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匮肾气丸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李媛媛,吴烈,桑子瑾,张亿[2](2021)在《从伏邪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临床实践,探讨从伏邪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CSC是由外感或内生邪气伏于少阴、厥阴、太阴之经,导致正气内虚,痰湿、瘀血内生所致,病变累及脾、肺、肾、肝诸脏,以正虚邪伏为基本病机,正虚为本,痰湿阻络犯目为标。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结合八纲、脏腑、五轮八廓、眼科六经辨证,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分别从补其虚脏、利水祛湿、托透伏邪、疏肝开郁、化痰散结、通络祛瘀等方面论治CSC,以达到保护视网膜细胞,保护视功能的目的。
商玉林,张茂菊[3](2020)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性损害。在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中医药价格低廉,具有多靶点的特点,在改善黄斑水肿、促进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需临床进一步反复研究,制定出适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周慧[4](2020)在《慢性CSC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EDI-OCT)测量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分析慢性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并探索两者之间的中医内涵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四川省中医院经检查确诊为慢性CSC(A组)的患者30例(60眼),同时收集急性CSC(B组)的患者30例(60眼),并按照正常对照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与研究组年龄、屈光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C组)30例(60眼)。根据湿浊上泛证、肝经郁热证、肝肾不足证三种证型制定中医症候要素表,同时对A、B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使用EDI-OCT技术扫描三组研究对象后极部黄斑中心凹水平及垂直方位,以Bruch膜与巩膜内表面垂直距离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的SFCT值,分析慢性CSC、急性CSC、正常对照组SFCT的差异,以及慢性CSC、急性CSC患者SFCT与年龄、病程、屈光度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慢性CSC患者30例(患眼30眼、对侧健眼30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发病人数比例为19:11,平均年龄为40.76±6.50岁;急性CSC患者30例(患眼30眼、对侧健眼30眼),平均年龄为39.53±6.38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男女发病人数比例为7:3;正常对照眼30例(60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0.23±7.29岁,经统计分析,三组间年龄、性别没有显着差异。2.慢性CSC组、急性CSC组、正常对照组三组屈光度、职业、眼别没有显着差异。3.各组SFCT值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A、B组患眼SFCT值分别为345.06±42.33μm、456.93±73.18μm;A、B组健侧眼SFCT值分别为304.86±54.48μm、327.10±77.85μm;C组左侧眼、右侧眼SFCT值分别为263.26±25.10μm、264.10±24.74μm。4.慢性CSC组患眼与对侧健眼SFCT比较、急性CSC组患眼与对侧健眼SFC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对照组左侧眼与右侧眼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慢性CSC组患眼与急性CSC组患眼SF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慢性CSC健侧眼与急性CSC健侧眼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慢性CSC组患眼、急性CSC组患眼与正常对照组SFC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慢性CSC组健侧眼、急性CSC组健侧眼与正常对照组SFC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慢性CSC组、急性CSC组患眼SFCT与病程、年龄及屈光度的相关性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0例慢性CSC患者中,肝经郁热证13例(43.3%,13/30),湿浊上泛证11例(36.7%,11/30),肝肾不足证6例(20.0%,6/30);30例急性CSC患者中,肝经郁热证17例(56.7%,17/30),湿浊上泛证7例(23.3%,7/30),肝肾不足证6例(20.0%,6/30);慢性CSC、急性CSC患者中医证型:肝经郁热证例数最多,其次是湿浊上泛证,肝肾不足证例数最少。12.对慢性CSC组及急性CSC组三种中医证型患眼SFCT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和急性CSC患眼SFCT均较对侧健眼以及匹配的健康对照眼明显增厚。2.慢性和急性CSC对侧健眼SFCT均较正常对照眼明显增厚,提示CSC可能是一种以单侧眼为临床表现、双侧眼障碍的眼科疾病,与SFCT增加有关。3.慢性CSC患眼SFCT比急性CSC患眼SFCT薄,而其对侧健眼SFCT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慢性CSC患眼可能存在黄斑区脉络膜循环血流量减少或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4.健康人双眼之间的SFCT无明显差异,提示健康人双眼的SFCT是对称的。5.本研究中急性和慢性CSC患者中医辨证均以肝经郁热证居多,中医证型与SFCT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李欣,庄曾渊,柏梅[5](2020)在《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病、因、证、治思维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运用中医原创思维,以病因证治思维模式指导临床。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内因为血虚肝旺、痰火头风,由外邪、五志、饮食、劳倦等诱因引起发病。基本病机是血瘀,脉络瘀阻。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从气、血、水、火角度,全方位进行辨证论治,使诊疗思路清晰,辨证、用药恰当,治疗更精准。
郭欣璐,高健生,杨薇,梁丽娜,王辉[6](2018)在《高健生运用济生肾气丸治疗黄斑水肿临床经验举隅》文中研究表明济生肾气丸为补益肝肾类方剂,具有补肾填精、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文献中用于治疗眼科疾病较为少见。眼科名中医高健生研究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济生肾气丸辨证治疗黄斑水肿之肾阳亏虚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同时也能够改善患者全身不适症状。
张丛青[7](2018)在《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理论探析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AMD)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临床常表现为视物模糊、变形、遮挡,眼底玻璃膜疣、渗出、出血等,目前针对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作用有限、易复发且价格昂贵。AMD在中医眼科中属于“视瞻昏渺”、“视直如曲”、“暴盲”的范畴,临床治疗多从脏腑论治,各医家经验丰富,然“诸脉皆属于目”,眼内血管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是辨治眼底病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导师亢泽峰教授继承和发扬历代研究成果,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创新性的提出“瞳神络病”证治体系,从目络的角度重新认识眼底病变及多种症候,为临床诊治眼底病提供了新的思路。1研究目的:(1)采集导师门诊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期患者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算法构建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导师用药经验,发掘组方规律,传承治疗理论;(2)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数据统计软件计算显效率,为“瞳神络病”证治提供数据支撑。2研究对象:(1)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导师门诊上基于“瞳神络病”证治体系治疗的AMD进展期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人,共计350诊次;(2)选取其中坚持治疗3个月(及以上)病例数据记录完整的51位患者。3研究方法:.(1)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提供的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历信息录入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史(主诉、现病史、舌脉)、诊断(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则治法、处方等)录入,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处方用药、药对关联,获取药物频次、分类、核心药对、新方等组合结果;(2)采用SPSS20.0软件,组间对比采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1)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6.55±6.71岁,60—75岁患者最多占46%;其中最大86岁,最小50岁。男性占38%;女性占62%;患者视力0.1以下41人,占40%。进展期患者症状较为集中,视物模糊证候最多频率为16%;毒伤目络,肝肾不足者最多占41.2%;舌暗红者最多占60.7%;苔薄者最多占60.8%。本次录入共计182味中药,使用频率前六位的为当归、炙甘草、茯苓、半夏、柴胡、桂枝;四气分析:温性药物占36%;寒性药物占33%;五味分析:甘味药物共计3098次,占35%;辛味药物2524次,占29%;归经分析:入肝经的药物占22%;入脾经的药物占15%;入肾经的药物占14%。设置支持度70,置信度0.9,得出较为常用的药对:当归-茯苓、半夏-当归、半夏-茯苓、当归-桂枝、半夏-半枝莲、枸杞子-僵蚕;进行药物相关性分析:如川芎->半夏、当归-> 半夏、半夏-> 僵蚕、黄芪->当归、黄芪-> 僵蚕、枸杞子->半枝莲、生蒲黄->半枝莲等。按照相关度8,惩罚度2,聚类3-5味药物的核心组合,较常见的有:钩藤-桑叶-怀牛膝、全蝎-钩藤-羌活、全蝎-防风-羌活、天冬-褚实子-石菖蒲、炒黄柏-砂仁-泽泻。同时,提取组合4首新方:①川楝子、防风、龙胆草、全蝎、羌活②川栋子、炒栀子、龙胆草、鸡血藤、银柴胡③黄芪、广郁金、三棱、熟地黄、山萸肉、泽泻④地骨皮、赤芍、黄精、鸡血藤、银柴胡(2)从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FFA的渗漏面积等方面进行对比,患者平均视力由之前的0.12±0.07提高至0.31±0.12,p<0.05视力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平均值由之前的489.40±70.04μm降低至176.91±82.90μm,p<0.05黄斑中心厚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FFA造影显示治疗有效(显效+有效)率达86.27%,最佳矫正视力有效(显效+有效)率达92.16%。5结论(1)虽有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男女患者之比为1.44:1,但临床阳虚质、痰湿质及心里障碍群体发病率更明显,加之女性患者更关注早期症状及微小病变,故临床发现女患者更多。(2)邪阻是导致目络不通,络虚不容,近而发生瞳神疾病的核心病因病机,故核心药对组成及药物关联性分析发现,多为通络药相须、相使。(3)“通目络、调气血、护气阴”是瞳神络病的总治则,新方组成中通络的基础上常配伍益气滋阴升阳之品。(4)“瞳神络病”证治体系指导下的处方用药效果明显,视力提高,渗出、出血均有吸收,可以为该体系提供定量证据支撑。
严立群[8](2018)在《不同体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retinopathy,CSC)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探求其中医体质特征的分布规律,观察中药干预后各种体质CS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医体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今后CSC的防治提供有效方法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在江苏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初诊的符合CSC的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的问卷调查。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其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疲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所有患者均予中药治疗,以视力、自觉症状及视网膜厚度为观察指标,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疗效的关联。结果:①本次研究共调查100例CSC患者,其中男性53例,年龄(40.57±10.13)岁,病程(6.4±4.5)天;女性47例,年龄(48.00±8.52)岁,病程(6.0±2.9)天。男女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发病年龄较早。②CSC患者中医体质各类型出现的频率次数依次为痰湿质(36%)>气郁质(25%)>平和质(20%)>气虚质(8%)>阳虚质(5%)>阴虚质(2%)=湿热质(2%)=血瘀质(2%)>特禀质(0%)。③CSC患者性别与中医体质类型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段与中医体质类型密切相关(P<0.05)。④CSC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之间与治疗后1月、3月视力的改变情况分布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单一体质中,痰湿质、气郁质及平和质的CSC患者视力改变情况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⑤CSC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治疗后1月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分布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单一体质中,痰湿质(P=0.004)的CSC患者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CSC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治疗后3月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分布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单一体质中,痰湿质(P=0.013)、气郁质(P=0.026)、平和质(P<0.001)的CSC患者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⑥CSC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治疗后1月自觉症状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痰湿质CSC患者自觉症状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5);治疗后3月各种体质间自觉症状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痰湿质(P=0.005)、气郁质(P=0.028)CSC患者自觉症状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⑦CSC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治疗后1月总体疗效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一体质中,痰湿质CSC患者总体疗效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治疗后3月各种体质间自觉症状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一体质中,痰湿质(P=0.005)、气郁质(P=0.005)CSC患者总体症状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本课题研究显示CSC的发生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关联,多见于痰湿质、气郁质和平和质。CS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不同性别、年龄段也存在一定联系。经中药干预治疗,痰湿质、气郁质的CSC患者临床疗效更显着。
盛倩,庄曾渊,郭晓勤[9](2017)在《从精气血津液辨证分期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文中认为病证结合、分期论治,是完善中医眼底病辨证方法体系的第一步,有利于规范单病种的诊疗方案。精气血津液辨证对眼底病的病机分析更显贴切,并能间接反映多脏腑的综合功能,更符合眼底病复杂多形的特点,故而将其作为眼底病辨证的主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整个发病过程的主要表现,气液停滞是其基本病机。但在中浆的不同病程阶段,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通滞有所不同,在治疗上就有所侧重。结合FFA、OCT等现代检查结果,从精气血津液辨证分期论治中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夏颖[10](2017)在《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60眼确诊为慢性CSC患者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予中药联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观察组共纳入27例36眼,对照组共纳入24例24眼,以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下液隆起最高点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距离为观察指标,并使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觉功能问卷-25(25-Item 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NEI-VFQ-25)对所有患者目前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以观察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对患者目前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①视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视力随随访时间不断提高,治疗3月后,视力提高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缓慢提高,治疗6月后视力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6月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视力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②视网膜下液吸收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下液均吸收明显,观察组患者1月内吸收明显,后期继续少量吸收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下液1月内吸收明显,3月时仍继续吸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③最佳矫正视力与视网膜下液吸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观察组患者二者之间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而对照组呈线性相关。④NEI-VQF-25量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分总体高于对照组,且在总体视力、远视力活动、社会角色限制、驾车、色觉和周边视力这6个维度得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可有效提高慢性CSC患者视力,促进慢性CSC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改善慢性CSC患者远视力、色觉、周边视力等视觉感受,提高患者视觉生存质量。
二、金匮肾气丸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匮肾气丸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
3 字段设置 |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3 指南评价 |
4 质量控制 |
5 G-TCM工作进度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从伏邪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伏邪理论诠释 |
1.1 伏邪理论源流 |
1.2 伏邪致病特点 |
1.3 伏邪理论现代认识 |
2 从伏邪理论论治CSC |
2.1 从伏邪理论论治CSC的依据 |
2.2 伏邪致CSC之病因病机 |
2.3 CSC之伏邪病位 |
2.4 伏邪致CSC的临床表现 |
2.5 伏邪致CSC的治疗 |
2.5.1补其虚脏 |
2.5.2 利水祛湿 |
2.5.3 托透伏邪 |
2.5.4 疏肝开郁 |
2.5.5 化痰散结 |
2.5.6 通络祛瘀 |
3 小结 |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名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4.1 古籍古方 |
4.2 辨证论治 |
4.3 分期治疗 |
4.4 经验方治疗 |
4.5 其他治疗方法 |
5 转归及预后 |
6 结语 |
(4)慢性CSC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 CSC 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探讨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 CSC 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
2.3 发病机制 |
2.4 CSC的临床特征 |
2.5 CSC的现代医学治疗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各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2.2 三组SFCT的比较 |
2.3 病程、年龄、屈光度数与患眼SFCT的相关性 |
2.4 中医证型对CSC患眼SFCT的影响 |
3.讨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影响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 |
3.3 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增厚的可能机制 |
3.4 CSC中医辨证分型分析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证素评定问卷 |
附件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辨证分型表 |
(5)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病、因、证、治思维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RVO-ME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1.1 RVO-ME主要中医治疗方法 |
1.2 RVO-ME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和问题 |
2 中医病因证治思维模式 |
2.1 RVO-ME的临床特征性表现和本质 |
2.2 RVO-ME病因对证型的影响 |
2.3 RVO-ME辨证要点 |
2.4 RVO-ME诊疗思维之“论治” |
3 RVO-ME的辨证论治 |
3.1 气化不利,水气郁滞证 |
3.2 脾肾阳虚,水邪结聚证 |
3.3 肝阳偏亢,阴虚停水证 |
4 典型病例 |
5 小结 |
(6)高健生运用济生肾气丸治疗黄斑水肿临床经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报告 |
1.1 病案1 |
1.2 病案2 |
1.3病案3 |
2 讨论 |
2.1 济生肾气丸相关组成及应用 |
2.1.1 药物组成 |
2.1.2 功能主治 |
2.1.3 现代应用 |
2.1.4眼科应用 |
2.2 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 |
2.3 异病同治黄斑水肿之肾阳亏虚证 |
3 小结 |
(7)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理论探析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中西医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认识 |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概述 |
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 |
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变进程 |
4 西医治疗进展 |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病因病机 |
6. 中医药治疗进展 |
(二) 络脉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在眼科中的应用 |
1. 络脉及络病的概述 |
2. 络脉及络病的临床特点 |
3. 络病的病因病机 |
4. 络病的辨治要点 |
5. 络病理论在眼科中的应用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亢泽峰教授提出的“瞳神络病”证治体系及对AMD的论治 |
1. “瞳神络病”证治体系的简要阐述 |
1.1 络脉与瞳神的关系 |
1.2 “瞳神络病”证治体系的具体内涵 |
1.3 “瞳神络病”的病因病机 |
1.4 瞳神络病理论论治AMD |
1.5 瞳神络病理论的辨证AMD |
1.6 常用治法 |
1.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 |
2. 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验案 |
4. 结语 |
第三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期的用药规律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症状标准 |
1.6 中药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挖掘 |
2.2 定量统计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药物挖掘结果 |
4. 讨论 |
4.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
4.4 药性统计结果分析 |
4.5 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
4.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4.7 基于关联规则的新方分析 |
5.创新点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不同体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西医现状与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发病机制 |
3 CSC的分类 |
4 诊断方法 |
5 治疗方式 |
二、祖国医学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三、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
1 古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 |
2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 基本信息填写 |
2 中医体质判定 |
3 治疗方式(参照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2012版[) |
4 观测指标 |
5 疗效评判 |
6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CSC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
3 CS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段之间的关系 |
4 CS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
5 不同体质类型CSC患者疗效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CSC与年龄、性别 |
2 中医体质类型与CSC发生 |
3 CSC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理体质关系 |
4 中医体质学说与CSC防治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
1 课题研究结论 |
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从精气血津液辨证分期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证结合、分期论治, 有益于把握眼底病证候演变的规律 |
2 以精气血津液辨证作为眼底病的主要辨证方法 |
3 从精气血津液辨证分期论治中浆 |
3.1 中浆的中医病因病机 |
3.2 分期论治 |
3.3 典型病例 |
(10)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于中心性装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法 |
2. 西医学对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及眼底情况 |
4.2 基线结果 |
4.3 视力(BCVA) |
4.4 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 |
4.5 BCVA与HPSF的相关性 |
4.6 NEI-VFQ-25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观察指标的选择 |
2. PDT疗法分析 |
3. 方药组成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视力 |
4.2 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 |
4.3 BCVA与HPSF相关性分析 |
4.4 NEI-VFQ-25结果 |
4.5 中药干预的影响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金匮肾气丸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从伏邪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J]. 李媛媛,吴烈,桑子瑾,张亿.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03)
-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J]. 商玉林,张茂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7)
- [4]慢性CSC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D]. 周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病、因、证、治思维模式[J]. 李欣,庄曾渊,柏梅.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2)
- [6]高健生运用济生肾气丸治疗黄斑水肿临床经验举隅[J]. 郭欣璐,高健生,杨薇,梁丽娜,王辉. 世界中医药, 2018(10)
- [7]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理论探析及回顾性研究[D]. 张丛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8]不同体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严立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从精气血津液辨证分期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J]. 盛倩,庄曾渊,郭晓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7)
- [10]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