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对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小鼠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对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一、小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强[1](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姜松[2](2021)在《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斑节对虾优良新品种系,对我国斑节对虾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遗传育种工作中,准确估计不同家系的育种值,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本保证。分析不同家系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转录组特性及肠道菌群结构,估计选育家系经济性状的表型和内在分子机制相关性,是遗传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工作基础。本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含量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门化家系,通过对家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以及遗传参数的估计,获得优良家系;利用F1代核心育种群体,构建F2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形态差异分析,计算了斑节对虾耐粗饲料新品系F2代的育种值并通径分析方法分析F2代表型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体质量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对筛选到的特定家系进行了不同饵料组间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耐粗饲料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特定家系的肠道菌群分析,比较了不同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特定菌群菌群及多样性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以斑节对虾(0.85±0.02g)为试验对象,进行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饲料利用、肝胰腺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根据斑节对虾营养需求,设计5种与对照饲料(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用量分别为5%、10%、15%、20%、25%,分别替代16.67%、33.33%、50%、66.67%、83.33%的鱼粉,试验结果显示:在对虾饲料总蛋白含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其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使用2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分别为206.27±12.09%、2.01±0.14%、60.83±2.05%、62.03±5.38%、2.08±0.2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6.67%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斑节对虾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这为进一步进行耐粗饲料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筛选奠定了数据基础。(2)利用试验一得到的最佳替代比例,制作了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和试验组(鱼粉含量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含量为20%)两种饵料,以用36个斑节对虾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在两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下的生长测试,试验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在相同饲料中,不同斑节对虾家系收获体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在绝对增重率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表现最优家系比最差家系分别高出97.16%和95.46%。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下,斑节对虾平均存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80.59%和77.88%。在生产性能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100%和124.44%。10号和6号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均排在前10%,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为耐粗饲料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数据和材料基础。(3)本研究建立了36个斑节对虾家系,每个家系选取150尾斑节对虾,在对照组(Diet A,鱼粉蛋白水平为30%)和试验组(Diet B,鱼粉蛋白水平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水平为20%)两种饵料下混养56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G×E互作效应。斑节对虾在Diet A组的生长性能优于Diet B组。在正常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53±0.12,在试验组中为0.39±0.09,属高遗传力;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38和0.22,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两个饲料组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G×E互作效应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4-0.92),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种饲料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饵料条件的互作效应并不显着,由此认为在饲料鱼粉蛋白水平10%-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饵料条件建立不同的选育系。(4)采用全人工定向交尾方式,于2020年构建了15个斑节对虾第二代耐粗饲料品系的全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52-47.53%,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斑节对虾F2代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5±0.03)-(0.41±0.13),属中、高度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0.11)和(0.41±0.13)。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9,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为0.71。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着相关,属中、高度相关。综上:斑节对虾F2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5)开展了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对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家系间比较),有5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20个,下调表达基因66个。进一步分析,获得差异最显着的Top 10 GO注释条目。结果表明,差异富集基因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吸收”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功能,位于“胞外区”、“细胞连接”等细胞部位。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蛋白质转运相关,包括“钙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传导”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受体、调控蛋白及亚单位,吸收渗透调节中的各类通道蛋白、转运体,应激应答设计各类调控因子及酶等。(6)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下两个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不同鱼粉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在属的水平下,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菌属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是醋酸杆菌(Cetobacterium)、幽门螺旋菌(Paeniclostrdium)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等,而低鱼粉蛋白饲料组中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肠杆菌(Enterovibrio)和假单胞菌(Plesiomonas)等。从不同家系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看,X家系斑节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58.23%)和厚壁菌门(31.75%),其他菌门丰度较低(5.00%以下),Y家系以拟杆菌门(57.12%)和梭杆菌门(22.54%)为主。X家系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着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有望提高斑节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低鱼粉水平饲料的利用率。

马启伟[3](2021)在《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及牛磺酸合成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隶属于鲹科、鲳鲹属,为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然而养殖过程中过高饵料系数以及不断提高的鱼粉价格,导致了养殖成本的增加,以价格低廉和分布广泛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是维持卵形鲳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有研究表明过多的植物蛋白替代时,会使饲料中缺乏牛磺酸,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免疫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因此,探讨外源牛磺酸对鱼类产生的多种生理作用是必要的。本试验旨在探讨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抗氧化免疫能力及组织牛磺酸沉积的影响,并初步研究牛磺酸调节内源性合成的机制。试验以鱼粉(Fish meal),发酵豆粕和玉米蛋白粉为基础蛋白源配制了牛磺酸含量分别为1.3(对照组)、4.4(T1)、7.4(T2)、10.5(T3)、12.7(T4)g·kg-1等氮等能饲料;将750尾卵形鲳鲹(81.0±0.5)g随机分为5组(每组150尾,分为3个平行),试验为期56 d。实验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中,外源牛磺酸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在T3组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生长最好;T1和T3组摄食率显着高于T0组(P<0.05),T3组肝体比显着高于T0组(P<0.05),各组间的饲料系数、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T2、T3和T4组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T0组,T4组达到最高(P<0.05);T3组和T4组全鱼水分含量显着低于T0组(P<0.05);灰分含量在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抗氧化免疫方面,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卵形鲳鲹的抗氧化和抗病能力显着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T3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T3和T4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着高于T0组(P<0.05),T3和T4组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T0组(P<0.05)。T2、T3和T4组溶菌酶活性显着高于T0组(P<0.05),T3组补体C4和免疫球蛋白(A、G)含量显着高于T0组(P<0.05),各组间的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外源牛磺酸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免疫能力。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经多项式回归分析,当牛磺酸添加量为10.0 g·kg-1能达到最好的生长需求。2.首次获得卵形鲳鲹ToCBS、ToCSE、ToCDO、ToCSAD和ToADO的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2290 bp、2463 bp、1070 bp、1882 bp、2405 bp,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591、409、201、508、253个氨基酸,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均具有显着结构特征。组织表达分析显示,ToCBS和ToCSE mRNA在脑和肝脏中的表达最高;ToCDO mRNA在肝脏和肠道中表达最高;ToCSAD mRNA在肾脏和肝脏中表达最高;ToADO mRNA在心脏和肾脏中表达较高。外源牛磺酸对牛磺酸组织沉积有显着影响,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全鱼、肝、心、鳃、眼、肾、脑、和肌肉中牛磺酸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不同牛磺酸水平对卵形鲳鲹牛磺酸相关合成酶的酶活和基因表达具有显着影响,CSE、CDO、CSAD和ADO酶活性随着饲粮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对CBS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牛磺酸含量的增加,ToCBS、ToCSE、ToCDO、ToCSAD和ToADO的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T2、T3和T4组中ToCBS和ToCDO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T3组和T4组ToCSE表达显着低于T0组,在T3组表达最低(P<0.05);ToCSAD在T4组表达水平最低(P<0.05);ToADO基因在各实验组的表达均低于T0组(P<0.05)。另外,本试验还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得到CDO重组蛋白。综合来看,卵形鲳鲹有两种主要途径合成牛磺酸的关键酶,具有内源性合成牛磺酸的能力,可以通过ADO和CDO-CSAD两种途径合成牛磺酸。外源牛磺酸能够影响组织牛磺酸沉积以及合成相关酶的酶活和基因表达,对内源性牛磺酸合成具有调控作用。3.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行分析,每个样品测得87 707条Tags,以97%的一致性为阈值将序列聚类成为OTUs,得到5 382个OTUs,能够注释到数据库的数目为5 130(95.32%)。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菌群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门水平);支原体菌属Mycoplasma、短螺旋体属Brevinema、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属水平)。优势菌群往往会影响宿主自身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在门水平中,牛磺酸能降低变形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提高软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中,能降低支原体菌属丰度(P<0.05),增加短螺旋体属丰度(P<0.05)。通过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牛磺酸能显着影响卵形鲳鲹肠道菌群,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ACE指数、Chao1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随牛磺酸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在T2组中最低(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T1、T2和T3组聚集在一起,物种相似度较高;T0和T4组间样品距离较远。对肠道免疫研究发现,牛磺酸对卵形鲳鲹肠道TLRs/NF-κB信号通路有显着性影响,能够下调促炎因子ToTLR、ToNFkBP 65、ToTNF-α、ToIL-1β和上调抗炎因子ToIL-10表达,提高肠道免疫能力。综上所述,牛磺酸在卵形鲳鲹肠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对肠道菌群及免疫能力有着显着的影响。牛磺酸能引起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改变,能够调节肠道TLRs/NF-κB信号通路,提高肠道免疫能力。

舒文秀[4](2021)在《棉酚脱毒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棉籽粕发酵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面禁抗时代的来临,发展安全、健康的养殖业环境是当务之急,其中利用微生物发酵饲料成为当下热点。棉籽粕作为较优质的杂粕蛋白资源,蛋白含量高,营养成分较全面,但因其中含有的内源毒性物质-游离棉酚,限制其在畜牧养殖业的有效利用。本研究利用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籽粕将抗营养因子等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或转化,生成多类有机酸、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淡淡的芳香味,提高棉籽粕的适口性。试验研究表明:(1)产朊假丝酵母、LR001、S77脱毒率较高,S77、S007产蛋白酶且脱毒率较高,酿酒酵母ZY.003为产纤维素酶菌,LR002则为发酵效果最优的乳酸菌。经不同菌株复合发酵结果表明,最优发酵菌株组合:A菌(芽孢杆菌S77)+B菌(酿酒酵母ZY.003)+C菌(植物乳杆菌LR002)。(2)分离得到的菌株S77、LR002均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耐胃液耐肠液性能,其中S77的粘附性较好,抗生素敏感率更高,LR002的抑菌效果较好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16S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77为芽孢杆菌属,LR002为植物乳杆菌。(3)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复合发酵条件最终棉酚脱毒率可达91.54%,采用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值,分别为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73 h,发酵温度为35℃,料水比为1:0.9,在此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得到较高的脱毒效果,脱毒率可达92.72%。(4)发酵产物经自然酶解12 h,在保持高脱毒率的同时一定程度的改善了棉籽粕的营养品质,棉籽粕酶解后酸溶蛋白,提升了50.94%,维生素B1、B2和B6含量也分别提高了121.68%、45.21%和42.13%,棉籽粕品质得到了提升。(5)小鼠的饲喂试验脱毒棉粕添加量在25%、50%与对照组D2(未脱毒)在日增重、生化指标上有显着差异,但与对照组D1(商品粮)并无显着差异,且降低了饲喂21d小鼠血清中ALT的活性,结果表明: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的饲喂效果较好,当一定量代替日粮中的豆粕,并不会降低小鼠的生长性能,对肝脏生化指标无显着差异,同时降低了谷丙转氨酶活性。综上所述,研究获得菌株S77、LR002具有较好的益生性能,与酿酒酵母ZY.003复合发酵棉籽粕,棉酚脱毒率高,且营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为棉籽粕代替豆粕作为蛋白原料提供技术支撑。

徐安乐[5](2021)在《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大部分水产动物而言,是一种必须营养素,在机体中不能自主合成,必需通过外源补充。研究表明,饲料配方中维生素E缺乏或过量均会对某些鱼造成不利的影响。研究水产动物维生素E的需求量在水产动物健康可持续养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研究对象,从生理生化、组织学观察以及转录组学水平分析了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设计了6个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测VE值:12.10,32.15,45.17,75.72,135.78,263.37 mg/kg)开展84天的养殖试验(后简称养殖试验),得出:135.78 mg/kg左右的维生素E能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初重:20.48±0.20 g)增重率、存活率、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改善肌肉品质;可维持肝脏、肌肉以及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的动态平衡,供应机体生长需求,同时能降低血脂含量,维持机体健康;可以提高血清、头肾、脾脏和肝脏的免疫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和肝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照组和135.78 mg/kg试验组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上存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与其他组织相比,在消化性能上,肝脏和前肠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免疫方面,头肾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以增重率为评估指标做拟合曲线分析维生素E的最适添加量为130.13 mg/kg。(2)135.78 mg/kg的维生素E能维持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稳定,促进肠道组织生长和维持其完整性,促进头肾分泌免疫相关的物质来提高机体免疫,通过调节脾脏的淋巴细胞数量,促进鱼类非特异性免疫。(3)开展哈维氏弧菌感染试验(后简称细菌感染试验)。设置对照组和最适维生素E添加量组饲料(VE实际含量分别为10.38和132.15 mg/kg)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体重:80.48±3.30 g),周期70天,随后,用半致死剂量哈维氏弧菌(8.86×106CFU/ml)注射感染石斑鱼,观察7天,比较细菌感染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肝脏、头肾和脾脏上的免疫和抗氧化方面的变化,得出维生素E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组织学观察进一步得出维生素E在保护肝脏、头肾和脾脏抗细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养殖试验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诱导肝脏、前肠和头肾分别产生了366、69和902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肝脏中主要可富集到与细胞凋亡,肝组织代谢和肝组织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在前肠组织中,则主要富集到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在头肾组织中,主要富集到了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上。(5)细菌感染试验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鱼摄食适量的维生素E能通过提高肝脏中的代谢补偿以抵抗哈维氏弧菌的侵袭,而缺乏维生素E的鱼,在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炎症和病变会进一步加剧;摄食适量维生素E的鱼在经过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头肾免疫相关通路被高度激活,在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维生素E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在受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头肾会出现病理性引诱某些酶类分泌和某些基因上调。(6)养殖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调节mi R-34-x来影响肝脏组织的代谢和免疫;通过调节mi R-122-x和mi R-735-x来维持肠道健康,为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通过调节mi R-1357-x和miRNA-31-x来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通过调节mi R-1246-x、mi R-1260-x、mi R-7133-x(和y)、mi R-29-x(和y)以及mi R-122-x等的差异表达来影响头肾免疫能力。(7)养殖试验的miRNA-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调控mi R-551-x、mi R-3604-x和mi R-193-y的上调以及mi R-883-y、novel-m0222-3p和mi R-34-x的下调来维持肝脏细胞功能,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和免疫能力;通过调节mi R-31-x、mi R-735-x和mi R-1357-x等(均下调)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同时也会调控一些novel miRNA如novel-m0200-5p、novel-m0183-3p和novel-m0184-5p(均下调)等影响免疫过程。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mRNA关联分析得出,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影响mi R-1260-x、mi R-7133-x(和y)和mi R-1246-x等的上调以及mi R-129-x、mi R-122-x和mi R-735-x等的下调来调控头肾抗哈维氏弧菌的感染。综上,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维生素E的促生长和提高免疫的功能实质以及丰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物信息学资料。

武文一[6](2020)在《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变化、季节变化、繁殖行为、病害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存在,鱼类常常面临不利于生长的困境。在池塘养殖实践中,越冬期间,由于水温降低导致鱼类代谢减缓,停止摄食,使其同时面对低温和饥饿双重应激,因此有效动员机体贮存物质非常重要。草鱼作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养殖对象,其越冬期间常常出现减重甚至死亡等现象,尚缺乏精准的营养策略预防或减轻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上述现象,探讨草鱼越冬期间生理响应机制的同时,采用传统营养学手段,研究草鱼越冬后快速恢复体质和越冬前强化体质进而安全越冬的营养改善策略,为生产实践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借鉴。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对草鱼越冬期间生物学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常规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实验草鱼体重、肝胰脏重量、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和腹腔脂肪指数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越冬1周后,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着变化(P<0.05);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着降低(P<0.05),随后保持稳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以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着降低(P<0.05);氧化应激胁迫最大的三个组织分别是脂肪组织、肝胰脏和肌肉;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各组织脂肪酸比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关联分析表明草鱼脂肪组织中SFA、肌肉中PUFA和MUFA、肝胰脏中MUFA在越冬期间供应能量的同时与氧化应激乃至机体损伤显示主要正相关;越冬2周内,草鱼肌肉脂质显着上升,可能通过LPL酶依赖的脂质运输途径相关。表明越冬期间,草鱼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涉及到机体形态改变、能量动员、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和其他相关变化。2.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选取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进行测序。获得2,4130,5604个干净高质量reads,通过归一化处理计算后,总共出现了795个差异基因,包括336个基因显着上调和459个基因显着下调。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和KOG功能富集分析后发现,7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到68个GO功能注释,其中小分子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其次是细胞内部分和辅酶绑定途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AMPK信号通路富集程度最高,被注释到该途径的24个差异基因有17个差异基因下调,上调的差异基因有7个;使用KOG数据库进一步对基因功能进行分类表明脂质转运与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为55个。结合GO、KEGG和KOG分析结果表明在越冬过程中,主要以AMPK信号通路为主要作用通路,以其下游通路调控基因作为主要作用基因,其中脂质代谢为草鱼应对越冬能量消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草鱼肝胰脏更多通过脂质代谢供应能量进而适应越冬。3.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研究结果发现,越冬期间草鱼AMPK信号通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草鱼AMPK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9个亚型,分别是AMPKα1、AMPKα1、AMPKα2、AMPKβ1a、AMPKβ1b、AMPKβ2、AMPKγ1、AMPKγ2a、AMPKγ2b和AMPKγ3,并获得了它们的完整编码序列;草鱼AMPK基因高度保守,与其他物种具有高度同源性。组织分布表现出组织依赖性表达模式,AMPK在肝胰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能量动员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体外脂肪细胞中,AMPKγ可能比AMPKα/β作用更重要。越冬期间,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着降低,同时ADP+AMP/ATP比值显着升高(P<0.05);肝胰脏、肌肉以及腹腔脂肪中AMPKα1、AMPKα2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5),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GLDH,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着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CREB、Fox 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表明在越冬期间激活了草鱼AMPK通路及其下游基因,促进了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以及蛋白分解的进程加快,同时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维持了机体稳态。4.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经历越冬胁迫后,草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实际需求可能与正常养殖环境下的适宜需求水平不同。因此对草鱼越冬再投喂饲料中设计8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其中包括25%、28%、31%、34%四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56天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1%,脂肪含量为8%的饲料显着提高了越冬草鱼最终体重、增重率、脏体比、肠体比和肝体指数,同时显着提高了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促进了饲料的利用(P<0.05)。31%蛋白和8%脂肪水平处理组显着提高了肝胰脏消化酶含量,促进肠道结构的修复,也显着提高了各组织的抗氧化能力(P<0.05)。通过回归分析,建议草鱼越冬后再饲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时,修复效果最好。5.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草鱼越冬后再投喂31%蛋白(实际30.32%-30.41%)、8%脂肪饲料对机体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以此和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和高低含量硫辛酸对饲料进行强化。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增强了越冬后草鱼生长性能及成活率提高了肠道质量,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抑制了脂质在腹腔中的过度蓄积(P<0.05)。添加适宜水平n-3 HUFA后,显着提高了肝胰脏、肌肉、前肠、脂肪组织和血清中的CAT,SOD和GST活性,显着降低了各组织中MDA和O2·-含量(P<0.05),添加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降低了肝胰脏和肌肉O2·-含量但显着提升了CAT含量(P<0.05)。适宜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处理组显着改变了各组织中脂肪酸比例,其中PUFA比例在各种脂肪酸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最终,建议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有蛋白30.32%-30.41%、脂肪8%的同时,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机体具有更好的修复作用。6.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设计6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包括28%、31%、34%三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28天越冬前强化实验。结果表明,越冬前强化蛋白水平31%,脂肪水平4%饲料对草鱼越冬后体重损失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同时肝体比也显着高于其他对照组。越冬后,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显着提高了了血清代谢物中TP、GLU和TG含量,降低了越冬期间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为越冬后再投喂饲料进行恢复打下了良好的机体健康基础。对肝胰脏和肌肉越冬前后脂肪酸模式分析发现,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对机体脂肪酸比例变化产生影响最小,显示该处理组能有效降低越冬期间脂肪酸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继而降低氧化应激。通过回归分析,越冬前强化饲料中含有31.53%蛋白和4%脂肪对草鱼安全越冬作用最为明显,结果最佳。7.越冬饲料中强化n-3 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计四种饲料处理组,分别是:31%蛋白4%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0.52%n-3 HUFA)和31%蛋白8%脂肪组(1.04%n-3 HUFA),进而探讨越冬前强化饲料中添加n-3 HUFA是否对草鱼越冬有所帮助。结果显示,饲料中在8%脂肪水平下,无论添加高低水平n-3 HUFA,均不能显着抑制草鱼越冬前后体重损失率。依然是越冬前强化31%蛋白和4%脂肪可显着提高了越冬后草鱼肝胰脏和肠道的质量以及组织学完整性,显着提高了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越冬期间带来的氧化应激,为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快速恢复奠定基础。越冬前后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比例分析发现,饲料中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提高了脂肪酸比例模式的变化,提高了机体脂肪动员及代谢,继而造成氧化应激的产生,不利于越冬。因此,越冬前强化n-3HUFA饲料不能有效提高草鱼抵御越冬的不利影响的耐受力。研究表明:(1)越冬期间,草鱼通过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进行消耗,继而安全越冬,期间脂肪供能作用最强,而脂肪组织受到了最大的氧化应激压力;AMPK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基因在越冬期间共同维持了草鱼机体状态的稳定;(2)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0.52%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修复效果更佳;(3)越冬前强化适宜蛋白31%及4%脂肪饲料,可确保草鱼安全越冬,添加n-3HUFA并无此效果。

李阳[7](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粕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较为平衡,是动物养殖常用的植物源蛋白原料。然而,豆粕中的诸多抗营养因子,如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会阻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微生物发酵可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并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能高效降解豆粕抗原蛋白的芽孢杆菌,研究其降解豆粕抗原蛋白的机制,评估发酵豆粕在肉鸡饲喂上的营养价值,并初步探讨发酵豆粕促肉鸡生长的机制。本研究共包括七个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豆粕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本试验旨在筛选高效降解豆粕抗原蛋白芽孢杆菌菌株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采用豆粕抗原蛋白平板、淀粉平板和木聚糖平板结合豆粕发酵试验,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24 h,可降解92.32%大豆球蛋白和85.05%β-伴大豆球蛋白,粗蛋白的含量提高了17.54%,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9.97倍。发酵处理提高了豆粕中总氨基酸的含量,其中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68%、14.71%、13.31%和16.13%;丙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33%、14.81%、16.77%和20.21%;但显着降低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P<0.05)。小鼠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肝脏、脾脏和心脏指数肝脏和脾脏生理结构无不良影响,表明此菌株具有安全并可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的功能。试验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分析及其对豆粕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改善其营养价值的机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分泌参与酶解豆粕的酶类有18个,包括非淀粉多糖酶、蛋白酶、植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壳聚糖酶。同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24 h可破坏豆粕的表面结构,产生许多不规则的小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豆粕的主要的几个吸收峰出现在1649 cm-1(CO,CN)、1533 cm-1(CH,CN,CC)和1048cm-1(CO)处,而发酵后峰分别从1649 cm-1迁移至1646 cm-1和1628 cm-1,从1533 cm-1迁移至1557 cm-1和1537 cm-1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吸收峰,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改变了豆粕中大分子物质的结构。试验三、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优化及其对营养物质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豆粕工艺条件,并研究发酵前后营养物质的改变。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3:1:1,接种量为10%。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1,发酵温度37℃,先好氧发酵24 h后厌氧发酵24 h。除苏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外,混菌发酵提高了豆粕总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含量(P<0.05),但对抗原蛋白的降解率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无显着差异(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分别将豆粕干物质的消化率由62.91%提高至72.52%和76.63%(干物质基础),将酶水解物的能值由10.42 MJ/kg分别提高至13.37 MJ/kg和13.79 MJ/kg。试验四、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过程中,外源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发酵豆粕抗原蛋白降解的影响。体外酶酶解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pH 5.5,时间10 h,料水比为1:1.2。非淀粉多糖酶最适组合为:α-半乳糖苷酶1.2 U/g、果胶酶50 U/g、纤维素酶20 U/g、木聚糖酶10 U/g,此时豆粕中还原糖的释放量为64.97 mg/g。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对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显着低于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豆粕无需额外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试验五、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本试验采用替代法和无氮日粮法分别研究发酵处理豆粕对肉鸡表观代谢能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选用72只21日龄科宝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结果表明,以干物质为基础,豆粕和发酵豆粕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0.29 MJ/kg和10.62 MJ/kg,发酵处理对豆粕表观代谢能无显着影响。选用120只21日龄科宝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结果表明,发酵显着提高豆粕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AID和SID,显着提高非必需氨基酸中半胱氨酸、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AID和SID。试验六、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80只1日龄科宝500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三种日粮:玉米-豆粕基础日粮(CC)、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25%豆粕(SC)和50%豆粕(TC),试验期为36 d。结果表明,与CC和TC组相比,发酵豆粕替代日粮中25%的豆粕可显着提高生长后期(22-36 d)和生长全期(1-36 d)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P<0.05)。SC和TC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在生长前期、生长后期及全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发酵豆粕日粮处理可显着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肌酐和丙二醛的含量,同时可显着提高空肠上皮细胞闭合蛋白和闭锁蛋白的基因表达。试验七、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基础日粮中25%和50%的豆粕可提高盲肠食糜微生物α-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提高了硬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日粮添加发酵豆粕显着降低了盲肠食糜中大肠-志贺氏菌属、厌氧原体属和未分类梭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提高了毛螺菌菌属、乳酸菌属和Lachnoclostridium属的相对丰度(P<0.05)。25%替代组瘤胃菌属_torques和胃厌氧菌属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0%替代组(P<0.05)。胃厌氧菌菌属相对丰度与平均日增重(ADG)和IgA、IgM和IgG含量呈现正相关,而厌氧原体属与ADG和IgA、IgM和IgG含量呈现负相关。大肠-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与饲料转化率呈现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一株能高效降解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发酵豆粕过程中可分泌多种胞外酶,这些胞外酶可破坏豆粕表面结构,分解豆粕中的大分子抗原蛋白等。豆粕发酵处理可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并提高肉鸡氨基酸表观回肠和标准回肠消化率。发酵豆粕通过优化肉鸡盲肠微生物结构和提高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而促进肉鸡生长。

唐艾嘉[8](2020)在《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杜仲叶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不仅能满足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部分营养需求,还具有保健作用。本研究添加5%、10%、15%杜仲叶粉于全株玉米青贮中,发酵45d,通过对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分析,研究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并选取健康的3月龄湖羊公羔3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4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常规玉米青贮(CG组)、添加5%杜仲叶的玉米青贮(EUL5组)、添加10%杜仲叶的玉米青贮(EUL10组)和添加15%杜仲叶的玉米青贮(EUL15组)。实验分为预饲期15d,正饲期120d两个阶段,研究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为合理开发杜仲叶资源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添加杜仲叶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显着降低了氨态氮/总氮(AN/TN)和丁酸(BA)的含量(P<0.05),且随着杜仲叶添加水平的提高,所含粗蛋白(CP)含量和干物质(DM)含量呈上升趋势,EUL10和EUL15组的粗蛋白(C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1)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未产生明显影响(P>0.05),但能影响绵羊采食量,随着杜仲叶添加水平的提高,绵羊采食量呈上升趋势,EUL15组的采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血液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影响(P>0.05);但尿素氮(BUN)含量随着添加杜仲叶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其中EUL15组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明显降低绵羊血浆中肌酸激酶(CK)含量,EUL5、EUL10、EUL15组分别降低了31.90%,64.60%,和63.07%(P<0.05);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提高绵羊的淋巴细胞数(LYM),且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EUL15组羔羊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1)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的胴体重和屠宰率影响不大,但GR值有下降的趋势(P>0.05)。(2)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显着降低了蒸煮损失,提高熟肉率,并且通过对背最长肌的HE染色观察到,肌肉中脂肪的沉积量随添加杜仲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肌纤维更为致密,分布更均匀。与其他组相比,EUL15组羊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粗灰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3)在羊肌肉脂肪酸中油酸(C18:1n9c)、硬脂酸(C18:0)和棕榈酸(16:0)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总脂肪酸含量79.22%-83.8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明显降低硬脂酸含量,EUL5组、EUL10组和EUL15组分别降低了13.98%、13.44%和59.95%(P<0.05);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降低饱和脂肪酸(SFA),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且明显提高了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P<0.05),其中EUL15组显着提高了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和α-亚麻酸含量(P<0.05),有效改善了羊肉的营养价值。结论:1.添加杜仲叶能明显降低玉米青贮饲料的AN/TN和BA含量,抑制好氧腐败菌,降低饲料中粗蛋白的分解程度,且能明显提高饲料中DM和CP含量,从而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2.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降低血液中BUN含量,影响羔羊的蛋白质代谢,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吸收;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显着降低血浆中CK含量,对应激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增加LYM计数,其中添加15%的杜仲叶组显着增加了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提高了动物体的免疫功能水平。此外,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提高青贮饲料的适口性,促进绵羊消化,增加绵羊的采食量。3.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降低蒸煮损失和肌肉中脂肪沉积量,促进肌纤维发育,增加肌肉的紧实性。4.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降低羊肉中硬脂酸含量,减少羊肉的膻味,同时能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避免受到氧化,提高EPA含量,其中添加15%杜仲叶的玉米青贮能明显提高顺-11-二十碳烯酸(C20:1)含量和α-亚麻酸(C18:3n3)含量(P<0.05),有效改善了羊肉的营养价值。

韩凤禄[9](2020)在《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豆粕由于具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相对均衡等优点成为水产饲料中鱼粉的常用替代蛋白源。然而,植物原料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是限制植物蛋白在水产配合饲料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豆粕中含量高、热稳定性强的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却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手段,探讨了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针对两种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肠道不同的作用特点,分别应用功能性添加剂氮-乙酰半胱氨酸和丁酸钠,探究了其改善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引起的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通过比较丁酸钠处理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16S rRNA的测序结果,分析了丁酸钠对幼蟹肠道菌群结构的修复效果。利用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的体外培养和筛选的手段,探究了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和活体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不仅为改善中华绒螯蟹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提供了借鉴,也为合理利用植物蛋白源和科学配置中华绒螯蟹饲料提供了参考。1.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为研究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消化能力、肠道健康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分别配制了四种含有两种抗原蛋白(7%和14%的β-伴大豆球蛋白,8%和16%的大豆球蛋白)的饲料,以及不含抗原蛋白的对照组共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养殖7周。结果显示两种抗原蛋白都会显着降低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同时提高肠道丙二醛含量,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还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此外,抗原蛋白还造成了幼蟹肠道免疫和形态结构损伤,尤其是肠道围食膜的正常形态结构。饲料抗原蛋白的添加上调了幼蟹肠道炎症相关因子脂多糖诱导型TNF-α因子LITAF和白细胞介素2转录因子ILF2的表达,下调了围食膜因子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like gene和peritrophic 2的表达。抗原蛋白还改变了幼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组成,两种抗原蛋白都提高了病原菌Ochrobactrum、Burkholderia和Pseudomonas的丰度。另外,大豆球蛋白处理组中弧菌属丰度显着提高,而能够分解木质纤维素的有益菌Dysgonomonas属丰度却显着下降。本研究表明饲料抗原蛋白能够引起中华绒螯蟹肠道炎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降低消化能力,最终导致生长性能下降。2.氮-乙酰半胱氨酸改善两种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为了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分别对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设计了三组含7%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0.05%、0.1%的NAC,以及不含β-伴大豆球蛋白和NAC的对照共4组等氮等脂饲料;实验2设计了三组含8%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0.05%、0.1%的NAC,以及不含大豆球蛋白和NAC的对照共4组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初重为3.06±0.03g的幼蟹8周。实验1结果显示,β-伴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幼蟹存活率和增重率,0.1%的NAC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β-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提高了丙二醛的含量。此外,β-大豆球蛋白还显着提高了幼蟹肠道组胺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肝胰腺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受β-大豆球蛋白影响而降低,饲料中补充NAC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不利影响。NAC还能改善大豆抗原蛋白对幼蟹肠道免疫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此外,饲料NAC能够下调促炎相关基因(脂多糖诱导型TNF-α因子LITAF、EsRelish和白细胞介素2转录因子ILF2)的表达,同时上调维持肠道内部形态的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like gene、peritrophic 1和2)的表达。实验2结果显示,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幼蟹存活率和增重率,0.1%的NAC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成活率,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善。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提高了丙二醛的含量。肝胰腺和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受大豆球蛋白影响而降低,饲料中补充NAC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不利影响。此外,NAC对大豆球蛋白引起的幼蟹肠道围食膜损伤以及围食膜因子mRNA下调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没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大豆球蛋白显着提高了幼蟹肠道组胺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同时降低了抗脂多糖因子(ALF1、ALF2和ALF3)的基因表达,NAC除了提高ALF1的表达量,对其他指标的变化没有影响。本实验研究表明NAC可以作为改善β-大豆球蛋白引起河蟹的生长抑制、肠道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有效功能性添加剂,同时可以缓解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氧化应激,但对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围食膜损伤和肠道免疫力下降的改善效果不甚理想。3.丁酸钠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鉴于NAC仅改善了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氧化应激,本实验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角度出发,探究了丁酸钠(NaB)对大豆球蛋白诱导的中华绒螯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本实验在所有处理组添加0.1%的NAC的基础上,配制了4组含8%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1%、2%和4%的NaB,以及不含大豆球蛋白和NaB的对照组共5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饲喂初重为0.33±0.01g的幼蟹8周。与0%NaB组相比,添加1%和2%NaB的饲料显着提高了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且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饲喂含有大豆球蛋白不含NaB的饲料的幼蟹与对照组相比,其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但丙二醛含量较高。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大豆球蛋白降低了幼蟹肠道溶菌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并提高了组胺的水平,而补充NaB可以显着改善上述这些负面的影响。NaB的添加还可以改善幼蟹肠道的免疫力和形态结构。饲料NaB可以上调抗菌肽基因(抗脂多糖因子1和2)的mRNA表达水平,并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含量。NaB可以修复由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的改变。在1%NaB组中,致病菌(气单胞菌,弧菌和假单胞菌)的丰度显着降低,益生菌(芽孢杆菌,乳杆菌,Chitinibacter和Dysgonomonas)丰度显着提高。本实验表明,丁酸钠的补充可以改善由大豆球蛋白诱导的中华绒螯蟹蟹生长抑制、肠道炎症和肠道有益菌群的减少等不利影响。4.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与效果评价基于饲料中添加丁酸钠能够显着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健康的结果,本实验选取丁酸钠改善组的幼蟹肠道样品,对能够利用大豆球蛋白且提高肠道免疫力益生菌的体外筛选,然后通过活体饲养实验评估筛选的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的有益作用。以对大豆球蛋白利用能力、细胞外消化酶分泌能力、溶血活性等为标准预先筛选12株潜在益生菌,然后通过对病原菌的拮抗能力、人工消化液的耐受性、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自凝集等条件的筛选,最终确定了三株潜在益生菌:Z9、Z34和Z98,对上述所有标准均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通过生化生理实验和16S rRNA测序分析,确定Z9、Z34和Z98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设计5组等氮等脂饲料,以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的阳性对照(C),添加8%水平的大豆球蛋白为阴性对照(11S),11S基础上分别添加109 cfu/g Z9、Z34和Z98的饲料,分别记为SP、BS和BP。选取初始均重为(0.28±0.01g)的幼蟹在室内水箱内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SP组和BP组的成活率显着高于11S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BP和BS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11S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这三株益生菌都可以显着提高幼蟹肝胰腺和肠道类胰蛋白酶,降低血细胞活性氧水平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BP和SP组对幼蟹肠道围食膜和肠道免疫力修复作用明显。肠道菌群结果显示,BP组可以提高菌群多样性,三种益生菌都能提高益生菌属丰度,降低病原菌的丰度。最后,采用Biolog-ECO法对幼蟹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摄食益生菌的实验组的平均颜色变化率明显提高,其中BP组最高,表明益生菌增强了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本实验表明三种益生菌能够提高幼蟹肠道抗氧化能力,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炎症,同时提高幼蟹消化酶活性和消化能力,最终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综合成活率和增重率指标得出,Z98短小芽孢杆菌是一种可以提高河蟹对大豆球蛋白利用的最佳益生菌。

姚静婷[10](2020)在《菜粕及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及草鱼健康及营养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摄食偏好、消化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效应研究为了解菜粕替代鱼粉时单宁发挥的作用,配制四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重(39.84±3.09)g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56天。以含43%鱼粉的实用基础饲料OT0为对照;另设置三个不同的鱼粉用量组,用酪蛋白平衡蛋白质含量,并添加0.25%(OT1),0.75%(OT2)和1.25%(OT3)的水解单宁,使酪蛋白:水解单宁≈菜粕中蛋白含量:菜粕中单宁含量=16.8:1。结果显示,随饲料单宁含量增加,增重率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着下降(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OT2组显着高于OT0及OT1组(P<0.05),对照组中肌肉氨基酸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抗氧化指标中,OT3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对照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抗氧化指标中,三个单宁组MD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着下降(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先升后降,与肝脏趋势一致,OT2与OT3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先升后降,胃和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显着上升(P<0.05),胃脂肪酶活性显着下降(P<0.05)。OT3组苦味受体T2R1表达量在舌尖和肠道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肝脏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量OT0组显着高于OT3(P<0.05);驯化前暗纹东方鲀摄食偏好随单宁含量增加显着下降(P<0.05),驯化8周后,四组实验鱼对OT2饲料的偏好程度均显着高于OT0,OT0饲料高于OT1,OT3组最低(P<0.05)。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水平下,1.25%及以下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生长无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对饲料有节约作用;单宁含量在1.25%时会损伤蛋白质消化及代谢能力,损伤肝脏健康及抗氧化能力;用含有单宁的饲料驯化暗纹东方鲀可显着提高其对单宁含量为0.75%的饲料的偏好程度并提高对苦味的接受能力。2.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抗氧化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为了评价饲料中菜粕(RM)对暗纹东方鲀的影响,配制四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含有0、10%、20%及30%的菜粕(OR0、OR10、OR20、0R30,单宁含量与实验1相当),饲喂初重37.93±2.41的暗纹东方鲀56天。结果表明,OR0和OR10的增重率明显高于OR30(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肝脏中,OR20和OR30的MDA含量和CAT活性显着高于OR0,OR10最低(P<0.05),OR0和OR10的SOD活性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T-AOC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随菜粕水平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血清中CAT、SOD活性及ALB含量随菜粕水平升高而下降(P<0.05),MDA含量和GPT活性升高(P<0.05),OR0及OR10组总蛋白(T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OR20和OR30组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肠道中,MDA含量随菜粕水平升高而增加(P<0.05),SOD活性先升高,后于OR20组下降(P<0.05)。OR0组和OR10组CAT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后肠OR0组肠皱褶高度高于OR10和OR30组(P<0.05),OR30组组织形态明显受损。肠道中TGFβ1的相对表达水平随菜粕增加显着上调(P<0.05),OR30组IL-1表达量显着高于OR0组(P<0.05),OR20组IL-8表达水平显着高于OR10,OR0及OR30最低(P<0.05),肝脏HSP70则显着下调(P<0.05),OR30组TNFα在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该实验水平下,20%及以上的菜粕可诱导河豚的氧化应激,破坏后肠结构,引起肠道炎症。3.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营养代谢的影响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为探究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营养代谢的影响,就第二章中的实验鱼进行进一步检测。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肌肉脂质含量随RM水平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灰分则呈相反趋势(P<0.05),OR30组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OR30组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OR0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中,GPT活性随RM水平增高而下降(P<0.05),OR0组的GOT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P<0.05)。血清中OR0及OR10组的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均显着高于OR20及OR30组(P<0.05)。OR30的尿素氮含量显着高于OR0(P<0.05),OR10和OR20最低。血清中甘油三酸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随RM显着升高(P<0.05)。OR30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明显高于OR20(P<0.05),OR20组高于OR0,OR10组最低。肠道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显着下降(P<0.05)。胃中OR20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OR10和OR30(P<0.05),OR0最低,脂肪酶活性下降(P<0.05),蛋白酶活性呈相反趋势(P<0.05)。肝脏中,OR20中脂肪酸合成酶(FAS)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OR0(P<0.05),OR30及OR10最低。OR10中脂蛋白脂酶(LPL)的相对表达低于OR0(P>0.05),OR30显着高于OR20(P<0.05),OR20高于OR10(P<0.05)。肉碱转移酶(CTP1β)的相对表达量OR10显着高于OR30(P<0.05),OR0和OR20最低。肠道中,GDH1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在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河豚肝脏中,OR0和OR10组间共鉴定出29个差异代谢物,与OR0组相比,OR10中有22个代谢物下调,7个代谢物上调。OR0与OR30组间有57个SDMs,与OR0组相比,OR30中有41个代谢产物下调,16个代谢产物上调。OR10与OR30组间有31个SDMs,与OR10组相比,OR30中有26个代谢产物下调,5个代谢产物上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中,部分标志性代谢物与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相关。说明在该实验水平下,20%及以上含量的菜粕抑制了蛋白质的吸收和生物合成,对脂质吸收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营养物质代谢的改变可能与这几条代谢通路有关:柠檬酸循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4.饲料中水解单宁及菜粕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肝胰脏健康的影响为了评价饲料中菜粕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和机体健康的影响,及该过程中单宁发挥的作用,配制八组等氮等能饲料,其中四组为半纯化饲料,以酪蛋白及明胶为主要蛋白源,添加0%(GT0),0.75%(GT1),1.25%(GT2)和1.75%(GT3)的水解单宁;另外四组为实用饲料,分别含有0(GR0)、30(GR30)、50(GR50)及70(GR70)的菜粕,且单宁的含量与半纯化饲料组相当。使用八组饲料饲喂草鱼56天后。半纯化组中,各组草鱼之间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无显着差异(P>0.05),GT2组草鱼的摄食率及饲料系数显着高于GT0组(P<0.05)。肝胰脏中,随菜粕含量增加,MDA含量明显升高,后于GT3组下降(P<0.05),GT0和GT1组SOD活性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GT3组CAT活性显着高于GT0组(P<0.05),GT1组T-AOC高于GT0,GT0组高于GT2和GT3组(P<0.05)。血清中SOD活性先升高后于GT3组降低(P<0.05),GOT活性与SOD趋势相反(P<0.05),GT2的GPT活性明显高于GT1(P<0.05),GT0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GT1及GT3,GT2最低(P<0.05)。头肾溶菌酶活性、肠内MDA含量及SOD活性随单宁含量增加显着升高(P<0.05),而肠道及肝胰脏中GPx活性、GSH含量与单宁呈负相关(P<0.05)。添加单宁组后肠皱褶高度明显降低,组织形态学受损。GT0组肠道中IL-8m RNA和Nrf2m RNA的相对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IL-10m RNA的表达随单宁含量增加而上调(P<0.05)。Keap1在GT2组中的相对表达明显高于GT1,GT0最低(P<0.05)。实用组中,存活率和增重率无显着变化(P>0.05),GR70组草鱼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肝胰脏中,GR50组MDA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GR70组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GR50组CAT活性显着高于GR70,GR0及GR30最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GR50组显着高于GR30,GR0及GR70最低(P<0.05)。GSH含量随RM水平显着降低(P<0.05),GR30组GPx活性显着高于GR0,GR0组高于GR50组,GR70组最低(P<0.05)。血清中SOD活性随菜粕含量增加而升高(P<0.05),T-AOC显着降低(P<0.05),GR70组GPT活性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GR70组GOT活性显着高于GR30组,GR0组最低。在肠道中,草鱼MDA含量和SOD活性随菜粕含量增加显着升高(P>0.05),GPx活性和GSH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在头肾中,GR50和GR70溶菌酶活性明显高于GR0和GR30(P<0.05),ACP活性下降(P<0.05)。GR50及GR70组后肠组织形态受损。GR70组IL-8m RNA在肠道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IL-10m RNA表达量随饲料中菜粕含量增加显着上调(P<0.05),GR0组Nrf2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GR30及GR50(P<0.05)。Keap1在GR30组中的相对表达明显高于GR50,GR50高于GR70,GR0最低(P<0.05)。本研究发现在该实验条件下,50%的菜粕和0.75%的水解单宁可诱导草鱼产生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能力,破坏后肠结构,引起肠道炎症。5.水解单宁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为探究饲料中可水解单宁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对第四章中用含有0、0.75、1.25、1.75%单宁的半纯化饲料(GT0、GT1、GT2、GT3)饲喂56d的草鱼检测营养指标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GT0和GT3组的肌肉蛋白含量显着高于GT2,GT1组最低(P<0.05),而GT0组的脂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GT0组肌糖原及肝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GT3组肌肉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显着高于GT0,GT1及GT2组最低(P<0.05),GT3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GT1和GT2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GT0,GT3最低(P<0.05)。随着饲料中单宁水平的升高,肠道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GT0和GT1组的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GT2和GT3组(P<0.05)。肝脏GPT活性随单宁水平升高而降低(P<0.05),GT2与GT3组GOT活性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GT2血清TP明显高于GT0和GT1,GT3最低(P<0.05),GT2球蛋白明显高于GT0和GT3,GT1最低(P<0.05),而GT1的白蛋白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GT0组尿素氮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随单宁水平显着升高,于GT3组降低(P<0.05),LDL-C含量先升后降(P<0.05),HDL-C显着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单宁含量的增加,肠道TOR m 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在肝脏中,葡萄糖激酶在GT1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T2,GT2高于GT0,GT3中的表达最低(P<0.05),而丙酮酸激酶在GT2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T0和GT1,在GT3中最低(P<0.05)。GT3中脂蛋白脂肪酶表达随单宁水平升高而上调,于GT3组下调(P<0.05),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随单宁含量增加而下调(P<0.05)。综上所述,在不影响生长的情况下,该实验水平的草鱼能耐受1.75%的单宁。然而,1.25%的水解单宁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和代谢,减少脂质沉积,促进了糖类的利用。6.饲料中菜粕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为探究饲料中可菜粕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对第四章中用含有0、30、50、70%菜粕的饲料(GR0、GR30、GR50、GR70)饲喂56d的草鱼检测营养指标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草鱼肌肉灰分及肌糖原含量随菜粕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蛋白及脂肪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比例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GR50组饱和脂肪酸比例低于GR70和RG30组,GR0组最高(P>0.05),GR0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GR50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于GR0组,GR0组高于GR30和GR70(P>0.05)。草鱼肠道蛋白酶活性随菜粕水平显着升高(P<0.05),GR50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GR70,GR0及GR30最低(P<0.05),而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胰脏中,GOT活性随单宁含量降低,GPT活性显着降低,于GR70组上升(P<0.05),GR0组的肝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血清中,GR50组总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GR50及GR70组白蛋白含量显着低于GR0及GR30组(P<0.05),球蛋白水平则相反(P<0.05)。尿素氮含量随菜粕水平显着降低(P<0.05)。甘油三酯含量随菜粕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于GR70组升高(P<0.05),GR30组总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GR0及GR50,GR70组最低(P<0.05)。GR30的LDL-C含量显着高于GR50,GR0及GR70最低(P<0.05),GR70组HDL-C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肠道中GR0组TOR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GR70,GR30及GR50最低(P<0.05)。肝胰脏中,GR50组葡萄糖激酶表达量显着高于GR0及GR30组,GR70最低(P<0.05),GR30组丙酮酸激酶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脂蛋白脂酶相对表达随着菜粕含量的增加显着上调,于GR70组降低(P<0.05)。GR50及GR0组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量显着高于GR30及GR70(P<0.05)。综上所述,30%的菜粕水平对草鱼糖类利用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30%以上的菜粕会影响该规格草鱼对蛋白质的消化和代谢,而50%以下的菜粕对脂肪的利用及减少脂肪沉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7.饲料中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肠道菌群和营养代谢的影响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为探究菜粕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及单宁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使用四组饲料饲喂草鱼56天。其中两组为实用饲料:GR0饲料含有10%鱼粉,GR50饲料含50%菜粕而无鱼粉;另外两组为半纯化饲料,分别添加了0(GT0)和1.25%(GT2)的水解单宁。GR50饲料中的单宁含量与GT2接近。结果表明,GR50组草鱼的增重率显着低于GR0(P<0.05),而GT2组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GT0(P<0.05)。与相应处理组相比,GR50和GT2的肌肉脂质和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GR0及GT0组(P<0.05),而肌糖原含量则相反(P<0.05)。GT2组肌肉PUFAs比例明显高于GT0组(P<0.05),GR50组SFAs比例显着低于GR0组(P<0.05)。肠道中,GR50及GT2组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脂肪酶活性则相反(P<0.05)。与相应对照组相比,GT2和GR50组肝胰脏中的GOT和GPT的活性显着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而肝糖原和丙二醛含量则相反(P<0.05)。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在GT2和GR50组均显着高于GT0及GR0组(P<0.05)。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肝胰脏中,GT0和GT2组间共鉴定出29个差异代谢物,与GT0相比,GT2组中有23个代谢物下调,6个代谢物上调。GR0与GR50组间鉴定出92个差异代谢物,与GR0相比,GR50中有31个代谢物下调,61个代谢物上调。单宁添加组和菜粕添加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均高于相应对照组,说明肠道环境受到干扰,部分产生消化酶的细菌的丰度增加,可能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综上所述,1.25%的单宁含量不是GR50组草鱼生长不良的主要原因,菜粕可能改善了饲料中油脂的利用,但抑制了蛋白质的代谢;菜粕中的单宁可能是引起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异常的部分原因,水解单宁对糖代谢有一定的促进,但菜粕中所含的单宁似乎比外源性水解单宁添加物具有更复杂的作用。这些营养物质代谢的改变可能与下列代谢通路有关:β-丙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此外,单宁和菜粕可调节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发酵饲料中的营养、产生消化酶、调节益生菌等来调节肠道功能。

二、小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2)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研究
        1 育种值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2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
    第二节 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进展研究
        1 水产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2 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3 水产动物低鱼粉饲料蛋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疾病与免疫中的研究现状
        2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殖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
        3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长与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4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毒理与抗逆中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水产生物肠道菌群的研究
        1 生物肠道菌群来源及其作用
        2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组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3 影响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
        4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和免疫作用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饲料
        2.2 试验管理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蛋白源替代对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肌肉成分的影响
        3.3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3.2 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生长性能比较
        3.3 斑节对虾家系存活情况
        3.4 斑节对虾家系生产性能
    4 讨论
第四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饲料下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生长性状统计
        3.2 不同饲料组斑节对虾体质量和存活率的遗传参数和G×E效应
    4 讨论
第五章 斑节对虾耐粗饲料选育品系F2 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交配及催产
        2.2 幼体培育及标记
        2.3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数据统计
        3.2 生长性状表型相关及曲线拟合
        3.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差异
        4.2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性及生长特点
        4.3 生长性状的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第六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转录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2.2 样品采集
        2.3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组装
        2.4 基因的功能注释
        2.5 DEGs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3.2 基因功能及Nr数据库注释
        3.3 GO功能注释
        3.4 KEGG富集分析
        3.5 差异基因统计
        3.6 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4 讨论
第七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菌群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2.2 样品采集
        2.3 细菌总 DNA 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 结果
        3.1 质检结果与分析
        3.2 OTU聚类分析
        3.3 OUT韦恩图
        3.4 两个饲料组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门水平菌落结构的影响
        3.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3.6 Alpha多样性分析
        3.7 Beta多样性分析
        3.8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及牛磺酸合成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牛磺酸简介
    1.2 牛磺酸含量特征
    1.3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4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
    1.5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牛磺酸合成的影响
    1.6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7 其他影响
        1.7.1 神经调节
        1.7.2 抗应激能力
        1.7.3 繁殖性能
        1.7.4 视功能
        1.7.5 解毒功能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抗氧化免疫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鱼和饲养管理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生长指标计算
        2.2.3 全鱼体成分的测定
        2.2.4 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的影响
        2.3.2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体组成的影响
        2.3.3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组织牛磺酸沉积及合成调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饲料
        3.1.2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组织牛磺酸含量测定
        3.2.3 牛磺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3.2.4 序列获取与验证
        3.2.5 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6.1 总RNA提取
        3.2.6.2 cDNA合成
        3.2.6.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CDO重组表达
        3.2.7.1 CDO基因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3.2.7.2 CDO蛋白放大培养
        3.2.7.3 上清中亲和层析纯化CDO蛋白
        3.2.7.4 CDO蛋白浓度和质量检测
        3.2.8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组织牛磺酸含量
        3.3.2 牛磺酸合成酶活性
        3.3.3 牛磺酸合成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3.3.3.1 ToCBS cDNA序列分析
        3.3.3.2 ToCSE cDNA序列分析
        3.3.3.3 ToCDO cDNA序列分析
        3.3.3.4 ToCSAD cDNA序列分析
        3.3.3.5 ToADO cDNA序列分析
        3.3.4 系统发育分析
        3.3.4.1 ToCBS系统发育分析
        3.3.4.2 ToCSE系统发育分析
        3.3.4.3 ToCDO系统发育分析
        3.3.4.4 ToCSAD系统发育分析
        3.3.4.5 ToADO系统发育分析
        3.3.5 牛磺酸合成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3.6 外源牛磺酸添加对卵形鲳鲹合成基因表达影响
        3.3.7 CDO重组蛋白
        3.3.7.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3.3.7.2 CDO重组蛋白的纯化
        3.3.7.3 CDO蛋白浓度及质量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饲料
        4.1.2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4.2.2.1 DNA提取及PCR扩增
        4.2.2.2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2.2.3 测序数据处理
        4.2.3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肠道微生物分析
        4.3.1.1 序列分析
        4.3.1.2 Alpha多样性分析
        4.3.1.3 Beta多样性分析
        4.3.1.4 肠道菌群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分析
        4.3.2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4)棉酚脱毒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棉籽粕发酵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籽粕的营养特性
    1.2 棉酚对畜禽的有害作用
        1.2.1 棉酚的毒性
        1.2.2 病因和发病机理
    1.3 棉籽粕的脱毒技术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脱毒棉籽粕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1.4.1 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1.4.2 猪生产中的应用
        1.4.3 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发酵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仪器
        2.1.3 培养基及种子液的制备
        2.1.4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1.5 棉籽粕发酵菌株的筛选
        2.1.6 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单菌筛选结果
        2.2.2 棉酚降解菌株的初筛结果
        2.2.3 棉酚降解菌的复筛
        2.2.4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2.2.5 产纤维素酶酶菌株的筛选
        2.2.6 发酵乳酸菌的筛选
    2.3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菌种的鉴定及益生性能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酸胁迫耐受性研究
        3.1.3 耐胆盐性能研究
        3.1.4 菌株耐胃肠道环境研究
        3.1.5 菌株抑菌活性测定
        3.1.6 菌株耐药性测定
        3.1.7 粘附性能试验
        3.1.8 菌种鉴定
        3.1.9 数据分析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耐酸性
        3.2.2 胆盐耐受性
        3.2.3 耐人工肠液性能
        3.2.4 耐人工胃液性能
        3.2.5 抑菌特性
        3.2.6 抗生素耐药性
        3.2.7 表面特性
        3.2.8 菌株鉴定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复合益生菌发酵棉籽粕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发酵液的制备
        4.1.3 不同菌株复合发酵对棉籽粕的影响
        4.1.4 最适接种比例优化
        4.1.5 不同发酵方式对棉籽粕脱毒效果的影响
        4.1.6 复合益生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4.1.7 响应面对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4.1.8 样品指标的测定
        4.1.9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菌株复合发酵对棉籽粕的影响
        4.2.2 好氧与兼性厌氧发酵方式对棉籽粕的影响
        4.2.3 复合益生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4.2.4 响应面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生长性能及肝功转氨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动物、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器材
        5.1.3 发酵棉籽粕日粮的制备
        5.1.4 动物分组和饲喂
        5.1.5 样品的采集
        5.1.6 测定项目
        5.1.7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鼠平均体重
        5.2.2 小鼠的采食量
        5.2.3 小鼠的脏器指数
        5.2.4 小鼠血清AST、ALT活性
    5.3 讨论
        5.3.1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平均体重的影响
        5.3.2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的采食量的影响
        5.3.3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的脏器指数的影响
        5.3.4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肝功转氨酶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致谢
附件

(5)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维生素E的性质与功能简介
        1.1.1 维生素E的本质特征
        1.1.2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1.1.3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1.1.4 水产领域维生素E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研究文献综述
        1.2.1 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起源、分类以及生物学特征
        1.2.2 珍珠龙胆石斑鱼育种学研究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学研究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学研究
        1.2.5 珍珠龙胆石斑鱼转录水平研究
        1.2.6 其他研究
        1.2.7 存在的问题
    1.3 转录组学研究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1.3.2 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转录组测序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1.4.5 创新点
第2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2.1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的影响
    3.1 哈维氏弧菌半致死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哈维氏弧菌和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小结
第4章 m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4.1 养殖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5章 mi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5.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第6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miRNA-mRNA分析
    6.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6.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6)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 饥饿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1 饥饿对越冬鱼类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1.2.2 饥饿对越冬鱼类体组成的影响
        1.2.3 饥饿对越冬鱼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3 越冬对鱼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1.4 越冬对鱼类消化生理的影响
    1.5 越冬对鱼类内分泌的影响
    1.6 AMPK在能量代谢中作用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物学参数测定
        2.1.5 全鱼及肌肉常规成分分析
        2.1.6 血清指标测定
        2.1.7 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2.1.8 组织酶抗氧化活性测定
        2.1.9 实验鱼前肠及肝胰脏组织学
        2.1.10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2.1.11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2.1.12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2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2.2.5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越冬对一龄和二龄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2.2.7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2.8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关联性的影响
        2.2.9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LPL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关联性分析
        2.2.10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和肌肉HSPs及 UC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条件及方法
        3.1.2 样品采集
        3.1.3 总RNA提取及定量
        3.1.4 cDNA文库的构建、质量检测及测序
        3.1.5 测序数据组装和注释
        3.1.6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1.7 GO、KEGG及 KOG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3.1.8 RT-qPCR验证
    3.2 结果
        3.2.1 测序结果统计
        3.2.2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GO、KEGG及 COG富集分析
        3.2.4 RT-qPCR验证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1:AMPK家族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谱
        4.1.2 实验2:在体及离体饥饿实验
        4.1.3 实验3:AMPK对越冬胁迫下机体能量代谢稳态调节
        4.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草鱼AMPK的分子特性研究
        4.2.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4.2.3 AMPK亚基的三维结构预测
        4.2.4 草鱼AMPK的组织分布
        4.2.5 草鱼体内和体外饥饿处理期间AMPK基因表达的变化
        4.2.6 AMPK对越冬胁迫下草鱼机体能量动员基因表达影响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常规成分分析
        5.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5.1.6 消化酶活性
        5.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1.8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5.1.9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5.1.10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5.1.11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
        5.2.2 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
        5.2.3 血清生化指标
        5.2.4 消化酶活性与组织学
        5.2.5 抗氧化能力
        5.2.6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2.7 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第六章 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6.1.2 实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
        6.1.4 常规成分分析
        6.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1.6 抗氧化酶活性
        6.1.7 脂肪酸测定
        6.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6.1.9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生物学特征参数的影响
        6.2.2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4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5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2.6 组织-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6.2.7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水平饲料对草鱼FAD和 ELO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2.8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7.1.2 实验设计
        7.1.3 样品采集
        7.1.4 常规成分分析
        7.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7.1.6 抗氧化酶活性
        7.1.7 脂肪酸测定
        7.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7.1.9 统计分析
    7.2 结果
        7.2.1 饲料不同水平蛋白脂肪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7.2.2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3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7.2.4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7.2.5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2.6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2.7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越冬饲料中强化n-3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8.1.2 实验设计
        8.1.3 样品采集
        8.1.4 常规成分分析
        8.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8.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8.1.7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8.1.8 脂肪酸测定
        8.1.9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8.1.10 统计分析
    8.2 结果
        8.2.1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8.2.2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8.2.3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8.2.4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8.2.5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2.6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8.2.7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8.2.8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第九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内容
    9.1 综合讨论和结论
    9.2 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主要生长及生物学指标
    附录 B 脂肪酸测定步骤
    附录 C 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实验步骤
    附录 D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培养及处理简要
    附录 E RT-qPCR所用引物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7)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豆粕的营养特性
    1.3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1.3.1 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及抗营养作用
        1.3.2 β-伴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及抗营养作用
        1.3.3 豆粕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
    1.4 发酵豆粕
        1.4.1 豆粕的微生物固态发酵
        1.4.2 发酵豆粕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4.3 发酵豆粕对动物免疫性能的影响
        1.4.4 发酵豆粕对动物肠道结构的影响
        1.4.5 发酵豆粕对动物肉品质的影响
        1.4.6 发酵豆粕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豆粕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分离
        3.1.2 豆粕来源和筛选培养基
        3.1.3 豆粕发酵方法
        3.1.4 体外仿生消化试验
        3.1.5 发酵菌株的鉴定
        3.1.6 指标测定与方法
    3.2 小鼠安全性评价
        3.2.1 试验小鼠及试验方法
        3.2.2 观察指标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原蛋白平板筛选结果
        3.3.2 淀粉和木聚糖平板筛选结果
        3.3.3 菌株发酵豆粕验证
        3.3.4 发酵菌株的鉴定
        3.3.5 发酵对豆粕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6 发酵对豆粕体外干物质和酶水解物能值的影响
        3.3.7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3.3.8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肠道形态和器官形态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分析及其对豆粕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发酵豆粕的制备
        4.1.2 扫描电镜分析
        4.1.3 红外光谱分析
        4.1.4 发酵豆粕蛋白质组样品采集与处理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豆粕发酵前后表面形态比较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2.3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酶蛋白质量评估
        4.2.4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酶蛋白的富集分析
        4.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豆粕降解相关酶蛋白的鉴定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优化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菌种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发酵温度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发酵时间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4 混菌发酵豆粕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豆粕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2.6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豆粕对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发酵条件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5.3.2 混菌发酵对豆粕氨基酸组成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α-半乳糖酶酶解豆粕
        6.2.2 果胶酶酶解豆粕
        6.2.3 复合酶酶解豆粕
        6.2.4 解淀粉芽孢杆菌联合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抗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还原糖释放量的影响
        6.3.2 解淀粉芽孢杆菌联合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抗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发酵豆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代谢能测定试验
        7.1.3 氨基酸回肠消化率试验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豆粕和发酵豆粕表观代谢能
        7.2.2 豆粕和发酵豆粕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和标准回肠消化率
    7.3 讨论
        7.3.1 豆粕发酵处理对豆粕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7.3.2 豆粕发酵处理对肉鸡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8.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8.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8.2.2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8.2.3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8.2.4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空肠粘膜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8.3.1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8.3.2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8.3.3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9.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9.1.3 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9.1.4 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9.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测序结果
        9.2.2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2.3 不同分类水平组成分析
        9.2.4 盲肠微生物LEfSe分析
        9.2.5 盲肠微生物和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9.2.6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9.3 讨论
        9.3.1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盲肠食糜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3.2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食糜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主要结论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肉羊产业现状
    1.2 青贮饲料的研究进展
        1.2.1 影响青贮效果和饲料品质的因素
        1.2.2 青贮添加剂的类型
        1.2.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杜仲叶及其提取物研究进展
        1.3.1 杜仲叶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1.3.2 杜仲叶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研究
        1.3.3 杜仲叶及其提取物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1.4 论文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添加杜仲叶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青贮调制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中活性成分测定
        2.2.2 添加杜仲叶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2.2.3 添加杜仲叶对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中活性成分测定
        2.3.2 添加杜仲叶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2.3.3 添加杜仲叶对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3.2.2 饲养管理与日粮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3.3.2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时间和地点
        4.2.2 实验动物选择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物理肉质的影响
        4.3.3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肉常规营养品质的影响
        4.3.4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肌纤维形态的影响
        4.3.5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4.2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物理肉质的影响
        4.4.3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肉常规营养品质的影响
        4.4.4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肌纤维形态的影响
        4.4.5 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1.1 大豆抗原蛋白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2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
        1.3 研究展望
    第二节 饲料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评价
        2.2 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2.3 研究展望
    第三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和丁酸钠改善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3.1 氮-乙酰半胱氨酸
        3.2 丁酸钠
        3.3 研究展望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氮-乙酰半胱氨酸改善两种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
    第一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对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缓解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抗氧化能力下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丁酸钠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体外筛选与鉴定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大豆球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节 大豆球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菜粕及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及草鱼健康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菜粕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1 菜粕对鱼类摄食量的影响
        1.2 菜粕对鱼类消化吸收的影响
        1.3 菜粕对鱼类器官健康的影响
    2.菜粕质量改良技术
    3.植物蛋白开发利用的研究方法
    4.菜粕应用的研究展望
第一章 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摄食偏好、消化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肌肉常规营养测定
        1.3.3 抗氧化指标测定
        1.3.4 肝脏和血清生化分析指标测定
        1.3.5 消化酶活性分析
        1.3.6 肝脏HSP70、舌尖及肠道苦味受体T2R1的转录表达
        1.3.7 摄食偏好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生长的影响
        2.2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肌肉组成的影响
        2.3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肝脏和血清生化的影响
        2.5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抗应激能力和苦味受体表达的影响
        2.7 饲料中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摄食偏好的影响
    3.讨论
        3.1 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摄食的影响
        3.3 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消化及代谢的影响
        3.4 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肝脏健康及抗氧化的影响
第二章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抗氧化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生化指标测定
        1.3.3 石蜡切片制作
        1.3.4 总RNA提取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1.4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后肠组织形态及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菜粕对河豚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 饲料中菜粕对河豚肠道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营养代谢的影响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肌肉营养组成测定
        1.3.3 肝脏和血清生化分析指标及消化酶测定
        1.3.4 总RNA提取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1.4 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1.4.1 化学试剂及样品前处理
        1.4.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肌肉组成的影响
        2.2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饲料中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肠道及肝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2.4 肝胰脏差异代谢物比较
        2.5 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分析
    3 讨论
        3.1 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2 菜粕对暗纹东方鲀脂质代谢的影响
第四章 饲料中水解单宁及菜粕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肝胰脏健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抗氧化指标测定
        1.3.3 石蜡切片制作及染色
        1.3.4 肠道各基因的转录表达
        1.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菜粕及单宁对草鱼存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菜粕及单宁对草鱼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饲料中菜粕与单宁对草鱼肠道的健康的影响:后肠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3.1 饲料中菜粕和单宁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3.2 饲料中菜粕和单宁对草鱼肝胰脏健康的影响
        3.3 饲料中菜粕和单宁对草鱼肠道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 水解单宁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肌肉营养组成测定
        1.3.3 肝脏和血清生化分析指标及消化酶测定
        1.3.4 总RNA提取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水解单宁对草鱼肌肉组成的影响
        2.2 饲料中水解单宁对草鱼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饲料中水解单宁对草鱼肝脏和肠道中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 讨论
        3.1 单宁对草鱼蛋白代谢的影响
        3.2 单宁对草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3.3 单宁对草鱼糖类代谢的影响
第六章 饲料中菜粕对草鱼营养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肌肉营养组成测定
        1.3.3 肝脏和血清生化分析指标及消化酶测定
        1.3.4 总RNA提取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1.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菜粕对草鱼肌肉组成的影响
        2.2 饲料中菜粕对草鱼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饲料中菜粕对草鱼肝脏和肠道中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 讨论
        3.1 菜粕对草鱼蛋白代谢的影响
        3.2 菜粕对草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3.3 菜粕对草鱼糖类代谢的影响
第七章 饲料中水解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肠道菌群和营养代谢的影响及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设计与饲料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肌肉营养组成测定
        1.3.3 肝脏和血清生化分析指标及消化酶测定
        1.4 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1.5 肠道菌群检测分析
        1.5.1 DNA抽提
        1.5.2 PCR扩增
        1.5.3 高通量测序
        1.5.4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2.2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肌肉组成的影响
        2.3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血清、肠道及肝胰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肝胰脏代谢物的影响
        2.5 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分析
        2.6 高通量测序结果和菌群多样性分析
        2.7 肠道菌群的组成、丰度及差异
        2.8 肠道菌群与饲料的关系
    3 讨论
        3.1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3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3.4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糖类代谢的影响
        3.5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健康的影响
        3.6 单宁及菜粕对草鱼代谢通路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2]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D]. 姜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及牛磺酸合成调控的影响[D]. 马启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棉酚脱毒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棉籽粕发酵试验研究[D]. 舒文秀.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5]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安乐. 集美大学, 2021(01)
  • [6]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D]. 武文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D]. 李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添加杜仲叶的玉米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D]. 唐艾嘉. 河南大学, 2020(05)
  • [9]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D]. 韩凤禄.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菜粕及水解单宁对暗纹东方鲀及草鱼健康及营养代谢的影响[D]. 姚静婷.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小鼠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对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