知识学习意愿 |
4.1.1 虞奶奶:学习知识与时俱进 |
4.1.2 梁奶奶:责任驱使善自学 |
4.1.3 施外公:有心无力或许参与 |
4.2 老年人育孙知识学习内容需求 |
4.2.1 虞奶奶:品德培育、习惯养成与儿童心理 |
4.2.2 毛奶奶:科学观念、二孩矛盾与安全常识 |
4.2.3 钱外婆:代际沟通、家庭定位与身心发展等 |
第5章 隔代抚育中老年人学习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1 育孙现实场域下个体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意愿的根本因素 |
5.1.1 认知需要——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信念 |
5.1.2 人生观——一切靠自己的人生态度 |
5.1.3 带孙意愿——自愿带孙程度是影响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 |
5.1.4 自我效能感——能力上的自我知觉 |
5.1.5 育孙现实场域——学习需求的必要条件 |
5.2 外部条件是影响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 |
5.2.1 家庭:家庭重教氛围营造学习需求生成氛围 |
5.2.2 社区:课程质量、社区学习氛围、交通距离 |
5.2.3 社会:时代差异、社会养育环境、同辈压力 |
5.3 学习需求内容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
5.3.1 个人:老人自己的育孩观对学习内容的筛选 |
5.3.2 家庭:育孙情景刺激具体学习需求内容生成 |
5.3.3 社会:社会教育环境影响所需内容倾向 |
5.4 学习需求形式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
5.4.1 个人:传统习惯与身心发展特点偏爱讲座与直观学习 |
5.4.2 家庭与社会:时间受限与网络发展促进线上学习 |
第6章 关于建设老年人隔代抚育课程资源的建议 |
6.1 以“积极老龄化”理念正确认识隔代抚育的作用 |
6.2 老年人隔代抚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
6.3 五力并举建设隔代抚育课程资源 |
6.3.1 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扶持者 |
6.3.2 学校——内容开发与师资提供者 |
6.3.3 社区——课程实施的根据地 |
6.3.4 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源 |
6.3.5 家庭——支持老人学习的大后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海隔代抚育中老年人学习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访谈提纲(半结构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爷爷奶奶进修“隔代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亲职教育视角下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缺失表现及影响[D]. 丁桂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基于成都市初中生的个案研究[D]. 凌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D]. 吴蕾.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4]农村中小学“空巢化”现象研究 ——以河北省中南部Z镇为例[D]. 刘丽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小学初任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发展状态研究[D]. 吕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D]. 陈园园.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四川省营山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小桥镇和灵鹫镇为例[D]. 韩华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提升祖孙共读能力改善隔代教养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楚雄州YJ镇为例[D]. 王华珍. 云南大学, 2019(02)
- [9]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及其管理策略[D]. 姚莉. 湖南大学, 2019(02)
- [10]上海隔代抚育中老年人学习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 唐玉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