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几个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徐有威,张程程,赵宇清,王清华[1](2021)在《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事业档案选编(2)》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保障上海小三线企业职工的医疗卫生需求,上海市卫生局与上海市第二医学院共同成立了上海市卫生局后方卫生工作组,并先后在皖南山区建立四家综合性医院,各小三线厂也相继完善厂医务室,逐步构建起后方卫生工作组———四家医院、一所防疫站以及工厂医务室三级医疗卫生系统。本文的档案资料来自上海市档案馆所收藏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的资料,以供研究者使用。
原元[2](2021)在《济南市职业病防治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革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各类职业病开始出现并日渐增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职业病问题日益严重。职业病具有发病的群体性,患者致残、致死率较高、患病后难以痊愈等特点,给劳动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伤害。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但部分企业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缩减职业病防治经费,而忽视了预防职业病的防护设施的配备,对各种职业病隐患视而不见,严重威胁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权益。而由于大多数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不够,维权意识不强,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亟需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监管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者通过对济南市的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济南市职业病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现行职业病防治监管模式,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卫生部门监管存在漏洞、社保部门监管不到位、准入监管效果不理想、监管手段不完善等矛盾与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参考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合理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综合应用了整体政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法律配套措施、部门协调配合、准入监管、监管手段四个层面入手,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制定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加强准入监管、创新监管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本文以济南市职业病防治监管现状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为济南市职业病防治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能力的提升献言献策,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市的职业病防治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雍娴婷[3](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田川[5](2020)在《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维系着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说小了它关系着无数家庭的幸福状况,往大说它是重大民生的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复兴很重要的环节。近几年,国家新一轮的医改作出重要指示,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未来要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让医药生产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医改政策与外科医师息息相关,他们在其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了解我国外科医师群体职业的特点和职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所在公司(嘉德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医趋势对介入医护工作者(外科医师中的一部分代表)进行了“致敬白衣天使,关爱医护工作者”为主题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这类特殊群体的工作压力、健康(辐射风险、深静脉血栓、颈椎腰椎问题的风险)等问题,以期呼吁社会重视介入医护工作者、关爱他们的生命健康。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知识结合职业生涯管理理论,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重庆介入外科医师。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对重庆具有代表的几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在他们职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而展开,同时结合访谈调查。最后汇总、分析得出结论。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在目前职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职业病高发、医疗纠纷多、外科医师职业发展受限、社会支持力度不够,舆论导向不明晰、工作忙,忽略对家庭的照顾导致家庭不和谐、薪资待遇偏低等等。基于如上问题,本文建议可以从如下方面解决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中的问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提高手术效率、劳逸结合,合理休假,医院加强人文关怀必要时心理干预、提高认知,加强锻炼,加强自我管理应对职业病、合理方式解决纠纷,规范流程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完善继续教育系统、加大医疗的投入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处理好家庭关系,让家庭助推工作的开展以及提升医师薪资待遇。
黄心如[6](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柳依玲[7](2020)在《高中“职业疾病防护”校本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为了避免课程过于集中,应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学校课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所以本文根据2017年颁布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对“职业疾病与防控”模块开设的建议,开展《职业疾病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致力于从校本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掌握职业疾病的概念与防控的知识。本研究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职业疾病与防控”模块开设的建议为核心,用“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如下:利用调查法进行校园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以《17版新课标》为依据,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与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后,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掌握职业病的基础知识与防控手段;积极参与职业病公益活动,主动开展职业病防护宣传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校本课程的实施还能够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同时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案例,积累了经验,利于后期更多校本课程的开发。
李姗姗[8](2020)在《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正在推动职业事故和职业病的类型与数量在诸多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而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形势更为严峻。职业安全健康问题涉及每位劳动者、每个家庭的核心权益,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现代化工业建设中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突破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成为安全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议题。合作治理模式对于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问题凸显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突出的治理成效,构建多主体、多向度的合作互动关系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心理距离视域,探析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在厘清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概念范畴,剖析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基础上,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层级关系的多维心理距离情境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刻画了多主体交互机理并耦合多主体、多层级间的关系,明晰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机理。通过问卷调研获取量化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耦合效度及驱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从动态演化逻辑出发,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演化趋势。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八类主体角色并对其权力、行为、责任边界进行了界定,从强关系层、相关层、弱关系层三个层级对不同主体的职能进行定位。(2)在此基础上,依据心理距离理论,从事件心理距离、主体间心理距离、层级间心理距离分别对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亲疏关系进行剖析。(3)依据耦合效应提出了“初级合作治理-成长合作治理-规范合作治理-理想合作治理”演化路径。二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机理,从“交互形式-交互主导性-交互强度-交互持续性”四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交互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体间的交互水平整体偏弱,主体之间未呈现良好互动。(2)交互主体心理距离亲疏关系整体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交互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事件处于咫尺关系(M=2.38),主体间与层级间心理距离整体处于亲近状态。(3)进一步地,不同主体与不同层级间耦合度偏低,合作程度处于“成长合作治理”阶段。三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距离的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原始型合作治理意愿最高。年龄小于20岁、离异、月收入高于5万、家庭月收入高于20万、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工作年限在3-5年之间、住宅面积在120-150m2区间内、家庭成员数为6人以上、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身份特征为市场主体的职业安全合作治理意愿较低。(2)主体心理因素中的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政治性目标、信任成本、社会信任、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均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事件心理距离、主体间心理距离、层级间心理距离在主体心理因素各个变量和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间的中介效应均显着。(4)环境因素中的政策类型、政策普及、政策识别、国民经济、收入水平、资金投入、渠道多样、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文化氛围、社会舆论、道德规范对主体心理因素与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系统仿真分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多源类信息和耦合强度控制下的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交互学习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影响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多源类信息交互干预下,多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的心理距离迅速缩聚,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迅速增高,且政策环境干预对主体间合作治理的达成最有效。(2)在不同耦合强度情境下,高值高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的心理距离缩聚最快,并能快速促进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的实现;低值高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会出现延迟;高值低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低值低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与达成合作的速度均处于最低水平。(3)基于主体差异性,八类异质性主体在多源类综合因素影响下其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地,在高值高耦合控制器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市场主体、用人单位和医疗机构、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政府和市场主体、政府和医疗机构、市场主体和医疗机构、新闻媒体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互粘合度明显提升,政府和用人单位呈现“一致化”高交互状态;在高-低型低耦合控制器下,政府和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交互呈现明显的劣化态势,市场主体和新闻媒体、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之间交互始终处于“隔阂”状态;在低值高耦合控制器下,劳动者和新闻媒体、劳动者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互粘合度不断增强,劳动者和医疗机构呈现“一致性”高交互状态,劳动者和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呈现高劣化交互态势。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体系,分别从主体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多维心理距离、多主体交互耦合与自身行为等方面提出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126幅,表108个,参考文献298篇。
潘琪[9](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职业病诱发原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同时,我国职业病却保持在一个久居不下的地位中,并且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越来越多。疾病的产生在威胁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为了有效的落实疾病预防工作的同时,辅助医生决策帮助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本文围绕职业病预警模型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即通过模型的建立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疾病致病诱发因素分析研究,本论文从数据集中性别、年龄等40个特征中筛选出最终几个重要特征,并通过重要性大小来表明每个指标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利用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和关联规则来创建模型,剔除重要性程度较低的特征,挖掘出特征与特征之间的联系,找到潜在着的有价值的规律,根据支持度和可信度,分析结果提出决策规则,通过对比已有算法来验证模型分类和挖掘特征的准确性。最后利用这些规则来反馈给相应的医务人员,力争从源头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找到诱发原因,提前把控疾病的发生,进而为我国疾病预测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李怀钰[10](2019)在《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至今,以它自身独特的包容性,已经在各个领域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方法,这对解决社会上困难群体各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尘肺病农民工作为社会困难群体之一,所患尘肺病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经常面临医疗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就业与再就业、维权意识和法律渠道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虽然社会工作在介入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现有的个案、小组与社区等基础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需要拓展新的方法。在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参与服务的社会组织也向社会工作发出求助信号,也需要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因而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工作方法弥补不足,即组织社会工作。以此尘肺病农民工脱困过程中具有社工性质的服务活动及其对社工方法的需要为基础,整理实地调研资料和反思社会工作者服务效能,从H镇尘肺病农民工困境及脱困工作实际状况出发,我们尝试去探索何为组织社会工作,希望能够为该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思路。对整体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理论、方法及计划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所要筹备的研究工作;对H镇尘肺病农民工社会组织及服务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我们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再对H镇农民工尘肺史、维权状况和其它社会组织帮扶情况做了整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了铺垫;对尘肺病农民工组织化困境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我们从实际得到具体遇困的资料分析他们需要得到哪些帮助,以及社工能够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以便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工作能够弥补的不足;我们整理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尘肺病农民工的需要,而且要了解社会组织所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全面思考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解析组织化服务方法,这里我们对文章所有的分析进行整合,发现组织化服务方法是有内容、策略、路径、服务目标、服务层次与服务关系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特定的组织化服务问题进行解决,进而解析到组织社会工作应该有集会、编组、动员、培训和公关传播具体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希望尘肺病农民工回归社会焦点,社会组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并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方法,在此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不足。
二、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几个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几个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事业档案选编(2)(论文提纲范文)
八一二指挥部第四工区编印的《卫生情况简报》(1972年)(1) |
八一二指挥部第四工区(简报)卫生情况简报 |
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 |
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
上海市化学工业局革命委员会《关于上海后方火化工基地建设一座医院的请示报告》 |
《上海市革委会综合计划统计组、上海市革委会、上海警备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在上海小三线炸药基地筹建一所医院的报告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革委会的批复》(1) |
市革委会综合计划统计组 |
关于上海小三线火炸药基地筹建一所医院的请示报告 |
关于上海小三线东至县化工基地建立职工医院请示报告 |
八一二指挥部第四工区编印的《卫生工作简报》(1972年)(1) |
八一二指挥部第四工区卫生工作简报 |
上海后方基地生产组关于转发上海市职防小分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治理“三废”的调查报告》的通知(1) |
关于转发上海市职防小分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治理“三废”的调查报告》的通知 |
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治理“三废”的调查报告 |
一调查的情况 |
(一)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情况 |
(二)体格检查情况 |
(三)工业“三废”的情况 |
1.“三废”的主要来源 |
2.调查的情况 |
二几点体会 |
三存在的问题 |
四几点建议 |
“批四害,肃流毒,努力攀登医学科学高峰”(1)———古田医院在科学技术大会上的交流材料 |
“批四害,肃流毒,努力攀登医学科学高峰”古田医院 |
努力搞好“五·七”生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
努力搞好“五·七”生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上海后方瑞金医院 |
一、领导干部带头种好样板田 |
二、充分发动群众,大家动手搞“五·七” |
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学习总任务,努力作出新贡献(1)———上海后方长江医院驾驶班江锡南在上海后方基地安全生产会议上的发言 |
上海后方瑞金医院关于请求增拨扩建食堂厨房面积的报告(1) |
上海后方瑞金医院关于请求增拨扩建食堂厨房面积的报告 |
上海市前进机械厂关于单人宿舍增设卫生设施的报告(1) |
(2)济南市职业病防治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职业病 |
2.1.2 职业病防治 |
2.1.3 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政府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情况介绍 |
3.1 济南市职业病概况 |
3.2 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部门 |
3.2.1 卫生行政部门 |
3.2.2 社会保障部门 |
3.3 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对象 |
3.3.1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 |
3.3.2 职业病防治机构 |
3.4 政府监管措施 |
3.4.1 准入监管 |
3.4.2 常态化监管 |
3.5 济南市职业病政府监管效果评价 |
第4章 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 卫生部门监管存在漏洞 |
4.1.1 部分企业难以纳入监管范围 |
4.1.2 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监管不足 |
4.2 社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
4.2.1 工伤保险扩面征缴进展缓慢 |
4.2.2 社保监察流于形式化 |
4.3 准入监管效果不理想 |
4.3.1 职业病防治机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
4.3.2 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4.4 监管手段不完善 |
4.4.1 职业病诊断过程监管缺失 |
4.4.2 联合奖惩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职业病防治法》配套措施不完善 |
5.1.1 缺乏部门合作的法律规定 |
5.1.2 行业协会自我监管薄弱 |
5.2 监管部门协调配合不足 |
5.2.1 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 |
5.2.2 社保征缴部门转换不畅 |
5.3 准入监管条件模糊 |
5.3.1 机构准入条件不明确 |
5.3.2 机构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 |
5.4 信息化监管手段不足 |
5.4.1 非现场信息化监管手段缺失 |
5.4.2 缺乏职业病信用等级管理 |
第6章 优化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政府监管的对策 |
6.1 制定济南市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
6.1.1 明确职业病监管部门职责及配合 |
6.1.2 制定职业病防治行业监管办法 |
6.2 强化政府部门协作配合 |
6.2.1 建立职业病信息共享平台 |
6.2.2 配合税务部门落实社保征缴改革 |
6.3 加强准入监管 |
6.3.1 健全准入监管细则 |
6.3.2 加大政府处罚力度 |
6.4 创新监管手段 |
6.4.1 实施线上线下联合监管 |
6.4.2 完善“信用济南”职业病信用等级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济南市2010-2019年职业病发病情况表 |
附录二: 职业病防治监管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管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社会保障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管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五: 职业病防治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六: 访谈记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生理健康检查 |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5)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动态 |
(一)职业生涯相关理论梳理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的职业特点 |
(一)职业风险高 |
(二)专业技能要求高 |
(三)培养投入大、培养周期长 |
(四)作息不规律 |
(五)性别比例失调 |
(六)社会地位高 |
四、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的问题 |
(一)工作强度大 |
(二)工作压力大 |
(三)职业病高发 |
(四)医疗纠纷多 |
(五)职业发展受限 |
(六)舆论导向和职业氛围有待优化 |
(七)薪资缺乏优势 |
五、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减轻外科医师工作负荷 |
(二)缓解外科医师工作压力 |
(三)提高健康意识、积极应对职业病 |
(四)规范诊疗流程和监管、减少医疗纠纷 |
(五)完善职业发展通道 |
(六)优化社会支持度 |
(七)提升薪资待遇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6)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中“职业疾病防护”校本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
1.1.1 校本课程概念 |
1.1.2 校本课程的开发 |
1.2 职业病 |
1.2.1 职业病的概念 |
1.2.2 职业病的危害 |
1.2.3 职业病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1 “职业疾病防护”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2.1 泰勒的目标模式 |
2.2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
2.3 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 |
第3章 高中“职业疾病与防控”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
3.1 情境分析 |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3.1.3 学生情况分析 |
3.2 课程目标的确立 |
3.2.1 课程目标确立的原则 |
3.2.2 确立课程目标 |
3.3 课程内容的构建 |
3.3.1 课程内容构建的原则 |
3.3.2 课程内容 |
3.4 课程实施 |
3.4.1 实施方案 |
3.4.2 案例展示 |
第4章 高中“职业疾病与防控”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 |
4.1 课程评价的设计 |
4.1.1 课程评价的原则 |
4.1.2 课程评价的设计 |
4.2 课程评价的实施 |
4.2.1 课程本身的评价 |
4.2.2 学生学业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课程开发前期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综合评价表 |
附录3:课程评价表 |
附录4:学业水平测试卷 |
附录5:课本教材节选 |
致谢 |
(8)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合作治理相关概念及应用研究 |
2.2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研究 |
2.3 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相关研究 |
2.4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系统性评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基础 |
3.1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权力、行为、责任边界分析 |
3.2 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概念及结构分析 |
3.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交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体系建构 |
4.1 关键研究变量的质性分析 |
4.2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
4.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建构 |
4.4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建构与假设提出 |
4.5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综合模型建构 |
4.6 本章小结 |
5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相关研究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 |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实证分析 |
6.1 不同主体交互现状分析 |
6.2 交互主体心理距离亲疏分析 |
6.3 交互耦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
7.1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7.2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7.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
7.4 心理距离的中介效应分析 |
7.5 环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
7.6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变量关系假设检验 |
7.7 本章小结 |
8 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系统仿真研究 |
8.1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系统仿真模型建构 |
8.2 多源类信息干预机制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 |
8.3 基于耦合强度的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 |
8.4 基于主体差异的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9 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1 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总体思路 |
9.2 基于主体心理因素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3 基于情境因素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4 基于多维心理距离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5 基于多主体交互耦合与自身行为促进助推策略 |
9.6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大数据的职业病诱发原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职业病预警模型的相关方法 |
2.1 疾病存活性预测研究 |
2.1.1 致病影响因素分析 |
2.1.2 基于单一机器学习模型的疾病存活性预测研究 |
2.1.3 基于集成学习模型的疾病存活性预测研究 |
2.2 决策树相关算法介绍 |
2.2.1 决策树算法概述 |
2.2.2 特征选择的标准 |
2.2.3 决策树的剪枝和生成 |
2.3 其它分类算法的介绍 |
2.3.1 BP神经网络 |
2.3.2 支持向量机 |
2.3.3 k近邻算法 |
2.3.4 随机森林算法 |
2.4 关联规则的基本定义与解释 |
2.4.1 关联规则挖掘的步骤 |
2.4.2 关联规则挖掘的主要分类 |
2.5 经典的关联规则算法 |
2.5.1 Apriori算法介绍 |
2.5.2 FP-Growth算法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诱发原因分析研究的AP-RF模型构建 |
3.1 基于加权投票和参数优化的改进随机森林算法 |
3.1.1 决策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3.1.2 随机森林算法存在问题及改进 |
3.1.3 基于加权投票和参数优化的改进随机森林算法效果分析实验 |
3.2 Apriori算法的改进 |
3.2.1 Apriori算法的优缺点 |
3.2.2 基于频繁项集的改进Apriori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疾病诱发原因分析和模型指标筛选 |
4.1 疾病致病诱发因素分析 |
4.1.1 危害因素的性质 |
4.1.2 职业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
4.1.3 个体差异状况 |
4.2 特征选择 |
4.2.1 特征选择的介绍 |
4.2.2 特征选择的过程 |
4.2.3 特征选择的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P-RF模型在疾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
5.1 对疾病数据集的预处理 |
5.1.1 疾病数据集的描述 |
5.1.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5.1.3 其它分类算法参数的设置 |
5.1.4 设计评估方案的确定 |
5.1.5 实验结果的分析 |
5.2 特征筛选及关联性 |
5.2.1 特征筛选 |
5.2.2 关联规则的对比结果 |
5.2.3 特征关联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劳工问题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尘肺病农民工境遇问题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农民工社会组织问题研究现状 |
1.3.4 国内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二者关系研究现状 |
1.3.5 相关研究及观点的述评 |
1.4 理论支撑 |
1.4.1 社会建构理论 |
1.4.2 组织发展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1.5.1 访谈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6 研究方案计划 |
1.6.1 研究对象 |
1.6.2 总体思路 |
1.6.3 技术路线 |
1.6.4 研究步骤 |
1.7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
1.7.1 方法上的创新 |
1.7.2 嵌入领域的创新 |
第二章 尘肺病农民工及其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组织 |
2.1.2 组织社会工作 |
2.1.3 尘肺病农民工 |
2.1.4 脱困 |
2.1.5 嵌入 |
2.2 H镇农民工尘肺史 |
2.2.1 H镇宏观尘肺史 |
2.2.2 H镇微观尘肺史 |
2.3 H镇尘肺病农民工自组织发展及维权情况 |
2.4 其他社会组织对H镇开展帮扶服务 |
2.4.1 大爱清尘基金分会 |
2.4.2 心境界TA41 学员为H镇尘肺家庭送温暖 |
2.4.3 其他社会组织 |
第三章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与服务困境 |
3.1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困境 |
3.1.1 医疗支出:最迫切需要 |
3.1.2 子女教育支出:维持生命延续希望 |
3.1.3 就业与再就业:打通自我“造血”命脉 |
3.1.4 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开拓外部维权环境 |
3.2 尘肺病农民工服务困境 |
3.2.1 内部阻碍因素 |
3.2.2 外部限制因素 |
3.3 嵌入于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社工服务:需求与供给 |
3.3.1 社工服务的需求 |
3.3.2 社工服务的供给 |
第四章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与难处 |
4.1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 |
4.1.1 特色服务品牌建构与传播 |
4.1.2 社会资源募集与纳入 |
4.1.3 增强社会认可 |
4.2 社会组织服务供给与服务优势 |
4.3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难处 |
4.3.1 组织服务问题 |
4.3.2 组织服务遇困 |
4.3.3 组织自身建设不足 |
4.4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变主体成对象 |
4.5 社工服务供给:服务于社会组织建设 |
4.5.1 建立联系 |
4.5.2 建立组织 |
4.5.3 推动自组织成长 |
4.5.4 社会组织服务完善与强化 |
第五章 组织社会工作疏解 |
5.1 解析组织社会工作内容、路径、策略与服务目标 |
5.1.1 组织社会工作的内容 |
5.1.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路径 |
5.1.3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 |
5.1.4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 |
5.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层次与关系 |
5.2.1 服务层次:农民工—社会组织—社工机构 |
5.2.2 服务关系 |
5.3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
5.3.1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 |
5.3.2 组织社会工作问题的解决路径 |
5.4 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
5.4.1 集会 |
5.4.2 编组 |
5.4.3 动员 |
5.4.4 培训 |
5.4.5 公关传播 |
第六章 讨论和反思 |
6.1 尘肺病农民工群体应该回归社会关注 |
6.2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 |
6.3 组织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方法一种新的视角 |
6.4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几个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事业档案选编(2)[J]. 徐有威,张程程,赵宇清,王清华.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21(01)
- [2]济南市职业病防治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原元. 山东大学, 2021
- [3]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川.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6]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高中“职业疾病防护”校本课程开发[D]. 柳依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姗姗.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9]基于大数据的职业病诱发原因分析研究[D]. 潘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10]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D]. 李怀钰.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