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员的知情权与党内民主监督(论文文献综述)
伍科霖[1](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百年演进与逻辑理路》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百年演进体现为党员权利内容的规范化、保障层级的系统化,并在实践进路上以"谁来保障""如何保障""如何监督""如何救济"来展开。由此可见,党员权利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三重逻辑进行叙事:"党内民主——党内法治"的基础逻辑是党员权利行使的前提;"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统一"的理论逻辑意味着"义务优先,兼顾权利"的价值取向;"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权力"的实践逻辑旨在防范和制约党内权力的腐败。三重逻辑缺一不可,互为支撑,有利于在新时代真正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营造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
黄苗[2](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监督权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泰[3](2021)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与理论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之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而言,党内民主理论是政党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民主实践是推进政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实践,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事关政党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内民主包括党员权利主导安排党内制度并使党内权力在其范围内运行的应然民主形式和政党资源支配权在党员权利和党内权力之间再分配的实然民主程序,而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使党内民主建设成为每个政党都要面对的必然课题。政党政治资源的稀缺性和政党主体对稀缺资源追逐欲望的无限性使现实中党内权力的膨胀与党员权利的扩张同样不可避免。党内民主建设则是经由党内法治,使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在合法有序的博弈互动中有效实现民主价值。党内民主建设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政党成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这种先进性与科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不仅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协调党内关系与执掌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体现出基于内在规定性之上的特殊要求。本文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整体性理论研究。文章以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为指导,在较为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要素构成、运行机理、思想资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党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特点,分析了各党的历史传统、政党生态、政治主题和现实条件等具体差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把握。本文主体除导论外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界定党内民主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构成,厘清党内民主建设与政党本身的内在关联,概括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遵循,阐释党内民主建设的认知体系与实践机制;第二章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民主建设原理并挖掘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民主建设主张及西方学者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见解,追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源头与理论借鉴;第三章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1917年执政以来的党内民主建设实践进行回顾和考察,展示其主要脉络;第四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差异成因,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具体特征;第五章总结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规律,从政党意识及其价值意蕴、政党职能及其有效履行、党员权利及其实现保障、党内权力及其监督制约、党内制度及其运行支撑以及政党文化及其培育滋养等主要内容和实现机制,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应当形成的理论自觉。本文着重阐释与论述了以下观点:1.党员权利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享有党内政治资源的资格,可大致分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党员决定党内权力授予的权利及党员言论自由的权利三大类。党员权利享有的前提是遵守党章等党内法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形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与民主协商。2.党内权力是为了实现党员权利的需要,通过党员权利的合法让渡和授予,由党内部分成员和组织获取的、超出于其他党员和党组织之上的强制性力量。党内权力主要表现为对政党政治资源的支配力、对政党组织的统御力、对政党行为的干预力及对政党成员的影响力。党内权力的运行是一个有序过程,以授予为起点、以决策为核心、以执行为关键,以被监督制衡为保障。3.党内制度是对政党意识形态、政治纲领、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的明确,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活动原则和行为规范。党内制度是维系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良性互动的引导和保障,党内民主建设经由党内制度对党员、干部、组织等构成党的生机与活力的各个要素产生作用。制度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制度运行的成效,关系党内民主建设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政党组织的质量与活力。4.党内成员通过履行党内义务而享有党员权利,通过党员权利实现而主导党内制度安排,使党内权力在制度规范下运行。党员权利实现离不开党内权力的工具价值,使其维护并服务于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又要控制党内权力,避免其因自我增殖、异化而成为党员权利的对立物。这既是党员权利实现的整个过程,也是党内民主的主要内容,因而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般属性。5.党内民主是政党现代化的生命性表征,而对党员权利保障的理论认识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前提。可以认为,以党员权利主导为基本理念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实现党内价值结构由党内权力本位向党员权利本位转变的基础。以党员权利保障为起点建立党内制度体系,是实现党内治理方式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支撑。以党员权利效能为目标运作党内资源,是实现党内民主机制由外在协调手段向内在规定属性转变的关键。以党员权利追求为动力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党内政治局面由外在一致向内在和谐转变的法宝。6.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不仅具有一般政党的功能,还承载着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使命。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本质上是党内关系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的实践形态,包括由指导思想、着力之点、发生逻辑及评价标准等构成的认知体系和由价值指向、主要内容、实践载体及贯彻保障等构成的实践机制。由此展开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进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发展和价值跃升。7.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是政党党内民主一般规律与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政党意识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特定的政治主题指引着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导向,具体的政党生态孕育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特征,党内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实践针对性及法治功能性主导着党内民主建设的运行机制,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民主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与水平。8.在封建文化传统深刻影响和执政初期恶劣生态中,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取向是以党内权力为既定,党员权利服从于党内权力,党内制度体现党内权力意志;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和党内多元化需求的压力下,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又从权力过度集中的极端走向了权利失去限制的另一个极端。受议会民主文化和政党合并历史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在内外合力下对党内民主建设逻辑进行调整,以党员权利为核心,辅以党内权力和党内制度为之服务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以完善党内制度体系为关键,党内权力来源于并代表党员权利,以党内制度规范党内权力并保障党员权利,用党内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来牵引党内民主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吸取苏东剧变教训、借鉴中共改革经验中发展党内民主建设逻辑,以党员权利为原点,党内权力服务于党员权利,党内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成果,并尝试多种制度形式和民主形态。9.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弥足可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启迪。具体来说,首先党要强化先进政党意识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标识政党由来、维系政党生存、引领政党发展的政党本质属性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方向遵循。其次,党要牢记崇高的使命担当。履行政党职能,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党内民主追求升华为国家民主理念和社会民主共识,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所在。再次,党要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先决条件,将党内民主潜在优势转换为政党治理显性效能,为党内政治生活注入生机与活力。第四,党要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以法规支撑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用法治保障党内民主发展的成果,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建立健全权力合理制约权力、权利有效监督权力的法规体系和法治模式。第五,党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原则,丰富完善基本民主制度,贯彻落实具体民主制度,为党内民主成长提供根本保障。第六,党要锤炼优秀的政治品格。通过科学理论思想、先进价值理念、纯洁党性党德等政党文化建设,为提升党内民主品质厚植信仰给养、精神涵养和组织滋养。
王荣[4](2021)在《民主集中制视域下党内法规实施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基于长时段、广空间、多案例的观察发现:党内法规实施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均呈现一定的悖论现象。其中,学习环节,“形式化、走过场”的痼疾与“入脑入心”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和上位党内法规制度制定配套规定的具体化环节,制度文本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复制同形”现象与“同实际结合”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执行环节,“虚置——强化”的周期性摇摆执行与“施治有序”的理想追求相矛盾。为何会存在这样的悖论现象?本研究以“组织结构与组织规范的关系”为理论切口,在民主集中制视域之下,聚焦党内法规实施的真实过程和真实问题,探究党内法规实施过程悖论现象的生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法规的“元规范”,党内法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呈现和展开;作为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决定了党内不同层级的组织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不同身份的党员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形塑了党内法规实施的“场域特征”;作为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决定了党的活动过程中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基本配置模式,从而决定了党员和具体的党组织在与党内法规互动时的“行为逻辑”。如此,民主集中制就从组织结构的静态层面和领导过程的动态层面,深刻影响着党内法规实施,构成党内法规实施的“结构性影响要素”。具体而言,民主集中制决定了党内法规实施的“政治任务模式”,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为党内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结构动力。然而,现实之中,由于党员干部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不到位、坚持不彻底甚至破坏民主集中制等原因,党内权力结构和领导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进而使得党内法规学习过程出现形式化现象、具体化过程出现复制同形现象、执行过程出现强化与虚置之间的摇摆现象,削弱了党内法规实施效果。基于民主集中制与党内法规实施过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欲推动党内法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并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党的团结统一;积极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化、程序化,为党内法规实施奠定规范、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领导机制;坚持完善党内民主,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党内法规意识和法治思维,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全文由绪论和正文共六章构成。绪论交代问题意识、研究综述、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内容。正文共五章,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章从理论层面分析民主集中制与党内法规实施的关联,为后文的分析建构理论框架。研究指出: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决定了党的内部结构关系和活动方式,从而确定了党内法规实施场域的基本特征;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纪律,为党内法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动力。与此同时,民主集中制的执行不到位,导致党内法规实施场域的复杂化,制约了党内法规实施效果。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党内法规实施三个环节中的悖论现象,每章均遵循“现象描述——悖论揭示——原因分析”的逻辑框架,以“组织结构与组织规范的关系”作为理论切口,在民主集中制视域之下展开分析,确保全文研究视角的统一和研究问题的聚焦。其中,第二章讨论党内法规学习环节,首先分析自上而下的组织化学习方式的过程及其矛盾现象,然后讨论党内法规学习的成效与不足,最后在民主集中制视域之下分析党内法规学习环节存在矛盾现象的深层缘由。第三章聚焦党内法规具体化环节,首先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党内法规实施的具体化环节存在的复制同形现象,然后评估复制同形现象的合理性与危害性,最后从组织行为逻辑的角度揭示复制同形现象的深层缘由。第四章探究党内法规执行环节,首先讨论党内法规执行强化的表现、时机与过程,然后讨论党内法规执行虚置的表现、过程与危害,最后结合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动态调整,分析了党内法规摇摆执行的原因。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从组织结构出发分析党内法规实施过程现存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推动依规治党战略真正落地的建议:宏观结构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积极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化、程序化,为党内法规实施奠定规范、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领导机制;微观过程方面,规范党内法规实施过程中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发展党内法规实施的监督力量;切实培育党员干部的党规党纪意识,由此推动行动者自觉遵规守规、用规护规。
邸乘光[5](2021)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实践、问题及成因》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内民主实践的发展,党员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还有部分党员的民主权利或党员的部分民主权利没能得到充分实现和有效保障。影响党员民主权利充分落实和有效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党员民主权利主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党内民主生活环境方面的原因,同时还有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方面的原因。
李春憬[6](2020)在《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我国践行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民主形式之一。公民公平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在我国的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是“短板”。从协商渠道而言,在我国的七大协商民主渠道中,与公民主体直接相关的是基层协商,在其他六渠道中,公民的参与感较低。从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来看,公民在发起协商、参与协商过程、影响协商结果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从协商能力来看,公民主体之间,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商能力差异明显,协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公民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成为一种“在场的缺席”。相对于政党、政府、政协、人大、人民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而言,公民如何公平地参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协商民主是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理论资源。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向;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实践提供了借鉴。我国的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协商民主的渠道、形式、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诉求,保障了人民民主。公民主体的协商意识不断增强,协商能力不断提升,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效能感越来越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公民主体在协商民主中的不公平参与问题越来越凸显。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参与机会的不公平、参与资源的不均等、参与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不公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复杂性下的共识困境,协商民主制度供给的不足,公民理性协商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公民协商能力不足,造成了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存在不公平现象。对于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来说,实现公民的公平参与需要回归公民本身,从公民主体出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政治社会参与的基础,公民参与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激发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公民践行主人翁地位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义务意识,激发公民理性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促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自觉。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主要是提高公民的赋理协商能力、协商沟通能力、利益表达能力、偏好转换能力、组织联盟能力等。完善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渠道建设,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将公民纳入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中,支持和鼓励公民通过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民主,实现公民参与的组织化;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主场的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新场域的网络协商民主。增加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共享制度、公益代表人制度、协商监督制度、协商跟踪制度、协商回应制度、协商评估制度等。优化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发展政党依规协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协商水平。总之,我们要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常态,使之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模式、一种生活。
韩庆聚[7](2020)在《新时代国企以党内民主带动职工民主管理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内在要求,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在新时代新阶段,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基于我国政治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紧密结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黎芳宇[8](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务公开是推进政党治理体系和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是新时代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2017年12月20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党务公开条例》)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制定和发布的第一部党内法规,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务公开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如何正确认识党务公开?如何规范党务公开?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论文分析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进党务公开,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务公开”被高频率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是为了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有助于更好的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唤起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广大党员更好了解和积极参与党内各项事务;三是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有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论文选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务公开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以新时代党务公开现实状况为背景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极具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一章聚焦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基础理论,旨在弄清楚党务公开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党务公开基础理论是整篇论文的立论基础和理论基础,厘定党务公开的基本概念和内在维度,对于研究党务公开具有本源性的重要意义。本章分为三节,即党务公开的科学内涵、党务公开的理论来源、党务公开的基本原理。首先,对党务公开进行概念分析并厘清党务公开的基本维度。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务公开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述评,厘定党务公开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脉络。最后,从党内民主、政党政治文明、党内监督、全党统一意志和行动这四个角度对党务公开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回答为什么进行党务公开这个问题。第二章聚焦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历史进程,旨在弄清楚党务公开缘何而来、从何而来、怎样而来。本章顺沿我们党进行党务公开的历史轨迹,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开展党务公开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点,本章分为四节,即党务公开的萌芽和初步探索时期、党务公开的探索与曲折时期、党务公开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党务公开的完善和创新时期,深刻总结贯穿其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系统论述新时代党务公开的新决策新思路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提供有益思考和镜鉴。第三章聚焦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的理论与实践,旨在通过比对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本章分为两节,即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实践现状、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对35部马克思主义政党章程和纲领,33个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的章程、涉党法规和党内法规,以党务公开为线索进行全面的梳理、分类和评析,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新时代加强和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提供参考。第四章聚焦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现实分析,旨在阐述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创新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表征和主要成因。本章分为三节,即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创新成效、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主要表征、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主要成因。本章根据党务公开的实践现状,选择从思想认识、技术方法、制度体系三个维度思考党务公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认识偏差、工作滞后、制度缺失三个层面指明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具体表征。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分析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成因:公心不足、功能淡化、责任不实。第五章聚焦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创新路径,旨在弄清楚新时代如何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工作。本章分为五节,即着力完善党务公开制度,确保党务公开有序运行;着力培育党务公开文化,发挥党务公开文化优势;着力革新党务公开技术,提升党务公开整体效能;着力落实党务公开责任,确保党务公开贯彻落实;着力健全党务公开机制,夯实党务公开工作基础。本章以党务公开制度和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镜鉴,从制度、文化、技术、责任、机制五个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实践路径,力图为加强和规范新时代党务公开提供一些有益思考和实践路径。
邸乘光[9](2020)在《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述评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认识的不断深化,自觉加强了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任务和要求,更使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成为党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问题,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建设的现状,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等。已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足;随着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今后一个时期将会在研究状态、成果、重点、角度上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邸乘光[10](2020)在《党内民主建设:意义、核心及关键》文中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自身的民主建设,而且坚持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特别是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既是决定自身命运的重要因素,又是人民民主的引领和保障。党内民主与党员民主权利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党员民主权利,就没有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特别是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用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二、党员的知情权与党内民主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员的知情权与党内民主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百年演进与逻辑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来党员权利规定的发展历程 |
(一)党员权利规定的历史梳理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7~1949.10): |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0~1978.12): |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2012.11):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11至今): |
(二)党员权利保障体系的系统搭建 |
1. 处于最高位阶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总依据和“总规矩”。 |
2. 次级位阶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对党章规定内容的细化。 |
3. 三级位阶以《条例》为主,对保障党员权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决定性意义。 |
4. 四级位阶上的若干规定、办法、规则、细则,则是为党员权利行使提供客观化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预期。 |
二、百年来党员权利保障的实践演进 |
(一)谁来保障:严格划定责任主体 |
(二)如何保障:强化落实制度执行 |
(三)如何监督:规范监督约束形式 |
(四)如何救济:完善权利救济渠道 |
三、百年来党员权利行使的逻辑理路 |
(一)基础逻辑:党内民主与党内法治相辅相成 |
1. 党内民主是党内法治的前提 |
2. 党内法治是党内民主的保障 |
(二)理论逻辑: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统一 |
1. 党员权利的结构构成 |
2. 义务优先,兼顾权利 |
(三)实践逻辑: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权力 |
1. 党内权力的腐败危机对党员权利的影响 |
2. 党员权利具有规范党内权力的现实可能性 |
3. 党员权利对党内权力运行的程序化规范 |
(3)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与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四、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党内民主 |
一、党内民主的支撑要素 |
二、党内民主的价值 |
三、党内民主的一般性特征 |
第二节 党内民主建设 |
一、党内民主价值厚植于政党目标 |
二、党内民主原则取决于政党类型 |
三、党内民主形态孕育于政党生态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 |
一、基于政党基本性质的内容体系 |
二、基于政党价值指向的主要特征 |
三、基于政党发展目标的建设逻辑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
二、列宁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
第二节 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民主建设主张 |
一、李卜克内西与倍倍尔强调党内民主价值 |
二、普列汉诺夫追求党内广泛民主 |
三、卢森堡主张制约党内权力以保障党员权利 |
第三节 西方学者关于党内民主的主要见解 |
一、关于党内民主的属性 |
二、关于党内民主的功能 |
三、关于党内民主的价值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脉络 |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首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先河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立与运用 |
二、党员权利资格的设置与实践 |
三、党内权力的结构及其运行 |
四、党内民主建设停滞、倒退后陷于无序状态 |
第二节 原东欧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道路探索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沿袭与调整 |
二、党员权利内容的规定与延伸 |
三、党内权力运行的机制建设 |
四、党内民主建设迷失方向直至改旗易帜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曲折创新党内民主发展机制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阐释与创新 |
二、党员权利范围的明晰与扩展 |
三、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发展完善 |
四、党内民主建设的持续推进 |
第四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多样性探索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持与发展 |
二、党员权利保障的细化与救济 |
三、党内权力的适应性集中与制约 |
四、党内民主建设的形式多样性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分析比较 |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运行逻辑 |
二、党员权利匮乏的历史根源 |
三、党内权力集中的政治生态 |
四、建立党内制度的现实局限 |
五、党内政治生活陷入极端民主化的背景性分析 |
第二节 原东欧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调整 |
二、党内民主理念的文化基础 |
三、党员权利扩展的客观环境 |
四、党内生活制度化的现实困境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创新 |
二、党内民主价值的历史形成 |
三、“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的执政生态 |
四、构建党内制度体系的现实支撑 |
第四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发展 |
二、党内权力集中的历史渊源 |
三、党员权利保障的时代背景 |
四、探索党内制度形态的现实条件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启示 |
一、强化政党意识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前提 |
二、履行政党职能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指向 |
三、保障党员权利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先决条件 |
四、规制党内权力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五、完善党内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保障 |
六、培育政党文化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长效滋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民主集中制视域下党内法规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聚焦 |
(一)选题缘起:党内法规建设进入“更加注重实施”的阶段 |
(二)研究问题:为什么党内法规实施过程存在悖论现象? |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启迪 |
(一)国内研究及其评价 |
(二)国外研究及其评价 |
(三)多学科视野中的“制度实施研究”及其启示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原则上的辩证唯物主义 |
(二)研究取向上的实证色彩 |
(三)研究方法上的案例研究 |
(四)研究逻辑上的机制分析 |
四、分析框架 |
(一)理论切入口:组织结构与组织规范之关联 |
(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调整与民主集中制的运行 |
(三)党内法规实施过程的分解:学习、具体化、执行 |
(四)章节布局 |
五、研究价值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党内法规实施的结构性背景:民主集中制 |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的缘起与发展 |
一、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
二、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百年历程 |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对党的形塑 |
一、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
二、民主集中制之下党的结构特征与行为逻辑 |
三、民主集中制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状态 |
第三节 民主集中制与党内法规实施之关联 |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法规体系之“魂魄” |
二、民主集中制建构党内法规实施的基本场域 |
三、民主集中制塑造党内法规实施主体的行为逻辑 |
四、“民主——集中”的周期性摇摆深刻影响党内法规实施 |
第二章 组织化学习:“唤醒法规意识”与“形式化” |
第一节 组织化学习的展开 |
一、党内法规学习的“法规化”发展 |
二、党内法规学习的“组织化”展开 |
第二节 对组织化学习效果的理性评估 |
一、组织化学习的重大成效 |
二、党内法规学习过程的主要不足 |
第三节 组织化学习的发生机理 |
一、功能定位:党内法规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的辩证统一 |
二、过程展开:组织保障坚实有力与党员能动性发挥不足 |
第三章 具体化:“结合实际”与“复制同形” |
第一节 党内法规具体化的两种情形 |
一、党内法规制度样本的获取及数据处理方式 |
二、复制同形的具体表现 |
三、“与实际结合”的努力 |
第二节 对复制同形现象的理性认知 |
一、复制同形现象的合理性 |
二、复制同形现象的危害 |
第三节 党内法规复制同形现象的发生机理 |
一、双重压力下党组织的行为逻辑 |
二、条块关系对党内法规具体化过程的影响 |
第四章 执行:党内法规的强化与虚置 |
第一节 党内法规的强化执行 |
一、党内法规强化执行的表现 |
二、党内法规强化执行的时机 |
第二节 党内法规的虚置 |
一、党内法规虚置的表现 |
二、党内法规虚置的关键缘由 |
第三节 党内法规摇摆执行的发生机理 |
一、从“三权”配置看民主集中制之“集中” |
二、党内法规执行的政治任务模式 |
第五章 党内法规实施过程悖论现象的内在逻辑与应对策略 |
第一节 组织结构深刻影响组织规范的实施 |
一、组织结构决定组织规范实施场域的基本特征 |
二、组织结构与组织规范实施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二节 党内法规实施过程悖论现象的内在逻辑 |
一、民主集中制推动依规治党战略的落地 |
二、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到位致使党内法规实施过程出现矛盾现象 |
第三节 党内法规实施效果的优化策略 |
一、宏观结构: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
二、微观过程:推动行动者自觉遵规守规、用规护规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实践、问题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主要实践 |
(一)加强党员权利教育、增强党员权利意识 |
(二)建立党务公开制度,落实党员的知情权 |
(三)拓宽党员参与渠道,落实党员的参与权 |
(四)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落实党员的选举权 |
(五)完善党内监督制度,落实党员的监督权 |
(六)完善权利救济制度,保护党员合法权益 |
二、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党员知情权尚未得到充分落实和有效保障 |
(二)党员参与权尚未得到充分落实和有效保障 |
(三)党员选举权尚未得到充分落实和有效保障 |
(四)党员监督权尚未得到充分落实和有效保障 |
三、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党员民主权利主体自身的原因 |
(二)党内民主生活环境方面的原因 |
(三)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制度性原因 |
(6)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特征 |
一、协商民主及相关概念辨析 |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形式 |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 |
二、公民参与的形式 |
第三节 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的内涵 |
一、公民公平参与 |
二、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
第二章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资源 |
第一节 马恩列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
二、列宁关于公民公平参与国家管理的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 |
一、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
二、充分保障公民协商主体的地位 |
三、重视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发展 |
四、注重引导公民进行广泛的政治社会参与 |
第三节 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 |
一、民本思想体现着民众参与的主体价值观 |
二、和合思想体现着求同存异的协商理念 |
三、中庸思想体现着执两用中的协商方法 |
第四节 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 |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前提条件是政治平等 |
二、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想状态是理性协商 |
三、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保障是制度设计 |
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重要载体是协商场域 |
五、关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形式的理论研究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发展历程 |
一、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建设及民众参与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 |
三、改革开放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
四、新时代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新发展 |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经验 |
一、社会协商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主要形态 |
二、重视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利益引导和需求引导 |
三、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保障 |
四、拓展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是公民公平参与的关键 |
第四章 当前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 |
一、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 |
二、公民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
三、公民参与资源的不均等 |
四、公民参与能力参差不齐 |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不公平的原因 |
一、社会复杂性带来的共识困境 |
二、协商民主相关制度供给不足 |
三、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 |
四、公民协商能力不足 |
第五章 推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提升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能力素质 |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
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 |
三、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 |
第二节 完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渠道建设 |
一、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
二、基层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主场 |
三、网络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新渠道 |
第三节 增加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供给 |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需求 |
二、加强基于公民公平参与需求的制度建构 |
第四节 优化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环境建设 |
一、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 |
二、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 |
三、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 |
四、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 |
五、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 |
第五节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 |
一、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
二、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党领导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新时代国企以党内民主带动职工民主管理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企业民主)的涵义 |
二、党内民主与企业民主的相互关系 |
三、党内民主带动企业民主管理的实现途径 |
1. 积极发展完善党内民主。 |
2. 以健全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长效机制。 |
3. 以党务公开促进厂务公开,形 |
4. 以党内协商民主带动企业平等协商发展,建立协商对话机制。 |
5. 以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带动职工代表联系职工群众。 |
6. 以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推动职代会代表提案制。 |
7. 以党内民主实践引领职工增强民主意识。 |
(8)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 基于Citespace的党务公开文献分析 |
(二) 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党务公开的科学内涵 |
一、党务公开的概念分析 |
二、党务公开的基本维度 |
第二节 党务公开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务公开学说 |
二、中国共产党的党务公开理论 |
第三节 党务公开的基本原理 |
一、党务公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理论基石 |
二、党务公开是政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
三、党务公开与全党统一意志和行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四、党务公开是党内监督的便捷有效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萌芽和初步探索时期(1921年至1949年) |
一、初步探索严格保密下的党务公开 |
二、初步认识党务公开和党务保密的关系 |
三、初步发掘党务公开的功能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探索与曲折时期(1949年至1978年) |
一、持续探索党务公开的功能 |
二、统筹党务公开和党务保密 |
三、党务公开的曲折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至2012年) |
一、清晰界定党务公开范围 |
二、进一步阐释党务公开功能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完善和创新时期(2012年至今) |
一、党务公开实现党规制度化 |
二、党务公开实现了全覆盖 |
三、党务公开与“四个全面”密切关联 |
第三章 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实践现状 |
一、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理论 |
二、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实践述评 |
第二节 世界主要政党党务公开的经验和启示 |
一、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党内事务整体透明度 |
二、运用新媒体力量,提升党务公开工作效能 |
三、明确党务公开定位,服从政党国家发展大局 |
四、积极创新同步开展,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五、稳中有进逐步拓展,注意范围延展的渐进性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现实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的创新成效 |
一、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制度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二、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实践的做法与成效 |
第二节 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主要表征 |
一、党务公开认识之困:认识存在偏差 |
二、党务公开工作之困:工作相对滞后 |
三、党务公开制度之困:党务公开制度亟待完善 |
第三节 党务公开现实困境的主要成因 |
一、从思想根源上讲,就是“公心”不足 |
二、从制度机制上讲,就是“功能”淡化 |
三、从监督责任上讲,就是“责任”不实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路径创新 |
第一节 着力完善党务公开制度,确保党务公开有序运行 |
一、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工作制度,破解制度“不足”之难 |
二、创新探索党务公开工作制度,破解制度“革新”之困 |
三、积极构建党务公开制度体系,破解制度“乏力”之痛 |
第二节 着力培育党务公开文化,发挥党务公开文化优势 |
一、“上下”同步,培育公开透明价值观 |
二、“内外”兼修,强化党务公开内心认同 |
三、“点面”结合,营造党务公开制度文化 |
第三节 着力革新党务公开技术,提升党务公开整体效能 |
一、更新公开理念,优化公开方式 |
二、精准公开内容,设置公开时效 |
三、量化评估标准,协同公开模式 |
四、搭建“IDKAW”模型,开展智慧党务公开 |
第四节 着力落实党务公开责任,确保党务公开贯彻落实 |
一、善以“思想+思路”,坚持动态问责 |
二、善以“同体+异体”,明确问责主体 |
三、善以“整体+局部”,确定问责范围 |
四、善以“组织+个人”,实现责任量化 |
第五节 着力健全党务公开机制,夯实党务公开工作基础 |
一、聚焦精准提质,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目录编制机制 |
二、聚焦继承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舆情监测机制 |
三、聚焦求实求效,进一步完善党务保密工作各项机制 |
四、聚焦协同优化,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信息发布机制 |
结语 |
附录1: 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十九大党章对于党务公开(保密)的规定一览 |
附录2: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于党务公开的具体规定 |
附录3: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于党务的规定 |
附录4: 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党务公开研究的应用 |
附录5: 党务公开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述评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兴起的背景 |
二、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的基本状况 |
(一)着作方面 |
(二)论文方面 |
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的主要观点 |
(一)关于党员民主权利的含义、内容和特征 |
1.关于党员民主权利的含义。 |
2.关于党员民主权利的内容。 |
3.关于党员民主权利的特征。 |
(二)关于党员民主权利与党员主体地位的关系 |
(三)关于党员民主权利与党内民主制度的关系 |
(四)关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
1.关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含义。 |
2.关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内容。 |
(五)关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
(六)关于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七)关于外国政党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做法与启示 |
四、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简评与展望 |
(一)已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理论价值和意义。 |
2.实践价值和意义。 |
(二)已有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三)今后研究趋势 |
(10)党内民主建设:意义、核心及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与人民民主的引领和保障 |
(一)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
(三)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引领和保障 |
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问题 |
(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 |
(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 |
(三)实现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直接目的 |
三、发展党内民主重在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
(一)用健全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对党内民主建设经验的总结 |
(二)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需要 |
(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 |
四、党员的知情权与党内民主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百年演进与逻辑理路[J]. 伍科霖. 社会主义研究, 2021(05)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监督权保障研究[D]. 黄苗. 兰州大学, 2021
- [3]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与理论思考[D]. 张泰. 山东大学, 2021(10)
- [4]民主集中制视域下党内法规实施问题研究[D]. 王荣. 武汉大学, 2021(02)
- [5]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实践、问题及成因[J]. 邸乘光.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1)
- [6]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D]. 李春憬. 山东大学, 2020(08)
- [7]新时代国企以党内民主带动职工民主管理新路径[J]. 韩庆聚. 现代企业, 2020(12)
- [8]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研究[D]. 黎芳宇. 中共中央党校, 2021
- [9]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研究述评及展望[J]. 邸乘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04)
- [10]党内民主建设:意义、核心及关键[J]. 邸乘光. 江淮论坛, 2020(03)
标签:党务公开论文; 民主集中制原则论文; 党员权利论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