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附1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柴琳[1](2021)在《右腋下直小切口与常规正中切口在成人室缺修补术的围术期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成人室缺患者右腋下直小切口(right vertical infra-axillary thoracotomy,RVIAT)和常规正中切口(conventional standard sternotomy,CSS)的围术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02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768人,收集其临床资料,其中成人先心室缺病人268例,进行两组切口病人(RVIAT 152 vs CSS 116)围术期效果比较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比较(RVIAT 97 vs CSS 97);用纳入和剔除标准筛选成人先心单纯室缺病人89例,进行两组切口病人围术期效果比较(RVIAT 56 vs CSS 33)和倾向得分匹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RVIAT 24 vs CSS 24)。疗效结果中的主要终点事件作为安全性的替代指标,即住院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因出血二次手术、其他原因二次手术,切口感染;而次要终点事件作为微创性的替代指标,即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少白红悬输入量、术后一天引流量,住院时间。结果:显示(表2)成人室缺修补术病人应用RVIAT(n=152)与CSS(n=1 16)相比有更少的主动脉阻断时间(min)[(52,44,39)vs(60,55,35)](P=0.021),更少的呼吸机使用时间(h)[(6.5,5.8,4.0)vs(9.0,6.5,7.0)](P<0.01),更少的 ICU 停留时间(d)[(2.9,2.0,2.0)vs(3.1,2.0,1.0)](P=0.029),更少的术后 24h引流量(ml)[(805,355,1365)vs(832,445,1193)](P=0.044),更少的住院时间(d)[(13,13,4)vs(16,13,6)](P=0.102)以及住院死亡没有统计学差异[0(0%)vs](0.9%)](P=0.434),以上示RVIAT拥有和CSS无统计学差异的安全性及更好的微创性,然而组间年龄(y)[(28.8,26.0,11.0)vs(35.8,32.5,21.0)],身高(cm)[(163.8,162.0,12.0)vs(166.1,167.0,1 1.0)]以及两组间的体重(kg)[(57.2,55.0,14.0)vs(62.8,63.0,17.0)]、EF 值[(62.6 ± 4.8)vs(60.5±5.3)],性别构成(男)[40(26.3%)vs 63(54.3%)]都有显着差异(P<0.01)。268例成人室缺倾向得分匹配年龄和体重后得到97对两组切口的病人。其两组术前基本情况中RVIAT有更多的女性病人和膜部室缺病人,P<0.01。术后主要终点未见统计学差异。次要终点方面,RVIAT组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h)[RVIAT(6.4,5.5,4.0)vs CSS(9.5,7.0,7.0)],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RVIAT组有更短的ICU停留时间(d)[RVIAT(2.6,2.0,2.0)vs CSS(3.2,2.0,1.0)],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3);RVIAT组有更少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ml)[RVIAT(810,370,1350)vs CSS(930,550,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病人体外循环时间(min)[RVIAT(83,76,48)vs CSS(89,85,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主动脉阻断时间(min)[RVIAT(52,43,39)vs CSS(57,5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少白悬浮红细胞输血量(ml)[RVIAT(612.2±473.4)vs CSS(683.3±3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住院时间(d)[RVIAT(13,13,4)vs CSS(15,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268例成人室缺进一步完善资料经过入排和剔除标准得到89例,进行两组切口病人围术期效果比较(RVIAT 56 vs CSS 33),RVIAT组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h)[RVIAT(6.8,6.0,2.2)vs CSS(10.0,6.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同时 RVIAT 组有更高的 EF[RVIAT(64.5±4.6)vs CSS(61.5±5.8)](P=0.013)且女性比例更高。就89例,再次行更多匹配变量的倾向得分匹配后得到两种切口的病人共48人。其两组术前基本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主要终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终点方面,RVIAT组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h)[RVIAT(5.7,5.6,3.0)vs CSS(8.8,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体外循环时间(min)[RVIAT(79,73,50)vs CSS(82,7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主动脉阻断时间(min)[RVIAT(48,39,38)vs CSS(51,47,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6);ICU 停留时间(d)[RVIAT(2.0,2.0,2.0)vs CSS(2.3,2.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术后第一天引流量(ml)[RVIAT(1023,1033,1766)vs CSS(948,665,1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少白悬浮红细胞输血量(ml)[RVIAT(65.0,0.0,0.0)vs CSS(116.7,0.0,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住院时间(d)[RVIAT(14,14,5)vs CSS(15,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0)。结论:成人室缺患者行右腋下直小切口和常规正中切口的围术期效果对比,右腋下直小切口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没有增加预后不良,右腋下直小切口具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是安全经济有效的常规正中切口的微创替代切口。
王鹏[2](2020)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常规胸正中切口心脏停跳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两组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就诊,明确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52例,分别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常规胸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组)25例,年龄(36.36±15.60)岁,体重(55.28±11.78)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9.32±5.21)mm;对照组(常规胸正中心脏停跳手术组)27例患者,年龄(36.17±19.89)岁,体重(50.11±17.23)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8.52±8.69)mm。分别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手术时间(min)、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min)、术中输血量(ml);术后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机辅助时间(h)、术后24小时引流量(ml)、ICU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住院天数(d)、围术期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完成顺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呼吸机辅助时间[(10.80±4.70)h比(14.28±6.13)h,t=2.282,P=0.027]、监护室(ICU)时间[(28.19±9.15)h比(46.54±21.51)h,t=4.053,P=0.000]、术中输血量[(216.00±172.43)ml比(366.67±227.02)ml,t=2.679,P=0.010]、术后24小时引流量[(146.32±157.78)ml比(315.37±251.87)ml,t=2.893,P=0.006],住院天数[(14.84±3.33)d比(19.48±7.46)d,t=2.933,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残余漏、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不仅取得了传统手术的疗效,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王涛[3](2019)在《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冠心病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显着增高。随着治疗冠心病的手段和方法日益增多,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介入治疗成为很多冠心病患者的首选。但在复杂多支血管病变中外科方式治疗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再狭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疗的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在支架内狭窄处再次放入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狭窄率为30%左右,即便放置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也在5%左右[1]。而且不是所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全都适合行介入支架治疗,比如狭窄发生在血管的分叉处,或者单根血管具有两处及两处以上的狭窄,或者整条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等情况放支架就较为困难,而且风险巨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复杂多支血管病变,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仍是最佳治疗选择。此前心脏外科医生对血管条件较差、病变广泛弥漫的患者常规采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优势在于术野清晰,操作精确,吻合口通畅率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发展,近年来运用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在逐年上升[2]。微创手术的方法众多,但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微创仍有一些争论。每种手术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外科医生的难点是为不同的患者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法。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为高危患者多支血管再血管化提供理想的手术方法,并总结相关经验体会。研究一:左胸小切口的获取乳内动脉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目的通过对胸前外侧壁、胸壁内的乳内动脉解剖和观测,为左胸小切口心内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41例常规防腐尸体标本,观察胸前外侧壁内神经血管分布和行程,解剖乳内动脉,测量其长度、管径、分支以及旁开胸骨缘的距离。结果(1)左胸第4或第5肋间隙有胸大肌覆盖,组织结构层次少,神经血管分布少。(2)左乳内动脉长度12.04±1.68 cm,在第1肋间隙、第2肋、第2肋间隙、第3肋、第3肋间隙、第4肋、第4肋间隙、第5肋和第5肋间隙处其旁开胸骨左缘距离分别是1.07±0.37cm、1.11±0.37cm、1.09±0.33cm、1.19±0.34cm、1.20±0.38cm、1.58±0.33cm、1.14±0.29cm、1.22±0.36cm、1.07±0.34cm,管径分别为0.24±0.06cm、0.21±0.07cm、0.22±0.06cm、0.21±0.05cm、0.23±0.06cm、0.20±0.07cm、0.19±0.06cm、0.20±0.08cm、0.17±0.07cm,分支数量分别为1±0.78、0.63±0.77、1.68±1.19、0.78±0.69、1.49±1.23、0.73±0.81、1.29±1.01、0.78±0.48;右乳内动脉长度12.06±1.32cm,在第1肋间隙、第2肋、第2肋间隙、第3肋、第3肋间隙、第4肋、第4肋间隙、第5肋和第5肋间隙处其旁开胸骨右缘距离分别是0.84±0.36cm、1.20±0.52cm、1.20±0.45cm、1.26±0.48cm、1.36±0.46cm、1.25±0.42cm、1.42±0.41cm、1.15±0.41cm、1.11±0.42cm,管径分别是0.24±0.06cm、0.28±0.10cm、0.26±0.10cm、0.27±0.20cm、0.23±0.05cm、0.23±0.06cm、0.22±0.08cm、0.20±0.08cm、0.23±0.11cm,分支数量分别为1.1±0.72、0.92±0.70、1.9±1.14、0.65±0.67、1.85±1.08、0.61±0.67、1.07±0.69、0.85±0.69、0.56±0.78。结论左胸小切口损伤少,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乳内动脉管径与冠状动脉基本一致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的移植血管。研究二: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与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两种冠状动脉搭桥术式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治疗效果,为高危患者多支血管的再血管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0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18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做分两组。其中77例是采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观察组),另外106例患者治疗方案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吻合口数量、即时血流量、搏动指数、手术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ICU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术后输血浆量、术后输RBC量、不同节点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并发症发生情况(低氧血症、肺部感染、房颤、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胸骨愈合不良)等作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统计上,在性别、年龄、营养情况、吸烟史、左心射血分数、基础性疾病、左主干病变情况、血管病变数量等指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2)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26±9.29min,对照组为69.32±9.89min,提示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桥血管通畅率方面,观察组即时血流测量28.64±6.20ml/min,对照组即时血流测量27.5±4.98ml/min。观察组平均搏动指数2.62±0.54,对照组2.26±0.58,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观察组6.64±2.77cm,对照组12.95±2.97cm,提示两组手术在切口长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观察组在切口大小及美容方面优势明显(<0.05)。(5)在远端吻合口个数上进行对比,观察组2.75±0.46支,明显少于对照组3.04±0.44支。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手术相关时间指标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3.60±29.24min,显着大于对照组的319.58±33.12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299.40±43.01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72.82±47.40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ICU时间为43.30±9.01h,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3.11±16.32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到出院时间为10.26±2.15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55±2.26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引流量等指标的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为589.78±34.24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854.41±79.2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血浆量为345.45±111.86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70±101.42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RBC量为3.22±1.11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1±1.08 U,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引流量为244.06±218.40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65.73±39.94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不同时点患者白细胞介素-8水平上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T1与T5时点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处于72μg/L左右与81μ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T2、T3、T4时点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为115.21±9.51μg/L、411.82±42.06μg/L、267.30±23.48μg/L,而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为238.98±218.73μg/L、775.81±35.57μg/L、439.31±20.09μ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9)在不同时点的C-反应蛋白水平上进行对比,在T1、T2、T3三个时段上,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处于3.1 mg/L左右、4.4mg/L左右、5.1 m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在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6.62±0.82 mg/L、12.18±1.82 mg/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8.59±1.61 mg/L、14.50±1.74m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0)在不同时间点的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上对比,在T1时间段上两组患者的c TNT水平处于0.08μ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c TNT水平分别为0.68±0.40μg/L、0.56±0.20μg/L、0.45±0.20μg/L与0.24±0.09μg/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c TNT水平分别为2.91±0.75μg/L、1.71±0.52μg/L、1.02±0.30μg/L与0.56±0.17μ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1)在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上对比,在T1时间段上两组患者的CK-MB水平处于15.4ng/m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20.85±3.87ng/ml、21.40±3.52ng/ml、13.09±2.90ng/ml与9.55±2.96ng/m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76.89±6.21ng/ml、45.08±8.28ng/ml、38.07±5.80ng/ml与35.40±3.75ng/m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2)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5%,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房颤发生率为3.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胸骨愈合不良发生率为0.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上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采取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助于实现术后快速康复,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杨倩[4](2019)在《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经超声引导下心脏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安全性及可行性,为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ASD及VSD外科治疗病例共64例:传统手术共45例(ASD:38例,VSD:7例);超声引导下封堵19例(ASD:15例,VSD:4例)。所选病例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正侧位片等检查确诊并排除手术禁忌,部分老年患者术前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病例纳入标准主要有: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未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2.所选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记录、病程记录等数据均能够如实查到,超声心动图的复查也在我院完成;3.封堵治疗组所用封堵器均由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生产。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全或检查由外院进行;2.患者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治疗的心脏畸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房、室间隔缺损大小等),术中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通气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及术后并发症(残余漏、气胸、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切口液化等)。统计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传统手术组与封堵治疗组相比,术前体重方面有差异,封堵治疗组体重(49.5±22.2)Kg,传统治疗组体重(55.5±15.0)Kg;封堵治疗组年龄(30.3±20.9)岁,传统手术组年龄(36.7±17.7)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封堵组治疗缺损直径(ASD:9.2±3.0 mm,VSD:2.4±0.6 mm);传统手术组缺损直径(ASD:22.2±9.9 mm,VSD:9.1±4.7 mm)。传统手术组术中常规行全麻下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术中阻断主动脉,据凝血指标输注血小板等改善术后凝血情况,出血量封堵治疗组(15.8±9.9)ml,传统手术组出血量(358.7±187.2)ml;封堵治疗组术中均无输血,传统手术组输血量(719.4±452.6)ml。术后常规进入重症医学科观察,封堵治疗组呼吸机通气时间(5.5±4.2)h;传统手术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0.5±7.0)h。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封堵治疗组1例封堵失败,另择期行开胸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4.8%,较传统手术组成功率(100%)低,分析原因为主动脉瓣侧缺损边缘不足。传统手术1例因术后大出血再次开胸止血治疗;封堵治疗组术后无残余分流,传统手术组房间隔及室间隔术后各有1例少量残余分流,残余分流率4.4%,均行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气胸、切口液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封堵组。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间隔及室间隔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无需行体外循环,术中无大量血液丢失,无需输血改善患者凝血及贫血,手术安全性更高,风险更小。与传统手术相比,封堵治疗无需开胸,切口更小,术后无切口脂肪液化,无胸廓畸形,更符合当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者身心负担。封堵治疗组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费用更加低廉,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优于外科手术组治疗。随着封堵技术提高、封堵材料的进步,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必将为间隔缺损的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方案。
何振波,张福维,李东涛,高军,刘成昌,陈秀科,罗佩,陈凤坤[5](2012)在《右腋下侧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23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2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7例,室间隔缺损3例,左房黏液瘤2例,二尖瓣中度狭窄1例。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无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38.4±16.2)min,术后胸液引流量(150.5±36.8)ml,住院时间为(7.0±1.5)d。全组患者随防3~12个月,心脏无杂音,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心脏功能恢复良好,均能参加正常活动。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采用经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出血少、疗效好,切口隐蔽、美观,符合微创外科原则。
赵永峰[6](2009)在《右经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13例体会》文中认为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谭伟,方海宁,吴锋耀,罗又桥,曹辉庆[7](2008)在《微创伤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微创伤措施运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全组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本组先天性心脏病75例,风湿性二尖瓣疾病20例,其中62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占65.26%;33例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占34.74%。结果本组95例术野显露满意或较满意。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部并发症,均治愈出院。来门诊复查的患者切口瘢痕较小,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结论在手术熟练的前提下,掌握适应证,运用适合的微创伤措施,不仅可以使疾病本身得到根治,而且可以达到创伤小、恢复快及美容效果好的目的。
杜爱民,王延丽,李晓平[8](2008)在《胸骨下段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观察组选择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胸,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年龄6月5岁,修补室间隔缺损(VSD)23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肺动脉瓣狭窄(PS)4例。对照组随机抽取年龄、体重及病种与观察组相仿的患儿32例作为对照,均经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两组相比,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切口长度差异有显着性,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有效代替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矫治某些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它具有创伤小、美观、无胸骨前凸畸形。
李嵩岳[9](2005)在《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右胸小切口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心病患儿 2 0例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1 4例 ,房间隔缺损 (ASD) 5例 ,法洛三联征 1例。结果 与传统术式相比 ,右胸小切口术具有切口美观、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结论 对符合适应证先心病患儿可优先选择右胸小切口术式。
刘学刚,史向前,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10](2003)在《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 2 0 2例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施行心内直视手术。胸骨下段小切口从剑突至第 2肋间正中锯开胸骨 ,并横断右半侧胸骨 ,切口长 6~ 12 cm,保持胸骨柄的连续性。心内直视手术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 ,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为 186 .15± 6 5 .2 7ml。手术死亡 3例 ,死亡原因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和肾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 ,随访 1~ 4 2个月 ,无晚期死亡。 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结合心脏不停跳技术 ,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 ,临床效应互补 ,既有创伤小、出血少、美观等优点 ,又有心肌保护作用。
二、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附1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附1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右腋下直小切口与常规正中切口在成人室缺修补术的围术期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术前资料收集 |
3. 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资料收集 |
4. 统计分析 |
5. 手术技术 |
结果 |
1. 两种切口直接比较 |
2. 两种切口倾向得分匹配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发肠系膜灌注不良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左胸小切口的获取乳内动脉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章: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4)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进展 |
1.房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术 |
2.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右腋下侧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2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右经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13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微创伤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胸骨下段小切口 |
1.2.2 右侧腋下小切口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微创伤措施 |
3.2 切口的选择 |
(8)胸骨下段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示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结 果 |
讨 论 |
(10)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附1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右腋下直小切口与常规正中切口在成人室缺修补术的围术期效果比较[D]. 柴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D]. 王鹏.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D]. 王涛.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D]. 杨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右腋下侧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23例报告)[J]. 何振波,张福维,李东涛,高军,刘成昌,陈秀科,罗佩,陈凤坤. 广西医学, 2012(06)
- [6]右经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13例体会[J].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09(16)
- [7]微创伤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J]. 谭伟,方海宁,吴锋耀,罗又桥,曹辉庆. 微创医学, 2008(05)
- [8]胸骨下段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的临床分析[J]. 杜爱民,王延丽,李晓平.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1)
- [9]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J]. 李嵩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03)
- [10]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J]. 刘学刚,史向前,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3(04)
标签:体外循环论文;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论文; 胸骨论文; 室间隔缺损论文; 手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