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2001年目录索引

《财务会计》2001年目录索引

一、《金融会计》2001年要目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齐啸[1](2020)在《“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商业街区在城市中所体现的作用越加突出。纵观商业街区的发展历史,“资本”与“在地”始终是城市商业街区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二者的利益取向虽然相互冲突,却共同依存于商业街区利益共同体内,且互相博弈,对商业街区的空间产生一定影响。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色彩,在此背景下,西南城市商业街区空间受“资本”及“在地”的影响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本文选择西南地区三个城市(昆明、成都、重庆)的城市商业街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及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空间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下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的特点,以期为城市商业街区空间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在传统商业街区中:1.对传统文化、街道景观、特色建筑、市井气息及城市肌理等进行了较完整的保留,为城市文化生活提供了生长土壤;新建消费空间、业态与保留的旧有文化遗存空间、传统业态共存,产生新旧转换的“蒙太奇化”空间现象是“资本”与“在地”共存互惠的表现,可提升商业气氛促进消费,并展现城市文化风貌。2.消费空间深藏于街区宅院内部、营造等级化消费空间等使街区内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及日常生活遭到抽离与隔离;3.街道景观、特色建筑、民居大院的内容背离了应有的其传统文化与城市生活属性,“资本”利用了“在地”空间吸引人们消费,表象与内在出现明显异化,这些“在地”空间成为展示城市传统文化的博物展品和文化符号。在现代商业街区中:1.通过各式空间语汇,包括宏大的建筑尺度、严整的街区布置、集约多样的商业功能、开放多样的空间、便利的交通等,“资本”的表达更为直接且明显。2.“在地”通过增加空间的开放度及空间的公共性及参与性提升日常生活的体验感;通过对历史文化遗留的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3.存在明显的“空间等级化”与“符号化”,从而产生对日常生活的排斥和对公共性的削弱。4.存在“资本”与“在地”的合作共存:包括空间的转换互补、空间的拼贴、消费空间与历史文化遗留新旧穿插的“蒙太奇”现象等,实现“资本”与“在地”的共存共赢。

朱婷婷[2](2017)在《作者机构指数在期刊排名及作者合作模式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学术期刊作为记载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的信息载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大批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涌现出来,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术期刊的数量已达到7382种,面对数量如此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学术期刊,想要快速地挑选出合适的期刊,有效地查找到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并非易事,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和排名。作者机构指数(Author Affiliation Index,简称AAI)是一种用于期刊排名的新指标,它克服了目前常用的期刊排名方法的一些不足,具有客观、灵活、易于理解和使用的优点,因而被许多国外研究者所关注。本文首先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然后对目前期刊评价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方法、作者机构指数的实施原理、发展及面临的挑战、作者合作模式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文献综述;接着使用内容分析法对AAI的应用现状和具体的计算方式等做了一个方法上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将AAI应用到具体的学科领域去探索其学科适用性。本文选择的学科领域是图书情报学和高等教育学,选择这两个领域的原因是: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图书情报期刊的AAI排名效果不理想,而高等教育期刊则被认为使用AAI进行排名可以得到相对可靠的结果,但一直未得到实践证实,除此之外,两个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期刊论文作者来源、AAI的计算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本文选择这样两个学科领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AAI应用于不同领域中文期刊的排名效果,为AAI在期刊评价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对AAI应用于这两个领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AAI应用于期刊排名的可行性、AAI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AAI的发展建议,反思本文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展望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本篇论文一共可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相关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期刊评价的一些研究成果、期刊评价常用的三种方法、作者机构指数的实施原理、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作者合作模式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国外现有的AAI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论文的发表年份、应用学科领域、抽样方法、计算公式、Top机构集合的确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下文的应用研究做了基础铺垫。第四部分将AAI应用于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评价,采用统计各机构在优秀期刊上的论文刊载情况的方法来确立Top机构集合,通过扩大Top机构集合的范围、给不同的机构赋予不同权重的方法计算了几个不同的AAI数值,对几个不同的AAI排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其它排名方法做了比较,最后探索了图书情报期刊AAI排名与期刊作者合作模式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将AAI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期刊评价,根据2016《中国大学评价》中的相关排名确立Top机构集合,同样计算了几个不同的AAI数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探索了高等教育期刊AAI排名与期刊作者合作模式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从期刊排名情况和作者合作模式两个角度对AAI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第七部分是对AAI应用于期刊排名的可行性、AAI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AAI的发展建议的总结以及本文的不足和展望。

王海平[3](2017)在《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状况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已经成为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学术活动的常态。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强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我国高校的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远缘跨学科研究,顾名思义,重点不在单个学科内的科学研究,而是学科间的合作,也是衡量研究机构学术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必须重视我国高校的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状况。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法,选择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MIT和UCB这五所中美研究型大学,利用统计分析软件Excel、UCINET等构建这五所高校的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再探索中国远缘跨学科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营造和内部能力提高两个方面,基于国家、高校和人才三个维度,对我国远缘跨学科学术研究在政策引导、经费拨款、平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

赵远[4](2013)在《中国证券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引发国际金融界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刻反思。学界一致认为金融监管滞后和监管措施失当是引发此次危机的深刻诱因。危机前,金融监管过度强化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难于解决金融体系内在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正是犯下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谬误。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从根本土维护各国和全球金融稳定。在此背景下,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Ⅲ)应运而生,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和举措。作为国内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且快速成长的证券行业,是否存在与宏观经济亲周期的行为,如何构建行业逆周期调节的机制,以及如何应对证券公司共同体风险敞口及风险传染的问题,都是我国证券业监管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本文应用BEKK-GARCH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证券行业、非证券金融行业进行了实证,并得出我国证券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显着存在波动溢出效应的结论。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证券行业的顺周期效应更多表现为,证券行业时常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而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为缓解证券行业顺周期性的过度扩张或急剧萎缩的问题,我们通过多个动态回归模型比较发现,以A股新开户数等7组指标历史缺口数据,外推3个月预测证券行业营收偏离率(RGAP)效果最优,相关实证结论可作为我国证券行业决策逆周期调节时点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国内最早上市的8家证券公司相关股价日收益率的波动序列进行分析,本文还证明了我国证券公司波动高度相关,行业共同风险敞口问题明显。此外,对于国内大中型证券公司,各公司之间总体呈现出风险波动由大型公司渐次向中型证券公司传导的趋势。但个别区域性较强的中小证券公司的股价波动则显着领先于上证指数和大中型上市证券公司股价波动,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依据本文相关实证结论,并借鉴国际宏观审慎监管最新动态,我们提议应抓紧解决国内证券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突出问题。首先,应统筹考虑证券行业因素,构建国内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协作,解决目前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监管真空和监管缺位等突出问题。其次,应借鉴本文实证研究,构建规则导向为辅,相机抉择为主的证券行业逆周期调节机制,并同步应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信用评级导致的顺周期性问题。此外,还应区别对待,加强对行业龙头型证券公司和特定风险类中小证券公司的行业监管。最后,应通过提升行业压力测试水平,完善流动性风险防范机制,加大风控法规违规处罚力度等手段,切实增强证券行业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相对商业银行领域,我国证券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力求通过实证分析,对解决国内证券行业当前存在的内在顺周期性以及共同风险敞口等问题有所助益。受行业历史数据收集困难等制约,本文相关研究用于指导国内证券行业监管实践也还存有一定的局限,未来,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课题,借以构建更为完善,并贴合行业发展动态的证券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杨蕾[5](2012)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损失而从收入或利润中提取的缓冲储备金,反映了贷款的预期损失或平均损失。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关系到贷款的风险能否被准确地覆盖,计提过度会影响到银行资本金的利用效率。计提的不足又会引发银行资本被侵蚀,进一步诱发银行的信贷投放紧缩,而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又关系到宏观经济,所以,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不仅关系着银行的经营,也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合理与否则直接影响到准备金的计提是否准确。因此,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然后以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整理了国内外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相关准则的发展历程。接着对比分析了现行国内外银行应用的准备金计提方式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即将推出的预期损失模型,在总结国内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准备金计提方式体系。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对上市银行的计提现状进行分析,运用了财务分析,包括对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以及EXCEL中的CORREL函数进行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上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存在准备金计提的顺周期效应,缺乏前瞻性,准备金计提不能够准确覆盖预期损失的问题。其中比较而言,五大国有银行前瞻性最差,股份制商业银行稍好,城市商业银行最强,但是城商行计提的前瞻性仍然很弱。三大类银行同样存在拨备覆盖率高而贷款准备金率不足的问题,其中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相对较低,但也均在200%以上,水平较高。本文对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做出了修正,包括对单项计提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法的修正,组合计提方式的修正建议。单项计提的修正着重从可操作性入手,对涉及到主观判断的指标进行量化,以提高单项计提的准确度与解决其顺周期性。对组合计提方式的修正,则从体系内与结构两个方面给出了改进建议。以解决组合计提的顺周期性与计提的准确性问题。本文的对策从三方面展开,包括提高单项计提方式、组合计提方式的适用性与积极探索预期损失法,针对这三方面文章给出了细化的对策与建议。

童庆松[6](2004)在《浙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是对浙江图书馆五年(1998-2002)来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各类型文献采购等比较全面的总结,并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试作分析和评估。

王秀丽[7](2003)在《开发利用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在技术创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作为信息过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信息资源已成为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重要资源。与技术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称为创新信息资源。本文在对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拥有状况、开发利用状况以及企业对创新信息资源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措施、天津市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以及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措施,最后给出了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法。本论文分六大部分:一.技术创新及其信息过程研究;二.信息资源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三.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的现状调查;四.专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五.利用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六.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

二、《金融会计》2001年要目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会计》2001年要目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缘起——工人文化宫与“春之眼”
        1.1.2 背景——“资本”影响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转变
        1.1.3 城市“在地”——作为历史与现实的载体
        1.1.4 日常“在地”——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变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及框架结构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踏勘调研
        1.6.3 图解分析
    1.7 文章框架结构
第二章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基础研究
    2.1 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2 国内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3 西南商业街区变迁
        2.1.4 社会转型期下的商业街区转变
    2.2 资本与在地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2.1 商业街区中的“资本”认知
        2.2.2 商业街区的空间构成
    2.3 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的认知与思辨
        2.3.1 “资本”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3.2 “在地”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3.3 “资本”与“在地”的相互作用及空间表现
    2.4 小结
第三章 传统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3.1 传统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
        3.1.1 传统商业街区的含义及类型
        3.1.2 传统商业街区的特征
    3.2 以西南城市为例——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
        3.2.1 宽窄巷子历史背景
        3.2.2 宽窄巷子概述
        3.2.3 “资本”与“在地”在宽窄巷子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3.2.4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以宽窄巷子为例
    3.3 旧貌与新颜——昆明正义路昆明老街商业街区的今昔
        3.3.1 项目概况
        3.3.2 “资本”与“在地”在昆明老街空间中的体现
        3.3.3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以昆明老街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及其对空间架构的影响
    4.1 现代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
        4.1.1 资本初入城市与现代商业街区的出现
        4.1.2 现代商业街区的资本化与消费性
    4.2 “资本”与“在地”的互补——昆明北辰财富中心&欣都龙城商业街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本”和“在地”在街区的显现
        4.2.3 空间的可变性——阶梯、广场和阳伞
        4.2.4 互补的“资本”与“在地”
        4.2.5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昆明财富中心&欣都龙城
    4.3 新旧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对话——成都远洋太古里商业街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本”在街区的显现
        4.3.3 “在地”的空间表现
        4.3.4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空间表现
        4.3.5 成都太古里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
    4.4 微缩的重庆——重庆洪崖洞商业街区
        4.4.1 项目概况
        4.4.2 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的空间表现
        4.4.3 洪崖洞商业街区“在地”的空间表现..山城化的空间特色
        4.4.4 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相互作用的空间表现
        4.4.5 重庆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相互作用的思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对商业街区空间的影响
    5.1 博弈的相关概念
        5.1.1 城市空间中的博弈行为
        5.1.2 演化中的博弈
    5.2 “资本”与“在地”在本文案例中的具体体现
        5.2.1 传统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博弈的体现
        5.2.2 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博弈的空间表现
    5.3 资本与在地博弈的趋势
        5.3.1 从“对抗博弈”到“合作博弈”
        5.3.2 从“盈利”到“盈门”
    5.4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空间衍生策略
        5.4.1 城市开放性的重视
        5.4.2 “生活”与“消费”的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果及关注重点
    6.2 研究局限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2)作者机构指数在期刊排名及作者合作模式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调研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期刊评价现状
        2.1.1 国外期刊评价现状
        2.1.2 国内期刊评价现状
    2.2 期刊评价常用方法
        2.2.1. 专家评价法
        2.2.2 引文分析法
        2.2.3 综合评价法
    2.3 作者合作模式研究现状
    2.4 作者机构指数(AAI)
        2.4.1 AAI的实施原理
        2.4.2 AAI的发展
        2.4.3 AAI面临的挑战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AAI应用进展研究
    3.1 数据采集与内容编码
    3.2 AAI总体应用现状
    3.3 论文样本的选择
    3.4 AAI计算方法
    3.5 Top机构集合的确立方法
4. AAI在图书情报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
    4.1 论文样本的选择
    4.2 Top机构集合的确立
    4.3 图书情报领域核心期刊AAI分析
        4.3.1 AAI计算结果
        4.3.2 不同Top机构集对AAI计算结果的影响
        4.3.3 加权AAI结果分析
    4.4 AAI排名结果与其它排名方法的比较
    4.5 图书情报期刊作者合作模式研究
5. AAI在高等教育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
    5.1 论文样本的选择
    5.2 Top机构集合的确立
    5.3 高等教育领域核心期刊AAI分析
        5.3.1 AAI计算结果
        5.3.2 不同Top机构集对AAI计算结果的影响
        5.3.3 加权AAI结果分析
    5.4 AAI排名结果与其它排名方法的比较
    5.5 高等教育期刊作者合作模式分析
6. AAI对不同学科的应用效果分析
    6.1 期刊排名的情况
    6.2 作者合作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AAI应用于期刊排名的可行性
        7.1.2 AAI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7.1.3 AAI的发展建议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图书情报和高等教育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

(3)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状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相关政策
        二、学科发展逻辑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相关研究
        二、远缘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六节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
        二、研究型大学
        三、跨学科
        四、远缘跨学科
        五、学术合作
    第二节 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础
        二、实践基础
第三章 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一节 前期数据收集及处理
        一、发表单位样本的收集
        二、共现矩阵的建立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的构建
    第二节 中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一、中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二、中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分布特征分析
        三、中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稳定性分析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分布特征分析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稳定性分析
第四章 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的基础比较
    第二节 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的广泛性比较
    第三节 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的稳定性比较
第五章 天津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的现状
    第一节 天津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具体分析
        一、天津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结构分析
        二、天津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分布特征分析
        三、天津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稳定性分析
    第二节 天津大学促进远缘跨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学校对于远缘跨学科学术研究给予高度重视
        二、学校采取的具体举措
第六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成果数量少、密度低
        二、合作主体少
        三、学术合作稳定性不够
    第二节 相关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二、高校层面
        三、人才层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国证券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动机与目的
    1.4 内容与方法
        1.4.1 内容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
2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文献综述
    2.1 宏观审慎监管导论
        2.1.1 宏观审慎监管历史沿革
        2.1.2 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与内容
        2.1.3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
        2.1.4 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
    2.2 金融体系顺周期性
        2.2.1 金融体系顺周期的内生性因素
        2.2.2 金融体系顺周期的外生性因素
        2.2.3 国内银行业顺周期文献
        2.2.4 国内证券业顺周期文献
    2.3 金融机构逆周期监管
        2.3.1 基于监管资本缓释机制的理论文献
        2.3.2 针对各顺周期机制的逆周期监管工具
        2.3.3 金融困境与金融稳定评估预警研究
        2.3.4 国内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文献
        2.3.5 国内证券业逆周期监管文献
    2.4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2.4.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
        2.4.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文献
    2.5 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动态
        2.5.1 各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2.5.2 各国逆周期监管机制
        2.5.3 各国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
3 中国证券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3.1 波动溢出模型
        3.1.1 单变量GARCH类模型
        3.1.2 多变量GARCH类模型
        3.1.3 随机波动(SV)模型
    3.2 证券行业与宏观经济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3.2.1 样本、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3.2.2 标的序列描述统计结果与相关检验
        3.2.3 BEKK-GARCH模型实证分析
        3.2.4 实证结论
    3.3 政策含义
4 中国证券行业逆周期调节时点的选取
    4.1 问题的提出
    4.2 证券行业营收潜在影响因素
        4.2.1 宏观经济因素
        4.2.2 国际因素
        4.2.3 市场因素
        4.2.4 行业因素
    4.3 实证分析
        4.3.1 样本、数据选取及实证模型
        4.3.2 标的序列描述统计量与相关检验
        4.3.3 各指标GAP序列与证券行业营收RGAP序列的对照分析
        4.3.4 各回归模型比较
        4.3.5 模型选取与预测分析
    4.4 实证结论
5 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传染效应分析
    5.1 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模型
        5.1.1 风险管理模型法
        5.1.2 GARCH模型法
        5.1.3 信息传导银行挤兑模型
        5.1.4 银行间市场模型
    5.2 本章研究目标
    5.3 证券公司风险传染实证分析
        5.3.1 样本选取及描述统计量
        5.3.2 GARCH模型估计结果
        5.3.3 波动序列描述统计量及平稳性检验
        5.3.4 波动序列相关性及协方差分析
        5.3.5 波动序列风险传导分析
    5.4 实证结论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国证券行业存在基于宏观经济的顺周期效应
        6.1.2 相关影响因素动态模型能较好预测中国证券业营收极端波动
        6.1.3 中国证券业呈现大中型公司波动渐次传导及个别中小公司波动先行且独立的特征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监管协作,构建国内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机制
        6.2.2 建立证券行业逆周期调节机制
        6.2.3 加强对行业龙头公司以及风险类中小公司的监管
        6.2.4 提升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探讨
        1.2.2 贷款损失准备金顺周期性的研究
        1.2.3 基于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目的的研究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和创新点
        1.3.1 文章的内容框架安排
        1.3.2 文章的创新点
第2章 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理论与方法
    2.1 准备金计提的理论
        2.1.1 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的风险管理理论
        2.1.2 准备金计提的顺周期性
        2.1.3 准备金计提的财务会计理论
    2.2 准备金计提的方法
        2.2.1 五级分类法
        2.2.2 未来现金流折现法
        2.2.3 动态准备金法
        2.2.4 预期损失法
        2.2.5 组合贷款计提准备金法
第3章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分析
    3.1 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发展
        3.1.1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发展
        3.1.2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发展
    3.2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分析
        3.2.1 五级分类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3.2.2 动态准备金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3.2.3 未来现金流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3.2.4 预期损失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3.2.5 迁移率模型、滚动率模型以及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3.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应用的理论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修正
    4.1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现状分析
        4.1.1 国有银行计提现状分析
        4.1.2 股份制商业银行计提现状分析
        4.1.3 城市商业银行计提现状分析
    4.2 基于计提顺周期性与准确度的单项计提方式修正
        4.2.1 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单项计提模型
        4.2.2 单项计提模型的修正
    4.3 基于计提顺周期性与准确度的组合计提方式的修正
        4.3.1 迁移率模型的修正
        4.3.2 滚动率模型的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单项计提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5.1.1 提高未来现金流折现法的适用性
        5.1.2 加快数据系统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5.2 完善组合计提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5.2.1 完善组合贷款计提方式的标准计算体系
        5.2.2 开发并完善相应支持系统
    5.3 积极探索预期损失法
        5.3.1 监管部门应探索制定和修改新的会计准则
        5.3.2 商业银行应做好应对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浙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1998年前文献购置情况
2.1998-2002文献资源建设基本情况
    2.1各类型文献的购置
        2.1.1图书
        2.1.2报刊
        2.1.3非纸质文献(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与数据库)。
    2.3浙版文献的缴送及浙江地方文献的征集
    2.4交换与捐赠
    2.5自建数据库
3.五年来文献资源建设分析与评估
    3.1加强了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提高了文献采购的质量。
    3.2优化馆藏结构,提高文献覆盖率和馆藏质量
    3.3初步建成类型丰富、结构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3.4存在的问题

(7)开发利用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技术创新及其信息过程研究
    1.1 物质过程角度研究的技术创新
    1.2 新时期技术创新研究面临的课题
        1.2.1 新时期技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1.2.2 技术创新信息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1.3 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研究
        1.3.1 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的提出
        1.3.2 "信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命题的提出
第二章 信息资源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2.1 信息资源概述
        2.1.1 信息
        2.1.2 信息资源的概念
    2.2 创新信息资源范围的界定
    2.3 创新各阶段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3.1 信息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3.2 技术创新各阶段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第三章 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现状调研
    3.1 天津市企业对创新信息资源需求现状调研
        3.1.1 需求现状调查
        3.1.2 需求现状分析
    3.2 创新信息资源现状调查
        3.2.1 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信息中心
        3.2.2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3.2.3 天津图书馆
        3.2.4 天津市档案馆
        3.2.5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
        3.2.6 部分高等院校
        3.2.7 天津市工业网
        3.2.8 天津科技网
        3.2.9 天津教育人才网
        3.2.10 北方教育网
第四章 专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4.1 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4.1.1 专利信息的概念
        4.1.2 专利信息的特点
        4.1.3 专利信息的分析方法
        4.1.4 专利信息在技术创新各阶段的应用
    4.2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4.2.1 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4.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4.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4.3.1 向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
        4.3.2 利用先进技术深层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4.3.3 为企业项目、科研单位课题开展定题定点服务
        4.3.4 拓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途径
    4.4 天津市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措施
第五章 利用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5.1 技术创新信息保障的内容
        5.1.1 技术创新项目决策中的信息保障
        5.1.2 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的信息保障
        5.1.3 技术创新项目鉴定与应用的信息保障
    5.2 利用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措施研究
        5.2.1 创新信息资源的搜集
        5.2.2 创新信息资源的组织
        5.2.3 创新信息研究
        5.2.4 创新信息提供
    5.3 创新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框架
        5.3.1 系统功能描述
        5.3.2 系统的数据库流程图
第六章 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
    6.1 创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6.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法
        6.2.1 专家评价法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四、《金融会计》2001年要目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D]. 齐啸.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作者机构指数在期刊排名及作者合作模式研究中的应用[D]. 朱婷婷. 南京大学, 2017(01)
  • [3]中美研究型大学远缘跨学科学术合作状况比较研究[D]. 王海平. 天津大学, 2017(05)
  • [4]中国证券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 赵远. 武汉大学, 2013(05)
  • [5]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研究[D]. 杨蕾. 湖南大学, 2012(04)
  • [6]浙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回顾[J]. 童庆松.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4(01)
  • [7]开发利用天津市创新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D]. 王秀丽. 天津理工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财务会计》2001年目录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