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兵[1](2020)在《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稻米作为最基础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上身居首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对稻米的需求特别大。黑龙江省人口众多,水稻作为第二大粮食产物已具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黑龙江省水稻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身居前列,2018年全省水稻的种植面积4073.7万亩,约占全国水稻种植的四分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省稻米价格波动规律,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加以分析预测,能够为稻米种植者、稻米加工企业和政府做决定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做出贡献。首先从稻米价格形成历史着手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稻米现处于何种阶段,对不同阶段的稻米生产情况以及价格进行详细分析,了解黑龙江稻米价格波动特征,基于该角度出发寻找影响稻米价格形成以及影响稻米价格调控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市场内部的短期影响因素。通过因素筛选后分别构建黑龙江省稻米价格长期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短期影响因素模型,来探索影响机理。作为基础农产品之一,首先要研究其价格形成及波动特征,本文运用确定性因素分解法以及H-P滤波法分析研究黑龙江稻米价格长期、随机、季节、循环等波动特征。再根据价格波动特征来探究影响稻米价格波动的因素,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受市场外部长期因素以及市场内部短期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影响因素分开来研究,首先研究其价格会受到市场外部多种因素长期影响,为了可以更具体研究长期影响因素对稻米价格的波动影响,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针对性的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长期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稻米价格的影响。最后对市场内部短期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探讨短期因素的具体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构建稻米价格自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短期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分析来分析其对稻米价格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稻米价格、稻米期货价格以及大米价格为稻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稻米价格波动的贡献程度分别达到了60%、20%和11%。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数据对黑龙江省稻米价格进行了三期预测,与实际值相比较发现误差很小,所以判断该模型效果较好,可以为黑龙江省稻米市场提供有效的参考。
何启[2](2019)在《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发展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稻谷(籼稻)的主产省。湖北省的稻谷生产在我国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其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阐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接着总结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其次对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梳理相关理论,为下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介绍了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发展情况及困境,论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明确当前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发展现状,随后分析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存在一些问题。之后对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随机选取湖北省稻谷主产的相关市州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分析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湖北省稻谷产量、农民收入的实施效果。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完善稻谷最低收购政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湖北省稻谷产量和农民收入产生积极和显着的影响,在调节湖北省稻谷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当前最低收购价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建议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应当从推进稻谷价格形成机制市场改革、对积压的临储稻谷实施多元化处置方式和培育多元购销主体等方面继续完善政策,从而推动稻谷行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稻谷的美好需求。
游艾青,陈亿毅[3](2008)在《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战略思考》文中认为通过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湖北省水稻生产的发展战略。
李军民[4](2007)在《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稻谷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0%。近年来,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及品质的提升,大米己成为我国大宗作物产品中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湖南省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当前,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南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各环节,优质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优质稻米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湖南优质稻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主要观点如下:(1)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优质稻米加工、优质稻米贮运、优质稻米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2)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各项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向前发展。(3)大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具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品质改良优势、“订单粮食”初具规模、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发展面临着品种更新换代、生产比较效益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稻米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5)湖南是我国籼稻主产区,也是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区。对湖南省稻米区域比较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分析,湖南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成本优势。(6)能否提高优质稻的种植效益是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对农户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与农户家庭中20-50岁农业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人数、从事农业劳动成员是否有人拥有技术特长或受职业培训呈正相关。(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中信息链、组织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及食品安全链进行实证分析。在信息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沟通技术(ICT),但信息在加工产业链中的流动不很流畅,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在组织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加工企业难以得到优质稻米稳定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在价值链管理层面,目前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价值创新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独立承担,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价值创新成果有限;在物流管理层面,运输与仓储费用是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物流成本,要从加工产业链管理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在食品安全链层面,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质量报告、内部认证、外部认证来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内部质量控制程序而不是外部认证来验收稻谷,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湖南省深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都比初加工企业高,但深加工企业与初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的状态。(8)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选择性普遍增强,其选择内容由过去的单项选择(以价格选择为主)转为多项选择,包括优质稻米的安全、营养、质量、品种、外观、风味、价格、包装、产地以及服务等,优质稻米的需求在湖南呈增加趋势。影响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差异性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目前稻米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偏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政府确保优质稻米的高价与优质对等,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持续发展。(9)对湖南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的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方式;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各地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10)“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基本原则。湖南省龙头企业基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具有适度规模效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保证了大米价格的稳定和所联结农户的利益。
矫江,许显斌,孟英,傅建平[5](2004)在《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分析了黑龙江省稻谷大量积压的原因和稻谷积压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稻谷积压和水稻高效益生产发展的具体对策。
苏君[6](2002)在《关于发展吉林省优质米水稻生产的建议》文中研究说明1发展优质米水稻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入WTO后,我方进口大米配额的数量约占我国稻谷生产量的2%左右,就量而言,不至于有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我省稻谷生产重点一直在保障总量供求平衡上,质的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劣质米严重压库,另一方面优质大米短缺,国外优质米大量涌入我国,如不及
赵国臣[7](2002)在《关于吉林省水稻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问题的建议》文中研究说明1发展水稻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的重要意义吉林省现有水田面积10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480公斤左右,年总产达到48亿公斤左右。人均占有稻谷185公斤,自食有余。由于生产的大部分稻谷品质较差,稻米外销有困难,目前全省稻谷库存积压35亿公斤以上。农民手中还有稻谷积压,造成卖粮难,而粮食部门由于流通不畅,亏损很大。1999年出台粮食价格稻谷每公斤降低0.10元,进一步影响农民收入和种稻积极性。
张文开[8](2002)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文中认为福建省鲜明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异特征,导致耕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性。本研究在大量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耕地利用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耕地利用阶段、耕地生产潜力等进行分析研究。从特色农业、耕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耕地计划利用、加入WTO等方面探索耕地优化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寻找适合福建省不同区域耕地优化利用的途径,提出区域耕地优化利用的模式。 通过研究,福建省耕地分布区划分为粮食专门生产区、牧草专门生产区、水果专门生产区、茶叶专门生产区、烤烟专门生产区、马铃薯专门生产区等。在地貌、生态气候、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上,全省划分出115个耕地利用分区。 福建省耕地优化利用的方针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为方式,科技创新为手段,结构调整为杠杆,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耕地利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福建省耕地优化利用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全省性由政府宏观控制、指导和必要投资的耕地利用系统,耕地与园地的相互可逆转化,主导农作物为主的区域条块专门化耕作与小范围综合性耕作相结合、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矫江,许显滨,耿立清,邹恒荣[9](2001)在《拓宽黑龙江省稻米销售市场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黑龙江省稻谷大量积压问题 ,在分析国内外稻谷生产和市场销售特点的基础上 ,研究了黑龙江省粳米生产优势和潜在市场 ,并提出了具体促进销售的对策
李克勤,许靖波[10](2001)在《调整思路 加大力度 推进湖南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文中研究指明
二、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主要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农产品价格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黑龙江稻米现状及价格波动分析 |
2.1 稻米价格历史变化 |
2.1.1 稻谷自由市场定价及统购阶段 |
2.1.2 稻谷价格双轨制时期 |
2.1.3 稻谷价格市场化改革试行阶段 |
2.1.4 稻谷收购价形成时期与市场化新阶段 |
2.2 黑龙江省稻米现状分析 |
2.2.1 黑江省水稻分布布局 |
2.2.2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
2.3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波动分析 |
2.3.1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总体波动分析 |
2.3.2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确定性因素分析 |
2.3.3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长期波动趋势分析 |
2.3.4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3 黑龙江稻米价格形成机制及长期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1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机制 |
3.1.1 市场供求理论 |
3.1.2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的长期因素 |
3.1.3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调控的长期因素 |
3.1.4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的短期因素 |
3.2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长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1 解释结构模型 |
3.2.2 建立邻接矩阵 |
3.2.3 生成可达矩阵 |
3.2.4 分解可达矩阵 |
3.2.5 构建多级结构连接图 |
3.3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短期影响因素筛选 |
3.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3.3.2 稻米价格波动短期因素识别 |
3.3.3 线性相关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稻米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
4.1.2 变量滞后阶数选取原则 |
4.1.3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4.2 变量预处理 |
4.3 变量平稳性检验 |
4.4 协整检验 |
4.4.1 最优滞后阶数选取 |
4.4.2 协整检验 |
4.4.3 稻米价格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
4.5 稻米价格向量自回归模型稳定检验 |
5 稻米价格短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预测 |
5.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2 方差分解 |
5.3 脉冲响应分析 |
5.3.1 稻米现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
5.3.2 稻米期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
5.3.3 大米现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
5.4 短期价格预测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主要成果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发展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稻谷最低收购价实施效果 |
2.1.2 稻谷最低收购价 |
2.1.3 稻谷目标价 |
2.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社会福利效应理论 |
2.2.3 博弈论 |
2.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发展及困境 |
3.1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 |
3.1.1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
3.1.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调整 |
3.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困境 |
3.2.1 稻谷市场严重扭曲 |
3.2.2 国家财政负担重 |
3.2.3 粮食库容紧张 |
3.2.4 农民受惠有限 |
3.2.5 稻谷品质结构优化效果不显着 |
3.3 本章小结 |
4 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 |
4.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稻谷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样本选取 |
4.2.3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
4.2.4 构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及运行结果 |
4.3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样本选取 |
4.3.3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提升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效果的建议 |
5.1 推进稻谷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 |
5.2 对积压的临储稻谷实施多元化处置方式 |
5.3 培育多元购销储备主体 |
5.4 推进稻谷品种结构优化 |
5.4.1 运用稻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5.4.2 实施稻谷“优质优价”策略 |
5.5 建立种稻农民收益补偿机制 |
5.5.1 完善稻谷补贴政策 |
5.5.2 鼓励湖北省稻谷收入保险的险种创新 |
5.5.3 推动湖北省稻谷期货市场的发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市场米价飚升, 世界告别低米价时代 |
2 中国粮食自给自足, 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
3 水稻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优势 |
4 湖北省水稻生产的过去和现在 |
5 根据市场供求新形势, 确定湖北省水稻发展战略 |
6 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 |
6.1 湖北省具有增加稻谷总产的潜力 |
6.1.1 提高单产 |
6.1.2 适当扩大双季面积 |
6.2 我省优质稻板块建设和产业化开发已见成效 |
7 发展对策 |
(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1.1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
1.2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
1.3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
2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2.1 供应链的内涵 |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
2.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
3 产业组织理论 |
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
3.2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
1 优质稻米质量形成分析 |
1.1 农业标准与稻米品质的内涵 |
1.2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与质量标准 |
1.3 产业链功能环节影响优质稻米的质量形成分析 |
2 世界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2.1 世界稻谷生产持续发展 |
2.2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是稻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2.3 稻谷销售、贸易竞争激烈 |
2.4 稻米消费缓慢增长 |
3 中国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3.1 稻米(稻谷)生产持续发展,但优质率不高 |
3.2 稻米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
3.3 稻米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加工转化率仍较低 |
3.4 挑战与机遇并存,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
4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4.1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优势 |
4.2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
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1 竞争力理论 |
1.2 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分析 |
2.1 湖南省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
2.2 湖南省优质稻谷(米)贮藏加工 |
2.3 湖南省优质稻米消费分析 |
2.4 湖南省优质稻米国内外贸易分析 |
3 湖南省优质稻米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
3.1 区域比较优势 |
3.2 成本优势比较 |
3.3 价格优势比较 |
3.4 质量优势比较 |
3.5 信誉优势比较 |
3.6 技术优势比较 |
4 提高湖南稻米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4.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
4.2 守住耕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稻米生产的综合效益 |
4.3 培育绿色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
4.4 进一步搞好以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 |
4.5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
第五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证分析 |
1 湖南省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分析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查与数据 |
1.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1.5 结语与建议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管理实证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调查与数据 |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优质稻米加工行业产业链效率分析 |
2.5 结语与建议 |
3 湖南省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消费实证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调查与数据 |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3.5 结语与建议 |
第六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1 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2 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2.1 案例一: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
2.2 案例二:天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
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2.2 强化优质稻米产业链主要功能环节 |
2.3 创新优质稻米产业制度 |
2.4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稻谷积压情况 |
2 稻谷积压的危害性 |
2.1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
2.2 陈米流向市场危害社会 |
3 稻谷积压的原因 |
3.1 稻谷生产多, 商品数量大 |
3.2 公司销售少, 粮库收购多 |
3.3 粮库难销售, 沉积成积压 |
4 解决积压问题的对策 |
(8)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节 土地与耕地 |
一、 土地的概念 |
二、 耕地的概念 |
三、 耕地优化利用 |
四、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论文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论文的目的 |
二、 论文主要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上篇 耕地利用基础篇 |
第一章 人口、耕地和粮食 |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人口 |
一、 行政区划 |
二、 人口分布 |
三、 人口增长趋势 |
(一) 相关系数分析 |
(二) 回归分析 |
第二节 人口与耕地 |
一、 全国土地概况 |
二、 福建省土地与耕地 |
(一) 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 |
(二) 耕地利用变化 |
(三) 耕地分布特征 |
第三节 粮食安全 |
一、 粮食生产与食品消费 |
(一) 粮食生产概况 |
(二)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 |
(三) 粮食安全生产 |
二、 粮食安全对耕地的要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耕地自然条件 |
第一节 耕地地质条件 |
一、 大地构造演化与特征 |
二、 岩石特征与分布 |
(一) 沉积岩 |
(二) 侵入岩 |
(三) 变质岩 |
(四) 喷出岩 |
第二节 农业地貌条件 |
一、 地貌基本特征 |
二、 地貌要素对耕地的影响 |
(一) 地貌起伏度 |
(二) 海拔与耕地利用 |
(三) 地形与风 |
三、 地貌分区 |
(一) 分区原则 |
(二) 地貌分区 |
第三节 农业气候条件 |
一、 福建省气候的主要成因 |
(一) 季风气候 |
(二) 区域性气候 |
(三) 局部地形气候 |
二、 福建农业气候资源区域特征与评价 |
(一) 热量资源 |
(二) 降水资源 |
(三) 光资源 |
三、 农业气候区 |
(一) 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 |
(二) 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 |
(三) 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 |
四、 福建省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析与农业生态气候分区 |
(一) 农业生态气候模型 |
(二) 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析 |
(三) 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区与综合评价 |
第四节 耕地土壤条件 |
一、 土壤分布特征 |
(一) 地带性水平分布 |
(二) 土壤垂直分布特征 |
(三) 土壤区域性分布特征 |
二、 耕作土壤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
(一) 淹育型水稻土 |
(二) 渗育型水稻土 |
(三) 潴育型水稻土 |
(四) 潜育型水稻土 |
三、 高产水稻土的分布与培育 |
第五节 耕地水分条件 |
一、 径流深分布规律 |
二、 水分平衡 |
三、 耕地地下水补给特征 |
四、 福建沿海地区地貌、气候与水分平衡 |
(一) 东部沿海地区地貌基本格局 |
(二) 主要县(市)地貌类型 |
(三) 沿海地区主要气候特征与地貌关系分析 |
(四) 地貌、气候与耕地利用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一节 耕地利用地域效益分异 |
一、 地域效益分异原理 |
二、 地域效益分异 |
(一) 城镇周围地区 |
(二) 全省其它地区 |
第二节 耕地利用的因素分析 |
一、 因素因子的选择 |
(一) 因素因子选择的原则 |
(二) 因子分值标准化计算 |
二、 因素因子分析计算 |
(一) 人口与耕地利用 |
(二) 区位条件 |
(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四) 区域综合服务能力 |
(五) 城镇集聚规模 |
(六) 城镇基础设施 |
(七) 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 |
第三节 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评价 |
一、 各县市区评价因素分值计算 |
二、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区 |
(一) 总分频率柱状图法 |
(二) 聚类分析法 |
三、 社会经济区主要特征 |
第四章 耕地利用阶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耕地利用阶段 |
一、 农业合作社阶段 |
(一) 土地改革阶段 |
(二) 耕地利用互助合作阶段 |
二、 人民公社阶段 |
(一) 人民公社成立与“一平二调”阶段 |
(二) 调整与恢复阶段 |
三、 “文化大革命”和整顿恢复阶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 |
一、 耕地联产承包经营阶段 |
二、 协调发展阶段 |
三、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阶段 |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规模集约经营阶段 |
一、 耕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耕地播种面积减少 |
(二) 卖粮难 |
(三) 产出少 |
(四) 土地质量下降 |
(五) 耕地效益降低 |
二、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 |
(一) 耕地使用权流转 |
(二) 农村市场化建设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耕地生产潜力 |
第一节 耕地光合生产潜力 |
一、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
(一) 光合生产潜力表达方式 |
(二) 太阳总辐射 |
(三) 光合生产潜力 |
(四) 述评 |
第二节 耕地光温生产潜力 |
一、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
二、 光温生产潜力 |
三、 述评 |
第三节 耕地气候生产潜力 |
一、 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
二、 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三、 述评 |
第四节 耕地生产潜力 |
一、 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 |
二、 划分因素指标区 |
三、 确立因素与因素权重 |
(一) 沿海平原区 |
(二) 丘陵山地区 |
(三) 低丘台地区 |
(四) 山间盆地区 |
(五) 滨海围垦区 |
四、 单元划分 |
(一) 单元划分原则 |
(二) 单元划分方法 |
五、 因素分级与分值 |
六、 编制指定作物 |
七、 计算单元因素分 |
(一) 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
(二) 单元生产潜力指数确定 |
第五节 实例研究 |
一、 闽侯县侯官村耕地生产潜力 |
(一) 耕地质量因素及其权重 |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因子作用分 |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 |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 |
二、 南安市后堀村耕地生产潜力 |
(一) 耕地质量因素及其权重 |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因子作用分 |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 |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 |
三、 漳浦县温斗村耕地生产潜力 |
(一) 因素及其权重 |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作用分 |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 |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 |
四、 耕地生产潜力分析对比 |
(一) 耕地生产潜力对比 |
(二) 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 |
第六节 小结 |
下篇 耕地利用实践篇 |
第六章 耕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与可持续利用 |
第一节 耕地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
一、 耕地投入与报酬 |
二、 福建省耕地投入现状 |
三、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 |
第二节 耕地联产承包与规模经营 |
一、 规模经营理论 |
二、 规模经营实践 |
(一) 规模经营方式 |
(二) 规模经营实践 |
三、 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一) 加快小城镇建设 |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三) 加快农业产业化 |
第三节 耕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 |
一、 耕地内涵挖潜 |
(一) 健全树立设施有潜可挖 |
(二) 提高复种指数有潜可挖 |
(三) 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潜可挖 |
(四) 采用镶嵌农林符合系统有潜可挖 |
(五) 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有潜可挖 |
二、 耕地外延扩展 |
(一) 以围垦为主的海岸带耕地开发利用 |
(二) 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兼具的山区耕地开发利用——以闽清为例 |
(三) 园地——耕地转化 |
三、 耕地计划利用 |
第四节 耕地可持续利用 |
一、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
二、 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
三、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二) 提高农产品质量 |
(三)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
(四) 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
四、 耕地可持续利用——以笏石半岛为例 |
(一) 土地利用基本状况 |
(二)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耕地资源优化利用 |
第一节 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 |
一、 特色农业概述 |
(一) 特色农业的涵义 |
(二) 特色农业的特征 |
(三) 特色农业的内容 |
二、 优势特色农业品分布特征与耕地优化利用 |
(一) 地方特色农产品分布带 |
(二) 各县市传统地方特色农产品分布 |
三、 市场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 |
(一) 产品的质量与品牌 |
(二) 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 |
四、 区位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 |
五、 特色农业小结 |
第二节 耕地生产专门化 |
一、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区域专门化 |
二、 福建省耕地专门生产区划分 |
(一) 农业专门生产区划分原则 |
(二) 区域农业生产专门区划分 |
三、 福建省区域农业生产区 |
(一) 粮食为主生产区 |
(二) 水果为主生产区 |
(三) 茶叶生产区 |
(四) 牧草生产区 |
(五) 闽西南盆地烤烟生产区 |
(六) 经济作物——蔬菜——花卉生产区 |
第三节 耕地利用分区划分原则和分区类型 |
一、 划分原则 |
二、 主要农作物种植战略方向 |
三、 分区类型 |
第四节 耕地优化利用分区主要特点与耕作模式 |
一、 西部武夷山耕地利用区 |
二、 闽中谷地耕地利用区 |
三、 闽西南丘陵耕地利用区 |
四、 鹫峰山—戴云山西北坡耕地利用区 |
五、 鹫峰山—戴云山东南坡耕地利用区 |
六、 闽东南山地丘陵耕地利用区 |
七、 沿海平原台地耕地利用区 |
八、 半岛岛屿丘陵台地耕地利用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WTO规则与福建省耕地利用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加入WTO的对策 |
一、 WTO允许的农业措施 |
(一) 一般服务 |
(二) 农民收入支持措施 |
(三) 农业结构 |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耕地利用与WTO |
(一) 美国、加拿大耕地利用与WTO |
(二) 台湾耕地利用与WTO |
(三) 日本、韩国对应WTO措施 |
第二节 WTO与福建耕地利用 |
一、 加入WTO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
(一) 有利条件 |
(二) 面临的问题 |
二、 耕地利用基本对策 |
(一) 建立耕地优化利用领导机构 |
(二) 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政策 |
(三) 适应农业协议和规则,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
(四) 推动耕地规模经营 |
(五) 大力引进外资,加强示范园区建设 |
(六) 培育农村市场体系 |
(七) 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 |
(八)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三节 小结 |
附录1 注释:名词说明 |
附录2 符号意义 |
中文摘要 |
致谢 |
(9)拓宽黑龙江省稻米销售市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稻谷生产特点与稻米市场 |
1.1 全世界稻谷有80%~90% 在亚洲种植 |
1.2 全世界稻谷品种有80%~90%是籼稻 |
1.3 我国水稻品种80%~90%是籼稻 |
1.4 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稻米数量占全国粳稻商品数量的80%~90% |
2 促进稻米销售对策 |
2.1 研究营销, 拓宽销售范围 |
2.2 突出特色, 抢占高档市场 |
2.3 重视食味, 创立品种品牌 |
2.4 强化加工, 提高加工品质 |
2.5 多方协作, 发展合作经济 |
四、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D]. 刘兵.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湖北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发展及效果研究[D]. 何启. 武汉轻工大学, 2019(12)
- [3]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战略思考[J]. 游艾青,陈亿毅. 湖北农业科学, 2008(11)
- [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5]我省稻谷积压问题研究[J]. 矫江,许显斌,孟英,傅建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01)
- [6]关于发展吉林省优质米水稻生产的建议[A]. 苏君. “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02
- [7]关于吉林省水稻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问题的建议[A]. 赵国臣. “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02
- [8]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D]. 张文开.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9]拓宽黑龙江省稻米销售市场的研究[J]. 矫江,许显滨,耿立清,邹恒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1(06)
- [10]调整思路 加大力度 推进湖南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J]. 李克勤,许靖波. 中国稻米, 2001(05)
标签:大米国家质量标准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