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利用优惠的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

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利用优惠的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

一、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豪[1](2019)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召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重点提出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和最具潜质的主体,并强调了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但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资金、技术、人才以及所处经营环境的约束和限制,生存与发展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税收政策是最直接、有力的工具之一。但因为目前我国相关税收政策优惠力度有限、受益范围较窄等原因,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难题。首先,介绍中小企业存在的经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技术装备落后、人才水平较低等问题,分析税收政策在解决中小企业在面临的不同难题时的作用机制,税收的直接作用为降低中小企业税负,间接作用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人才要素的投入,还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其次,系统梳理出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基于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分析并指出现行税收政策具有优惠范围窄、方式相对单一、力度较弱、灵活性较差等问题。再次,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先进经验。最后,为优化和完善税收政策,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导向性的税收政策的个人建议。

张金艳[2](2019)在《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要素,技术创新不仅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引发产业革命的重要内核,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尤其如此。虽然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和推动力量是企业等市场主体,但创新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必要的国家干预。历次工业革命无不彰显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干预色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则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核心竞争力之争。2018年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摩擦不仅仅是单纯的国际经贸摩擦,更是两国之间创新能力的博弈;不仅是技术之战,更是法律之战。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亦表明,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作用都是构建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与有力保障。创新必需的良好法治、竞争、文化等营商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目的,更是其干预的重要表现。经济法作为促进和保障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之法,对经济运行的介入和调节使命决定了其内含的国家干预本质。在众多法律制度领域,经济法在有效链接政府与市场、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的重要规范与保障作用无可取代。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既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谦抑性干预,又是以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适度干预。经济法既能对技术创新行必要的促进、激励与保障作用,又能以其特有的规制功能引领技术创新朝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通过激励与规制双重维度的作用发挥,彰显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促进法的本质。本文立足于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力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经济职能,在经济法视域下考察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意图在经济法国家干预理念与制度保障下,正确界定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最优体制保障、最佳界限厘定等,在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充分彰显经济法在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制度作为。这既是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然因应,亦是经济法自身制度创新的应有之义。本文共有五章,沿着基础理论——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与论证逻辑进行展开。具体如下:第一章为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该章试图建构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视域勾连。第一节首先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基本内涵展开,界定了本文研究范畴下的主要概念。本文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运营全链条的完整经济行为,国家对其干预建立在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防范技术风险等基础之上。文中的国家干预并非广泛意义的国家干预,而是以政府等经济管理主体为主的政府干预行为,与政府干预具有概念统一性。这里的概念解读与限定意在与经济法视域下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基本研究语境与范畴保持一致。接着梳理了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回顾比较了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中相应国家干预元素的变迁,试图解构论文中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由来及演进。第二节重点梳理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不同理论分支,为论文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奠定直接理论基础。本节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主要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不同维度进行分类,首先从激励、引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和市场创造理论。根据传统的国家干预理论,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该领域市场失灵的存在。技术创新因其明显的知识外溢性、高风险性等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失灵的特点与表现,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干预需求。在对技术创新领域传统市场失灵理论梳理与阐述的基础上,论文接着对近年来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创造理论”进行了介评与分析,意在拓宽本文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理论支撑。市场创造理论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国家干预解读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的诱因与范畴,将国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应超强规划与干预解读为弥补或修复市场失灵之外的市场创造的内容。这也是近年来在非主流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全新观点,其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家型国家”的角色定位的确反映了现代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无论该理论是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国家干预的市场失灵理论,其对印证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不可或缺都有所裨益。其次从防范技术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干预视角,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风险社会理论和负责任创新理论,意在从规制与约束技术创新负面效应的角度,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另一维度寻找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充满了风险,其中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估。技术创新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典型正外部性的同时,亦会因技术成果的滥用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经济秩序失范、危及经济安全等负外部性,甚至会挑战道德、伦理与法律等。国家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预防与消弭,敦促技术创新主体进行负责任创新。而无论是风险社会理论还是负责任创新理论,其实都暗含了必要的国家干预需求。而其中不当的国家干预与规制本身又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泉,因此必须将这种国家干预纳入法制的框架,以避免其干预在消弭市场失灵的同时,产生新的干预失败问题。这种需求就与经济法本身的国家干预本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论文最后介绍了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为本文经济法语境下研究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问题建立自然的理论衔接。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之法,本身就具有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行双重矫治与匡正的内在功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作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然与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理论具有天然契合性。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经济法概念与代表性经济法国家干预理论的视角诠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以上相关理论建立了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完整理论架构,也奠定了全文研究与论证的维度与基调。第三节针对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重点着墨,亦是本文论证的重要铺垫,主要在于解决从经济法视域下审视与论证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技术创新会影响制度创新,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而制度创新又进一步保障与规范技术创新。论文主要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为接下来论证技术创新与经济法之间的因应奠定基础。技术创新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直接推动经济法的发展,同时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回应性品格也决定其回应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的必然性。经济法不仅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回应与调适、完善自身,更应以其必要的创新与发展,保障技术创新在安全、有效的制度环境中运行。论文主要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现代性特征、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以及经济法之风险防范与规制法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证经济法与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之间的必然回应关系。以上对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之间关系的论证再次夯实本文研究的范畴与语境。第二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实证逻辑起点,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现状的分析,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我国技术创新体制发展的不同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正在逐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机制体制尚需完善、自主核心技术依然缺乏、距离创新型国家标准还有差距等,这些均制约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相应国家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节重点论述了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第一个维度展开。本节首先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促进技术创新几乎是所有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首要目的,也是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体现,主要在于通过克服技术创新过程各环节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好激励和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在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扩散以及市场进入等不同阶段,存在的市场失灵及相应国家干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国家介入的程度与手段也应有所区别。经济法作为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理应通过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规范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保障作用。论文接着阐述了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主要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此处的国家干预政策主要表现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等顶层制度设计,也属于广义上的经济法律规范范畴。在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主要举措方面,论文分别从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营商环境优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主导或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实践层面展开,意在说明及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最后重点论述了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首先梳理了激励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专门法律制度安排与相关经济立法。在专门法律制度安排领域,本文主要列举了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的具体法律,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新修订部分的“市场导向”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在相关经济法律制度部分,本文重点围绕激励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安排和维护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安排两个维度进行列举与介绍。前者主要体现为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后者则主要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市场规制法律规范,主要在于呈现经济法在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制度保障现状和基本样貌。第三节重点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防范维度呈现我国经济法在防范技术风险领域的立法及制度现状。首先是对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论文从技术风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技术风险的不同成因、危害与不同分类。本文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技术应用过程中结合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产生的外部风险或负外部性,并非指技术研发过程中因其不确定性产生的内部风险,该风险类型是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过程中着力规避的对象。接着再次重申经济法对其进行规制的正当性。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目前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政策及立法体现。由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政策在所有技术创新政策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技术风险防范的政策内容异常薄弱,因此本部分与相关经济立法一并阐述与呈现。第三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亦是本文的问题提出部分。该部分共分为三节,每一节呈现一个较为突出的困境或问题,为下文的针对性对策解决提供论证的对应框架。第一节从目前科技创新体制角度论述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困境。重点围绕现行体制下的主体同构与政策协调问题展开。体制是否顺畅直接关乎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效果,现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众多之累、协调沟通之困及政策弥合之惑均是制约干预效果与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文章着力研究、探讨与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在通过干预体制优化下主体的同构、政策的弥合等为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扫清主体不统一与干预效果掣肘之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之基本要义,更是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进行勾连的重要背景。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科技、经济等不同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甚至是深度融合必要且迫切。现有体制下,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国家干预主体涵盖了科技、经济等众多管理部门,看似国家对技术创新支持与鼓励的全面覆盖,但也会呈现出干预主体繁多、机构烦冗的困扰。在国家一贯主张并力促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背景下,当前科技与经济管理平行体制下的干预主体沟通、协调之困无疑会阻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步伐,这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原因。文章从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提出及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政策联动之困。第二节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厘定之困。国家干预界限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由于二者之间的界限始终难以准确界定,因此在技术创新领域依然具有探讨与研究的必要。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方面,依然因干预越位、缺位并存对干预适度的把握造成困扰。在防范技术风险的相关干预领域,也存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难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国家干预越位或缺位其实就是干预失灵的问题,对其进行充分预警有利于尽可能减少干预失败造成的损失或成本,尤其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下,过度的产业政策激励未必产生应有的效果。本节最后一部分以光伏和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实施为例,探讨了目前对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不足之困,为下文进一步思考相应的经济法矫治对策进行铺垫。第三节为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本节是在第二章经济法制度现状基础上,进一步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探讨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目前虽然有关于促进和规制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但是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防范技术风险、新兴产业规制等领域亟需补缺。第四章为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本文重点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创新型国家作为蓝本,通过对两国不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家干预传统下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及其立法的介绍评价,为我国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体制保障、界限厘定及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论文前两节分别围绕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及国家干预进行介评,分别梳理了两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家干预及立法。美国虽然历来具有市场自由主义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具有天然的排斥和反感,但是美国崛起与创新之路却始终伴随国家干预的影子,其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型国家”角色更为彰显,不同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立法一直是其国家干预的体现和保障。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协同共进下依靠技术创新的力量逐步实现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虽然也属于资本主义创新型国家,并且和美国一样经历了早期经济复苏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换技术的阶段,但是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之路却与较强的国家干预紧密相随,其一路发展过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家干预传统与我国比较相似。日本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广泛存在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改革与发展更加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第三节重点总结美国、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无论是倾向于市场自由的美国还是重产业政策的日本,在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而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美国和日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干预是以充分尊重市场为前提的适度干预,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相得益彰、游刃有余,所有相关干预手段和措施均是基于市场失灵修复或必要领域的市场塑造和引领。美国和日本均重视对政府干预失败的预警,为尽量减少政府失灵,美国一直秉承市场优先、经济自由的悠久传统,对国家干预保持一定的忌惮和谨慎;日本为汲取创新领域相关产业政策的失败,也在不断调整干预力度与模式。再次,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两国实现技术腾飞与经济跨越的重要保障。两国不仅高度重视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还注重对技术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相应经济风险防范的立法规制,以保障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降低野蛮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道德、伦理风险与秩序失范。这些均对我国相应国家干预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第五章为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本章为论文的对策篇,亦是论文着力追求的创新之处,论文针对前文提及的问题,在进行域外借鉴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完善。第一节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前文提及的第一个突出问题相对应。论文认为,解决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体制之困的关键是应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与经济管理部门,使其具备从技术研发到投入市场、转化为产业的全链条技术创新管理与干预能力,避免因现行科技、经济管理体制相对分立下出现的干预低效问题。论文首先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探索,介绍了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及我国历次改革的概况,指出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和地方科技与经济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等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改革的基础,同时分析了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深度推进的具体措施等。由于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在现行体制下关键是解决好现有干预主体以及相关干预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联动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现行体制下,尽量加强相关干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降低干预的沟通成本问题;加强政策实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减少政策实施中的掣肘与低效问题。第二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分别从应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内容为对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的客观审视。文章主要从坚守市场失灵弥补之边界,正视引领、塑造市场的超强干预之边界和探索技术风险防范之边界三方面展开。首先,技术创新是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主的自发行为,动力主要源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实现的需要,放松管制、减少干预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佳外部环境。产业革命与转型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谦抑干预、适度干预,才能真正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国家在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超强引领与干预必不可少,意在发挥其“企业家型国家”角色,这也和我国建构型、过渡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再次,在抑制、消弭、防范技术创新风险和保障经济安全领域,国家亦负有重要的干预责任,文章强调了对技术风险防范领域国家干预的强化与重视,不仅与前文的风险社会及负责任创新理论因应,又与文章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经济法律制度设计进行呼应。第二部分为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互动规则,接着阐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的适度原则,该部分主要结合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进行论证。适度干预或需要干预其实是对国家干预界限的一种笼统却又相对灵活的表达,适度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干预的越位或缺位问题。政府失灵的存在更需要国家在干预经济运行中始终保持谦抑的品格,以需要国家干预作为介入经济运行的边界标准。引领、主导型超强干预抑或以尊重市场为前提的谦抑、必要干预均以正确发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己任。本部分对适度干预的必要性、判定原则、判定标准及适度把握等进行了阐述。国家干预的界限与限度掌握不好,极易产生国家干预失败。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败的预警及矫治。首先论述了国家干预失败的含义、原因及表现。在对一般意义上国家干预失灵进行界定与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领域对其表现进行阐述。国家干预失灵或政府失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回避但却难以有效解决与矫治的问题,技术创新领域亦是如此。本节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方案。首先论述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府失灵的一般矫治手段。但是无论是改革宪政、财政立宪还是引入公共部门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均非经济法视域下能够解决的问题。文章接着从立法、执法、司法及社会监督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失败的综合矫治对策。经济法视域下的矫治与匡正主要借助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将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行为纳入经济法律制度框架本身即是一种矫治,也是经济法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矫治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文中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失灵的经济法矫治其实就是通过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将其干预行为纳入法制的框架,也为文章最后一节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埋下伏笔。第三节为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呼应论文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制度完善问题。本节共有三部分内容,首先结合目前技术创新国家干预领域的政策与法律现状、困境,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经济法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其实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既是广义的国家干预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其干预行为的一种规范与保障。接着呼应全文关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基本维度,分别从促进技术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的论述。前者主要论述了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好发挥经济法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激励创新方面的作用;后者则从防范新技术发展下共享经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基因技术应用等新业态、新经济相应风险维度,通过相应市场监管或规制法律制度的创新或完善,发挥经济法通过必要的国家干预以防范相应经济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其中贯穿了国家干预过程中对鼓励创新与必要监管、创新主体私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创新自由与国家安全等兼顾的综合平衡与考量,亦对新技术革命时期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共治下的国家干预定位进行思考。结论部分再次重申关注与研究经济法视域下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重要性,并对未尽研究进行展望。要充分发挥经济法在促进、鼓励技术创新与有效防范、规制相应技术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合理厘定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界限,正确把握干预的限度,对干预失灵进行充分预警并进行相应的矫治,同时还应关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干预体制优化与主体同构问题。只有遵循制度创新保障和决定技术创新的规律,对经济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才能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负经济法促进发展之法的使命。

尹玉婷[3](2019)在《产业发展中财政补贴有效性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林张之争”反映了学界对我国现行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的效果评价存在不小的争议,新能源汽车骗补等事件频发反映了产业补贴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主要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探究这种低效率补贴制度的状态、成因、影响与破解。低效率补贴制度体现在:从产业技术政策来看,财政补贴的规模较大,研发资金的落实不甚明确,研发产出与投入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存在较大差距;从产业组织政策来看,扶持大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仍然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扶持中小企业的功能性政策较多,成效微着;从产业结构政策来看,选择性干预色彩较为明显,尤其是行政性、指令性计划是主要手段,而经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容易产生产能过剩现象,市场适应性弱;从手段上看,行政干预、直接补贴仍然是主流,且效果并不显着,会引致企业、行业发展的依赖性,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另外,现行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往往产生了“骗取”、“套用”等现象,不仅造成补贴资源的浪费,还会给企业的生产创新造成负面激励,最终使得产业政策偏离制定的初衷。本文在探究低效率补贴制度的成因与影响的分析框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人际关系性、寻租性与权利限制性这三个关键因素,围绕这三个关键因素解释了我国现行补贴制度的低效率问题。具体地,由于人际关系网能够提供合作中的信任保障,而我国非人际关系是嵌入在人际关系网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社会交换体系本质上是属于人际关系性的,产业政策也具有人际关系化交换的特征;以财政补贴主导的产业政策由于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影响,以及社会报酬结构的差异而具有寻租性;我国处于权利限制秩序的状态,在该秩序中产业政策对创新与竞争的支持不足,制度适应性效率不高。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社会秩序与产业政策的发展规律的梳理与分析,认为美国具备了非人际关系性、寻利性与权利开放性,其产业政策往往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且制度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效率;日本、韩国由于在影响产业政策的核心政治组织上实现了短暂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经济实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寻利带来的积极影响抵消了寻租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并没有全面实现非人际关系化交换,其社会秩序仍然是权利限制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后期给社会带来了腐败等遗留问题;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以补贴为主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人际关系化交换与寻租性,组织运行的权利受限,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其向功能性政策的转型是必由之路。因此,成功的产业政策一定具有非人际关系性、寻利性与权利开放性的特征,而失败的产业政策通常无法在核心政治组织内发展非人际关系化交换,具有严重的寻租程度与权利限制性。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对现行补贴政策的政治效率与经济效率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验证了我国补贴制度的低效率与三个关键因素的相关性。首先,在政治效率方面,通过对政治程序的考察认识到我国人际关系化补贴产生的政企合谋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与低效率的补贴制度。具体地:1、考察事前代表性企业隐藏产业发展能力信号,使得中央政府产生补贴资源错配行为,得到四种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解,比较后发现若企业的伪装成本比较小,那么在政府不对高额补贴、或所有额度的补贴申请进行审核时,补贴制度的效率比较低;2、考察事后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企业隐藏补贴使用行为导致企业“骗补”与政府“追缴”等现象产生,发现受政企合谋的影响,地方政府划拨补贴与实施追缴的政策是无效的,中央政府要使补贴使用制度有效,必须支付给地方政府与企业足量的信息租金;而补贴使用的效率取决于产业发展建设的难易程度与中央实施事后追缴的力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产业建设项目规模越大,发生“骗补”后追缴的力度越严苛,则补贴使用制度效率越低。其次,在经济效率方面,从企业、产业、市场三个层面考虑市场主体的发展问题,联系三类关键因素,运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政府补贴数据,分析企业现行具有人际关系化交换的补贴制度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寻租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现行补贴制度的权利限制性对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影响。具体地:1、在探究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方面,针对当前国内财政补贴现状,把我国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补贴分为人际关系化产业补贴和非人际关系化产业补贴,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旨在阐明人际关系化的补贴制度有碍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值最大化的目标,并根据理论框架建立了具有无效率影响因素的随机前沿模型,同时借助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稳健性分析,实证结果证明了:(1)直接补贴相较于间接补贴,对提升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负面影响;(2)导致补贴无效率存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寻租实现的,而这种作用机制体现了人际关系化的补贴制度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政治联系作为一种“嵌入式自主”能够微妙地对这一负面机制进行矫正。2、在探究选择性补贴的寻租性与功能性补贴的寻利性时,运用固定效应、Logit与Tobit模型研究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选择性补贴具有明显的人际关系化交换特征;通过对企业是否具有寻租行为与政治联系的分样本检验,发现在人际关系化下,选择性补贴具有寻租性,会占用生产性资本,表现为投资不足,而功能性补贴具有寻利性,普遍易使生产投资过度;本部分研究还发现,政治联系作为一种“嵌入式自主”的治理方式,比人际关系化交换中的寻租方式更会促进企业投资;在产业层面,通过研究两类补贴的分布特征对行业结构的影响,发现选择性补贴会更大程度地降低市场竞争性;回到企业层面探寻其中的机制,通过Logit中介效应模型与交互项检验,发现前期选择性补贴由于提高了企业投资不足的概率,增加了市场份额下降的可能性,从而市场竞争性降低;然而,尽管投资不足会增加企业退市风险,但寻租下的选择性补贴会减少企业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因此,市场竞争机制易被人际关系化下的选择性补贴扰乱。3、在探究补贴对适应性效率的影响时,结合诺思对社会秩序理论的研究,通过分析我国补贴制度的性质、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我国补贴制度的配置效率与适应性效率作出判断。本部分的边际贡献在于指出了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配置效率与适应性效率不统一的现象。研究发现:(1)低生产率或低盈利能力的企业尽管可以受到补贴资源的较大程度影响,但实际所享有的补贴资源比较少,补贴制度存在一定的配置不平衡性;(2)与税收优惠等间接补贴制度相比,财政直接补贴具有圈层效应,即以人际关系化交换为特征,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与低规模补贴中;(3)圈层性补贴不支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升,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补贴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低下;(4)间接补贴制度既有配置效率又有适应性效率。因此,现行的以财政补贴主导的产业政策不仅政治效率低下,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投资效率,制度适应性效率不高,急需转型。本文认为产业政策制度的转型需要突破三个关键因素,即人际关系性、寻租性与权利限制性,这意味着要在社会网络中发展非人际关系,增加制度可信性,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引导社会报酬结构以激励生产性活动,增加寻利收益。首当其冲的是转变政府直接干预的方式,发展以引导型、服务型为主的功能性补贴制度。

胡斌[4](2016)在《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结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保持经济增速、维持社会稳定、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微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不能缺少资金,现实情况却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尽管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先后多次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各部门也紧密配合并出台多项配套措施,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既是一个关乎企业生存发展、资源有效配置、社会稳定运行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涉及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金融结构优化的理论问题,自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受制于企业自身条件,更与金融结构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与融资方法上,尽管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由于未考虑到融资问题与金融结构密切相关,未充分认识到中国的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实际效果不太突出。因此,基于金融结构视角系统地分析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宏观与微观因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方可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痛点与难点。中国目前的金融结构具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基本处于垄断地位、金融工具管制较多创新不足、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等特征。中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涵盖国资、民资、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但各种类型金融机构发展分布很不均衡,金融市场发展较慢,银行业比重过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并不完善。企业的融资方式一般被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其中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在考虑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前提下,企业融资的最优顺序是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但是传统的融资方式分类不够简洁清晰,各种融资方式之间不易进行对比,也很难发现金融结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通过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基于中国现有的金融结构将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划分为传统融资方式、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和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建立一个小微企业融资的全景图,综合金融机构的结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组成等因素,理清各自的特点、成本、监管等方面的内容,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融资实力不强,以及融资效率较低。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结构简单、抵押产品不足、经营风险较大等因素,导致其即使获得融资,也要承担较高的成本以覆盖其风险溢价;同时,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很难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来筹集低成本的资金,商业银行出于对经营风险及不良贷款的控制,需要小微企业支付较高的成本来覆盖其风险;对于条件更差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而言,只能从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渠道融资,需要支付的成本更高。另外,由于小微企业融资实力不强,因此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也很少。此外,由于小微企业不透明的信息,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判断其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况、盈利水平、资金流向、产品质量等指标,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调查,并有很大概率因为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不批准或降低该次融资,导致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传统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保理、融资租赁、信托等。小微企业首选是内源融资,但受制于企业的规模,留存利润不多,且内部集资也容易陷入“非法集资”的境地,因此,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方式,不管是在发达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是在发展中的中国、印度、南非等国家均是如此。尽管银监会提出“三个不低于”的要求,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方面考核小微企业贷款情况,但按照2016年6月的统计数据,除了国有大型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均未完成要求。此外,网点布局下沉更深、业务链条更短的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作用。对于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等融资渠道来说,虽然向小微企业融资的门槛降低,但也要求更高的资金回报率,从而增加了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包括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融资(PE)、中小企业债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虽然已在各地区设立多家,但发展不太规范,为小微企业融资起到的作用有限。新三板主要是为全国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的中小微型企业提供股份公开转让与融资等资本市场服务。由于其是由场外市场发展而来,对挂牌上市的企业要求较低,主要指标是公司依法设立且存续满两年,且相关组织架构和财务规范符合股份公司的要求,对企业的盈利情况没有要求,因此成为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被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对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帮助较大,通过市场的力量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困境与资源需求,帮助小微企业从0到1再到100,加快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度,既实现了创业者的梦想,也实现了风险资金的回报,还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包括P2P借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供应链金融等。P2P借贷可以看作是民间融资的阳光化与互联网化展现,能够吸纳更多社会上的个人小额资金,投入到需要资金的个人、企业主或小微企业,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但由于前两年发展十分不规范,乱象丛生,受到政府的大力整顿。众筹虽能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和社会创新创业活动发展,但目前也需要进一步规范运行,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大数据和供应链金融通过收集分析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方式,交叉验证各项交易和行为数据进行风险定价和授信,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目前已成为金融结构改革的趋势。综合对比三大融资方式可以看出,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融资占比最大的是银行贷款;成本相对较低的是内源融资、银行贷款、融资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难度相对较低的是内源融资、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典当、P2P借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等,并且与融资速度正相关,较低的难度和较快的速度决定其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来覆盖风险;对于小微企业后续融资帮助较大的是新三板、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融资(PE);近两年发展较快的是P2P借贷、大数据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是“大、急、高、贵、多”,即总体融资需求巨大、时间要求急,但融资风险高(经营风险高、信用风险高、债权保障能力弱)、融资资金贵且部分企业股权融资需求增多。根据金融排斥理论并结合中国金融结构特征及小微企业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现有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具有所有制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评估排斥等一系列系统性的排斥行为。中国现阶段存在典型的金融结构所有制不匹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现象,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金融机构规模越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比重越低,规模越小对小微企业融资比重越高;国资比重越高对小微企业融资比重越低,国资比重越低对小微企业融资比重越高;在国资控股中,央资比重越高对小微企业融资比重越低,地方国资比重越高对小微企业融资比重越高。而且,对小微企业融资帮助很大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也不完善,存在问题较多,对小微企业存在各种排斥,未承担其应有之责,无法充分发挥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导致其响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及时。再加上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健全,无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导致直接融资比例一直较低,无法让资本市场中高风险偏好的资金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另外,中国的金融管制政策也不匹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设立管制过严、利率管制僵化、金融秩序整顿等一些严格的管制措施,导致金融创新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处于“金融抑制”状态,无法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此外,中国一直没有健全的金融生态环境,征信体系和担保体系都不健全,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的风险评估难度较大、效率不高。由于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金融结构不匹配小微企业融资特点,融资难问题才屡见不鲜。在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不少措施试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之后,依然存在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未从金融结构这一核心因素上进行改革,采取的措施“治标不治本”,无法根治融资难题。通过对新三板符合小微企业统计分类的挂牌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四个结论。一是在影响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的微观因素中,只有企业经营规模这个因素显着,其中总资产为正向影响因素,证明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特别是债权保障能力影响其获得融资。二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流动比率、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水平)、企业类型因素均不显着,也证明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高,信息不透明劣势明显,财务报表可信度较低,导致银行进行贷款风险评估时,不能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三是全国的小微企业均存在融资难题,即使是东部发达经济地区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没有显着改善。四是经过样本数据的统计,高达72.86%的小微企业是从中小银行获得的贷款,证明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对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宏观因素来说,中小银行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十分重要,银行中介与金融市场比例暂时没有影响。这个结果也表明以中小银行发展水平提高为代表的金融结构优化,是符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需要的,是满足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最优发展路径,既能够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又能够促进金融发展水平有效提高。二是小微企业融资刚性需求很大,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接受高成本的资金,因此对利率水平不敏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小微企业存在融资贵、融资难的现象。三是资本市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新三板的创新层企业和基础层企业融资没有显着差别,说明目前新三板创新层融资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还需要进一步促进以新三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发展。通过对美国、德国、印度三个主要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分为三个类型: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德国的政府市场平衡型和印度的政府主导型。虽然各国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和金融结构完善程度不一,但他们都重视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系列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资金支持小微企业。要想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应该有一套系统性的金融结构改革措施,注意兼顾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三个要素协同发展。要坚持“系统性推进金融结构改革,以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托底为辅,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的原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和完善间接与直接融资体系,构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结构,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要发挥金融行业对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作用,有机结合“三去一降一补”的相关政策,优化金融结构、用好并适当创新金融工具,注重对创新型、高科技型、绿色环保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流向来引导小微企业去除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从而在源头上增加小微企业的造血能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特别重视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建立和发展新机构,调整老机构,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结构,来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另外,还要大力推进金融体系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民间资本在银行、保险、证券等市场的准入范围,实现民间资本“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作用。具体说来,可以通过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设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重视互联网金融融资、夯实金融结构基础、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措施来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此外,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下,还要辅以新设统筹小微企业发展事务的专项办事机构如国务院直属的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局、加大小微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扶持与落实力度等措施,来形成合力,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江泽林[5](2014)在《融资租赁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定义 融资租赁(FinancialLeasing)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具体内容是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对租赁物件的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与承租方订立租赁合同,将购买?

张奕中[6](2012)在《湖南省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是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迅速,在扩大就业、繁荣经济、促进技术创新、维护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技术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其在与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规模劣势”,需要政府采取全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便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湖南省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其次,本文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地方政府的内涵、中小企业的内涵、特征和标准以及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阐述了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干预和扶持的必要性。笔者结合实际数据及相关现有资料对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状况进行了研究,肯定了常德市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取得的初步成效,并针对当前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金融信贷政策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法律扶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系统地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是对中小企业扶持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做法、经验进行总结。作者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常德市政府以及常德市政府相近的中部地区地级市地方政府提出了诸如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健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金融、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监管规则等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措施。

戴鹏[7](2012)在《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主要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生产持续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民经济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亟需进行产业调整。金融危机在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世界主要产业加快向我国转移,为我国参与产业再分工创造了历史机遇。当前,我国必须加速产业调整和发展,扩大国内外市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体系具有迫切性,而鉴于财税政策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深远影响,构建和完善推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分配无所不包,既有缺位分配,又有越位分配,高度集中统一,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导地位,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核心;财政政策对产业的影响、制约和支持包含在财政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分析之中,至多在财政收入来源的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和财政分配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分析中显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各自活动的领域和范围,财政活动介入生产领域的实现形式相应也有所变化。目前,财政已经从计划经济运作的核心转型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核心,需要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配置理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地对产业的存量进行有效的转换与调整,对产业的增量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发展,即推动产业调整和发展。本文以财税政策为主线,从产业的视角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结构理论、自主创新理论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做了文献综述;从财政的视角概括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再生产理论、政府功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等。在公共产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十大振兴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特征。本文检视了我国现有产业调整和发展财税政策的不足,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建议。全文由八章组成,约10万字,基本按照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对策建议的路径展开,重点放在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构建上。第一章,导言。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本文从产业的视角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其重点是对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自主创新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从财政的视角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述评,主要是对经济再生产理论、政府功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在产业调整和发展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第三,本文从财税政策的角度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基础进行了综述,分别阐释了财税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最后,对上述文献综述做了一个简要的小结。第三章,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财政机理与效应。首先,本文尝试性的界定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其次,本文分析了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机理;最后,本文分析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政效应,即对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第四章,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环境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指出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及区域间产业分工不合理;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现状,指出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业技术水平落后,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第三,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探讨了资源和环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足,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欠佳。第五章,财政政策变迁与产业调整和发展。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变迁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改革开放中期(1992-2003),科学发展新时期(2004-200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2008-),并就各阶段财政政策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六章,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调控机制障碍;其次,本文分别分析了我国现有财税政策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障碍性因素。第七章,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依据经济发展历史背景和国情,分别制定了富有成效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其中,美国“锈带复兴”成为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示范;日本制定了系统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决策和实施机制科学合理;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扶持战略性产业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方面的成效显着。美日韩在产业调整和发展方面的相关举措,为中国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第八章,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完善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调控机制角度提出相关建议,防止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失效;其次,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不仅要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布局;第三,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拓展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第四,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构建可持续发展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和税收政策体系;第五,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通过对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划、国家相关政策性文件和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科学界定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系统阐述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等内容。其中,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如下:为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通过实施一定政策扶持措施,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经济活动。二是根据经济再生产理论、政府功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完善了公共财政介入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与产业发展的一般关系出发,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理论,探究了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所涉及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特征。揭示了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了产业调整和发展对于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影响,以及产业发展各阶段的财政效应。三是系统的梳理了制约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建议。特别是,主张不仅要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张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然,由于本文可供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十分有限,且本人理论研究水平尚有较大程度的不足,导致本文尚存在不少局限。一是本文对财政介入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但囿于现有文献相对较少,阐述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本文着力于分析和构建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不足。三是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但相关政策尚有待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尚难以断定。

庄佳林[8](2011)在《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均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各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显得突出和重要。截至2009年,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42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对我国GDP总量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乡就业机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增长活力、拓宽就业渠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很多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增长中都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突出的是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些问题给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障碍。鉴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管理学者都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政府均采取一系列财政等支持政策,促进本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我国是近十年来,开始逐步重视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2002年6月,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制订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起施行。这是我国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对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财政、税收均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该法律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内部因素等原因,以及“市场失灵”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还不完善。国内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对支持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的研究成果也较少。研究和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的规律性,采用财政政策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财政政策作为政府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如何运用财税手段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目前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文紧密围绕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动因、背景、政策指向和路径选择的研究框架,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理念贯穿于各个章节。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财政、税收理论,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借助于数据分析、图形、表格、案例等,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对发展中小企业的引导作用和采取财政政策支持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发展机遇和主要障碍,回顾和分析我国促进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现行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分析,构建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补贴;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其次,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产业中各个环节特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行增值税、所得税等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最后,在构建中小企业财政政策体系的同时,需要完善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其他配套政策。在财政政策体系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机制下,产生政策作用的合力,共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本论文力图从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新视角,研究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出调整中小企业标准界定等建议,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手段对中小企业投资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总体框架,为完善我国现行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使得这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宋艳霞[9](2010)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全球风力发电产业蓬勃发展的潮流,我国政府抓住了这一契机。2005年2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以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风电装机量—跃进入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风电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风力发电的初始投资高、投资回报周期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欧美国家先后制定了各种财税支持政策。我国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还很不完善,国内对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对支持风电产业的财税政策系统的研究也较少。公共财政手段作为政府扶持和引导风电产业发展的经济杠杆,是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如何运用财税手段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目前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文紧密围绕财税政策支持风电产业的动因、背景、政策指向和路径选择的研究框架,将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贯穿于各个章节。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财政、税收理论,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借助于数据分析、图形、表格、案例等,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风能将成为我国未来主流能源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对发展风电的主导作用和采取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通过分析财政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发展机遇和主要障碍,以及现行风电产业的财税政策及其问题与不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构建与完善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分析,构建与完善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完善我国风电产业的财政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风电技术研发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大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风电并网工程和并网技术开发的直接投资补贴;打造风电产业融资平台,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提出继续采取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政策,并通过对化石能源开征碳税的方式筹集财政资金,为促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支持风电产业的积极性。其次,完善我国风电产业的税收支持体系:针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产业各个环节特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行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的风电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最后,在构建风电产业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同时,需要完善和加强我国风电产业的其他配套政策,如:完善风电电价、规范风电并网、加大风电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和法制建设、建立于完善风电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在财税政策体系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机制下,产生合力,共同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本文力图从采用财税政策支持的新视角,研究如何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提出社会与环境成本效益作为影响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纳入到财税政策成本效益分析的框架中去,并用数理模型分析了财税政策手段对企业投资风电产业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框架的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现行风电产业财税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得这些政策建议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李丹[10](2010)在《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和所处的宏观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规模、融资能力、市场竞争等方面上处于劣势,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大企业抗衡。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十分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近几年,我国政府已经给予了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支持政策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还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从整个政策支持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改善中小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实现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阐述了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含义,并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庇古津贴理论论证了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运用掠夺性定价原理、政府规制理论和波特竞争力模型证明了政府保护中小企业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从企业边际收益的角度论证了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文章从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支持体系、法律支持体系、行政管理体系、财政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支持体系这五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典型地区的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支持政策的特点进行了评述和对比,并总结了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在融资、财政、法律、行政管理和技术创新这五大体系方面的先进经验。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文章从企业成长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健全以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体系,加强信用担保机制和发展非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为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加强以基本法律和其他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法律支持体系,以及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财政政策体系和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之处
        1.5.3 不足之处
2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作用机制
    2.1 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一般作用机制
        2.1.1 税收的直接作用机制
        2.1.2 税收的间接作用机制
    2.2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机制
        2.2.1 中小企业的特点
        2.2.2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
        2.2.3 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间接作用
3 我国中小企业现行税收政策评析
    3.1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
        3.1.1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3.1.2 直接支持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1.3 间接支持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2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3.2.1 直接支持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和问题
        3.2.2 间接支持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和问题
4 国外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经验
    4.1 国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税收政策
        4.1.1 增值税征收率优惠政策
        4.1.2 企业所得税企业界定标准政策
        4.1.3 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
    4.2 国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税收政策
        4.2.1 融资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4.2.2 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
    4.3 国外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税收政策
        4.3.1 厂房、建筑物税收优惠政策
        4.3.2 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4.4 国外激励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的税收政策
        4.4.1 吸纳人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4.4.2 职工教育培训税收优惠政策
    4.5 国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启示
5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5.1 以中型企业为重点降低中小企业税负方面的税收政策建议
        5.1.1 进一步降低中型企业增值税征收率
        5.1.2 统一《企业所得税法》小型微利企业标准
        5.1.3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设计所得税税率制度
    5.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税收政策建议
        5.2.1 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专项贷款的税收优惠
        5.2.2 健全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体系
    5.3 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投入的税收政策建议
        5.3.1 提高对厂房、建筑物的税收优惠力度
        5.3.2 丰富对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激励方式
    5.4 鼓励中小企业人才就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5.4.1 重点人群就业税收政策采用从价的优惠机制
        5.4.2 职工教育经费税收优惠向受益主体倾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理论与因应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一、技术创新及其国家干预概述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中国家干预的变迁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主要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与市场创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与负责任创新理论
        三、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理论
    第三节 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因应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及协同
        二、经济法与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呼应
第二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现状
    第一节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演变
        二、我国技术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一、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
        二、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具体举措
        三、促进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相关经济立法
    第三节 我国防范技术风险相关国家干预的现状
        一、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及经济法规制的正当性分析
        二、防范技术风险国家干预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立法
第三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困境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现行干预体制之困
        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二、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干预主体协调之困
        三、技术创新国家干预政策联动之困
    第二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边界厘定之困
        一、促进技术创新中的干预适度之困
        二、防范技术风险中的监管平衡之困
        三、对干预失败预警不足之困——以部分产业政策为例
    第三节 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足之困
        一、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尚需完善
        二、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明显不足
第四章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借鉴
    第一节 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一、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二、美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第二节 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介评
        一、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概况
        二、日本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及立法小结
    第三节 美、日技术创新国家干预及立法的启示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体制保障
        二、技术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灵活互动、并行不悖
        三、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中的立法保障
第五章 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完善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下的体制优化
        一、探索科技、经济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二、实现不同干预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与协调
        三、加强现有体制下相关干预政策的协调与联动
    第二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边界的正确厘定
        一、客观审视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干预之边界
        二、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限度
        三、预警及矫治技术创新国家干预之失灵
    第三节 我国技术创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一、强化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三、防范技术风险的经济法律制度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产业发展中财政补贴有效性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产业补贴、制度分析与有效性判断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财政补贴
        一、产业发展政策与财政补贴手段
        二、我国产业补贴政策与效果回顾
    第二节 产业补贴的制度分析与有效性判断
        一、产业补贴的制度分析法
        二、产业补贴的有效性判断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响补贴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一节 关键因素一:人际关系性与非人际关系性
        一、理论基础
        二、人际关系性与我国产业补贴政策
        三、非人际关系性与国外的产业政策
    第二节 关键因素二:寻租性与寻利性
        一、理论基础
        一、寻租性与我国产业补贴政策
        二、寻利性与国外产业补贴政策
    第三节 关键因素三:权利限制性与权利开放性
        一、理论基础
        二、权利限制性与我国产业补贴政策
        三、权利开放性与国外产业政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补贴中“错补”与“骗补”问题分析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理论回顾
    第二节 补贴拨款审核的博弈分析
        一、现实问题
        二、基本假定
        三、信号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四、政企合谋下的补贴申请制度
        五、关于完善补贴申请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补贴使用过程的博弈分析
        一、现状
        二、基本假定
        三、补贴划拨与“骗补”发生
        四、“追缴”力度与“骗补”治理
        五、关于完善补贴使用制度的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补贴与生产效率:基于企业发展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现状分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实证研究
        一、计量模型与研究假设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实证过程与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补贴与投资效率: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基础
    第二节 补贴、投资与竞争的逻辑框架
        一、选择性补贴与功能性补贴
        二、寻租与寻利
    第三节 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数据搜集
        二、补贴的性质分析
        三、补贴的性质验证
        四、对竞争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政补贴与适应性效率:基于市场环境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逻辑
    第三节 实证研究
        一、补贴制度的配置效率判定
        二、直接补贴的性质分析
        三、补贴制度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四、稳健性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制度安排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与译着
    二、中文论文
    三、英文文献
附录 Ⅰ:附表
附录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课题情况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主持的课题情况
致谢

(4)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
        二、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研究
        四、关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的研究
        五、简要评论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重点、难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小微企业融资与金融结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融资的概念界定
        三、金融结构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金融结构相关理论
        一、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
        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三、金融功能与金融排斥理论
    第三节 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产权与交易成本理论
        三、融资优序与权衡理论
        四、麦克米伦缺口
第三章 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
        一、“大一统”的金融结构阶段(1949-1978年)
        二、金融结构改革的准备与起步阶段(1978-1984年)
        三、金融结构改革的转变与探索阶段(1985-1996年)
        四、金融结构改革的充实与完善阶段(1997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
        一、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二、国有经济基本处于垄断地位
        三、金融工具管制较多创新不足
        四、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
第四章 中国现有金融结构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与方式
    第一节 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融资成本高
        二、融资渠道少
        三、融资实力不强
        四、融资效率较低
    第二节 小微企业的传统融资方式
        一、内源融资
        二、银行融资
        三、民间借贷融资
        四、其他机构融资
    第三节 小微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
        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二、新三板
        三、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
        四、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
        五、中小企业债
    第四节 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
        一、P2P借贷
        二、众筹
        三、大数据金融
    第五节 小微企业各种融资方式比较
        一、不同融资方式比较
        二、不同类型、行业、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融资方式比较
第五章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金融结构解释
    第一节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
        一、融资需求大
        二、融资时间急
        三、融资风险高
        四、融资资金贵
        五、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增多
    第二节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金融结构解释
        一、金融结构系统性排斥小微企业
        二、金融结构不匹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第六章 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LOGIT模型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分析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分析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外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管理机构体系
        二、法律保障体系
        三、财税政策体系
        四、金融体系
    第二节 德国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管理机构体系
        二、法律保障体系
        三、财税政策体系
        四、金融体系
    第三节 印度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管理机构体系
        二、法律保障体系
        三、财税政策体系
        四、金融体系
    第四节 各国(地区)小微企业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金融结构与融资模式
        二、法律与政策保障
第八章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结构改革措施及建议
    第一节 金融结构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推进金融结构改革
        二、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托底为辅
        三、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
    第二节 金融结构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二、设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四、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
        五、重视互联网金融融资
        六、夯实金融结构基础
    第三节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其他政策建议
        一、新设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局
        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扶持与落实力度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湖南省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政府的内涵
        2.1.2 中小企业的内涵、特征及标准
        2.1.3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内涵
    2.2 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相关理论依据
        2.2.1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2.2.2 公共决策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公共治理理论
    2.3 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必要性
        2.3.1 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2.3.2 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3 有利于促使中小企业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第3章 常德市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剖析
    3.1 常德市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果
        3.1.1 初步建立了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3.1.2 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与管理辅导体系
        3.1.3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3.2 常德市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目前存在的不足
        3.2.1 中小企业产业扶持政策缺乏科学定位
        3.2.2 中小企业金融政策相对滞后
        3.2.3 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
        3.2.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有效性不足
        3.2.5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政策相对缺失
    3.3 常德市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3.3.2 部分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3.3 促进和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3.3.4 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程序不够科学
        3.3.5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执行中监管存在漏洞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地方政府关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介绍
        4.1.1 美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介绍
        4.1.2 日本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介绍
        4.1.3 德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介绍
        4.1.4 意大利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介绍
    4.2 国外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经验的启示
第5章 完善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5.1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政策
        5.1.1 为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
        5.1.2 增强中小企业群落的“聚集”效应
    5.2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政策
        5.2.1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5.2.2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体系
        5.2.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5.3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财税政策
        5.3.1 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
        5.3.2 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5.3.3 注重财税政策执行中的落实,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5.4 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5.4.1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5.4.2 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
        5.4.3 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障机制
    5.5 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政策
        5.5.1 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政策
        5.5.2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中介机构体系,完善服务主体的功能
    5.6 加快理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1.5 创新点与局限
2. 文献评述
    2.1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产业视角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自主创新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
    2.2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财政视角
        2.2.1 经济再生产理论
        2.2.2 政府功能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3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基础:财税政策
        2.3.1 财税政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2 财税政策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3.3 财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4 财税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4 小结
3.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财政机理与效应
    3.1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目标与任务
        3.1.1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
        3.1.2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目标
        3.1.3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3.2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机理
        3.2.1 财税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3.2.2 财税政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机理
        3.2.3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
        3.2.4 财税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理
    3.3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政效应
        3.3.1 产业调整和发展对财政收支规模的影响
        3.3.2 产业调整和发展对财政收支结构的影响
        3.3.3 产业成长各阶段的财政效应
4. 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环境分析
    4.1 中国的产业结构分析
        4.1.1 三次产业间比重不合理
        4.1.2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4.1.3 区域间产业分工不合理
    4.2 中国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4.2.1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4.2.2 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4.2.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4.3 中国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分析
        4.3.1 资源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4.3.2 环境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4.4 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
        4.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足
        4.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欠佳
        4.4.3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欠佳
5. 财税政策变迁与产业调整和发展
    5.1 改革开放初期的财税政策与产业发展(1978-1991)
        5.1.1 财税政策目标
        5.1.2 财税政策内容
        5.1.3 财税政策效应
    5.2 改革开放中期的财税政策与产业发展(1992-2003)
        5.2.1 财税政策目标
        5.2.2 财税政策内容
        5.2.3 财税政策效应
    5.3 科学发展新时期的财税政策与产业发展(2004-2008)
        5.3.1 财税政策目标
        5.3.2 财税政策内容
        5.3.3 财税政策效应
    5.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财税政策与产业发展(2008-)
        5.4.1 财税政策目标
        5.4.2 财税政策内容
        5.4.3 财税政策效应
6. 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
    6.1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调控机制障碍
    6.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税政策障碍
        6.2.1 以增收为目标的财税制度及其局限性
        6.2.2 流转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及其局限性
        6.2.3 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局限性
    6.3 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障碍
        6.3.1 自主创新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6.3.2 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局限性
        6.3.3 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局限性
    6.4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
        6.4.1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障碍
        6.4.2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障碍
    6.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
        6.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障碍
        6.5.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障碍
7. 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7.1 美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及其启示—来自“锈带复兴”的经验
        7.1.1 美国“锈带复兴”政策的主要内容
        7.1.2 美国“锈带复兴”政策的启示
    7.2 日本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及其启示
        7.2.1 日本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
        7.2.2 日本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启示
    7.3 韩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及其启示
        7.3.1 韩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
        7.3.2 韩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启示
8. 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8.1 完善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调控机制
    8.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税政策建议
        8.2.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方针
        8.2.2 促进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8.2.3 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8.2.4 促进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8.3 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建议
        8.3.1 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方针
        8.3.2 完善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体系
        8.3.3 完善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体系
        8.3.4 完善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府采购政策
    8.4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8.4.1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针
        8.4.2 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
        8.4.3 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导向的税收政策体系
    8.5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8.5.1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
        8.5.2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8.5.3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小企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1.1.2 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者
        1.1.3 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中的困境
        1.1.4 中小企业——政府的责任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及界定
        1.3.2 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及其构成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中小企业发展及政策研究
        1.4.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政策研究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2 论文不足
2. 中小企业及财政政策相关理论
    2.1 企业一般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
        2.1.2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2.2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
        2.2.1 经济进化论
        2.2.2 不完全市场论
        2.2.3 规模经济论
        2.2.4 产业(或部门)分工论
        2.2.5 生产力促进论
        2.2.6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7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评述
    2.3 公共财政与市场失灵相关理论
        2.3.1 市场失灵及表现形式
        2.3.3 公共财政与市场失灵
        2.3.4 公共财政特点和内涵
        2.3.5 公共财政政策职能与效应
    2.4 政府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相关理论
        2.4.1 政府与市场关系综述
        2.4.2 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区竞争理论
        2.4.3 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2.4.4 政府与中小企业博弈论
    2.5 本章小结
3. 中小企业界定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1 中小企业界定
        3.1.1 中小企业定性界定
        3.1.2 中小企业定量界定
        3.1.3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3.1.4 对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分析
    3.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沿革
        3.2.1 改革开放前发展情况
        3.2.2 改革开放后发展状况
    3.3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3.3.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情况
        3.3.2 中小企业产业、行业和区域分布情况
    3.4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3.4.1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3.4.2 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
        3.4.3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3.4.4 生产专业化、产品种类丰富
        3.4.5 科技水平差别较大
        3.4.6 生产要素缺失、生存脆弱
        3.4.7 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
    3.5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5.1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5.2 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3.5.3 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5.4 推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
        3.5.5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者
        3.5.6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3.6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主要困境与问题
        3.6.1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差别大
        3.6.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3.6.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3.6.4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缺失
        3.6.5 中小企业粗放式发展现象严重
    3.7 本章小结
4. 我国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演进与存在问题
    4.1 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与评价
    4.2 改革开放推进阶段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与评价
    4.3 改革开放新阶段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与评价
        4.3.1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完善
        4.3.2 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
    4.4 近十年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与分析
        4.4.1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
        4.4.2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
    4.5 现行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财政资金规模小、政策效果不强
        4.5.2 财政政策综合协调性不足
        4.5.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仍需完善
        4.5.4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力度不够
        4.5.5 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及分析
        5.1.1 美国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5.1.2 财政资金直接支持小企业
        5.1.3 拓展小企业融资政策
        5.1.4 扶持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5.1.5 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小企业发展
    5.2 法国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及分析
        5.2.1 法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5.2.2 法国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政策
    5.3 英国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及分析
        5.3.1 英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5.3.2 英国支持中小企业财税政策
    5.4 日本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及分析
        5.4.1 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5.4.2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5.4.3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5.5 韩国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及分析
        5.5.1 韩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特点
        5.5.2 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
        5.5.3 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5.5.4 支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
    5.6 国外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政策综述与启示
        5.6.1 支持中小企业制度体系健全
        5.6.2 支持中小企业政策系统化
        5.6.3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支持方式
        5.6.4 政府在支持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
        5.6.5 多种渠道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5.6.6 注重对科技创新和就业方面的支持
    5.7 本章小结
6. 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必要性及总体思路
    6.1 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必要性
        6.1.1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
        6.1.2 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6.1.3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为各国通行规则与成功经验
    6.2 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原则
        6.2.1 市场化原则
        6.2.2 结构性原则
        6.2.3 协同性原则
        6.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6.3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目标
    6.4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工具
        6.4.1 财政支出政策工具
        6.4.2 税收政策工具
    6.5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作用机理
        6.5.1 财政支出政策作用机理
        6.5.2 税收政策作用机理
    6.6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策略
        6.6.1 一般性政策支持方式
        6.6.2 选择性政策支持方式
    6.7 本章小结
7. 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7.1 调整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及统一各类政策
        7.1.1 调整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并完善相关法规
        7.1.7 统一中小企业各类财政政策
    7.2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7.2.1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各项发展基金作用
        7.2.2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补贴政策
        7.2.3 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
        7.2.4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政策
        7.2.5 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政策
        7.2.6 财政出资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7.2.7 财政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7.2.8 财政促进中小企业绿色生产方式
    7.3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7.3.1 支持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7.3.2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政策
        7.3.3 引导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
        7.3.4 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税收政策
        7.3.5 加强服务、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7.4 其他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7.4.1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法律支持体系
        7.4.2 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
        7.4.3 规范政府经济职能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9)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风力发电——21世纪的替代能源
        1.1.2 风力发电——应对气候危机的举措
        1.1.3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成长的烦恼
        1.1.4 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政府的职责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风电产业及其构成
        1.3.2 财税支持政策体系及其构成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国外风电产业发展与政策的研究
        1.4.2 关于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与政策的研究
        1.4.3 有关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相关研究
        1.4.4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财政支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理论内涵
        2.1.2 理论原则
        2.1.3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途径
    2.2 产业发展理论
        2.2.1 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2.2.2 产业发展周期理论
        2.2.3 产业后发优势理论
    2.3 外部性理论
        2.3.1 理论内涵
        2.3.2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2.3.3 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2.4 财税政策的效应理论
        2.4.1 财税政策的功能
        2.4.2 财税政策效应
        2.4.3 财税政策效应的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财政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1 全球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全球风电装机量的发展
        3.1.2 全球风机制造业的发展
        3.1.3 全球风电产业发展的趋势
    3.2 财税政策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国际模式
        3.2.1 美国模式
        3.2.2 丹麦模式
        3.2.3 德国模式
        3.2.4 西班牙模式
        3.2.5 印度模式
    3.3 以上政策经验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风电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其财政支持的必要性
    4.1 风电产业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的战略地位
    4.2 政府在风电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3 财政支持风电产业的必要性
        4.3.1 风力发电的正外部性影响
        4.3.2 财税政策支持风电产业的成本—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
    5.1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现状
        5.1.1 我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
        5.1.2 我国风电市场发展现状
        5.1.3 我国风机制造发展现状
        5.1.4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趋势
    5.2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机遇
        5.2.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
        5.2.2 风电技术发展的后发优势机遇
        5.2.3 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机遇
        5.2.4 风电自身优势和我国风资源优势机遇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分析
    6.1 产业技术落后
        6.1.1 风机关键技术依赖进口
        6.1.2 技术吸收与自主创新不足
        6.1.3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6.1.4 缺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6.1.5 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6.1.6 风机制造市场竞争加剧
    6.2 风电并网障碍
        6.2.1 电网规划滞后
        6.2.2 并网审批机制的制约
        6.2.3 缺乏并网技术标准
        6.2.4 公共电网利益补偿机制缺乏
    6.3 产业政策不配套
        6.3.1 风电特许权招标机制不合理
        6.3.2 配套法规不健全
        6.3.3 风电融资渠道不畅通
    6.4 风电专业人才短缺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现行风电产业的财税政策回顾与评价
    7.1 我国风电产业的现行财政政策回顾
        7.1.1 风电上网电价补贴
        7.1.2 支持风电设备技术研发
        7.1.3 风电场投融资补贴政策
        7.1.4 CDM项目补贴
    7.2 我国风电产业的现行税收政策回顾
        7.2.1 所得税
        7.2.2 增值税
        7.2.3 进口增值税、关税
    7.3 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7.3.1 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
        7.3.2 评价
    7.4 财税政策对风电投资影响的案例
    7.5 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投资的数理模型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构建与完善我国风电产业的财税政策体系的建议
    8.1 构建与完善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的指导思想
    8.2 构建与完善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的原则和目标
    8.3 构建与完善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体系的建议
        8.3.1 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
        8.3.2 完善支持我国风电产业的财政政策体系
        8.3.3 完善支持我国风电产业的税收政策体系
        8.3.4 建立和完善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公共基金
        8.3.5 支持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体系框架总结
    8.4 完善我国风电产业其他配套政策的建议
        8.4.1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8.4.2 进一步完善风电定价机制
        8.4.3 加强风电并网规划与建设
        8.4.4 加快风电人才培养
        8.4.5 加强行业监管和法制建设
        8.4.6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含义
    2.2 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的理论分析
        2.2.1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依据
        2.2.2 政府保护中小企业市场地位的理论依据
        2.2.3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
        3.1.1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体系发展现状
        3.1.2 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发展现状
        3.1.3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支持体系发展现状
        3.1.4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发展现状
        3.1.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发展现状
    3.2 我国典型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特点
        3.2.1 浙江省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特点
        3.2.2 苏州市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特点
    3.3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存在问题
        3.3.1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体系存在问题
        3.3.2 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存在问题
        3.3.3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支持体系存在问题
        3.3.4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存在问题
        3.3.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存在问题
第4章 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
        4.1.1 融资服务支持体系
        4.1.2 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4.1.3 行政管理支持体系
        4.1.4 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4.2 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
        4.2.1 融资服务支持体系
        4.2.2 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4.2.3 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4.2.4 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4.3 我国台湾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
        4.3.1 融资服务支持体系
        4.3.2 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4.3.3 行政管理支持体系
        4.3.4 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第5章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
    5.1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议
        5.1.1 健全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体系
        5.1.2 完善直接融资市场建设
        5.1.3 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业务
        5.1.4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5.1.5 健全风险投资基金机制
    5.2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支持体系的建议
        5.2.1 完善基本法律的建设
        5.2.2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法律法规
        5.2.3 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法律支持
    5.3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支持体系的建议
    5.4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
        5.4.1 完善税收制度
        5.4.2 加强政府采购制度
    5.5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议
        5.5.1 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技术支持
        5.5.2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产学研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王子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2]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D]. 张金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3]产业发展中财政补贴有效性的制度分析[D]. 尹玉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结构视角[D]. 胡斌. 武汉大学, 2016(01)
  • [5]融资租赁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4
  • [6]湖南省常德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D]. 张奕中. 湖南大学, 2012(05)
  • [7]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戴鹏.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
  •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庄佳林.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9]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D]. 宋艳霞.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10]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 李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经济杠杆的力量——看发达国家如何利用优惠的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