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

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

一、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了(论文文献综述)

朱艳[1](2021)在《怀宁县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文中提出

孙丽丽[2](2021)在《合肥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成虹波[3](2019)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和脆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国老龄化程度的深入,老人的照料需求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弱化,慢性病、失能、失智等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环境下,失能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照料问题已经从家庭问题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问题,这无疑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失能人群的生活质量和人格尊严,分担家庭照料压力,让失能人群得到支付起的长期护理服务显得紧急迫切。各国也开始积极探索新时代老龄化社会中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路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类型,有其强大的制度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本文从国外、国内试点运行情况出发,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和脆弱性。德国、日本率先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通过强制参加社会保险的方式解决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问题,在保险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给予被保险人财务补偿和长期护理服务,最大程度维护失能群体的生活状态和人格尊严。这种强制性的保险方式,实现了参保人群的广覆盖,社会化的筹资方式延续互助共济的理念,用大树法则分担个人风险,满足失能群体的护理需求,不仅减轻失能家庭的经济压力,分担家庭成员的照料负担,还避免了失能群体长期挤占医疗资源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凸显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优势。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阶段,各地也解决了众多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充分说明长期护理保险有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能力,即用社会保险的方式化解个人风险,缓解个人家庭在长期护理方面的支出压力,满足日渐增长的长期护理需求。但长期护理保险也存在保险模式下的脆弱性。从国外长期护理保险运行和我国试点情况看。因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存在收不抵支的运营风险,保费支出压力与日俱增且收入增速远低于支出,资金的可持续性成为制约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隐性风险。同时各国也出现了护工数量短缺,刚性制度下,受益人只能得到基本的照料服务,服务类型相对单一且多样性不足,以及资格判定标准过严,护理口径窄化,护理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问题。我国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多从医疗保险资金结余中划转,未建立起单独的筹资渠道,在失能老人数目与日俱增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资金结构不甚合理也不可持续,同时还存在资格认定程序模糊,待遇给付水平地区差异明显,护理服务分散且供给匮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困境和问题,存在资金运营不可持续,服务短缺的运行风险。同时长期护理保险在运行过程中,涉及众多主体和利益链,较其他社会保险更复杂,运行难度也更大,体现了制度本身的脆弱性。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和脆弱性,本文尝试提出规避脆弱风险,平衡刚性约束的对策建议。在规避脆弱风险方面,首先由法律为长期护理保险保驾护航,即国家应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法律,厘定保险收缴费率,保证资金可持续,进一步明确受益资格认定标准和护理服务机构准入条件等运行细则,防止服务不当和道德风险。其次逐步扩大护工数量,加强护理服务市场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规避长期护理服务短缺,人员不足的运行风险。并注重预防体系建设,降低失能失智风险,减轻保险支付压力。在平衡制度刚性约束方面,应大力培育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发展种类多样且分级分层的护理机构,克服制度刚性运行下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在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型长期护理保险,社会福利型等补充性长期护理保险,构建多元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分担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压力。建立以居家护理为基础,社区护理为核心,机构护理为补充,政府、社区、机构、家庭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长期护理服务网络,灵活满足失能群体的护理需求。

陈茉[4](2018)在《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与完善路径》文中认为养老是民生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养老政策历经近七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初步建成了政府、企业、个人各尽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基本养老的全覆盖,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新时代以来,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行动纲领,全面深化养老改革,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共建共享的新策略,建立了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为了整体把握我国养老政策变迁的全貌,认知养老政策变迁的规律和实质,掌握养老事业发展的趋势,更好的创新和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演进和发展逻辑出发,系统分析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和脉络,提出了完善养老政策路径。本论文由七部分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指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归纳整理了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思路和方法,解释了相关概念,指出了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第二部分为中国养老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试点先行以及强化顶层设计,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章系统的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养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养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第三部分为中国养老政策的文化渊源及理论借鉴。中国养老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传统孝道养老文化的精髓,也借鉴了西方福利国家理论和凯恩斯的“普遍福利”思想,为中国养老事业全面化系统化发展积淀丰厚的人伦底蕴、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部分为中国养老政策的变迁历程。我国养老政策变迁是个动态、递进的发展过程。本文按照时间脉络,以养老政策重大调整为节点,把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划分为城乡差别养老和“五保供养”政策确立阶段;养老政策转型初步探索阶段;养老政策统筹发展阶段;养老政策并轨改革阶段等四个阶段。精准阐述了不同阶段中国养老政策的主要内容、保障范围、执行标准等内容,旨在通过系统还原我国养老政策全貌,勾勒出养老政策变迁历史轨迹。第五部分为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依据、特征和实践效果。通过对中国养老政策变迁进行整理发现: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现实依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主要特征是养老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结合、渐进式变迁、协同推进式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等;实践效果比较明显,经过六十多年的变迁与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初步确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养老社会环境逐渐成熟。本章通过大量的权威数据对中国养老政策取得的实效进行系统分析,从具体政策和形成逻辑进行阐释,在政策与现实之间探寻养老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第六部分为当前中国养老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家庭结构缩小、养老需求升级、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给养老政策变迁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家庭养老政策效力低、养老服务转型政策落实不到位、统筹城乡养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必须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前提。第七部分为完善中国养老政策的路径。改善养老事业现状,解决养老面临的困境关键是养老政策的完善、创新及机制有效运转。本章针对当前中国养老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整体研判中国养老政策布局和发展趋势,认为要继续深化养老政策改革、依法推动养老政策落实、科学健全养老服务转型应对机制、定向创新特定人口养老政策等。

王天鑫[5](2018)在《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之一。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据2016年社会服务和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1382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达到总人口的16.7%。我国的人口金字塔已经呈现明显的铃铛型,人口红利式微。中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还伴随着平均寿命增加所导致的高龄化、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所导致的空巢化趋势更加明显,高龄老人在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多个方面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势必需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报告将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医养结合为研究视角,首先对国内外养老服务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回溯了人类社会的养老服务形成和演进,以及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养老服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三个时间节点分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和2012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就是在第四阶段萌芽发展并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试图从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深入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的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内容和特点,英国的社区化养老服务、美国的机构型养老服务产业和养老金融服务业、日本的居家介护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借鉴意义。其次对养老服务需求分两章进行分析。第四章运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背景、需求特点进行描述分析,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进行总量和趋势预测,根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分析得出了我国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和分年龄、分地区、分层次的健康状况,根据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分析和空巢老人现状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养老服务家庭功能弱化的结论。第五章主要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对全样本的二元Logit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城乡、婚姻状况、照料人等因素都会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选择,随后分别对城乡、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第二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运用Logit向后回归法实证检验影响老年人入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意愿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等。再次对我国养老服务进行供给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先分别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盘点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虽有增长但仍显不足。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床位数、社工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养老服务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需求带动供给的转变。再次,运用1999年至2016年的宏观数据,对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和人口老龄化的综合评估指数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协调发展的系数进行测算,得出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17年间的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及演变规律,即养老服务供给始终落后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四个角度分析了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最后通过养老服务宏观非均衡分析,结合老年人健康非均衡和城乡照料非均衡的具体体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非均衡的改进建议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首先,分别从总量上、结构上、价格上三个层次对养老服务进行非均衡分析,指出了各个层次非均衡的体现。其次运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11年和2014年的数据,通过QWB综合指标来衡量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的程度,并且对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实施分解,从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等多个因素来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进行重点计算。随后运用CLHLS2014年的数据分城乡计算失能老年人中照护需求完全满足、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的需求比例及规模,并进一步分失能程度、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安排)、资金支持是否充足以及地区分别比较城乡失能老年人未满足的照护需求比例,结果表明满足度与老年人收入、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正相关,与失能程度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定性定量分析,从供给侧提出了宏观政策的具体建议,并以需求为导向提出考虑健康、地区、收入异质性的市场细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未来发展的三个层次,即对健康、低龄、非独居的老年人应实现社区医养结合的基本覆盖,对失能、独居、高龄的老年人尽量降低医养结合机构的门槛,对高收入、活力老人提供注重消费品质的新型养老方式。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发展医养结合能扩大对潜在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第二,养老服务需求异质性的原因在于影响因素的差异;第三,养老服务供给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第四,医养结合服务供求非均衡应考虑健康不平等;第五,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要根据需求异质性进行市场细分。

余园园[6](2018)在《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老年人过重的医疗负担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年人的护理问题。2016年7月国家发布试点意见,选择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5个城市进行试点,安庆市作为安徽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在国家试点意见发布后也发布了本市的试点意见和实施细则,并与2017年1月1日正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于安庆市人口老龄化是安徽省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会造成护理负担的加剧,而且安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安徽省中下等。因此,政府推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费用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在安庆市实地调研,通过运用spss17.0对发放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情况,通过对其他试点城市的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介绍并与安庆市试点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安庆市试点制度的当前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提出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的相关建议。诸如上述分析,本篇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对近几年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同时介绍本文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并提出文章整体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提供整篇文章的理论支撑。第三章是对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且介绍了上海市和青岛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与安庆市护理制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安庆市试点制度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第四章是运用spss17.0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基本内容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后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提出提供数据支撑。第五章是问题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访谈的内容,分析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第六章是对发达国家的制度进行介绍,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制度内容介绍,总结出相关经验和启示。第七章是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对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继续完善和推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董大伟[7](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指出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任亚英[8](2017)在《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上海老龄化的加速和深化发展,上海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9073”格局亟待进一步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当前上海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巨大效用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发挥社区养老的巨大效用是完善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命题,因此,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举措。论文围绕社区养老服务的绩效管理问题,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绩效管理相关理论为框架,通过社会调查法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五个方面对上海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展开研究。首先,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说明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分析上海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实施绩效管理的客观现实必要性;然后从公共服务角度和养老模式两方面阐述了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的特殊性;再次,对照企业绩效管理的流程以及评估的实施方法,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的流程;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分解指标,用360度绩效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构造评分量表,结合实证案例,建立评估方案;然后使用平衡计分卡完成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体系;最后,根据研究提出完善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应用于公共服务的管理,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方面,实施绩效管理能有效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应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上,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弥补当前学界对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片面性、碎片化的不足。要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反馈的长效机制,突出规划布局的战略地位,以专业化提升管理的科学性。

王洁[9](2016)在《撤街并社背景下的社区服务供给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撤街并社是社区体制改革中的一大类型,是为了克服城市基层治理层级过多、服务效率低下问题而采取的改革举措。街道办事处的撤销使得行政层级由三级变为两级,区直接领导社区,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回归社区。2010年,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是全国最早将所有街道办事处撤销,推行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城市,经过6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反馈与评价,此后国内多个省市也纷纷效仿试点推行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但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以撤街并社体制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定量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对社区服务供给的发展模式、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革后社区服务供给过程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对撤街并社改革背景下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特殊性与可推广性进行学理性的探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在探寻公共服务供给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厘清撤街并社及公共服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对公共服务供给背景解读,探讨从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迁过程;第三章主要是根据调研数据,从社区服务供给机制、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社区服务资源、社区服务监督等四方面对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撤街并社改革后,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并分析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章是关于针对撤街并社后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第五章余论,主要是对铜陵模式下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特殊性以及可推广性进行理性思考和讨论。

王泽[10](2016)在《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研究 ——基于街道办撤销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影响全局的关键作用。因此,学术界和政府实践部门对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展开讨论。撤销街道办事处作为街居制改革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和治理体系再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现状来看,铜陵市、黄石市和贵阳市是率先尝试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地区,并分别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社一居”改革模式、“大部制”改革模式和“一社多居”改革模式。所以,本文选取了铜陵市、黄石市和贵阳市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通过考察三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绩效与异同,讨论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风险与困境,思考实现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与体系再造的方向。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回顾与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困境与地方创新。主要列举我国街居制面临的困境以及地方基层治理创新的措施。第三章: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三种模式。主要考察铜陵市、黄石市和贵阳市的街居制改革启动与推进过程,概括总结它们撤销街道办事处的大体情况和具体步骤。第四章: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绩效评估。主要统计铜陵市、黄石市和贵阳市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个案汇总情况,对体制转变和改革绩效各组成因子进行科学解读和全面评估,进而探究体制转变对改革绩效的影响力大小。第五章:撤销街道办事处不同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主要对比铜陵市、黄石市和贵阳市的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发现街居制改革的共性和不同,推动实现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和治理体系的再造。第六章: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讨论与思考。主要讨论我国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和矛盾,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城市基层治理的转型和体系再造的方向。

二、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了(论文提纲范文)

(3)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和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护理
        2.1.2 长期护理保险
        2.1.3 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
        2.1.4 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分散风险理论
        2.2.2 社会契约论
        2.2.3 合作主义理论
3 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分析
    3.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分析
        3.1.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结构
        3.1.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
        3.1.3 日本小规模多功能护理服务案例
    3.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分析
        3.2.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结构
        3.2.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
    3.3 国内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分析
        3.3.1 相关政策和实行情况
        3.3.2 国内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
    3.4 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特征
        3.4.1 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显着
        3.4.2 分担长期护理费用,减轻个人家庭负担
        3.4.3 补充家庭照料功能
        3.4.4 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保证护理质量
        3.4.5 明确划分医疗和护理,避免挤占医疗资源
4 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分析
    4.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分析
        4.1.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
        4.1.2 日本应对脆弱性的措施
        4.1.3 从日本可以借鉴的经验
    4.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分析
        4.2.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
        4.2.2 德国应对脆弱性的措施
        4.2.3 从德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4.3 国内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分析
        4.3.1 法律的缺位是当前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最大的瓶颈
        4.3.2 筹资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4.3.3 资格认定和待遇给付缺乏细致的分级标准
        4.3.4 护理服务分散且供给匮乏
    4.4 长期护理保险的脆弱性特征
        4.4.1 老龄化背景下需求的持续增长
        4.4.2 财务收不抵支的隐忧
        4.4.3 运行主体关系复杂
        4.4.4 刚性契约下的不公平
        4.4.5 应对个性化需求柔软性不足
5 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对策建议
    5.1 规避脆弱风险
        5.1.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制度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5.1.2 明确服务标准和内容并注重前期预防
        5.1.3 加强对于护理服务的监督管理
        5.1.4 构建多元多层次的护理体系
    5.2 平衡刚性约束
        5.2.1 加大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培育
        5.2.2 发展新型服务方式
    5.3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与完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养老内涵
        1.3.2 养老政策
    1.4 研究现状
        1.4.1 关于养老问题一般分析
        1.4.2 养老政策改革的研究
        1.4.3 农村养老政策的研究
        1.4.4 城市养老政策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养老政策的指导思想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养老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国家保险思想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
        2.2.1 毛泽东同志的养老思想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
第3章 中国养老政策的文化渊源及理论借鉴
    3.1 中国传统孝道养老文化
        3.1.1 传统孝道文化的涵义及内容
        3.1.2 传统孝道文化的形成过程
    3.2 西方国家养老理论
        3.2.1 福利国家理论
        3.2.2 凯恩斯的“普遍福利”思想
第4章 中国养老政策的变迁历程
    4.1 城乡差别养老和“五保供养”政策确立阶段(1951-1978)
        4.1.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差别养老政策
        4.1.2 国有企事业单位按工龄退职养老政策
        4.1.3 农村集体供养和“五保供养”政策
        4.1.4 文革前后养老政策的曲折发展
    4.2 养老政策统筹转型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1)
        4.2.1 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养老政策的确立
        4.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初步尝试
    4.3 养老政策统筹发展阶段(1991-2014)
        4.3.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行
        4.3.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
        4.3.3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
        4.3.4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衔接
    4.4 养老政策并轨改革阶段(2014至今)
        4.4.1 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养老的统筹协调发展
        4.4.2 养老金并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衔接
        4.4.3 延迟退休: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4.4.4 购买服务: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5章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依据、特征和实践效果
    5.1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依据
        5.1.1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基本依据
        5.1.2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理论依据
        5.1.3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现实依据
    5.2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特征
        5.2.1 养老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5.2.2 从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化渐进式变迁
        5.2.3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协同推进式变迁
        5.2.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共生发展
    5.3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的实践效果
        5.3.1 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初步确立
        5.3.2 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成
        5.3.3 养老社会环境的逐渐成熟
第6章 当前中国养老政策面临的困境
    6.1 家庭养老政策效力低
        6.1.1 养老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家庭养老负担沉重
        6.1.2 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养老功能弱化
        6.1.3 空巢家庭情感慰藉难以满足
    6.2 养老服务转型政策不到位
        6.2.1 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6.2.2 机构服务与居家养老对接较难
        6.2.3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短缺
    6.3 统筹城乡养老机制不健全
        6.3.1 养老金面临缺口及保值升值难
        6.3.2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机制脱节
        6.3.3 城乡一体化养老难度加大
第7章 完善中国养老政策的路径
    7.1 继续深化养老政策改革
        7.1.1 推进农村养老政策改革
        7.1.2 强化养老供给政策改革
        7.1.3 加快智能养老政策制定
    7.2 依法推动养老政策落实
        7.2.1 加强政策落实机制建设
        7.2.2 规范养老政策执行程序
    7.3 科学健全养老服务转型应对机制
        7.3.1 健全养老服务转型的财政支持机制
        7.3.2 优化养老服务转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7.3.3 创建养老服务转型科学管理机制
    7.4 定向创新特定人口养老政策
        7.4.1 定向创新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
        7.4.2 定向创新失独失能老人养老政策
        7.4.3 定向创新互助养老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数据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养结合
    2.1.2 养老服务业
    2.1.3 养老服务需要与养老服务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老年需求理论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需均衡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养老服务演进过程回顾
3.1 人类社会养老服务形成与演进的基本轨迹
    3.1.1 农业社会的养老服务
    3.1.2 工业社会的养老服务
3.2 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3.2.1 萌芽孕育期(1949 年-1977 年)
    3.2.2 探索发展期(1978 年-1998 年)
    3.2.3 体系建立期(1999 年-2011 年)
    3.2.4 快速发展期(2012 年至今)
3.3 主要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历程
    3.3.1 英国的养老服务
    3.3.2 美国的养老服务
    3.3.3 日本的养老服务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1 养老服务需求宏观背景
    4.1.1 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4.1.2 养老服务的经济背景
    4.1.3 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4.2 养老服务需求特点
    4.2.1 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比例较大
    4.2.2 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普遍
    4.2.3 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提高
4.3 基于宏观数据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3.1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3.2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
    4.3.3 人口现状和趋势预测
    4.3.4 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5.2 描述性分析
    5.2.1 健康状况
    5.2.2 家庭支持
5.3 计量分析
    5.3.1 总体样本的二元Logit回归
    5.3.2 城乡异质性分析
    5.3.3 性别异质性分析
    5.3.4 年龄异质性分析
    5.3.5 婚姻状况异质性分析
5.4 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4.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6.1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
    6.1.1 居家养老服务
    6.1.2 社区养老服务
    6.1.3 机构养老服务
6.2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灰关联排序
    6.2.1 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2.3 灰关联分析
6.3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系数测算
    6.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3.2 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的综合指数测算
    6.3.3 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的演进逻辑
6.4 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6.4.1 政府失灵现象导致效率损失
    6.4.2 市场失灵现象限制产业发展
    6.4.3 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不足
    6.4.4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非均衡分析
7.1 我国养老服务供求非均衡分析
    7.1.1 总量上的非均衡
    7.1.2 结构上的非均衡
    7.1.3 价格上的非均衡
7.2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非均衡分析
    7.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定
    7.2.2 模型选择
    7.2.3 描述性分析
    7.2.4 计量分析
7.3 我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照料非均衡分析
    7.3.1 数据与方法
    7.3.2 城乡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料需求满足度
    7.3.3 城乡不同群体的失能老年人未满足需求差异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
    8.2.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细分
    8.2.3 发展多层次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情况
    3.1 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制度的特征
    3.2 安庆市与国内典型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比情况
    3.3 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的成效
第4章 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情况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样本数据分析
    4.3 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问题分析
    5.1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制度内容不完善
    5.2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制度支撑力量不足
第6章 典型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6.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愿型商业护理保险模式
    6.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险模式
    6.3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启示
第7章 完善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7.1 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的建议
    7.2 增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撑力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一) 非公有制经济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一) 总体概况
        (二) 基本观点
        (三) 研究的不足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二、调整经济政策
        三、调整政治政策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一、新的发展特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料搜集过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经验借鉴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必要性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社区养老服务
        2.1.2 绩效管理
    2.2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
    2.3 基于绩效管理理论基础的必要性
        2.3.1 一般理论基础
        2.3.2 直接理论基础
    2.4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3.1.1 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3.1.2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3.2 社区养老服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3.2.1 整体规划欠缺
        3.2.2 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
        3.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特殊性分析
    4.1 主体性质上的差异
        4.1.1 社区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差异
        4.1.2 公共服务与市场化产品的差异
    4.2 管理主体与内容的差异
        4.2.1 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
        4.2.2 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
第五章 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流程设计
    5.1 制定绩效计划
        5.1.1 确立目标
        5.1.2 收集信息
        5.1.3 沟通绩效
    5.2 绩效实施
    5.3 绩效评估
        5.3.1 细化评估目标
        5.3.2 制定评估方案
        5.3.3 评估实施和反馈
    5.4 绩效结果应用
    5.5 制定改进方案
第六章 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方案设计
    6.1 评估背景说明
    6.2 360度评估方法
        6.2.1 含义及特点
        6.2.2 360度评估法的适用性
    6.3 KPI关键绩效指标
        6.3.1 KPI含义及作用
        6.3.2 社区养老服务KPI分解
    6.4 评估方案设计
        6.4.1 确定评估主体
        6.4.2 AHP法评分量表设计
第七章 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7.1 影响因素分析
        7.1.1 社区文化氛围
        7.1.2 社区组织架构
        7.1.3 政策环境
    7.2 平衡计分卡模型应用
        7.2.1 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7.2.2 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模型
    7.3 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支持系统
        7.3.1 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参与
        7.3.2 明确的权责结构
        7.3.3 有序的信息体系
第八章 完善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8.1 市级政府层面
        8.1.1 制定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统一规划
        8.1.2 搭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
        8.1.3 加强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
        8.1.4 建立需求反馈长效机制
    8.2 基层社区层面
        8.2.1 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宣传
        8.2.2 因地制宜探索工作思路和方法
        8.2.3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撤街并社背景下的社区服务供给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社区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1.国外社区服务的研究综述
        2.国内社区服务的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社区
        2.社区服务
        3.扁平化与治理理论
        4.新公共管理理论
        5.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研究对象选取、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1.研究内容的创新
        2.研究视角的创新
        3.不足之处
二、我国社区服务变革历程
    (一)单位制公共服务供给(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二)街居制公共服务供给(从20世纪70年代——2000年)
    (三)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从2000年至今)
三、铜官山区撤街并社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分析
    (一)铜官山区撤街并社改革情况
    (二)改革后社区服务的积极变化
        1.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多元化
        2.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扁平化、网络化
        3.社区服务资源——基层聚拢化
        4.社区服务监督——民主化、全面化
    (三)撤街并社后社区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供给各主体的“软肋”
        2.社区与企业合作形式单一、覆盖面窄
        3.社区服务资源下沉不均衡
        4.服务监督中居民参与的不足
    (四)撤街并社后社区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1.居民社区归属感低
        2.改革配套体制不完善
        3.“自上而下”的本位主义
        4.区域范围扩大,内部发展不平衡
四、关于撤街并社后社区服务供给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区服务中心自我建设,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原则
        1.加强社区服务中心自我建设
        2.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原则
    (二)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三)丰富社区服务市场化形式
    (四)培养“社区人”意识
    (五)落实对社区服务的民主监督
五、余论
    (一)铜陵模式-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特殊性
    (二)铜陵模式-社区制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社区服务的调查问卷
致谢

(10)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研究 ——基于街道办撤销的多案例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城市基层治理
        2.撤销街道办事处
        3.行政扁平化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问卷法与访谈法
        4.比较分析法
    (六)创新与不足
        1.新的研究视角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城市基层治理的困境与地方创新
    (一)城市基层治理的困境
        1.街居制定位尴尬,街道办事处缺乏法律依据
        2.“条块”分割严重,政府功能“碎片化”
        3.基层行政层级过多,居民自治陷入“两难”困境
    (二)城市基层治理的地方创新
        1.推行以“撤街办”为核心的行政扁平化改革
        2.实行以“大部制”为方向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3.建立以“社区制”为主体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
三、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三种模式
    (一)“一社一居”模式的铜陵改革
        1.铜陵“撤街办”改革背景: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2.减少行政层级,推行扁平化管理
        3.合理分流人员,调整社区队伍结构
        4.理顺权责关系,加强财政支持
        5.建立“一站式”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
    (二)“大部制”思路的黄石改革
        1.黄石“撤街办”改革背景:经济、政府与社会转型
        2.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
        3.调整社区人员构成,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4.明晰各自职责,强化经费保障
        5.推行联合办公,建立网格化平台
    (三)“一社多居”设计的贵阳改革
        1.贵阳“撤街办”改革背景:经济转型与创新社会管理
        2.精简管理层级,打造“两级服务”体系
        3.妥善安置人员,充实社区队伍
        4.合理划分权限,加大资金投入
        5.打造“窗口式”服务,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
四、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绩效评估
    (一)三地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现状分析
    (二)问卷变量解读
        1.作为自变量X的体制转变因素
        2.以“撤街办”改革绩效为指标的因变量Y
    (三)体制转变X对“撤街办”改革绩效Y的影响力探究
五、撤销街道办事处不同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相似性解读:背景动因、政策目标、实践内容与物质保障
        1.三地改革的背景动因: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
        2.三地改革的政策目标:减少行政层级与实现居民自治
        3.三地改革的实践内容:转变社区工作职责与提升社区人员素质
        4.三地改革的物质保障:完善财政支撑体系与整合社区各类资源
    (二)差异性分析:改革模式成因、社区组织架构及下轮改革侧重
        1.三地改革模式的成因不同
        2.三地改革后形成的社区组织架构不同
        3.三地下一轮改革的侧重不同
六、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讨论与思考
    (一)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的风险与困境
        1.“撤街办”改革缺乏法律支持,改革乏力、后劲不足
        2.“撤街办”配套改革不健全,基层社区滋生腐败
        3.多元主体参与有限,居民自治能力不足
    (二)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与体系再造的思考与方向
        1.法治化构建、基层民主建设是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有力保障
        2.完善配套改革,健全监督机制是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3.引导多元参与、强化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街道撤销改革的调查问卷
致谢

四、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了(论文参考文献)

  • [1]怀宁县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 朱艳. 安徽大学, 2021
  • [2]合肥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 孙丽丽. 安徽大学, 2021
  • [3]长期护理保险的刚性和脆弱性研究[D]. 成虹波.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4]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与完善路径[D]. 陈茉. 吉林大学, 2018(04)
  • [5]基于医养结合的我国养老服务供求研究[D]. 王天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安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余园园. 安徽大学, 2018(09)
  • [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绩效管理研究[D]. 任亚英.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
  • [9]撤街并社背景下的社区服务供给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D]. 王洁.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10]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研究 ——基于街道办撤销的多案例比较分析[D]. 王泽.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安庆市劳动保障在社区有“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