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更让台商感动

长三角更让台商感动

一、长江三角洲更令台商动容(论文文献综述)

施王欢[1](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词转类名词,即动词不经过任何词形上的变化,而直接用于名词词性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名用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只是集中于个别转类现象的解释上,没有形成一个动词转类名词的语料库来进行系统研究,即观察充分性不足;二是大多数研究缺乏对动转名词在不同体裁中的分布频率方面的描写,即描写充分性不足;三是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角度或理论,缺乏跨学科的、系统的、全面的解释,即解释充分性不足。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交代动词名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阐释研究步骤和框架。第二章:动词名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将动词名用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汉语“名物化”讨论时期、“NP的VP”构式的讨论时期和多角度研究时期,并指出局限性。第三章: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汉语词典(CCD)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来建设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语料库以弥补前人观察充分性的不足。转类词的判断标准和语料的收集整理过程是本章中心。第四章:从动转名词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体裁中的频率分布特征两方面来描述动词转类名词的分布特征以弥补前人描写充分性的不足。第五章:从功能类型学视角出发全面解释动转名词的本质、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弥补前人解释充分性的不足。根据类型学的标记理论,本章提出名词动用实质上是一种标记现象。同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指导,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詹玲[2](2006)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产物,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论依据。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九章和结束语。 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评析了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介绍了本论文的基本思路、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并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述了农民工的基本内涵、历史追溯以及农民工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本章主要有三点:一是论述了本文所使用的农民工概念,并分析比较了与农民工相关的几个概念,以进一步深化对农民工概念的理解;二是论述了农民流动的历史过程以及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指出“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农民工史就承载了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三是分析了农民工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同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使命的战略任务,而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章分析了农民工出现、发展、流动的原因。一是深入分析了农民工出现、发展、流动的历史必然性,着重从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等方面进行论述;二是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流出地、不同文化程度等方面对农民工的流动原因进行微观比较。 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论述了农民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农民工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挑战。第三章重点论述了农民工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农民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第四章从农民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困境以及农民工所伴生的社会问题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农民工问题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了“没有体制的体制”是产生这些不和谐因素的根源。

黄祖显[3](2005)在《论台商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及所有权策略 ——以东莞与昆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表明两岸分隔分治约30年后,台湾于1978年宣布开放民众大陆探亲,让两岸间的藩篱打开,但直接往来仍不被允许。但由于此时台湾岛内企业面临工资高涨、土地价格上升、劳工短缺、新台币大幅升值等因素,让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为求生存,敢冒违法被罚的风险,辗转进入大陆投资,造成大陆为台商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之地。但台湾官方以政治面为基础来制定或修订两岸间的相关法规、以遏止而非辅导台商大陆投资的出发点来规范台商的投资行为,而台商却从个人、个别企业到整个产业链集体迁移至大陆。到底什么原因让政治敏感度极佳的台商,不顾台湾政府的“忠告”,贸然投向“祖国”的怀抱。 本研究在采取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取得相关数据后,以层级程序分析法来探讨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与所有权策略,并分析其选择因素。发觉台商进入因素从取得廉价劳工、低租金的土地与厂房、租税优惠等,到放眼大陆内销市场、质优且价廉的人才以从事当地研发工作等,其中也发觉有特殊因素即盲从跟进及躲避刑责两类;在进入模式以个人、境外外公司不向台湾政府报各,到母公司、境外子公司、个人、报备与不报备交叉混合进入大陆投资;所有权策略方面,从早期台商进入东莞从事加工出口产业而普遍采取简单的三来一补企业型态,进阶到放眼国际市场及大陆内销市场而让此无股权及所有权型态的企业无法满足台商的需求,而纷纷改采独资公司与合营企业型态,其中在禁止外人投资类中台商则以人头户设立个体户及公司亦不在少数。这在台商大陆投资过程中,因投资经验的累积、两地法规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等,都如影随形的影响着台商的进入模式与所有权策略。所以本研究在时间断面上所得结论供台商大陆投资参考,但因台商身分无法完全掌握及投资地分布太广,留给后续研究者一个极大的研究空间。

杜启洪,马仁江[4](2004)在《鲁台经贸传承亲情与友谊》文中指出山东省昌乐县的拉链颇有名气。就在这个县的一个小镇上,诞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品标准最高的拉链生产企业——台资企业中传拉链配件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隐形拉链产品已在20多个国家获专利。在山东,台资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台资企业集聚山东山东正成为台商投资新的热点地区。据了解,目前已有3400多家台资企业在

程箐[5](2004)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本的意义同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有很大的关系。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与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快速地涌入、扩散及风靡,对一个时期的文学风尚和艺术精神,以及作家的文学写作观念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文学的生存根基由此也发生了转移和变化。而文学在受到消费主义文化浸染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要对消费主义文化制导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所表达、有所回应,文学在表达和回应消费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无疑又进一步地刺激了消费主义文化。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消费主义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时,不再仅就文本本身来谈论都市小说,而是将其纳入更为广阔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之中,充分考虑到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以寻绎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繁荣兴旺的成因,勘探其的美学意蕴及文化意义,并藉此阐释和解决女性都市小说现实的状况及问题。 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章:消费主义文化·现代都市·女性都市小说。本章在辨析消费、消费主义文化概念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认为消费主义文化在90年代中国的兴起与现代都市的崛起息息相关。中国90年代勃兴的一批规模巨大、经济繁荣的现代都市具备了建构消费主义文化空间的特征,也正因此,各种各样的消费逐步成为都市大众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乃至自我标榜的首选途径。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同时也对90年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激变当中,由于女性作家对消费社会的敏感以及个人化的想象优势,她们的反应不仅显得更为自然,而且还大有如鱼得水之势,女性都市写作也正是藉此文化语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观。 第二章:消费主义文化的符码——欲望化景观。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不仅追求物质性欲望享受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追逐身体欲望的快感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女作家们以她们特有的敏锐视角,既细致而真切的呈现出了商业化语境中都市人的物质性生存,也展示出了消费时代女性的身体欲望。而且她们在展示欲望化景观的同时,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都市人膨胀欲望的表面暴露上,她们在进行欲望书写时也将笔触插入了都市人的灵魂深处,并程度不一地揭示出了都市人在这个物质时代的精神真相。 第三章:消费社会中的沉沦与突围——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作家们在9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对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生存境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可见,消费时代的到来,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大众传媒的诱导仍然使得一部分女性向旧有的性角色逆转,女性在消费时代依然难以逃遁被物化的宿命。女作家在关注女性现实生存境遇的过程中,没有将她们的沉沦完全归咎于外在环境,而更多地投向了女性自身,这从她们笔下出现的大量的“自物化”女性形象中就可看出。因此,要消除性别歧视,女性自身尤其需要提高警觉。在展现都市女性在消费社会沉沦身影的同时,女作家们也以积极的姿态探求了女性突围之途,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种突围表演最后都没能成功,突围的失败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女性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依照男性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了男性的圈套。 第四章:消费主义文化与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级话语。在消费文化盛行的90年代,“中产阶级”这个词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普通民众的口头。女作家们以她们在现代商业都市浸沐多年的经验以及对时尚的敏锐感觉,不仅对90年代“率先致富”的一批“成功人士”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而且还将笔触延伸至旧上海以及新中国成立时出现的中产阶级,逼真地再现了以往这一阶级奢华优雅的生活场景。不仅如此,一些女作家在参与构造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时,还能突破生活的表象,揭示出当下中产阶级奢华生活的真相,从而暴露出他们的另一张面孔。但她们的都市文本同样也存在着批判上失重的现象。 第五章:消费文化时代与女性都市小说的叙事策略。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受到文坛内外的关注,与女作家们所采取的与读者市场相匹配的叙事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本章对女作家们在90年代都市小说中采用的三种主要叙事策略—纪实叙事、传奇叙事、影像叙事进行了一番分析。在分析的同时也探讨了这三种叙事策略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消费主义文化与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的生产。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90年代文学生存的根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90年代女性都市的生产运作便可窥见一斑。首先从作家身份的变化中便可见出,在中国历史上,作家的主体身份曾经与官员、干部身份紧密相连,但在消费时代,作家的身份却开始变得来历繁杂,身份的认同感也变得可疑,90年代出道的卫慧、棉棉等一批年轻女作家,她们都是社会的边缘人,也正因为处于边缘,所以她们可以堂而皇之的举起消费主义的大旗,来进行文学的事业。其次是出版物的影响。走向市场的出版物越来越注重作品/商品的可供消费的元素,也正因此,女性作为一个消费符码就自然而然地出场了,90年代的出版物

二、长江三角洲更令台商动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三角洲更令台商动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Research Procedure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First Period
    2.2 The Second Period
    2.3 The Third Period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y
3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3.1 About the Tools Used in Data Couection—CCD and CCL
        3.1.1 About the CCD
        3.1.2 About the CCL
    3.2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rbal Nouns Library
        3.2.1 About the Instruction of CCL
        3.2.2 About the Collection and Standards of Deverbal Nouns
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rbal Nouns
    4.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Deverbal Nouns
    4.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Different Genres
        4.2.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wspaper and Magazine
        4.2.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Literature
        4.2.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Drama
        4.2.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Practical Writing
        4.2.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ranslated Works
        4.2.6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elevision and Movie
        4.2.7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twork Literature
        4.2.8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Historical Biography
        4.2.9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Spoken Chinese
5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Study of Deverbal Nouns
    5.1 Typology and SFL
    5.2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and Deverbal Nouns
        5.2.1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5.2.2 Deverbal Nouns of Markedness Theory
    5.3 Context Theory of SFL and Deverbal Nouns
        5.3.1 Context Theory of SFL
        5.3.2 Deverbal Nouns of Context Theory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6.2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Nine Genres
Appendix 2 The Information of Deverbal Nouns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农民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农民工的内涵
        一、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二、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农民流动的历史回顾以及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流动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就业人口的流动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民工问题的关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使命的战略任务
        二、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章 农民工出现、发展、流动的原因
    第一节 农民工出现、发展、流动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三、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第二节 不同类型农民工流动原因的徽观比较
        一、不同性别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二、不同年龄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三、不同流出地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第三章 农民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农民工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降低了工业化成本,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支持作用
    第二节 农民工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作用
        一、农民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
        二、农民工促进了我国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节 农民工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一、农民工促进了农村落后文化的消除
        二、农民工推动了城市先进文化的传播
        三、农民工推进了先进农民工群体文化的培育
    第四节 农民工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作用
        一、农民工在整体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农民工促进了社会公正
第四章 农民工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挑战
    第一节 农民工问题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困境
        二、农民工所伴生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 没有体制的体制:不和谐因素产生的根源
        一、城乡二元结构: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基础
        二、没有体制的体制
第五章 农民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身份界定和认同问题
    第一节 身份界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社会阶层及其身份界定问题
        二、社会阶层和身份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节 农民工的身份界定和认同困难
        一、我国农民身份的内涵和功能
        二、农民工身份界定的困难
        三、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危机
    第三节 农民工总体上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
        一、工人阶级的内涵变化
        二、农民工总体上应属于工人阶级
        三、农民工作为新式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
第六章 农民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问题
    第一节 社会流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和趋势
        二、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流动的机制分析
    第二节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了垂直流动的机会
        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不合理性
第七章 农民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和管理问题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功能
        一、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健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农民工的党团组织
        一、农民工党团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农民工党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节 农民工的其他社会组织
        一、农民工的工会组织
        二、农民工的妇联组织
        三、农民工的非正规组织
        四、不同程度存在的农民工非法组织
    第四节 农民工的管理问题
        一、农民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二、创新农民工管理体制的主要困境
第八章 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问题
    第一节 农民工的政策问题
        一、党和国家有关农民工政策的演变
        二、以往农民工政策的利弊得失
    第二节 农民工的法律问题
        一、农民工法律的现状
        二、农民工法律的缺陷
第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农民工的发展趋势和对策问题
    第一节 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一、农民工问题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中的有利条件
        三、农民工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节 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
        三、完善农民工的政策体系
        四、健全农民工的法律法规
        五、培育农民工的社会组织
        六、创新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体制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论台商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及所有权策略 ——以东莞与昆山地区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探讨与回顾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进入模式的文献回顾 第三节
    所有权策略的文献回顾 第三章
    进入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
    进入模式的分类 第二节
    台商大陆投资进入模式的抉择与动机 第三节
    投资地点的选择 第四节
    台商大陆投资进入模式 第五节
    资金进入型态及方式 第四章
    所有权策略的选择 第一节
    跨国企业所有权策略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大陆台商投资的所有权策略选择因素 第三节
    台商大陆投资所有权策略型态与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问卷 附录二、访查统计资料 附录三、2000-2004大陆城市台商推荐排名摘要表 后记

(5)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消费主义文化·现代都市·女性都市小说
    一、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
    二、 消费主义文化与现代都市
    三、 消费主义文化与女性都市小说
第二章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码——欲望化景观
    一、 物质欲望的张扬
    二、 身体欲望的狂舞
    三、 狂欢过后的虚无
第三章 消费社会中的沉沦与突——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 消费时代:被物化的宿命
    二、 现代女性的自我迷失
    三、 性别的突围
第四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级话语
    一、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描摹
    二、 怀旧:中产阶级文化构造的一种需求
    三、 当下中产阶级的另一张面孔
第五章 消费文化时代与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 纪实叙事
    二、 传奇叙事
    三、 影像叙事
第六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的生产
    一、 作家身份的变化
    二、 出版物的影响
    三、 文本的命运
结语 消费文化时代女性都市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长江三角洲更令台商动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D]. 施王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 詹玲.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 [3]论台商大陆投资的进入模式及所有权策略 ——以东莞与昆山地区为研究对象[D]. 黄祖显. 暨南大学, 2005(01)
  • [4]鲁台经贸传承亲情与友谊[J]. 杜启洪,马仁江. 走向世界, 2004(06)
  • [5]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 程箐.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长三角更让台商感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