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变拨款制为收费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杜军[1](2015)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高校中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进入了全新的运行环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社会热点和高校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应高校办学需要的后勤体系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后勤服务体系仍处于相对封闭滞后的传统状态,存在消耗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因此,亟需付诸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社会化改革作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高校现代化管理特点的最佳模式,应引起广大高校工作者的思考与重视。本文从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现状、实现模式及存在问题等,通过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纵向分析及其他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的横向分析,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进行了判断,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改革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参考,尝试着为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指明方向,明确了改革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经验,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在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观点,对我国各类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龙辉[2](2013)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集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高校后勤的影响。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保障、基础和先行者,只有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高校后勤保障,才能使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1999年全面拉开序幕至今,经过十四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后勤已不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远未完成,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程度还十分有限。本文以集美大学后勤饮食社会化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和集美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对集美大学的后勤饮食社会化改革进行思考。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明确论文的内容、思路、方法与结构;第二部分对国内高校社会化管理改革的主要模式进行介绍并对比分析各模式的优缺点;第三部分介绍了集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并提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推进高校后勤饮食社会化改革的建议:第一、坚持贯彻执行好国家相关政策;第二、选择符合校情的经营模式;第三、完善人力资源制度;第四、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第五、培育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本篇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力图以小见大,通过对集美大学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分析,为提高我国高校后勤公共服务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姜海[3](2010)在《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在企业中已被普遍应用,作为事业单位,高校风险管理应用的还比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扩大规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可能损害经济利益的问题,各种经济风险逐渐浮出水面。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单一、经费不足、分配不均,高校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获取经费的方式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由此引发的贷款危机、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风险已逐渐成为高校经事业发展的绊脚石;高校纷纷兴办产业,以期望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然而由于产权关系不清、现代企业制度缺失等原因,各种问题也随之而出,各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一批诸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交大昂立等着名企业脱颖而出,但是还有更多不为人们熟知的校办产业正在陷入困境,进退两难,由于校办产业连带的高校经济风险已让不少高校感到沉重的压力;后勤集团社会化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高校经济利益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近年来知识产权侵权、无形资产损失等风险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直接和间接为高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收益率低也同样使投资主体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的经济风险,由此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投入与产生的效率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问题、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一系列思考,这会不会是继贷款负债风波之后的又一轮高校经济风险问题的焦点呢?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遗留的一些问题,例如养老保险问题、编制外用工问题等,虽然目前还不是引发高校经济风险的主要矛盾,但是对这些隐性的风险我们更要防患于未然,未来,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的时候,给高校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无可估量的,将会严重影响高校事业的正常运转,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笔者从从基本内涵、理念原则、理论依据入手,对我国高校经济风险进行了必要的剖析。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从负债风险、产业风险、资产风险、人力资本投入风险以及科研风险等五个方面对高校经济风险进行思考,对已经发生的显性风险和潜在的隐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发生原因,深入思考,对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创新架构,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制度路径。最后,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资产运营安全保障机制、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和社会内共同抵御经济风险支撑体系等方面探索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机制,并通过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模式图,以期能够在保障高校经济安全、维护高校经济利益、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江志东[4](2010)在《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社会化就是使传统的封闭式的自我配套的后勤管理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模式转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但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中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后勤的可供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研究的,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和具体对策,对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中提出了如下创新性的见解:高校后勤要具有教育服务属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兼顾多方关系和利益的平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推行多元化产权制度改革,不必千篇一律。
肖海燕[5](2009)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1999年11月2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明确提出了“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预定目标。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时地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改革的目标,部署了改革的步骤,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按照这一要求,许多高校后勤纷纷与学校行政成建制剥离,组建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高校后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因此,高校后勤虽然是实体,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企业,也有别于非营利性组织,其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目的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后勤保障,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微利性特点,具有产业经营和教育服务双重属性。2005年,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但是,由于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改革,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权改革不彻底,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相关政策不配套等因素的制约,使现阶段改革变得十分艰难,改革速度明显放缓。一方面,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改变,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另一方面,后勤要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抓经营、抓效益。这些矛盾,导致后勤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这一主题,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非营利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体制为理论基础,结合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提出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如何构建新型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在深入分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本文共分六章,内容概括如下:第1章导论。介绍论文研究的问题及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2章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借鉴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体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高校后勤服务的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适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体制。第3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种代表性模式;概括了目前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筹资渠道单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等。第4章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深入剖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具体讲:一是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二是产权改革不彻底,后勤仅拥有资产的使用权,没有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导致后勤无法通过盘活资产进行筹资;三是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没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四是有关部门不重视,相关政策不配套。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由政府主导而推动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特点,但是从2002年到现在,国家对高校后勤改革没有再出台相关指导性的政策,对高校后勤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于2008年12月31日到期,所以,现阶段改革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许多高校对后勤改革处于观望状态。第5章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思路及对策。针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及对策,包括:因地制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各种财务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成本费用核算;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有偿服务机制;建立会计委派制和审计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等。第6章X大学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的案例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了X大学后勤集团情况;接着对其改革运行模式、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等进行阐述;根据笔者在后勤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如对外筹资难的问题、固定资产折旧问题、财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历史因素、管理体制等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对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原因进行系统分析,阐述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路及对策;同时,通过对X大学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使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上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笔者能力、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较少涉及国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孙秋梅[6](2009)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10年时间,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目前全国情况看,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与改革模式认识不清,重新恢复到原有的行政后勤模式,背离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本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谈起,试图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后勤的管理模式。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的高校后勤资产剥离困难、高校对后勤实体行政干预严重、高校后勤实体缺乏独立的“造血”功能、高校后勤资金紧缺、高校后勤职工对改革态度消极等问题,本文分析发达国家后勤管理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企业化管理手段、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大学生主体参与等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对以河北大学、苏州大学为典型的独立实体发展模式和以上海大学为典型的集团联合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选择原则和适用条件,并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做了深入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安定与学校的稳定,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局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综合考虑我国高校后勤发展及改革的现状,本文认为现阶段采取学校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证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更加符合目前高校的实际需要及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可以考虑采用完全民营化的股份制公司发展模式,或通过采取集团联合发展模式实现高校后勤跨地区、跨学校的区域性、集团化发展。
张小伟[7](2009)在《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中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后勤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部门,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后勤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校后勤实体,无论对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上水平还是确保高校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高校后勤改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得出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性,提出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基本步骤和重要模式,并总结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成效;文章着重研究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后勤管理体制落后、后勤运行机制不健全、后勤员工素质偏低、经济上投入不足、后勤管理观念陈旧,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并以中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社会化改革的信心,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完善各项制度;稳妥改革人事制度,逐步健全激励机制;整合资源,联办后勤,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文章最后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和预期。
冯济骞[8](2009)在《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20年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同样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的同时,从整体上讲还存在着办学规模和应需培养两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的状况,尤其在数量上不能满足人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成为制约办学规模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由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高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高校迅速推开。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果,基本跟上和解决了高校扩招的后勤保障需求。但随着改革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后勤实体运行、责权利分配、员工构成与素质、社会行业性接轨等问题越来越显现出阻碍高校后勤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其中,兰州大学由于外部市场尤其基础服务性行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自身社会化意识和基础也受到区域化的影响和限制,致使兰州大学面临着更为明显的区域性困难与问题。本文以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和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现实、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对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案进行了实施后的反思,最后根据主要存在问题的分析情况提出了五个方面深化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途径的选择;突出重点地全面推进后勤改革;积极主动地提升后勤集团经营策略;加快完善兰州大学后勤服务付费制度;培育兰州大学后勤经济实体的竞争力;着力完善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问题分析上,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博弈分析、SWOT分析和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本文旨在为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决策依据,也为其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张丽[9](2008)在《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后勤作为教学、教研和师生生活的支撑保障,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决定高校能否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以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因“校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所需经费庞大,政府投入经费长期严重不足,因此只能实现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和福利型的后勤供给,成为制约高校扩招和发展的“瓶颈”。为解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个“瓶颈”因素,从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在“政府统筹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原则指导下全面展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9余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后勤企业发展的模式等,越来越成为阻碍改革深入推进的障碍,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与学界、行业同仁一起探讨,共同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对近些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剖析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和影响因素。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运作方式,归纳总结了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借鉴意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模式选择和措施建议。并对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个案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最后综合得出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并针对改革实践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锋[10](2008)在《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高校后勤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其本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的矛盾,它直接制约着后勤服务实体的市场和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是配置高校后勤的主要方式,计划体制和行政干预机制是高校后勤服务运行的主要机制,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形成了明显的不和谐;二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不但不能满足高教发展的需求,还在某些方面成为制约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三是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的管理和运行落后状态,已无法适应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可以说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面临着市场竞争失败和被淘汰的危险。为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等研究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长期以来,新疆高校后勤固守着一种较为封闭的经营管理模式,以至后勤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从幼儿园到食堂、商店等等,几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微型社会。它不仅要为师生员工解决工作、学习等问题,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承担师生员工和教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新疆高校后勤发展改革的历史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超常规地违反社会化合理分工的状态,严重地拖累和遏制了高校教学、科研地正常运转和发展。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综述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疆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及建议为研究重点,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针对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自治区、兵团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分析新疆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劣势和发展机会,对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重点对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现状、成就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客观的论述。同时对高校后勤进行了实证研究,回答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规范研究,回答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论文还对高校后勤相关概念、理论和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分析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为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一些思考依据,为新疆乃至全国各地区的高校后勤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变拨款制为收费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变拨款制为收费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概述 |
2.1 高校后勤 |
2.1.1 后勤的含义 |
2.1.2 社会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 |
2.2 高校后勤管理的历史改革 |
2.2.1 传统后勤保障时期 |
2.2.2 机制改革阶段 |
2.2.3 社会化改革时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 |
3.1.1 后勤社会化改革程度不同 |
3.1.2 后勤改革模式多种多样 |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 |
3.2.1 后勤改革的理论支撑问题 |
3.2.2 后勤实体的法人地位问题 |
3.2.3 高校后勤资产剥离困难问题 |
3.2.4 高校对后勤实体的干预问题 |
3.2.5 人员问题 |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方向 |
3.3.1 社会化方向发展 |
3.3.2 独立化方向发展 |
3.3.3 公共化方向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后勤社会化模式简介 |
4.1.1 德国模式 |
4.1.2 美国模式 |
4.1.3 法国模式 |
4.1.4 日本模式 |
4.2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 |
5.1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概述 |
5.2 成立后勤服务公司 |
5.2.1 改革的指导思想 |
5.2.2 改革的目标 |
5.2.3 改革的基本原则 |
5.3 后勤服务体制改革 |
5.3.1 成立机构 |
5.3.2 领导体制与组织结构 |
5.3.3 后勤服务框架协议、服务合同签订 |
5.3.4 运行机制改革 |
5.3.9 改革的保证措施 |
5.4 各类后勤服务项目的改革实施办法 |
5.4.1 保障性服务项目 |
5.4.2 经营性项目 |
5.4.3 托管资产 |
5.5 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5.5.1 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成效 |
5.5.2 建设节约型校园 |
5.5.3 取得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集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三) 论文的内容、思路、方法与结构 |
二、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模式及分析 |
(一)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几种模式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分析 |
三、集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与解析 |
(一) 集美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
(二) 集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
(三) 集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四、推进高校后勤饮食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
(一) 坚持贯彻执行好国家相关政策 |
(二) 选择符合校情的经营模式 |
(三) 完善人力资源制度 |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
(五) 培育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综述 |
1.2.2 国外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综述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4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基本概述 |
2.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内涵 |
2.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理念 |
2.2.1 经济安全理念 |
2.2.2 实质平等理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念 |
2.3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基础理论 |
2.3.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法学理论 |
2.3.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经济学理论 |
2.3.3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管理学理论 |
2.4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现状分析 |
2.4.1 负债风险 |
2.4.2 产业风险 |
2.4.3 资产风险 |
2.4.4 人力资本投入风险 |
2.4.5 科研风险 |
2.5 高校经济风险成因分析 |
2.5.1 经费方面:国家投资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
2.5.2 产权方面:归属不明,产权不清 |
2.5.3 关系方面:委托代理失控 |
2.5.4 管理方面:监管制度缺失 |
2.5.5 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缺位 |
2.5.6 外部环境:抵御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
第三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
3.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证分析 |
3.1.1 吉林大学巨额贷款引发举债风险 |
3.1.2 清华大学校办产业发展与产业风险防控 |
3.1.3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服务产业转制与资产风险防控 |
3.1.4 山东某高校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
3.1.5 上海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风险防控 |
3.2 国外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经验和启示 |
3.2.1 开源多渠:国外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验启示 |
3.2.2 校企分开:国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及经验启示 |
3.2.3 社会化经营: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启示 |
3.2.4 产学研结合:国外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与启示 |
3.2.5 灵活高效:国外人力资本风险控制带给我国的经验和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法律制度体系架构 |
4.1 完善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 |
4.1.1 法律制度体系的全面性 |
4.1.2 法律制度体系的协调性 |
4.1.3 法律制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性 |
4.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制度的制度设计 |
4.2.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法律制度 |
4.2.2 我国高校产权关系法律制度 |
4.2.3 我国高校财产保护法律制度 |
4.2.4 我国高校经济运行监督法律制度 |
4.2.5 政府干预法律制度 |
4.2.6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制度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长效机制探索 |
5.1 建立高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
5.1.1 风险预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5.1.2 风险预测和识别 |
5.1.3 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
5.1.4 风险的控制 |
5.1.5 风险的处置 |
5.1.6 风险信息的反馈 |
5.2 建立高校资产运营安全保障机制 |
5.2.1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经济风险发生 |
5.2.2 确立最佳负债结构,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
5.2.3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避校办产业经济风险 |
5.2.4 做好后勤社会化改革,减轻高校经济负担 |
5.2.5 防范高校资产流失,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
5.2.6 引入财产保险制度,建立财产保障机制 |
5.3 建立高校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 |
5.3.1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
5.3.2 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减轻未来经济负担 |
5.3.3 改革医疗制度,完善重大疾病的保险机制 |
5.3.4 规范编制外用工,规避法律风险 |
5.4 建立社会内共同抵御经济风险支撑体系 |
5.4.1 建立高校科技产业服务支持体系 |
5.4.2 建立高校联合办学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5.4.3 建立高校间经济联合组织,共同抵御经济风险 |
5.5 建立高校经济风险防控模型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1.1 高校经济风险类型复杂 |
6.1.2 高校经济风险可防可控 |
6.1.3 高校经济风险重在防范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经济风险现状访谈调研提纲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所获的研究成果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4)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综述 |
2.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主体模式特征 |
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定位及原则 |
2.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
3.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历程 |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
3.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经验和借鉴 |
4.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
4.2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的特点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环境因素 |
5.2 内部管理因素 |
5.3 思想因素 |
5.4 激励因素 |
5.5 约束因素 |
第六章 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6.1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6.2 应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
6.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观念 |
6.4 积极推行“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管理模式 |
6.5 转换内部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
6.6 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
6.7 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
6.8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管理要从被动走向主动 |
6.9 高校后勤实体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 |
6.10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证改革健康有序推进 |
6.11 推行多元化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 |
第七章 DUT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 |
7.1 DUT 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及经验 |
7.2 DUT 后勤集团人力资源及工资现状分析 |
7.3 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7.4 对DUT 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构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4 论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论文框架 |
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
2.1.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
2.1.2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
2.1.3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 |
2.2 财务管理体制 |
2.2.1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
2.2.2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体制 |
2.2.3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现状和问题 |
3.1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模式 |
3.1.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
3.1.2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
3.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
3.2.2 产权不清晰 |
3.2.3 筹资渠道单一 |
3.2.4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
3.2.5 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 |
3.2.6 财务管理的观念落后,创新性不强 |
4.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
4.2 产权改革不彻底 |
4.3 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 |
4.4 相关政策不配套 |
5. 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
5.1 因地制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5.2 理顺各种财务关系 |
5.2.1 理顺后勤利益与学校利益的关系 |
5.2.2 理顺后勤财务与校级财务关系 |
5.2.3 理顺后勤与政府部门的财务关系 |
5.3 加强成本费用核算 |
5.4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
5.5 建立合理的有偿服务机制 |
5.6 建立会计委派制和审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
5.7 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
6. X大学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的案例分析 |
6.1 X大学后勤集团概况 |
6.2 X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6.2.1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6.2.2 X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
6.2.3 X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体制 |
6.2.4 X大学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
6.2.5 人事机制 |
6.2.6 收益分配制度 |
6.2.7 财务监督机制 |
6.3 X大学后勤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
6.3.1 经费投入单一,缺乏多方融资渠道 |
6.3.2 学校投入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不利于税收筹划 |
6.3.3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
6.3.4 经营理念陈旧,校内市场部分流失 |
6.3.5 收益分配制度不公平 |
6.4 X大学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的改革措施 |
6.4.1 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
6.4.2 实行全成本核算 |
6.4.3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 |
6.4.4 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6)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校后勤 |
2.1.2 高校后勤管理 |
2.1.3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
2.2.1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2.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2.2.3 强制性制度变迁 |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1 视公众为顾客的价值导向 |
2.3.2 公共服务引入竞争机制 |
2.3.3 实行绩效目标控制的思想 |
2.3.4 实行公共服务的付费制度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
3.1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阶段分析 |
3.1.1 传统后勤阶段 |
3.1.2 改革后勤阶段 |
3.1.3 社会化后勤阶段 |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后勤资产剥离困难 |
3.2.2 高校对后勤实体行政干预严重 |
3.2.3 高校后勤实体缺乏独立的"造血"功能 |
3.2.4 高校后勤资金紧缺 |
3.2.5 高校后勤职工对改革态度消极 |
4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
4.1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运作方式 |
4.1.1 日本模式—由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 |
4.1.2 德法模式—由专门机构负责 |
4.1.3 英美模式—由学校直接参与管理 |
4.2 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示 |
4.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选择 |
5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
5.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模式 |
5.1.1 独立实体发展模式 |
5.1.2 集团联合发展模式 |
5.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的依据 |
5.2.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的原则 |
5.2.2 两种模式适用的条件 |
6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条件 |
6.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内部条件 |
6.1.1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 |
6.1.2 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的转变 |
6.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外部条件 |
6.2.1 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改革的政策支持 |
6.2.2 学校对改革的政策支持 |
6.2.3 政府及学校对改革的资金投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中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概念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性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步骤 |
2.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集中重要模式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
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4.2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因素 |
4.3 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中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案例分析 |
5.1 学校概况及改革现状 |
5.2 学校后勤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
5.3 后勤满意度调查与效率分析 |
5.4 学校后勤改革存在的问题 |
5.5 中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勤模式改革建议 |
6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6.1 坚定社会化改革的信心,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
6.2 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完善各项制度 |
6.3 稳妥改革人事制度,逐步健全激励机制 |
6.4 整合资源,联办后勤,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
7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趋势 |
7.1 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
7.2 高校后勤服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7.3 高校后勤人性化管理的思路 |
7.4 人性化管理在后勤服务中的体现和效应 |
7.5 实施后勤人性化服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
8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三) 论文的内容、方法、思路与结构 |
二、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与解析 |
(一)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
(二)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效与问题 |
(三)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分析 |
三、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经验借鉴 |
(一) 国内相关改革经验及分析 |
(二) 国外相关改革经验及分析 |
四、深化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修正 |
(二)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
(三)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
(四) 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控制与保障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高校后勤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化改革的由来 |
1.1.2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 |
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2.5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2.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2.6.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2.6.2 政府主导完善制度 |
2.6.3 引入企业化管理提升竞争力 |
2.6.4 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3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分析 |
3.1 重庆邮电大学简介 |
3.2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组织机构图(改革前) |
3.4 重庆邮电大学上一新后勤改革取得的成效 |
3.5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6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满意度调查与效率分析 |
4 推进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对策 |
4.1 重邮后勤改革后的组织机构图 |
4.2 重邮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
4.3 重邮下一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对策 |
4.4 庆邮电大学实施改革对策的保障措施 |
4.4.1 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
4.4.2 建立高校后勤行业协会 |
4.4.3 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
4.4.4 营造良好氛围,创建高校后勤文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
2.1 高校后勤 |
2.1.1 高校后勤界定 |
2.1.2 高校后勤工作的职责 |
2.1.3 高校后勤工作的作用 |
2.1.4 高校后勤工作的基本特征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时代含义 |
2.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理论 |
2.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3.2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第三章 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 计划经济体制 |
3.1.1 事企不分体制的建立 |
3.1.2 对事企不分体制的评价 |
3.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
3.2.1 单项承包管理模式的建立 |
3.2.2 总体承包的后勤管理模式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3.1 集团式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
3.3.2 "小机关、多实体"管理模式的建立 |
第四章 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
4.1 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实动因分析 |
4.1.1 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成功的推动与示范作用 |
4.1.2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内在完善的自我演进 |
4.1.3 高校后勤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实需要 |
4.1.4 理顺高校与高校后勤关系的内在逻辑要求 |
4.1.5 高校后勤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
4.2 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面临的阻碍因素 |
4.2.1 管理体制上的阻碍因素 |
4.2.2 机制上阻碍因素 |
4.2.3 产权上阻碍因素 |
第五章 推动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 |
5.1 面向教育与面向市场的有机统一 |
5.1.1 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 |
5.1.2 后勤服务引入市场机制 |
5.1.3 大力培育校内服务市场、积极拓展服务外包业务 |
5.2 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的统筹兼顾 |
5.2.1 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 |
5.2.2 因时制宜的改革模式 |
5.3 坚持创新,保障社会化改革不断发展、完善 |
5.3.1 经营管理的企业化 |
5.3.2 人员管理的社会化 |
5.3.3 投资体系的多元化 |
5.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5.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弊端 |
5.4.2 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合理内容完善机制的不足 |
5.4.3 界定后勤财产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 |
5.4.4 以公司制改革为重点改造后勤法人运行机制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变拨款制为收费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调查研究[D]. 杜军. 燕山大学, 2015(06)
-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集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为例[D]. 陈龙辉. 厦门大学, 2013(05)
- [3]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 姜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4]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江志东. 天津大学, 2010(01)
- [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 肖海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6]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研究[D]. 孙秋梅.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7]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中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张小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8]兰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研究[D]. 冯济骞. 兰州大学, 2009(01)
- [9]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与对策研究[D]. 张丽. 重庆大学, 2008(06)
- [10]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刘锋. 石河子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