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蔡氏电路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反馈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健博[1](2021)在《若干忆阻混沌电路的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混沌理论研究的深入,目前为止已经衍生出大量的交叉学科,如混沌生物学、混沌经济学、混沌电子通信等。混沌保密通信的核心就是混沌电路设计与控制,被应用于产生所需的复杂混沌信号。忆阻混沌电路更易出现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对通信等领域而言信号越复杂对保密通信越有利,因此对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控制问题的研究有巨大的价值。本文以混沌记忆系统、三阶忆阻BPF混沌电路系统、基于有源BPF的忆阻蔡氏电路系统及四阶忆阻电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线性反馈控制、自适应反馈控制、基于反馈线性化的轨迹跟踪控制等方法对上述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内容如下:针对混沌记忆系统,分别应用线性反馈控制方法、自适应反馈控制方法以及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控制器。首先,利用MATLAB绘制出系统的相轨图与时域波形图用来表征其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然后,在系统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不同的控制器,并利用劳斯-赫尔维茨判据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层面的证明;最后,为了验证所设计的控制器对于系统的控制效果,给出了施加控制器后的系统时域波形图,可看出受控系统最终趋于稳定。针对三阶忆阻BPF混沌电路系统,分别应用线性反馈控制方法和自适应反馈控制方法设计了增强反馈控制器和自适应反馈控制器。首先,利用MATLAB绘制三阶忆阻BPF混沌电路系统的相轨图以用来表征其丰富的动力学行为;然后,在系统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设计增强反馈控制器以及自适应反馈控制器,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和劳斯-赫尔维茨判据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层面的证明;最后,为了验证设计的控制器对于该系统的控制效果,利用MATLAB绘制了施加控制器后的系统的时域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受控系统最终趋于稳定。针对基于有源BPF忆阻蔡氏电路系统,分别应用线性反馈控制方法和自适应反馈控制方法设计了线性反馈控制器和自适应反馈控制器。首先,利用MATLAB绘制基于有源BPF的忆阻蔡氏电路系统的相轨图以表征其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然后,在系统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一般线性反馈控制器以及自适应反馈控制器,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和劳斯-赫尔维茨判据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层面的证明;最后,为了验证设计的控制器对于该系统的控制效果,利用MATLAB绘制了施加控制器后的系统的时域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受控系统最终趋于稳定。针对四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分别应用线性反馈控制方法和自适应反馈控制方法研究其控制问题。首先,利用MATLAB绘制四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相轨图以表征其丰富的动力学行为;然后,在系统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设计错位反馈控制器以及自适应反馈控制器,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和劳斯-赫尔维茨判据对其可行性进行理论层面的证明;最后,为了证实设计的控制器对于该系统的控制效果,利用MATLAB绘制了施加控制器后的系统的时域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受控系统最终趋于稳定。
蒋成成[2](2021)在《不确定蔡氏电路系统自适应补偿控制方法研究及电路设计》文中认为蔡氏电路是一个典型非线性电路,其内部充满不确定性,可以产生丰富的混沌现象。混沌现象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其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经济学、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蔡氏电路在混沌理论和非线性电路之间建立联系,虽然此电路结构简单,但以其为控制对象,研究控制策略对电路中的不确定性和混沌现象进行补偿和同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混沌现象在各类电路系统中的工程应用。此外,关于不确定性控制策略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非线性电路系统。本文以蔡氏电路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针对系统中不确定性的自适应补偿控制方法及硬件电路设计方案。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对于单个受有界扰动影响的蔡氏电路系统,基于自适应技术设计补偿控制器消除不确定性对系统状态的影响,保证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此外,给出自适应补偿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实现方案,并基于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验证该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第二,针对由多个受有界扰动影响的蔡氏电路耦合而成的复杂网络,为了降低设计的保守性,提供一种广义同步误差模型综合强同步和弱同步的特点。以该模型为基础,利用自适应技术构建牵制约束控制器和耦合强度调节器,从而消除有界扰动影响,实现受扰蔡氏电路网络有界同步。基于李雅普诺夫定理证明上述有界同步结果的正确性。此外,文中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详细给出牵制约束控制策略和耦合强度调节策略的硬件电路实现方案。最后,基于Matlab和Multisim的仿真比较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控制方法和调节策略的有效性。
都祯淑[3](2021)在《具有三个二次项的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控制》文中指出混沌在非线性的科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Lorenz-Stenflo系统来源于大气模型,通过添加交叉项可以得到具有三个二次项的改进的Lorenz-Stenflo混沌系统.混沌的产生往往意味着系统结构的不稳定,导致不可预测的甚至是灾难性的结果.因此,设定受控的系统并选取恰当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针对具有三个二次项的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首先给出了单输入的线性反馈控制律,基于Hurwitz判据和Hartman-Grobman定理给出了系统渐近稳定的条件,验证了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其次,验证了系统可反馈线性化,给出了系统输入-状态线性化满足的条件和单输入非线性反馈控制律.再次,针对带有不确定参数的具有三个二次项的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基于Lyapunov稳定性提出了自适应控制律及参数估计更新律,证明了受控系统在平衡点的渐近稳定性.此外,对由两个改进的Lorenz-Stenflo超混沌系统构成的带不确定参数的驱动-响应系统,给出了自适应控制律和参数估计更新律,验证了驱动-响应系统的广义函数投影同步的稳定性.数值仿真表明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谭学刚[4](2020)在《基于事件驱动策略的网络化系统同步控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网络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的相互融合,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广泛的应用于交通控制、航空航天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对一个实际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由于节点规模庞大,网络中器件(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及执行器等)需要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与共享,才能执行所设定的控制协议,完成相应的协同控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保证节点间良好的信息交互是实现控制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带宽、通信成本及网络节点自身能量都受到限制,为了保证节点间协同任务的顺利执行,需要为网络化系统设计合理的信息传输与共享协议。与时间触发采样控制方法相比,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控制策略在降低通信频率、缓解数据传输带宽压力、节约系统资源等方面有着显着的优势。事件驱动控制本质上归为混杂控制领域,但其理论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分析工具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此外,由于网络化系统通讯拓扑容易受到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节点间信息交互时出现时延、丢包、乱序等情形。这给网络化系统事件驱动条件的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相应协同控制理论分析的难度。因此,加强对网络化系统事件触发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从事件触发控制协议的设计和同步控制的理论分析方面展开研究,建立相应的同步判据和算法框架,具体内容及主要贡献如下:(1)讨论了有向通信拓扑下一类领导-追随者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事件触发脉冲同步控制协议的设计问题。实现了对多智能体系统异步、非周期的控制,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根据脉冲微分方程理论、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框架和不等式技巧,建立了该分布式事件驱动脉冲控制策略下的领导-追随者多智能体系统同步判据,给出排除了芝诺现象的理论分析。为了避免智能体间的连续通信,在分布式事件触发基础上设计了只依赖于采样信息的分布式自触发脉冲同步控制协议。此外,本文还设计了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领导-追随者多智能体系统脉冲同步控制的算法框架,并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2)在静态分布式自触发脉冲同步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内部动态变量,为一类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设计了基于动态自触发机制的分布式脉冲同步控制协议。在排除芝诺现象的同时,从理论上证明了多智能体系统在该动态自触发机制下的采样频率明显低于相应静态自触发策略。因此,所设计动态自触发机制不仅避免了智能体间的连续通信问题,同时降低了采样频率,从更大程度上降低多智能体系统资源的消耗。此外,讨论了随机脉冲增益的多智能体系统脉冲同步控制问题,将脉冲增益从常值情形推广到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情形。解决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同步性能对常值脉冲增益敏感的问题,进一步放宽了对脉冲增益的限制,降低了系统的保守性,拓宽了动态分布式自触发脉冲控制的应用范围。(3)研究了多智能体系统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完全分布式同步控制协议的设计问题。首先,利用完全连通的简单图的代数连通度的下界可以由一个依赖于节点个数的值估计的性质,设计了基于动态事件驱动机制的分布式控制协议,获得了不依赖于通信拓扑拉普拉斯矩阵或其特征值信息的同步判据。由于该同步判据只利用了节点个数信息,使得其矩阵不等式的维度大幅降低,因而降低了求解相关参数的计算量。随后,将通信拓扑由简单图情形推广至有权无向连通图情形,研究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完全分布式事件驱动同步控制问题,设计了相应的事件驱动协议和自触发机制的触发条件,建立了不依赖于通信拓扑节点个数、拉普拉斯矩阵以及其特征值等全局信息的同步条件。在保持通信拓扑连通前提下,即使多智能体系统中存在节点增删以及拓扑切换等情形,所设计的完全分布式控制协议仍然能够保证多智能体系统的同步性能,不需要重新设计。这极大的拓展了同步控制算法的应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研究了一类主从非线性系统的混沌同步控制问题。首先为主从蔡氏电路系统设计了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脉冲同步控制协议,建立了相应的同步准则。随后探讨了基于周期自触发脉冲控制的主从神经网络的混沌同步控制问题,获得了关于混沌同步的充分条件,提出了主从神经网络关于周期自触发脉冲同步的算法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图像保护中。设计了基于周期自触发采样机制的主从神经网络脉冲混沌同步数字图像加密算法,成功实现了对数字图像的加密和解密操作。所设计的周期自触发脉冲控制方法具有设计简单、易实现、收敛快等优点。并且由于所提出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的密钥空间大于传统的混沌加密算法,因而加密的安全性更高。
章智凯[5](2020)在《输出受约束系统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实际控制系统出于物理器件局限性、性能和安全需要等因素考虑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约束条件的限制。如果系统运行过程中这些约束条件得不到满足,将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造成不稳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控制领域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人们对控制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实际需求和理论挑战的驱动下,输出受约束系统的控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动态面控制是在经典Backstepping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主流非线性控制设计方法。它具有Backstepping方法的优点而克服了其固有的“复杂性爆炸”缺陷,因此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都备受青睐。然而,基于现有动态面控制方法所设计控制器稳定性条件与系统的初始条件、参考输入都密切相关,控制器参数取值范围无法明确给出。另外,最终控制精度也依赖于设计参数取值因而无法事先指定。这些缺点使得控制器实现时设计参数选择尤为棘手,给设计者带来不便。基于现有动态面控制方法对输出受约束系统设计会使控制参数选择和系统调试难度进一步增大,且参数取值还会对初始输出可行区域大小产生影响。考虑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对输出受约束的不确定下三角非线性系统控制进行研究,并将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应用于考虑攻角约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控制设计。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克服现有动态面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这种改进方法在传统Backstepping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器避免对虚拟控制律进行复杂的求导运算,同时结合带有平坦区域的Lyapunov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基于该方法所设计的控制器不但可以保证闭环系统所有信号一致最终有界和跟踪误差收敛到事先指定精度,而且稳定性条件也与系统的初始条件、参考输入无关,控制参数取值范围可以明确给出。因此,控制器实现时设计者只需从参数可行范围内自由取值以提高闭环系统动态性能。数值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输出受时变非对称约束的不确定严格反馈系统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时变非对称障碍Lyapunov函数的和基于非线性映射(Nonlinear Mapping,NM)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案。所得控制器能在保证输出约束满足前提下使得系统输出以指定精度跟踪参考信号,且闭环系统所有信号一致最终有界。与已有结果相比,所提的两种控制方案都能将初始输出可行区域扩大为整个约束区间,放宽对初始条件要求,并且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可以明确给定。其中,基于NM的设计所得控制器结构简单,便于设计者使用。仿真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约束控制方案的有效性。3.利用基于NM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研究了输出受约束的不确定纯反馈系统的跟踪控制。从解决非仿射特性带来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两种控制方案。一种是利用系统变换将非仿射系统转化为严格反馈系统,继而按照严格反馈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约束控制器。另一种是直接利用纯反馈系统本身结构,结合新型坐标变换进行设计。借鉴“最少学习参数”的思想,通过估计每一步设计中不确定参数的最大值而不是参数本身,既可以减少在线调节参数个数,又能一定程度避免过参数化问题。所得的控制器结构简单,计算量小,还克服了现有结果中常见的控制器循环结构问题以及基于逼近器方法的缺点。仿真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正确性与有效性。4.将基于NM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拓展应用于解决状态不可测系统的输出约束控制问题。针对输出受约束的参数输出反馈系统,构造降阶K-滤波器估计不可测状态,在高频增益符号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下分别设计控制器,并给出了闭环系统严格的稳定性分析。所提输出反馈控制策略的整个设计过程只含ρ步(ρ为系统相对阶),且只有第一步需要对不确定参数进行估计,因此显着地降低了控制设计的复杂程度,所得控制器的结构也十分简单。特别地,针对高频增益符号未知情形,结合Nussbaum增益技术设计,本文方法还可以避免Nussbaum函数自变量漂移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5.研究了考虑攻角约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控制系统设计问题。将飞行器纵向运动模型拆分为速度子系统和高度子系统,并将攻角约束问题归结为高度子系统中姿态回路输出约束问题,采用攻角反馈实现对其直接控制。根据飞行任务给出速度指令和攻角指令,综合考虑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对速度回路和姿态回路分别建立面向控制设计模型并设计相应的控制律,使得实际飞行速度和攻角分别跟踪各自指令从而完成既定飞行任务。其中,在姿态回路设计时采用基于NM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从理论上严格保证攻角约束满足。闭环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控制器能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盖奕霖[6](2020)在《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非线性科学领域中,人们对混沌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混沌研究方向的重点是如何更好的应用混沌系统,混沌控制的概念既而被提出,其目的是有效的去除存在混沌中的“有害”成分,关于混沌控制现已经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分数阶微积分的引入,分数阶混沌系统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与整数阶混沌系统相比,它具有更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从而使其在系统安全性和信号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分析了分数阶An系统和分数阶Coullet系统在混沌运动中的动力学特性,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两个系统在混沌状态下的阶数范围和参数取值范围。发现分数阶混沌系统存在着不同的运动状态,当分数阶An系统、分数阶Coullet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其混沌吸引子的形态存在着复杂拓扑结构。分别采用线性反馈控制法、参数周期扰动法、周期激励法三种整数阶混沌控制方法,对分数阶An系统和分数阶Coullet系统的混沌进行控制研究。通过对不同方法所添加的控制器的参数调节,实现了两个分数阶系统的混沌控制,并给出了有效控制的参数取值范围。数值计算表明,这三种用于整数阶混沌控制的方法均可以实现对分数阶系统的混沌控制。最后,设计整数阶与分数阶An系统和Coullet系统的电路,利用Multisim仿真得到了整数阶与分数阶系统不同参数下的吸引子,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并对分数阶Coullet系统的线性反馈控制进行了仿真,实现了控制。
朱胜[7](2020)在《一类非线性混沌电路的场耦合同步》文中认为混沌作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丰富的动力学特性,特别是对初始条件微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超混沌系统由混沌系统发展而来,它的动力学特性更加丰富复杂。本文围绕一类低维混沌电路进行展开,重点讨论该电路混沌控制和同步方面的有关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对混沌发展历程及混沌电路特征、混沌控制方法和混沌同步方法做了简单阐述,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法以及不同同步方法间的差异;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混沌系统的若干理论和混沌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几种主要分析方法;第三章则围绕一类混沌电路进行展开,分析了该混沌电路的特性,然后重点研究了该系统的混沌控制问题,对于系统参数已知的情形,利用Routh-Hurwitz准则对系统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来确定不稳定平衡点,并使用单变量线性反馈方法在理论上严格证明了系统达到控制目标时反馈系数的选择原则,数值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将该系统控制到不稳定平衡点;第四章研究四阶混沌电路的同步问题,分别讨论了两个超混沌系统、两个周期系统,以及超混沌系统和周期系统间通过电压、电场以及磁场三种耦合方式下的同步稳定性,发现当全同系统间进行耦合时,系统间可实现完全同步;而非全同系统进行耦合时,发现耦合通道中电容与电感的介入能有效地减少两电路输出的差异,但系统间无法实现完全同步,只能达到间歇同步;计算了耦合通道能耗与耦合强度的分布图来分析系统的功耗与参数的关系,基于电容器耦合的混沌同步源于耦合通道中的电容器能激发时变电场并抽运耦合电路的能量,而电感线圈的耦合在于在耦合通道内诱发时变磁场来抽运耦合电路的能量,调控耦合通道的参数有利于耦合电路中的能量交换以实现系统同步,最后利用电路仿真软件验证了系统同步的稳定性;第五章则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
罗静[8](2020)在《混沌同步控制理论及其电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沌作为非线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电子学、气象学、保密通信和图像加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随着半导体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研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在安全通信和图像加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由于高阶混沌系统比低阶混沌系统具有更强的不可预测性和更复杂的非线性特性,因此高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相同阶混沌同步控制的研究较多,而异阶混沌同步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考虑到异阶混沌系统同步控制的实用性,必须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和收敛速率对混沌同步控制的影响,深入研究不确定性异阶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控制。此外,如何将普通双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扩充到多混沌系统同步控制,使之能为基于多混沌系统同步的安全加密技术提供可靠的保障,也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基于忆阻器的混沌系统因具有更强的伪随机性和更复杂的混沌信号,已成为非线性控制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围绕异阶混沌系统同步控制、多混沌系统同步控制、基于忆阻器的混沌系统同步控制和混沌同步控制电路及其应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与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异阶Rabinovich系统的混沌同步控制,分别利用无源控制和滑模控制理论实现了异阶Rabinovich系统的一种降阶同步控制和一种升阶同步控制。同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证明了混沌同步误差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两种控制方法的优劣,并显示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2)针对参数未知的不确定性异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提出了两种混沌同步控制器,包括自适应控制器和终端滑模控制器。基于自适应律方法,估计了系统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项。通过有限时间稳定性定理,结合自适应控制策略,利用有限时间自适应控制方法和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克服了控制器非线性输入对异阶混沌同步的影响,并分别实现异阶混沌系统的降阶和升阶同步控制。(3)针对不确定性多混沌系统的投影同步控制,讨论了两种混沌同步模式,包括一对多混沌同步和传递混沌同步,并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超螺旋观测器的有限时间混沌同步控制器。基于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利用二次型李雅普洛夫函数,导出了观测器误差系统同步的充分条件,并得到了对系统不确定性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限时间控制器,简化了混沌同步系统模型,并实现了混沌同步误差系统的有限时间收敛。此外,在基于传递混沌同步的基础上,探究了混沌掩盖加密通信方案的可行性,为基于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4)研究了一种基于单一反馈控制器的忆阻器混沌同步控制。通过描述一种基于忆阻器的混沌系统模型,提出了一种单一反馈混沌同步控制器,有利于后续混沌同步控制电路的实现。同时,基于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和最小相位理论,得到了基于单一反馈控制器的混沌同步控制的一个充分条件。此外,利用DNA编码技术,将基于混沌序列加密后的彩色图像进一步编码,提高了图像在加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显示了基于忆阻器混沌同步的图像保密通信的有效性。(5)研究了一种基于忆阻器混沌同步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针对一种基于有源磁控忆阻器的混沌电路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忆阻器混沌电路。经过实际硬件电路测试,其结果验证了忆阻器混沌电路的双涡漩吸引子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所提出的一种单一反馈混沌控制电路,从电路上实现了忆阻器混沌的同步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单一反馈混沌控制可以有效地实现忆阻器混沌的同步控制,且控制器简单有效。此外,在忆阻器混沌同步控制电路的基础上,进行了信号保密通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单一反馈混沌控制同步保密通信方案具有可行性。
熊丽[9](2019)在《一类混沌电路非线性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混沌吸引子相对于低维混沌系统其输出序列具有更高的不可预测性、更大的随机性、更多的李雅普诺夫指数和密钥参数以及更加复杂多变的拓扑结构和演化轨迹,故用于信号加密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非线性元件在构造超混沌电路及网络中具有关键作用,除了常规的非线性电阻,忆阻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的记忆特性的电子元件,因其记忆特性在构造各类非线性电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显着的物理非线性特征被广泛用于研究混沌电路、人工智能、编程电子仪器、保密通讯和神经信息编码。本文结合当前混沌理论在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要求,重点在于研究一类可切换的新型超混沌电路以及包含忆阻器的混沌电路的动力学行为、状态切换特征及其相应动力系统建模、同步稳定性和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测量方法并探索其应用问题。内容包括:(1)针对现有类洛伦兹方程电路族均由五个或五个以上运算放大器构成,电路结构复杂,容易出现不必要的接线错误,设计没有优化等缺陷,首先对基本洛伦兹混沌系统进行改进并研究改进后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反同步控制问题,用三种不同的控制方法分别实现了改进后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反同步。在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四个运算放大器和两个模拟乘法器构成的三阶类洛伦兹4+2型混沌电路,用于解决现有的类洛伦兹混沌电路结构复杂的问题。(2)鉴于新型三阶类洛伦兹4+2型混沌电路只能够输出三个混沌波形和三个二维混沌相图,不能够满足某些需要输出四个混沌波形和六个二维混沌相图的情况。如果要输出六个二维混沌相图,势必要增加电路结构,这又会导致电路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上述新型三阶类洛伦兹4+2型混沌电路的基础上,构造出一种由五个运算放大器和两个模拟乘法器构成的四阶类洛伦兹5+2型超混沌电路,并对所设计的超混沌电路进行优化设计和电路变形,从而构造出一系列相应的具有不同混沌吸引子的四维超混沌系统,并对其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和同步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3)由于类洛伦兹超混沌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有限,具体表现在用模拟电路实现混沌振荡器时很难提高其频率响应。而忆阻器作为可调控的且具有独特记忆功能的小体积、低功耗的非线性器件,在电路中消耗能量,却又不产生能量和功率增益,特别适合应用于高频混沌电路,其对流经电流的记忆功能也是传统的混沌电路元件所不具有的,故它的出现可以显着地推进传统研究。结合忆阻器的物理非线性特性,对特定的一类混沌系统的非线性项采用忆阻器函数来替换,设计出一类广义的包含忆阻效应的混沌电路,经过无量纲变换,借助于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指数计算、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以及耗散性、混沌吸引子、分岔图、庞加莱截面和同步控制等大规模数值研究,对其动力学系统进行研究。并提出“混沌电路缺陷量化指标”,用以检查整个电路的所有动态电路节点的电压是否有电压过高导致限幅的情况,用以验证其混沌输出是否与数学模型一致。(4)针对电流表能够测量通过导线中的直流与低频交流电流,但是不能够测量复杂波形;而示波器能够测量复杂波形,但是只能够测量电压波形而不能够测量电流波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测量各种混沌电路尤其是忆阻混沌电路伏安特性曲线的有源短路线法。并针对一类蔡氏电路和新型忆阻混沌电路,利用所提出的有源短路线法通过电路仿真实验和硬件电路实验成功测量到了其伏安特性曲线,有效地避免了整个忆阻混沌电路的所有动态电路节点的电压过高导致限幅的情况。另外,为了找出适合参数一致的蔡氏电路的各种静态非线性函数电路,在所构造的忆阻混沌电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蔡氏电路各种非线性对比研究平台,并利用有源短路线法产生了五种混沌非线性。(5)鉴于机电设备早期故障信号比较微弱,针对传统检测方法难以准确检测和判断并提取的缺点,以及现有混沌同步保密通信方案的实验电路和测量方法缺乏优化及改进、同步噪声较大、在电路实验时容易出现接线错误和不容易出现调试结果的缺陷,将所提出的新型混沌系统和所设计的混沌电路应用到弱信号检测及保密通信电路中进行探讨研究。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始值极端敏感的特性,将弱信号作为初始值的微弱扰动分别输入到类洛伦兹混沌系统、超混沌系统和忆阻混沌系统,使其受到微弱扰动时也能导致其混沌吸引子轨道发生巨变,从而实现对微弱信号的检测。并提出一种提高传输信号安全性能,改善混沌调制保密通信实验方案的新方法,通过改进实验电路和测量方法来检查电路的综合性能。
卢雪菁[10](2018)在《关于主-从Lur’e型混沌系统同步的若干新判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沌同步问题是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由于混沌同步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应用范围也从物理学拓展到生物医学工程、保密通讯等领域。本文研究了两类Lur’e型混沌系统——混沌蔡氏电路和多螺旋Jerk混沌系统——在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下达到混沌同步的代数型判据问题。主要工作包括:(1)基于Lyapunov稳定性定理,研究了存在通道时延的主-从蔡氏电路(Chua’s Circuits)系统的滞后混沌同步问题。通过运用多项式理论中的斯图姆定理和因式分解定理等工具,严格证明了几种控制增益矩阵情形下的代数型滞后混沌同步判据,并通过与现有文献同类判据的实例比较,验证了这些新判据具有更少的保守性。(2)研究了主-从多螺旋Jerk混沌系统的同步问题,采用绝对稳定性等理论严格证明了一般控制矩阵情形下的频率域同步判据和几种特殊控制矩阵情形下的代数同步判据,并利用斯图姆定理得到了优化的同步判据。实例结果证实了这些新判据的有效性和较少保守性。
二、蔡氏电路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反馈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蔡氏电路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反馈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若干忆阻混沌电路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混沌记忆系统的控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混沌记忆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特性 |
2.3 混沌记忆系统的线性反馈控制 |
2.3.1 一般线性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2.3.2 数值仿真 |
2.3.3 错位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2.3.4 数值仿真 |
2.3.5 增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2.3.6 数值仿真 |
2.3.7 速度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2.3.8 数值仿真 |
2.4 混沌记忆系统的自适应反馈控制 |
2.4.1 自适应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2.4.2 数值仿真 |
2.5 混沌记忆系统的基于反馈线性化的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
2.5.1 轨迹跟踪控制器的设计 |
2.5.2 数值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PF的忆阻混沌电路的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三阶忆阻BPF混沌电路的基本动力学特性 |
3.3 三阶忆阻BPF混沌电路的控制研究 |
3.3.1 增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3.3.2 数值仿真 |
3.3.3 自适应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3.3.4 数值仿真 |
3.4 基于有源BPF的忆阻蔡氏电路的基本动力学特性 |
3.5 基于有源BPF的忆阻蔡氏电路的控制研究 |
3.5.1 线性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3.5.2 数值仿真 |
3.5.3 自适应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3.5.4 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四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特性 |
4.3 四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控制研究 |
4.3.1 错位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4.3.2 数值仿真 |
4.3.3 自适应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4.3.4 数值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不确定蔡氏电路系统自适应补偿控制方法研究及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沌现象简介 |
1.2 不确定性控制技术研究背景 |
1.3 复杂网络同步控制研究背景 |
1.4 控制策略电路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5 本文选题背景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混沌数学定义 |
2.2 蔡氏电路模型 |
2.3 广义同步误差模型 |
2.4 李雅普诺夫定理 |
2.5 符号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受扰蔡氏电路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扰动补偿控制器设计 |
3.3.1 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3.3.2 控制器参数自适应律设计 |
3.3.3 闭环蔡氏电路系统稳定性证明 |
3.4 鲁棒自适应策略电路设计方案 |
3.5 仿真实例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受扰耦合蔡氏电路系统同步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耦合蔡氏电路牵制同步控制器设计 |
4.3.1 牵制同步控制器设计 |
4.3.2 自适应耦合强度调节器设计 |
4.3.3 受扰耦合蔡氏电路网络稳定性证明 |
4.4 仿真实例 |
4.5 牵制同步控制推论 |
4.6 与现有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比较 |
4.7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不确定蔡氏电路系统自适应补偿控制策略电路设计 |
5.1 引言 |
5.2 控制策略电路实现方案可行性分析 |
5.3 牵制同步控制器电路设计 |
5.4 自适应耦合强度调节器电路设计 |
5.5 仿真实例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具有三个二次项的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系统稳定性 |
2.2 反馈线性化 |
2.3 系统模型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反馈控制 |
3.1 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线性反馈控制 |
3.2 数值仿真 |
3.3 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反馈线性化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
4.1 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
4.2 数值仿真 |
4.3 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广义函数投影同步 |
4.4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事件驱动策略的网络化系统同步控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事件驱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事件驱动机制的设计 |
1.2.2 分布式事件驱动控制的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领导-追随者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事件驱动脉冲同步控制 |
2.1 引言 |
2.2 模型描述与控制协议设计 |
2.3 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事件驱动脉冲同步分析 |
2.4 数值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布式静/动态自触发脉冲控制的多智能体系统同步分析 |
3.1 引言 |
3.2 预备知识及模型描述 |
3.3 脉冲增益服从正态分布的多智能体系统同步性能分析 |
3.4 数值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布式动态事件驱动策略的多智能体系统同步控制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及控制协议 |
4.3 动态事件驱动策略下多智能体系统同步及算法框架 |
4.4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完全分布式事件触发策略的饱和受限多智能体系统的有界同步 |
5.1 引言 |
5.2 预备知识及模型描述 |
5.3 完全分布式事件触发控制协议设计及有界同步分析 |
5.4 数值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混沌同步在图像保护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蔡氏电路脉冲同步 |
6.2.1 蔡氏电路模型 |
6.2.2 脉冲同步分析 |
6.2.3 数值仿真 |
6.3 周期自触发脉冲混沌同步在图像保护中的应用 |
6.3.1 主从神经网络周期自触发脉冲同步分析 |
6.3.2 周期自触发采样策略在图像保护中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和获得的荣誉 |
附录C 致谢 |
(5)输出受约束系统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动态面控制方法研究概述 |
1.2.2 输出约束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
1.2.3 考虑攻角约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研究现状 |
1.3 现有结果局限性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改进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2.3.1 控制器设计 |
2.3.2 稳定性分析 |
2.4 仿真分析 |
2.4.1 数值算例 |
2.4.2 直流电机驱动单连杆机械臂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出受约束的严格反馈系统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基于BLF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3.3.1 BLF基础 |
3.3.2 控制器设计 |
3.3.3 稳定性分析 |
3.4 基于NM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3.4.1 约束变换 |
3.4.2 改进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设计 |
3.5 仿真分析 |
3.5.1 直流电机驱动单连杆机械臂系统 |
3.5.2 蔡氏电路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出受约束的纯反馈系统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系统变换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4.3.1 系统变换 |
4.3.2 控制器设计 |
4.3.3 稳定性分析 |
4.4 基于新型坐标变换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4.5 仿真分析 |
4.5.1 一类受控Brusselator化学反应模型 |
4.5.2 输入非仿射纯反馈系统数值算例 |
4.5.3 一个欠驱动弱耦合力学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出受约束的输出反馈系统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状态观测器设计 |
5.4 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
5.4.1 高频控制增益符号已知情形 |
5.4.2 高频控制增益符号未知情形 |
5.5 仿真分析 |
5.5.1 数值算例 |
5.5.2 直流电机驱动单连杆机械臂系统 |
5.5.3 蔡氏电路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攻角约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控制系统设计 |
6.1 引言 |
6.2 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与问题描述 |
6.2.1 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运动模型 |
6.2.2 设计目标与控制方案 |
6.3 指令信号设计 |
6.4 控制律设计 |
6.4.1 控制设计模型 |
6.4.2 速度与姿态跟踪控制器设计 |
6.4.3 稳定性分析 |
6.5 仿真分析 |
6.5.1 仿真条件 |
6.5.2 仿真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6章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混沌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
1.2.1 混沌的定义 |
1.2.2 混沌的本质特性 |
1.3 判别系统混沌特性的方法 |
1.3.1 功率谱分析法 |
1.3.2 相轨迹法 |
1.3.3 Poincaré截面分析法 |
1.3.4 Lyapunov指数法 |
1.3.5 测度熵分析法 |
1.4 混沌系统控制的概念和实现方法 |
1.4.1 混沌控制的概念 |
1.4.2 实现混沌系统控制的常见方法 |
1.5 分数阶混沌概述 |
1.5.1 分数阶微积分概念 |
1.5.2 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性质 |
1.5.3 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求解 |
1.6 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安排 |
第二章 分数阶An系统动力学性质 |
2.1 整数阶An系统 |
2.1.1 系统动力学性质分析 |
2.1.2 An系统平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
2.2 分数阶An系统的动力学性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数阶An系统的混沌控制研究 |
3.1 线性反馈控制法 |
3.2 参数周期扰动法 |
3.3 周期激励控制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数阶Coullet系统动力学性质 |
4.1 整数阶Coullet系统 |
4.1.1 系统动力学性质分析 |
4.1.2 系统平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
4.2 分数阶Coullet系统的动力学性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数阶Coullet系统的混沌控制研究 |
5.1 线性反馈控制法 |
5.2 参数周期扰动法 |
5.3 周期激励控制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ultisim模拟电路设计 |
6.1 混沌系统电路基本模块 |
6.2 分数阶算子的电路实现 |
6.3 四翼An系统的电路设计 |
6.3.1 整数阶An系统的电路设计 |
6.3.2 分数阶An系统的电路设计 |
6.4 Coullet系统的电路实现 |
6.4.1 整数阶Coullet系统的电路实现 |
6.4.2 分数阶Coullet系统的电路实现 |
6.4.3 分数阶Coullet系统控制的电路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一类非线性混沌电路的场耦合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沌电路 |
1.3 混沌控制与同步 |
1.4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2章 混沌学基础 |
2.1 混沌及其基本特征 |
2.2 混沌刻画方法 |
第3章 一个四阶混沌电路的特性分析及控制 |
3.1 引言 |
3.2 电路结构与方程 |
3.3 混沌特性分析 |
3.4 平衡点稳定性及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个四阶混沌电路的场耦合同步 |
4.1 引言 |
4.2 电路结构与方程 |
4.3 数值仿真 |
4.4 电路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混沌同步控制理论及其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沌同步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混沌同步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混沌同步电路实现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异阶Rabinovich系统的混沌同步控制 |
2.1 引言 |
2.2 异阶Rabinovich系统的混沌模型描述 |
2.3 异阶Rabinovich系统的混沌同步控制 |
2.3.1 一种异阶Rabinovich系统降阶同步的控制器设计 |
2.3.2 一种异阶Rabinovich系统升阶同步的控制器设计 |
2.3.3 数值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参数未知的不确定性异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 |
3.1 引言 |
3.2 一种参数未知的不确定性异阶混沌系统的模型描述和预备知识 |
3.3 一种参数未知的不确定性异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 |
3.3.1 参数未知的不确定性异阶混沌降阶同步的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3.3.2 参数未知的不确定性异阶混沌升阶同步的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3.3.3 数值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确定性多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观测器投影同步控制 |
4.1 引言 |
4.2 一种不确定性多混沌系统的模型描述和预备知识 |
4.3 一对多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观测器投影同步控制 |
4.3.1 一对多混沌同步的观测器设计 |
4.3.2 一对多混沌同步的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 |
4.3.3 一对多混沌同步数值仿真 |
4.4 传递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观测器投影同步控制及其掩盖加密 |
4.4.1 传递混沌同步的观测器设计 |
4.4.2 传递混沌同步的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 |
4.4.3 传递混沌同步数值仿真 |
4.4.4 一种基于传递混沌同步的掩盖加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种忆阻器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及其图像保密通信 |
5.1 引言 |
5.2 忆阻器混沌系统的模型描述 |
5.3 忆阻器混沌系统的单一反馈同步控制 |
5.3.1 一种单一反馈同步控制器设计 |
5.3.2 忆阻器混沌系统同步数值仿真 |
5.3.3 一种基于忆阻器混沌系统同步的图像保密通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一种忆阻器混沌同步控制电路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一种忆阻器混沌电路的硬件实现 |
6.3 一种忆阻器混沌同步控制电路的硬件实现 |
6.3.1 忆阻器混沌电路同步控制器实现 |
6.3.2 忆阻器混沌同步电路测试 |
6.3.3 一种基于忆阻器混沌同步电路的信号保密通信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一类混沌电路非线性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混沌控制与同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忆阻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混沌理论在应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类洛伦兹混沌系统建模与电路实现 |
2.1 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系统 |
2.2 基于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反同步控制研究 |
2.2.1 基于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主动控制反同步 |
2.2.2 基于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反同步 |
2.2.3 基于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状态观测器反同步 |
2.3 类洛伦兹混沌电路的构造 |
2.3.1 改进的洛伦兹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
2.3.2 三阶变形类洛伦兹4+2 型混沌电路(蝴蝶下飞相图) |
2.3.3 三阶类洛伦兹4+2 型混沌电路(蝴蝶上飞相图) |
2.4 本章小结 |
3 类洛伦兹超混沌系统的电路设计、变形与硬件实现 |
3.1 类洛伦兹超混沌电路的设计 |
3.1.1 yux类洛伦兹超混沌电路的构造 |
3.1.2 yux类洛伦兹超混沌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3.1.3 yux类洛伦兹超混沌系统的同步稳定性研究 |
3.2 yux类洛伦兹超混沌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 |
3.3 类洛伦兹超混沌电路的变形设计 |
3.3.1 (y+z)ux类洛伦兹超混沌电路的构造 |
3.3.2 zuy类洛伦兹超混沌电路的构造 |
3.4 本章小结 |
4 包含忆阻器的混沌系统建模与模拟电路实现 |
4.1 忆阻混沌系统建模 |
4.1.1 忆导元件模型 |
4.1.2 忆导元件的实现电路 |
4.1.3 一个新型忆导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 |
4.2 新型忆导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4.2.1 忆导混沌吸引子、耗散性及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4.2.2 分岔、李雅普诺夫指数计算、庞加莱截面和同步稳定性分析 |
4.3 忆导混沌电路设计及物理电路实验分析 |
4.3.1 忆导混沌电路的构建和硬件电路实现 |
4.3.2 实验结果与忆阻混沌电路缺陷量化指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有源短路线法测量忆阻器的伏安特性曲线 |
5.1 有源短路线法的提出 |
5.2基于忆阻混沌电路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实验 |
5.3 蔡氏电路各种非线性对比研究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6 一类混沌系统及其混沌电路的应用研究 |
6.1 新型混沌系统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
6.1.1 基于类洛伦兹混沌系统初值敏感性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
6.1.2 基于忆阻混沌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分析 |
6.2 混沌电路在混沌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
6.2.1 混沌调制保密通信方案的改进 |
6.2.2 电路参数、输入信号强度和频率对混沌电路的影响 |
6.2.3 混沌调制保密通信实验电路的改进和硬件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关于主-从Lur’e型混沌系统同步的若干新判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混沌同步的基本概念 |
1.1.1 混沌同步定义 |
1.1.2 混沌同步方法 |
1.2 若干混沌系统 |
1.2.1 Lur′e型混沌系统 |
1.2.2 蔡氏电路 |
1.2.3 Jerk系统 |
1.3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
1.4 相关的引理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
2.1 引言 |
2.2 同步框架 |
2.3 主要结果 |
2.4 实例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关于主-从多螺旋Jerk混沌系统同步的代数型判据 |
3.1 引言 |
3.2 同步框架 |
3.3 主要结果 |
3.4 实例分析 |
3.5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四、蔡氏电路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反馈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若干忆阻混沌电路的控制研究[D]. 周健博.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不确定蔡氏电路系统自适应补偿控制方法研究及电路设计[D]. 蒋成成.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具有三个二次项的改进的Lorenz-Stenflo系统的控制[D]. 都祯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事件驱动策略的网络化系统同步控制及应用[D]. 谭学刚. 东南大学, 2020
- [5]输出受约束系统的改进自适应动态面控制[D]. 章智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研究[D]. 盖奕霖.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一类非线性混沌电路的场耦合同步[D]. 朱胜.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8]混沌同步控制理论及其电路研究[D]. 罗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8)
- [9]一类混沌电路非线性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熊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10]关于主-从Lur’e型混沌系统同步的若干新判据[D]. 卢雪菁. 闽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