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与石墨化铸铁副乳化液润滑滑动磨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庆云[1](2016)在《多种填料改性PTFE三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三层复合材料在机械工程,汽车制造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客户们对其要求也更为苛刻,既要其摩擦学性能不断提升,又要求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表层的结合强度。在这一背景下,本课题展开了对PTFE基三层复合自润滑材料的研究,以常用的无机材料石墨,二硫化钼以及有机材料聚酰亚胺和聚苯酯作为填料,对填料的单独复合或协同复合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运用成熟工业化的三层复合材料生产设备与技术工艺,制备出合格的摩擦磨损实验样品,利用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实际工况中干摩擦、预浸油的条件进行了摩擦磨损实验,利用超声波冲击仪,对试样的表层结构进行结合强度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试样的表面特性进行分析,结合试验结果探讨了不同配方材料的摩擦磨损和表层材料结合度机理,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无机填料的加入能够明显改善材料的摩擦性能,但是会降低材料的耐磨性能和结合强度;2、有机填料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和结合强度,对材料的摩擦性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聚酰亚胺对材料的结合强度提高更明显;3、多组分填料共同添加,更利于摩擦过程中转移膜的形成和稳定,大幅的增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各种填料间相互耦合协同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各填料自身耐磨减磨的特性,增强材料的结合强度。
翟江[2](2012)在《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泵是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中的关键元件。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多级离心泵、往复泵相比,基于水液压技术的全水润滑轴向柱塞结构的海水淡化高压泵具有效率高、噪音低、体积小、易维护等优点,适合在中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中使用。本文以研制中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中使用的高压轴向柱塞泵为目标,开展泵的特性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为水介质轴向柱塞机械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本文考虑了泵在工作过程中因海水的可压缩性、高饱和蒸汽压诱发空化等引起的弹性模量、密度、动力粘度等流体属性的变化,建立了泵柱塞腔压力、泵柱塞腔内部空化、泵柱塞腔吸排水流量、泵进出口流量、泵关键摩擦副内泄漏流量和泵出口压力的动态模型。与不考虑流体属性变化的模型相比,该模型避免了仿真过程中绝对压力出现负值等现象,并能对柱塞腔内的空化、泵进口压力过低造成的吸空进行估计。根据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的主要工作参数,通过对低粘度海水润滑下完全平衡型滑靴副缝隙流动的流态分析,得到了完全平衡型滑靴副中固定阻尼区域一般处于湍流状态,可变阻尼一般处于层流状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全平衡型滑靴副的设计。考虑到滑靴体工程塑料覆盖层在高压水流下的微小变形对流动区域压力场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流固耦合数值分析的修正方法。在国内成功研制出适用于中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高压轴向柱塞泵,该泵采用全水润滑端面配流结构,额定工作压力为8MPa,额定转速为1500rpm。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泵在额定工况下输出的实际流量超过110L·min-1,总效率超过80%。在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泵性能稳定、可靠性高,能够在中小型海水淡化工程中替代同类进口产品。第一章介绍了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中高压泵技术的现状,分析了轴向柱塞结构高压泵的优势,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建立了海水主要流体属性随压力变化的模型,通过与轴向柱塞泵压力流量特性方程组相结合,得到了基于海水流体属性的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压力流量特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值计算分析了泵的空化、压力、流量、泄漏和效率等特性。第三章建立了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工作过程的动态CFD模型,对泵内部的空化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在不同的泵入口压力条件下,获得了泵内空化发生的位置和作用时间、柱塞腔吸排海水流量、泵出口截面的质量流量和平均压力脉动等特性。第四章讨论了海水润滑滑靴副的设计方法,推导了海水润滑完全平衡型滑靴副的设计计算公式。对采用了低弹性模量工程塑料的完全平衡型滑靴副的结构场和流场进行了流固耦合分析,讨论了微小弹性变形对其静压支承性能的影响。第五章分析了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主要零件的动力学特性,获得了泵关键摩擦副的动态pv值数据。建立了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的虚拟样机,综合分析了泵主要零件的动力学特性、泵的压力流量特性,获得了主要零件的动态等效应力和变形位移等数据。第六章在水润滑条件下对多种耐蚀金属与聚醚醚酮配对进行了摩擦学试验,获得了相应的摩擦磨损数据,分析了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为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关键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第七章介绍了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样机的主要加工工艺过程,对加工完成的样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完成性能试验的样机进行了实际应用。第八章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秦泗栋[3](2010)在《灰铸铁干滑动摩擦行为与磨损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灰铸铁以其成本低廉,工程性能优良被广泛应用于刹车片、汽缸套、活塞环、机床导轨等有耐磨性要求的领域。但是与钢相比,针对灰铸铁摩擦行为的规律以及磨损机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的工况条件也相对局限,关于灰铸铁的摩擦磨损理论还有待完善。本文以钢-铸铁配副,利用销盘式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外部工况因素和内部组织因素对灰铸铁磨损行为的影响,并利用XRD、SEM、EDS等测试手段初步探讨了灰铸铁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温度下,随着磨损载荷增大,磨损率先缓慢增加,随后快速增大,最后又显着放缓的变化规律;平均摩擦系数则表现出先快速降低,随后逐渐趋于某一相对稳定值。常温下磨损时,磨面主要为Fe基体,磨损机制主要是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当载荷足够大时会出现明显的机械破坏。200℃环境下摩擦表面主要为Fe基体和少量以Fe3O4形式存在的氧化物,呈不连续的氧化物膜,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和轻微氧化磨损,当载荷足够大时,出现块状剥落。400℃环境下,磨损表面形成连续氧化物膜,可覆盖整个摩擦表面,当磨损施加载荷较小时,磨损主要以轻微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机制为主;随着磨损载荷的增加,磨损机制随之转变为氧化严重磨损和疲劳磨损,磨损载荷继续增大则会发生块状剥落和塑性挤出。
曹同坤[4](2005)在《自润滑陶瓷刀具的设计开发及其自润滑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次提出了自润滑陶瓷刀具的概念,即:在陶瓷刀具基体内加入固体润滑剂来改善其摩擦学性能。以Al2O3/TiC陶瓷作为基体,以固体润滑剂作为添加剂,研制成功了自润滑陶瓷刀具,并对其设计理论、热压工艺、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摩擦磨损特性、自润滑机理及切削过程中的减摩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对刀具切削加工的摩擦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组成原则,对自润滑刀具进行了摩擦学设计,建立了自润滑刀具的减摩模型,当刀具表面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时能够降低摩擦系数,即使自润滑膜未完全覆盖摩擦表面也能起到一定的减摩作用。通过对自润滑刀具材料的物理化学相容性分析计算,确定了固体润滑剂的极限含量,理论上计算了固体润滑剂的最佳含量。对自润滑刀具材料进行了微观结构设计,指出了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固体润滑剂颗粒与陶瓷基体颗粒的半径比应在0.225≤r/R≤0.414范围内。 采用热压工艺,以Al2O3/TiC作为基体,以固体润滑剂MoS2、BN和CaF2作为添加剂,制备出了Al2O3/TiC/MoS2、Al2O3/TiC/BN和Al2O3/TiC/CaF2自润滑陶瓷材料。其中,Al2O3/TiC/BN材料性能最差,这是由于BN在热压过程中与Al2O3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AlN,由于AlN与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差别较大,导致大量裂纹的产生所致。Al2O3/TiC/MoS2材料性能也较差,主要是由于MoS2的熔点低容易在高温下熔融析出,同时在热压高温下MoS2容易发生分解,这导致材料产生较多的气孔所致。与Al2O3/TiC/BN和Al2O3/TiC/MoS2陶瓷材料相比,Al2O3/TiC/CaF2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各组分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最佳性能为抗弯强度673MPa,硬度为16.1GPa,断裂韧性3.6MPam1/2。 系统研究了CaF2含量和试验条件对Al2O3/TiC/CaF2(ATF)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TF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摩擦系数随CaF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CaF2含量为10%时,其磨损率最小。自润滑陶瓷材料的摩擦系数随载荷和速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磨损率随载荷的增大而呈增大,随速度的增大而呈现出下降趋势;ATF自润滑陶瓷材料与钢和硬质合金分别配副时,其摩擦系数相差不大;在低速下,ATF自润滑陶瓷材料与硬质合金配副时的磨损率小于与钢配副时的磨损率,而在高速下,ATF自润滑陶瓷材料与硬质合金
斯松华,方亮[5](2001)在《陶瓷与灰铸铁配副在水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文中指出比较了在蒸馏水润滑下Si3N4 、Al2 O3陶瓷与灰铸铁副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 :Al2 O3陶瓷的磨损体积远小于Si3N4 ,但与Si3N4 配副时灰铸铁的磨损体积明显小于与Al2 O3配副时的磨损体积 ,其摩擦系数也较小 (0 .0 2 )。用SEM观察发现Al2 O3 陶瓷磨擦表面粗糙 ,有少量的转移膜形成 ;而Si3N4 磨擦表面光滑 ,与其对应的灰铸铁磨面上存在含石墨的润滑膜。
斯松华,方亮[6](2001)在《水润滑下陶瓷与灰铸铁副的滑动磨损特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在蒸馏水润滑下 Si3N4、 Al2O3陶瓷与灰铸铁副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 Al2O3陶瓷的磨损体积损失远小于 Si3N4的,但灰铸铁与 Si3N4配副时的磨损体积损失却大大小于与 Al2O3配副时的,其摩擦系数也很小( 0.02)。用 SEM观察磨损形貌,发现灰铸铁与 Si3N4配副时 Si3N4磨面极其光滑,与其对应的灰铸铁磨面上存在含石墨的润滑膜。
斯松华,方亮[7](2001)在《陶瓷与石墨化铸铁副乳化液润滑滑动磨损研究》文中指出在室温下、以乳化液为润滑剂,使用环-块磨损试验机进行了 Al2O3、 ZrO2及 Si3N4三种工程陶瓷与球墨铸铁、灰铸铁配副的滑动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陶瓷磨损体积依次增加的顺序为 Al2O3→ ZrO2→ Si3N4,且陶瓷的磨损体积与铸铁的硬度成正比;而铸铁无论与何种陶瓷配副,灰铸铁的磨损体积大于球墨铸铁,马氏体基体铸铁的磨损体积反而大于珠光体基体铸铁。
斯松华,方亮,周庆德[8](2000)在《球墨铸铁与Al2O3陶瓷的滑动摩擦磨损》文中认为研究了球墨铸铁与 Al2 O3 陶瓷配副在空气、蒸馏水、乳化液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 ,随着空气、蒸馏水、乳化液和油润滑顺序 ,Al2 O3 陶瓷和铸铁副的摩擦系数及各自的磨损量都逐渐降低。对 Al2 O3 磨面进行形貌及能谱分析 ,发现在干摩擦条件下 Al2 O3 磨面有大量球铁或钢的转移物组成的迁移膜 ,在润滑条件下则没有。在空气和蒸馏水润滑下 ,铸铁中石墨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润滑减磨作用 ,而在乳化液和油润滑下石墨难以发挥其润滑作用。
斯松华,方亮,高义民,周庆德[9](1996)在《灰铸铁与Al2O3副的摩擦磨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M-200环-块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工程陶瓷Al2O3与灰铸铁配副在空气、蒸馏水、乳化液和油润滑条件下摩擦磨损特性,并与0.8%C钢(T8)做比较,探讨铸铁中石墨对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空气、蒸馏水、乳化液和油这一润滑顺序,Al2O3陶瓷和铸铁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都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在空气和蒸馏水润滑下,铸铁中石墨能起固体润滑剂作用,而在乳化液和油润滑下,石墨不能发挥其固体润滑剂作用.
二、陶瓷与石墨化铸铁副乳化液润滑滑动磨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与石墨化铸铁副乳化液润滑滑动磨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种填料改性PTFE三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滑动轴承及其主要材料概述 |
1.2 自润滑复合材料轴承的研究及应用 |
1.2.1 自润滑轴承的概念 |
1.2.2 自润滑复合材料轴承的优点 |
1.2.3 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
1.3 PTFE基自润滑复合材料概述 |
1.3.1 PTFE材料的特点介绍 |
1.3.2 改性PTFE三层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
1.3.3 PTFE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PTFE三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试验测试 |
2.1 PTFE三层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 摩擦磨损试验测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条件 |
2.3 超声波失重实验 |
2.3.1 实验设备 |
2.3.2 实验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的填料配比对PTFE三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 三层复合材料的配方 |
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2.1 石墨的添加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2 二硫化钼的添加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3 石墨和二硫化钼双组分填料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4 聚酰亚胺的添加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5 聚苯酯的添加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6 多种填料协同添加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填料的PTFE基三层复合材料摩擦磨损及结合强度机理分析 |
4.1 不同填料的加入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1.1 石墨的加入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1.2 二硫化钼的加入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1.3 聚酰亚胺的加入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1.4 聚苯酯的加入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1.5 多元填料协同作用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2 不同填料的加入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1 石墨的加入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 |
4.2.2 二硫化钼的加入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3 聚酰亚胺的加入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4 聚苯酯的加入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5 多元填料协同作用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6 台阶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摘要 |
1.1 概述 |
1.2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1.3.1 水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 |
1.3.2 水液压轴向柱塞泵技术的发展 |
1.3.3 水液压轴向柱塞泵基础研究现状 |
1.3.4 文献总结 |
1.4 关键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海水流体属性的泵压力流量特性模型 |
摘要 |
2.1 引言 |
2.2 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的结构 |
2.3 泵压力流量特性的建模 |
2.3.1 建模的基本原理 |
2.3.2 柱塞的轴向运动和位移 |
2.3.3 柱塞腔的压力和流量特性 |
2.3.4 泵的压力和流量特性 |
2.4 海水介质流体属性的建模 |
2.5 考虑海水流体属性后泵压力流量模型的修正 |
2.6 模型的数值仿真 |
2.6.1 计算方法 |
2.6.2 仿真参数 |
2.7 计算结果及讨论 |
2.7.1 海水介质的流体属性 |
2.7.2 柱塞腔内的动态压力 |
2.7.3 柱塞腔内的空化 |
2.7.4 柱塞腔内的流量 |
2.7.5 泵的出口动态压力 |
2.7.6 泵的出口流量 |
2.7.7 泵关键摩擦副的内泄漏流量 |
2.7.8 泵的进口流量 |
2.7.9 泵的容积效率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泵内部空化流动的数值模拟 |
摘要 |
3.1 引言 |
3.2 泵内空化流动的流体力学模型 |
3.3 数值计算 |
3.3.1 网格划分 |
3.3.2 边界条件 |
3.3.3 计算方法 |
3.3.4 仿真参数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1 柱塞腔内的空化 |
3.4.2 配流盘上的空化 |
3.4.3 柱塞腔吸排海水质量流量 |
3.4.4 柱塞腔内平均压力 |
3.4.5 泵的出口质量流量 |
3.4.6 泵的出口平均压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水润滑滑靴副的设计及其流固耦合分析 |
摘要 |
4.1 引言 |
4.2 海水润滑滑靴副的设计 |
4.2.1 剩余压紧力法 |
4.2.2 完全平衡法 |
4.2.2.1 滑靴副流动区域的流态分析 |
4.2.2.2 固定阻尼孔的压力流量关系 |
4.2.2.3 水膜厚度和压降系数 |
4.2.2.4 设计实例 |
4.3 海水润滑完全平衡型滑靴副的流固耦合分析 |
4.3.1 滑靴副流动域模型 |
4.3.1.1 控制方程 |
4.3.1.2 网格划分 |
4.3.1.3 求解方法 |
4.3.2 滑靴体固体域模型 |
4.3.2.1 力学方程 |
4.3.2.2 网格划分 |
4.3.2.3 求解方法 |
4.3.3 流固耦合计算 |
4.3.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4.1 滑靴副结构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4.2 滑靴副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泵的动力学分析及虚拟样机技术 |
摘要 |
5.1 引言 |
5.2 泵主要零件的动力学分析 |
5.2.1 柱塞滑靴组件的受力分析 |
5.2.2 缸体对配流盘的作用力 |
5.2.3 主轴的驱动力矩 |
5.2.4 主要零件受力的计算 |
5.3 泵关键摩擦副的PV值分析 |
5.3.1 柱塞副pv值的分析 |
5.3.2 滑靴副pv值的分析 |
5.3.3 流副pv值的分析 |
5.3.4 关键摩擦副pv值的计算 |
5.4 泵的虚拟样机技术 |
5.4.1 泵虚拟样机的建立 |
5.4.1.1 机械模型 |
5.4.1.2 压力流量模型 |
5.4.1.3 机械模型和压力流量模型之间的接口 |
5.4.2 虚拟样机运行设置 |
5.4.3 虚拟样机运行的结果及分析 |
5.4.3.1 缸体的转动速度 |
5.4.3.2 柱塞体的轴向运动 |
5.4.3.3 滑靴体沿斜盘的运动 |
5.4.3.4 柱塞体的轴向受力 |
5.4.3.5 柱塞体的径向受力 |
5.4.3.6 滑靴体受力 |
5.4.3.7 缸体的径向受力 |
5.4.3.8 配流盘的压紧力 |
5.4.3.9 主轴的扭矩 |
5.4.3.10 单柱塞腔内的动态压力和流量 |
5.4.3.11 泵的出口压力和流量 |
5.4.3.12 主轴和柱塞的动态应力 |
5.4.3.13 配流盘的应力和轴向变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润滑下耐蚀金属与聚醚醚酮的摩擦学试验 |
摘要 |
6.1 引言 |
6.2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
6.2.1 试验条件 |
6.2.2 试验材料的制备 |
6.2.2.1 耐蚀金属试件 |
6.2.2.2 聚醚醚酮试件 |
6.2.3 试验步骤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1 AISI 431不锈钢与聚醚醚酮配对 |
6.3.1.1 摩擦系数 |
6.3.1.2 磨损质量 |
6.3.1.3 磨擦表面形貌分析 |
6.3.1.4 试验总结 |
6.3.2 SAF 2507不锈钢与聚醚醚酮配对 |
6.3.2.1 摩擦系数 |
6.3.2.2 磨损质量 |
6.3.2.3 磨擦表面形貌分析 |
6.3.2.4 试验总结 |
6.3.3 17-4PH不锈钢与聚醚醚酮配对 |
6.3.3.1 摩擦系数 |
6.3.3.2 磨损质量 |
6.3.3.3 磨擦表面形貌分析 |
6.3.3.4 试验总结 |
6.3.4 TC4钛合金与聚醚醚酮配对 |
6.3.4.1 摩擦系数 |
6.3.4.2 磨损质量 |
6.3.4.3 磨擦表面形貌分析 |
6.3.4.4 试验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泵样机的加工工艺、性能试验及应用 |
摘要 |
7.1 引言 |
7.2 泵的主要技术指标 |
7.3 泵样机的加工工艺 |
7.4 泵样机的性能试验 |
7.4.1 试验系统 |
7.4.2 试验过程 |
7.4.2.1 跑合试验 |
7.4.2.2 加载试验 |
7.4.2.3 长期试验 |
7.5 泵样机的应用 |
7.5.1 实验室试用 |
7.5.2 实际应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灰铸铁干滑动摩擦行为与磨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灰铸铁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
1.2.1 灰铸铁磨损规律的研究 |
1.2.2 灰铸铁磨损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灰铸铁磨损机理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过程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2.2 磨损实验及流程 |
2.3 性能测试及微观分析 |
3 灰铸铁磨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 |
3.1 工况因素对灰铸铁磨损性能的影响 |
3.1.1 不同环境温度和载荷下灰铸铁的摩擦学特性 |
3.1.2 不同环境温度和摩擦速度下灰铸铁的磨损 |
3.1.3 不同滑动距离下灰铸铁的磨损 |
3.2 组织因素对灰铸铁磨损性能的影响 |
3.2.1 石墨形态对铸铁磨损性能的影响 |
3.2.2 基体组织对灰铸铁磨损性能的影响 |
4 灰铸铁磨损机理的探讨 |
4.1 常温下灰铸铁的磨损 |
4.1.1 磨屑分析 |
4.1.2 磨损面剖面分析 |
4.1.3 磨损机理 |
4.2 环境温度200℃下灰铸铁的磨损 |
4.2.1 磨屑分析 |
4.2.2 磨损面剖面分析 |
4.2.3 磨损机理 |
4.3 环境温度400℃下灰铸铁的磨损 |
4.3.1 磨屑分析 |
4.3.2 磨损面剖面分析 |
4.3.3 磨损机理 |
4.4 灰铸铁特有的磨损形式 |
4.4.1 "表层失效"磨损形式 |
4.4.2 "玫瑰形貌"磨损形式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自润滑陶瓷刀具的设计开发及其自润滑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切削润滑原理与润滑方式 |
1.2.2 固体润滑剂的研究现状 |
1.2.3 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4 影响自润滑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设计理论 |
2.1 改善刀具切削加工润滑性能的途径 |
2.1.1 切削加工时的摩擦特点 |
2.1.2 改善刀具切削加工润滑性能的途径 |
2.2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设计原则 |
2.3 自润滑刀具的摩擦学设计 |
2.4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化学相容性分析与计算 |
2.5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组分设计 |
2.5.1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中固体润滑剂的极限体积含量 |
2.5.2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润滑组元含量的确定 |
2.6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制备、物理机械性能与微观结构 |
3.1 自润滑陶瓷材料的制备 |
3.1.1 原料的处理 |
3.1.2 制备工艺 |
3.2 性能测试 |
3.2.1 相对密度的测定 |
3.2.2 维氏硬度的测量 |
3.2.3 抗弯强度的测定 |
3.2.4 断裂韧性的测定 |
3.3 自润滑陶瓷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微观结构 |
3.3.1 Al_2O_3/TiC/h-BN自润滑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 |
3.3.2 Al_2O_3/TiC/MoS_2自润滑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 |
3.3.3 Al_2O_3/TiC/CaF_2自润滑陶瓷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微观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4.1 摩擦磨损实验方法 |
4.2 CaF_2含量对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
4.3 试验条件对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
4.3.1 载荷的影响 |
4.3.2 摩擦速度的影响 |
4.3.3 摩擦副的影响 |
4.3.4 摩擦距离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自润滑机理研究 |
5.1 自润滑材料的减摩理论 |
5.1.1 具有表面膜的粘合摩擦理论 |
5.1.2 边界润滑机理 |
5.1.3 摩擦的原子模型 |
5.2 Al_2O_3/TiC/CaF_2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润滑膜的成分、微观结构及形成机理 |
5.3 Al_2O_3/TiC/CaF_2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润滑膜的转移及自润滑机理 |
5.4 Al_2O_3/TiC/CaF_2自润滑刀具材料的润滑膜的损坏机理 |
5.4.1 自润滑膜的应力分析 |
5.4.2 自润滑膜的损坏机理 |
5.4.3 硬颗粒对自润滑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润滑陶瓷刀具切削过程中的减摩机理研究 |
6.1 试验条件 |
6.2 Al_2O_3/TiC/CaF_2自润滑陶瓷刀具切削过程中的减摩机理 |
6.2.1 连续切削铸铁 |
6.2.2 连续切削45#钢 |
6.2.3 切削过程中自润滑膜的减摩模型及磨损过程的演变规律 |
6.3 自润滑陶瓷刀具后刀面的磨损机理 |
6.3.1 连续切削球墨铸铁 |
6.3.2 连续切削45#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陶瓷与灰铸铁配副在水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 结 论 |
(8)球墨铸铁与Al2O3陶瓷的滑动摩擦磨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润滑条件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
3.2 球铁中石墨对摩擦副磨损的影响 |
4 结 论 |
四、陶瓷与石墨化铸铁副乳化液润滑滑动磨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种填料改性PTFE三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薛庆云. 浙江大学, 2016(07)
- [2]海水淡化高压轴向柱塞泵的关键技术研究[D]. 翟江. 浙江大学, 2012(01)
- [3]灰铸铁干滑动摩擦行为与磨损机理研究[D]. 秦泗栋. 江苏大学, 2010(05)
- [4]自润滑陶瓷刀具的设计开发及其自润滑机理研究[D]. 曹同坤. 山东大学, 2005(08)
- [5]陶瓷与灰铸铁配副在水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J]. 斯松华,方亮. 机械工程材料, 2001(07)
- [6]水润滑下陶瓷与灰铸铁副的滑动磨损特性[J]. 斯松华,方亮.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1(02)
- [7]陶瓷与石墨化铸铁副乳化液润滑滑动磨损研究[J]. 斯松华,方亮.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1(01)
- [8]球墨铸铁与Al2O3陶瓷的滑动摩擦磨损[J]. 斯松华,方亮,周庆德. 机械工程材料, 2000(04)
- [9]灰铸铁与Al2O3副的摩擦磨损研究[J]. 斯松华,方亮,高义民,周庆德.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