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邱玲[1](2021)在《仙灵骨葆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社会人口老年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人数增长,长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存在不良反应,中药及中成药物的优势补充了对此病的治疗方法。仙灵骨葆胶囊临床应用已久,具有手术指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老年患者临床推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实验部分通过观察仙灵骨葆胶囊主要成分淫羊藿苷是否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临床部分观察仙灵骨葆胶囊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实验部分将小鼠分为三组,空白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小鼠采用卵巢取出术制作骨质疏松小鼠模型,药物组小鼠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采用淫羊藿苷药物灌胃,分析Micro-CT、HE染色、免疫组化、q PCR、WB结果;临床部分回顾性选择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住院部60例行PKP手术OVCF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照组患者PKP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仙灵骨葆胶囊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安全性指标(血、尿、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术前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术后分别随访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髋关节及腰椎骨密度、术后并发症。所有收集的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Micro-CT分析:模型组小鼠的骨小梁疏松,Tb.N,BMC,TMD明显降低,Tb.Sp显着升高(P<0.05);药物组小鼠骨小梁密度增加,骨小梁形态更规则,Tb.N,BMC,TMD明显增高,Tb.Sp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骨小梁面积及宽度较空白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小鼠骨小梁饱满,骨小面积及宽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Ephrin B2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Eph B4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降低(P<0.05);药物组小鼠Ephrin B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Eph B4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增强(P<0.05)。4.q PCR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成骨相关基因蛋白Dlx5、MT1-MMP1、Eph B4、Rho A、Runx2表达降低(P<0.05);药物组Dlx5、MT1-MMP1、Eph B4、Rho A、Runx2表达增高(P<0.05)。5.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模型组小鼠Eph B4表达降低,Ephrin B2表达增强(P<0.05);药物组小鼠Eph B4表达增强,Ephrin B2表达降低(P<0.05)。6.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经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7.(1)治疗组术后第4周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周及24周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PKP术后ODI指数降低,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周、8周ODI指数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24周两组OD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术后腰部及髋部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治疗组为3.33%,对照组为2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淫羊藿是仙灵骨葆胶囊中主要药物成分,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淫羊藿提取物淫羊藿苷可以通过影响多种骨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2、仙灵骨葆胶囊联合PKP在治疗OVCF上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改善骨质疏松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KP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可以增加椎体强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3、本次临床观察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为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综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提供了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陈激光[2](2021)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指导预防性干预措施,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KP手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60例。根据术后1周、4周、3个月、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任意一次评分≥4分,认为出现术后残余痛,将患者分为残余痛组和无残余痛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短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术前骨密度、术前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矢状面Cobb角改善率、骨水泥弥散程度。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潜在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开展多因素分析。[结果]残余痛组有40例患者,无残余痛组有220例患者,术后残余痛发生率为15.4%。残余痛组患者的BMI和BMD均明显低于无残余痛组(P<0.001),有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有既往腰痛史、高处坠落伤占比明显高于无残余痛组(P<0.05),年龄、性别分布、受伤距手术时间、骨折椎体部位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残余痛组的短期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再发骨折发生率均显着高于无残余痛组(P<0.001),而术前VAS评分、单侧/双侧穿刺入路、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无差异,但残余痛组患者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矢状面Cobb角改善率、骨水泥总弥散系数均明显低于无残余痛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BMD、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矢状面Cobb角改善率、骨水泥总弥散系数、短期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再发骨折是PKP术后残余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PK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是影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功能康复的常见问题。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脊柱不稳定、再发骨折、骨折不愈合以及短期并发症是PKP术后残余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需注意鉴别高风险患者,并有针对地开展预防性措施,帮助减少术后残余痛的发生。
张帅[3](2021)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分别应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与常规方法灌注骨水泥后手术椎体强度、刚度变化。从同一牧场选取成年健康绵羊6只,均为20.4±1.6月龄,体重控制在40.7±2.6Kg,选取L1-5椎体,椎体总数30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个椎体。A组应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B组常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C组既不行球囊扩张也不灌注骨水泥。3组椎体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骨密度,3组椎体组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快速稀盐酸法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用直径3mm的丝锥沿椎体双侧椎弓根钻入直至椎体前壁1/3处,后将椎体浸泡至3%的稀盐酸中,同时将输液导管置入双侧椎弓根通道中并借助微泵以60ml/h的速度均匀泵入稀盐酸从而实现椎体内外部均匀脱钙。脱钙处理4小时后将椎体从稀盐酸中取出并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椎体表面及椎弓根内部通道存留稀盐酸,直至冲洗液经PH试纸检测无盐酸残留停止冲洗。再次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脱钙后椎体骨密度,3组椎体脱钙后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椎体脱钙后椎体骨密度较未脱钙前明显下降(P<0.05)。脱钙成功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在压缩前事先用游标卡尺测量3组椎体前缘高度并予以记录,3组椎体前缘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用生物力学压缩机压缩椎体,压缩量为椎体前缘高度的1/4,压缩后记录椎体强度及刚度以及压缩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骨折模型制备成功后再次用直径3mm丝锥沿双侧椎弓根穿刺至椎体前缘1/3处制备出工作通道,将球囊沿通道放置于椎体内,在C型臂透视下A组经球囊扩张后应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灌注骨水泥,B组经球囊扩张后应用传统方法灌注骨水泥,C组未灌注骨水泥。室温放置24小时待骨水泥凝固后对椎体行CT扫描,记录A、B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测量3组椎体术后的强度和刚度、椎体前缘高度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A、B、C 3组椎体前缘高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472,P>0.05)。C组压缩后椎体前缘高度小于A、B组术后椎体(F=45.625,P<0.001)。A、B、C 3组椎体骨折前椎体强度与刚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组椎体强度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79,P<0.05)。术后A、B组椎体强度低于骨折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强度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椎体刚度与骨折前比较。A组(t=5.699,P<0.001),B组(t=8.977,P<0.01),C组(t=6.08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椎体刚度均小于骨折前。术后A、B组椎体刚度高于C组(F=13.9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后凸成形术能部分恢复椎体刚度,但不能完全恢复至骨折前状态。比较A、B两组术后椎体刚度(t=1.707,P=0.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无论是应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还是常规骨水泥灌注技术,都能提高骨折椎体的强度及刚度,但是其强度及刚度都不能恢复至骨折前状态。然而相对于常规骨水泥灌注技术在灌注相同骨水泥剂量时,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对手术椎体强度的提高更为显着。运用低温骨水泥技术更能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减少手术渗漏风险,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鹏忠[4](2021)在《PVP、PKP与BFMCs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安全性与成本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随访,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骨填充网袋(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BFMC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成本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椎体强化治疗的OVCFs患者共17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VP组、PKP组与BFMCs组,其中PVP组51例,PKP组61例,BFMCs组59例,均为胸腰椎单椎体新鲜骨折。对比患者基本信息,手术相关资料,依据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期内VAS评分、ODI评分、Barthel指数、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评估其有效性,根据骨水泥渗漏情况评估其安全性,对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期内诊疗总费用进行统计,结合术后1年ODI评分改善程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01),术后3月-1年与术后3天对比又有进一步改善(P<0.001),同期对比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PVP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Cobb角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而PKP组与BFMCs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改善程度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PVP组(19/51,39.25%)、PKP组(12/61,19.67%)、BFMCs组(5/59,8.47%),BFMCs组渗漏率更低(P<0.05);三组住院时间、入院前费用、住院期间药品费、出院后各项费用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医用材料费用、住院总费用与总支出差异显着(P<0.001);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年ODI评分比术前每降低1%,医疗支出PVP为637.02元,PKP为722.77元,BFMCs为824.36元;与PVP相比,ODI评分每多降低1%所需支出PKP为2083.65元,BFMCs为3537.34元。结论:对于急性症状性OVCFs患者,三种手术方式均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显着提升活动功能,但PKP与BFMCs对畸形的矫正效果显着优于PVP,并且BFMCs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由于BFMCs与PKP治疗费用高昂,PVP更具卫生经济学优势。
朱振[5](2020)在《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在泗洪县中医院接受骨水泥灌注治疗、年龄>60岁且随访两年的OVCFs患者共135例。所有患者均为胸腰段(T10-L2)单椎体新鲜骨折,椎体压缩程度为I~II度(Genant半定量法),术前测量骨密度T值≤-2.5SD。根据患者所行术式分为两组:研究组(A组)入院后体位复位垫抬高胸腰段、术前过伸位下牵引复位,术中分2次调制骨水泥,并在过伸位下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B组)未采用特殊复位措施,术中一次性调制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上测量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随访观察伤椎、邻椎及脊柱局部形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填写VAS评分表、ODI指数评定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术前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术中: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2.0±4.96)min比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0.6±5.9)min长,透视次数(16.3±2.85)次比B组患者的透视次数(15.5±3.74)次多,但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骨水泥灌注量(5.2±1.17)ml比B组患者的骨水泥灌注量(3.5±0.9)ml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组患者的术后伤椎Cobb角(10.85±2.40)°较术前(20.77±3.34)°明显减小,伤椎前缘相对高度(89.87±4.58)%较术前(64.86±4.96)%明显增高,均存在显着差异;B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17.02±2.77)°较术前(20.26±2.99)°明显减小,伤椎前缘相对高度(74.24±5.19)%较术前(66.10±5.79)%明显增高,均存在显着差异;A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10.85±2.40)°明显小于B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17.02±2.77)°,A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89.87±4.58)%明显大于B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74.24±5.19)%,两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未发生明显丢失,但是B组发生显着丢失(P<0.05)。4.A组患者术后VAS评分(2.01±0.16)、ODI指数(23.86±4.39)%较术前(7.96±1.24、80.45±5.65)%明显降低,B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2.09±0.32)、ODI指数(24.27±5.19)%较术前(7.83±1.57、80.92±6.05%)明显降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1.97±0.35)、ODI指数(22.59±5.22)%显着低于B组(2.25±0.63、24.96±6.1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A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6例,8.69%)显着小于B组(15例,22.72%);A组患者的骨水泥海绵状弥散率(63例,91.30%)显着大于B组(21例,31.81%);A组患者的伤椎再骨折发生率(0例)明显小于B组(7例,10.6%);A组邻椎骨折发生率(1例,1.45%)显着小于B组(6例,9.09%);所有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体位复位能够使骨折椎体得到明显复位,术中过伸体位能有效维持伤椎复位高度;骨水泥分次灌注能有效减少渗漏发生,增加骨水泥灌注量;两者联合运用有利于伤椎高度和形态维持、稳定脊柱局部生物力学,减少伤椎再骨折和邻椎骨折发生。
石银[6](2020)在《比较分析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分析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研究。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因OVCFS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并随访至少6月的患者,共计65例,共65个病椎,按手术是单侧入路还是双侧入路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30例30个病椎,男9例9个病椎,女21例21个病椎,年龄62-96岁,平均年龄76.3岁;双侧组35例35个病椎,男11例11个病椎,女24例24个病椎,年龄61-92岁,平均年龄74.2岁;骨折椎体为胸7-腰4,术前均通过症状、体征结合骨密度测定、X线、CT及MRI或ECT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每组术前和术后通过临床观察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X线放射次数、骨水泥注入量、VAS评分、椎体前缘及椎体中部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骨水泥渗漏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单侧组与双侧组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单侧组与双侧组均能缓解疼痛、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部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与术后3天及术后6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术后6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较双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放射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单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方渗漏1例;双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方渗漏1例;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0%(3/30),双侧骨水泥渗漏率为8.57%(3/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及双侧入路经皮穿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入路相比较,单侧入路具有术中X线放射次数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少等优势。但单侧入路穿刺要求及难度相对较高,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并未增加。
袁航[7](2020)在《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动物模型构建和再次强化术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不同术式(PKP、PVP)对再骨折的影响。通过在PKP术后再骨折的模型中行PVP术,探讨PVP术治疗PKP术后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实验猪的60个胸腰段椎体,浸泡脱钙剂脱钙至骨质疏松标准后,置于在MTS机压缩使高度丢失25%,记录力随时间变化数据得到刚度,制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将椎体模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例)行相应椎体强化术:PKP术组(A组)和PVP术组(B组)。术后测定生物力学指标(MTS机下再次压缩标本获得的刚度)、椎体高度恢复率,评价不同术式对术后椎体发生再次骨折的影响。实验过程中A组1个椎体、B组2个椎体损坏不能继续试验。将A组PKP术后再次压缩的椎体设为C组,行PVP术。术后测定生物力学指标(压缩标本后获得的刚度)、椎体高度恢复率,来评价一次椎体强化术后再骨折椎体二次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造模成功。在初次强化术后,A组和B组椎体的刚度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的组间刚度以及椎体高度恢复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二次强化术后,C组椎体的刚度高于初次强化术后的A组椎体(P<0.05)。每次手术后,椎体高度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二次强化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低于初次强化术后(P<0.05)。结论初次强化术采用不同术式(PKP和PVP)对手术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在发生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后行PVP术治疗,可以继续增强椎体强度,但恢复椎体高度效果不如初次强化术。
张洪亮[8](2019)在《PVP及PKP治疗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4例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行椎体强化手术的情况,其中61例行改良的PVP治疗,53例行PKP治疗,从骨密度和年龄等基线学数据去分析确认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对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年做随访,详实记录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记录疗效、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注射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伤椎Cobb角、骨水泥渗漏和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发生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且患者均耐受手术,114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两组术后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之间术前、术后及1年随访时的VAS评分均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术式在恢复椎体高度及Cobb角方面均有效;但两组之间术后及随访的椎体高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且两组之间椎体高度及Cobb角恢复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PKP可能更有优势。在骨水泥渗漏方面,PVP组出现10例,PKP组有6例,未出现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χ2=0.605,P=0.437,表明两组之间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组有1人出现邻近椎体骨折,PKP组有7人,χ2-4.719,P=0.041,两组之间邻近节段椎体骨折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P可能会减少邻近节段椎体骨折的发生。[结论]对于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改良的PVP和PKP在治疗效果上均有效。改良的PVP可能作为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强化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上经济实惠,其适合基层医院和经济困难的患者。
陈小军[9](2019)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安仁县人民医院外四科(脊柱神经外科)行PV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186例,根据患者PVP术后是否发生手术椎体骨折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35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151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VAS评分、既往史(包括吸烟史、酗酒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椎体骨折分级、骨折椎体数、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密度、年龄、二次外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结果显示,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骨水泥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前VAS评分、椎体骨折分级、骨折椎体数以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进一步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二次外伤以及骨水泥分布情况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患者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文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患者中,其中给予保守治疗患者11例,其余患者均再次行PVP手术治疗,均采用前次手术对侧椎弓根入路,术中有5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少量渗漏,主要考虑与再骨折椎体存在裂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骨质疏松持续进展、二次外伤以及骨水泥分布不均匀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患者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保护因素。对于患者术后的防治,需要重视对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提高患者骨密度,同时注意预防二次外伤以及骨水泥分布不均匀。
陆奇峰[10](2019)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验证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based nanocomposite,CPN)在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的临床应用潜力,首先建立骨质疏松羊椎体骨折模型、尸体椎体骨折模型和基于聚氨酯泡沫的标准模型,并利用上述模型对CPN的抗渗漏性能、椎体强化性能和弥散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方法:为了获得骨质疏松羊椎体,使用2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溶液对离体羊椎体进行体外脱钙,模拟骨质疏松症。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骨折制作工具,并用其精准控制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以获得体外压缩性骨折模型。比较CPN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在模拟KP和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操作中骨水泥的渗漏情况,同时建立基于聚氨酯泡沫的骨水泥渗漏模型,对CPN和PMMA骨水泥的渗漏性能进行比较。对骨水泥强化的松质骨和聚氨酯泡沫标准模型进行标准力学压缩测试,比较CPN和PMMA骨水泥的力学强化效果。利用CT三维重建计算CPN和PMMA骨水泥在KP和VP强化尸体椎体中的弥散体积和弥散率。对于KP强化后的羊椎体则利用Micro-CT分别从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来计算和比较骨水泥截面面积与注射体积之比,从而评价CPN和PMMA的弥散能力。同时通过观察CPN和PMMA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中弥散的CT图像,评估和比较两种骨水泥的弥散特性。结果:脱钙10天后,羊椎体骨密度由0.61±0.06 g/cm2下降为0.40±0.04 g/cm2,脱钙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n=14)。脱钙羊椎体楔形骨折模型的压缩强度平均为2874±383 N(n=12),明显低于新鲜羊椎体楔形骨折模型(4985±725 N,n=3),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力学曲线和骨折形态重复性高。在使用PMMA进行KP强化的尸体椎体中,有75%发生了椎体后壁渗漏,而经CPN强化的尸体椎体未出现椎体后壁渗漏。并且在骨水泥渗漏模型测试中,与PMMA相比较,CPN表现出了明确的抗渗漏特性。在尸体椎体KP强化实验中,CPN骨水泥的强化强度为1668±816N(n=3),而PMMA骨水泥的强化强度为2212±813N(n=3),二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459)。在羊椎体KP强化实验中CPN骨水泥的强化强度(1108±284N,n=12)和PMMA骨水泥的强化强度为(1393±433 N,n=17)之间同样没有显着差异(P=0.057)。对比VP实验发现,经CPN强化后松质骨的抗压强度为3.43 MPa(n=3),而经PMMA强化后松质骨的抗压强度为5.24 MPa(n=3),二者均明显超过未强化松质骨的抗压强度(1.95 MPa,P<0.05)。此外,CPN在松质骨中的弥散体积和弥散率要显着高于PMMA(P<0.05),表明CPN具有更好的弥散能力。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中,CPN表现出了与PMMA完全不同的弥散模式,而且PMMA弥散形成的团块的表面积为1037±72 mm2,明显低于混合液固比在0.4~1.0之间的CPN 骨水泥(P<0.05)。结论:使用EDTA对羊椎体进行脱钙并且用该脱钙羊椎体制作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具有简便易行、骨折特征和强度重复性高的特点。在尸体椎体、脱钙骨折羊椎体和基于聚氨酯泡沫标准模型的强化实验及压缩强度测试中,CPN都表现出了与PMMA骨水泥相当的强化强度。CPN骨水泥有着完全不同于PMMA的弥散模式,这使得在椎体强化的过程中CPN骨水泥更容易弥散到松质骨内并对骨组织形成包裹,从而在水泥与松质骨之间形成嵌合结构,提升了 CPN的力学强化效果。与PMMA骨水泥相比,CPN骨水泥在KP实验及渗漏模型的测试中都表现出优良的抗渗漏性能,有望解决椎体强化手术中的骨水泥渗漏问题。
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仙灵骨葆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进展 |
1.1 骨质疏松症定义和流行病学 |
1.2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分型 |
1.3 骨质疏松症治疗 |
2. 中医传统医学关于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研究进展 |
2.1 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症认识及治疗 |
2.2 中草药及中成药物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5 脱落病例处理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数据统计方法 |
9 结果与分析 |
10 讨论 |
11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2 |
附录3 |
附表4 |
附表5 临床技术路线图 |
附录6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法 |
三、疼痛评价及患者分组 |
四、临床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
二、残余痛组与无残余痛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
三、残余痛组与无残余痛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参数分析 |
四、残余痛组与无残余痛组患者的影像学测量指标分析 |
五、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PVP、PKP与BFMCs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安全性与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背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设备和材料 |
2.4 患者处理及手术方式 |
2.4.1 术前准备 |
2.4.2 体位及麻醉 |
2.4.3 手术步骤 |
2.4.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对比 |
3.1.1 基本信息 |
3.1.2 手术椎体分布 |
3.2 手术资料对比 |
3.3 术后疗效对比 |
3.3.1 VAS评分、ODI评分及Barthel指数 |
3.3.2 伤椎前缘高度与Cobb角 |
3.4 安全性 |
3.5 成本效果分析 |
3.5.1 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费用 |
3.5.2 院外相关费用 |
3.5.3 CER与ICER |
第四章 讨论 |
4.1 适应症与禁忌症 |
4.2 改善疼痛与矫正畸形 |
4.3 改善活动功能 |
4.4 并发症 |
4.5 骨水泥材料的选择 |
4.6 抗骨质疏松治疗在OVCFs治疗中的重要性 |
4.7 经济学评价 |
4.8 不足与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 |
三、数据获取及处理 |
结果 |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三、并发症指标及其他情况比较 |
讨论 |
一、OVCFs的病理发生机制 |
二、OVCFs的治疗现状 |
三、该治疗方法对伤椎高度恢复和维持的意义 |
四、该治疗方法对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意义 |
五、该治疗方法对OVCFs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六、该治疗方法的其他并发症讨论 |
七、该治疗方法的注意事项 |
八、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外科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英文缩略语与中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6)比较分析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英汉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设备 |
1.2 器材 |
2、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中医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及治疗 |
2、OVCFS发病特点 |
3、OVCFS的影像学表现 |
4、PKP止痛的机制 |
4.1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疼痛的原因机制: |
4.2 椎体后凸成形术止痛的机制 |
5、PKP穿刺路径的选择 |
6、PKP骨水泥注入量 |
7、PKP经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的争议及比较 |
8、PKP并发症及其防治 |
9、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 |
10、分析及经验总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
1、穿刺损伤 |
2、肺栓塞 |
3、骨水泥渗漏 |
4、非强化椎体再骨折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动物模型构建和再次强化术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课题实验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实验理论研究 |
第一篇 猪脊柱生物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二、临床理论研究 |
第一篇 骨质疏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篇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 |
第三篇 椎体强化术后脊柱系统发生再骨折 |
参考文献 |
心得感想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PVP及PKP治疗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病历资料 |
三、设备和材料 |
四、手术方法及策略 |
五、观察指标 |
六、统计处理 |
七、结果 |
讨论 |
典型病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汇缩写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OVCF诊断标准 |
2.3 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诊断标准 |
2.4 研究纳入标准 |
2.5 研究排除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
3.3 影响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再发骨折患者的治疗 |
第4章 讨论 |
4.1 性别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2 年龄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3 骨水泥注入量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4 骨水泥渗漏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5 骨密度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6 二次外伤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7 骨水泥分布情况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8 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
4.9 手术椎体再骨折治疗的进展 |
4.10 手术椎体再骨折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发明专利 |
致谢 |
(10)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现状 |
1.2.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 |
1.3.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并发症 |
1.3.1. 骨水泥渗漏 |
1.3.2. 邻近椎体骨折 |
1.4. 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填充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
1.4.2. 磷酸钙骨水泥 |
1.5.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现状 |
1.6.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6.1.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可控构建以及KP强化的验证研究 |
1.6.2.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抗渗漏性能研究 |
1.6.3.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强化效果研究 |
1.6.4.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弥散性能研究 |
第二章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可控构建及KP强化的验证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EDTA脱钙液的配制 |
2.2.3. 羊椎体收集及处理 |
2.2.4. 羊椎体脱钙及力学强度测试 |
2.2.5. 骨折制作工具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
2.2.6. 制作体外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新理念和原理 |
2.2.7. 椎体骨折模型的制作流程 |
2.2.8.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验证研究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4.1. 羊椎体脱钙模拟骨质疏松 |
2.4.2. 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制作 |
2.4.3. 椎体骨折模型KP强化的验证研究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抗渗漏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骨水泥材料的配制 |
3.2.3.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 |
3.2.4.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黏度测试 |
3.2.5. 尸体椎体骨的收集和处理 |
3.2.6.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模型的建立 |
3.2.7. 尸体椎体的KP实验及渗漏评估 |
3.2.8. 尸体椎体的对比VP实验及渗漏评估 |
3.2.9. 基于聚氨酯泡沫的骨水泥渗漏模型的建立与测试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固化时间 |
3.4.2.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黏度 |
3.4.3.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模型的建立及KP强化 |
3.4.4. 尸体椎体KP及对比VP实验中渗漏情况 |
3.4.5. 骨水泥渗漏模型的骨水泥渗漏特性评估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强化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骨水泥材料的配制 |
4.2.3.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不同淀粉及硫酸钡比例对力学强度的影响 |
4.2.4.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注射性测试 |
4.2.5. 尸体椎体骨及羊椎体骨的处理 |
4.2.6. 体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模型的建立 |
4.2.7. 椎体KP强化实验及骨水泥强化效果评估 |
4.2.8. 尸体椎体对比VP实验及骨水泥强化评估 |
4.2.9. 基于聚氨酯泡沫的骨水泥强化力学测试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4.3. 统计学方法 |
4.4. 结果 |
4.4.1. 淀粉和硫酸钡对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增强作用 |
4.4.2.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注射性 |
4.4.3. 骨水泥KP强化效果 |
4.4.4. 骨水泥VP强化效果 |
4.4.5. 骨水泥强化力学测试模型的评估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弥散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2. 骨水泥材料的配制 |
5.2.3. CPN的固化和抗溃散性能实验 |
5.2.4. CPN细胞毒性测试 |
5.2.5. 骨水泥二维流动性测试 |
5.2.6. 尸体椎体强化实验中骨水泥弥散性能评估 |
5.2.7. KP强化羊椎体实验中的骨水泥弥散性能评估 |
5.2.8. 骨水泥在聚氨酯泡沫中的弥散性能评估 |
5.3. 统计学方法 |
5.4. 结果 |
5.4.1. 液体中CPN的固化和抗溃散性能 |
5.4.2. CPN细胞毒性测试 |
5.4.3. 骨水泥的二维流动性 |
5.4.4. 骨水泥注射力测试结果 |
5.4.5. 尸体椎体强化实验中骨水泥弥散结果 |
5.4.6. 脱钙羊椎体KP强化实验中骨水泥弥散结果 |
5.4.7. 骨水泥在聚氨酯泡沫中的弥散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专利和学术获奖 |
参加学术会议及报告情况 |
致谢 |
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仙灵骨葆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D]. 邱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激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 张帅.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4]PVP、PKP与BFMCs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安全性与成本效果分析[D]. 方鹏忠. 兰州大学, 2021(12)
- [5]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D]. 朱振. 苏州大学, 2020(09)
- [6]比较分析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 石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动物模型构建和再次强化术治疗的实验研究[D]. 袁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PVP及PKP治疗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研究[D]. 张洪亮.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9]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D]. 陈小军. 南华大学, 2019(01)
- [10]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D]. 陆奇峰.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骨质疏松论文; 骨水泥论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论文; 骨折的症状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