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冉小琴[1](2021)在《吴趼人小说中的西洋景观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趼人小说中涉及大量西洋景观的描绘,从西洋建筑、洋货器物到思想观念等等,展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的社会面貌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心态,是研究晚清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极佳范本。同时,吴趼人小说的西洋景观书写始终贯穿着他的个人思想倾向及社会理想,他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体系极力排斥,宣扬回归传统儒家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对西方工业文明推崇有加,强调“科技强国”,显示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动荡大变革年代的矛盾心态。本文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的吴趼人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小说作品中存在的种种西洋景观,探讨西方现代文明在促进晚清社会形态转型的重要意义,以及以此为角度探析吴趼人本人的思想倾向,希冀对于吴趼人小说的研究进行一点补充。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括介绍吴趼人的身世及创作情况,对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状态进行综述。其次简要评述德波的“景观”理论,揭示景观视域下探究晚清社会转型的开拓性意义。接着梳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讨论吴趼人小说中的晚清城市外在的西洋景观。通过分析吴趼人小说中所呈现的新型城市空间以及“洋货”器物的广泛流行,展现出晚清城市生活面貌的嬗变。第三章主要探讨西洋景观冲击中民众思想观念的变迁。在西洋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晚清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激烈震荡,家庭伦理孝悌等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解体,民主、平等、自由等西方现代性话语进入晚清民众视野。第四章论述吴趼人本人的思想倾向及社会理想。从吴趼人对西洋景观的书写中,可以看到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模糊而暧昧的,他既排斥西方文化价值系统,又推崇西方工业文明,在西洋景观的书写中寄予着他在新旧变革时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理想挣扎。
陶明玉[2](2020)在《奇正两端:论吴趼人的小说》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清末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吴趼人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其小说观也自成体系,他提出的"奇正两端"说是对小说文体的概括性总结。奇体与正体代表了吴趼人小说的两种文体,二者各有其风格特征,也贯穿于吴趼人小说的各类文本中。通过考察吴趼人小说的文体,可以看出吴趼人以奇体为主、奇正统一的小说风格。吴趼人的奇正两端说来源于中国古代奇正说,是中国小说奇正理论的延续。同时,奇正文体的自觉选择,也是吴趼人在面临清末社会危机时用以改良社会的文学策略。
蔡颖颖[3](2020)在《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戏谑化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戏谑作为一种从古至今的写作手法,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生长出丰富的内涵。其立足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用笑谑艺术形式对现实人生进行层次不同的批评与揭露。称得上是一种连接个体主客观感受,个人情感的感性与理性,个性发展中现实与内在冲突的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审美表现形式,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戏谑,以狂欢的姿态、含泪式的笑,展示着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生活与人情冷暖。本文立足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戏谑化书写,在对戏谑内涵做出文本界定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时代风格,对其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色彩解读。尤其结合德国文艺理论家里普斯的幽默分类理论,对戏谑层次加以划分,把握清末民初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戏谑色调。同时,清末民初小说在汲取古代谐谑文学的发展方式之后,充盈自身的发展要求,吸收新的社会思想与价值,从而在作品中展示新的内容与形式。文章从社会历史、传播机制与文人性格等方面来进行考量,探索影响作品产生戏谑色彩的外在环境因素与内部心理因素。最后梳理戏谑化书写对于清末民初历史时期的文学史意义。
李鑫[4](2020)在《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文中指出清末民初(1902—1919年),在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小说创作迎来了辉煌的一页,这一时期,与小说相伴而生的小说评点亦迎来了极大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诞生于小说革命界之后的小说评点较之前代,无论是评点主体、评点对象、评点内涵、评点媒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说评点在其尾声期具有了新的素质,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本文将清末民初小说评点置于古代小说评点的脉络中,立足近代小说的生存环境及特性,以“新变”为落脚点,具体考察近代小说评点的情况。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报刊这一新兴传播机制与清末民初小说评点的互动关系。本章首先从评点意图、评点特色、评点效果等方面分析小说评点与报刊的互动。其次从小说评点的形态角度,将小说话、小说论文等新兴批评方式视为报刊连载机制下传统小说评点形态之演化,探讨新旧评点形态之关系。第二章探讨评点者。晚清报刊业的发展为清末小说评点提供了新生力量,这一时期,许多评点者有报刊从业的经历,某种程度上说,报人成为小说评点的主流。本章以评点者的报人身份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质及其与普通文人、书商的异同,从而提炼出报人评点者兼具商人与文人的特质复合型特征。其次结合本期评点的“同人化”潮流,探究不同报人群体的评点动机及评点情况。最后关注本时期大量出现的自评现象,探究不同评点者的自评倾向及其评点特色。第三章分析评点思想。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地位一跃而起,小说救国的论调使得对小说地位、小说思想的阐释与宣传成为小说评点的主要内容。本章首先论述清末民初小说评点对小说价值的阐释,以此反映时人的小说功利观。其次从题材角度论述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思想内涵的转变及对西方思想的认识与宣传。第四章探讨评点中的叙事理论。清末民初处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前夕,是小说叙事模式新旧转变的关口,在这一重要又微妙的时间里,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稳定成熟,另一方面是题材新颖、叙事方式令人目眩神迷的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开时人眼界。本章首先介绍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背景及基本情况。其次阐述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评点情况。最后论述在翻译小说影响下,评点对小说中新叙事因素的反映。
贾晶雯[5](2020)在《晚清历史演义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演义是我国小说中发源较早、历时较长的小说类型之一。分析晚清历史演义的转变过程,能够把握小说在晚清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变化。晚清小说的分类复杂,以“历史小说”的自我标榜为准去划分晚清历史演义的范围,在分析这一类型小说特点的同时,也能够厘清晚清的历史演义观念的变化。晚清历史演义从1985年甲午战争过后开始转型。这一时期,历史演义的题材开始关注时事,并由此与日报形式相结合。戊戌变法失败后,晚清维新派士人有感于时事,以西方国家政治为蓝图,将报刊与小说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专门的文学期刊,以推动社会改良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维新派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内容集中于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独立与改革的史事。1903年国内小说创作者开始对“新小说”的号召做出回应,这一时期小说开始出现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革命派历史演义开始出现。这些小说以叙述我国古代宋元、明清易代之际史事与太平天国史事为主,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晚清历史演义的刊发角度入手,探究历史演义小说的刊发形式对小说的影响。对比单行本小说、期刊小说与日报小说,得出不同载体小说的刊发特点。第一节探究期刊小说的发展过程、突出特点以及期刊小说的局限性。第二节关注日报在历史演义刊发中所处的角色,日报在历史演义的连载上不占优势,其主要作用在于历史演义的广告宣发,并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素材。第三节关注历史演义刊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不同地域小说的不同倾向。第二章以历史演义小说观念演变为核心。第一节集中研究历史演义从关注时事到发掘小说社会功能的过程。第二节研究晚清时期历史演义的定位,阐释这一时期历史演义虚实观的变化及其原因,这一时期的历史演义尤为强调历史真实,而极力消解小说的虚构成分。第三节探究晚清历史演义对国家概念与民族情感理解的变化。晚清时期,国家概念的阐释方式由传统的华夷之辩转向满汉之争。第三章从晚清历史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英雄史观入手,晚清历史演义秉持着精英式的英雄史观,小说表现出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融合的倾向。在这种英雄史观下,小说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并经历了从推动改革的英雄到民族革命英雄、从单一的典型化英雄到多面化人物的变化过程。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着意添加了类型化的自戕情节,以表现其爱国情感。第四章从小说的叙述方式角度入手,观察历史演义的变化。晚清历史演义中充斥着对理性反思的呼唤和对民族国家情感的宣扬,其在文本中表现为大量的叙事停顿,即议论和解释说明。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技法开始回归到小说创作中,具体表现在双线叙事手法和叙述人的转变,小说将作者的公开评论转变为隐藏于书中人物话语中的戏剧性评论。这种转变的出现是晚清历史演义的内在矛盾性造成的。晚清历史演义的预设受众与诉求具有双重性。同时,小说对艺术性摒弃与其商业依赖性也形成矛盾。晚清历史演义的特殊风貌是由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博弈形成的。观察晚清历史演义的创作变化也能更好地理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士人的思想转变。
孔庆荣,秦洪武[6](2019)在《主体张扬与权力自限:论吴趼人小说的“叙事干预”》文中研究说明叙述者的主体性以"叙事干预"的方式投射在小说文本中。叙述者可以对小说中的伦理、主题和人物进行评论,也可以对叙事本身进行评论。以"叙事干预"分析吴趼人的代表文本《劫余灰》,研究指出,该小说的文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主体意识的自我张扬,二是叙事权力的自我限制。小说文本的悖论特征有助于分析吴趼人作为新小说家在叙事主题和伦理观念上的保守立场,挖掘吴趼人小说文本在古典到现代嬗变期呈现出来的叙事模式和变化规律,进一步阐释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
孔庆荣[7](2019)在《“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随着小说文学地位的提升,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转型,这一变化的成因、动力、特点及影响尚需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叙述者”这一功能性人物作为研究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在“叙事干预”视角下研究叙述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而描述文本内部的运行机制。叙述者对文本的操纵被称为“叙事干预”,是叙述主体对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实施的影响,是小说主题建构、文本意义生成以及修辞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叙述者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叙事干预”的主体,是开展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的重点,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复杂的文本世界研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叙述者主体性的呈现方式,对于小说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和形式美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宏观而言,整个文本都是叙述者实施干预后的结果;微观来说,叙述者对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程式化特征以及评论性话语等都可以实施操控。叙事文本是叙述者对故事素材实施操控后的一种呈现方式,蕴含着叙述者的叙事动机、修辞意图和伦理立场。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叙述者的干预行为为研究重点,聚焦小说的形式特征及变化规律,将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勾连,综合考虑小说界革命、出版业发展以及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避免文本的阐释陷入机械教条的符号分析中。同时,基于“叙事干预”的宏观分析模型和微观分析模型,研究“叙事干预”的对象、干预方式和干预意图特点,具体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小说文本复杂的形式特征。本文主体结构分为第1章、第2-6章、第7章三个单元,分别完成了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背景和转型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叙事干预”透析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的五个向度、借助典例进行主题示范和合理性加强这三项任务,研究发现最终指向“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和“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两个方面的文本特征。研究认为,这两个文本特征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体现了叙述者主体性的复杂变化以及小说文本在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反映了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渡期状态。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分析小说的形式特点,已经触及小说内部的运行机制和自足性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小说文本的结构特征。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叙述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视角变换意识,通过全知视角向限制视角的转变,叙述者从无所不知变为有所不知,突出了人物在文本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二是改变叙事交流模式,逐步淡化叙述者的说书人痕迹,叙述者和受叙者的程式化交流模式出现了变化,另外丰富了人物话语交流模式,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无引导性对话等话语模式,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语义密度和情感传递效果,有助于突出人物在场感、弱化叙述者声音、制造语境压力,较好地实现了叙述者个人身份的隐藏以及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叙述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改变叙事结构,叙述者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结合,突出叙事结构的时空特点;通过预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改变时间结构的因果关系和顺序关系,通过构建人物线和主题线来创设叙事空间;通过缀段式结构和分层叙述实现叙述进程的纵向发展,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建构了典型的叙事结构。二是突出了对“故事”和“话语”的评论,叙述者以评论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对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主题以及叙事本身进行评论性干预,凸显了叙述者的价值观倾向、伦理意图和元叙述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三是凸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小说翻译过程中再叙事的执行者,译者通过对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干预”,使翻译小说的叙事模式更加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形成了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特殊的文本特征,对创作小说的叙事模式带来了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对叙述权力既有自我限制,也有自我张扬。整体而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是比较突出的,反映了传统小说在这一特殊时期复杂的文本特征。清末民初的小说处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中间地带,期间既有叙事传统逝去的尾声,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质素;既有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传承、激活、创新,又有对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学习、借鉴、应用。可以这样说,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叙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下,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逐渐式微;翻译小说的叙事技巧激发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中被时间遮蔽的部分,限制叙事、心理叙事、倒叙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等传统小说中非主流的叙事技巧在这一时期被激活,使用频率日趋增高,赋予了传统小说新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法理精神、民主意识等叙事主题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主题关注的重点。研究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表现、成因及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中国小说的“叙事诗学”,进一步指导小说的创作实践,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影响了小说转型的路径、方式和趋势,与中国小说自身传统共同推动了小说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乃至转型。西方叙事实践让中国叙事诗学的建构和发展有了参照和对比的范式。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阶段,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小说的创作实践都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共存的过渡期特征,传统小说在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凸显,中国小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自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谭威红[8](2018)在《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具有鲜明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岭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家身份而言,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主要包括岭南本土作家创作的文言小说以及客籍作家创作的反映岭南社会风土人情的文言小说;从创作样式而言,主要包括岭南文言小说集、单篇传奇以及笔记着作中的岭南小说。根据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清代前期(1644年—1735年)岭南文言小说呈现出小说数量较少、类型较少、题材内容较单一的总体特点。屈大均的文言小说是本时期本土作家文言小说创作上的主要代表,其中,《广东新语》中的小说以及单篇传奇《书叶氏女事》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与本土作家比较而言,以钮琇《觚剩》为代表的客籍作家创作的岭南文言小说数量较多,且内容相对丰富、艺术手法相对成熟。清代中期(1736年—1839年)可以说是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发展的成熟期,表现为小说数量较多、小说类型相对齐全、题材内容较为丰富以及艺术成就较为突出等特征。其中,欧苏《霭楼逸志》、刘世馨《粤屑》和陈昙《邝斋杂记》等本土作家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改变了以往岭南文言小说零散分布的状况;罗天尺《五山志林》和仇巨川《羊城古钞》中的小说创作与岭南县志编修有着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缪艮《沈秀英传》、刘瀛《珠江奇遇记》、俞蛟《潮家风月记》等客籍作家的岭南单篇传奇和岭南文言小说集从整体上丰富了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创作,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岭南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关注与认识,而不再停留于专注奇异风物的“猎奇”阶段。这些都是本期岭南文言小说创作较为突出的特点。清代后期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年—1911年),本时期的岭南文言小说深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叙事主题与思想内涵在1898年维新变法的前后两个阶段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在前一阶段(1840年—1897年)中,本土作家的创作较为保守,题材内容较为陈旧,在正面反映岭南社会现状方面不及本阶段客籍作家的创作更有力度。后一阶段(1898年—1911年)的岭南文言小说在“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以“改良社会”为思想主题,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功能,以隐喻之手法揭露现实,于幽默中尽显批判之意。清代岭南文言小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岭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史料价值及文学影响。小说对平南王尚可喜、明代理学家湛若水等历史人物的书写主要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为世人展现了有别史籍记载的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小说对岭南地区“麻疯病”习俗文化、神怪信仰文化、水上商业文化的反映,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清代岭南社会生活画卷;小说取材多样,为戏曲传奇、公案小说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创作分期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依据,从整体上分析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
田欣欣[9](2017)在《近代寓言观的形成与晚清寓言的发展及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寓言的概念出自《庄子》。不过,晚清之前,寓言指的是一种"藉外论之"的说理方式,并非文体专名。19世纪后半期,随着域外寓言的传入,近代寓言的概念萌芽。受到西方寓言的启迪,晚清学人认识到寓言富于启蒙的精神特质,掀起了本土寓言创作的高潮。晚清寓言继承了传统寓言的精华,吸收了西方寓言的创作精神与表现手法,融会传统与当代市民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晚清寓言家的创作实践,西方寓言概念本土化,传统寓言完成近代转型。"小说界革命"以后,寓言从文学主流淡出,主要在青少年启蒙教育中发挥作用。晚清寓言是传统文学近代化的重要标本,其发展及嬗变过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左鹏军[10](2014)在《《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与吴趼人的小说观念》文中认为作为新兴的近代早期职业小说家创办经营的小说期刊,《月月小说》具有博采众长、竞争生存的编辑意识和经营策略,反映了近代以来小说创作与商业文化融合共生、不断变革的总体趋势。吴趼人的小说观念内容较为广泛且以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基础,理论内涵和创新程度虽不突出,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职业小说家的创作习惯和思想特点构成了吴趼人小说创作的观念基础和内在动力,既造就了他颇为突出的创作成就,同时,也限制了他向更加高远的目标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二、略论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吴趼人小说中的西洋景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吴趼人及其研究现状 |
1.2 景观与晚清社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吴趼人小说中城市外在的西洋景观 |
2.1 新型城市空间 |
2.1.1 西洋建筑 |
2.1.2 马路 |
2.1.3 公园 |
2.2 “洋货” |
2.2.1 “洋货”流行下的两种心态及成因 |
2.2.2 “洋货”影响下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
3 西洋景观冲击中民众价值观念的变迁 |
3.1 聚焦人间怪现状: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 |
3.1.1 家庭人伦孝悌的瓦解 |
3.1.2 重义轻利到重利轻义 |
3.1.3 厉行节俭到崇奢夸富 |
3.2 初探西方新思想:现代思想观念的建构 |
3.2.1 自由、民主等西方现代思想 |
3.2.2 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 |
4 从西洋景观透视吴趼人的社会理想 |
4.1 理想支点——炽烈的社会情怀 |
4.2 道德救世理想——对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排斥批判 |
4.2.1 排斥西方文化价值系统 |
4.2.2 以儒家道德伦理救国救世 |
4.3 科技强国乌托邦——对西洋工业文明的推崇 |
4.3.1 吴趼人的工业文明崇拜与国家焦虑 |
4.3.2 “文明境界”:科技强国蓝图的实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奇正两端:论吴趼人的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奇正两端”说的提出 |
二、以奇为主、奇正统一的吴趼人小说 |
1. 以奇体为主 |
2. 正体的短暂试探 |
3. 归于奇正的统一 |
三、奇正两端说的理论渊源 |
四、结语:社会危机视野下的吴趼人小说 |
(3)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戏谑化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对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内容的研究 |
1.2.2 对清末民初短篇小说文体形式的研究 |
1.2.3 对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戏谑化书写的研究 |
第二章 戏谑文学的渊源与美学内涵 |
2.1 “戏谑”的历史渊源 |
2.2 现代美学中的戏谑 |
2.3 本文研究范围中的戏谑 |
第三章 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戏谑类型 |
3.1 写实型形象 |
3.1.1 无作为的官吏形象 |
3.1.2 装腔作势的教育者形象 |
3.1.3 卑微可笑的普通市民形象 |
3.2 非写实型情境 |
3.2.1 梦一场,醒来空 |
3.2.2 幻世界,走一遭 |
第四章 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戏谑风格 |
4.1 幽默性戏谑 |
4.2 讽刺性戏谑 |
4.3 隐嘲性戏谑 |
第五章 戏谑化书写文风形成归因 |
4.1 谐谑文学的历史传承 |
4.2 报刊杂志的市场需求 |
4.3 乱离之世的身份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论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报刊——小说传播媒介与小说评点 |
第一节 报刊与小说评点的互动 |
第二节 报刊与其他小说评点形态 |
第二章 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征及其评点特色 |
第一节 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征及其思想变化 |
第二节 评点者的友人化、“同人化”及其评点动机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的自评现象 |
第三章 以评觉世——小说评点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觉世之文、裨益社会——评点对小说价值的重新定位 |
第二节 讲公德之权舆,谈宪政之滥觞——评点思想内涵的转变 |
第四章 “观其一起之突兀”——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
第一节 传统小说叙事理论 |
第二节 翻译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
第三节 翻译小说的余响——清末民初自着小说评点中的新叙事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清末民初(1902—1919)小说评点叙录 |
后记 |
(5)晚清历史演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晚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刊发 |
第一节 期刊与历史演义 |
一、从时政刊物到《杭州白话报》 |
二、《新小说》与其他文学期刊 |
三、期刊小说刊载的局限性 |
四、期刊小说中的批点 |
第二节 日报与历史演义 |
一、日报小说的刊载 |
二、日报与小说广告 |
三、作为小说素材的日报新闻 |
第三节 历史演义的地域 |
一、小说发表的地域特征 |
二、国内外小说的不同倾向 |
第二章 晚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观念演变 |
第一节 时事小说与小说社会功能的发掘 |
第二节 历史演义定位与虚实观 |
一、《新小说》中的历史演义 |
二、教科书式历史演义——《万国演义》 |
三、从《痛史》到《两晋演义》《云南野乘》 |
四、民族小说与历史演义之间的《洪秀全演义》 |
第三节 异域历史演义与民族国家观念 |
一、国家观念与华夷之辩 |
二、民族概念与满汉之争 |
三、新小说的变异分化与理解误差 |
第三章 历史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变迁与英雄史观 |
第一节 精英式的英雄史观 |
第二节 史观之下的英雄形象 |
一、改革英雄的塑造 |
二、民族英雄塑造时期 |
三、以选择定成败的多面形象 |
第三节 “自戕”的类型化情节设置 |
一、武将自刎情节及其心理 |
二、自戕情节之下的拿破仑 |
三、战场之外的自缢与绝食 |
第四章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述方式演变 |
第一节 叙事干预中的理与情 |
一、因情入理:叙事中的解释说明 |
二、以情代理:叙事中的情感共鸣 |
第二节 小说文学性的回归 |
一、叙事线索:双线叙事的变化 |
二、叙述者的变化:从公开评论到隐藏评论 |
第三节 新小说叙事的内在矛盾性 |
一、小说预设受众的矛盾性 |
二、艺术性缺失与小说的商业依赖性的矛盾 |
结论 |
附录 晚清历史演义作品整理表(1840-191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主体张扬与权力自限:论吴趼人小说的“叙事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叙事干预”概念新释 |
二、《劫余灰》“叙事干预”之表现 |
(一)叙述者主体意识的自我张扬 |
1. 叙述者的评论 |
(1)对故事人物的评论 |
(2)对叙事本身的评论 |
2. 叙事的时间顺序 |
3. 副文本里的评点 |
(二)叙述者叙事权力的自我限制 |
1. 叙述者的全知视角转向限制视角 |
2. 叙述者的主体意识转移至故事人物 |
3. 叙述者伦理意图的实现者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 |
三、吴趼人小说“叙事干预”之成因 |
结语 |
(7)“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叙事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转型 |
一、小说叙事转型的内涵 |
二、小说叙事转型的背景 |
小结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小结 |
第三节 叙事干预:研究视角的建构 |
一、叙事干预:诸要素 |
二、“叙事干预”的分析模型 |
小结 |
第二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型 |
第一节 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 |
一、叙事视角概念内涵 |
二、叙事视角的分类:全知型与限制型 |
三、传统视角意识萌芽与叙事实践 |
小结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视角 |
一、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的分离 |
二、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讲述自我经历 |
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通过日记、书信和梦叙事 |
四、限制叙事发展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
小结 |
第三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交流模式的转型 |
第一节 章回体小说程式化特征的式微 |
一、叙事交流格局的程式化 |
二、叙事交流格局程式化的式微 |
小结 |
第二节 人物话语交流模式的转型 |
一、传统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
二、清末民初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
小结 |
第四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型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时间性 |
一、小说叙事的时间顺序 |
二、小说时间顺序的多样化趋势 |
小结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空间性 |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空间特点 |
二、小说空间结构的横向缀段式特点 |
三、小说空间结构的纵向层次性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评论与叙事干预 |
第一节 叙述者评论:对故事的干预 |
一、关于叙述者的评论与干预 |
二、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人物的评论 |
三、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主题的评论 |
四、叙述者干预:对社会风俗的评论 |
五、叙述者的故事干预发生的变化 |
小结 |
第二节 叙述者评论:对话语的干预 |
一、元叙述:自我暴露 |
二、程式化语言:意在言外 |
三、不完全叙述:意犹未尽 |
四、叙述者身份特征的流变 |
五、叙述者的话语干预发生的变化 |
小结 |
第六章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转型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 |
一、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概况 |
二、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特点 |
三、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使命 |
四、译者行为与翻译叙事 |
小结 |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干预” |
一、译者干预与译本主题 |
二、译者干预与译本人物 |
三、译者干预与译本情节 |
四、译者干预与译本结构 |
五、译者干预与叙事语言 |
六、译者评论与译者干预 |
小结 |
第七章 个案分析:“叙事干预”视角下的小说文本特征 |
第一节 创作小说:以《劫余灰》为例 |
一、关于《劫余灰》 |
二、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 |
三、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 |
小结 |
第二节 翻译小说: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为例 |
一、关于《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
二、译者干预对叙事模式的影响 |
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
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发现 |
三、研究结论 |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研究现状 |
三、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创作的分期 |
第一章 清代前期岭南文言小说 |
第一节 屈大均的文言小说 |
一、《广东新语》中的小说 |
二、单篇传奇《书叶氏女事》 |
第二节 客籍作家的文言小说 |
一、宋起凤《稗说》 |
二、王士禛《池北偶谈》 |
三、钮琇《觚剩·粤剩》 |
小结 |
第二章 清代中期岭南文言小说 |
第一节 本土作家的文言小说 |
一、文言小说集《霭楼逸志》 |
二、志人小说集《粤屑》 |
三、杂俎小说集《邝斋杂记》 |
第二节 清代岭南县志编修与岭南文言小说创作 |
一、罗天尺《五山志林》 |
二、仇巨川《羊城古钞》 |
第三节 客籍作家的文言小说 |
一、单篇传奇 |
二、文言小说集 |
第四节 岭南文言小说的选材特点及文体特征 |
一、选材特点 |
二、文体特征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后期岭南文言小说 |
第一节 前一阶段(1840—1897)的岭南文言小说 |
一、本土作家的小说 |
二、客籍作家的小说 |
第二节 后一阶段(1898—1911)的岭南文言小说 |
一、吴趼人的岭南文言小说 |
二、岭南报刊上的文言小说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中相同题材小说的发展演变情况 |
第一节 相同题材小说的思想内涵 |
一、女性题材小说中的女性观念之变化 |
二、动物题材小说中的思想内涵之变化 |
第二节 相同题材小说的艺术表现 |
一、“女变男”题材小说的写作特点 |
二、“雷击”题材小说的写作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文化史料价值及文学影响 |
第一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对历史人物的书写 |
一、平南王尚可喜 |
二、明代理学家湛若水 |
第二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反映的岭南地域文化 |
一、岭南湿热气候——“麻疯病”题材小说 |
二、小说反映的岭南神怪信仰文化 |
三、小说反映的岭南水上商业文化 |
第三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对其他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 |
一、《觚剩·雪遘》与传奇《雪中人》 |
二、《云开雪恨》与公案小说《警富新书》 |
三、《鹰鸟征猴》与文言小说《猴子贼》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作家作品一览表 |
二、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作品篇目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10)《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与吴趼人的小说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 |
二、吴趼人的小说创作观念 |
四、略论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吴趼人小说中的西洋景观书写[D]. 冉小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奇正两端:论吴趼人的小说[J]. 陶明玉. 理论界, 2020(07)
- [3]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戏谑化书写[D]. 蔡颖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D]. 李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晚清历史演义小说研究[D]. 贾晶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主体张扬与权力自限:论吴趼人小说的“叙事干预”[J]. 孔庆荣,秦洪武. 江淮论坛, 2019(04)
- [7]“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D]. 孔庆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D]. 谭威红. 暨南大学, 2018(01)
- [9]近代寓言观的形成与晚清寓言的发展及嬗变[J]. 田欣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0]《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与吴趼人的小说观念[J]. 左鹏军.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