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安全成长全攻略(下)(论文文献综述)
丁谊[1](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初中生规则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初中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加强规则意识培育,为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个人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规则意识较好,但也不断出现违背规则的事例,甚至,不时出现违法犯罪案件。所以,本文尝试以担负德育重任的道德与法治课为出发点,找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三大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况及意义。首先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其次,阐述了规则意识培育的几点意义。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现状,并从道德与法治课的角度出发分析内因。不难发现,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规则意识培育内容解读不到位、培育方法依赖理论灌输、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有:规则意识的培育受应试教育的掣肘、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首先,要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次,学校、教师要提高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接着,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教师要灵活选择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最后,要完善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评价机制。
王莉[2](2020)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幼儿成长的起点,幼儿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课堂。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合作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协同共育已成为现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总趋向;同时,在怎样进行幼小衔接、科学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是一个必然策略。由于幼儿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教育也不是单靠一方就能完成的,是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的努力与合作,而进入小学又是幼儿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良好的家园合作能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也能为幼儿一生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双方观念和育儿方式的不一致,幼儿园的教育得不到家长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导致一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的状态,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与成长。因此,需要凝聚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力量,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连续一致的成长环境,这也就更需要科学的家园合作的方法,用有效的合作方法助力幼小衔接。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是如何与家庭进行合作并协调多方力量为幼儿营造和谐一致的衔接环境,本研究选取C市Z园为个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深入整理和分析,从幼儿园视角进行研究,对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方式进行深层了解,以呈现Z园在家园合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做法,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展示个案园的独特之处;最后通过对Z园家园合作方式的总结和特征分析,归纳出促进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更好开展家园合作的相关建议。因此,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小衔接关系到幼儿的整体发展,也是幼儿教育中的热点。以此为背景提出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完成向小学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研究意义。然后对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次对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并列举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提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本研究以个案为主,在该部分中具体阐述了研究方法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效度和伦理。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收集到的资料,并对收集方式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以保证资料呈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三部分是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实践探索。依据家园合作的目的、内容、方式、特色活动这一内在逻辑,通过表格、详细的访谈记录以及图片的形式对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呈现,以更加系统的展示Z园在家园合作中的思想和做法,进而突出该园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是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总体特征。通过以上的展示与分析,本研究从办园思想、家园合作方式、合作内容、教育共同体四个角度总结Z园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总体特征。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依据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及呈现出的特征,从特色活动、资源利用、合作方式、合作效果四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该园获得优质家园合作的原因,并探讨了家园合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幼儿园和教师角度归纳出促进更好家园合作的相关建议,给该幼儿园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希望给其他幼儿园有益的启示。
李青[3](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顾苡[4](2021)在《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G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本位观是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的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需求,尊重儿童的权利,相信儿童的潜能,让儿童不再是成人的附属品,让儿童拥有话语权,并能大胆实践,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育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本位观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而主题墙创设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对幼儿有重大的影响。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大班主题墙创设能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研究者旨在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让大班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主体,重视幼儿对主题墙创设的需求与表达,给予幼儿对主题墙创设的话语权,重视幼儿的参与权、决策权,主张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主体。发挥幼儿在主题墙创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中缺失儿童本位,班级的主题墙创设的主体为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研究旨在解决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中儿童本位观缺失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大班主题墙创设的内容的选择、主题墙创设中幼儿的参与率、主题墙创设中幼儿的参与形式、主题墙创设中幼儿与主题墙互动中的主动性、主题墙创设中家长与幼儿合作中幼儿的参与等维度进行研究,剖析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现状:主题墙创设内容忽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主题墙创设中幼儿的参与率低,主题墙创设中幼儿的参与形式单一,主题墙创设中幼儿与主题墙的互动性弱,主题墙创设中家长与幼儿的合作的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等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从园所、教师、家长方面剖析问题,找出大班主题墙创设的问题的所在及成因,从而针对产生的问题,从构建教研共同体,深化教师的儿童本位观,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强化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增强家长的儿童本位观这几个方面,分别从园所、教师、家长层面给出建议,以期解决主题墙创设中出现的问题。
矫凤涛[5](2020)在《读者中心视角下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研究》文中提出图书众筹出版是指通过互联网筹集资金出版图书,并根据资金给予读者回报的图书出版行为。目前国内关于图书众筹出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众筹出版模式方面,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来探究众筹出版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多散见于期刊,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案例陈旧,没有体现出众筹出版的最新发展;过度重视众筹出版的营销传播作用,忽视了图书出版内容为王的本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从关照读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剖析国内图书众筹出版是如何以读者为中心对传统出版展开创新以及其因关注读者而产生的问题。研究发现,国内图书众筹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变革图书生产流程以及重塑图书营销模式两方面。其中,对于图书生产流程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基于读者需求的选题策划前瞻化、组稿环节去中心化、发行环节前置化以及生产链条延长化四个方面。对于图书营销模式的重塑主要表现为基于粉丝经济的营销渠道精准化、营销方式社群化、营销角色多元化以及营销效果扩大化四个方面。但是,众筹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一味地关注读者的需求,注重营销传播,在实际的图书出版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读者中心视角下,这些问题主要分为过度关注读者需求,未合理保障读者权益两部分。其中,过度关注读者需求主要体现在过度给予读者权利,忽视图书完整性;过度重视营销传播,忽视图书质量;过度依赖粉丝经济,忽视图书文化意义;过度集中众筹资源,缺乏专业众筹出版平台四个方面。未合理保障读者权益主要体现在平台存在推责嫌疑,读者权益易受损害;项目屡现违约行为,读者信任易被伤害;缺乏众筹出版监管,读者权益缺少保护;缺失众筹出版法律,读者难以进行维权四个方面。最后,本文站在读者角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国内图书众筹出版健康长远发展。
李芸[6](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技术的影响,新旧媒介此消彼长,媒介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快速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移动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媒体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都市报融媒体建设是我国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探索具有充满张力的格局意义。研究以信息系统使用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媒介生态理论为依据,使用了定量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动了数据、模型、访谈、问卷等多重工具和手段,探讨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要素,以都市报的融媒体发展的视角回应对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中部力量”建设的思考。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是都市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维系用户、聚集用户的系统性战略,平台层面的粘性、产品层面的粘性、都市报从业者的融媒体素养、用户粘性是其粘性的构成要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反映了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基于价值连接的互动关系,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沟通、对用户需求了解和用户服务,他们为融媒产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协同合作,他们在共生融合之中实现共赢。都市报融媒体以大数据技术驱动,赋能平台价值;平台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力和激发多层次的用户互动参与构建了平台粘性。都市报融媒产品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构建了产品粘性。都市报主体层面的融媒体意识、融媒体能力、融媒体知识、融媒体伦理与道德四个方面构成了都市报融媒主体的融媒体素养,人才的优势及其融媒体素养成为决定都市报融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是用户在使用都市报的多元融媒体传播平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使用行为,建立在用户的采纳开始,经过持续使用到粘性产生的行为演进过程,粘性的强弱反映着都市报和用户关系的强弱。研究以期望确认模型(ECM-ISC)为原型,构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并通过持续使用意向影响粘性。满意度也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感知转换成本、习惯均正向影响粘性。都市报融媒体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都市报融媒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逐步形成依存感,形成粘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以深描我国都市报融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进程中希冀通过技术、产品、服务三个维度上对都市报的特质、功能形成延伸,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感知,进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增强粘性。技术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平台建设方面实现跨媒体、跨业务的融合,解决内容、用户和连接方面的问题;产品方面,发挥都市报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媒介拓展”调整到优质内容生产的本位上来,将优质内容向移动端迁移;服务方面,整合都市报长期积累的资源,以综合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开拓都市报的市场新空间。都市报的融合行进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技术、产品、业态、用户、体制机制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系统协调。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过程中,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提升路径,要在都市报融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基础上,确立优质内容生产本位、优化业务流程,社交化传播、激活用户“价值”,技术驱动、与内容传播融通共享,树立融媒体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在国外报纸提升粘性、建立与用户的新型关系策略中,我国的都市报可以借鉴通过创新团队组建、编辑部重组进行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实现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探索会员制、付费制等模式,与用户关系强连接;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关系,增强粘性;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黄馨[7](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姜帆[8](2020)在《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中物质经济条件及家长的思想观念日益成熟与丰富,可供幼儿园利用的家庭资源也愈来愈多。基于此,本文以鞍山市26所五星级幼儿园为例,探究幼儿园中家庭资源利用情况的相关问题。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为第二部分研究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编制了“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各方面均得到科学合理的支持后开始正式发放。将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人口学变量分析,形成了本研究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得出家庭资源利用的相关结论:1.教师的“教龄、职称、职位”在家庭资源利用的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正比例增长趋势。2.师范类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家庭资源利用效果显着优于学前教育本专业教师。3.公办园家庭资源利用效果明显优于民办园。4.家庭资源利用效果受家长工作性质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从幼儿园管理及教师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给予一线幼儿园教师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王佳[9](2020)在《博物馆教育评估研究 ——以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为例》文中提出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效果的优劣成败,需要评估的考量与评价。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形式,它内容广泛,实现形式多样,有着比学校教育更复杂的情境背景。在评估视域下,应当充分考虑教育活动类型的差异,才能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文以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分析,资料收集,调查回访等方法,通过对山西博物院社会教育活动评估案例的阐释,论证博物馆教育评估类型划分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对博物馆教育评估标准的选择与权重,及评估结果共享及评估链的建立提出设想。第一章首先对博物馆教育评估概念范围做出界定,其次对国内外博物馆教育评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第二章从评估流程,评估内容及类型,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四方面,对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进行阐释。依据博物馆教育活动特点,将博物馆教育评估分为参与式项目,交互式项目,渐进式项目,馆校合作项目,政策型评估等类型,并加以分析说明。就评估标准,构建质评估与量评估并行的教育评估体系,并设立七个一级指标作为教育评估标准参考。针对博物馆馆际之间合作共享的评估情况,本文提出“馆际合作链式评估”的思路,并设立馆际活动“交叉式评估链”、“垂直式评估链”、“集群监督评估链”三条支链条,对于馆际之间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评估过程和数据分享的方式进行分类。第三章以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实践为例,重点选取“金石拓文”、“小小讲解员”、“时光飞船”等七个活动案例,阐述各活动在实施流程、评估方法,评估侧重点上的利弊。对评估实践中成功经验以及评估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博物馆教育评估类型划分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对于人员业务能力,项目执行情况,小组参与度考评等部门运行涉及的内部评估进行研究。第四章首先提出山西博物院教育评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其提出对策和建议。其次对博物馆教育活动评估实操问题提出看法和说明,再次对于实证评价与人文评价的比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于博物馆教育评估中涉及的美学设计、特殊人群评估、评估伦理等方面也提出建议。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幼儿安全成长全攻略(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安全成长全攻略(下)(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概述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 |
一、规则的内涵 |
二、规则意识的内涵 |
三、初中生规则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内涵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意义 |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二、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校风学风 |
四、有助于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已取得的成效 |
一、初中生的规则意识有一定提升 |
二、教师能较为完整传授规则意识的教学内容 |
三、道德与法治课较好发挥规则意识培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规则意识培育内容解读不到位 |
二、规则意识培育方法依赖理论灌输 |
三、规则意识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
四、规则意识培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规则意识培育受应试教育的掣肘 |
二、规则意识培育受重视的程度不足 |
三、规则意识培育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对策 |
第一节 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
一、积极转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 |
二、注重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化过程 |
第二节 提高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 |
一、全面认知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
二、保证课时及实践活动经费的充足 |
第三节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一、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 |
二、注重规则内容的教学设计 |
三、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四节 灵活选择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 |
一、情境教学法 |
二、活动教学法 |
三、案例教学法 |
第五节 完善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评价机制 |
一、丰富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内容 |
二、增加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主体 |
三、优化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我国当前家园合作仍存在不足 |
3.幼小衔接需要家园合作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幼小衔接 |
2.家园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1.幼小衔接相关研究 |
2.家园合作相关研究 |
3.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相关研究 |
4.理论基础 |
(五)研究问题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确立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1.Z园整体概况 |
2.选择Z园的缘由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
1.访谈法 |
2.观察法 |
3.实物分析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效度和伦理 |
1.研究效度 |
2.研究伦理 |
三、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实践探索 |
(一)促进幼儿率性成长——家园合作最终目的 |
(二)无痕过渡,家园共同“助力”率性教育——全面的家园合作内容 |
1.学习适应方面 |
2.生活适应方面 |
3.社会适应方面 |
(三)多种形式协同共建合作平台——家园合作方式的独特运用 |
1.家长会 |
2.分小组家长访谈 |
3.家园联系手册 |
4.家长进课堂 |
5.亲子活动 |
(四)特色活动,给予幼儿率性成长的力量——具有园本特色的家园合作活动 |
1.幼儿园为主导的全园特色活动形式引领方向 |
2.家长参与为主的班级特色活动形式助力率性成长 |
四、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总体特征 |
(一)幼儿园与小学遵循统一的办学理念 |
(二)幼儿园利用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共同目标 |
(三)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活动 |
(四)独特的幼儿园、小学、社区教育共同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利用各种特色活动,实现家园协同共育 |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率性成长 |
3.多样合作方式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
4.活动效果显着,赢得家长认可 |
(二)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相关建议 |
1.优化办园理念 |
2.建立共同目标 |
3.创新合作方式 |
4.民主开放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三)具体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四、核心概念 |
(一)现代性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G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
(二)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儿童本位缺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儿童本位观 |
(二)班级环境创设 |
(三)主题墙创设 |
(四)儿童本位主题墙创设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儿童本位观的研究 |
(二)关于主题墙创设的研究 |
1.关于主题墙环境创设应坚持的原则的研究 |
2.关于主题墙环境创设色彩的研究 |
3.关于主题墙环境与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启示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
七、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1.观察对象 |
2.访谈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三)研究工具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及问题 |
一、主题墙创设内容忽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
二、主题墙创设中幼儿的参与率低 |
三、主题墙创设中幼儿的参与形式单一 |
四、主题墙创设中幼儿与主题墙的互动性弱 |
五、主题墙创设中家长与幼儿的合作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 |
第二章 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园所教研引领缺失,忽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
二、教师儿童本位观缺失,忽略幼儿的参与率 |
三、教师主导性过强,掌控幼儿的参与形式 |
四、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价,忽视幼儿与主题墙的互动 |
五、家长缺乏儿童本位观,忽略在主题墙中与幼儿的合作 |
第三章 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建议 |
一、构建教研共同体,重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
二、深化儿童本位观,注重幼儿的参与率 |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形式多样 |
四、强化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推动幼儿与主题墙的有效互动 |
五、增强家长的儿童本位观,强化幼儿的主体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大班幼儿主题墙创设观察表 |
附录 (二) 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三) 园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读者中心视角下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出版成本高,盈利空间低 |
1.1.2 读者需求多元化,小众图书崛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众筹出版的概念 |
1.5.1 众筹 |
1.5.2 众筹出版 |
1.5.3 与众筹出版相关的概念 |
2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的发展概述 |
2.1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的历史渊源 |
2.1.1 图书众筹出版起源 |
2.1.2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溯源 |
2.2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的发展历程 |
2.2.1 图书众筹出版的萌芽与发展 |
2.2.2 图书众筹出版的重塑与新生 |
2.3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的发展现状 |
2.3.1 图书众筹出版项目数量增多但类型固化 |
2.3.2 图书众筹出版平台数量少且发展不均衡 |
2.3.3 图书众筹出版项目发起者日益多元化 |
2.3.4 图书众筹出版项目投资者参与度上升 |
2.3.5 图书众筹出版项目运营模式逐渐稳定 |
3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创新 |
3.1 变革图书生产流程——基于读者需求 |
3.1.1 选题策划前瞻化 |
3.1.2 组稿环节去中心化 |
3.1.3 发行环节前置化 |
3.1.4 生产链条延长化 |
3.2 重塑图书营销模式——基于粉丝经济 |
3.2.1 营销渠道精准化 |
3.2.2 营销方式社群化 |
3.2.3 营销角色多元化 |
3.2.4 营销效果扩大化 |
4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面临的问题 |
4.1 过度关注读者需求 |
4.1.1 过度给予读者权利,忽视图书完整性 |
4.1.2 过度重视营销传播,忽视图书质量 |
4.1.3 过度依赖粉丝经济,忽视图书文化意义 |
4.1.4 过度集中众筹资源,缺乏专业众筹出版平台 |
4.2 未合理保障读者权益 |
4.2.1 平台存在推责嫌疑,读者权益易受损害 |
4.2.2 屡现项目违约行为,读者信任易被伤害 |
4.2.3 缺乏众筹出版监管,读者权益缺少保护 |
4.2.4 缺失众筹出版法律,读者难以进行维权 |
5 国内图书众筹出版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
5.1 出版为体,科学服务读者需求 |
5.1.1 合理引导读者参与,打造优秀图书 |
5.1.2 立足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图书 |
5.1.3 深挖优秀文化IP,打造优质系列图书 |
5.1.4 巩固综合性平台,打造专业性平台 |
5.2 众筹为用,合理保障读者权益 |
5.2.1 加强平台把关责任意识,杜绝众筹侵权行为 |
5.2.2 增强发起者的责任意识,巩固读者众筹信任 |
5.2.3 加强众筹出版政策监管,合理审查众筹行为 |
5.2.4 制定完善众筹出版法律,合法保障读者权益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造点新货图书众筹出版成功项目汇总(2013-2019) |
附录 B 摩点网图书众筹出版成功项目汇总(2015-2019) |
附录 C 京东众筹图书众筹出版成功项目汇总 |
附录 D 亿书客图书众筹出版项目汇总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都市报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融媒体研究 |
1.2.4 关于粘性影响因素和粘性机理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
2.1 融媒体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1.1 融媒体的界定与内涵 |
2.1.2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
2.2 粘性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2.1 粘性的界定与测量 |
2.2.2 粘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系统使用理论 |
2.3.2 关系营销理论 |
2.3.3 信息素养理论 |
2.3.4 媒介生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
3.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及其与资讯类平台差异 |
3.1.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 |
3.1.2 都市报融媒体与资讯类平台的差异 |
3.2 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构成要素 |
3.2.1 平台层面 |
3.2.2 产品层面 |
3.2.3 传播主体层面 |
3.2.4 用户层面 |
3.3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
3.3.1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 |
3.3.2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 |
4.1 相关理论基础 |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构念与假设提出 |
4.3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
4.4 样本数据及处理 |
4.4.1 《钱江晚报》融媒体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4.2 问卷信度、效度 |
4.5 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与案例考察 |
5.1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 |
5.1.1 都市报融媒产品运营 |
5.1.2 都市报融媒平台运营 |
5.1.3 都市报及其从业人员的融媒体素养 |
5.2 技术驱动型: 《钱江晚报》 |
5.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传播和服务平台 |
5.2.2 垂直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资源整合 |
5.2.3 创新管理机制,助力提升产品的自我迭代能力 |
5.2.4 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互动,增强用户活跃度 |
5.3 创新优质融媒产品型: 成都商报 |
5.3.1 借力纸媒,打造区域新媒体集群 |
5.3.2 内容为王,重视原创新闻 |
5.3.3 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
5.3.4 打造社群聚合平台,突出用户互动服务 |
5.4 定制化、综合化媒体服务型: 安徽生活网 |
5.4.1 综合平台+垂直账号全面布局,构建新媒体集群 |
5.4.2 瞄准用户痛点,重点打造精细化、垂直化的城市生活服务 |
5.4.3 联合多业态资源,提升品牌效应 |
5.4.4 打造互动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建立与用户的持久连接 |
5.5 国外报纸融合转型的启示与借鉴 |
5.5.1 跨界融合,向入口平台转型 |
5.5.2 重组编辑部,深耕高品质内容 |
5.5.3 付费制、会员制、订阅制等多种模式,以服务与用户强连接 |
5.5.4 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与用户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提升策略 |
6.1 以建设综合智慧平台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 |
6.2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本位,提升都市报融媒体品牌影响力 |
6.3 以融媒体意识为贯穿,创新管理机制 |
6.4 以用户参与为中心,激活用户“价值”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样本选择 |
2.2 文本框架构建 |
2.2.1 框架构建 |
2.2.2 编码与信度 |
2.2.3 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
4.1 角色承担局限 |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五星级幼儿园 |
2.家庭资源 |
3.家庭资源利用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1.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价值意义研究 |
2.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途径方式研究 |
3.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问题困境研究 |
4.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5.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研究 |
6.对已有研究的述评与本研究的创新 |
(五)理论基础 |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2.社会角色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4.文献法 |
(五)研究工具 |
1.问卷编制依据 |
2.专家效度检验 |
3.结构效度检验 |
4.相关信度分析 |
(六)研究思路 |
三、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情况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家庭资源的“认知”情况分析 |
1.家庭资源“认知”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家庭资源“认知”情况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二)家庭资源“在不同活动中”利用的分析 |
1.家庭资源“在不同活动中”利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家庭资源“在不同活动中”利用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三)家庭资源的“获取途径”分析 |
1.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四)家庭资源利用的“类型”分析 |
1.家庭资源利用“类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家庭资源利用“类型”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五)家庭资源利用的“方式”分析 |
1.家庭资源利用“方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家庭资源利用“方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四、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教师的教龄、职称、职位与家庭资源各维度利用呈正向相关 |
(二)师范类非学前教育教师利用效果显着优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
(三)公立幼儿园的家庭资源利用效果显着优于民办幼儿园 |
(四)家长的工作性质及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资源利用有显着影响 |
五、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的研究对策与建议 |
(一)幼儿园管理层面 |
1.以老带新,倾囊相助授经验 |
2.以新助老,与时俱进求创新 |
3.以主带副,凝心聚力共前行 |
4.专业互补,兼容并蓄拓思路 |
5.园际互通,开放办园共担当 |
(二)幼儿园教师层面 |
1.运用科学的课程资源观,深刻理解资源内涵与外延 |
2.开展多样的家园合作活动,丰富家庭资源利用形式 |
3.建构家庭资源的关系网络,扩宽家庭资源获取渠道 |
4.了解家长潜在优势特长,充分发挥各类型资源价值 |
5.吸纳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挖掘深层次资源利用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博物馆教育评估研究 ——以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教育评估与博物馆教育评估 |
1.2 博物馆教育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与机制 |
2.1 评估流程 |
2.2 评估内容 |
2.2.1 内部评估 |
2.2.1.1 人员匹配度评估 |
2.2.1.2 活动预案评估 |
2.2.1.3 活动效果自我评估 |
2.2.1.4 绩效评估 |
2.2.2 外部评估 |
2.2.2.1 参与式项目评估 |
2.2.2.2 交互式项目评估 |
2.2.2.3 渐进式项目评估 |
2.2.2.4 馆校合作项目评估 |
2.2.2.5 机构评估 |
2.2.3 馆际合作链式评估 |
2.2.3.1 馆际活动交叉式评估链条 |
2.2.3.2 临时展览垂直型评估链条 |
2.2.3.3 集群监督评估链条 |
2.2.3.4 评估数据库 |
2.3 评估方法 |
2.4 评估标准 |
第三章 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 |
3.1 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概括 |
3.2 教育活动项目的评估 |
3.2.1 参与式项目评估—“金石拓文”教育活动 |
3.2.2“小小讲解员”成长项目评估 |
3.2.3“时光飞船”课程项目评估 |
3.2.4 教育基地建设评估—“太原市实践育人共同体联盟” |
3.2.5 临时展览系列活动项目评估—“山”里寻 TA 系列教育活动 |
3.2.6 “寻踪安第斯”互动讲座评估 |
3.2.7 “中原五省教育培训班” |
3.3 教育人员的评估 |
3.3.1 个人业务能力评估 |
3.3.2 项目执行情况评估 |
3.3.3 小组合作项目评估 |
第四章 山西博物院教育评估的启示 |
4.1 评估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2 项目评估的实际操作 |
4.3 实证评价与人文评价的权重 |
4.4 评估结果的共享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 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幼儿安全成长全攻略(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丁谊.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D]. 王莉.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4]基于儿童本位观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G幼儿园为例[D]. 顾苡.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5]读者中心视角下国内图书众筹出版研究[D]. 矫凤涛.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6]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D]. 李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
- [8]五星级幼儿园家庭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D]. 姜帆.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9]博物馆教育评估研究 ——以山西博物院教育活动评估为例[D]. 王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