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世纪的LCD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杰[1](2021)在《附生辅助调控共轭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光电共轭聚合物通常会表现出金属或者小分子半导体的优异光电特性,可以满足从电子器件到集成电路的应用,同时其还伴有低成本的溶液加工性以及可制备柔性器件等优势,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圈和工业圈对光电共轭聚合物的重点关注。然而,共轭聚合物的光电性能却由于聚合物杂乱复杂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链的无序排列等因素影响,其器件性能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率,因此对共轭聚合物薄膜的多层次结构调控以改善材料的光电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以高取向聚乙烯(PE)薄膜作为基底,利用表面诱导附生结晶的方法,先从经典且结构相对简单的聚芴类材料入手,然后进一步扩展到相对新颖且结构复杂的给体-受体共轭共聚物,使得这一系列共轭聚合物均获得了大面积高取向的结构特性,从而得到一系列高效的光电性能,最后将此方法从单一聚合物的结构调控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共混体系,为制备高效有机光伏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各章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章主要从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出发,指出共轭聚合物近年来在物联网和柔性可折叠电子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制备具有大面积取向结构的薄膜对于降低能垒和增加电荷传输等其他光电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结合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调控共轭聚合物晶体结构和分子链排列的多种方法,尤其是附生结晶对聚合物结构调控的特点和优势,最后结合以上背景介绍,于本章结尾处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设计思路和内容。2、第二章介绍了聚9,9-二辛基芴(PFO)分子链取向和晶体结构的多层次调控及其低阈值激光器件。首先通过熔体拉伸的方法获得高取向的PE超薄膜,利用取向的PE薄膜作为表面诱导的基底,并且通过简单的温度控制,便可获得不同取向度和不同晶型的PFO薄膜,其中不同的晶型对应了不同的分子链堆叠方式。在荧光光谱等光物理测试中,发现β晶含量更高的高取向样品具有相对更加优异的性能。最后我们对取向薄膜的激光性能进行了探究,随着β晶型含量和分子链的取向度增加,激光的阈值降低显着,当取向PFO薄膜的厚度只有65 nm时,其便可以显示出高偏振的放大自发辐射现象,而且具有低激发阈值(7.1 μJ/cm2)和窄半峰宽(FWHM,2.2 nm)的特性。这也为高效共轭聚合物激光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3、第三章介绍了聚萘酰亚胺和噻吩的交替共聚物P(NDI20D-T2)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荷传输和热电性能研究。首先讨论了相对新颖的具有给体-受体结构的n型共轭共聚物P(NDI20D-T2)在高取向PE基底上的附生结晶行为,P(NDI20D-T2)因为附生关系仅会得到Form Ⅰ晶型,且分子链以face-on的方式堆叠排列。性能测试表明取向聚合物的电子迁移率有了显着提升,其中沿分子链方向的迁移率达到3.31 ×10-2 cm2 V-1 s-1,且在掺杂n型掺杂剂后,在平行方向的电导率呈指数级显着提升,最后沿分子链方向的热电功率因子较无取向的薄膜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最高的功率因子约为2.12×10-3 μW m-1K-2,该研究为探究高功率因子的n型热电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4、第四章介绍了环戊二噻吩与苯并噻二唑交替共聚物(PCPDTBT)的分子链取向,分子链堆叠方式和晶体结构的多层次调控及其电荷传输和光响应性能研究。我们首先研究了一种具有窄带隙的给体-受体结构的p型共轭共聚物PCPDTBT在高取向PE基底上的附生结晶行为。为提高取向薄膜的结晶度和取向度,我们研究了氯苯(CB)蒸气退火和1,8-二碘辛烷(DIO)对PCPDTBT晶体结构和取向的影响。通过CB蒸气退火和添加DIO分别可以得到dimer和π-stacked晶体。此外,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对应了不同的分子链堆叠方式。取向结构往往导致具有各向异性的电荷传输和光响应性,在经DIO处理的取向薄膜中,沿分子链方向的获得了 2.1×10-2 cm2 V-1 s-1的最大平均载流子迁移率和最大的光响应度(R=102)。本章从凝聚态结构调控的角度出发,为制备高效光响应器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5、第五章介绍了表面诱导附生取向结晶对共混物的结构调控。首先采用两种通用聚合物材料聚己内酯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分别模拟太阳能本体异质结的p型和n型材料,并以此共混体系作为理论模型,深入研究共混物在高取向PE基底上的多角度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对共混物的精准结构调控有四大优势:(1)调控晶体内分子链的排列方向(2)调控共混体系中多晶聚合物的晶型(3)调控结晶相的相区尺寸(4)获得垂直交替纳米相分离结构。随后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n型和p型的共轭聚合物共混在取向PE基底上外延生长,同样不仅获得了取向的分子链和片晶,也均获得了 face-on的堆叠方式。本章通过对共混物模型的附生结晶研究为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结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张欢[2](2016)在《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尝试探讨投影艺术与舞台戏剧相结合所带给传统舞台戏剧的积极影响,由第二章开始,从舞台戏剧艺术和投影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概述。首先归纳戏剧的范畴,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戏剧从精神内核到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尝试,寻求当前舞台戏剧的发展方向,探讨新兴舞台技术同舞台戏剧本艺术身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新的艺术发展方向。其次对投影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比较不同类型的投影设备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应用的场合。第三章归纳总结了梳理了投影艺术的门类。以及运用在不同场合中所达到的效果。第一部分主要就近年来投影艺术的兴起与流行,依据不同的投影类型分类列举案例,分析不同的投影艺术类型以及其不同的运用场合中,投影自身同投影对象相互作用下,所能达到的多种感官效果的增强。第二部分中引入舞台戏剧,分析不同的戏剧门类具体运用投影艺术的案例,分析投影艺术对于不同类型的舞台戏剧美术之中。所能起到的辅助增强效果。第四章以投影艺术自身的特点,门类,以及运用于舞台戏剧的具体案例为基础,从理论层面,将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根据介入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灯光投影内容对于舞台美术的视觉效果的增强。投影单纯以影像的形式在舞台中发挥作用。第二层次:投影内容同演员表演建立联系,二者产生互动,进而一定程度上改变戏剧表演的方式。第三层次:凭借投影艺术的互动性,作为表演者与观众间的媒介,增强观演互动性,形成新的观演关系。第五章从实践应用出发,首先从剧场的角度,舞台的角度,戏剧的门类三个方面对各自的特征或参数进行梳理,从而归纳舞台戏剧不同的演出环境,以及表演类型对于投影艺术的介入所产生的影响。其次基于投影艺术介入戏剧程度的不同,结合案例对三个层次中灯光投影的设计的不同侧重点及方法进行探讨。同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设计流程框架。第六章着重探讨当前投影艺术运用于舞台时产生的常见问题。归纳问题类型,并尝试提出应对的方法。以求可以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如何在恰当运用数字投影艺术提升舞台戏剧的表现力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新型投影技术在国内外许多展示,演出活动的中的成功运用,和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尝试,都为这一技术在戏剧舞台中的运用提供了可以借鉴学习的范例。并且近年来许多国内的先锋艺术家已经开始尝试在戏剧舞台中加入诸如全息投影,投影与舞台置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针对这一课题不仅涉及到对于不同的投影技术的研究,还需要对戏剧理论,及舞台美术的表现方法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对舞台戏剧艺术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知。通过对新型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门类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为传统的舞台戏剧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也能凭借新型灯光技术带来强有力的舞台戏剧表现效果吸引更加多样的观众群体。新媒体手段带来的欣赏方式的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可见的潮流,投影艺术的渗透已经成为了舞台戏剧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凭借多媒体灯光影像艺术自身极强的可塑性,其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方式是极其自由的,并不会限制和消解传统的独特性。将灯光投影视作舞台工具恰当的运用,更可以凸显传统艺术的特质。
郭小强[3](2015)在《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成为世界新兴市场力量的直接推动力,成为世界经济体中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在这波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项目投资来讲,企业应放眼世界,以全球化的思维考虑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安全性和风险性,保证项目在合理可控的风险下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本论文以激光显示基地项目为样本,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相关理论结合财务理论,从企业投资者的角度对项目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对项目产品、市场情况进行了竞争分析和预测;对项目进行了相关财务评价,测算了有关项目投资回收期、收益率等指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证明项目投资的合理性。
刘伦[4](2013)在《A供热公司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作为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化发展水品的重要标志。从过去的节能环保要求,到今天的低碳生活,都对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A供热公司作为区域内唯一的一家国有独资供热公司,其既承担着上级主管单位的绩效考核,同时还要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面对建设美丽城市、满足招商需要、保障居民企业供热安全、节约社会资源、改善环境,尤其涉及民生、社会稳定等多项要求,A供热公司要保证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经营策略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动而调整。管理也必须根据企业体质和不同的阶段要求,随时调整不同的管理模式以满足。变化是永恒的,在世界大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处于适者生存的染缸之中,只能以变应变,随时调整服务于经营战略的经营策略是经营管理的真谛。本文通过对A供热公司经营现状的具体分析,清晰而明确的提出A供热公司目前经营中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市场竞争无序、供热管网铺设缺乏统筹规划,供热管网延伸较长,从而导致热能损耗较大,照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其次,供热行业营业收入点单一,且收费难的问题;再次,就是A供热公司员工层次较低,缺少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本文对A供热公司的整体经营环境也做了系统的分析,从公司的宏观经营环境到产业环境,再到产业竞争结构,最后再到A供热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上,均做了详细和充分的分析。同时本文运用SWOT理论对A供热公司做了优势、弱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从而大胆提出从A供热公司分立出热源公司和热力输送公司,搭建新的集团公司框架。在集团化管理下,热源、热力输送两家公司专业化运营,打造两个独立的板块,短期内使热源公司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创造融资或重组的空间;以热力输送公司作为整合区域内其他热网资源的平台,以此实现整个区域内热网的合理布局和集约运行。为保障以上经营策略的执行,本文一并提出了相关的融资途径及方案,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对企业同时做了深入和客观的调研,并与A供热公司部分领导、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做了认真的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因此本文对A供热公司的经营决策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李娅玲[5](2009)在《CRT彩电供应链节点企业战略柔性设计与评价》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连接成为相互依存、共同运行的整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正进行着由技术导向——顾客导向——时间导向的演变。CRT彩电行业也同样进行着这个过程的演变,CRT彩电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正被迫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并且消费者的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还有彩电显示技术的不断更新,产品研发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链中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来不及应对这么多的突变事件。彩电市场和彩电技术的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对市场和技术剧变的响应显得越来越迟缓和被动。本文分析了传统企业战略柔性和供应链柔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两者进行结合,探讨了供应链环境下链中各节点企业的战略柔性设计与评价的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CRT彩电供应链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考虑CRT彩电供应链环境的条件下,将各节点企业的战略柔性系统细分为市场柔性子系统、物流柔性子系统、信息柔性子系统、研发柔性子系统、资源柔性子系统、制造柔性子系统、决策柔性子系统、组织柔性子系统等八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柔性体系设计;最后结合现有研究中对企业战略柔性评价的原则,分析了CRT彩电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战略柔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对设计的CRT彩电供应链节点企业柔性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指导彩电行业,以及其它类似技术革新迅速的企业的柔性设计。
孙吉勇[6](2008)在《MEMS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及投影显示系统的光学分析和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促进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有效手段。面对着MEMS这一迅速发展的崭新领域,开展面向显示的MEMS光调制器的研究,进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MEMS光调制器,对提升我国的显示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对促进我国MEMS技术,特别是光MEMS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论文作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分析了MEMS光调制器的发展现状和结合自身研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显示的光栅平动式光调制器阵列。课题组的张洁博士在她的论文里重点分析了单个光栅光调制器的光学特性,对单个光栅光调制器的结构进参数行了设计和优化。课题组的张智海博士在他的论文里从工艺的角度讨论了光栅光调制器在设计、加工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对器件的部分机电特性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二维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衍射和成像特性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设计了基于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显示光学系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EMS技术加工得到的器件组建了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显示光学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光学和机电特性实验,得到了明暗调制的投影显示图像,验证了光栅光调制器用于投影显示的可行性。分析了光栅光调制器二氧化硅绝缘层的充电电荷对调制器性能的影响,从理论上和实验上首次同时得到了调制器的可动光栅随介质层电荷充放电过程的变化趋势,加深了人们对MEMS器件失效机理的认识,完善了MEMS的失效分析理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标量衍射理论对光栅光调制器的理论光学模型进行了优化,讨论了上层光栅与下反射镜的不同结构组合对调制器衍射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当上层可动光栅的栅条与下反射镜在光栅周期方向呈对称分布,且栅条的总面积和下反射镜的有效面积相等的时候,调制器的衍射特性最佳。2)系统的分析了二维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衍射光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调制器阵列的衍射图样分布和单个调制器的衍射图样分布类似,但是和单个器件的衍射图样分布不同的是,阵列器件的衍射图样包含了更多的反映调制器像素之间空间信息的次级衍射图样,二维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衍射光强分布是单个光栅光调制器衍射光的相干叠加。3)依据信号与系统理论,提出用数字信号变换的方法研究二维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衍射和成像特性。利用该方法对二维调制器的光学信息处理和调制器的成像特性进行了分析,为器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对于光栅光调制器,如果用±1级衍射光投影成像,像面上像素光强的分布为余弦的平方分布,像面出现明暗相间的变化,明暗变化的周期是调制器光栅常数的一半;调制器周围的支撑部分会在像面上留下空隙,降低了调制器的填充率。当用零级衍射光成像的时候,调制器在像面的投影像是一个均匀的光场;调制器周围支撑部分会成像在像面上,降低调制器的对比度。4)利用部分相干光的互强度传播理论,分析了扩展光源照明情况下光栅光调制器的衍射特性,并通过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在扩展光源照明的情况下,调制器的衍射图样是点光源照明时的衍射图样与扩展光源空间光强分布的卷积,卷积的结果使衍射级次展宽,并有可能发生重叠。利用会聚透镜可以将重叠的衍射级次分开。5)依据光栅光调制器的光学调制特性,分析了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光学系统成像原理;根据光栅光调制器光学信息处理的特点,对基于4F系统的投影光学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了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显示光学系统。分析了光栅光调制器的彩色显示方案。讨论了光栅光调制器在LED照明条件下的衍射特性。6)利用基于MEMS技术加工得到的光栅光调制器,分别进行了调制器在激光照明和LED照明条件下的衍射实验,得到了调制器的衍射图样,验证了光栅光调制器衍射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用一个静态的MEMS光栅光调制器,组建了基于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显示光学系统,在屏幕上得到投影图像,验证了投影光学系统的可行性。利用投影显示的光学实验装置和相应的光栅光调制器驱动电路在投影像面上得到了调制器明暗调制的像,验证了光栅光调制器用于投影显示的可行性。利用三色激光的合成得到了静态光栅光调制器的彩色投影显示图像。7)搭建了光栅光调制器的动态响应特性测试装置,并进行了测试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当驱动频率不高于3k Hz时,调制器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该实验装置为光栅光调制器的一系列机电特性测试提供了实验平台和基础。8)分析了光栅光调制器结构中二氧化硅绝缘层的介质层充电对调制器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发现,当驱动电压的信号周期和介质的充放电时间常数相当或大于充放电时间常数的时候,由于介质层充电电荷的影响,光栅在被外加电压下拉之后,会出现缓慢的回跳。当驱动电压的信号周期远小于介质充放电时间常数的时候,在每个周期内,光栅的位移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光栅的位移变化幅度将逐渐变小,并最终导致器件失效。该现象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电容式MEMS器件的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型。根据充电电荷的极性特点,提出通过将驱动电压的极性周期性反向的方法来降低和消除介质层充电电荷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王春锴[7](2008)在《用于TFT-LCD驱动控制系统的电源管理单元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当今平板显示设备用处广泛,小到便携式电子设备,大到平板显示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市场角度而言,近几年平板显示设备的发展迅猛,市场前景一片广阔。其中又以TFT-LCD(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Display)平板显示技术最为常用,市场占有率也最大。现代电子产品对芯片集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引入的多种功能芯片集成一体的设计方法,使得芯片的电源管理单元设计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用于TFT-LCD驱动控制系统芯片的电源管理单元,它需要为整个电路提供各种不同的工作电压和驱动电压。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在详细分析了TFT-LCD驱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之后,给出了一套简单的电源管理方案,并在这一方案基础上对电源管理单元内部的各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电路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电源供给方案的定义和对整个电源管理单元的模块划分。第二,对电源管理单元中的低压线性稳压电路模块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这一部分主要包括高PSR性能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和一种新颖的全集成低压线性稳压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三,对电源管理单元中的升压/反压电荷泵模块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主要包括对升压电荷泵的电路选择和优化,提出了电荷泵稳压反馈结构的设计方案,以及一种新型的高频率稳定性振荡器的设计。第四,对电源管理单元中的轨至轨运算放大器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功耗低、性能好的电路结构。本文采用电路设计理论与仿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所有电路均在GSMC0.18μm(1.8V/5V/18V)高压工艺标准下进行了设计与性能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电路功能的正确性,并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显示了电路优越特性。
李远[8](2007)在《加快发展马尾液晶显示器件产业》文中研究表明马尾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显示器件制造基地,由于显示器件产业对马尾工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马尾显示器件产业发展前景、竞争态势的研究来探讨以显示器件产业作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问题。
钟昌贤[9](2007)在《集成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的TFT-LCD驱动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平板显示器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显示器中的主流产品,在液晶显示面板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也在不断协调进步,其中最为明显的是TFT-LCD控制和驱动IC需求的增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文分析设计了一款集成高性能轨对轨运算放大器的TFT-LCD驱动器。整体芯片采用UMC 0.6μm BCD工艺制程进行设计,主体升压器部分采用峰值电流模式的BOOST变换器进行升压,输入电压范围为1.8V到5.5V,输出升压范围为4.5V到13V。可编程软启动功能抑制了浪涌电流的产生。欠压封锁功能可有效地防止系统出现误操作,同时跳周期模式使系统在轻载下的条件下保持一定输出电压精度。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满摆幅输入输出特性及10MHz的带宽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压摆率高达9.5V/μs,输出电流可达±150mA,适合LCD背板驱动应用。整体驱动器适合于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及LCD监视器的应用,工作温度范围为-40℃到85℃。本文首先阐述了BOOST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轨对轨运放的基本设计方法及常用结构,接着提出整体电路的设计框架,并按照整体电路的功能要求对作者负责完成的子电路进行了设计与仿真,所设计的子电路包括:轨对轨运放、软启动电路、PWM比较器及欠压封锁电路。最后,本文对整体芯片的功能及典型性能参数进行了验证。在本文的结论部分,作者指出该电路在理论研究上的可参考性,同时也指明该电路欲投入量产则还需要做容差分析、版图设计和后仿真等后续工作。本文是电路设计理论和仿真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作者在电路原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HSPICE仿真软件对子电路模块和整体电路进行了功能和性能参数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均达到或优于预定指标,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陈荣[10](2007)在《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了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针对我国信息产业建设的具体情况,从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出发,研究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论文从技术创新的起源、发展及其实践过程入手,研究了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从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政府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及社会资金等方面对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找出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并针对信息产业未来发展需要,根据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官产研学资”相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图,并根据具体的不同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特点,提出了5种技术创新模式。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最后总结全文的工作,对下一步研究中难点、热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二、跨世纪的LCD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世纪的LCD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附生辅助调控共轭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共轭聚合物的种类 |
1.2.1 并苯类 |
1.2.2 聚芴类 |
1.2.3 噻吩类 |
1.2.4 给体-受体聚合物 |
1.3 共轭聚合物结构调控 |
1.3.1 共轭聚合物结构特点 |
1.3.2 共轭聚合物调控方法 |
1.4 附生结晶 |
1.4.1 共轭聚合物在芳香族晶体表面的附生结晶 |
1.4.2 共轭聚合物利用三氯苯的附生结晶 |
1.4.3 共轭聚合物在取向聚合物基底的附生结晶 |
1.5 共轭聚合物的应用 |
1.5.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
1.5.2 有机光伏电池 |
1.5.3 有机热电器件 |
1.5.4 有机激光器 |
1.6 本论文设计思想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聚(9,9-二辛基芴)薄膜的链取向和晶体形态的调控及其低阈值光泵浦激光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样品制备与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FO薄膜的取向结构表征 |
2.3.2 在取向PE基底上的PFO晶体结构和二者附生机理 |
2.3.3 取向PFO薄膜光物理特性测试 |
2.3.4 取向PFO薄膜的有机激光器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NDI2OD-T2)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荷传输和热电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样品制备与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NDI2OD-T2)薄膜的取向结构表征 |
3.3.2 在PE基底上的P(NDI200D-T2)晶体结构和二者附生机理 |
3.3.3 取向P(NDI2OD-T2)薄膜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测试 |
3.3.4 取向P(NDI2OD-T2)薄膜的有机热电器件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PDTBT多层次结构调控及其电荷传输和光响应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样品制备与表征方法 |
4.3 实验结论 |
4.3.1 PCPDTBT在高取向PE基底上的附生结晶行为 |
4.3.2 经氯苯溶剂蒸气处理的PCPDTBT/PE薄膜 |
4.3.3 添加DIO处理的PCPDTBT/PE薄膜 |
4.3.4 取向PCPDTBT薄膜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测试 |
4.3.5 取向PCPDTBT薄膜的有机光响应晶体管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取向PE薄膜的附生结晶对共混物的结构调控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样品制备与表征方法 |
5.3 实验结论 |
5.3.1 取向PE基底上PBA/PCL共混物取向结构表征 |
5.3.2 温度控制PBA/PCL共混物相区尺寸 |
5.3.3 取向PE基底对PBA/PCL共混物晶型影响 |
5.3.4 取向PE基底对PBA/PCL共混物相分离结构的影响 |
5.3.5 取向PE基底对P(NDI20D-T2)/PCPDTBT的共混物结构调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本论文结论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2)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舞台戏剧艺术与灯光投影技术的范畴及发展 |
2.1 舞台戏剧的范畴以及两种发展取向 |
2.1.1 戏剧的范畴与特性 |
2.1.2 当今中国舞台戏剧的发展方向 |
2.2 投影技术的类型与演变 |
2.2.1 投影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
2.2.2 投影设备的比较 |
2.2.3 新型数字灯 |
第三章 投影艺术的运用案例 |
3.1 传统投影艺术的运用场景分析 |
3.1.1 异形投影对于建筑外观形态的装饰及塑造 |
3.1.2 全息投影在文艺舞台中的无中生有 |
3.1.3 互动投影装置在公共空间中建立的隐性交流 |
3.2 投影艺术在多种类型舞台戏剧中的运用 |
3.2.1 舞台戏剧中投影技术的运用 |
3.2.2 传统对称式戏曲舞台的户外实景探索 |
第四章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三个层次 |
4.1 第一层影像画面对于舞台空间的装饰与重塑 |
4.1.1 视频图像对演出背景及空间的装饰 |
4.1.2 异形投影结合剧场环境道具形态的三维重塑 |
4.2 第二层投影内容配合演员表演产生新的演出模式 |
4.2.1 对情绪的直观表现 |
4.2.2 对电影艺术的借鉴 |
4.3 第三层通过投影技术的互动性构建新型观演关系 |
第五章 投影艺术介入于舞台戏剧的的设计应用分析 |
5.1 投影艺术对于不同演出环境的适应 |
5.1.1 剧场环境对投影技术应用的影响 |
5.1.2 舞台多样化对于投影技术的应用需求 |
5.1.3 投影艺术运用于不同舞台戏剧门类的差异比较 |
5.2 基于不同介入层次的应用设计分析 |
5.2.1 舞美规范下的影像内容设计 |
5.2.2 表演与影像的一体化设计 |
5.2.3 全新观演模式下的影像互动功能设计 |
5.3 投影艺术运用于舞台戏剧的一般设计流程 |
第六章 投影艺术运用于舞台戏剧面临的问题 |
6.1 面临的问题 |
6.1.1 多媒体设备对多样化舞台环境的适应 |
6.1.2 表演过程中多媒体效果的控制 |
6.1.3 投影设备的应用成本 |
6.2 应对方法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2 经济效益评价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分析 |
3.1 项目概论 |
3.2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
3.3 项目技术特点和优势 |
3.3.1 激光显示特点 |
3.3.2 激光显示产品技术优势 |
3.4 项目所在地基本情况 |
3.5 潜在风险 |
第四章 项目市场分析 |
4.1 激光显示产业状况 |
4.2 显示产品概述 |
4.3 激光显示产品市场预测 |
4.3.1 激光显示技术应用于现有显示产品的光源市场分析 |
4.3.2 激光显示未来市场规模分析预测 |
4.4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
第五章 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
5.1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2 项目效益估算 |
5.3 项目生产成本测算 |
5.3.1 计算说明 |
5.3.2 生产成本 |
5.4 税金计算 |
5.5 财务指标分析 |
5.5.1 盈利能力分析 |
5.5.2 偿债能力分析 |
5.5.3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5.5.4 不确定性分析 |
5.5.5 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项目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A供热公司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供热情况概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A 供热公司经营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2.1 A 供热公司简介 |
2.2 A 供热公司行业发展现状 |
2.3 A 供暖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
2.4 A 供热公司经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A 供热公司经营环境 |
3.1 A 供热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 A 供热公司产业环境和竞争结构分析 |
3.3 A 供热公司 SWOT 分析 |
第4章 A 供暖公司经营策略的制定和保障措施 |
4.1 A 供热公司经营策略的提出 |
4.2 A 供暖公司经营策略的资金保障 |
4.3 A 供热公司经营策略的人事和技术保障 |
4.4 A 供暖公司经营策略的管理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CRT彩电供应链节点企业战略柔性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二章 供应链柔性及企业战略柔性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柔性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对供应链柔性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对供应链柔性的相关研究 |
2.2 企业战略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对企业战略柔性理论的研究 |
2.2.2 国内对企业战略柔性理论的研究 |
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环境的CRT 彩电企业柔性设计 |
3.1 CRT 彩电供应链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1 CRT 彩电供应链的特征 |
3.1.2 CRT 彩电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
3.2 CRT 彩电企业战略柔性设计 |
3.2.1 供应链柔性与企业战略柔性的关系 |
3.2.2 CRT 彩电供应链柔性分析 |
3.2.3 CRT 彩电企业战略柔性设计 |
3.2.3.1 CRT 彩电企业特点分析 |
3.2.3.2 CRT 彩电企业柔性系统设计 |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环境的CRT 彩电企业柔性评价 |
4.1 企业柔性评价的原则 |
4.2 CRT 彩电企业战略柔性评价体系设计 |
4.2.1 柔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柔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1 柔性的度量模式 |
4.2.2.2 柔性的量化体系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MEMS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及投影显示系统的光学分析和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基于MEMS 的显示技术 |
1.1.1 MEMS 技术 |
1.1.2 显示技术的发展 |
1.1.3 基于光MEMS 显示技术的发展 |
1.2 基于MEMS 的光调制器 |
1.2.1 反射式光调制器 |
1.2.2 透射式光调制器 |
1.2.3 衍射式光调制器 |
1.2.4 干涉式光调制器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小结 |
2 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光学特性分析 |
2.1 光栅光调制器衍射特性分析 |
2.1.1 位相光栅的衍射 |
2.1.2 光栅光调制器的结构优化设计 |
2.1.3 光栅光调制器的结构 |
2.1.4 光栅光调制器的衍射 |
2.2 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衍射特性 |
2.3 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光学信息处理 |
2.4 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像面特性分析 |
2.4.1 单个光栅光调制器的成像分析初步 |
2.4.2 基于Matlab 的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光学特性分析 |
2.4.3 光栅光调制器阵列的成像特性 |
2.5 光栅光调制器对比度与衍射级次选取的关系 |
2.6 光源尺寸对光栅光调制器阵列衍射特性的影响 |
2.7 小结 |
3 光栅光调制器投影光学系统设计 |
3.1 投影显示光学系统 |
3.2 基于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光学系统 |
3.3 基于扩展光源的光学投影系统分析 |
3.4 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透镜 |
3.5 光栅光调制器的彩色显示方案 |
3.5.1 单片式光栅光调制器的彩色显示 |
3.5.2 三片式光栅光调制器的彩色显示 |
3.5.3 激光光源的分析 |
3.6 LED 照明的光栅光调制器衍射特性分析 |
3.7 小结 |
4 光栅光调制器的特性测试与实验 |
4.1 光栅光调制器的制作工艺 |
4.1.1 MEMS 加工工艺 |
4.1.2 光栅光调制器的加工工艺流程 |
4.2 光栅光调制器的衍射实验 |
4.2.1 光栅光调制器的激光衍射 |
4.2.2 LED 照明条件下的光栅光调制器衍射 |
4.3 静态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成像实验 |
4.4 光栅光调制器的投影显示实验 |
4.5 光栅光调制器的彩色显示 |
4.6 光栅光调制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
4.7 小结 |
5 介质层充电对光栅光调制器的影响 |
5.1 光栅光调制器介质层充电的理论分析 |
5.2 光栅光调制器介质充电的实验 |
5.3 消除光栅光调制器介质层充电影响的分析 |
5.4 介质层充电的进一步讨论 |
5.5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7)用于TFT-LCD驱动控制系统的电源管理单元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LCD产业的发展与前景 |
1.1.1 LCD产业的历史发展 |
1.1.2 TFT-LCD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
1.2 TFT-LCD电源管理方案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TFT-LCD电源管理芯片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
第二章 TFT-LCD的驱动原理与电源管理单元的整体设计 |
2.1 TFT-LCD工作原理简介 |
2.2 TFT-LCD驱动原理 |
2.2.1 TFT-LCD的驱动原理 |
2.2.2 TFT-LCD驱动芯片的架构 |
2.2.3 TFT-LCD的三阶驱动原理 |
2.3 TFT-LCD电源管理单元的整体结构设计 |
2.3.1 TFT-LCD工作电压的设计 |
2.3.2 电源管理单元的整体设计 |
2.3.3 电源管理电路的设计考虑 |
第三章 低压线性稳压电路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3.1 带隙基准源的原理与设计 |
3.1.1 带隙基准源的原理 |
3.1.2 带隙基准元的设计 |
3.1.3 带隙基准源的研究与改进 |
3.2 LDO线性稳压电路原理概述 |
3.2.1 LDO线性稳压器电路结构与原理 |
3.2.2 LDO线性稳压器的主要设计参数 |
3.2.3 LDO线性稳压器的主要设计参数 |
3.3 LDO线性稳压器的设计与研究 |
3.3.1 误差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
3.3.2 LDO线性稳压器的稳定性设计 |
3.3.3 LDO线形稳压器的可集成研究与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荷泵电路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4.1 电荷泵的原理与设计 |
4.1.1 电荷泵的基本原理和选择 |
4.1.2 交叉耦合电荷泵原理 |
4.1.3 6管交叉耦合电荷泵的改进与升压电路设计 |
4.1.4 反压电荷泵电路 |
4.2 环形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 |
4.2.1 环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
4.2.2 改进环形振荡器性能的方法 |
4.2.3 高性能RC振荡器的设计 |
4.2.4 两相不交叠时钟的产生电路 |
4.3 电路仿真结果与电荷泵稳压控制结构的研究设计 |
4.3.1 振荡器电路的仿真结果 |
4.3.2 电荷泵的稳压反馈结构研究与设计 |
4.3.3 电荷泵电路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轨至轨运算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 |
5.1 轨至轨运算放大器的设计原理 |
5.2 工作在亚阈值区的Rail to Rail输入输出放大器的设计 |
5.3 电路的仿真结果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加快发展马尾液晶显示器件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液晶显示器件产业竞争态势 |
1.主要国家的竞争策略分析 |
2.境外厂商在大陆的竞争态势分析 |
二、中国大陆TFT-LCD产业化状态 |
三、马尾开发区发展液晶显示器件产业的对策建议 |
1.明确TFT-LCD作为显示器件核心竞争力 |
2.构筑福州光电研发基地和技术支持系统 |
3.加大对外资利用的力度 |
4.整合福建省的显示器行业,构筑海西大产业链 |
(9)集成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的TFT-LCD驱动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TFT-LCD 的发展、前景及现状分析 |
1.1.1 TFT-LCD 产业国际发展状况 |
1.1.2 TFT-LCD 产业国内前景及现状分析 |
1.2 TFT-LCD 面板的驱动原理 |
1.2.1 单元象素及整体面板的等效结构分析 |
1.2.2 面板的极性变换及Common 电极驱动方法 |
1.3 各类DC-DC 升压变换器的特性及选择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整体电路结构的设计 |
2.1 BOOST 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
2.2 整体驱动器的结构框图 |
2.2.1 芯片引脚说明及模块功能简介 |
2.2.2 升压变换器的结构设计 |
2.3 轨对轨运放的设计原理 |
2.3.1 运放设计技术发展趋势 |
2.3.2 轨对轨运放设计方法 |
第三章 子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
3.1 高性能轨对轨运算放大器 |
3.1.1 电路原理分析 |
3.1.2 仿真结果及结果分析 |
3.2 软启动电路 |
3.2.1 电路原理分析 |
3.2.2 仿真结果及结果分析 |
3.3 PWM 比较器 |
3.3.1 电路原理分析 |
3.3.2 仿真结果及结果分析 |
3.4 欠压封锁电路 |
3.4.1 电路原理分析 |
3.4.2 仿真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整体电路仿真 |
4.1 系统功能验证 |
4.1.1 软启动功能 |
4.1.2 轻负载跳周期功能 |
4.1.3 系统欠压封锁功能 |
4.2 典型性能及参数的仿真与分析 |
4.2.1 运放轨对轨特性 |
4.2.2 运放负载瞬态响应 |
4.2.3 升压器效率与负载电流的关系 |
4.2.4 升压器输出电压与负载电流的关系 |
4.3 整体电路仿真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分析 |
1.2.2 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组织与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进程与面临的新形势 |
2.1.1 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进程 |
2.1.2 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 |
2.2 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没有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2.2.2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 |
2.2.3 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行政部门对技术创新的过度干预,创新体系形式单一 |
2.2.4 没有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 |
第三章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基本架构 |
3.1 体系的组成 |
3.1.1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涵义 |
3.1.2 以提高能力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基础 |
3.2 体系各要素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
3.2.1 政府 |
3.2.2 企业 |
3.2.3 院校 |
3.2.4 科研机构 |
3.2.5 中介服务机构 |
3.2.6 社会资本力量 |
第四章 推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
4.1 建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
4.1.1 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
4.1.2 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的重要手段 |
4.1.3 是提升我国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
4.2 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原则与思路 |
4.2.1 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原则 |
4.2.2 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思路 |
4.3 在关键领域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技术创新体系 |
4.3.1 建设集中攻关型技术创新模式,突破核心技术 |
4.3.2 建设产业联盟型技术创新模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
4.4 尊重市场规律,建设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型技术创新体系 |
4.4.1 建设产研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推动知识信息的扩散 |
4.4.2 建设整合联动型技术创新模式,推动“冠军级”企业做大做强 |
4.4.3 建设产业集群型技术创新模式,扩展创新网络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四、跨世纪的LCD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附生辅助调控共轭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俊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D]. 张欢. 江南大学, 2016(02)
- [3]激光显示核心产业基地项目经济效益分析[D]. 郭小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4]A供热公司经营策略研究[D]. 刘伦. 吉林大学, 2013(04)
- [5]CRT彩电供应链节点企业战略柔性设计与评价[D]. 李娅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MEMS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及投影显示系统的光学分析和实验[D]. 孙吉勇. 重庆大学, 2008(06)
- [7]用于TFT-LCD驱动控制系统的电源管理单元的研究与设计[D]. 王春锴. 复旦大学, 2008(03)
- [8]加快发展马尾液晶显示器件产业[J]. 李远. 发展研究, 2007(11)
- [9]集成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的TFT-LCD驱动器的设计与研究[D]. 钟昌贤.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10]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 陈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