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税收超过1.7万亿元

去年全国税收超过1.7万亿元

一、去年全国税收突破17000亿(论文文献综述)

孙月[1](2021)在《《俄罗斯:经济与社会》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汉译实践报告语料为《俄罗斯:经济与社会》(Россия:Экономикаиобщество),由圣彼得堡兹拉托乌斯特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该教材包括16篇新闻稿,均选自当时权威的期刊杂志和报纸,内容主要涵盖经济、金融和投资等领域。2007年前后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对本文本的翻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俄罗斯,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发现这一时期俄语语言的使用特点和变化趋势。本翻译报告对《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对文本的词汇句法特点进行归纳,同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翻译方法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在报告中主要结合实例对文中词汇、句子、期刊标题等进行译例分析,给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分析在笔译过程中出现的如术语查证、外来词处理、新词错译等造成译者翻译困难的问题。作者期望通过本次汉译实践报告来总结翻译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并为同类翻译工作提供学习资料和借鉴。

刘诗古[2](2020)在《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文中研究说明1949—1951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收支不平衡,赤字数额大。广大人民在欢呼"站起来"的同时,不得不背负起伴随着胜利而来的财政负担。在加强对农业税、工商业税的征收和管理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政权积极利用货币发行和公债推销等金融手段增加收入、回笼货币,在短时间内结束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实现收支平衡。这一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政权财政汲取能力的提高。但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对资源的汲取能力并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突然大幅提高的,而是逐渐形成于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有力打击了处于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中间掮客"群体,不仅强化了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而且将财政税收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行政控制之下,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推行。

王金兰[3](2019)在《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人所得税因其征管难度大、纳税遵从度不高,一直被诟病为“天下第一难征的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规模、在税收收入的占比来看,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及其规模问题也不容忽视。2018年6月,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出台以来迎来了第七次大修,实现了分类征收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方式的革命性改革,其纳税遵从问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情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如何、历年的变化情况如何?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纳税遵从产生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应该如何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度?文章遵循“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以问题为导向,执果索因,运用文献研究法掌握了个人所得税的研究成果与尚存在的不足,运用调查研究法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因素,并进一步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各影响因素对纳税遵从形成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最后根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提高的建议。具体而言,文章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第一,界定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理论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以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还原为有限理性的、有情感的人,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认识人类行为,解释行为产生的动机,做到“对症下药”。在阐述纳税遵从的内涵与分类的基础上,讨论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新公共管理主义对纳税遵从理论发展的影响,并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分析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心理因素。由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纳税人遵从或不遵从的纳税行为。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受到税制模式、税制公平的感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纳税人权利保护以及社会纳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理论模型分析。预期效用理论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探讨的是在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主体以效用最大化为行为决策标准所做的选择。而A-S模型是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最经典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模型,该模型基于理性人假设,行为主体通过预期效用衡量自己面临的机会,决策时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结论表明,提高稽查率、罚款率都有利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额。尽管A-S模型是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的经典理论分析模型,但以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并且不考虑纳税人的心理特征越来越受到质疑。将行为经济学引入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决策显得十分必要,该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将行为主体还原为“真实”的人,更能解释税收实践中纳税人的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在参照依赖的基础上,结合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构建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决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税率、罚款率、心理成本、损失厌恶程度、主观稽查率都是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的因素,导致纳税人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纳税决策。第三,通过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从整体上考察其纳税遵从情况。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个人所得税结束了“三税并征”的局面。1994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72.7亿元,是税收收入总额5126.88亿元的1.62%,所占比重低,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有限,涉税人员少,在征管中并未受到重视。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在界定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现金比率法分别对2007年至2017年间公开经济、地下经济的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规模都较大,税收流失率达到50%左右,且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收入能力的增长。可见,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及流失率不容乐观,纳税遵从状况堪忧。第四,从制度、税收征管及纳税服务的角度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较低的原因。税收征管是影响纳税遵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目标与着眼点,税收征管模式与手段、稽查与处罚以及纳税服务对促进纳税遵从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的高低本身也受到税种本身特征的影响。个人所得税无论从其征税范围、费用扣除、税率设计来看,还是从其涉及的纳税人员来看,都较其他税种复杂,征管难度大。同时,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是在分类征收模式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个人所得税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模式,税收征管的弊端凸现出来。另外,个人纳税人需要税务机关提供精准的纳税服务,而纳税服务不到位势必也会影响到其税收征管的效果,最终影响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第五,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行为经济学对个人纳税决策的影响分析,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结合专家访谈,依据李克特量表法设计预调研问卷,回收预调研有效问卷139份,通过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果剔除一些题项,修改调查问卷形成最终问卷。问卷通过问卷网发放,收回问卷838份,剔除无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740份。将样本随机分成两个子样本,一个样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个样本运用软件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显着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税制公平的感知、税收征管制度、纳税服务、逃税的心理成本和税后激励是影响因素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主要因素。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纳税遵从的影响具有显着性,且税制公平的感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心理成本以及税后激励都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产生正向影响,即促进个人所得税公平的感知、完善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增加心理成本与税后激励都有利于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度的提高。第六,提出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政策建议。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较大,纳税遵从度不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是税收机关、纳税人以及纳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行为经济学,更重要地通过影响纳税人的心理达到影响其纳税行为的目的。一是从纳税主体、征税范围的列举方式、费用扣除制度以及税率几个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使个人所得税更趋于公平,提高纳税人对税制公平的感知;二是加大稽查力度与处罚的实际力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税源控制,严把征管环节关;三是税务机关应树立纳税服务意识,简化纳税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确实为纳税人提供便利、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完善纳税服务;四是建立纳税遵从的激励约束机制。“胡萝卜加大棒”,既要增加逃税纳税人的心理成本,也要建立诚实纳税奖励机制,双管齐下,共同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最后,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配套措施建设。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状态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其制度与征管,还需要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建立自然人财产登记制度掌握自然人的财产状况;其次,建立非现金交易制度使其所有的交易、消费都有据可查,并完善部门间联网协同制度,使纳税人的财产、收入与支出等信息能够进行比对,实现信息管税。最后,将个人纳税信息纳入个人信用数据库,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使个人纳税信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制度改革中,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纳税服务,并通过配套制度的完善,最终实现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目标。

侯叶[4](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汪闻勇[5](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申了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黄烨菁(1998)分析了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包括宁波在内的国内地区和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自贸区是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大胆探索,它承载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的研究,对促进宁波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背景和意义的深刻了解,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对当前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采用静态比较利益学说、增长极理论、区位优势理论、区域不平衡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自贸区的概念,剖析了自贸区的本质及"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外自贸区,如德国汉堡港自由港、阿联酋-迪拜自贸区和荷兰鹿特丹自由港发展的经验,以及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11个自贸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影响自贸区发展的自身、国内和国际的各个主要因素,遇到的障碍和解决的办法。在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运用PEST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宁波自贸区应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主动顺应甬舟港口一体化新形势,参与港口经济圈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信息、物流和金融为重点的服务行业,提高综合实力来促进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马涛[6](2014)在《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工业是英国的传统工业部门,虽然现如今英国的采煤业已经萎缩到了十分弱小的程度,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已无足轻重,但是没有人会否认煤炭工业在英国经济史上的辉煌地位。如果说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煤炭、钢铁和棉纺业的时代,那么煤炭就是支撑英国经济的完成跨越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考察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期英国煤炭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煤炭工业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三章。第一章阐述英国1700年以前煤炭工业的初步发展。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1500年以前以及1500-1700年。在前一个阶段英国很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虽然在这段时期英国留有一些用煤的记录和遗迹,但可以说这时期对煤炭的使用仅是极少数的偶然现象。因此这时的煤炭市场也都只局限在个别的采煤点附近。而在第二个阶段(1500-1700)英国的煤炭产量出现了革命性的增长,而且就增长速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要比1700年以后的增速还要迅猛。但是总体而言1700年以前的煤炭工业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的产煤区较少,而且以东北部煤区为主,其产量几乎占英国总产量的一半。就煤炭市场而言,伦敦煤炭市场在这一时期几乎垄断了英国的煤炭贸易,“纽卡斯尔——伦敦”贸易模式是该时期的英国沿海贸易的一大亮点。另外,这一时期的煤炭工业还处在英国经济结构的边缘,几乎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领域独立发展起来的,无论在资本,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都仅仅局限在煤炭工业自身,因此该时期的煤炭工业对英国整体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不过煤炭工业的发展却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了技术准备,包括蒸汽机的发明和最早使用,都是在煤炭工业中出现的。因此内夫也将这一时期“大工业”中所出现的技术性变革称为“早期工业革命”。第二章阐述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煤炭工业的大发展。17世纪出现的能源危机促使英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由有机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煤炭在这一时期逐渐代替木材和木炭成为英国最主要的能源,这一能源结构的质变也刺激了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东北部产煤区的地位开始动摇,并最终被中西部煤区所取代,在英国出现了十大产煤区并存的煤炭生产格局。随着18世纪英格兰中西部工业生产的发展,煤炭消费逐渐由以家庭消费为主转向工业消费为主导,家庭消费为辅的煤炭消费模式,这主要得益于冶铁、蒸汽机这些技术性变革的突破性进展。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冲击了伦敦煤炭市场的垄断地位,中西部以工业需求为主体的煤炭消费市场开始兴起。由于这一时期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超出了煤矿业自身的能力,因此煤炭资本的来源也逐渐的开始面向整个英国社会,这不仅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英国金融资本的流动,使得煤炭经济收益可以流入其它的经济领域,从而打破了 1700年以前煤炭工业处于英国经济结构边缘的尴尬局面。第三章阐述英国煤炭工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煤炭工业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以矿物能源为主体的英国在18世纪就已经建立起了发达的煤炭工业。18世纪初英国煤炭技术,特别是煤矿安全技术上的突破,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英国煤矿区的这一实质性的发明在日后催生出来一个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并且英国发达的煤炭工业也为后期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能源供应。工业革命对煤炭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了采煤业的发展,并改变了英国的产煤分布格局以及煤炭市场格局,全国性煤炭市场雏形开始显现。由于煤炭资源自身的特性从而使得其运输成本在煤价的构成中所占比重极高,由此产生的“双轨制煤价”就使得英国不得不去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以降低中心消费地区的煤价。也正是出于此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运河建设的高潮,发达的运河网络在促进煤炭工业成长的同时,也改变了英国的经济格局。另外,英国所特有的“高工资,低煤价”经济模式也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促使英国开始寻求利用低廉的煤炭来降低生产成本。低廉的煤炭价格促使英国的工程师不断的改进蒸汽机,将蒸汽动力的应用从采矿部门推广到其它的工业生产领域,机器大生产最终在英国代替了手工工场。廉价而充足的煤炭是支撑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是英国顺利的走出能源危机并走向工业时代。煤炭工业也同样享受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使其自身不断的成熟、壮大。煤炭工业与工业革命在18-19世纪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跨越发展。

陈爱雪[7](2013)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益发展的工业化经济为人类带来了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这种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对各个国家的发展产生制约性影响。针对这一形势,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技术,加大开发新资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等措施。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尤其依赖虚拟资金及资源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力量失衡,国际分工体系面临重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都意识到了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他们将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致力于新能源和再造能源的开发,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从而在国际危机重建中争取有利地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是以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方式维持经济增长。这种主要依靠高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受到资源供给约束并带来了经济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人们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和效率提升产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指以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为前提,将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引起社会新的市场需求,技术门槛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成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产业规模大,对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产业。此后在2010年10月18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并制定了各重点行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初步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特色,并在相关细分行业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但由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缺乏创新驱动,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及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存在竞相建设,重复投资,投入使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文章共分为六章研究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第一章阐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之后在国内外研究综述基础上解释了文章主要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基于产业选择、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理论,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和特征、解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细分行业内涵;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及发展要素发展模式选择等问题。第三章在考查西方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培育政策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教训,以为我用。第四章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分别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现状、区域分布特征和细分行业特征解释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第五章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识别金融支持、市场、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发展五大类因素的基础上,以上述五类因素为一级指标,建立包括15个二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求解,识别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二级指标。其次,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剔除了个别相关性不显着的因素,回归结果发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降维。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KMO与巴特利球度检测,根据解释的总方差与碎石图,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并将因变量与主成分进行了回归,得到了最终的回归模型。得出科技、金融及产业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因素的结论,总结这些因素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对我国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张彦台[8](2012)在《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民国时期的华北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从中说合构成交易、代客买卖或为买卖双方执掌度量衡器而从中收取佣金者——牙商不可或缺。研究牙商既可以显示民国时期的经济运行实态、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国家和地方税收、政府的商业政策,也可反映市场结构变迁、商业资本的运转和增殖、区域文化等内容。本文主要利用档案资料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保存、未刊的社会调查资料系统地研究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在民国以前,华北牙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是单个的、零散的,经商活动各自为战。民国以降,政府改变了压抑商业、歧视商贾的态度,对商业的封建束缚随之放松。“牙帖定额化”制度的取消使华北地区牙商群体迅速的发展壮大。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时期:1912——1928年,华北牙商快速发展阶段、1928——1937年,华北牙商繁盛阶段、1937——1949年,华北牙商曲折发展阶段。牙商所经营之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民国时期,牙商开设的牙行资本组织形式包括独资、集资与股份制三种类型。由于行业经营活动的差异性,各种牙行的人员构成和各自分工也各有差异。牙商一般具有某些特殊才干:对货物有鉴别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善于交际的能力等。华北牙商的经营职能包括:栈房职能、中介代理职能、信息和服务职能、金融职能、公证和收付货款职能、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职能和批发职能等。牙商在工商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并执商界之牛耳,与独特的经营谋略密切相关。在营业收入方面,牙商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他们能凭各种不同的本领,以种种方法来敛财。牙商在经营运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支出,而且往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经营过程。民国时期牙商群体的构成广泛。既有弃政经商的官僚,也有靠盘剥百姓积累财富的地主和豪绅;既有资金雄厚的资本家,也有无任何资本的贫农和无业游民;既有从旧式商业中走出来的商贾、学徒,也有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既有亦官亦商的代表,也有半农半商的典范。一个成功的牙商背后,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说,牙行成功的客观条件就是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效性,在这张关系网中,牙商与政府、帮会、购销客户、出口商、金融、保险业、脚行、转运业等保持密切的关系。交易场中,几乎所有行业的牙商都有一套神秘的行话和暗语。行话与暗语既是民间秘密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民俗语言文化。牙商的行话与暗语,一方面是牙商群体内部交际的工具,主要用来保守牙商内部秘密、有维护牙行利益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牙商阻断买卖双方知情的手段,便利于牙商对生意的把持。除了语言以外,民国时期,活跃在华北地区集市上的牙商衣着穿戴也很特殊。牙商对近代市场经济下的流通、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牙商资本向工业领域扩展,成为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资本来源。牙商除了向企业家流动外,还有个别的牙商向银行家流动。早期牙商的主要职能是介绍买卖,保持着代客买卖的中间商性质。但不少在城市营业的牙商很快就突破了这种经营范围,有的直接经手办货,自营大宗买卖,开始转化为批发商、实体商或牙商兼实体商。凡市场买卖交易的货物,只要是经牙商为媒介的,统要承担相应的税负。华北牙商的税负制度大概有四种形式:牙税盈余制度、牙税等级制度、牙税包商征收制度和牙行营业税制度。政府向牙商征收税负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政府自征牙税法;牙商同业公会代征牙税法;招商招标承包法。牙商税负是地方财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前,华北各省市的牙税和牙帖捐的收入逐年增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华北牙商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牙税的收入也相应的减少。从理论上来讲,牙税性质本质上应该以牙商为课税的主体,以牙商所获得的佣金为课税的客体。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完全如此。牙商税负除了汇解到各省财政部门外,还要留拨一部分作为地方经费。税款主要用于地方行政建设、教育经费、军费、公益性事业或其他事项。牙商在遇到税额过重、战争摧残、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其应缴纳的税课可以呈请政府批准核销减免。牙商的营业执照称为牙帖,牙商只有领取牙帖才能开展中介代理活动。民国时期按照政府规定和商业管理,牙帖的传承与继替呈现出多种方式:牙帖继承制、牙帖连任制、帮帖替代制、商民申请制、官府招募制和牙帖租用制等。牙商必须经政府登记注册,办理某些正式的手续,才能从政府领取管理机关核发的牙帖。领取牙帖后的牙商,其合法经营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的保护。牙商如果在牙帖有效期内因故歇业,必须到官府办理注销“牙帖”的手续。在中国牙商事业发展史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牙商法规和华北各省市地方性牙商法规,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体现出了牙商法制建设由传统到近代的渐进发展历程。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牙商法规和华北各省市地方性牙商法规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对新中国的经纪人法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的经纪人法规中的若干规定可以在民国牙商法规的传统中找到根源。档案和文献史料显示,华北牙商纠纷数量和类型均出现增长趋势;牙商纠纷的形态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姿态:在追逐利益面前,政府、牙商、商户、农民、商会、同业公会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构成对社会和商业秩序的严重威胁。纠纷解决的途径与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华北牙商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特性。一方面,他们推动了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华北专业市场的兴盛;另一方面,华北牙商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牙商在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后,将资本向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金融信贷领域扩张和转移。这种扩张和转移即体现了资本的周转和增殖,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的进步。牙商、牙商文化与市场经济扩大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牙商是民国时期商品生产规模扩大与市场经济扩大的产物;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扩大又同时呼唤成熟的牙商和牙商文化的复兴。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繁盛与演变除了地缘、血缘与业缘关系外,更主要的是由一种精神、文化来支撑的。推进民国时期华北牙商文化的复兴对于商业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市场经济的扩大需要发扬华北牙商的三种精神文化:诚信公平、义利并举;信息意识、调和折中;竞争协作、创新进取。

王智[9](2011)在《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要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调整优化需求

杨海涛[10](2011)在《新时期的税务形象 ——基于四种报纸的报道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税务新闻信息在报纸媒介上的传播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媒介税务形象。近年来,形象现象和形象研究成为热点。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管理部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能作用,正确理解和建设、传播全面合理的税务形象对于社会、税务机关和媒介都体现着时代诉求。本文试图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媒介进行涉税新闻信息的全景扫描,在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力图还原比较真实的税务媒介形象。因此,在信息来源上涵盖料机关报、大众报、评论报纸,力求信息来源多样;出版时间有日刊、周三刊、周刊,增加信息在时空上的延伸性;在研究实践的跨度上,一是跨度大;二是精心选取2001年至2010年这一段时间,确认为研究时段,并定义这一段时间为“新时期”,使其具有典型示范性、一致性。由于媒介自身的运行规律,税务形象的新闻信息在媒介上的构建或者说重构有着很强的“把关”和“议程设置”的作用。正因为这些“议程”,所选四种有代表性的报纸媒介(即《中国税务报》、《人民日报》、《燕赵都市报》、《南方周末》),展示了基于媒介自身理念的、“新时期”的税务形象。本文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对于媒体上传播的税务形象,机关报的正面引导作用是强大的,表现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法律政策修订发布的权威性和各地税务部门工作进展、创新、发展的连续性方面,信息量大、及时有效;大众报纸和评论性质的报纸对于税务形象的构建则另辟蹊径,他们在分析、解构和重建税务形象时,做了大量探讨性、前瞻性、论述性的工作,对于增强国家税务部门的规范运行、科学发展以及国家涉税政策的制定和修订的民主化、科学化,功不可没。从实践看,尽管从税务形象整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不同媒介反映了不同税务形象的方面特征,我们完全能够解析出税务媒介形象的影响因素,为税务部门的媒介形象的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工作,有助于人们正确使用媒介,构建相对完整、客观的形象,形成理性的、全面的认识。

二、去年全国税收突破17000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全国税收突破17000亿(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经济与社会》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翻译过程描述
    1.1 译前准备
        1.1.1 2000 年—2007 年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
        1.1.2 术语俄汉对照表
    1.2 工具的使用
    1.3 翻译过程
    1.4 确定翻译指导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文本特点及汉译方法
    2.1 词汇层面使用特点及翻译方法
        2.1.1 外来词的译法
        2.1.2 经济领域术语的译法
        2.1.3 形动词的译法
        2.1.4 副动词的译法
    2.2 句式特点及翻译方法
        2.2.1 带который的定语从句的译法
        2.2.2 带если的从属句的译法
        2.2.3 原因从属句的译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翻译技巧案例分析
    3.1 词汇使用的翻译技巧
        3.1.1 词义的选择
        3.1.2 词类转换
    3.2 句子使用的翻译技巧
        3.2.1 分译法
        3.2.2 增译法
        3.2.3 合译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
    4.2 译后总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笔译材料

(2)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胜利的负担:1949年前后的财政困难
    (一)财政赤字
    (二)货币发行
    (三)统一财经
二、开源与节流:中财委的“荷包”
    (一)农业税收
    (二)工商业税
    (三)货币公债
三、抗美援朝:中国政府的财经应对
余 论

(3)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
        三、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
    第二节 纳税遵从的基础理论
        一、纳税遵从的内涵及分类
        二、纳税遵从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纳税遵从主体行为
        一、纳税人行为与纳税遵从
        二、征税人行为与纳税遵从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特殊性
        二、税制与税制模式论
        三、税收征管立法执法论
        四、纳税服务与纳税人权利保护论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 A-S模型及其评价
        一、A-S模型的基本内容
        二、A-S模型的评价
    第二节 前景理论下的纳税决策模型
        一、纳税遵从决策模型的假设
        二、模型的参数变量
        三、建立模型
        四、前景理论下的纳税决策模型结论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现状:流失规模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征管、服务的改革进程与举措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历程及举措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改革及举措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改革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现状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历年收入状况分析
        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能力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测算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的分析
第四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原因分析:制度、征管与服务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税制影响纳税遵从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因素与纳税遵从
        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与纳税遵从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征管影响纳税遵从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影响纳税遵从
        二、税收征管模式影响纳税遵从
        三、税收征管成本高企影响纳税遵从
        四、征管配套措施影响纳税遵从
        五、第三方信息获取困难影响纳税遵从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影响纳税遵从
        一、管理观念与服务理念的冲突制约着纳税遵从
        二、共性供给与个性需求脱节制约着纳税遵从
        三、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失衡
        四、纳税服务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一、调研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与过程
        三、问卷的数据收集
        四、问卷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 问卷的预调研
        一、预调研的调查说明
        二、预调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四、测量量表的效度分析
    第三节 正式调研及统计分析
        一、正式调研说明
        二、样本基本特征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的解释总方差
        四、提取公因子
        五、因子命名
    第五节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路径系数与载荷系数的显着性评价
        二、方差估计的显着性检验
        三、模型拟合度评价
        四、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六节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一、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
        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三、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建议
    第一节 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税制公平
        一、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单位
        二、采用“概括+反列举”方式扩大税基
        三、进一步完善费用扣除制度
        四、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
    第二节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
        一、实行全民自行申报纳税、增强纳税意识
        二、加强税源控制,强化税收信息管理
        三、强化风险管控,加大稽查力度
        四、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处罚方式
    第三节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服务
        一、转变观念,树立纳税服务意识
        二、做好纳税过程服务,降低遵从成本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四、大力发展个人税务代理业务
    第四节 建立个人所得税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建立诚实纳税奖励机制
        二、建立逃税的约束机制
    第五节 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配套措施建设
        一、建立自然人财产登记制度
        二、建立非现金交易制度
        三、健全部门联网协作制度
        四、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论文
附录A
附录B
致谢

(4)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二章 自贸区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回顾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概况及影响分析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二、“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三、“一带一路”对浙江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四、“一带一路”与宁波自贸区建设
第四章 宁波保税区和浙江自贸区的创建实践与特点
    一、宁波保税区创建的历程
    二、宁波保税区的总体情况与各项指标
        (一)宁波保税区的总体情况
        (二)宁波保税区的增加值
        (三)宁波保税区的进出口额
        (四)宁波保税区的利用外资
        (五)宁波保税区的就业人数
    三、宁波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吸引国际投资
        (二) 引进高端技术
        (三)促进就业解决
    四、浙江省自贸区创建的PEST分析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五、宁波市自贸区建设存在的SWOT分析
    六、宁波保税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宁波市自贸区建设存在的劣势和问题
第五章 国外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的发展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定位
        (一)转口贸易型的自由贸易区
        (二)大综物流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出口加工型的自由贸易区
        (四)开发资源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发展经验
        (一)德国汉堡港自由港
        (二)阿联酋-迪拜自贸区
        (三)荷兰鹿特丹港自由港
        (四)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六章 国内保税区和自贸区创建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定位
        (一)转口贸易型的自由贸易区
        (二)大综物流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出口加工型的自由贸易区
        (四)开发资源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发展经验
        (一)上海
        (二)广东
        (三)天津
        (四)福建
        (五)辽宁省
        (六)河南省
        (七)湖北省
        (八) 重庆市
        (九)四川省
        (十)陕西省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2. 学术界研究状况
第一章 1700年以前英国煤炭工业及煤炭贸易
    第一节 英国早期用煤状况和煤矿分布
        一、英国早期用煤状况
        二、1700年以前的煤矿分布
        三、早期的煤矿开采
    第二节 1700年以前的家庭煤炭消费
        一、家庭用煤状况
        二、炉壁的改进和推广
    第三节 1700年之前的传统工业煤炭消费
        一、锻造和冶铁
        二、建筑业
        三、制盐业
        四、酿酒业
        五、纺织业和制衣业
    第四节 1700年以前新兴煤炭消费需求
    第五节 伦敦早期的煤炭贸易
        一、伦敦城的扩展
        二、伦敦的煤炭贸易
    第六节 1500-1700年英国的煤炭工业与英国经济
第二章 1700~1830年煤炭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1700~1830煤炭产区分布变化
    第二节 煤矿的产权和管理体系
        一、煤矿的产权
        二、煤矿的租赁
        三、煤矿的管理
    第三节 煤炭的交通运输
        一、陆运
        二、内河运输
        三、海运
        四、运河运输
    第四节 煤炭市场中的组织
        一、煤炭供应商组织
        二、煤炭市场的中间商
        三、伦敦的煤炭贸易组织
    第五节 煤炭资本
        一、资本需求
        二、投资规模
        三、资本来源
    第六节 煤矿经济
        一、成本
        二、煤价
        三、利润
    第七节 1700~1830年的煤炭市场
        一、海陆市场:沿岸贸易和出口贸易
        二、内陆销售:家用和工业用煤
        三、煤炭消费分配
第三章 煤炭工业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
    第一节 采煤技术与工业革命关系
        一、排水
        二、通风
        三、照明
    第二节 由有机物经济到矿物能源经济的转变
        一、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二、能源约束
        三、从有机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
        四、能源消费
    第三节 英国特有的经济模式:高工资与低煤价
        一、英国的高工资模式
        二、低煤价模式
        三、低煤价对英国近代经济的意义
    第四节 煤炭、运河与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运河时代前的英国经济格局
        二、“运河经济”
        三、煤炭工业与运河业
        四、煤、运河与英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
    第五节 煤炭与蒸汽机的关系及其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一、纽科门蒸汽机
        二、蒸汽机的改良
        三、蒸汽动力应用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论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1.1 产业和产业选择理论
        2.1.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1.3 产业发展演变理论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理论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特征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及发展要素
        2.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2.3 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
        2.3.1 市场竞争
        2.3.2 政府规制
第3章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
        3.1.1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分布特征
        3.1.2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发展特征
    3.2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
        3.2.1 美国:市场为主的培育模式
        3.2.2 日本: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3.2.3 韩国: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模式
    3.3 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政策
        3.3.1 美国
        3.3.2 欧盟
        3.3.3 日本
    3.4 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
        3.4.1 政府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4.2 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4.3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
第4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背景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
        4.2.1 产业环境
        4.2.2 产业规模
        4.2.3 创新研发
        4.2.4 政策资金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4.3.1 产业规模
        4.3.2 产业结构
        4.3.3 技术水平
        4.3.4 区域分布
    4.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征
        4.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优势比较
        4.4.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4.5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趋势
        4.5.1 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现区域集聚趋势
        4.5.2 创新作用日益突出,研发能力不断加强
        4.5.3 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国家宏观领导加强
第5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5.1 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大因素
        5.1.1 金融支持
        5.1.2 市场需求
        5.1.3 产业发展
        5.1.4 科技创新
        5.1.5 政策
    5.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求解
        5.2.2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
        5.3.1 科技创新
        5.3.2 金融
        5.3.3 产业发展
        5.3.4 机制体制
        5.3.5 市场因素
第6章 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
        6.1.1 坚持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情况相协调
        6.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6.1.3 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6.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6.2.2 完善金融市场
        6.2.3 积极培育市场
        6.2.4 优化产业结构
        6.2.5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由来、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
        一、 华北牙商依托的自然基础
        二、 华北牙商依托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华北牙商的发展沿革
        一、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的行业继承
        二、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上)
        三、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中)
        四、 民国时期的华北牙商(下)
    小结
第二章 华北牙商的经营活动
    第一节 牙商经营的产品
    第二节 牙行的内部结构
        一、 资本组织形式
        二、 人员构成和各自分工
        三、 人员素质
        四、 牙行的财务管理
    第三节 牙商的经营职能
        一、 栈房职能
        二、 中介代理职能
        三、 信息和服务职能
        四、 金融职能
        五、 公证和收付货款职能
        六、 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职能
        七、 批发职能
    第四节 牙商的经营谋略
        一、 诚信第一、 公平交易
        二、 掌握信息、紧跟市场
        三、 注重管理、用人有道
        四、 灵活经营、竞争之道
        五、 地区协作、联号经营
    第五节 牙商的营业收入
        一、 牙商的总收入
        二、 正常收入项目
        三、 作为独立商人的收入
        四、 获得非正常收入的手段
    第六节 牙商的支出
        一、 支出项目
        二、 牙行的资金额
    小结
第三章 华北牙商的构成、社会关系、行话与暗语
    第一节 牙商的构成
        一、 官僚、资本家出身的牙商
        二、 地主、富农、绅士出身的牙商
        三、 知识分子出身的牙商
        四、 农民出身的牙商
        五、 无业游民和无赖混混出身的牙商
    第二节 牙商的社会关系
        一、 牙商与政府、帮会的关系
        二、 牙商与购销客户的关系
        三、 牙商与出口商的关系
        四、 牙商与金融、保险业的关系
        五、 牙商与脚行、转运业的关系
    第三节 牙商的行话、暗语与衣着
        一、 粮食、油业行的行话与暗语
        二、 蔬菜、干鲜果行的行话与暗语
        三、 皮毛行、土布行的行话与暗语
        四、 牲畜行的行话与暗语
        五、 药行的行话与暗语
        六、 农村集市上牙商的特殊衣着
    小结
第四章 华北牙商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牙商的上下流动
        一、 向上流动
        二、 向下流动
    第二节 牙商的职业流动
        一、 向企业家流动
        二、 向银行家流动
        三、 向批发商、实体商或牙商兼实体商转变
    小结
第五章 华北牙商的税负
    第一节 牙商税负制度的沿革
        一、 牙税盈余制度
        二、 牙税等则制度
        三、 牙税包商征收制度
        四、 牙行营业税制度
    第二节 牙商税负的特征
        一、 牙商税负所属范畴
        二、 牙商税负的种类
        三、 牙商税负的性质
        四、 牙商税负的税率
        五、 牙商税负的征收
    第三节 牙商税负的税额统计
        一、 牙商税负预算、实收统计
        二、 牙商税负的省、县税收比例
        三、 牙商税负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
    第四节 牙商税负的汇解及使用
        一、 牙商税负的收存管理
        二、 牙商税负的汇解
        三、 牙商税负的留拨
        四、 牙商税负的使用
        五、 牙商税负的减免
    小结
第六章 华北牙商营业执照的传承与继替
    第一节 牙帖的传承与继替
        一、 牙帖继承制
        二、 牙帖连任制
        三、 帮帖替代制
        四、 商民申请制
        五、 官府招募制
        六、 牙帖租用制
    第二节 牙帖的注册
        一、 承充牙商的条件
        二、 开业登记的程序
        三、 铺保制度
        四、 牙帖和牙伙执照的式样
        五、 牙帖的有效期
    第三节 牙帖的注销
        一、 牙帖注销的原因
        二、 牙帖注销的程序
    小结
第七章 华北牙商法规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牙商立法准备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牙商法规
        一、 中央政府牙商法规的转型
        二、 华北各省地方性牙商法规变迁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牙商法规
        一、 中央政府牙商法规的完善
        二、 华北各省地方性牙商法规的完善
    第四节 华北沦陷区伪政权的牙商法规
        一、 牙商法规的颁布
        二、 牙商法规的继承
        三、 牙商法规内容的变化
    第五节 华北地区中共根据地的牙商法规
        一、 牙商法规的颁布
        二、 牙商法规思想和内容的演变
    第六节 民国时期牙商法规的特点
        一、 民国牙商法规之特点
        二、 与明清牙商法规的异同
        三、 南京国民政府华北各地牙商法规内容的异同
        四、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京政府华北牙商法规之比较
        五、 华北牙商法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纪人法规的影响
    小结
第八章 华北牙商的经营纠纷
    第一节 民国前华北牙商纠纷的类型与特点
        一、 牙、商经营纠纷
        二、 牙、牙经营纠纷
        三、 其他类型纠纷
        四、 民国前牙商纠纷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纠纷的类型
        一、 牙、牙经营纠纷
        二、 牙、商经营纠纷
        三、 与牙商相关的群体性纠纷
        四、 其他类型的纠纷
    第三节 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纠纷的特点
        一、 纠纷数量巨大,纠纷的种类繁多
        二、 度量衡纠纷和差徭役纠纷的消失
        三、 牙、商经营纠纷和牙、牙经营纠纷占纠纷中的主流
        四、 牙商与官府、商会、同业公会、农民间的纠纷各占一定比例
        五、 群体性纠纷凸显
        六、 解决纠纷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
    小结
第九章 华北牙商与区域经济
    第一节 牙商的区域特性
    第二节 牙商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 牙商与天津的港口贸易
        二、 牙商与石家庄的货栈经济
        三、 牙商与郑州的交通枢纽贸易
        四、 牙商与辛集的皮货经济
        五、 牙商与张库大道的跨国贸易
    第三节 牙商与华北专业市场的兴盛
        一、 牙商与许昌烟草市场的兴盛
        二、 牙商与胥各庄猪鬃贸易的繁盛
        三、 牙商与安国药市的拓展
        四、 牙商与张北马桥牲畜交易市场的繁荣
    第四节 华北牙商的历史时代局限
        一、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民族商人
        二、 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歧视
        三、 牙商群体本身的局限性
        四、 贸易统制政策对牙商的强力排斥
        五、 社会进步使买卖、产销直接对接增多
    第五节 华北牙商的演进
        一、 牙商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扩张
        二、 牙商资本向生产领域扩张
        三、 牙商资本向金融信贷的扩张
    第六节 市场经济呼唤牙商与牙商文化的复兴
        一、 牙商的复兴与市场经济的扩大
        二、 牙商文化的内涵与市场经济的扩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扩内需面临消费升级转型, 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二、“十二五”时期, 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将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三、“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消费品市场环境与走势
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面临的问题
五、政策建议

(10)新时期的税务形象 ——基于四种报纸的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社会发展是税务形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
        1.1.2 媒介传播是税收形象走进社会的主要途径
        1.1.3 税务媒介形象研究现状与不足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1.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1.2.2 研究时段的选择:新时期的基本定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1.3.1 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税务媒介形象:四种报纸的分析
    2.1 《中国税务报》分析
        2.1.1 《中国税务报》概要介绍
        2.1.2 《中国税务报》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2.1.3 小结
    2.2 《人民日报》分析
        2.2.1 《人民日报》概要介绍
        2.2.2 《人民日报》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2.2.3 小结
    2.3 《燕赵都市报》分析
        2.3.1 《燕赵都市报》概要介绍
        2.3.2 《燕赵都市报》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2.3.3 小结
    2.4 《南方周末》分析
        2.4.1 《南方周末》概要介绍
        2.4.2 《南方周末》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2.4.3 小结
第3章 税务媒介形象:传播特征、影响因素和框架
    3.1 四种报纸对于税务形象的传播特征
        3.1.1 对于政策和制度的传播
        3.1.2 对于税收核心工作的传播
        3.1.3 对于涉税案件和队伍建设的传播
        3.1.4 对于税收政策调整的评论的传播
    3.2 影响报纸税务形象的主要因素
    3.3 税务形象的基本框架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去年全国税收突破17000亿(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经济与社会》汉译实践报告[D]. 孙月.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J]. 刘诗古. 社会科学, 2020(12)
  • [3]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D]. 王金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研究[D]. 汪闻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6]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关系研究[D]. 马涛.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 [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 陈爱雪. 吉林大学, 2013(04)
  • [8]民国时期华北牙商研究[D]. 张彦台.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2)
  • [9]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与思考[J]. 王智. 商场现代化, 2011(31)
  • [10]新时期的税务形象 ——基于四种报纸的报道分析[D]. 杨海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去年全国税收超过1.7万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