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业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调查与对策

新时期农业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调查与对策

一、新时期农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君[1](2021)在《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第三大职能,越来越被重视与关注。民国时期(1912-1937)时局动荡、军阀割据,大学纷纷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在社会与校方的倡导与支持下,青年学生群体迅速崛起,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服务形式。大学生始终本着“服务民众”的原则展开服务,通过努力,大学生不仅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充分史料的基础上,力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通过全面深入地对民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对当前大学生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并根据相关期刊、校史、着作等内容,按照尊重历史、史论结合的原则对民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全面介绍与客观评价,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为当今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选取民国时期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发生的历史渊源,其中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诸方面。同时基于原始资料,具体描述了农业、教育、生活等三方面的大学生服务活动,并依据主要的活动内容揭示出其活动的主要特点,分析得出: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具有活动领域复杂多元、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主体主动积极等特点。就其影响来看,大学生的服务活动增加了农业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民众受教育水平,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丰富了民众精神世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能力,加深了学校的社会联系。通过对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事实进行描述,反观当下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挖掘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重要启示。

李玉杰[2](2013)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富余男性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而且这种“男工女耕”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经济行为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关系着粮食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妇女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妇女的经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本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以户口在黑龙江省农村,并在农村中生产和生活的18岁至6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在行为科学、行为经济学和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优化农村妇女经济行为,提高其创业理财能力,综合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了农村妇女经济行为优化策略,独占研究视角。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借鉴了农户和农民经济行为理论,吸收了女性和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研究成果,立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考察,对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内涵、类型、特点、机制、影响因素及其测评指标进行了系统阐述,构建了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经济行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共存、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行为取向双重性、行为方式趋同性、行为结果短期性等特点。新农村建设为妇女的经济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妇女的经济行为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妇女的经济行为过程是在内外驱力的共同作用下,由动机直接引发,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受外部环境和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过程。其次,在大规模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现状。经过问卷设计、预调查、检验与修正等严格规范的过程,形成了包括经济行为、身体心理、家庭人口经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教育五个部分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黑龙江省13个市地(全部行政区)的1077个有效样本的数据。统计发现,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妇女创业理财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村妇女有创业理财的需要,新技术学习愿望较强。她们生产行为多元,投资意识增强,营销行为普遍,消费观念提升,拥有了经济决策权,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还存在着生活负担重、收入低、文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济行为能力不强、行为成效不理想、投资观念保守、营销意识较弱、储蓄过多、贷款创业少、使用新技术较少、消费水平较低等问题。第三,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数据分析技术,确定了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问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数量关系。研究显示,农村妇女经济行为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分别是市场活动、经济组织、家庭人口经济、观念习俗、身心状况和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环境在家庭人口经济与妇女经济行为之间存在完全的中介效应。身体心理变量正向调节社会经济环境对妇女经济行为的影响,调节效应显着。在不同年龄、学历、婚姻、家庭地位、人口数量、收入水平、耕地面积的状态和水平下,农村妇女经济行为存在显着的群组差异。第四,将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引入社会实践,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经济行为优化目的、工作原理以及优化标准,从社会、家庭和妇女自身方面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社会要从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健全组织、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和加强教育五个方面构建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驱动和保障体系。家庭要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发挥妇女的优势,为妇女从事经济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妇女自身要突破传统思想定势,养成积极心态,提升创业理财的意识和本领。

刘本杰[3](2013)在《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新世纪开始之际就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到学校、官员到百姓无不对就业问题高度关注。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问题,将不仅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毕业生自身未来发展,还影响到家庭的和睦,甚至社会的稳定。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首都体育学院民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教学单位和公安局,在机关部门就业中存在着局限性,北京市公安局是其进入机关单位的主要途径。2.首都体育学院民传专业通过“其他就业形式”就业的毕业生以“单位用人证明”形式就业的居多,求职途径主要有“老师、亲友介绍”和“社会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两种,自由职业者主要选择影视、演员行业,而自主创业人数偏少。3.在首都体育学院民传专业本科生影响就业的自身因素中,社会关系对其影响显着。4.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首选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人品、经验和学历也有一定的要求。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拓宽首都体育学院民传专业毕业生到机关单位的渠道,开辟除公安局以外的其他机关单位就职岗位以供毕业生选择。2.对毕业生的创业提供政策以及资金上的支持,高校应传授创业相关知识,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平台。3.让大学生走出校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人脉,通过学生在社会中亲身的感受,拓展视野,提升就业成功率。4.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能力方面,个人修养、实习经验等方面同样需要积累。

陈楠[4](2009)在《健美操、太极拳运动对长春高校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探讨健美操和太极拳运动对提高大学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效能,揭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并利用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为大学女生的体育和健康教育提供建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量表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测量心理健康水平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将每周3次,每次持续1小时的健美操和太极拳学习和锻炼作为研究的干预因素,进行为期15周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前和学习后的测量和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测量结果说明,健美操组学生在进行了健美操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强迫维度症状有所降低,这些维度在学习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维度症状改善特别明显,前、后测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即经常性的健美操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可以提高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太极拳组学生在进行了太极拳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后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敌对和强迫维度症状有所减轻,这些维度在学习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症状改善特别明显,前、后测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即经常性的太极拳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可以减轻躯体化、偏执、抑郁、焦虑、强迫和敌对症状,从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健美操组与太极拳组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分值差异不大,只有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健美操组分值明显低于太极拳组,在两组间所产生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说明经常性的健美操项目的练习对大学女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改善比较明显,而太极拳项目的练习对这一维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上的积累与实践的检验,将所得结论应用于体育和健康教育中,通过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孔祥芝[5](2009)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参加不同运动项目锻炼的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3.0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把参与不同运动项目锻炼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健康水平相比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首先参照项群理论将体育锻炼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通过统计分析,并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较,结果表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对F1(躯体化)、F2(强迫)、F5(焦虑)、F9(精神病)有显着的干预效果;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对F1躯体化、F2强迫、F5焦虑、F8偏执有显着的干预效果;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对F2(强迫)、F3(人际关系))、F4(抑郁)、F6(敌意)有显着的的干预效果;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对F1(躯体化)、F3(人际关系)、F4(抑郁)有显着的干预效果;为什么不同的运动项目只对特定的心理健康因子有有效的干预效果?文中根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运动项目对锻炼者的要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概括如下建议:1)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时应以运动项目俱乐部的形式2)体育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3)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吕雯[6](2008)在《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证,高校的农科专业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农业人才的重任。但是在现行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的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农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各方面的条件有待改善。这些不利因素使大多数农科学生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深入到基层农村工作。但是城市的就业形势严峻,相关行业的需求趋于饱和,很多农科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受到这种现状的影响,不少农科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农科大学生存在学业不良问题。学业不良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值得关注。自我价值感对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弥漫性影响,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在对学业不良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使用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通过对农科学业优秀学生和学业不良学生、农科学业不良学生与文理科学业不良学生、及农科学业不良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特点。同时使用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研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影响,并对农科学业不良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进行相关分析,为如何加强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帮助其健康成长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与学业优秀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差异显着;农科学业优秀大学生的领悟教师支持和领悟同学支持显着高于学业不良大学生,但两者间领悟家庭支持的差异不显着。(2)不同学科的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有显着性差异;在领悟家庭支持上,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显着低于理科和文科学生,但在领悟教师支持和领悟同学支持上差异不显着。(3)不同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的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农科学业不良学生只在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不同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性别、生源地的农科学业不良学生在领悟家庭支持、领悟同学支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领悟教师支持上均没有显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领悟教师支持得分均很低。(5)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显着正相关。据此,本文从加强师生互动,优化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专业学习;加大帮扶力度,让学生感受组织的温暖;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学风,营造学习氛围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为帮助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提供对策参考。

李红英[7](2006)在《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正是一种适应现代、超越当代、塑造未来的教育思想。现代化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知识经济对“体力”的要求降低了,因此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应作相应的调整,要加深对现代健康观念的理解,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健康观与体质观的束缚,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施来达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必须以整体教育思维重新审视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跨学科发展。所以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在体育课教学中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施,对四川普通高校达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的指导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观和树立全民健身意识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联机检索法,从健康教育学、体育学、课程论、保健学、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营养学等多维角度对四川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特别对四川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探析,基本明晰了在四川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其具体内容包括: 1.提出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施的现状;明晰

刘雪勇,刘小青[8](2004)在《新时期农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采用访谈,问卷,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从态度的三个层面:认识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对湖南农业大学女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态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大女大学生就整体而言,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处于较低水平。她们特别重视自身参加锻炼的情感体验,对体育运动的行为倾向处于一般水平。

二、新时期农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农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历史使命的担当
        (二)社会现实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一)民国时期(1912-1937)
        (二)大学生
        (三)大学社会服务
        (四)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历史溯源
    一、西方大学生社会服务溯源
        (一)西方大学生社会服务之兴起
        (二)西方大学生社会服务之发展
    二、国内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产生背景
        (一)时代条件: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基础:各类教育思潮兴起
        (三)特殊因素:青年担当意识生成
    三、国内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实施基础
        (一)政府颁布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
        (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倡导
        (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探索
        (四)青年大学生的内在主体性自觉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内容呈现
    一、大学生之农业服务
        (一)农业服务的实践背景
        (二)农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二、大学生之教育服务
        (一)教育服务的实践背景
        (二)教育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三、大学生之生活服务
        (一)生活服务的实践背景
        (二)生活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历史审视
    一、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特点
        (一)活动领域复杂多元
        (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三)活动主体主动积极
    二、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影响
        (一)增加了农业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二)提高了民众受教育水平,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三)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丰富了民众精神世界
        (四)培养了学生的服务能力,加深了学校的社会联系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当代启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的认知尚不到位
        (二)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有待创新
        (三)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二、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启示
        (一)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认知能力
        (二)拓展社会服务活动的新型形式
        (三)优化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行为、经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2 农民、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3 女性、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1.5.1 论文框架
        1.5.2 创新之处
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理论分析
    2.1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界定
        2.1.1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概念
        2.1.2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分类
        2.1.3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特点
        2.1.4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2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机制
        2.2.1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启动机制
        2.2.2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调适机制
        2.2.3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约束机制
    2.3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测评
        2.3.1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观测指标
        2.3.2 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测评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调查设计及其信度与效度分析
    3.1 问卷设计、检验与修正
        3.1.1 问卷设计
        3.1.2 检验与修正
    3.2 样本范围与抽样方法
        3.2.1 样本范围
        3.2.2 抽样方法
    3.3 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3.3.1 数据收集
        3.3.2 样本分析
    3.4 分析技术与工具
        3.4.1 因子分析法
        3.4.2 结构方程模型
        3.4.3 中介变量分析
        3.4.4 调节变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现状和因素分析
    4.1 现状分析
        4.1.1 农村妇女的基本情况
        4.1.2 家庭人口经济状况
        4.1.3 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4.1.4 妇女经济行为状况
        4.1.5 结果归纳
    4.2 因子验证性分析
        4.2.1 经济行为因子分析
        4.2.2 身体心理因子分析
        4.2.3 家庭人口经济因子分析
        4.2.4 社会经济环境因子分析
        4.2.5 文化教育因子分析
    4.3 全模型分析
        4.3.1 模型假设
        4.3.2 结果分析
    4.4 社会经济中介效应分析
        4.4.1 理论模型
        4.4.2 检验思路
        4.4.3 统计分析
    4.5 身体心理调节效应分析
        4.5.1 理论模型
        4.5.2 检验思路
        4.5.3 统计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群组差异分析
    5.1 基于个体情况的经济行为群组差异分析
        5.1.1 不同年龄的经济行为
        5.1.2 不同婚姻状况的经济行为
        5.1.3 不同学历的经济行为
        5.1.4 不同家庭地位的经济行为
    5.2 基于家庭状况的经济行为群组差异分析
        5.2.1 不同人口数量的经济行为
        5.2.2 不同收入下的经济行为
        5.2.3 不同耕地面积下的经济行为
    5.3 本章小结
6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优化策略
    6.1 社会:构建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驱动与保障体系
        6.1.1 优化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环境
        6.1.2 完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激励政策
        6.1.3 建全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引领组织
        6.1.4 建立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的信息服务体系
        6.1.5 加强农村妇女文化技术和创业教育
    6.2 家庭:创造支持农村妇女经济活动的良好条件
        6.2.1 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6.2.2 给予全方位的精神激励
    6.3 妇女:重视提升自身创业理财的意识和本领
        6.3.1 突破传统的思想定势
        6.3.2 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6.3.3 提高自身创业理财能力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就业”概念的释义
        1.4.2 不同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SWOT 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3.1.1 民传专业概况
        3.1.2 近 7 年民传专业学生生源分布状况
        3.1.3 近 7 年民传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3.1.4 民传专业学生就业信息情况
        3.1.5 民传专业学生工作地域情况
        3.1.6 民传专业工作机构意愿情况
        3.1.7 民传专业学生有效指导方式情况
        3.1.8 民传专业学生求职途径情况
        3.1.9 民传专业学生就业歧视情况
    3.2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
        3.2.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个人对就业的影响
        3.2.2 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
        3.2.3 课程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
        3.2.4 就业形势与政策
        3.2.5 用人单位
        3.2.6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 SWOT 分析
    3.3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对策研究
        3.3.1 政府方面
        3.3.2 学校方面
        3.3.3 用人单位
        3.3.4 个人方面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健美操、太极拳运动对长春高校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1.3.1 心理健康
        1.3.2 心理健康标准
        1.3.3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问卷和量表调查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量表法
        2.2.4 研究程序
        2.2.5 实验的控制
    2.3 数理统计法
    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3.2 学习前健美操组与太极拳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3.3 健美操组前测、后测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3.3.1 健美操组学习前后躯体化维度的对比分析
        3.3.2 健美操组学习前后人际关系敏感维度的对比分析
        3.3.3 健美操组学习前后抑郁维度的对比分析
        3.3.4 健美操组学习前后焦虑维度的对比分析
    3.4 太极拳组学习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3.4.1 太极拳组学习前后强迫维度的对比分析
        3.4.2 太极拳组学习前后抑郁维度的对比分析
        3.4.3 太极拳组学习前后焦虑维度的对比分析
        3.4.4 太极拳组学习前后偏执维度的对比分析
        3.4.5 太极拳组学习前后躯体化和敌对维度的对比分析
    3.5 学习后健美操组与太极拳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意义
2 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1 体育运动的概念
    2.2 心理健康的概念
    2.3 评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
        2.3.1 个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否与其年龄阶段相吻合
        2.3.2 能否从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2.3.3 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4 能否适应社会,与社会协调一致
        2.3.5 能否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体的独立性
    2.4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论研究
        2.4.1 体育运动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
        2.4.2 体育运动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2.4.3 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2.4.4 体育运动有助于减轻疲劳,消除心理障碍
        2.4.5 体育运动能够增强自信心
        2.4.6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5 根据项群理论对体育运动项目分类
    2.6 不同类属的运动项目对不同心理健康症状的作用
        2.6.1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2.6.2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2.6.3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2.6.4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从事体能耐力性项目群体SCL-90 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4.2 对表现难美性项目锻炼群体SCL-90 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4.3 对同场对抗性项目锻炼群体SCL-90 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4.4 对隔网对抗性项目锻炼群体SCL-90 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应以运动项目俱乐部的形式
        5.2.2 体育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5.2.3 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学业不良研究进展综述
        1.3.2 自我价值感研究进展综述
        1.3.3 社会支持研究进展综述
    1.4 概念界定
        1.4.1 学业不良
        1.4.2 自我价值感
        1.4.3 社会支持
    1.5 理论依据
        1.5.1 自我价值感的有关理论
        1.5.2 社会支持的有关理论
    1.6 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E)
        2.2.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2.2.3 被试情况
3 研究结果
    3.1 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分析
        3.1.1 学业不良与学业优秀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比较
        3.1.2 与文、理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比较
        3.1.3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比较
        3.1.4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比较
        3.1.5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生源地比较
        3.1.6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
    3.2 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分析
        3.2.1 学业不良与学业优秀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
        3.2.2 与文、理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
        3.2.3 学业不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比较
        3.2.4 学业不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比较
        3.2.5 学业不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比较
        3.2.6 学业不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
    3.3 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4 讨论
    4.1 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基本情况
        4.1.1 学业不良与学业优秀学生自我价值感差异
        4.1.2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学科差异
        4.1.3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差异
        4.1.4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差异
        4.1.5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生源地差异
        4.1.6 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4.2 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基本情况
        4.2.1 学业不良与学业优秀学生社会支持差异
        4.2.2 学业不良学生社会支持的学科差异
        4.2.3 学业不良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4.2.4 学业不良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4.2.5 学业不良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
        4.2.6 学业不良学生社会支持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4.3 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师生互动,优化师生关系
        5.2.2 培养学习兴趣,引导专业学习
        5.2.3 加大帮扶力度,感受组织温暖
        5.2.4 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健康发展
        5.2.5 构建良好学风,营造学习氛围
    5.3 本文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附录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7)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和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联机检索法
3 国内外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状况
    3.1 几个相关问题的阐述
        3.1.1 健康的概念
        3.1.2 体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3.1.3 健康教育的概念
        3.1.4 健康教育的意义
        3.1.5 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关系
    3.2 国内外有关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状况
        3.2.1 美国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概况
        3.2.2 日本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概况
        3.2.3 我国内地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概况
    3.3 国内外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比较分析
4 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4.2 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5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的现状分析
    5.1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基本状况
    5.2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的制约因素
        5.2.1 四川经济较为落后
        5.2.2 健康教育观念问题
        5.2.3 体育教学现状问题
        5.2.4 体育师资力量问题
        5.2.5 体育教学方式问题
        5.2.6 校园文化氛围问题
6 四川省大学生健康理念与健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6.1 四川省大学生健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6.1.1 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6.1.2 不良生活习惯及相关问题
    6.2 四川省大学生健康关心热点问题探析
        6.2.1 人际关系对健康教育的作用
        6.2.2 生活焦虑对健康教育的作用
        6.2.3 大学生生活方式对健康教育的作用
        6.2.4 身体素质是健康教育的保证
        6.2.5 大学生对营养需求、体重认识
        6.2.6 睡眠质量对健康的作用
        6.2.7 环境健康对健康教育的作用
        6.2.8 性安全教育与性传染疾病对健康教育的作用
7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7.1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7.2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7.3 培养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观念的根本性
    7.4 把健康教育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7.5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结合思考
        7.5.1 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促进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关键
        7.5.2 心理健康教育是难点
        7.5.3 性教育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5.4 环境健康教育是新内容
        7.5.5 养生与益寿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7.6 构建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7.6.1 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施的理论部分
        7.6.2 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施的实践部分
    7.7 确立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与途径体系
        7.7.1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7.7.2 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7.8 确立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7.8.1 评价的种类
        7.8.2 评价内容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1
    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状调查主管体育领导、教师问卷
附件2
    体育保健与健康行为调查学生问卷

四、新时期农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研究(1912-1937)[D]. 张亚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行为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李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3]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 刘本杰. 首都体育学院, 2013(09)
  • [4]健美操、太极拳运动对长春高校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 陈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2)
  • [5]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 孔祥芝. 重庆大学, 2009(12)
  • [6]农科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 吕雯.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7]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D]. 李红英. 四川大学, 2006(03)
  • [8]新时期农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调查及对策[J]. 刘雪勇,刘小青.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新时期农业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调查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