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营养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琨[1](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杨明瑞[2](2021)在《5-氮-2-脱氧胞苷和丁酸钠对人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SOX1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发病率约为0.05%,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占90%。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1(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1,SOX1)属于高迁移率族蛋白DNA结构域转录因子,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受到抑制。已有研究表明,SOX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与肿瘤浸润深度、进展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数目等预后不良指标显着相关;且其启动子区域的Cp G位点呈现高甲基化状态。近年来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的研究热点。因此,本论文拟采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NaBu)联合应用研究其对食管癌细胞系增殖、凋亡等的作用及对SOX1表达的影响。结果为深入研究SOX1基因表达调控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寻找特异的食管癌肿瘤生物标志物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目的1.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CdR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联合处理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和EC9706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等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2.5-Aza-CdR和NaBu联合处理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和EC9706中SOX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5-Aza-CdR和NaBu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采用两种食管癌细胞株Eca109和EC9706,设为八个实验组:三个5-Aza-CdR浓度组(2.5μmol/L、5μmol/L、10μmol/L),三个NaBu浓度组(l.0 mmol/L、2.5 mmol/L、5 mmol/L),联合用药组(10μmol/L 5-Aza-CdR+2.5mmol/L NaBu),以及对照组。各实验组食管癌细胞加药处理后正常培养48 h,MTT法检测5-Aza-CdR和NaBu单用、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5-Aza-CdR和NaBu对食管癌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实验分组如下:10μmol/L5-Aza-CdR组、2.5 mmol/L NaBu组、10μmol/L 5-Aza-CdR+2.5 mmol/L NaBu、食管癌细胞对照组。各实验组食管癌细胞加药处理后正常培养48 h,应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和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分析5-Aza-CdR和NaBu单用、联合应用对Eca109和EC9706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影响。3.5-Aza-CdR和NaBu对食管癌细胞SOX1基因的表达影响。收集上述2的各实验组食管癌细胞,分别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 D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采用2-△△Ct法分析SOX1基因m 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提取各实验组食管癌细胞的总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分析SOX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MTT检测结果显示:5-Aza-CdR和NaBu处理后,食管癌细胞株EC9706和Eca109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相同的时间点及药物剂量条件下,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组对食管癌细胞的抑制率相对于单一用药组更明显(P<0.05)。2.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5-Aza-CdR和NaBu作用细胞48 h后,EC9706和Eca109两种食管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凋亡率明显强于单用药组(P<0.05)。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对照组食管癌细胞株主要分布于G0/G1期和S期,G2/M期相对较低。单独用NaBu处理细胞48 h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大部分细胞阻滞在G0/G1期;单独应用5-Aza-CdR处理细胞48 h后,处于S期的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周期多数阻滞在S期;联合用药组G0/G1期阻滞相对于对照组最为显着(P<0.05)。3.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单独用5-Aza-CdR或联合用药组作用EC9706和Eca109细胞48 h后SOX1的m RNA表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Aza-CdR或联合用药组促进了SOX1蛋白的表达。结论1.5-Aza-CdR和NaBu及二者的联合应用均能显着抑制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2.5-Aza-CdR及其与NaBu的联合应用可上调食管癌细胞SOX1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
杨欢[3](2021)在《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对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中国林县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人群营养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林县食管上皮重度增生人群(以下简称重增人群)营养干预试验(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ial,NIT)队列的35年随访数据资料的分析,调查该人群的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并探索复合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与该人群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林县重增人群营养干预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选取3318名40-69岁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增生受试者,进行为期6年的营养素和相应安慰剂干预,并前瞻性随访受试者恶性肿瘤发病和全死因死亡情况。按性别、年龄(以55岁为界)对受试者进行分层,计算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研究对象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比及95%置信区间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1)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随访期间,恶性肿瘤发病共计1304例,累积发病率为2276.93/10万。研究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前3位分别为食管癌、贲门癌、非贲门胃癌,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86.4%。死因顺位前三位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782.64/10万、1169.31/10万、962.21/10万,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88.3%;而食管癌、贲门癌、非贲门胃癌占据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三位,占总恶性肿瘤死亡的85.1%。不论是恶性肿瘤发病率还是全死因死亡率,都存在男性高于女性、高龄组(年龄≥55岁人群)高于低龄组(年龄<55岁人群)的差异(P<0.05)。在随访期间,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于随访的第3年至第6年出现发病高峰,其余时间保持平稳趋势,而恶性肿瘤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2)营养干预与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近35年的随访结果表明,复合维生素与矿物质干预对总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和全死因死亡风险没有保护作用。在年龄<55岁的受试者中,营养干预使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0.81,95%CI:0.67-0.99);同时,营养干预可以降低55岁及以上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长期死亡风险(HR心血管疾病=0.62,95%CI:0.45-0.84;HR脑血管疾病=0.74,95%CI:0.55-0.99)。未观察到营养干预对不同年龄段女性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以食管癌为主的上消化道肿瘤是林县重增人群的优势癌种。除恶性肿瘤之外,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也是造成该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该人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该人群中可能存在与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长期危险因素。(2)服用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不能降低重增人群总的长期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但可以降低55岁及以上男性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提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影响营养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
朱之恺[4](2021)在《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我国河南省林县队列数据,从危险因素暴露、血清分子标志物、口腔唾液菌群三个角度,探讨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的宏微观因素,为我国高发区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1984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招募了 29,553名40-69岁受试者,基线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家族史、体格检查、合并症、恒牙脱落及口腔黏膜白斑等信息,前瞻性随访,统计至2016年3月的食管鳞癌、胃贲门癌、胃非贲门癌及肝癌死亡情况。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Cox依时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HR及95%CI;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绘制某些危险因素和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上消化系统肿瘤生存情况。2.从林县队列的一般普通人群和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重增)人群中,选择随访至2006年5月的328名有充足血清体积的男性胃癌患者,按照开始服药时的年龄(±3年)、采血日期(±31天)和人群分组匹配对照,对照组为328名健康男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在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清性激素、SHBG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铁蛋白浓度,每批次中有3例盲法质量控制样本。排除了超过log10±4SD范围的异常值后,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来计算性激素、SHBG与胃癌发生关联的OR值和95%CI,对年龄、BMI、饮酒、吸烟和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和排除重增人群的敏感性分析。3.另一个研究选择随访至2007年底有充足血清体积的226名肝癌患者和281名慢性肝病死亡患者,对照组分别为全部1,061名健康对照。将铁蛋白浓度除以四分位数间距的一半作为连续变量,按对照组中性别特异的铁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分为四分类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添加了血清铁蛋白与年龄、性别、饮酒、HBV+/HCV+和人群分组之间的交互作用项。敏感性分析中,排除结局发生在前5年随访期间的参与者。4.建立林县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连续三代至少两个及以上食管鳞癌或胃贲门癌患者,或者是同一代一级亲属家系成员有两个食管鳞癌或胃贲门癌患者),收集家系内患者及一级亲属的唾液,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构建文库,上机测序。对有效数据进行OTUs聚类和物种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包括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群落结构差异分析、组间差异物种分析、关联分析和PICRUSt功能预测等。研究结果1.截止至2016年3月,食管鳞癌死亡2,603人,胃贲门癌死亡1,410人,胃非贲门癌死亡560人,肝癌死亡341人。总的来说,中老年、男性、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口腔黏膜白斑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危险效应逐渐增强。具体来看,中老年、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吸烟、恒牙脱落、口腔黏膜白斑增加食管鳞癌死亡风险,教育程度、超重及肥胖、饮酒、新鲜水果摄入降低食管鳞癌死亡风险;中老年人、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恒牙脱落是胃贲门癌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每周1次以上新鲜水果、每周1次以上红肉、每月蛋类摄入是胃贲门癌死亡的保护因素。中老年、男性、恒牙脱落是胃非贲门癌死亡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上是胃非贲门癌死亡的保护因素。中老年、男性、肿瘤家族史增加肝癌死亡风险。2.性激素浓度(雄烯二酮、睾酮、FTAT、雌二醇、雌酮和FE2AE2)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之间没有总体关联。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SHBG最高四分位数分组(Q4)与最低(Q1)相比,患胃癌的风险增加71%,且有统计学意义(OR=1.71,95%CI=1.08,2.71;P-trend=0.09),多因素模型中结果基本保持不变。在BMI的亚组分析中,胃癌风险与血清FTAT呈负相关(OR:Q4 vs.Q1=0.37,95%CI=0.19,0.72;P-interaction=0.01)和雌酮呈负相关(OR:Q4 vs.Q1=0.51,95%CI=0.27,0.97;P-interaction=0.22)。年龄、饮酒和吸烟分层分析结果没有观察到组间的显着差异。在基线调查后随访5年内,睾酮浓度与胃癌风险呈显着负相关(OR:Q4 vs.Q1=0.28,95%CI=0.09,0.87;P-interaction<0.01)。当我们将受试者限制在普通人群试验(n=594)时,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相似。3.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没有发现血清铁蛋白与肝癌发病风险之间的显着关联,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不改变这一不显着关联。血清铁蛋白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慢性肝病死亡以肝硬化死亡为主)。与最低四分位分组(Q1)的受试者相比,最高四分位分组(Q4)的受试者死于慢性肝病的风险增加72%(OR=1.72,95%CI=1.12,2.64),存在统计学显着的单调趋势(P-trend<0.01)。在饮酒人群和HCV血清阳性人群中,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风险增加的相关性更明显。排除随访前5年死亡的慢性肝病病例时,结果保持稳定。4.河南省林县6个合格的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共有45例测序合格唾液样本,其中9例食管癌、7例胃癌、29例家系内健康对照。测序数据量可以很好地反映样本完整性,样本所含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合理。总体病例组中拟杆菌门下的普氏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相比于总对照组显着减少。食管癌高发家系中,食管癌患者的放线菌门的罗氏菌属、梭杆菌门的梭菌属和莫雷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胃贲门癌高发家系中,胃贲门癌患者比健康对照变形菌门的伯克霍尔德菌属和厚壁菌门的消化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升高。研究结论1.依托于前瞻性队列进行的肿瘤健康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中老年、男性、家族史、口腔粘膜白斑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教育程度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保护因素,结果可信度高,上消化系统肿瘤的很多明确危险因素应在癌症防治实践中加以检验,为完善我国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发现,低BMI男性的性激素与胃癌发病相关。SHBG浓度越高,男性胃非贲门癌发生风险越高。基线时高水平的血清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特别是在合并某些肝毒性因素(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饮酒)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该研究结果,并评价铁蛋白是否可以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可行分子标志物。3.高发家系的唾液菌群研究报告了家系内的差异菌群,类似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食管癌高发家系中病例组相比于对照组,罗氏菌属、梭菌属、莫雷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胃贲门癌高发家系中病例组相比对照组,伯克霍尔德菌属和消化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升高,总病例组中普氏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少于总对照组。微生物菌群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为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目前已有的研究较少,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更加深入的相关机制研究。
杨欢,王晓坤,张锦雨,范金虎,乔友林[5](2021)在《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对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的影响:林县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增生人群营养干预试验35年随访结果》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国林县营养干预试验队列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增生人群(以下简称重增人群)35年随访数据资料,探究复合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与上消化道肿瘤长期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林县重增人群营养干预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选取3318名40~69岁重增人群为受试者,进行为期6年的营养干预并随访至2020年4月30日。以食管癌、贲门癌、非贲门胃癌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估计研究对象发生上消化道肿瘤死亡事件的风险比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在35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上消化道肿瘤死亡952例。其中,食管癌死亡572例,贲门癌死亡299例,非贲门胃癌死亡81例。与安慰剂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并未显着下降(HR=0.94,95%CI:0.83~1.07)。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的受试者中均未观察到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的保护效应(HRmale=0.87,95%CI:0.73~1.04;HRfemale=0.96,95%CI:0.82~1.18;HRage<55=0.88,95%CI:0.74~1.04;HRage≥55=0.99,95%CI:0.82~1.19)。在年龄<55岁的男性受试者中,营养干预使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降低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0.76,95%CI:0.58~0.98)。未观察到营养干预对不同年龄段女性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结论]服用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不能降低重增人群的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验证营养干预的作用。
万通[6](2021)在《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食管癌患者的高危人群及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桂西地区食管癌的综合性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均选取居住在桂西地区十五年以上的居民,病例组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经术后病理确诊或内窥镜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筛选出病例资料较为完善者306例。对照组选取前往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出306例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方面与病例组相匹配者。大多数研究对象可通过病史资料完成问卷调查内容,一部分通过电话询问调查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对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组织学分类等一般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可能与桂西地区食管癌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的因素(P<0.05),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分析结果和理论依据确定桂西地区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306例病例中,男性279例,女性27例,男女性别比10.3:1;其中<40岁6例(2%),40-49岁51例(16.7%),50-59岁93例(30.4%),60-69岁125例(40.8%),70-79岁25例(8.2%),>80岁6例(2%);男性平均年龄为(57.91±9.25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61.67±11.744)岁。2)306例病例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182例(59.8%),初中、中专文化程度者78例(25.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45例(14.7%)。3)306例病例中,食管鳞癌291例,占比95.2%;食管腺癌10例,占比3.3%;其他少见类型5例,占比1.7%。在病理组织分化程度中:中分化178例,占比58.2%;高分化70例,占比22.9%;低分化及未分化58例,占比19.0%。在肿瘤病变部位中:食管中段者165例,占比53.9%;食管下段者103例,占比33.7%;食管上段者38例,占比12.4%。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胃食管病史、家族肿瘤史、不良心理状态、饮酒年限、饮食规律、进餐速度、暴饮暴食习惯、饮水来源、吃咸鱼及腌制品、吃霉变食物、吃豆类与食管癌的发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肿瘤史(P=0.672>0.05)、饮食规律(P=0.272>0.05)、饮水来源(P=0.103>0.05)、吃咸鱼及腌制品(P=0.966>0.05)、吃霉变食物(P=0.086>0.05、吃豆类(P=0.21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饮酒10~20年(P=0.000,OR=5.031,95%CI:3.282~10.010)、饮酒>20年(P=0.001,OR=3.031,95%CI:1.603~5.730)、个人胃食管病史(P=0.000,OR=6.359,95%CI:3.837~10.539)、不良心理状态P=0.000,OR=11.972,95%CI:7.309~19.612)、进食速度过快(P=0.000,OR=3.236,95%CI:1.794~5.837)、暴饮暴食习惯(P=0.000,OR=4.803,95%CI:2.324~9.927)、吃咸鱼腊肉(>2次/周)(P=0.041,OR=1.951,95%CI:1.029~3.699),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桂西地区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多见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0.3:1,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以食管鳞癌为主,占比95.2%;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以中分化为主,占比58.2%;饮酒年限、个人胃食管病史、不良心理状况、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习惯、吃咸鱼腊肉与桂西地区食管癌的发病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为桂西地区食管癌相关的危险因素。
谢双华[7](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邢丽华[8](2020)在《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与照顾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食管癌术后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和在照顾患者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应用ABC-X模型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与患者照顾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认知健康教育,制定患者与照顾者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选取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于手术前1日(T1)、手术后进食第2日(T2)、手术后一个月入院复查第1日(T3)三个时间点同时对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149例(29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照顾者和患者两部分。照顾者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手术后食管癌患者照顾者营养照护知信行问卷、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患者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Scored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评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的影响因素。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的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点患者营养状况的变化,并分析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三个时间点照顾者营养知识认知水平与照顾者社会支持、照顾者营养知识认知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应用ABC-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在T1、T2、T3三个时间点得分分别为(36.06±4.89)、(38.99±3.12)、(39.08±2.86)。三个时间点照顾者营IIⅡ养认知评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1、T2、T3三个时间点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28.16±2.98)、(30.14±3.13)、(30.03±3.16)。三个时间点照顾者社会支持总分与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个时间点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的单因素分析,T1及T3时间点照顾者不同年龄、学历、就职状况的家庭照顾者营养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除以上三个因素外,有无慢性病的家庭照顾者营养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营养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为照顾者年龄、学历、工作、客观支持。6.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三个时间点的BMI值分别为(22.10±2.64)、(21.72±2.62)、(21.01±2.63),PG-SGA评分分别为(3.23±1.32)、(3.78±1.17)、(3.45±1.08)。营养不良患者T1有47例,占31.5%,T2有84例,占56.4%,T3有55例,占36.9%。7.食管癌患者三个时间点生活质量得分:躯体功能分别为(75.39±7.40)、(70.39±7.01)、(73.31±7.34);角色功能分别为(47.85±8.72)、(44.79±9.25)、(46.51±8.61);情绪功能分别为(73.13±5.48)、(67.83±7.85)、(71.83±7.90);认知功能分别为(71.35±4.80)、(69.09±5.02)、(72.07±4.76);社会功能分别为(53.02±7.65)、(48.79±7.61)、(49.41±7.70);总体健康状况分别为(58.97±6.61)、(56.64±6.23)、(58.64±6.580),三个时间点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根据PG-SGA营养风险筛查系统评级标准,将患者PG-SGA得分分为两组;其中:≥4分为营养不良组,﹤4分为营养良好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2时间点营养良好组家庭照顾者的营养认知各维度得分及问卷总分均值均高于营养不良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T3时间点营养良好组家庭照顾者的营养行为和营养问卷总分得分均值高于营养不良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9.三个时间点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总分与患者总体健康状况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0.523、0.455,二者呈正相关关系(P﹤0.01)。10.将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时间点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总分分别解释患者总体健康状况24.5%、26.9%、20.2%的变异量。结论1.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随着照顾患者时间的延长,其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得分逐渐得到提高,但营养知识得分提高不显着。2.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主要受年龄、学历、工作情况、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是其营养认知水平的主要正向影响因子。3.将ABC-X模型应用于本研究发现,家庭照顾者的营养认知、社会支持与照顾质量呈正相关,即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营养认知水平就越高,照顾质量越好。
杜明哲[9](2020)在《内镜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八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12年及2018年发表的全球癌症状况数据显示,食管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率居全球第7位,死亡率居全球第6位。食管癌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其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亚洲及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如河南、河北、安徽等,其中河南林县多年来一直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腺癌(adenocarcinoma,AC)、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等,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食管癌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两部分,且临床诊断均需病理诊断证实。临床诊断需借助内镜检查,包括普通白光内镜(whitelight endoscopy,WLE)、色素内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等;影像学检查,如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检查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内镜检查是连接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桥梁。内镜下的活检病理诊断是食管癌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诊疗起着直接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内镜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并不理想,存在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其原因有待探究。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但同时又对后续的诊疗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提高内镜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本研究对部分ESCC病例的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近年来活检诊断ESCC的准确性,分析可能与低诊或漏诊相关的因素及有助于诊断浸润性癌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同时结合影像学及内镜特征,探寻提高活检标本诊断ESCC的准确性的方法。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间经传统手术/ESD切除并进行术前活检的ESCC病例共901例,调取其术前最后一次活检与术后(传统手术/ESD)HE切片,由两名病理医师分别诊断,对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病例,纳入不一致组,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例为一致组。进一步观察比较活检与术后切片,探寻导致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因素,以及可能提示浸润性癌的组织形态学表现。同时查询内镜和影像学报告,探讨对病理诊断的辅助作用。2.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数值(n)或百分比(%)表示,资料之间的比较运用x2检验,对于理论数T<1或n<40的数据,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处理,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01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其中术前活检标本诊断鳞状细胞癌785例,诊断一致率为87.1%(785/901),116例活检标本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不一致率为12.9%(116/901)。在活检与术后诊断不一致的病例中,有12.2%(110/901)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包括鳞状上皮“原位癌”),0.5%(4/901)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0.1%(1/901)诊断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0.1%(1/901)诊断黏膜慢性炎。2.在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有87.9%(102/116)的病例与内镜取材相关,其余12.1%(14/116)的病例主要与病理低诊/漏诊相关。在这102例与内镜取材相关的病例中,有85.3%(87/102)存在活检取材较表浅问题,有69.6%(71/102)的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另外,结合术后病理,116例活检与术后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有64例(55.2%)癌浸润表浅,为早期食管癌。而在785例活检与术后结果一致的病例中,有15.3%(120/785)的病例存在内镜取材问题,均为活检取材表浅,有10.2%(80/785)的病例癌浸润表浅。经统计学分析,活检取材表浅、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和癌浸润表浅是导致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因素(P<0.05)。3.在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有19.0%(23/116)的活检标本存在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有26.7%(31/116)存在“原位癌”样结构。在785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的病例中,有29.4%(231/785)存在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有61.5%(483、785)存在“原位癌”样结构。经统计学分析,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鳞状上皮“原位癌”样结构等形态学表现提示可能存在浸润性癌(P<0.05)。4.901例患者的WLE最多表现为食管肿物或溃疡(54.3%,489/901);碘染色均表现为病灶处浅染或不染(100%,114/114);超声内镜最多表现为食管壁异常回声(40.5%。68/168)。785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的病例全部进行了 WLE检查,最多表现为食管肿物或溃疡(61.5%,483/785);有107例行碘染色,均表现为病灶处浅染或不染;有13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最多表现为食管壁异常回声(44.7%,59/132)。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早期食管癌占了 55.2%(64/116),早期食管癌与进展期食管癌的WLE和超声内镜表现存在差异(P<0.05)。116例全部进行了 WLE检查,其中63例(63/116)表现为食管黏膜隆起或结节,且33.3%(21/63)的病例为早期食管癌;41例(41/116)表现为食管黏膜粗糙或糜烂,且85.4%(35/41)为早期食管癌;6例(6/116)表现为食管肿物或溃疡,其中2例(2/6)为早期食管癌;5例表现为食管黏膜色泽改变,均为早期食管癌。116例中,另外有34例行碘染色,均表现为病灶处浅染或不染。有36例行超声内镜检查,25.0%的病例(9/36)表现为食管壁异常回声,38.9%的病例(14/36)存在食管壁层次紊乱,36.1%的病例(13/36)表现为食管黏膜层增厚。由此可见,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表现呈现多样性,且在WLE下典型的肿物/溃疡性表现较少见,这些内镜的表现对早期癌的存在均有提示作用,可对病理医生的诊断提供帮助。5.901 例 ESCC 的 CT(74.5%,596/800)和 MRI(100%,2/2)最多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最多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70.9%,359/506)。在785例活检与术后结果一致的病例中,有702例行CT检查,最多(80.2%,563/702)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有443例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最多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73.8%,327/443);有2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早期食管癌占了 55.2%(64/116),且早期食管癌与进展期食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P<0.05)。116例中有98例进行了 CT检查,有63例(63/98)表现为食管管壁增厚或并强化,63例中有49例(77.8%,49/63)为早期食管癌;33例(33/98)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2/33)为早期食管癌;2例(2/98)表现为食管管腔狭窄,其中1例为早期食管癌。63例进行了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有32例(32/63)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包括10例(10/32)早期食管癌;24例(24/63)表现为食管管壁僵硬或不规则,16例为早期食管癌,占66.7%(16/24);6例(9.5%,6/63)表现为食管黏膜紊乱,均为早期食管癌;1例(1.6%,1/63)表现为食管管腔狭窄,亦为早期食管癌病例。由此可见,早期食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性,而占位性表现不典型,这些影像学的表现或许对活检病理诊断具有提示性。结论1.活检取材表浅、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癌浸润表浅等因素是造成内镜活检与术后诊断不一致的常见及主要原因。当发现活检取材问题时,病理医师应及时与临床沟通,避免低诊/漏诊。2.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和“原位癌”样结构等形态学表现对浸润癌的存在具有提示作用。当观察到上述结构时,应谨慎诊断,必要时结合内镜及影像学表现,避免低诊/漏诊。
张粟[10](2020)在《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代谢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一、探讨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为食管鳞癌的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二、对研究对象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筛选并验证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代谢标志物,为食管癌变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和代谢波动的解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三、将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与流行病学影响因素相结合,评估两者对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综合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就诊的新发食管鳞癌患者,新发中、重度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和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生活方式等信息,并且收集空腹血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对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获取血清代谢谱,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相结合来筛选和验证代谢标志物,通过代谢通路分析来揭示ESCC期间代谢途径的波动。利用logistic回归将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和代谢标志物进行联合分析,以评估代谢标志物和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对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一、教育程度低、饮用浅层地下水和井水、现在吸烟、经常食用酸菜和有消化道疾病史是ESCC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均能使其发病风险增加;教育程度低、吸烟、经常食用西兰花、经常食用烟熏制品和有消化道疾病史是ESD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其中经常食用西兰花能使其发病风险降低,而其他因素使其发病风险增加。二、三组的代谢谱呈渐进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ESCC的氨基酸总量增加,脂肪酸总量减少。丙酸、亚油酸、甘油-3-磷酸和谷氨酰胺这四种代谢物,可作为区分ESCC/ESD组和NC组的联合标志物组。基于训练集,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2、0.78和0.74,基于验证集,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7,0.75和0.74;丙酸,亮氨酸和4-羟脯氨酸这三种代谢物,可作为区分ESD组和NC组的联合标志物组。基于训练集,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3、0.78和0.72。基于验证集,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9,0.76和0.72;次黄嘌呤,谷氨酸,天冬氨酸和2-酮异己酸这四种代谢物,可作为区分ESCC组和ESD组的联合标志物组。基于训练集,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6、0.85和0.73。基于验证集,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8,0.83和0.74。代谢通路分析表明食管癌变过程中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被激活,饱和脂肪酸的去饱和被抑制。三、联合分析表明血清高水平的谷氨酰胺、次黄嘌呤、谷氨酸,教育程度低,饮用浅层地下水和井水,现在吸烟,经常食用酸菜和有消化道疾病史可增加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而血清高水平的亚油酸、甘油-3-磷酸、丙酸、亮氨酸、2-酮异己酸和经常食用西兰花可降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研究结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消化道疾病史均可影响林州市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存在地域特征,尤其教育程度低、现在吸烟和有消化道疾病史是二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本研究确定了将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与健康受试者高度区分开的新型血清代谢物,在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代谢标志物与流行病学影响因素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为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精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二、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营养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营养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5-氮-2-脱氧胞苷和丁酸钠对人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SOX1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5-氮-2-脱氧胞苷和丁酸钠对人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5-氮-2-脱氧胞苷和丁酸钠对SOX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对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中国林县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人群营养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设计 |
2.1 可行性试验和基线调查 |
2.2 研究对象与干预措施 |
2.3 随访与质量控制 |
2.4 结局事件的定义 |
3. 统计分析 |
4. 伦理声明 |
第一部分 林县重增人群营养干预队列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全死因死亡情况 |
1. 结果 |
1.1 研究对象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1.2 以上消化道肿瘤为主的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
1.2.1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1985-2020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
1.2.2 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1985-2020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
1.2.3 随访期间不同恶性肿瘤发病趋势 |
1.2.4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总恶性肿瘤发病趋势 |
1.2.5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上消化道肿瘤发病趋势 |
1.2.6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其他恶性肿瘤发病趋势 |
1.3 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
1.3.1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1985-2020年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
1.3.2 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1985-2020年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
1.3.3 随访期间不同恶性肿瘤死亡趋势 |
1.3.4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总恶性肿瘤死亡趋势 |
1.3.5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上消化道肿瘤死亡趋势 |
1.3.6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其他恶性肿瘤死亡趋势 |
1.3.7 随访期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 |
1.3.8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 |
1.3.9 随访期间不同性别、年龄组研究对象的心血管疾病死亡趋势 |
2. 讨论 |
2.1 林州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 |
2.2 研究对象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 |
2.3 研究对象的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与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1. 结果 |
1.1 不同处理组基线人口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分布 |
1.2 营养干预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
1.2.1 营养干预与总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
1.2.2 营养干预与不同性别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
1.2.3 营养干预与不同年龄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
1.2.4 营养干预与男性不同年龄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
1.2.5 营养干预与女性不同年龄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
1.3 营养干预与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1.3.1 营养干预与总人群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1.3.2 营养干预与不同性别人群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1.3.3 营养干预与不同年龄组人群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1.3.4 营养干预与男性不同年龄组人群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1.3.5 营养干预与女性不同年龄组人群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
1.4 营养干预与恶性肿瘤累积发病率/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率 |
1.5 营养干预与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
1.6 营养干预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
2. 讨论 |
2.1 营养物质预防慢性病的机制 |
2.1.1 营养素预防恶性肿瘤的可能机制 |
2.1.2 营养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 |
2.2 林县地区的营养素摄入情况 |
2.3 营养素干预与恶性肿瘤风险的关系 |
2.4 营养素干预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 |
3.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项目基金支持 |
发表的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
论文综述 营养干预与非传染性慢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本论文标点符号撰写规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标 |
1. 总目标 |
2. 分目标 |
研究思路总图 |
第一部分 林县一般人群危险因素暴露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2.2 现场调查问卷 |
2.3 队列随访与研究终点确定 |
2.4 变量定义 |
2.5 伦理声明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信息 |
3.2 随访终点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情况 |
3.3 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
3.4 基线年龄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
3.5 坚果摄入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与趋势图 |
3.6 BMI与食管鳞癌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
3.7 上消化系统肿瘤30年随访生存曲线 |
4. 讨论 |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 小结与建议 |
第二部分 林县某些血清分子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死亡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1. 研究基础 |
2. 研究背景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3.2 随访和病理诊断 |
3.3 病例及对照的选择 |
3.4 实验室检测 |
3.5 协变量及测量 |
3.6 伦理声明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性激素与男性胃癌研究的基线信息 |
4.2 对照组中各性激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之间的相关关系 |
4.3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4.4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的亚组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
4.5 铁蛋白与肝癌发生、慢性肝病死亡风险研究的基线信息 |
4.6 铁蛋白与肝癌发病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亚组、敏感性分析 |
4.7 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亚组、敏感性分析 |
5. 讨论 |
5.1 性激素与男性胃癌研究 |
5.2 铁蛋白与肝癌、慢性肝病研究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内唾液菌群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唾液采集方法 |
2.3 测序部分方法 |
2.4 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5 伦理声明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样品完整性评价 |
3.3 OTU分析及丰度分析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Beta多样性分析 |
3.6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
3.7 关联分析 |
3.8 PICRUSt功能预测 |
4. 讨论 |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 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与食管癌死亡风险:12个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中国林县营养干预试验初次筛检问询表和体检结果 |
附表二 疾病旧编码(56种)与ICD-10编码对照表 |
基金资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简历 |
致谢 |
(5)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对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的影响:林县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增生人群营养干预试验35年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3 基线调查 |
1.4 随访与质量控制 |
1.5 伦理声明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组对象选择 |
1.1.2 病例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2.1 纳入标准 |
1.1.2.2 排除标准 |
1.1.3 对照组对象选择 |
1.1.4 对照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4.1 纳入标准 |
1.1.4.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 |
2.1.1 年龄分布 |
2.1.2 性别分布 |
2.1.3 地区分布 |
2.1.4 民族分布 |
2.1.5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部位 |
2.2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2.1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2.1.1 职业、文化程度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1.2 个人胃食管病史、家族肿瘤史、不良心理状况、是否静坐工作方式、家庭关系是否融洽与食管癌的关联 |
2.2.1.3 吸烟、饮酒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1.4 饮用非自来水、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1.5 吃咸鱼腊肉、吃烫热饮食、吃烧烤烟熏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1.6 吃霉变食物、吃干硬食物、是冷凉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1.7 吃肉蛋奶类、吃豆类、吃肥肉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1.8 饮茶、吃蔬菜、吃水果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2.2.2 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
3.2 文化程度、职业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3 个人胃食管病史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4 家族肿瘤史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5 不良心理状态及家庭关系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6 静坐工作模式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7 吸烟、饮酒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7.1 吸烟 |
3.7.2 饮酒 |
3.8 饮用非自来水、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3.8.1 饮用非自来水 |
3.8.2 饮食习惯 |
3.9 饮食内容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标 |
技术路线图 |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
2.4. 质量控制 |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
2.5. 质量控制 |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与照顾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及照顾质量的研究 |
1.2.2 食管癌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家庭照顾者 |
1.3.2 照顾质量 |
1.4 理论依据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调查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问题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 三个时间点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的趋势分析 |
3.3 三个时间点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3.4 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3.5 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
3.6 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
3.7 三个时间点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调查 |
3.8 三个时间点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3.9 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3.10 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家庭照顾者与食管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4.2 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分析 |
4.3 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4 家庭照顾者的营养认知水平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4.5 家庭照顾者的营养认知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6 ABC-X模型在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质量研究中的意义 |
5 小结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局限性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食管癌患者饮食与营养代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内镜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代谢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标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人群 |
3.2 资料收集 |
3.3 列入分析的因素 |
3.4 质量控制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匹配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ESCC及癌前病变流行病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3 ESCC及癌前病变流行病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生活方式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 |
5.2 饮食习惯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 |
5.3 教育程度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 |
5.4 消化道疾病史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验证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标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化学试剂 |
3.2 血液样本采集 |
3.3 样品准备 |
3.4 样品分析 |
3.5 数据的预处理 |
3.6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代谢轮廓分析 |
4.3 各组间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
4.4 潜在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5 潜在代谢标志物的验证 |
4.6 通路分析 |
4.7 代谢标志物联合流行病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ESCC相关代谢标志物分析 |
5.2 ESD相关代谢标志物分析 |
5.3 AAs与脂肪酸相关的代谢通路分析 |
5.4 代谢标志物联合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分析 |
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文献综述 危险因素和分子标志物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营养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5-氮-2-脱氧胞苷和丁酸钠对人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SOX1基因表达的影响[D]. 杨明瑞.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对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中国林县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人群营养干预研究[D]. 杨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D]. 朱之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对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的影响:林县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增生人群营养干预试验35年随访结果[J]. 杨欢,王晓坤,张锦雨,范金虎,乔友林. 中国肿瘤, 2021(03)
- [6]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万通.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谢双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认知水平与照顾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邢丽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9]内镜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探讨[D]. 杜明哲.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代谢标志物研究[D]. 张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