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法与笔画细化现象研究

笔画法与笔画细化现象研究

一、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力(DEM TITHSATYA)[1](2013)在《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以金边皇家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汉语作为一门外语越来越受欢迎。柬埔寨是学习汉语的主要国家之一。有很多因素影响汉语这一特定语言的广泛学习,但最重要的是,汉语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语言。中国是柬埔寨最亲密的贸易伙伴,柬埔寨人越来越重视汉语学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研究者以柬埔寨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汉语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体现了它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主要考察了柬埔寨大学生学习汉语采用的主要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汉语学习策略在大学生性别、年级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同时探讨柬埔寨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以及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主要问题。第1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相关研究概况、意义、内容与方法。第2章从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语言学习策略的特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语言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语言学习的动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文基础。第3章是研究过程,包括调查设计的思路和目的、主要对象和样本选择、测量工具与实施、数据收集的程序。第4章是调查结果与分析,包括柬埔寨大学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他们的汉语学习策略现状、汉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以及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第5章是研究结论和建议,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提出加强与改善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相关结论、建议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攻读学士学位的98名学习汉语的大学生参与了本次研究。定量数据利用牛津测量学生的汉语学习策略量表(SILL,1989)获得。定性数据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进行收集。研究结果表明,柬埔寨大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是得到更好的工作。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语词汇的学习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是发音和语法问题。他们学习汉语最常用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而记忆策略使用最少。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策略选择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有显着性差异。研究最后建议柬埔寨大学在汉语教学上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力策略培养,这是掌握汉语最关键的策略。对于大学生而言,应争取练习说汉语的机会,课堂里的讨论尽量不要使用柬埔寨语,要与住在柬埔寨的中国人交流,需要自己在媒体、图书馆或者书店查找学习资料。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时要基于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不仅仅是如期完成教科书教学任务。在课堂气氛或教学方法上,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降低汉语专业的辍学率。最后,也是最重要,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来研究柬埔寨汉语教学。政府需要将汉语学习列为公立学校课程,以促进更多的柬埔寨人成为汉语学习者。

邵燕梅[2](2012)在《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来源之一。对汉语隐语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其隐秘性的本质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其词汇结构与造词规律。本文以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商业隐语为语料,建立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语料库,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语言学与社会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和数词隐语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本研究多为创新型研究。首先,剖析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把握汉语隐语结构与造词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性规律,构建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法体系;其次,通过对具体汉语商业隐语词条的造词理据分析观察其造词理据的多元性,并对部分隐语辞书中的商业隐语词条进行校勘;第三,对于仍在使用的活隐语“调侃子”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其性质、语域、使用主体等要素的分析,认为“调侃子”实为两种功用不同的隐语,并通过隐语表层的使用情况透视深层的社会、文化信息等;第四,对《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该词典的内容、版本、着作者与使用地域考辨、语言学价值等。本文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汉语隐语的性质及称谓,并对隐语与相关社会方言现象进行区分,通过隐语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分析,廓清学界对诸多概念的混同;划分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并对各时期汉语隐语研究进行综述;界定商业隐语的性质、作用,介绍商业隐语研究概况、选题的语料来源、研究价值、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根据行业分类,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共分为衣着、饮食、加工制造、建筑、医药、瓷器古玩、典当金融、其他、工商业通用等九大类,并对各类商业基本隐语进行概要性介绍。第三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和造词研究。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重点分析了隐语的特殊式结构;第二、三两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法,重点分析了声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等四大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通过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从而建立起对汉语隐语的客观、真实、全面的科学认识。第四章为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本章与第三章共同构成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行业和地域分布,了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概貌及相关社会、文化讯息,然后对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汉语数词隐语五大造词法:语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文化任意指代造词法。第五章为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调侃子”是本文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正在使用着的活隐语语料,其名下实为两种不同的汉语隐语,“汉侃子”是汉族社会少数人所运用的游戏类隐语,“回侃子”是回族社会所运用的商业隐语。第六章为《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历史上无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该词典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概括说明了该词典所蕴含的巨大语言学、社会学价值,并对其进行了使用地域、着作者等有关问题的考辨。第七章为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本章分为两节:汉语基本隐语造词理据分析与汇释、隐语辞书中部分商业隐语词条勘误。第一节对前贤时修未分析过的商业隐语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与汇释,第二节从理据分析的角度对部分隐语类辞书相关商业隐语词条进行词形、引用、释义、理据分析等方面的校勘工作。第八章为结语。通过对20世纪以来汉语商业隐语的研究,我们认为:一、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汉语共同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普通的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体现了其作为汉语词汇的一般性特点,而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不仅体现了汉语隐语的个性,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三、汉语隐语由隐秘走向公开,是使用泛化的结果,该种情况表明汉语隐语不仅本身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动态性的表现也反映着词汇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四、总结了汉语隐语研究的时代性、理据探求等方面所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目前隐语研究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现状问题,并预测了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董德光[3](2012)在《戏曲表演程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程式”、“程式化”,随着中国近代历史上中西文化艺术碰撞,并由此引发关于演剧改良思潮,其以“超出了普通语言学的范畴,而以理论语言的姿态进入戏曲理论的园地”(黄克保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百年来戏曲理论研究中使用率较高的理论词汇和争论的焦点之一。程式问题既是为人熟知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难题。戏曲表演程式研究,以百年来程式重大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同样以关注戏曲程式的本质属性为对象,并紧紧围绕着戏曲程式的根本属性展开论述,较详细地探讨戏曲程式必须通过现象才能把握的本质、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以及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并由此形成本文的章节结构。第一章“戏曲程式诸说”,将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程式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至建国前,尝试对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探索和总结。第二阶段是建国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试图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演剧体系比较中,建立中国的演剧体系的背景下更多地涉及。第三阶段即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延续中国演剧体系建立的尝试。对早期的张厚载、赵太侔、焦菊隐、洪升,中后期的阿甲、张庚、焦菊隐、黄克保、陈贻亮、陈幼韩和郑传寅等主要的程式研究成果“规矩准绳”说、“拼字说”、“动态形成说”等等进行综述。第二章“戏曲程式之我见”,戏曲程式是戏曲艺术的文化载体表征的总称,其中又包含深厚的文化积淀。广义的戏曲程式是指戏曲艺术物质和精神的所有载体表征。狭义的是指戏曲表演艺术的所有技术技巧。它是戏曲历代艺术家与观赏者共同创造的结果,是区别于其他舞台艺术文化的标志。戏曲程式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存在方式的戏曲程式。物质的戏曲程式,它使人一眼望去,就能看出戏曲与其他舞台艺术之间的不同;非物质的戏曲程式,是指那些通过物质的戏曲程式体现出来的,客观存在却又无形的戏曲程式,它决定了物质戏曲程式的创造手段、创作方法与呈现样式。戏曲表演程式,既是戏曲程式的核心和主体,又是物质戏曲程式和非物质戏曲程式的纽带和基础。戏曲表演程式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且完整的符号体系,也是一个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它使戏曲艺术传承有了依托和社会共享成为可能。第三章“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动物学的研究成果向世人表明,当人从猿四肢行走蜕变成两腿行走的时候,戏曲表演程式文化基因,就已经基本奠定了,并随戏曲表演艺术的形成而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至今未变。如:1、核心的文化基因:演员与观众的观演性。2、本质的文化基因:情感的艺术表现性。3、本色的文化基因:原始歌舞表演的综合性。4、本能的文化基因:传情达意的实用功能性。以巫为表演主体的“乐”文化的种种表现,可以说当世戏曲艺术与“乐”文化艺术是一脉相传。因此,巫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职业化戏曲演员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戏曲表演艺术与表演程式的共生。第四章“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主要是由宇宙观、创作观、审美观三者所构成的戏曲表演艺术演剧观为主体。“天人合一”建构的是戏曲艺术的宇宙观,“一阴一阳”建构的是戏曲艺术对本体的认知,而“圆”则是建构艺术本体运动的理论基础。就创作而言,“观”是“立象”的基础,而“尽意”则是“立象”的终极目标,“意象”则是以“六书”方法为最基本的构成方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建构了戏曲艺术审美世界的发展规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变的审美标准,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则是戏曲表演审美的最高境界。当戏曲表演程式文化,成为戏曲创作者的一种艺术文化信仰时,人们便会将其内置成一种文化的自觉,贯穿于思想和行为当中,成为意识与行为的规范,并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自然而然的流露与表现出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不同的艺术信仰,不同的艺术文化所产生的艺术表现也是不同的。

曾晓洁[4](2011)在《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国家和个体而言,母语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汉语母语教育总是夹杂在语文教育当中,难以一窥全貌,为此,本论文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演进情况进行了集中研究。本论文的三个基本概念是“母语”、“母语教育”和“现代”。在分析既有分歧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教育视角,将我国的“母语”厘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样,“母语教育”这一概念也就得到了相应界定,不再与“语文教育”、“母语教学”、“汉语教育”产生混淆。关键词“现代”则主要取其与“传统”相对之意,所以下限一直延伸到现在,而在比较了社会母语教育和学校母语教育的各项标杆性事件之后,考虑到教材白话化在母语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突出地位,我们把上限定在了出现第一本白话性质教科书的1897年。作为一项史的研究,历史文献在整个写作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支撑作用。而在观照历史文献之时,则主要采用一种社会学的眼光和比较的视角,先确定出现代以来母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然后在分析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对典型事件做出定性判断,并据此进一步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历史进行整体分期。此外,笔者还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做了可能的穷尽归纳,将精确化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本研究当中。全文除绪论外,包括七章和一个余论。第一章相当于全文的总论,讨论了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性和现代母语教育致力普及与螺旋提升的两个特点。从第二章开始直到第七章,每章集中写一个时期,分别是:开创期(1897~1928)、探索期(1929~1950)、突进期(1951~1965)、畸变期(1966~1977)、恢复期(1978~1989)、转型期(1990~)。每一章的写作,都分为三节进行,第一节是各种相关背景的集中介绍与分析,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该期的社会母语教育和学校母语教育,具体讨论之时,主要围绕该期的典型事件或有特征性的变化展开述评。第二章“开创期”以民众化和科学化为思想主导,进行了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书面语的改革和旨在统一标准语音的国语运动,白话文、官话、汉语知识在此影响下进入了学校教学,母语教育的测验与实验也出现了一个高潮,母语教学因此从传统走向了现代。称1929年到1950年为“探索期”,是因为此期母语教育确实在沿着开创期的精神继续前行,但由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政权分治和战乱频仍的影响之下,母语教育在此期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以前的发展节奏,高度的使命感、民族自信力和《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的着名社论,合力带领母语教育进入了一个“突进期”。在拼音化思想基础上提出先行简化和全国推普,书写方式彻底改为横排左起,全力推进语法修辞教学,进行汉语独立设科实验,特别凸显语言工具观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志在快速提升全民母语能力与建设健康纯洁祖国语言的革命斗志。可惜,动荡的文革阻断了这一发展,此期的政治挂帅让学校母语教育基本退场,不仅不太涉及基本能力培养,就连起示范作用的语文教材语言也一片僵化俗化,社会用语也以火药味儿极浓的斗争化语言和“假大空”的话语模式为主导,母语教育进入了一个不进反退的“畸变期”。文革结束到1989年之间,母语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就在全力复元至文革前的目标导向与教育水平,所以我们称之为“恢复期”。而进入90年代以后,人文思想开始对“科学主义”进行反拨,语言规范观由此从匡正渐变为引导,网络语言成为不断发力的持续热点,在“语感中心说”以一种反“工具观”的姿态迅速崛起的同时,语法教学遭遇了近百年发展以后的“无用论”质疑,而口语教学也以名称更替的方式开始关怀话语主体的言说幸福。毫无疑问,经过百余年发展之后,汉语母语教育又进入了个新的“转型期”。基于以上对于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整体思考,余论部分提出了个理想母语能力模型,该模型由具有一定层级性的六个要素构成。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既没有平衡地发展各能力要素,也较少考虑各要素问的级性差异,是一种不太理想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关注母语能力的内部要素及其层级差异,有助于学校母语教育走向一条高效途径。

卢晓峰[5](2010)在《中国人物画面部图式类型与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宏富的实践成果,种类繁多,面貌各异,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在绘画理念、制作技法上既有一定的相承性,又显现出不同的演变痕迹。对这种相同点与差异的分析、比较,在以往的研究性文章中多是就人物整体面貌而言的,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两种风格的区别主要是从衣纹画法角度来提出的。面部作为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法相对固定,但将不同时期的面部图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便会看出,它们在造型、用笔、用墨、设色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将这种差别提取出来层层剖析,在分析技法时挖掘出内含的不同理念,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文本采取了样式比较、技法分析、个案详解的研究方法,将构成面部画法的诸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观念下产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放大式比照与剖析,力求形成一个以面部图式的区别来划分人物画风格的新模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前人没有涉猎或容易忽视的区域,本文对这些地方进行了着重刻画,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并从一个绘画实践者的角度作了独到的阐述。

胡越[6](2010)在《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的服饰表现》文中指出中国服饰,自远古发源以来,历代嬗变,累至近世,样式形制,蔚为大观。当代研究中国古代染织服饰史,主要通过文献、实物和图像三个途径,三者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共同为我们认识历史的真相提供佐证。本研究以中国古代卷轴画这个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主要类型为研究对象的范围,其中人物画与染织服饰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成为本文的研究核心。服饰在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的表现方式是服饰史研究和美术学研究都有所涉及,又未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的服饰表现的研究是两个学科领域相互交叉,又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新课题。而且,本选题对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服饰表现的探讨,亦属一个关于“以图证史”的方法论之研究,同时对于服饰史研究中“图像陷阱”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服饰表现部分有针对性的全面梳理,归纳出历代卷轴人物画中服饰表现的方式方法、样式特征,及其与服饰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程式演进的脉络,从而为服饰史和美术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搜集、筛选和整理了中国古代存世的人物卷轴画作,结合历代画论、着录和研究文献,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历代卷轴人物画中,在服饰表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画作及其风格样式。同时结合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类、款式、结构、纹样、色彩和材质等内容,对历代各种典型表现样式的线条、用笔、设色、晕染、质感和立体感表现等技法特征加以分析和总结。通过辨析历代卷轴人物画中典型的服饰表现技法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魏晋至清末间,不同时期人物画中服饰表现的审美观念、形式法则和程式演化等服饰表现方面的历史发展脉络。经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分阶段提出了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贯通起来总结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服饰表现的主体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中国古代画家们在卷轴人物画中是“如何表现服饰的”这个核心问题。其中包括:服饰的具体形态,服饰的穿着效果,服饰与人物的关系,以及其所反映的主体人物之身份、神态和风韵等问题。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卷轴人物画的研究,是从服饰表现的视角进行比较全面和周密的考察,而这个层面的主题和线索在以往的美术史和服饰史研究中回避不了,但又都未作全面的尝试。基于历史相互联系的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表现技法的整理,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物画表现服饰的内在沿承关系。以服饰表现为研究中心,联系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卷轴人物画中诸类服饰表现出现的深层原因,进而初步探讨了各个时期服饰表现技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关系问题。对原作失传的上古典型服饰表现方式做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推断,并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具体的图景。对中国古代“十八描”的衣纹表现技法,从服饰表现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新界定其所指代的样式,以及出现的大体年代,并揭示各种不同的衣纹线条与服饰材料和形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通过对各个时期所作的卷轴人物画中的服饰色彩、图案、结构、造型、形制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周密而整体的考察,揭示不同时代的画家对服饰现实状况在卷轴画中加以表现的特征。通过对同一题材不同版本的人物画中服饰表现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摹本”与“创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本质区别,进而为我们更清晰地辨别历代人物画作提供佐证。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院画风格在服饰表现方面的状况,并研究了其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和对服饰表现的影响。对北宋以来的文人画在不同时期的服饰表现状况,也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梳理了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和服饰表现的典型样式。对肖像画自元独立以来,在不同时期的服饰表现状况,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探究了其在各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和服饰表现典型样式。对仕女画、历史故事、风俗画等不同题材的人物画,在不同时期的服饰表现发展状况,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发现了《女史箴图》卷(大英博物馆藏本)是现存卷轴人物画中最早表现“接袖”这一服饰结构线的史实。发现了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在描绘服饰的视角方面,直至明中叶,随着西方透视法的引入,才出现正面构图的重要演变。从程式与程式化的层面,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服饰表现诸样式中的程式与程式化问题。

何洪峰[7](2005)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笔画组合方式辨字”问题》文中指出“笔画组合方式辨字”就是某一笔画组合方式不同构成不同的形近字。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应该注意笔画组合方式辨字问题。

马显彬[8](2000)在《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文中指出汉字在笔画序中存在同序现象 ,造成同序的原因在于“三同字”的存在。“三同字”分为标准“三同字”和准“三同字”两类。同序现象可以通过笔画细化加以消除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准“三同字” ,对标准“三同字”不起作用。笔画细分为 30种 ,才可能消除准“三同字” ,从而使汉字定序率提高到 99%。

马显彬[9](1998)在《汉字定序方案的无力与错位——历代汉字定序法述评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汉字定序的标准化、规范化已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了,现行定序方法未能实现汉字的最佳定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为大众接受。本文旨在通过对汉字定序法历时与共时的认识,找出其不足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定序的新思路,以期实现汉字定序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以金边皇家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相关研究概况
        1.2.1 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背景
        1.2.2 国外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概况
        1.2.3 汉语学习策略相关研究概况
        1.2.4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特色
        1.2.5 汉柬埔寨华文教育与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1.2.6 柬埔寨汉语学习与学习策略研究的总结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
    2.2 语言学习策略的特点
    2.3 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
        2.3.1 直接策略的主要类型
        2.3.2 间接策略的主要类型
    2.4 语言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2.5 语言学习的动机
        2.5.1 Gardner’s Model 加德纳模型
        2.5.2 D rnyei’s 模型
第三章 研究过程
    3.1 调查设计的思路和目的
    3.2 调查的主要对象与样本选择
    3.3 测量工具与实施
    3.4 数据收集的程序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柬埔寨大学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4.2 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现状
        4.2.1 直接策略
        4.2.2 间接策略
    4.3 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
        4.3.1 汉语学习策略课堂观察情况
        4.3.2 汉语学习策略应用描述
        4.3.3 汉语学习策略应用的性别差异
        4.3.4 汉语学习策略应用的年级差异
    4.4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结论
    5.2 优化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建议
    5.3 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问卷
附录 2: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3: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4:分类观测题目
附录 5: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隐语的域界
        1.1.1 隐语是人类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1.1.2 隐语的定义
        1.1.3 隐语的性质与称谓
        1.1.4 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1.1.5 隐语的分类
    第二节 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1.2.1 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
        1.2.2 “发展与繁荣阶段”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第三节 汉语商业隐语
        1.3.1 商业隐语概述
        1.3.2 汉语商业隐语研究综述
        1.3.3 本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1.3.4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1.3.5 研究方案
        1.3.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
    第一节 衣着类商业隐语
        2.1.1 纺织品及加工类隐语
        2.1.2 服装及加工类隐语
        2.1.3 鞋帽及加工类隐语
    第二节 饮食类商业隐语
        2.2.1 副食品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2.2.2 餐饮类商业隐语
        2.2.3 蔬菜水果经营类商业隐语
        2.2.4 鱼肉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2.2.5 粮食、食品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2.2.6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类隐语
    第三节 加工制造类商业隐语
        2.3.1 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与修理类隐语
        2.3.2 金属冶炼、加工与销售隐语
        2.3.3 文化商品制造隐语
        2.3.4 工具加工与制造隐语
    第四节 建筑类商业隐语
        2.4.1 原材料类隐语
        2.4.2 建造类隐语
        2.4.3 装潢类隐语
    第五节 医药类商业隐语
        2.5.1 行医类商业隐语
        2.5.2 药材销售类商业隐语
    第六节 瓷器、古玩类商业隐语
        2.6.1 瓷器类商业隐语
        2.6.2 古玩收藏、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第七节 典当、金融类商业隐语
        2.7.1 典当类商业隐语
        2.7.2 金融类商业隐语
    第八节 其他类商业隐语
        2.8.1 休闲娱乐隐语
        2.8.2 生活服务隐语
    第九节 工商业通用类商业隐语
        2.9.1 工商业通用隐语
        2.9.2 商业通用隐语
    第十节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分析
        3.1.1 单纯隐语
        3.1.2 合成隐语
        3.1.3 短语隐语
    第二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一)
        3.2.1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手段
        3.2.2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
    第三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二)
        3.3.1 直接指代造词法
        3.3.2 修辞指代造词法
        3.3.3 文化指代造词法
        3.3.4 语义指代造词法
    第四节 小结
        3.4.1 隐语结构小结
        3.4.2 隐语造词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
    第一节 商业数词隐语概貌
        4.1.1 商业数词隐语的行业分布
        4.1.2 商业数词隐语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商业数词隐语造词法研究
        4.2.1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手段
        4.2.2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
    第一节 关于“调侃子”
        5.1.1 “调侃子”的发现与调查
        5.1.2 “调侃子”的表现形式与相关概念
    第二节 “调侃子”的运用及“侃子”造词的对比分析
        5.2.1 运用情况不同
        5.2.2 词语形式不同
        5.2.3 造词手段不同
        5.2.4 造词法分析
    第三节 两种“调侃子”的接触、融合与发展
        5.3.1 “汉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歇后”形式
        5.3.2 “回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调侃”形式
        5.3.3 “街滑子腔”是不同世俗文化形式在马头镇的有机融合
        5.3.4 两种“调侃子”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
    第一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
        6.1.1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内容简介
        6.1.2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版本
        6.1.3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影响
    第二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考辨
        6.2.1 作者考辨
        6.2.2 使用地域考辨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理据汇释
    第二节 辞书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7.2.1 《中华隐语大全》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7.2.2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7.2.3 《中国秘密语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7.2.4 多种辞书商业隐语词条汇勘
第八章 结语
    8.1
        8.1.1 汉语隐语研究的结论
        8.1.2 汉语隐语研究的难点
        8.1.3 汉语隐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1.4 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分析造词法和造词理据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附录 2 校勘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致谢
个人简历

(3)戏曲表演程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戏曲表演程式诸说
    第一节 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探索
        —、张厚载:“规矩准绳”说
        二、赵太侔:程式与程式化
        三、焦菊隐:“拼字”说
        四、洪深:程式动态形成说
    第二节 当代戏曲表演理论的奠基
        一、阿甲对程式理论的发展
        二、张庚对程式理论的拓进
        三、焦菊隐:从“拼字”说到“有形无形”论
    第三节 当代戏曲表演理论的深入探讨
        一、阿甲程式理论的成熟
        二、张庚程式理论的完善
        三、其他有关程式的理论
第二章 戏曲程式之我见
    第一节 “文化”定义的共同意义
    第二节 戏曲程式的文化内涵与影响
        一、戏曲程式的文化内涵
        二、戏曲程式的文化影响
    第三节 戏曲表演程式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戏曲表演程式符号的基本要素
        (一) 戏曲表演程式视觉符号基本要素
        (二) 戏曲表演程式的听觉符号基本要素
        二、戏曲表演程式的语言符号体系
        (一) 戏曲表演程式的语言符号体系
        (二) 戏曲表演程式的语言符号体系的特性
        三、戏曲表演程式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
第三章 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
    第一节 文化基因是戏曲表演程式形成的文化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核心的文化基因:演员与观众的观演性
        二、本质的文化基因:情感的艺术表现性
        三、本色的文化基因:原始歌舞表演的综合性
        四、本能的文化基因:传情达意的实用功能性
    第二节 巫,戏曲表演艺术与戏曲表演程式共生的标志
        一、巫,标志着职业化戏曲演员的诞生
        二、巫,标志戏曲表演艺术机制形成
        (一) 表演脚色和人物关系形成
        (二) 表演脚色、装扮、表演方式有了分类
        (三) 音乐伴奏机制及其主体乐器形成
        (四) 戏曲表演艺术创作机制的形成
        三、巫,标志着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
        (一) 社会目标先行,使艺术创作从创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性得以彰显
        (二) 表演有规范,艺术案例教育模式形成
        (三) 两种不同的艺术创造方式和道路形成
第四章 戏曲表演程式建构理论
    第一节 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宇宙观
        一、“天人合一”建构艺术宇宙观的理论基础
        (一) “天人合一”是认识艺术与宇宙关系的原理基础
        (二) 超越实用功能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依归
        二、“一阴一阳”建构艺术本体的理论基础
        (一) “一阴一阳谓之道”艺术本体诞生的理论基础
        (二) “一阴一阳”是建构艺术本体创作的理论依归
        三、“圆”建构艺术本体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 “天圆地方”、“周而复始”艺术本体运动的理论基础
        (二) “圆”的戏曲表演艺术
    第二节 戏曲表演艺术创作观
        一、“观”是“立象”的基础
        (一) 观物取象
        (二) 游走“观”世界
        二、“尽意”是“立象”的终极目标
        (一) 图象、悟象、意象
        (二) “意”与“象”的辩证关系
        三、“意象”之基本构成方法
    第三节 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观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审美世界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
        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审美最高境界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与总体概况
    第一节 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
        二、社会时代思潮
        三、母语本体认识
        四、个体语言环境
    第二节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概况
        一、致力普及的社会母语教育
        二、螺旋提升的学校母语教育
第二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开创期(1897~1928)
    第一节 科学民主与母语教育走向现代
        一、母语教育的民众化追求
        二、母语教育的科学化诉求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国音"统一与书面语下移
        一、切音字运动及其影响下的国语运动
        二、白话文的艰难获胜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开始关注生活用语与母语规律
        一、儿童本位下的"国语"取代"国文"
        二、听说训练走进课堂
        三、母语本体规律开始受重视
        四、母语教育测验、实验出现高潮
第三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探索期(1929~1950)
    第一节 政权分治与母语教育的分途探索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扫除民众文字障碍的理念与实践
        一、大众语运动与新文字运动
        二、平民母语教育与扫盲运动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国统区的追求综合与革命根据地的简单实用
        一、追求综合素养的课程纲要
        二、汉语知识系统化的尝试
        三、"国文程度"的讨论与写作语体化
        四、实用型的革命根据地母语教学
第四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突进期(1951~1965)
    第一节 民族振奋与母语教育的突进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汉字改革与语音统一的全面突围
        一、汉字拼音化的折中之路
        二、"普通话"的概念确定与多角度推广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语言工具观引领下的高歌猛进
        一、指向高效的汉语课程独立
        二、起步发展的汉语拼音教学
        三、声势浩大的识字教学改革
        四、着力凸显的语法教学
        五、借势而生的语文"工具观"
第五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畸变期(1966~1977)
    第一节 政治挂帅与母语教育的异化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政治高压下的语用歧路
        一、语言斗争化倾向
        二、话语模式"假大空"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政治主导与农村倾向
        一、语言训练基本退场
        二、写作教学"一枝独秀"
        三、教材语言僵化俗化
第六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恢复期(1978~1989)
    第一节 百废待举与母语教育的复元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国家规划下的回归与调整
        一、重谋健康纯洁的语言美运动
        二、经历拼音化余波后的汉字涅盘
        三、逐渐恢复的推普工作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语言工具观的再次兴盛
        一、"双基"的恢复与修正
        二、教学语法新体系诞生
        三、语言教学序列的科学追求
第七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转型期(1990~)
    第一节 人文复兴与母语教育的转型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由匡谬正俗转向偏重引导
        一、语言规范从匡正到引导
        二、网络语言成为讨论热点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母语特质与言语幸福的世纪探问
        一、是否要"淡化语法"的讨论
        二、"语感中心说"的提出与质疑
        三、从聚焦能力的"听说"到兼及言语幸福的"口语交际"
余论:学校汉语母语教育的历史评析与未来之路
    一、理想的母语能力结构及其级性差异
    二、现代以来学校母语教育的历史评价
    三、母语能力培养体系的未来建构
结语
附录(一至五)
后记

(5)中国人物画面部图式类型与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章:传统人物画造型体系内的图式与技法演变
    一、重"骨"的体系
        1、秀骨清像的图式特征
        (1) 瘦、骨的特征显现
        (2) 密体与平面性
        2、骨的三个演化阶段在六朝绘画中的呈现
        (1) 骨的喻象阶段
        (2) 骨的结体阶段
        (3) 骨法用笔阶段
        3、"以形写神"的造型方式
        (1) 阿睹传神
        (2) 形神兼备
        4、白描图式蕴含的新表现力
        (1) 早期白画
        (2) 李公麟的白描特征
        5、石恪、梁楷的减笔画样式
        (1) 抒胸写意
        (2) 笔、象的意化重组
        6、骨的夸张式显现
        (1) 贯休、陈老莲的变形图式
        (2) 圈墨与线对面部的平面分割
    二、重"肉"的体系
        1、"面短而艳"的图式特征
        (1) 佛像的输入与初步改造
        (2) 秣菟罗样式对秀骨清像的再改造
        (3) 面短而艳图式的形成
        2、疏体风格的意义
        (1) 疏体的图式特征
        (2) 书画同笔的三个阶段
        3、凹凸法的流变
        (1) "气色说"与凹凸法的冲突融合
        (2) "体"、"肉"与象真性的增强
        (3) 高光法与粉彩法
第二章:传统图式与西法的融合
    一、传统造型法则与西画的初步融合
        1、墨骨法积淀的传统因素
        (1) 两种审美取向的转化——凹凸法与墨骨法
        (2) 生理之骨与立体之骨的分散统一
        (3) 染、皴——墨骨发展的两个阶段
        2、墨骨法对西法的借鉴与改造
        (1) 科学与程式化造型的初步融合
        (2) 固守本位的立体晕染借鉴
        (3) 平光法与高染法
    二、徽州容像底样与郎世宁图式特征比较
        1、"乾"、"坤"取象法则的区别与融合
        (1) 传统画法与西法的趋同转化
        (2) 两种造型法则的冲突对比
        2、彩绘法与海西法
        (1) 容像染色层次的象征性
        (2) 用色的程式性与像真性
        (3) 色、线关系的反向读解
    三、传统造型方式的式微
        1、从传统造型观到现代造型观的转化
        (1) 泛相术色彩的传统造型观
        (2) 西画影响下的现代造型观
        2、"勾勒取神,不假渲染"所昭示的传统与创新
        (1) 以线造型法则的重新确立
        (2) 借古开今——线性语言的丰富
第三章:传统造型法则的改良
    一、以"科学"为基准的改良观
        1、"现实"与新造型法则
        2、素描对传统造型体系的瓦解
    二、"白描造型"对素描造型基础的修正
        1、以结构代光影的素描表现
        2、"骨法用笔"对素描与白描的双向改造
    三、线的两种价值呈现
        1、"惟妙惟肖"与肖形工具
        2、笔墨造型的综合体系
结论
参考图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的服饰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及目标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的目标
        (三) 研究的范围
    二、研究的路径、步骤和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 论文采用的研究路径和步骤
        (二) 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之定义
    三、关于论文主题的资料情况以及研究状况
        (一) 关于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史论与图像的资料
        (二) 关于中国古代染织服饰的史论及图录资料
        (三) 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四、关于论文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一) 论文的主体结构以时代顺序构成
        (二) 每个章节又按照四个层次展开并总结
        (三) 论文的主要内容在于服饰表现的研究
        (四) 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第一节 政局动荡与文化交融
    第二节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一) 顾恺之及其代表作品
        (二) 顾氏"神妙亡方"的服饰表现分析
        (三) 顾氏密体样式的小结
    第三节 以陆探微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一) 陆氏"秀骨清像"的密体样式
        (二) 萧绎"妙极象中"的服饰表现特征
        (三) 杨子华"简易标美"的服饰表现特征
        (四) 陆氏密体样式的小结
    第四节 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一) 张僧繇及其代表作品
        (二) 张氏"骨气奇伟"的服饰表现分析
        (三) 张氏疏体样式的小结
    第五节 以曹仲达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一) 曹仲达及其"曹家样"
        (二) 曹氏"曹衣出水"的服饰表现特征
        (三) 曹氏密体样式的小结
    第六节 本章总结
第二章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第一节 封建社会步入辉煌的时代
    第二节 隋代时期盛行的典型样式
        (一) 以展子虔为代表的样式
        (二) 以郑氏家族为代表的样式
        (三) 以孙尚子为代表的新样式
        (四) 隋代样式的小结
    第三节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初唐典型样式
        (一) 阎氏兄弟及其代表作品
        (二) 从《历代帝王图》卷来分析
        (三) 关于《步辇图》卷的考辩
        (四) 初唐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四节 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盛唐典型样式
        (一) 吴道子及其代表作品
        (二) 吴氏"吴带当风"服饰表现分析
        (三) 吴氏疏体样式与盛唐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五节 以周昉为代表的中唐典型样式
        (一) 张萱及其服饰表现样式概述
        (二) 周昉及其"周家样"
        (三) 周氏服饰表现样式分析
        (四) 中唐时期"工笔重彩"服饰表现样式小结
    第六节 以孙位为代表的晚唐典型样式
        (一) 孙位及其代表作品
        (二) 孙氏服饰表现分析
        (三) 晚唐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七节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五代与两宋时期(公元907-1279年)
    第一节 画院和文人画的兴起
    第二节 五代时期盛行的典型样式
        (一) 以贯休为代表的五代西蜀典型样式
        (二) 以周文矩为代表的五代南唐典型样式
        (三) 以赵嵓为代表的五代后梁典型样式
        (四) 五代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三节 北宋时期的典型样式
        (一) 宫廷肖像画样式的成熟
        (二) 以赵佶为代表的宣和典型样式
        (三) 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北宋风俗画典型样式
        (四) 以李公麟为代表的北宋文人画典型样式
    第四节 南宋时期的典型样式
        (一) 以李嵩为代表的南宋风俗画典型样式
        (二) 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山水人物典型样式
        (三) 以梁楷为代表的南宋文人画典型样式
        (四) 以《女孝经图》为代表的南宋仕女画典型样式
        (五)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探《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辽、金、西夏和元代时期(公元916-1368年)
    第一节 民族矛盾与文化交融
    第二节 辽代的典型样式
        (一) 李赞华及其代表作品
        (二) 胡瓌代表作品及其考辩
        (三) 辽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三节 金代的典型样式
        (一) 文献中的金代人物画家
        (二) 存世的金代人物画作
        (三) 金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四节 元代的典型样式
        (一) 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画典型样式
        (二) 以颜辉为代表的道释人物典型样式
        (三) 元代肖像画中的典型样式
        (四) 元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第二节 明代的典型样式
        (一) 以戴进为代表的山水人物画典型样式
        (二) 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传统人物样式
        (三) 以陈洪绶为代表的变体人物样式
        (四) 以曾鲸为代表的肖像画典型样式
        (五) 明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三节 清代的典型样式
        (一) "西画东渐"与清代宫廷肖像画典型样式
        (二) 以禹之鼎为代表的肖像画典型样式
        (三) 清代"波臣派"肖像画典型样式
        (四)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典型样式
        (五) 以任颐为代表的"兼工带写"肖像画典型样式
        (六) 清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古代文献部分
    现代专着部分
    论文部分
    画册类
附录
    图录
    表格目录
致谢

四、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以金边皇家大学为例[D]. 丁力(DEM TITHSATYA). 江南大学, 2013(02)
  • [2]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D]. 邵燕梅. 南开大学, 2012(06)
  • [3]戏曲表演程式研究[D]. 董德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4]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 曾晓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1)
  • [5]中国人物画面部图式类型与技法研究[D]. 卢晓峰. 中国美术学院, 2010(09)
  • [6]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的服饰表现[D]. 胡越. 东华大学, 2010(09)
  • [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笔画组合方式辨字”问题[J]. 何洪峰. 汉语学习, 2005(03)
  • [8]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J]. 马显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4)
  • [9]汉字定序方案的无力与错位——历代汉字定序法述评与探索[J]. 马显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8(01)

标签:;  ;  ;  

笔画法与笔画细化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