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卜令彬[1](2020)在《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地理场景数据组织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与时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地理信息科学迎来飞跃式发展,各行业对于GIS在支撑地理分析与决策、地理现象模拟以及地理知识和规律表达与挖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期待,然而现有的以地图学为基础的GIS不足以表达复杂的地理过程、交互作用以及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推演。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了“地理场景”这一概念理论,地理场景是一个多层级嵌套、多要素相互作用的整体,其遵循着地理规律对地理场景中的地理对象进行整体、综合地数据组织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地学研究和地学分析。但传统分层、分类地理数据难以直接应用于地理场景中,必须设计基于地理场景的多源地理数据重构方案,构建地理场景数据库。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地理场景逻辑模型的构建对地理场景的六要素模型(人物-事件-事物-时间-地点-现象)进行了重构,对地理要素的特征及相互间关联关系进行了组织梳理。使用UML统一建模对地理场景以及各种地理要素间复杂关联关系和多层级嵌套结构进行表达,构建了地理场景逻辑数据模型。(2)面向地理场景的多源地理数据重构方法基于上文构建的逻辑数据模型对传统分层、分类的地理数据进行重构,构建地理要素以及地理要素之间多层级嵌套的关联关系,并按照面向对象思想对多源地理数据进行关联。(3)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地理场景数据组织方法利用Neo4j图数据库对重构后的地理场景数据进行映射和组织,构建地理场景数据库。其中构建了不同种类的地理要素在数据库中的节点存储结构,并对地理要素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映射。(4)面向地理场景的多源地理数据组织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设计原型系统对上述的理论方法进行验证。验证了本文面向场景数据模型及数据重构方法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对地学分析在数据组织层上提供支持。
郑小梦[2](2020)在《基于WebGIS的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近些年来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平台对日益繁杂的学生数据进行管理已然遇到了瓶颈。在现代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为教学管理提供便利,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而校园学生出勤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优化出勤管理对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便利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针对校园学生出勤管理问题的实际需求,以杭州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GIS平台实现了校园空间数据建模及三维渲染,设计实现了基于移动端的自定义通信协议实时传输技术,最终开发了一套基于Web GIS的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校园出勤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出勤管理和Web 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介绍了本系统开发所需的Web端、移动端、Socket传输协议以及三维建模等关键技术。(2)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数据采集层、数据管理层、服务器层和前端Web层四层体系架构,设计了表现层、逻辑处理层、持久层三层逻辑结构以及系统技术路线,设计了系统空间数据库表和关系数据库表;详细设计了一种支持移动端和Web端全双工实时数据传输功能的自定义通信协议,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数据集的缓冲区分析算法;最后,详细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并给出了各模块的流程设计方案。(3)基于Web GIS平台,采用Java和Java Script开发语言,结合Vue、SSM和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等框架技术,实现移动设备数据采集、出勤数据传输及存储、出勤数据实时渲染、出勤数据统计分析、请假审批、消息通知、路径诱导等功能模块,实现了校园学生出勤有效管理的目的。系统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沈梦君[3](2019)在《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三维地质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与GIS三维数据的可视化研究,是国内外地学研究的领域前沿和热点,本文以建立面向对象的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目标,以三维矢量数据模型为基础,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建立了数据库系统。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地质数据的管理,实现了面向对象形式的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以地质对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地质对象三维模型和对象的可视化。本文按照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展开系统论述。在理论部分,本文系统地阐述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介绍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概念及特点、对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综合评述了三维数据结构中的面模型、体模型,归纳了各类数据模型的特点与优缺点,用三棱柱体元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地质体对象的研究模型,并使用多层DEM模型作为地质面对象的研究模型。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设计了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的类模型结构。介绍了面向对象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方式。分析了空间三维数据在数据表中的继承方式,选取类表继承的方式作为空间数据继承方式在数据库表中的表达。在实践部分,本文系统阐述空间数据库建设思路、方法及数据模型的选用。本文使用的基于B/S架构的三层分布式系统架构,是根据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身特点提出的,设计了面向对象式的三维地质数据库对象类结构,并对该系统需实现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采用ADO.NET数据访问技术和C#编程语言,以SQL Server 2010关系数据库引擎为基础,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实现了面向对象式的三维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本研究利用BSContact作为三维场景浏览器,通过JavaScript语言进行前端与服务器端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的通讯,具有良好的移植和推广性。图[29]表[18]参[46]。
孟耀伟[4](2016)在《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物是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研究的基本对象。从建筑物的表面模型、内外一体化模型到时空动态模型,它们不但可以地精确地描述城市形态的基本单元,还可以构成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工程活动和宏观城市发展的融合视角研究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不但可以使建筑信息领域的数据与模型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地理信息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提供借鉴。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是地理环境时空演化环境下构建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基础,它可以连接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等应用环节,进而促进建筑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应用和分析。研究具有时态特性的建筑物时空数据模型是对传统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的新变革,它将有效地推动传统建筑物的静态模型应用向动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转变。建筑施工过程作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物静态模型的时态扩展,需要相应的时空数据模型支持。以CityGML为代表的城市数据模型主要建立了建筑物的静态模型,缺乏对建筑物时态和演化特性的支持。BIM从微观工程实践出发建立建设工程中的数据标准,解决不同应用周期的数据交换,缺乏宏观视角下对施工活动的模型抽象和时空关系模型。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模型理论和方法与建筑信息领域几何模型相结合,构建具有内外一体化特性的建筑物时空过程数据模型,既可以满足GIS对建筑时态表达的需求,也可为建筑施工过程统计、计算、综合和可视化等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持。本文以语义、位置、几何、关系、属性和演化等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地理信息模型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遵循建筑施工专业知识和规律,构建面向建筑土建施工工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的模拟和计算提供时空数据模型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剖析了建筑施工演化过程中不同专业层次的认知需要,以层次细节建模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该模型从建筑物对象、建筑空间、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供应链等五个级别进行空间层次等级划分,并分别描述了不同空间层次等级下的对象时空特征、对象关系和耦合机制,从而为建筑施工数据模型构建提供了时空基础框架。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模型将空间层次等级与时间分辨率进行融合建模,为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等级规律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2)基于建筑构件粒度的施工对象模型研究了建筑构件对象模型的时间特征、几何特征和属性特征,分析了建筑构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提出了基于建筑构件的施工对象模型。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以现有GIS和BIM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不同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下的时态需求,扩展了构件对象工序时间和工艺时间特性,支撑不同时空层次等级的过程演化需要。以施工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建筑构件工艺属性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建筑施工工艺模型。施工工艺模型以工艺周期和几何分解两种模式支持建筑构件的状态演化和形态演化,分别描述建筑构件的时间渐变和几何形态突变过程。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从物理、化学和社会等方面针对建筑构件属性进行了有效扩充,并通过建筑构件与施工工艺模型的关联支持构件空间粒度下的时态和形态演变。(3)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分析了以人工活动为主导因素的施工过程时空特征,提出了由驱动、事件、状态和过程共同构成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表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为参照将施工过程分为过程模拟和实际建造两种不同的时间环境,并以建筑物模型为核心,基于工序模型连接管理任务和事件连接施工建造过程的框架,分别构建了面向施工计划和实际建造的时空数据模型。提出了基于构件位置、空间层次、空间关系和时间区间的对象时空编码方法,为基于时空数据库的建筑构件模型的检索和交互提供时空寻址支持。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相结合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模拟仿真与过程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模型支持。(4)基于建筑施工图的时空过程构建与仿真分析了建筑施工图中工艺信息提取规则和顺序流程,结合语义、位置、几何和关系信息,构建了完整的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数据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了由数据层、模型层、功能层和可视化层构成的施工过程仿真原型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工艺建模、工序建模、活动建模和应用计算等功能提供了施工过程构建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表明,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综合考虑了建筑物模型的几何、关系和时态的内在关联性,较好地解决了建筑施工过程大众化认知、城市宏观管理和工程专业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在GIS环境下发展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探索。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筑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交叉问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时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理论和构建方法研究,促进空间语义精细化建筑数据模型向时空语义精细化数据模型的发展,为融合宏观地理环境演化和微观工程环境管理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新的数据模型支持。
王晓元[5](2014)在《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数据模型是GIS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建立了空间数据模型,才能满足GIS数据量大、关系复杂等特点,才能更好的实现GIS功能的最大化。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功能强大且比较标准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文章结合实例研究UML应用于GIS空间数据库的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了系统从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和空间矢量数据的关系化的面向对象描述和实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系统对象的设计来不断完善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志刚[6](2012)在《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质量将持续增长和不断提高。但伴随着资源的开发,我国许多矿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日趋严峻的问题,如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安全事故频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引起资源的短缺加大,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后,又使得环境容量降低,从而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导致矿区缓慢发展。因此,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研究当然就成为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焦点问题。虽然,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目前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融合来研究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服务的成果并不多,且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所以,对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服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拓展。论文是在《四川省矿产资源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西南地区暗色岩套矿产数据库构建及技术经济评价》、《四川省矿产储量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项目》等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管理科学为理论方法,以攀西矿区、山东省龙口矿区等为研究对象,以3S技术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矿区可持续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空间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方法。研究成果对提高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为国家、地方政府、矿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层次结构,针对矿区可持续开发和管理过程和内容等特点,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设计了矿区开发管理信息服务的立体概念模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内容与对象,能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理解矿区可持续发展对空间信息服务的需求,明确信息服务的目标。并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以达到利用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功能来提高决策分析能力的目的。(2)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理论的框架下,应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s技术,构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按数据管理、图形管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应用模型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并较详细地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技术方案。为矿区开发多层次、多功能、多用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帮助。(3)在讨论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内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的数据整合技术,重点研究了面向服务的矿区数据整合架构。其次,阐述了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流程、依据标准,通过需求分析,设计了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说明了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了基于UML和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成果为探索科学、合理地组织矿区海量、异质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整合方案提供思路。(4)以系统科学和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反馈控制为特点的系统动力学为方法,构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模型。分别对矿区选择的依赖采掘业与粗加工业、实行产业创新战略两种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对矿区的五种产业园区演变产生的经济成效GDP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GIS用于模型的空间数据前处理和模拟结果的空间可视化表达。从而为矿区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控提供依据,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将系统动力学和GIS整合应用于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丰富和拓展了矿区模拟的研究思路,在矿区规划的空间动态模拟方面建立了一套新的模式和方法。研究表明: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策略是不可持续的,还会导致矿区的经济体系在今后30-35年内突然衰退以至崩溃;通过采矿技术创新来优选矿藏、科学探矿的策略也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或多或少延缓该地区经济体系崩溃的时间;通过采矿副产品作为其他产业资源投入的循环经济体系,也不能保证该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因为完全依赖采掘业产出的其他制造加工业不但会随着采掘业的萧条而逐渐丧失资源渠道。即矿区的资源开发是有限的,要尽早做长期发展规划。矿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引入―资源深度加工业‖、―矿业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业‖、―矿区生活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生态业‖等产业,并大力扶持。同时,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重点是进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调整,使产业链向矿区外延拓。(5)针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现状,研究了矿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指导矿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社会发展提供依据,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提供决策支持。
孟庆武[7](2011)在《基于ArcSDE的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现有的许多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往往只注重对GIS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存储和管理,关系型数据库中GIS的图形数据是以文件方式存储和管理的,其属性数据是以RDBMS方式存储和管理,而这种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的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并不能满足用户对GIS空间数据的许多重要图形数据查询的需要,并不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也不适合网络共享发展的需要。本文设计与开发了一种在空间数据库技术和组件GIS技术等相关技术支持下,以Oracle为空间数据库存储平台,ArcSDE为空间数据库引擎,构建C/ S结构下的面向对象的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实现GIS空间数据的有效组织、安全存储、分布服务,为GIS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用Oracle10g作为系统的后台数据库,用ArcSDE二次开发的组件作为业务逻辑中间件,运用ArcEngine及其常用的属性、方法、事件,在.NET开发环境下,利用C#语言,开发了一个具有完备的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功能,以及具有完整可视化工具的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本文使用UML和Rational Rose建模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建立了系统的静态需求模型、动态需求模型、静态对象模型和动态对象模型,设计了系统的配置图、组件图、用例图、类图、对象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和活动图等,设计了系统的程序结构、软件接口和程序流程。论文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技术,设计了1:1万哈尔滨的空间数据库结构和属性数据库结构,并实现了GIS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录入、编辑处理、查询、空间分析、入库和更新等复杂GIS操作功能。利用ArcSDE的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技术,用Oracle数据库的BLOB类型的字段存储GIS空间数据和影像数据以及图文一体化显示技术,实现了图形数据(DLG数据)、属性数据和影像数据(DOM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管理以及一体化显示等功能。本系统整合了GIS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影像数据,实现多源GIS数据集成与共享,有利于对GIS空间数据的开发、利用和集成;充分利用GIS空间数据库的优势,用GIS系统来解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技术问题,为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邓燕兵[8](2010)在《县级金土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土资源部《全国金土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和《地籍管理发展纲要》,我国要完成一批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国土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基本形成全国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集中管理、动态维护更新和共享使用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惠州市惠城区金土工程建设项目为背景,从区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建设开放的、共享的、空间数据更新维护方便的县级国土管理信息系统为目的,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探讨了县级“金土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在空间数据库技术方面研究了基于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的技术,如ArcGIS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引擎ArcSDE以及地理空间数据的表示和描述技术;在软件开发技术方面研究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GIS组件技术。(2)对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进行了设计与建库,对县级国土管理的数据库也进行了统一的划分。同时对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以及空间数据在对象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示存储和更新管理的技术做了研究;通过Geodatabase数据模型和CASE工具的设计使用实现了国土资源数据库建库的方法和过程。(3)最后,根据研究的目的,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和GIS组件技术,以惠州市惠城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为应用实例进行了开发,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更新维护到数据应用一整套的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基本上实现了论文所提出的目标。
马海民[9](2009)在《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现有的各类铁路信息系统暴露出信息资源综合化开发利用率不高,大量制式数据的闲置,而数据本身所蕴含的时空信息被忽略,信息系统对铁路的企业化行为支持不够等问题。建立融合各类原始数据、开发利用其蕴含的时空特性,提高对铁路的企业化支持的信息系统,是铁路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铁路已运行和在建的郑西、武广、京津等高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高速铁路中的通信、信号中的设备和线路所构成的网络资源为研究目标,对该类网络资源完成了其时空属性分析和描述,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UML的建模手段,完成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以兰州铁路局网络资源管理为工程原型,实现了基于本文研究成果的GIS服务系统,该系统已成功运用,为高铁网络资源GIS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首先提出高速铁路资源信息的层次模型的有关结构,并完成对于铁路信息共享与处理的层次需求和分布结构的描述,包括铁路内共享、路外共享和决策支持信息共享;完成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完成逻辑关系分析和模型定义,建立铁路信息共享与处理的整体模型。结合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讨论了GIS和时空理论在铁路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GIS理论和时空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事件驱动的高铁网络资源时空GIS,建立高铁网络资源基本概念模型,该概念模型是对高铁网络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抽象表达。采用UML建模方法,以事件驱动和动态建模的思想为指导,依据对数据组织中对象定义、图层关系及数据库定义,完成了对构建了网络资源静态结构模型、动态行为模型和时态行为模型。通过对网络资源GIS的业务分析,抽取其核心事件并进行了编码,完成了对网络资源空间对象以及部分虚拟时空对象进行了定义和组织。最后以兰局网络资源时空GIS作为本文研究内容工程实现和验证,介绍了其GIS的模型建立与系统实现。
金怡杉[10](2009)在《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文中认为矿山的各种数据从开始到现在,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已经达到一个很庞大的量;具有空间特性的数据和具有非空间特性的数据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相互脱节,不能高效率的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矿山的生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深入,矿山地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矿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不但保证了矿山数据资料管理工作的高效及正确性,也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而作为各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技术来表现地理信息的数据模型,它的设计好坏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影响较大。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论文首先叙述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模型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传统数据库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探讨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的基础概念与优点,研究使用UML技术设计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方法和工具。在此基础上,对大红山铜矿的数据进行抽象,利用CASE工具对大红山铜矿进行UML建模。该Geodatabase数据模型是针对大红山铜矿从基础地形数据到矿山专题数据的管理和运用需求而设计的地理数据模型。它不仅包括了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质等基础信息,还集成了矿山地质、矿山测量和矿山井巷等重要的专题数据资料,充分展示了与大红山铜矿相关的各种复杂数据。其次,利用建立好的数据模型通过ArcGIS自动生成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库。同时对大红山铜矿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讨论不同GIS数据格式的转换和Geodatabase数据的加载。最终,通过ArcGIS来管理和操作大红山铜矿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对一部分具体的数据实现查询编辑、空间分析和叠加分析等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红山铜矿的生产安全。
二、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地理场景数据组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理场景及地理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地理数据重构的研究现状 |
1.2.3 地理数据组织存储与空间数据库研究现状 |
1.2.4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地理场景逻辑数据模型构建 |
2.1 地理场景的概念模型 |
2.1.1 地理场景的概念 |
2.1.1.1 地理场景的结构特征 |
2.1.1.2 地理场景的分类及原则 |
2.1.2 地理场景的构成要素 |
2.1.3 概念模型的构建 |
2.1.3.1 场景对象 |
2.1.3.2 实体对象 |
2.1.3.3 事件对象 |
2.1.3.4 不同对象间关系分析 |
2.1.3.5 实体对象动态过程表达 |
2.2 地理场景的逻辑数据模型 |
2.2.1 场景中不同对象间关系类的逻辑模型 |
2.2.2 场景对象类的逻辑模型 |
2.2.3 实体对象类的逻辑模型 |
2.2.4 事件对象类的逻辑模型 |
2.3 小结 |
第3章 面向地理场景的地理数据重构 |
3.1 传统地理数据分析 |
3.1.1 传统地理数据 |
3.1.2 地理数据分层、分类问题 |
3.2 地理数据重构思路 |
3.2.1 知识库构建及地理数据预处理 |
3.2.2 场景中不同对象及其嵌套结构构建 |
3.2.3 场景中不同对象关联关系建立 |
3.2.4 地理数据重分配及矢量数据处理 |
3.2.5 语义一致性检测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地理场景地理数据组织 |
4.1 Neo4j图数据库 |
4.1.1 Neo4j图数据库的存储模型 |
4.1.2 Neo4j图数据库特点分析 |
4.1.3 Neo4j对矢量空间数据的支持 |
4.2 地理场景数据的组织结构 |
4.2.1 对象节点的存储结构 |
4.2.1.1 场景对象的节点结构 |
4.2.1.2 实体对象的节点结构 |
4.2.1.3 事件对象的节点结构 |
4.2.2 不同对象间关系的映射 |
4.2.2.1 地理场景嵌套关系关系的映射 |
4.2.2.2 场景中不同对象关联关系的映射 |
4.3 小结 |
第5章 地理场景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开发平台技术 |
5.1.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5.1.3 系统功能模块 |
5.2 地理场景数据库构建实例与应用 |
5.2.1 数据准备 |
5.2.2 场景数据构建 |
5.2.3 地理场景数据库查询与更新 |
5.2.4 地理场景数据的应用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WebGIS的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出勤管理 |
1.2.2 WebGIS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WebGIS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2.1 Web端核心技术 |
2.1.1 Web前端核心技术 |
2.1.2 Web后端核心技术 |
2.2 移动端核心技术 |
2.2.1 Android核心组件 |
2.2.2 GPS定位技术 |
2.2.3 二维码技术 |
2.3 实时传输协议Socket与WebSocket |
2.4 WebGIS服务与三维建模技术 |
2.5 GIS缓冲区分析 |
2.6 数据存储技术 |
2.6.1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 |
2.6.2 MySQL关系型数据库 |
2.6.3 Redis缓存数据库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ebGIS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1.1 信息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3.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4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3.5 系统技术路线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ebGIS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通信协议详细设计 |
4.1.1 数据包设计 |
4.1.2 数据发送 |
4.1.3 数据接收 |
4.2 空间缓冲区分析算法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1 出勤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2 辅助出勤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 |
4.4.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4.2 关系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ebGIS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平台 |
5.2 出勤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移动设备数据采集模块 |
5.2.2 出勤数据传输及存储模块 |
5.2.3 出勤数据实时渲染模块 |
5.2.4 出勤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
5.2.5 请假审批模块 |
5.3 辅助出勤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3.1 用户登录模块 |
5.3.2 消息通知模块 |
5.3.3 路径诱导模块 |
5.3.4 用户中心模块 |
5.4 系统试运行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 发明专利 |
4 软件着作权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现状 |
1.1.2 传统数据库技术发展 |
1.1.3 几种传统数据库类型的优缺点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空间数据的管理模式 |
1.2.1 基于文件系统管理方式 |
1.2.2 文件与关系型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 |
1.2.3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方式 |
1.2.4 基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方式 |
1.2.5 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各章节安排 |
2 面向对象模型与三维地质对象研究 |
2.1 面向对象模型 |
2.1.1 面向对象模型基本概念 |
2.1.2 面向对象模型特点 |
2.1.3 面向对象模型优点 |
2.2 现有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1 基于面的三维地质对象模型 |
2.2.2 基于体的三维地质对象模型 |
2.3 三维地质对象的分类 |
2.4 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模型 |
2.4.1 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UML |
2.4.2 地质对象模型UML的表达 |
2.4.3 地质对象继承方式在数据库表中的体现 |
3 三维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实现方式 |
3.1 数据库设计目标原则 |
3.2 数据库系统实现总体框架设计 |
3.3 面向对象数据库结构设计 |
3.4 空间地质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构 |
4 面向对象三维地质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实例 |
4.1 系统概述 |
4.2 三维地质空间数据存储 |
4.3 面向对象三维地质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可视化 |
4.3.1 可视化系统介绍 |
4.3.2 三维地质对象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三维建筑物数据模型 |
1.3.2 地理信息和建筑信息的交叉与融合 |
1.3.3 建筑工程模拟研究现状 |
1.3.4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
1.3.5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六要素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
2.1 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
2.1.1 空间的基本概念 |
2.1.2 空间对象数据模型 |
2.1.3 空间对象关系 |
2.1.4 空间数据结构 |
2.2 时间对象模型分析 |
2.2.1 时间的基本概念 |
2.2.2 时间对象的结构 |
2.2.3 时间对象关系 |
2.3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
2.3.1 时空对象及其演变 |
2.3.2 时空信息的耦合模式 |
2.3.3 时空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
2.3.4 时空过程层次细节 |
2.4 顾及驱动的演化模式及时空概念模型 |
2.4.1 六要素模型的时空特征分析 |
2.4.2 六要素模型的应用法则 |
2.4.3 基于驱动的时空数据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特征及其概念模型 |
3.1 建筑施工与技术分析 |
3.1.1 建筑工程与研究范围 |
3.1.2 建筑设计与施工应用 |
3.1.3 建筑施工过程管理 |
3.1.4 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
3.2 建筑施工空间及其特征分析 |
3.2.1 建筑施工空间构成 |
3.2.2 建筑施工场地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
3.2.3 建筑物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
3.2.4 建筑施工位置概念模型 |
3.3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
3.3.1 建筑施工过程时间的层次性 |
3.3.2 建筑施工工序概念模型 |
3.3.3 建筑施工工艺概念模型 |
3.3.4 建筑施工活动概念模型 |
3.4 建筑施工过程概念模型 |
3.4.1 建筑施工过程多源信息融合 |
3.4.2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 |
3.4.3 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流特征 |
3.4.4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关系特征 |
3.4.5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模式 |
3.5 小结 |
第4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
4.1 建筑施工过程逻辑模型 |
4.1.0 模型的基本框架 |
4.1.1 建筑施工过程资源逻辑模型 |
4.1.2 建筑物对象逻辑模型 |
4.1.3 施工计划与工序逻辑模型 |
4.1.4 建筑施工活动逻辑模型 |
4.1.5 时空关系逻辑模型 |
4.2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结构 |
4.2.1 构件对象时空特征编码 |
4.2.2 建筑时空信息数据结构 |
4.2.3 时空关系的数据结构 |
4.3 建筑施工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 |
4.3.1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库 |
4.3.2 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组织 |
4.3.3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索引 |
4.3.4 建筑施工过程查询 |
4.4 小结 |
第5章 建筑施工过程模拟研究 |
5.1 原型系统设计 |
5.2 建筑物数据信息提取 |
5.2.1 OAM建筑施工图信息提取 |
5.2.2 建筑结构施工图信息提取 |
5.2.3 建筑构件装饰信息抽取 |
5.3 建筑施工过程建模 |
5.3.1 建筑施工工艺建模 |
5.3.2 建筑施工工序建模 |
5.3.3 建筑施工活动与事件建模 |
5.3.4 建筑施工阶段的可视化 |
5.4 建筑施工过程应用分析 |
5.4.1 建筑施工过程的模拟仿真 |
5.4.2 建筑工程量计算分析 |
5.4.3 建筑施工过程工序分析 |
5.4.4 建筑投资进度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青年发展学院第九期培训班学员推荐表 |
(5)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UML与GIS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1.1 UML的内容。 |
1.2 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
1.3 设计阶段。 |
1.4 实现。 |
2 空间数据库模型 |
2.1 空间数据库的静态模型。 |
2.2 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动态模型。 |
2.3 UML对系统的发布。 |
3 结束语 |
(6)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作用意义 |
1.1.3 科研项目的支撑 |
1.2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概述 |
1.2.2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开发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1.2.3 目前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信息需求与空间分析 |
2.1 矿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2.1.1 矿区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2.1.2 矿区发展过程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 |
2.1.3 矿区的灾害和生产安全问题 |
2.1.4 矿区发展的经济、产业、社会等问题 |
2.2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与空间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
2.2.1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的层次结构 |
2.2.2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信息服务的立体模型 |
2.2.3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的目标 |
2.2.4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
2.3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 |
2.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特征 |
2.3.2 空间关系在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分析中的作用 |
第3章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
3.1 SOA 架构与服务式 GIS 技术 |
3.1.1 面向服务的 SOA 架构 |
3.1.2 服务式 GIS 技术 |
3.2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 |
3.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2 系统的分层设计 |
3.3 矿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功能设计 |
3.3.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3.3.2 图形管理子系统 |
3.3.3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子系统 |
3.3.4 应用模型子系统 |
3.4 系统实现的方式和关键技术 |
3.4.1 Web service 技术 |
3.4.2 Web service 方式实现矿区空间信息服务 |
3.4.3 元数据技术 |
3.4.4 空间数据库技术 |
第4章 矿区开发管理空间数据整合与建库 |
4.1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信息的内容与特征 |
4.1.1 矿区开发管理信息的采集内容 |
4.1.2 开发管理信息的类型 |
4.1.3 矿区开发管理信息的特征 |
4.2 面向服务的数据整合技术 |
4.2.1 基于数据格式的整合技术 |
4.2.2 面向服务的空间地理数据整合架构 |
4.3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建设流程与内容 |
4.3.1 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立工作流程 |
4.3.2 数据分类及编码依据的标准 |
4.3.3 需求分析 |
4.3.4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
4.3.5 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
4.4 基于 UML 和 GEODATABASE 的空间数据库模型的建立 |
4.4.1 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模型概述 |
4.4.2 基于 UML 的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设计方法 |
4.4.3 矿区可持续开发管理数据库的 UML 类图构建 |
第5章 基于 SD 与 GIS 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模型与仿真 |
5.1 系统动力学及其建模方法 |
5.1.1 概述 |
5.1.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 |
5.2 矿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构建的思路和视角 |
5.2.2 系统动力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优势 |
5.2.3 系统结构与子系统划分 |
5.2.4 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
5.2.5 系统的结构流程图及主要方程 |
5.3 矿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的仿真与发展方案建议 |
5.3.1 系统参数的确定与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5.3.2 基本仿真(Base Simulation)——现有发展趋势结果及分析 |
5.3.3 优化仿真(Optimization Simulation)——实行产业创新战略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矿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
6.1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思路 |
6.1.1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概述 |
6.1.2 评价的基本思路 |
6.2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评价原则 |
6.2.2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 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
6.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6.3.2 综合指标处理的方法 |
6.4 基于 DEA 方法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 |
6.4.1 基于 DEA 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
6.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6.4.3 实证分析与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基于ArcSDE的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GIS 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GIS 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1.4 论文整体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 |
2.1 理论基础 |
2.1.1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
2.1.2 UML 技术和Rational Rose 工具 |
2.2 采用的主要技术 |
2.2.1 Geodatabase 空间数据模型技术 |
2.2.2 ArcSDE 空间数据库一体化技术 |
2.2.3 Oracle 10g技术 |
2.2.4 COM 技术和组件GIS 技术 |
2.2.5 COM 对象和.NET 对象的互操作技术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1 系统静态需求模型设计 |
3.1.2 系统动态需求模型设计 |
3.2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3.3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
3.4 系统实现技术设计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详细设计概述 |
4.2 系统静态对象模型设计 |
4.2.1 包图设计 |
4.2.2 类图设计 |
4.3 系统动态对象模型设计 |
4.3.1 顺序图设计 |
4.3.2 协作图设计 |
4.3.3 状态图设计 |
4.4 程序结构设计 |
4.5 系统接口设计 |
4.5.1 系统插件接口设计 |
4.5.2 工具接口设计 |
4.5.3 地图文档接口设计 |
4.5.4 图层管理接口设计 |
4.5.5 图层空间参考接口设计 |
4.5.6 空间数据入库接口设计 |
4.5.7 空间数据查询与分析接口设计 |
4.6 程序流程设计 |
4.6.1 空间数据编辑模块流程 |
4.6.2 空间数据入库模块流程 |
4.6.3 空间数据查询与分析模块流程 |
4.6.4 系统插件流程 |
4.7 系统组件设计 |
4.8 系统配置设计 |
第5章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
5.1 概念结构设计 |
5.2 逻辑结构设计 |
5.2.1 地名表设计 |
5.2.2 铁路线表设计 |
5.2.3 市区范围线表设计 |
5.2.4 市区范围面表设计 |
5.2.5 街道点表设计 |
5.2.6 街道线表设计 |
5.2.7 街道面表设计 |
5.2.8 楼房表设计 |
5.2.9 水域线表设计 |
5.2.10 水域面设计 |
5.3 空间数据组织设计 |
5.3.1 基本技术要求 |
5.3.2 空间数据分层设计 |
5.4 空间数据物理设计 |
5.4.1 空间数据库入库 |
5.4.2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影像数据的关联 |
第6章 系统实现 |
6.1 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 |
6.2 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 |
6.3 系统主界面 |
6.4 系统部分功能的实现 |
6.4.1 地图文档的加载 |
6.4.2 地图初始化 |
6.4.3 创建Shape 图层 |
6.4.4 加载SDE 数据 |
6.4.5 打开SDE 管理器 |
6.4.6 空间数据库操作 |
6.4.7 GIS 数据查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县级金土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我国国土信息化发展历程 |
1.3 县级国土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论文内容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县级“金土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
2.1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
2.1.1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2.1.2 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 |
2.1.3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
2.1.3 面向对象语言 |
2.2 地理信息的描述与表示技术 |
2.2.1 地物 |
2.2.2 式样 |
2.2.3 标签 |
2.3 GIS 空间数据库技术 |
2.3.1 GIS 空间数据管理方式 |
2.3.2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
2.3.3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 |
2.3.4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
2.4 组件式GIS 技术 |
2.4.1 组件式GIS 发展历程 |
2.4.2 组件式GIS 技术特点 |
2.4.3 组件式GIS 技术应用 |
第三章 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设计与建库 |
3.1 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库划分 |
3.2 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库总体设计 |
3.2.1 空间数据总体集成框架设计 |
3.2.2 空间数据库设计标准规范 |
3.3 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库详细设计与实现 |
3.3.1 空间数据库总体数据组织模式设计 |
3.3.2 空间数据分层管理设计 |
3.3.3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对象化存储管理设计 |
3.3.4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表示设计 |
3.3.5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历史数据管理设计 |
3.3.6 空间数据库其他辅助管理设计 |
3.3.7 元数据库设计 |
3.3.8 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库建库 |
3.4 县级“金土工程”空间数据库的更新维护 |
3.4.1 空间数据更新技术 |
3.4.2 空间数据更新机制 |
3.4.3 空间数据更新实现 |
第四章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地籍管理系统开发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设计目标 |
4.2.2 系统设计原则 |
4.2.3 系统体系结构 |
4.2.4 系统组网方案 |
4.2.5 系统建设平台选择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业务流程组件设计 |
4.4 系统功能的实现 |
4.4.1 系统管理子系统 |
4.4.2 土地登记子系统 |
4.4.3 土地统计子系统 |
4.4.4 土地查询子系统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铁路信息化现况 |
1.1.1 国外现况 |
1.1.2 我国铁路信息化现况及问题 |
1.2 GIS应用于铁路网络资源 |
1.2.1 铁路网络资源管理状况 |
1.2.2 GIS服务于资源管理的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分析 |
2.1 高速铁路组织结构模型 |
2.2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信息模型结构 |
2.3 高铁网络资源信息分布管理层次模型 |
2.4 高速铁路信息共享与处理需求结构 |
2.4.1.路内信息共享需求 |
2.4.2 路内外信息共享需求 |
2.4.3 决策支持信息共享需求 |
2.4.4 高速铁路信息共享需求分布 |
2.4.5 高速铁路信息共享需求分布模型 |
2.5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信息共享与处理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开发及GIS实现的相关技术 |
3.1 分布式技术 |
3.1.1 分布式数据库 |
3.1.2 分布式实现 |
3.2 GIS及其实现 |
3.2.1 Web GIS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
3.2.2 ArcGIS Server(服务器GIS)应用技术发展现状 |
3.2.3 AO组件式开发技术概况 |
3.3 UML与GIS数据建模实现 |
3.3.1 UML语言 |
3.3.2 基于UML实现的信息建模 |
3.3.3 基于UML的GIS数据建模 |
3.4 基于模型驱动的GIS设计与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面向对象的铁路网络资源GIS时空模型 |
4.1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的意义 |
4.2 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
4.2.1 面向对象的GIS数据模型特征分析 |
4.2.2 事件驱动的OO时空数据模型 |
4.2.3 事件驱动的面向对象GIS数据模型 |
4.3 对象关系型GIS平台下时空数据模型实现 |
4.3.1 对象关系型GIS概述 |
4.3.2 对象关系型GIS平台下基态模型的实现 |
4.3.3 对象关系型GIS平台下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实现 |
4.4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
4.4.1 网络资源空间数据的抽象与表达 |
4.4.2 基本空间数据的抽象与表达 |
4.4.3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数据的抽象与表达 |
4.5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概念模型研究 |
4.5.1 高铁网络资源GIS基本概念模型 |
4.5.2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概念模型 |
4.6 高速铁路网络资源逻辑模型 |
4.6.1 网络资源静态结构模型 |
4.6.2 事件驱动的动态行为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5 实例应用——网络资源时空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工程中通信、信号资源概况 |
5.1.1 通信概况 |
5.1.2 信号概况 |
5.2 系统需求及整体设计 |
5.2.1 系统业务需求及数据组织 |
5.2.2 系统层次设计 |
5.3 系统核心模块说明 |
5.3.1 系统整体视图 |
5.3.2 各类资源视图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库技术在矿山的发展 |
1.2.2 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1.2.3 空间数据库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空间数据库与空间数据模型 |
2.1 空间数据 |
2.1.1 空间数据的概念 |
2.1.2 空间数据的特征 |
2.2 空间数据库 |
2.2.1 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
2.2.2 空间数据库的管理模式 |
2.2.3 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
2.3 空间数据模型 |
2.3.1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 |
2.3.2 空间数据模型的三个层次 |
2.3.3 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 |
第三章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构建 |
3.1 Geodatabase |
3.1.1 Geodatabase的概念 |
3.1.2 Geodatabase的结构体系 |
3.1.3 Geodatabase的优点与局限性 |
3.2 基于UML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设计 |
3.2.1 UML的概念 |
3.2.2 UML图 |
3.2.3 基于UML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设计 |
第四章 使用CASE工具设计Geodatabase |
4.1 CASE工具 |
4.2 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
4.3 使用VISIO进行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设计 |
4.3.1 创建要素数据集和静态结构图 |
4.3.2 创建要素数据类 |
4.3.3 设置标记值 |
4.3.4 创建关系和关系类 |
第五章 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5.1 大红山铜矿现状 |
5.2 需求分析 |
5.3 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模型的设计 |
5.3.1 大红山基础地形数据库的设计 |
5.3.2 大红山生活区地形数据库的设计 |
5.3.3 矿山地质数据库的设计 |
5.3.4 矿山测量数据库的设计 |
5.3.5 矿山井巷数据库的设计 |
5.4 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模型的特点 |
5.5 空间数据库的生成 |
5.5.1 模型导出与检查 |
5.5.2 将模式向导工具添加到ArcCatalog |
5.5.3 匹配到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5.5.4 生成Geodatabase |
5.5.6 修改数据库模式 |
第六章 数据入库与运用 |
6.1 数据采集与整理 |
6.2 数据转换 |
6.2.1 采空区数据转换 |
6.2.2 CAD数据转换 |
6.3 数据加载 |
6.4 数据的运用 |
6.4.1 查询与编辑 |
6.4.2 空间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图 |
四、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地理场景数据组织方法[D]. 卜令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WebGIS的校园学生出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 郑小梦.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面向对象三维地质对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应用[D]. 沈梦君.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 孟耀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UML在关系型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 王晓元.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05)
- [6]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志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7]基于ArcSDE的GIS空间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孟庆武. 吉林大学, 2011(09)
- [8]县级金土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邓燕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D]. 马海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09(05)
- [10]大红山铜矿空间数据库的设计[D]. 金怡杉.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标签:空间数据库论文; gis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三维地质建模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