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冶金液压装置故障的诊断与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唐鹏[1](2021)在《数据驱动的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文中提出现代流程工业日趋规模化、复杂化和集成化。工业过程长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流程工业中绝大部分被控过程具有非线性特性,传统的线性方法通常假设工业过程运行在某一稳定工作点附近,并且变量之间相关性关系在窄窗口内近似为线性的。面向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是自动控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近二十年来,非线性过程监测主要有基于核方法、局部模型和神经网络等解决途径,但面向系统规模庞大、测量变量与操作工序众多、变量关联关系复杂的流程工业过程,传统的方法较难获取完备的监测与诊断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建模复杂、故障变量辨识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过程监测与故障隔离一体化解决方案。首先,利用变分自编码器构建非线性过程概率模型,将复杂分布的过程数据映射到潜变量空间,使其服从高斯分布;其次,基于变分自编码器模型设计了基于边缘联合概率密度的监测统计量,实现了非线性过程监测;然后,采用缺失值重构思想,基于重构贡献分析实现了非线性过程故障隔离,并针对多个故障相关变量影响导致的拖尾效应问题,采用分支定界技术实现故障相关变量集的快速搜索,提升非线性过程故障隔离性能。最后,使用TE过程和带钢热连轧过程数据对所提算法的监测与诊断性能进行了验证。(2)针对流程工业多操作工况导致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的多工况过程监测方法。首先,变分自编码器中引入高斯混合模型,构建一个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将多工况的非线性过程数据映射到潜变量空间,使其每个工况的潜变量投影均近似服从高斯分布;然后,利用潜变量投影在每个高斯分量的偏离程度,以及模型提供的重构概率分布构建监测统计量,实现多工况过程的非线性过程监测。最后,通过TE过程和带钢热连轧过程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质量监测问题,提出了联合深度变分信息瓶颈和变分自编码器的质量监测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深度变分信息瓶颈和变分自编码器的联合模型,实现质量相关和无关的潜变量分解,并采用理论分析证明了上述联合模型分解的有效性;然后,利用联合模型提供的潜变量分布和重构概率分布建立了监测统计量,从而实现质量相关故障的检测;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案例和带钢热连轧案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4)针对流程工业全流程非线性建模和过程监测问题,提出了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全流程过程监测方法。首先,以流程工业中常见的串联型过程为研究对象,构建分布式变分循环自编码器模型,以提取工序间和工序内的时空特征;其次,使用深度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方法对局部特征信息进行融合,提取全局特征信息;然后,基于构建的分布式模型设计局部监测统计量,并用融合的特征构建全局监测统计量,从而实现全流程的全局-局部的过程监测方法;最后,利用带钢热连轧实际工程案例对所提算法进行了验证。(5)针对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监测、故障隔离、故障辨识一体化解决难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深度因果图建模方法及其一体化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案。首先,提出了一种深度因果图建模方法,构建描述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有向图结构;然后,利用深度因果图模型提供的变量条件概率构建监测统计量和贡献度指标,实现故障的检测和隔离,并使用因果有向图结构辨识故障的根源和传播路径;最后,通过TE过程验证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周超[2](2020)在《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往复压缩机在石油、冶金、化工、天然气输送等各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鉴于往复压缩机属于容积式压缩机,排气量为固定值,当压缩机后端工艺需求波动、进气源气量不稳定时,都要求压缩机应具备良好的排气量调控功能。近些年越来越多压缩机应用部分行程顶开进气阀调节的气量调节系统,节能效果明显。但是目前已成功应用的国内外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存在成本高、执行机构结构复杂检维修难度高、技术成果封锁等问题,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了影响。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决定着系统的可靠性及实际调控效果。虽然国内研究人员针对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其中包含工作原理、气阀瞬态特性、参数影响分析及优化等,但是执行机构传统设计方法多为单目标优化,单一参数的优化可能会导致其余参数的劣化,优化设计具有局限性,并且传统设计余量较大,系统成本及设计难度较高。因此研究执行机构性能及多目标优化技术,对提高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性价比,增强其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运行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变工况下的执行机构数学模型和压缩机工作模型,对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多参数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完成了执行机构样机参数计算与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NSGA-Ⅱ的执行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搭建了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实验台,进行了执行机构性能及可靠性实验,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经过实验与工程应用研究,针对无级气量调节常见的调控失稳故障提出了一种调控参数自适应优化补偿的自愈调控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提升无级气量调节系统设计水平、增强系统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构建了往复压缩机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模型,并建立了包含液压力、气缸压力、复位弹簧力、阀片作用力的执行机构工作模型,得到了执行机构参数设计的运动方程,揭示了各参数相互关系。将执行机构运动方程融入压缩机工作模型中,构建了气量调节工况下的压缩机工作模型,分析了执行机构参数对压缩机工作循环的影响,模拟了不同撤回速度对应的气缸压力。进一步,通过CFD构建压缩机气缸及气阀三维模型,模拟不同回流间隙下的气缸压力,得到回流间隙与阀片气体合力的关系。其次,基于执行机构数学模型的参数分析,在满足调控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以DW2/12往复压缩实验台为设计对象,设计了一种气液分离分体式油缸及一种有助于延长阀片寿命的卸荷器新结构,实现了执行机构高频动作、密封、可靠性等设计要求,最终开发了一套满足无级气量调节要求的执行机构系统。基于执行机构样机系统,开展执行机构性能实验及可靠性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及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针对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液压系统关键参数相互抑制、矛盾的关系,传统方法无法获取多参数最优解的难题,以执行机构及往复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基于执行机构及往复压缩机模型,将复位弹簧刚度、油压力、冲击速度、指示功率偏差值作为目标函数,开展基于NSGA-Ⅱ方法的执行机构多目标优化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解决了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参数优化设计难题,使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为气量调节系统整体优化设计奠定基础。最后,采用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执行机构成功在国内石化企业应用,取得良好的调控及节能效果。针对执行机构及电磁阀的高频动作,系统运动部件易产生疲劳、磨损等劣化现象,弹簧疲劳、电磁阀参数偏移等导致气量调节控制失稳的问题,采用多参数负荷动态反馈模型,实现调控失稳故障诊断和故障类型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失稳故障的自愈调控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自愈调控方法可在失稳故障发生后主动施加调控参数补偿量,使得气量调节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实现故障在线自愈。
蔡伟[3](2020)在《群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在FAST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研究是当前各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跨多学科的极大或极小的复杂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工程在经济或科技发展中往往处于重要地位,有着较高的可靠性要求;这些系统多数处于研制、开发阶段,可借鉴的经验极少,在试验和投产初期故障较多;系统运行中有较详实的现场记录,但如何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做深入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在大型工程运输车辆、桥梁架设装备、冶金行业液压系统领域所展开的创新设计和可靠性研究工作,在给出群系统的定义、性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群系统基本理论体系,分析其功能实现过程,构建群系统可靠性工程方法,并在FAST射电望远镜可靠性工程中进行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给出了群系统、子系统和族系统概念和分类标准;从群系统集合性角度确定了群系统的数学符号、矩阵构造和图像呈现方法;提出系统同态概念,结合同态系数及计算方式,给出了同态分析的过程,建立了群系统同态判定标准;给出了在群系统理论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的设计方法、可靠性工程、运行管理、反馈体系及应用探索等内容。(2)从群系统的功能性角度分析了影响群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要素及判断关键影响因素的方法,指导群系统的运行维护;基于目标导向的基本思想,提出了采用k-均值聚类的族系统划分方法,并分析了族系统数量的选择和评价指标计算;提出了群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和可视化方法;总结了子系统协调控制的形式及方法;给出了群系统的结构模型、系统合作协议的形式。(4)构建了群系统可靠性框图和模糊马氏退化数学模型表述形式,分析了群系统中的子系统间的可靠性逻辑关系,归纳出群系统的“三化两性”可靠性设计准则,设计了群系统的AGREE可靠性分配、降额设计和冗余可靠性设计方法,运用Duane模型和AMSAA模型完成了群系统可靠性增长分析,提出了基于阈值选择的群系统动态寿命预测方法,制定了群系统可靠性管理措施。(5)分析了FAST射电望远镜群系统的结构,采用python编程语对FAST健康监测数据进行了清洗及可视化,在分析了液压促动器单个系统的原理及构成基础上,开展了增长试验,建立了FAST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可靠性模型,依托相关监测数据对可靠性模型进行验证,提出模型优化方案并进一步展开应用,根据可靠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FAST射电望远镜的运维策略,保障FAST的科学观测与安全高效运维。对一类具有典型可归纳特点的复杂系统的特点、性质、概念、体系、功能和可靠性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群系统基本概念、性质及分类,研究了基本的描述研究方法及理论内容,分析了功能实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数据挖掘、协调控制、评价反馈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群系统可靠性工程方法并在FAST射电望远镜可靠性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周成江[4](2020)在《矿浆管道输送系统的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隔膜泵是矿浆管道输送的核心动力设备,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矿物原料输送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单向阀是隔膜泵的核心零件之一,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承压性,它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了隔膜泵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恶劣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往复运动导致单向阀极易损坏,且它的故障与结构、材质、矿浆特性和泵的工况等因素有关。冶金企业采用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更换策略依赖于主观经验,可靠性不高。此外,采集到的单向阀振动信号是由故障信号、多零件振动信号和噪声组成的非线性信号,且受到矿浆特性和工况变化的影响信号具有非平稳性,给单向阀故障诊断带来挑战。信息熵能有效度量非线性信号的复杂性,孪生支持向量机(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TSVM)在非线性分类中性能良好,因此基于熵和TSVM研究单向阀的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工作有:(1)针对传统方法难以确定单向阀的运行状态和维修更换时间的问题,提出基于滑动散布熵(Sliding Dispersion Entropy,SDE)和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的单向阀故障检测方法。首先引入滑动窗降采样和映射函数来提高单向阀的SDE特征的趋势性和表征性能,然后通过循环更新SDE特征和状态预警线,初步确定故障预警点,最后从振动信号能量和相关性的角度构造自适应VMD模型,进一步检测预警点附近单向阀的故障状态。SDE能跟踪单向阀的故障状态演化过程,并能更早地检测出故障预警点,自适应VMD能有效确定预警点处单向阀的故障状态。(2)针对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中多尺度排列熵(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MPE)存在信息丢失和抗噪性差的缺陷,以及TSVM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Improved Multiscale Weighted Permutation Entropy,IMWPE)的单向阀特征提取方法,并构建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TSVM)模型。首先引入复合粗粒度和排列模式加权的思想来解决单向阀信号的信息丢失问题,接着改进VMD并将其作为前置滤波器来提高特征的抗噪性能,最后提取单向阀的IMWPE特征并通过LSTSVM实现单向阀的故障诊断。仿真实验和单向阀故障诊断结果表明,IMWPE解决了MPE的信息丢失及抗噪性差的问题,提高了单向阀特征的稳定性及抗噪性能,LSTSVM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3)针对单向阀的IMWPE特征存在的等值问题和效率低的问题,用散布模式替代排列模式并提取单向阀的多尺度散布熵(Multiscale Dispersion Entropy,MDE)特征。为了提高单向阀MDE特征的稳定性和精度,提出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Improved Multiscale Fluctuation Rényi Dispersion Entropy,IMFRDE)的单向阀特征提取方法,并构建最优二叉树(Optimal Binary Tree,OBT)LSTSVM诊断模型。首先通过改进粗粒度方法来提高单向阀熵值特征的稳定性,然后引入Rényi熵提高熵值特征的精度,最后提取单向阀的IMFRDE特征并通过OBT LSTSVM提高单向阀故障诊断精度。仿真实验和单向阀故障诊断结果表明,IMFRDE克服了IMWPE的缺陷,提高了单向阀MDE特征的稳定性和精度,OBT LSTSVM进一步提高了单向阀故障诊断精度。(4)针对噪声和状态模糊过渡等导致单向阀特征样本中存在离群点的问题,以及故障诊断模型泛化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模糊正则LSTSVM(Fuzzy Regularization 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FRLSTSVM)模型,并与IMFRDE结合提高单向阀故障诊断的可靠性。首先提取单向阀的IMFRDE特征,其次将L2范数正则项引入LSTSVM的目标函数来提高模型的泛化性能,然后基于支持向量域描述(Support Vector Domain Description,SVDD)构造隶属度函数S3来解决样本离群点问题。与LSTSVM模型相比,在故障诊断中FRLSTSVM得到的平均精度提高,精度标准差减小,而且最小精度显着提高。结果表明,基于SVDD离群点检测和隶属度S3的FRLSTSVM模型的泛化性能和抗离群点能力更强,对参数的敏感性更低,可靠性更高。本文以矿浆管道输送中的隔膜泵单向阀为对象,完成了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和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为冶金行业机械零件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赵畅畅[5](2018)在《船用机械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诊断研究》文中指出设备故障诊断是根据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监测设备的当前运行状态,并预测设备未来可能运行状态的技术。油液监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油液监测既可以提高油液的使用寿命,延长设备换油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用来判断设备当前运行工况,预测可能存在的潜在故障,防患于未然。水上运输在我国国际贸易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船舶出现机械故障位居海滩事故发生比例的首位,油液监测技术担当着设备润滑管理的作用,因此,将油液监测技术应用在船舶机械维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油液分析技术应用在船用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中,探讨了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以及船用液压系统在用润滑油的润滑及磨损性能参数变化趋势,研究了油品的衰变规律,通过对油质的分析检测来评判设备的磨损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船用柴油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各项指标均往油质变差的方向发展,主要是油品黏度变化、油品受到污染、设备磨损等因素对油品性能产生了影响,导致润滑油变质;船用减速齿轮箱的防水密封情况存在问题,建议对齿轮箱进行结构改造,并且齿轮箱的磨损程度相对较为严重;船用绞缆机的污染控制情况存在问题,建议对绞缆机进行结构改造;润滑油因黏度变化、受到污染、设备磨损等原因变质时,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且可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那么油品经处理后仍可继续使用,延长了油品的使用寿命;若机械设备确定需要换油,要了解换油的根本原因,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从根源上解决,才能实现正确换油。研究了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中的凝聚层次聚类法,首次将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油液监测的故障诊断中,对船用机械设备的磨损性能指标进行分类,使分类更加合理,判断设备摩擦副所处的磨损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船用柴油机油、齿轮油以及液压油光谱元素的聚类分析,聚类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归为一类的金属元素其磨损性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根据聚类的结果以及金属元素的来源,推测船用柴油机、齿轮箱和绞缆机中可能出现异常磨损或故障的摩擦副,实现预知维修,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王凌冰[6](2018)在《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炉炉顶设备研究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炉炉顶设备是高炉系统的核心设备。高炉冶炼属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连续生产过程,一旦炉顶设备出现故障或长时间的检修,将会造成生产中断,同时给高炉的运行带来严重影响。因而高炉炉顶设备能否长期可靠运行,保持低故障率且较长的定修周期对高炉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至关重要。攀钢高炉冶炼原料为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受其冶炼特点影响,高炉休送风操作对其影响更大:长时间休风检修或事故抢修,会造成高炉恢复时间长,恢复难度大,经济损失巨大。因此选择适宜的高炉炉顶设备,保障高炉设备运行稳定且降低设备检修频次对于钒钛磁铁矿冶炼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攀钢集团西昌钢钒炼铁厂三座1750m3高炉,从设备选型、主要故障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有效降低了炉顶设备故障,同时定修周期也大幅延长,保证了系统稳定运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钒钛磁铁矿高炉的冶炼特点,对比国内高炉炉顶设备的不同优劣,选择适宜钒钛磁铁矿冶炼的高炉炉顶设备。(2)通过前期的设计改进,减轻布料偏析影响,改善并罐式无料钟炉顶设备各部的磨损状况,提高其使用寿命。(3)对上下密阀板结构型式进行改进,降低故障。(4)炉顶电气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方面的改进设计。(5)对中心喉管衬板以及布料溜槽衬板的材质、结构进行研究改进。(6)分析上下密胶圈受损的原因并进行改进。(7)对炉顶设备的环境温度控制方面进行改进。(8)对气密箱的长寿化和可靠性进行技术改进。(9)对其它影响炉顶设备检修周期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改进。
王义[7](2018)在《基于声发射的轧机液压缸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文中指出在钢铁冶金领域,机械设备的在线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此类诊断不仅可以极大节约设备的维护、维修、更换等成本,而且还能降低设备故障引发的生产事故概率。然而,调研表明国内外针对钢铁工业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未发现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的推广与应用。轧机液压缸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故障率较高,常常采用定期检修与更换的方法,保证轧机液压缸的稳定运行。轧机液压缸的在线故障诊断研究对其早期故障预报,降低维护成本和避免生产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轧机液压缸的故障轻则降低产品质量,重则引发停产事故。但由于液压缸故障诊断与识别涉及到多个相似度较大的状态变量,无法直接采用面向故障管理理念的模式识别手段处理。为此,研究轧机液压缸的在线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轧机液压缸在线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通过声发射检测仪,在线检测了轧机液压缸正常、泄露状态下的声发射信号,深入研究了轧机液压缸状态声发射信号的消噪法和特征识别方法,分别提出了小波去噪法和三维状态热图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分类与识别方法,并与小波特征识别方法进行了特征识别效果比较,并给出了上述三种信号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为解决液压缸在线故障诊断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为:(1)详细分析了轧机液压缸的泄露以及声发射信号产生的机理,结合轧机液压缸的运动工作原理,确定了声发射采集系统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完成了液压缸在正常和泄露两种状态下的声发射信号的采集工作。(2)针对因小波基选择不当而引发的处理功能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波基选择方法,然后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处理轧机液压缸状态声发射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并完成了除噪后信号的时、频、时-频特征的计算与特征提取。(3)针对轧机液压缸状态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分类与识别问题,分别提出了三维状态热图法、主成分分析法,并与小波识别法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给出了仿真结果。分析表明,三维状态热图法适用于状态间相似度较大情况,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大样本高维特征数据,小波分析法虽简单高效,但较适用于分析小样本数据。
China Hydraulics Pneumatics & Seals Association;[8](2017)在《第21届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 ASIA 2016)技术评述》文中研究说明该文汇总了液压、气动、密封行业有关专家在第21届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期间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的所见所闻、体会感受和对行业发展的建议。
刘强[9](2017)在《转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钢铁冶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干法除尘技术在转炉烟气净化回收中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干法除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转炉冶炼和煤气回收进程。因此研究一套安全可靠的干法除尘控制系统至关重要。运用PLC控制技术设计了蒸发冷却器温度流量控制模块并对参数进行了优化,保证了电场烟气进口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提高了除尘效率和延长除尘设备的使用寿命;设计了干法除尘电场控制模块,优化了电场控制模式,实现了由单一模式控制变为随转炉冶炼阶段自动改变的多模式控制,并增加了操作界面,在手动方式下,操作工可以自由切换高压(额定)模式,在自动模式下,各电场的电压控制按照既定的程序自动切换;实现了ID风机配合各吹炼阶段的高、低压模式的优化控制。对输灰系统、液压站的控制进行了改进。应用西门子PLC完成了转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国丰钢铁120吨转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工艺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完成了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干法除尘系统泄爆率明显降低、电场入口温度控制更加准确、电场耗能降低、避免了输灰系统发生板结现象。
李鸿志[10](2015)在《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连轧管机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行业是我国工业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无缝钢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国防、制造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连轧管机是制造无缝钢管常见的机械设备,连轧管机在无缝钢管生产过程中,系统故障的发生概率高,存在的危险源多,且影响因素复杂,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连轧管机工作效率。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连轧管机危险源分析、故障树分析以及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对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连轧管机的安全问题,本论文主要工作有:(1)通过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连轧机安全评价和模糊数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进展,得出了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2)对连轧管机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连轧管机实际和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对连轧管机及其相关设备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其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提出对应控制技术与措施。(3)在模糊数学理论和故障树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考察和对现有企业资料的查阅,以液压辊缝控制(Hydraulic Gap Control简称HGC)系统典型的故障为研究对象,建立连轧管机的“伺服系统失效”故障树。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得出了结构重要度参数;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和专家经验法,研究了确定基本事件发生模糊概率值的方法。(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能力成熟度模型,以现有的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了模糊隶属度,对连轧管机的整体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了对应的建议与措施。
二、钢铁冶金液压装置故障的诊断与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冶金液压装置故障的诊断与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驱动的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 |
1.2.2 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方法 |
1.3 数据驱动的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现状分析 |
1.3.1 基于多元统计的过程监测研究现状 |
1.3.2 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非线性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1 基于核方法的非线性过程监测 |
1.4.2 基于局部模型的非线性过程监测 |
1.4.3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线性过程监测 |
1.4.4 非线性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非线性过程监测与故障隔离 |
2.1 引言 |
2.2 变分自动编码器 |
2.3 分支定界算法 |
2.4 基于VAE的非线性过程监测 |
2.4.1 基于联合概率密度的监测统计量设计 |
2.4.2 基于数据生成的控制限确定 |
2.5 基于VAE的非线性过程故障隔离 |
2.5.1 基于重构贡献分析的故障隔离方法 |
2.5.2 基于分支定界算法的故障隔离方法 |
2.6 实验验证 |
2.6.1 TE过程验证 |
2.6.2 带钢热连轧过程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的多工况过程监测 |
3.1 引言 |
3.2 高斯混合模型 |
3.3 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 |
3.4 基于混合高斯VAE的多工况过程监测 |
3.4.1 改进的GMVAE模型 |
3.4.2 基于GMVAE的过程监测 |
3.5 实验验证 |
3.5.1 TE过程验证 |
3.5.2 带钢热连轧过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变分信息瓶颈和变分自编码器的质量监测 |
4.1 引言 |
4.2 信息瓶颈 |
4.3 深度变分信息瓶颈 |
4.4 基于Deep VIB-VAE的非线性过程质量异常过程建模 |
4.4.1 Deep VIB-VAE建模 |
4.4.2 基于质量相关和无关特征分解的质量监测 |
4.5 实验验证 |
4.5.1 数值仿真案例验证 |
4.5.2 带钢热连轧过程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全流程过程监测 |
5.0 引言 |
5.1 理论基础 |
5.1.1 长短期记忆网络 |
5.1.2 条件变分自编码器 |
5.1.3 深度支持向量数据描述 |
5.2 基于CVRAE的全流程过程监测 |
5.2.1 系统描述 |
5.2.2 分布式条件变分循环自编码器 |
5.2.3 基于分布式CVRAE的分层过程监测框架 |
5.3 实验验证 |
5.3.1 带钢热连轧数据集 |
5.3.2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深度因果图建模及其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 |
6.1 引言 |
6.2 深度因果图建模方法 |
6.2.1 图结构已知的因果关系建模方法 |
6.2.2 图结构未知的因果关系建模方法 |
6.3 基于深度因果模型的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 |
6.3.1 过程监测 |
6.3.2 故障诊断 |
6.4 实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方法及系统应用研究概述 |
1.3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研究概况 |
1.4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对压缩机运行影响研究概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学术思路 |
第二章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工作模型研究 |
2.1 不同工况下往复压缩机工作模型构建 |
2.1.1 正常工况下往复压缩机工作模型 |
2.1.2 气量调节工况下往复压缩机工作模型 |
2.2 执行机构工作模型构建与参数影响分析 |
2.2.1 执行机构工作模型构建 |
2.2.2 执行机构参数影响分析 |
2.3 基于CFD的气量调节工况下压缩机工作模型构建与分析 |
2.3.1 流动控制方程 |
2.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2.3.3 气量调节工况下阀片动网格控制方程 |
2.3.4 气量调节工况下压缩机气缸、气阀CFD模型及模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原理样机设计 |
3.1 执行机构总体组成及设计准则 |
3.1.1 执行机构总体组成 |
3.1.2 执行机构设计指标及准则 |
3.2 卸荷器结构设计及关键参数计算 |
3.2.1 卸荷器结构设计 |
3.2.2 卸荷器关键参数计算 |
3.3 液压油缸结构设计及关键计算 |
3.3.1 液压油缸结构设计 |
3.3.2 液压油缸关键参数计算 |
3.4 液压系统设计及关键参数计算 |
3.4.1 液压油站技术要求及原理 |
3.4.2 液压油站技术参数计算及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多目标优化研究 |
4.1 执行机构多参数影响与优化设计流程 |
4.1.1 执行机构工作过程多参数影响分析 |
4.1.2 执行机构多目标优化设计流程 |
4.2 执行机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4.3 基于NSGA-Ⅱ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
4.3.1 NSGA-Ⅱ算法流程 |
4.3.2 NSGA-Ⅱ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性能及可靠性实验 |
5.1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实验台 |
5.2 执行机构性能实验 |
5.2.1 卸荷器动作性能实验 |
5.2.2 液压油缸动作性能实验 |
5.2.3 液压油缸气液密封性能实验 |
5.2.4 液压油站工作性能实验 |
5.2.5 执行机构关键参数优化设计实验验证 |
5.3 无级气量调节调控效果实验验证 |
5.4 执行机构可靠性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工程应用研究 |
6.1 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系统应用对象 |
6.2 4M16型空气压缩机执行机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
6.3 系统安装应用与工作效果分析 |
6.4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实际应用问题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故障自愈调控方法研究 |
7.1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自愈问题及流程 |
7.2 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失稳故障的自愈调控方法研究 |
7.3 自愈调控效果实验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3)群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在FAST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系统科学起源与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系统科学研究现状 |
1.3.2 复杂系统理论及方法 |
1.3.3 可靠性工程研究现状 |
1.3.4 复杂系统及可靠性问题总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群系统理论研究 |
2.1 群系统、子系统与族系统 |
2.1.1 群系统cluster-system |
2.1.2 子系统sub-system |
2.1.3 族系统family-system |
2.1.4 群系统实例分析 |
2.2 群系统的分类 |
2.2.1 宏观与微观群系统 |
2.2.2 固定、递增与递减群系统 |
2.2.3 主观群系统 |
2.3 群系统的集合性 |
2.3.1 符号声明 |
2.3.2 矩阵构造 |
2.4 系统的同态 |
2.4.1 同态判断 |
2.4.2 初等变换 |
2.4.3 同态分析 |
2.5 理论扩展内容 |
2.5.1 群系统设计方法 |
2.5.2 群系统可靠性工程 |
2.5.3 群系统运行管理 |
2.5.4 评价反馈体系 |
2.5.5 群系统应用扩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系统功能实现 |
3.1 群系统的功能性 |
3.2 功能影响要素 |
3.2.1 主观要素 |
3.2.2 客观要素 |
3.2.3 影响要素识别 |
3.3 族系统划分 |
3.3.1 基本思想 |
3.3.2 划分方法 |
3.3.3 族系统数量 |
3.3.4 分族结果评价 |
3.4 数据挖掘 |
3.4.1 数据的意义与内涵 |
3.4.2 数据采集方法 |
3.4.3 数据处理方法 |
3.4.4 数据可视化 |
3.5 协调控制 |
3.5.1 硬连接 |
3.5.2 软连接 |
3.5.3 同步控制 |
3.6 结构模型与系统协议 |
3.6.1 结构模型 |
3.6.2 系统合作协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群系统可靠性工程 |
4.0 群系统的复杂性 |
4.1 群系统可靠性模型 |
4.1.1 可靠性框图 |
4.1.2 可靠性逻辑关系 |
4.1.3 可靠性数学模型 |
4.2 群系统可靠性设计 |
4.2.1 可靠性设计准则 |
4.2.2 可靠性设计方法 |
4.3 群系统可靠性增长 |
4.4 群系统寿命预测 |
4.4.1 阈值选择 |
4.4.2 动态寿命预测 |
4.4.3 与传统方法对比 |
4.5 群系统可靠性管理 |
4.5.1 可靠性计划 |
4.5.2 可靠性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FAST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可靠性工程 |
5.1 FAST群系统结构构建 |
5.1.1 FAST系统结构 |
5.1.2 群系统结构 |
5.2 数据可视化处理 |
5.2.1 数据清洗 |
5.2.2 可视化处理 |
5.3 FAST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寿命预测 |
5.3.1 液压促动器原理 |
5.3.2 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分析 |
5.3.3 促动器群系统寿命预测 |
5.4 可靠性增长试验 |
5.4.1 可靠性增长试验台 |
5.4.2 可靠性增长试验 |
5.5 可靠性模型与应用 |
5.5.1 群系统可靠性模型 |
5.5.2 可靠性模型验证 |
5.5.3 FAST射电望远镜运维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矿浆管道输送系统的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特性 |
1.2.1 冶金矿浆管道及隔膜泵概述 |
1.2.2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特性 |
1.3 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1 单向阀故障机理分析研究现状 |
1.3.2 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1.3.3 单向阀故障状态识别研究现状 |
1.4 信息熵和SVM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4.1 信息熵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4.2 SVM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滑动散布熵和自适应VMD的单向阀故障检测方法 |
2.1 引言 |
2.2 单向阀振动分析与信号采集 |
2.2.1 单向阀水力特性分析 |
2.2.2 单向阀振动信号采集 |
2.2.3 单向阀振动信号特性 |
2.3 基于滑动散布熵和自适应VMD的单向阀故障检测 |
2.3.1 滑动散布熵 |
2.3.2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 |
2.3.3 单向阀故障检测实现流程 |
2.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的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
3.1 引言 |
3.2 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 |
3.2.1 多尺度排列熵 |
3.2.2 改进多尺度加权排列熵 |
3.2.3 仿真实验验证 |
3.3 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3.3.1 孪生支持向量机 |
3.3.2 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3.3.3 多分类器构造 |
3.4 基于IMWPE和 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3.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的单向阀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
4.1 引言 |
4.2 多尺度散布熵及衍生方法 |
4.2.1 排列熵与散布熵的关系 |
4.2.2 波动散布熵 |
4.2.3 多尺度散布熵及衍生方法 |
4.3 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 |
4.3.1 改进多尺度波动Rényi散布熵 |
4.3.2 参数对IMFRDE的影响 |
4.3.3 IMFRDE的性能分析 |
4.4 最优二叉树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4.5 基于IMFRDE和 OBT 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4.6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糊正则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 |
5.1 引言 |
5.2 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2.1 L_2范数正则化 |
5.2.2 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2.3 模型评估体系 |
5.3 模糊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3.1 离群点检测方法 |
5.3.2 模糊隶属度函数构造 |
5.3.3 模糊正则最小二乘孪生支持向量机 |
5.4 基于IMFRDE和 FRLSTSVM的单向阀故障诊断 |
5.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船用机械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几种技术 |
1.1.1.油液监测技术 |
1.1.2.油液监测技术的常用技术方法 |
1.2.船舶机械设备的研究 |
1.2.1.柴油机 |
1.2.2.齿轮箱 |
1.2.3.液压系统 |
1.2.4.船舶机械设备的摩擦磨损分类 |
1.3.船用润滑油的研究 |
1.3.1.柴油机油 |
1.3.2.齿轮油 |
1.3.3.液压油 |
1.4.新技术在润滑油中的应用 |
1.4.1.纳米添加剂的种类 |
1.4.2.纳米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
1.4.3.纳米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1.4.4.纳米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作用 |
1.4.5.纳米添加剂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
1.5.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之处 |
1.5.1.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主要研究内容 |
1.5.3.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船用机械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研究 |
2.1.实验条件 |
2.1.1.仪器设备 |
2.1.2.实验油品 |
2.1.3.实验机组 |
2.1.4.检测方法 |
2.1.5.评判标准 |
2.2.结果与讨论 |
2.2.1.柴油机油监测与分析 |
2.2.2.齿轮油监测与分析 |
2.2.3.液压油监测与分析 |
2.3.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液监测参数的聚类分析 |
3.1.聚类分析的分类 |
3.2.层次聚类分析的定义 |
3.3.层次聚类分析的步骤 |
3.4.层次聚类分析的研究 |
3.4.1.实验数据收集 |
3.4.2.确定分类指标 |
3.4.3.实验数据标准化处理 |
3.4.4.聚类分析及结果 |
3.5.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炉炉顶设备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3 高炉炉顶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炉炉顶设备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外高炉炉顶设备研究状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无料钟炉顶设备选型 |
2.1 高炉无料钟炉顶设备分析比较 |
(1)并罐式无料钟炉顶设备 |
(2)串罐式无料钟炉顶设备 |
2.2 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炉顶设备选型 |
2.3 并罐式无料钟炉顶设备组成及工艺原理 |
2.3.1 炉顶设备组成 |
2.3.2 炉顶设备工艺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料钟炉顶设备设计改进 |
3.1 炉料偏析造成设备磨损的设计改进 |
3.2 上下密封阀的设计改进 |
3.3 料流阀精度控制选型设计 |
3.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改进 |
3.5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
3.6 炉顶辅助系统设计改进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投产问题分析及改进 |
4.1 上密封阀泄漏故障分析及改进 |
4.1.1 故障原因分析 |
4.1.2 改进措施 |
4.2 下密封阀泄漏故障分析及改进 |
4.2.1 故障原因分析 |
4.2.2 改进措施 |
4.3 布料溜槽长寿化改进 |
4.3.1 布料溜槽简介 |
4.3.2 西昌钢钒投产初期布料溜槽使用情况 |
4.3.3 布料溜槽磨损失效原因分析 |
4.3.4 布料溜槽的改进方案 |
4.4 炉顶设备其它相关件的改进 |
4.4.1 翻板阀耐磨性改进 |
4.4.2 波纹管衬板、中心喉管衬板的长寿化 |
4.4.3 气密箱的技术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炉炉顶设备改进取得的效果及效益 |
5.1 研究取得的效果 |
5.2 效益分析 |
5.2.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
5.2.2 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声发射的轧机液压缸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声发射技术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产生和采集 |
2.1 声发射信号概述 |
2.2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产生机理和特点 |
2.3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采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预处理 |
3.1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3.2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小波去噪 |
3.2.1 阈值函数的选择及阈值准则的确定 |
3.2.2 小波基的选取 |
3.2.3 小波分解层数确定 |
3.2.4 实验数据分析 |
3.3 轧机液压缸故障声发射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析 |
3.3.1 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参数及其定义 |
3.3.2 能量值特征小波变换提取方法 |
3.3.3 实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特征选择与可视化分类 |
4.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选择与分类 |
4.1.1 主成分分析 |
4.1.2 实验分析 |
4.2 基于状态热图的特征选择与状态分类 |
4.2.1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定量分析 |
4.2.2 液压缸声发射信号的三维状态热图 |
4.2.3 实验分析 |
4.3 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选择与状态识别 |
4.3.1 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选择 |
4.3.2 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第21届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 ASIA 2016)技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液压企业 |
1.1 美国伊顿公司 |
1.2 雅歌辉托斯公司 |
1.3 航天一院十八所航天钧和科技有限公司 |
1.4 天津优瑞纳斯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
1.5 北京三强同维机电液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1.6 国瑞液压 |
1.7 中航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
1.8 北京机床所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
1.9 上海衡拓液压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1.1 0 贵阳海之力液压有限公司 |
1.1 1 上海诺玛液压系统有限公司 |
1.1 2 宁波威克斯液压有限公司 |
1.1 3 美国DELTA计算机系统公司 |
1.1 4 海门维拓斯液压阀业有限公司 |
1.1 5 佛山市科达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
1.16宁波华液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1.17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1.18南通华东油压科技有限公司 |
1.19山西斯普瑞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1.20镇江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
1.21新乡市平菲滤清器有限公司 |
1.22 SUMTOMO公司 |
1.23博顿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
2 气动企业 |
2.1 BIBUS公司 |
2.2 Azbil TA公司 |
2.3 意大利AIRCOMP公司 |
2.4 纽立得气动工程有限公司 |
2.5 宁波亿太诺(E·MC)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
2.6 美国Haskel公司 |
2.7 浙江大学 |
2.8 广东尼尔森气动元件有限公司 |
3 密封企业 |
3.1 土耳其KASTAS公司 |
3.2 宁波伊尔卡密封件有限公司(YRK) |
3.3 奥地利DMH公司 |
3.4 上海索拓密封材料有限公司 |
4 其他企业 |
4.1 施拉姆电磁传感技术(扬州)有限公司 |
4.2 安阳凯地电磁技术有限公司 |
4.3 美国美孚公司 |
4.4 美国MTS公司 |
5 体会和感受 |
(9)转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行业背景 |
1.1.1 转炉干法除尘系统国内外现状 |
1.1.2 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
1.1.3 国丰钢铁转炉干法除尘系统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转炉干法除尘工艺技术 |
2.1 电除尘原理 |
2.2 干法除尘工艺流程 |
2.3 干法除尘系统结构 |
2.3.1 蒸发冷却器 |
2.3.2 静电除尘器 |
2.3.3 ID风机 |
2.3.4 煤气切换站 |
2.3.5 煤气冷却器 |
2.3.6 煤气放散系统 |
2.3.7 输灰系统 |
2.4 小结 |
第3章 干法除尘系统常见问题分析及设备改造 |
3.1 干法除尘系统常见问题分析 |
3.1.1 电场发生泄爆的原因 |
3.1.2 ID风机变频器故障处理 |
3.1.3 蒸发冷却器流量计算及常见故障 |
3.1.4 干法除尘流量低的原因分析 |
3.2 干法除尘系统设备改造 |
3.2.1 蒸发冷却器喷枪国产化 |
3.2.2 干法除尘输灰设备改造 |
3.2.3 干法电场入口刮灰机供油改造 |
3.2.4 GC泵站水池液位添加报警 |
3.2.5 GC泵逆止阀改造 |
3.2.6 放散系统改造 |
3.3 小结 |
第4章 干法除尘控制系统设计 |
4.1 软件平台设计 |
4.1.1 西门子软件STEP7和WinCC |
4.1.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4.2 PLC硬件组态及功能模块编程实现 |
4.2.1 PLC硬件组态 |
4.2.2 PLC网络组态 |
4.2.3 系统主画面及软件通讯设置 |
4.2.4 硬件地址分配表 |
4.2.5 控制系统连锁条件设置 |
4.2.6 蒸发冷却器控制模块 |
4.2.7 电场控制模块 |
4.2.8 脉冲吹扫控制模块 |
4.2.9 液压站控制模块 |
4.2.10 输灰系统控制模块 |
4.2.11 ID风机控制模块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连轧管机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连轧管机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模糊数学方法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
1.3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连轧管机危险源辨识 |
2.1 连轧管机组 |
2.1.1 180厂PQF连轧管机 |
2.1.2 轧制工艺 |
2.1.3 连轧管机组成与工作原理 |
2.2 连轧管机危险源辨识方法的选取 |
2.2.1 连轧管机危险源分类 |
2.2.2 连轧管机危险源辨识方法 |
2.3 连轧管机危险源辨识 |
2.3.1 连轧管机事故伤害分析 |
2.3.2 连轧管机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2.3.3 连轧管机危险源管控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连轧管机安全分析 |
3.1 连轧管机HGC系统组成和结构 |
3.2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HGC系统故障机理分析 |
3.2.1 HGC系统模糊故障树理论基础 |
3.2.2 HGC系统常见故障机理研究 |
3.3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HGC系统故障分析 |
3.3.1 连轧管机HGC系统模糊故障树建立 |
3.3.2 连轧管机HGC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
3.3.3 连轧管机HGC系统故障树模糊定量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层次模糊评价法的连轧管机安全管理评价 |
4.1 层次模糊评价法原理 |
4.2 连轧管机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
4.2.1 连轧管机安全管理等级划分标准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权重的确定 |
4.2.4 模糊算子的选取 |
4.3 连轧管机层次模糊评价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
4.3.1 确定模糊隶属度 |
4.3.2 模糊评价矩阵计算 |
4.3.3 安全管理成熟度计算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钢铁冶金液压装置故障的诊断与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驱动的流程工业非线性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D]. 唐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往复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系统执行机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D]. 周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3]群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在FAST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蔡伟. 燕山大学, 2020
- [4]矿浆管道输送系统的隔膜泵单向阀故障诊断研究[D]. 周成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5]船用机械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诊断研究[D]. 赵畅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炉炉顶设备研究与改进[D]. 王凌冰.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基于声发射的轧机液压缸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D]. 王义.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2018(01)
- [8]第21届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 ASIA 2016)技术评述[J]. China Hydraulics Pneumatics & Seals Association;.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7(01)
- [9]转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强.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10]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连轧管机安全评价研究[D]. 李鸿志. 南华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