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MM8713脉冲分配器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史家顺[1](2020)在《基于泛布尔PID控制的步进伺服控制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进电机作为一种开环控制元件,其工作原理是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角位移或者非线性角位移,具有定位精度较高、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累计误差较小、系统可靠性强等优点。目前,两相混合式的步进电机已经作为适用市场需求的主流步进电机,在电子、航天工程、自动控制、以及医疗等各种运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其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步进电机开环控制因其运动响应慢、易出现丢步、鲁棒性不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等缺陷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步进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案势在必行。在步进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中,驱动装置的好坏和检测装置的优劣直接影响步进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本文自主设计了基于专用驱动芯片的伺服驱动控制器。为了改善传统PID控制策略在步进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性能的不足,引入泛布尔PID控制策略,旨在满足现代企业对步进伺服控制系统提出的更高的静态、动态控制性能需求。本文基于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里搭建了泛布尔PID控制器模型,分别将泛布尔PID控制算法与经典的PID控制算法应用在步进电机伺服控制器中,对步进伺服系统的输出效果上进行比较。分析MATLAB仿真模型的结果可知: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采用泛布尔PID算法控制时,在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状态下,电流、机械转矩的角速度和其电磁转矩的变化更加平滑,当电机负载发生变化时,电机的实际运动位置和速度能够与负载保持一致的变化,且其电磁转矩、电流和机械转矩角速度的变化能够随着电机负载的变化而自动做出迅速的反应,可见采用泛布尔PID控制算法在步进伺服控制系统中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加稳定的动态控制性能,仿真结果得到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控制效果。为了验证基于泛布尔PID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一般实用性,本文分别以STC8A8K64S4A12和TMC5160做核心控制芯片和驱动芯片,完成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根据硬件电路的设计,完成软件的编写,同时搭建了两轴的绘图机实验平台,对步进伺服控制系统进行基础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步进伺服控制系统满足现代工业需求,验证了泛布尔PID控制策略在步进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中更具优越性。
刘凯[2](2020)在《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是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粮食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问题的核心。对于我国是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靠自然供给或者进口都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品质良好的种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种子培育是品质良好种子的基础工作。通过调研发现,以往我国的育种试验基本都是机械与人工共同参与,由于育种机械的智能化水平低下,导致我国育种工作人工为主,机械为辅。本文根据我国育种工作的不足以及实地调研我国传统的育种方式,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编码器技术,研发了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加快了我国育种试验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育种机械与国外育种机械的发展状况,针对我国育种机械的发展水平以及用户的需求,制定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的思想,数据采集模块的北斗定位系统、编码器,决策模块的搭载LPC2368微处理器的智能控制器,通信模块的GPRS-DTU,执行模块的步进电机、直流电机、锥体格盘排种装置等。然后是系统的软件设计,PC端搭建嵌入式Linux交叉编译环境为基础,借助可跨平台语言Qt进行软件开发,对北斗定位模块进行配置以及北斗定位数据报文进行解析,接着,针对微处理的以及定位数据的特点,改进了微处理对经纬度数据的计算方式,提高了北斗模式下的定位精度。为了方便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使用Qt的图形化的界面工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针对北斗模式以及编码器模式下的特点,设计了不同模式下步进电机控制程序。为了方便管理育种机械的信息以及工作状态,参与了车辆管理平台的核心代码设计。接着,根据软件设计以及系统需求设计了硬件的总体框架,并对框架中的各个模块进行了硬件选型工作。接着,针对北斗模式以及编码器模式下的不同问题,基于北斗定位技术设计了北斗AB线算法,解决了不同行之间小区的对齐问题。基于编码器技术设计了编码器自动控制算法,解决了步进电机在规定小区行长内控制格盘转动一圈的随动问题。基于编码器和北斗定位设计了自动校准算法,解决了编码器的累计误差问题,并对以上三种算法进行了伪代码设计。最后,进行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工作。首先在实验室对软件以及硬件模块进行测试,确保各部分功能可以正常运行工作,接在搭建整体的系统,在真实环境农田里进行功能测试,确保北斗模式以及编码器模式下能够正常运行,得到试验结果,系统可以正常运转并实现小区行长的控制功能以及对齐功能。
田方[3](2019)在《基于DWSR2500C气象雷达DSP伺服系统模拟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班量迅速增加,飞行保障任务日益严峻,快速的天气变化过程直接影响着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最主要的气象探测设备,一旦停止运行,将直接影响机场气象相关部门的保障工作,给飞行安全造成严重隐患。由于本场雷达常年运转且缺乏厂家支持,近几年伺服系统的故障频发,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设备维护维修非常困难。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对伺服系统控制技术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川机场DWSR2500C多普勒气象雷达天线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运行算法进行研究学习,使用KEIL软件、MATALAB软件、PROTUES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完成对控制参数的仿真调测,得出天线雷达伺服系统控制参数的调整,从而为雷达伺服系统的检测、维修提供有效的手段。具体来讲:首先,对雷达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以及结构组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数学推导。其次,对PID控制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PID算法作为最经典的控制算法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研究PID算法的理论以及PID控制中的结构调整和PID参数调节方法,建立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对PID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再次,介绍了本课题主用DSP芯片STC89C52的特点,并通过PROTUES软件搭建硬件实验平台(其硬件设计主要包括:H桥驱动电路、转速采集电路、控制器电路、数据通信电路等),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使用KEIL软件对电机的控制进行编译,使其满足系统控制设计需求(其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设计、初始化程序设计、中断程序设计、PID算法程序设计、电机控制程序设计、按键程序设计、显示程序设计、数据通信程序设计等),完成模拟仿真。最后,通过MATLAB软件对设计进行验证,实现对天线转速、转向、定位等功能的控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实验证明:本文成功地实现了对雷达伺服系统的模拟控制。
成果[4](2019)在《基于SOPC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数字式传动装置,具有易于开环控制、无积累误差等优点,在电子、机械等领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多数采用单片机或微处理器为主控制器,虽然控制效果能满足要求,但是系统整体得的灵活性较低,在设计完成后很难做出修改。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在设计中使用可编程片上系统(System-on-a-ProgrammableChip,SOPC)技术搭建出基于NiosⅡ软核处理器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利用SOPC技术的可裁剪、可扩充、可升级的优势,开发出一个灵活度很高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为嵌入式系统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根据步进电机的驱动原理设计了步进电机IP核,该IP核中电机细分驱动模块,有效缓解了步进电机在低频时出现剧烈振动的现象,同时考虑到步进电机特殊的频矩特性,以及电机在启动和停止阶段容易产生失步的问题,在IP核的软件控制部分,优化了传统的步进电机加减速算法,最后将此IP核嵌入到NiosⅡ系统中。NiosⅡ系统使用Altera公司提供的Qsys系统集成工具进行搭建,完成搭建后将整个NiosⅡ系统集成在CycloneⅣ系列EP4CE10F17C8N芯片上。同时在设计中还移植了μc/OSⅡ操作系统和μc/GUI图形界面系统,以便提供友好的,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对步进电机实施控制,使整个系统更加的完善。基于NiosⅡ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了SOPC技术的灵活性,在保证最基本的系统框架下,需要什么模块,便将具有相应功能的IP核嵌入到整个系统中,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发周期和难度。实验显示步进电机在系统的控制下运行灵活,可靠,证明了整个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设计参考价值。
杨永清[5](2017)在《基于STM32和FPGA的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步进电机是一种开环控制电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其主要执行元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步进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1]。传统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多采用单片机和DSP芯片作为其核心,通常以定时器的方式产生控制脉冲[2],因此占用了较为可观的系统资源,脉冲频率更是为微控制器所限制,控制系统和驱动电路的设计复杂且昂贵,并在在设计完成后很难再做修改或者灵活应用于其他场合,系统的可移植性比较差,并且难以实现人机交互,控制精度低。在实际的工作和生产过程通常需要多台设备协调共同作用完成,因此就需要使用多台步进电机进行控制。对多台电机联动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多个CPU共同控制多台电机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提升了系统硬件成本,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并且随着CPU数量以及元器件的增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以STM32和FPGA为核心,能够完成对8台步进电机的实时精确控制的功能。本文提出的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主要由上位机、STM32、FPGA和步进电机驱动器四部分组成。上位机负责系统参数的定义、管理、监控,并对各步进电机的数据进行显示和保存等工作,并提供简便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而不参与步进电机的实时控制。STM32控制模块与PC端上位机和FPGA状态转换及分频模块分别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三者之间数据和命令的传递处理。FPGA采用硬件编程语言Verilog-HDL进行编写。实时控制模块中的FPGA负责与STM32微控制器进行通信并执行上位机发送过来的相关命令,实现控制脉冲的输出,从而控制步进电机在启动、加速、减速等状态间的转换。步进电机驱动器中的L297芯片负责将从FPGA输入的控制脉冲信号按一定规律进行分配,再通过L298芯片进行功率放大,最终实现对8台步进电机的控制。光栅传感器将电机的实时运行状态数据发送给FPGA,并最终传入STM32,与发送给电机的控制信号进行比较,从而比较精准的控制电机的运行,达到对步进电机进行闭环控制的目的。
赵慧娴,吴新伟[6](2017)在《一种电动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电动执行器的速度、位置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的电动执行器控制系统。硬件方面,基于专用控制芯片PMM8713PT设计了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结合CAN控制器SJA1000和驱动器82C250设计了CAN总线电路;利用霍尔传感器和光电编码器实现了电机速度、位置的检测。软件方面,介绍了控制系统主程序,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分离PID算法的步进电机速度和位置控制方法。以电动执行器轨迹跟踪为例,展开应用研究。实际轨迹和给定轨迹基本吻合,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述基于DSP的电动执行器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秀辉,苏娱[7](2016)在《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探究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但是现有的系统控制系统做得相对复杂一些,从用户的角度考来看还存在许多缺陷,用户使用过程出现操作不方便,所以让控制系统设备不够人性化。同时各种技术界限太明显,也就导致了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太少,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技术不好利用过来,出现脱节的现象。同时课题中探究了常用的驱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应用,并且介绍了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系统设计理念,这里探究的是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实现过程。
尤迪[8](2016)在《中国象棋人机对弈装置电子棋盘和机械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娱乐机器人也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至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所以人工智能象棋机器人也成为一大热门研究课题。当前所流行的棋类智能机器人虽然在技术方面已经有所造诣,但是在实际应用和普及性上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大多数象棋机器人由于体积大、质量重,所以只能用于展览而不能进去大众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本次设计准备研究一款结构简单,功能齐全,安全性能高,真正可以供普通民众娱乐的象棋机器人。本文通过对人人对弈环境的分析,以及考虑到机器人的安全性能,便携操作,高灵敏度等一些问题,决定采用直角坐标机器人,和龙门式机器人有类似的结构,在三维空间中能够自由搬运工件。在机械方面的设计上采用丝杠螺纹传动,步进电机驱动,对棋子实现精确定位;在控制方面,棋子的识别采用自激振荡器电路的电子棋盘,以及装配有LC无源回路的棋子,通过棋子中LC电路对棋盘上自激振荡器的互感原理,改变其固有振荡频率的方法对每个棋子进行识别和定位;走棋算法通过计算机对电子棋盘传送来的棋子识别信号和象棋博弈软件的交互实现对下步走法的计算。以单片机作为连接机算计和步进电机的桥梁,实现对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从而确保机器人下棋过程的精确移动。整个设计较之前的棋类智能机器人在安全性、便携性以及性价比等特性上确实有了一定的提升。最后通过对电子棋盘原理做了实验测试,达到了本次设计的要求。此次设计的中国象棋人机对弈机器人在结构上相比以前有所改善,能够做到下棋的过程中在视野上不对参与者和旁观者造成影响,提高了安全性能。在棋子识别方面也进行了改善,加快了机器人的反应时间。对我国在娱乐型机器人的研究中注重安全性能和性价比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舟[9](2015)在《太阳能双轴自动跟踪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在能源短缺日趋严重,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的国际形势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太阳能凭借其清洁、普遍、储量无尽的优点,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努力探索与研究的热门。但太阳能分散、不稳定的缺点制约了它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自动跟踪系统是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证实,天气良好且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配备双轴自动跟踪系统的太阳能电池板比起面对正午太阳固定朝向安装的电池板,发电量增加30%以上。双轴自动跟踪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增加日照利用率,提高发电效率。本文基于简单与高效并举的理念,设计了一款采用STM32F103R8T6单片机的半遮挡式四象限光电检测法结合时钟控制法的双轴太阳跟踪控制系统。设定每4分钟检测一次天气情况,判断跟踪方式。光照充足时选择光电跟踪,通过对阴影导致的电流变化进行计算,确定太阳位置,实现太阳轨迹的自动跟踪。光照不足时采用时控跟踪,按照设定的方式旋转太阳能电池板,使电池板表面近似对准太阳位置,减少计算量和能量损耗。遇到8级以上大风天气时,暂停跟踪,风速下降至安全范围内则恢复跟踪。本文设计的光电检测法搜索范围很广,不会因为中断跟踪而丢失目标。本系统对电池板的安装精度要求不高,即使电池板的两根旋转轴没有做到精确竖直或水平放置,也可以高精度的跟踪太阳。在地质条件小幅变化时,本系统不需要进行维护或重新安装。为了实现远程管理,电池板参数采集模块的信号经单片机进行A/D转换,通过USART串行通信传输数据。本文在完成了系统整体结构及软件工作流程的总体设计后,选定了核心控制芯片,按照设计要求和各元件接口类型分配了芯片引脚,将电路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然后分析了各元件的选型、工作原理及电路接线,并完成了相关软件设计。实验证明了该太阳能双轴跟踪控制系统的方案是可行而有效的。该方案的优点有:跟踪迅速、精度高、抗干扰性好、可靠性好、设备成本不高等优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周柳奇[10](2013)在《基于脉冲分配器和步进电机的摄像机云台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扩大云台摄像机的监控范围,利用步进电机控制云台转动来带动摄像机旋转,针对软件控制法产生步进电机控制脉冲占用大量CPU时间的缺点,提出了利用脉冲分配器PMM8713和单片机的硬件控制方法,实现了步进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和加减速控制,并可靠地实现了云台摄像机的运动控制。经过仿真实验表明,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简单可靠,使摄像机所能监控的范围更大、距离更远、更清楚。
二、基于PMM8713脉冲分配器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MM8713脉冲分配器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泛布尔PID控制的步进伺服控制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步进电机伺服控制 |
1.1.1 步进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1.2 步进电机的发展现状 |
1.1.3 步进电机的特点 |
1.2 步进电机伺服控制器的设计 |
1.2.1 步进电机伺服控制器的驱动电路组成 |
1.2.2 步进电机驱动方式的发展 |
1.2.3 步进电机的分类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泛布尔PID控制算法研究 |
2.1 PID控制 |
2.2 泛布尔PID控制 |
2.2.1 逻辑值 |
2.2.2 定义因素 |
2.2.3 定义状态变量 |
2.2.4 数学模型 |
2.3 伺服控制系统的泛布尔代数PID控制策略 |
2.3.1 泛布尔PID控制器 |
2.3.2 泛布尔PID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泛布尔PID算法在步进伺服控制系统中的研究 |
3.1 Matlab/Simulink的简介 |
3.2 步进伺服控制的仿真建模 |
3.2.1 二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2.2 伺服系统电流细分控制的仿真建模 |
3.2.3 伺服系统泛布尔控制的仿真建模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3.1 伺服系统中参考位置变化时的仿真结果 |
3.3.2 伺服系统中负载突变时的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伺服控制器控制框架的设计方案 |
4.1 伺服控制器控制架构选择方案 |
4.2 伺服控制器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4.3 步进伺服控制器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4.3.1 主控芯片模块设计 |
4.3.2 驱动电路设计 |
4.3.3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4.3.4 通讯模块设计 |
4.3.5 拨码开关的电路设计 |
4.3.6 I/O信号隔离电路设计 |
4.3.7 编码器设计 |
4.4 两轴绘图机运动实验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伺服控制系统相关软件开发 |
5.1 软件系统设计简介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1 LabVIEW与下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5.2.2 人机界面制作 |
5.3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3.1 专用芯片的初始化配置 |
5.3.2 主函数的程序设计 |
5.4 实验数据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理论应用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系统整体设计 |
2.1.2 系统工作流程 |
2.1.3 系统特点与功能介绍 |
2.2 北斗定位系统分析 |
2.2.1 北斗定位原理及差分技术分析 |
2.2.2 NMEA-0183协议分析 |
2.3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分析 |
2.4 JT/T808协议分析 |
2.4.1 协议简介 |
2.4.2 协议基础 |
2.4.3 建立通信连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3.1 硬件总体架构 |
3.2 微处理器选型 |
3.3 北斗定位模块选型 |
3.4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选型 |
3.5 步进电机与直流电机选型 |
3.5.1 步进电机选型 |
3.5.2 直流电机选型 |
3.6 GPRS-DTU选型 |
3.7 硬件系统搭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4.1.1 交叉编译环境 |
4.1.2 开发平台Qt Creator配置 |
4.2 北斗定位数据解算及北斗定位模块程序设计 |
4.2.1 北斗定位数据解算程序设计 |
4.2.2 北斗定位模块程序设计 |
4.3 北斗模式下两点距离程序设计 |
4.4 HMI程序设计 |
4.5 不同模式下步进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4.6 车辆管理平台核心代码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核心算法设计 |
5.1 基于北斗定位的AB线算法 |
5.1.1 北斗AB线算法设计 |
5.1.2 北斗AB线坐标建立 |
5.1.3 北斗AB线算法数学模型建立 |
5.1.4 北斗AB线算法伪代码设计 |
5.2 基于编码器的自动控制算法 |
5.2.1 编码器自动控制算法设计 |
5.2.2 编码器自动控制算法数学模型建立 |
5.2.3 编码器自动控制算法伪代码设计 |
5.3 编码器模式下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行程校准算法设计 |
5.3.1 行程校准算法设计 |
5.3.2 行程校准算法数学模型建立 |
5.3.3 行程校准算法伪代码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整体搭建 |
6.2 不同模式下小区长度测试分析 |
6.3 不同模式下小区对齐测试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DWSR2500C气象雷达DSP伺服系统模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雷达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雷达伺服系统简介 |
2.1 DWSR-2500C天气雷达简介 |
2.2 DWSR2500C天气雷达伺服系统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雷达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 |
3.1 汇流环的简介 |
3.1.1 汇流环工作原理 |
3.1.2 汇流环主要性能指标 |
3.2 自整角机的简介 |
3.2.1 力矩式自整角机 |
3.2.2 控制式自整角机 |
3.2.3 自整角机—数字转换器 |
3.3 步进电机的简介 |
3.3.1 步进电机的优点 |
3.3.2 步进电机的原理 |
3.3.3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 |
3.4 减速机的简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ID控制算法 |
4.1 模拟PID控制 |
4.2 数字PID控制 |
4.3 雷达伺服PID控制 |
4.4 PID控制matlab算法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 |
5.1 系统整体设计 |
5.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5.2.1 PROTUES软件介绍 |
5.2.2 核心处理器 |
5.2.3 时钟电路及复位电路 |
5.2.4 按键电路 |
5.2.5 液晶显示电路 |
5.2.6 电机驱动电路 |
5.2.7 转速采集电路 |
5.2.8 串口通信电路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3.1 KEIL软件介绍 |
5.3.2 主进程设计 |
5.3.3 初始化程序 |
5.3.4 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5.3.5 按键扫描程序设计 |
5.3.6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5.3.7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6.1 MATLAB应用软件简介 |
6.2 基于MATLAB的 PPI用户界面 |
6.3 测试环境建立 |
6.4 仿真系统测试 |
6.5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SOPC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SOPC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IP核概述 |
2.1.1 IP基本特征 |
2.1.2 IP核开发流程 |
2.2 Avalon总线接口类型 |
2.3 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和方法 |
2.3.1 步进电机结构 |
2.3.2 步进电机的驱动技术 |
2.3.3 电流矢量恒幅均匀旋转法 |
2.3.4 正弦脉冲宽度调试技术(SPWM)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1.1 系统整体设计 |
3.1.2 系统工作流程 |
3.2 系统硬件构成 |
3.2.1 EP4CE10F17C8N的介绍 |
3.2.2 存储器配置 |
3.2.3 TFT显示模块 |
3.2.4 步进电机驱动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步进电机IP核的设计与实现 |
4.1.1 步进电机IP核功能设计 |
4.1.2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模块设计 |
4.1.3 Avalon接口模块设计 |
4.1.4 步进电机加减速模块优化 |
4.2 NiosⅡ处理器框架 |
4.3 NiosⅡ系统软核搭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NiosⅡ系统的μC/OSⅡ和μC/GUI的实现 |
5.1 基于NiosⅡ的μC/OS-Ⅱ操作系统 |
5.2 μC/GUI图形界面系统 |
5.2.1 TFT显示模块通信方式 |
5.2.2 μC/GUI的系统移植 |
5.3 基于μc/OSⅡ和μc/GUI的控制界面实现 |
5.3.1 控制界面制作 |
5.3.2 控制界面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模块仿真 |
6.2 步进电机加减速算法仿真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设计比较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STM32和FPGA的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步进电机的发展 |
1.2 步进电机驱动软件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框架选用 |
2.2 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总体功能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
2.2.2 单环控制系统 |
2.2.3 多通道的同步或异步控制 |
2.2.4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策略 |
3.1 模糊PID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 |
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3 步进电机的闭环控制设计 |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1.1 STM32微控制器选型 |
4.1.2 FPGA选型 |
4.1.3 驱动器硬件选型 |
4.1.4 通信模块硬件选择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STM32微控制器模块电路 |
4.2.2 STM32与FPGA接口电路设计 |
4.2.3 步进电机驱动器 |
4.2.4 网络模块硬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5.1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
5.1.1 功能模块 |
5.1.2 通信模块 |
5.2 STM32功能模块 |
5.3 FPGA功能模块 |
5.3.1 单通道步进电机控制模块 |
5.3.2 多通道电机同步控制模块 |
5.4 上位机功能模块 |
5.5 通信模块 |
5.5.1 上位机与STM32之间的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5.2 STM32与FPGA通信模块 |
第6章 控制系统的调试 |
6.1 系统调试 |
6.1.1 系统各部分功能调试 |
6.1.2 系统同步性调试 |
6.2 调试结果 |
6.2.1 功能调试结果 |
6.2.2 同步调试结果 |
6.3 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一种电动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动执行器 |
2 控制系统设计 |
2.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2.2 CAN总线电路 |
2.3 电机位置检测 |
3 软件设计 |
3.1 主程序 |
3.2 速度和位置控制 |
4 应用研究 |
5 结束语 |
(7)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步进电机概述 |
1.1 反应式步进电机原理 |
1.2 四相步进电机 |
1.2.1 四相步进电机结构 |
1.3 四相步进电机通电原理 |
1.3.1 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 |
1.3.2 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向 |
2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
2.1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组成 |
2.2 驱动控制系统组成 |
2.2.1 脉冲信号分配 |
1)硬件法 |
2)软件法 |
2.2.2 脉冲信号的产生 |
2.3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
2.4 功率放大器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基础实现方案软件程序设计分析 |
3.2 基础实现方案软件设计参考程序 |
4 结语 |
(8)中国象棋人机对弈装置电子棋盘和机械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人工智能象棋博弈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
1.3 象棋博弈机器人的研发 |
1.4 国内对人工智能象棋对弈机器人的研究 |
1.5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象棋机器人整体方案设计 |
2.1 真实环境中人类下棋过程探讨 |
2.2 象棋机器人结构坐标系选取 |
2.3 体系结构分析 |
2.4 机械系统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棋盘的研究 |
3.1 棋盘外形设计 |
3.2 棋子识别 |
3.2.1 识别原理 |
3.2.2 电路分析 |
3.3 识别方法 |
3.4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5 电子棋盘软件工作原理 |
3.5.1 走棋算法 |
3.5.2 数据通信 |
3.5.3 数据帧的设定 |
3.5.4 棋子移动操作举例 |
3.6 电子棋盘识别实验 |
3.6.1 实验原理及装置介绍 |
3.6.2 实验过程 |
3.6.3 实验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械手臂设计 |
4.1 机械手设计原理 |
4.2 机械手整体运动分析 |
4.3 机械手臂末端机械抓设计 |
4.3.1 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
4.3.2 功能分析 |
4.4 机器人手臂设计 |
4.4.1 手臂设计方案 |
4.5 驱动方式选择 |
4.6 滑块设计 |
4.7 轴承选取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械手臂运动控制 |
5.1 控制方案的设计 |
5.2 步进电机控制原理 |
5.3 机械手臂手臂位移的控制 |
5.4 机械手臂的定位和反方向运动 |
5.5 机械手臂运行速度的控制 |
5.6 机械手臂的软件控制原理 |
5.6.1 脉冲信号的产生 |
5.6.2 脉冲信号的分配 |
5.6.3 功率放大器 |
5.7 特殊情况下机械手臂制动系统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太阳能双轴自动跟踪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太阳能的发展背景 |
1.1.1 当前能源局势 |
1.1.2 中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情况 |
1.1.3 太阳能的特点 |
1.2 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太阳运行规律与双轴跟踪基本原理 |
2.1 太阳运行的天文规律 |
2.2 太阳位置的计算 |
2.3 太阳跟踪装置的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跟踪方法研究与总体设计 |
3.1 太阳能跟踪方法分类 |
3.2 太阳能跟踪方案的分析与选择 |
3.3 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目标 |
3.4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程序总体结构 |
3.4.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4.2 控制系统程序的总体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各模块原理与实现 |
4.1 控制芯片的选择 |
4.2 控制芯片的外部接口分配 |
4.3 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模块 |
4.3.1 步进电机的分类 |
4.3.2 步进电机的主要特点 |
4.3.3 步进电机的选择及工作原理 |
4.3.4 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方法 |
4.3.5 单片机与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接口 |
4.4 风速检测模块 |
4.5 光照强度检测模块 |
4.6 光电跟踪模块 |
4.6.1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4.6.2 光电探测器处理电路 |
4.6.3 半遮挡式光电比较法的原理与优点 |
4.6.4 光电跟踪子程序 |
4.7 时钟模块 |
4.8 太阳能电池参数采集模块 |
4.8.1 温度采集电路 |
4.8.2 电压采集电路 |
4.8.3 电流采集电路 |
4.9 复位模块 |
4.10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验与成果分析 |
5.1 晴天跟踪与非跟踪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5.2 阴雨天跟踪与非跟踪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5.3 成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脉冲分配器和步进电机的摄像机云台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动云台结构 |
2 云台控制系统 |
2.1 单片机控制部分 |
2.2 脉冲分配 |
2.2.1 软件法实现脉冲分配 |
2.2.2 硬件法实现脉冲分配 |
3 云台的运动控制 |
3.1 速度控制 |
3.2 云台的位置控制 |
3.3 云台运动的加减速控制 |
4 步进电机软件控制流程及仿真验证 |
5 结束语 |
四、基于PMM8713脉冲分配器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泛布尔PID控制的步进伺服控制器研制[D]. 史家顺.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2]多模式小区精量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凯.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DWSR2500C气象雷达DSP伺服系统模拟仿真[D]. 田方.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4]基于SOPC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成果.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基于STM32和FPGA的多通道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D]. 杨永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6]一种电动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J]. 赵慧娴,吴新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7(04)
- [7]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研究[J]. 张秀辉,苏娱.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12)
- [8]中国象棋人机对弈装置电子棋盘和机械手的研究[D]. 尤迪.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2)
- [9]太阳能双轴自动跟踪系统设计与研究[D]. 陈舟. 湖北工业大学, 2015(10)
- [10]基于脉冲分配器和步进电机的摄像机云台控制[J]. 周柳奇. 山西电子技术, 2013(05)
标签:步进电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电脉冲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