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变化与性别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杰[1](2021)在《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白细胞端粒长度改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作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分,其暴露水平与全球疾病负担和非意外死亡率有关。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作为PM上吸附的主要致癌性有机成分,受到广泛关注。二羟环氧苯并芘(7,8-dihydrodiol-9,10-epoxidebenzo[a]pyrene,BPDE)是 PAH 中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的主要活性代谢物。此外,全球15岁以下儿童(18亿)中约有93%每天呼吸着污染程度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的空气,这些空气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构成严重威胁。儿童肺部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户外活动较多、呼吸频率更高,是大气颗粒物暴露的敏感人群。PAH不仅可以引起DNA断裂、突变和甲基化水平改变,还可以影响端粒稳态。端粒作为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臂末端的保护性分子,通过抑制DNA损伤信号和防止DNA损伤修复酶的不当招募而使染色体末端保持稳定,其长度可以作为表征端粒生物学功能和DNA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TL)的维持受到端粒酶、庇护素、CST(CTC1-STN1-TEN1)复合物的介导和亚端粒区域表观遗传学的调控。角化不良蛋白假尿苷合成酶1(Dyskerin pseudouridine synthase 1,DKC1)作为端粒酶的催化亚基,是稳定端粒酶RNA组分的关键分子。端粒保护蛋白1(Protection of telomeres protein 1,POT1)定位于端粒和染色体末端,与 POT1-TIN2组织蛋白共同抑制ATR途径依赖的DNA损伤反应,并将端粒酶招募到端粒上进行DNA 复制。端粒长度调节蛋白(Telomere length regulation protein,TEN1)作为 CST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可以稳定CTC1和STN1亚基与端粒DNA的相互作用,在后随链填充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EN1亚基的缺失可以导致端粒缩短程度的增加。此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健康青少年较低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与较短的TL密切相关,而DNA甲基化依赖于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s)的调节作用。目前,关于大气颗粒物PAH组分致儿童TL改变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端粒调控分子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在大气颗粒物暴露区通过测定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和外周血白细胞的端粒长度,阐述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组分对儿童端粒的损伤作用,分析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对外周血白细胞DKC1、POT1、TEN1、DNMT1和DNMT3A等主要端粒调控分子的影响,以及端粒调控分子在PAH加合物与端粒长度改变中的中介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运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华东地区某市大气颗粒物高暴露区和低暴露区的2所寄宿制学校招募符合标准的学龄儿童。最终纳入273名学生,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分别有163、110名。收集两所学校附近环境监测站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PM10)等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全年日均浓度,并对2所学校校园环境中的PM2.5进行定点采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环境中的多环芳烃组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中可替宁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单色多重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白细胞相对T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主要端粒调控分子(DKC1、POT1、TEN1、DNMT1和DNMT3A)的表达水平。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相对TL和端粒调控分子的相关性或剂量-效应关系;采用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主要端粒调控分子在PAH组分致儿童TL改变中的作用。[结果]1、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改变高暴露组PM2.5和PM10年均浓度明显高于低暴露组(P<0.01);高暴露组校园环境中的PM2.5浓度高于低暴露组(P<0.05),总PAHs、BaP浓度均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97和0.691,P<0.01)。高暴露组儿童的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比低暴露组高26.85%(P<0.01)。高暴露组儿童的白细胞相对TL比低暴露组短4.48%(P<0.01)。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TL负相关(r=-0.145,P<0.05);线性回归调整儿童的年龄、性别、BMI z-评分、尿可替宁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后,男生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每升高10%,白细胞相对TL缩短0.84%(P<0.05)。2、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主要端粒调控分子的表达改变白细胞DKC1、POT1和TEN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暴露人群中尿可替宁检出组的儿童DNMT1和DNMT3A基因表达水平均低于尿可替宁未检出组的儿童(P<0.05),高暴露人群的女生和尿可替宁检出组DNMT3A表达水平低于低暴露人群(P<0.05)。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BMIz-评分、尿可替宁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后,按性别、BMI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高暴露组的男生DNMT1表达水平比低暴露组高3.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DNMT1和DNMT3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均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39和-0.254,P<0.05)。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儿童的年龄、性别、BMIz-评分、尿可替宁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后,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总人群、男生和正常体重的儿童DNMT1表达水平分别降低3.26%、3.80%和3.67%(P<0.05);DNMT3A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总人群中降低4.13%、男生降低3.70%、女生降低4.35%、正常体重组降低4.29%、超重组降低4.31%、尿可替宁检出组降低6.31%、尿可替宁未检出组降低3.41%(P<0.05)。3、DNMT3A在PAH组分致儿童TL改变中的作用在总人群以及分层分析的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现DAMT1表达水平与相对TL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但女生和正常体重组儿童的DNMT3A表达水平与相对TL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4和0.149,P<0.05)。调整年龄、性别、BMIz-评分、尿可替宁和白细胞计数等协变量后,女生和正常体重组的儿童白细胞DNMT3A在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TL的改变中具有中介作用;但没有发现DNMT3A和POT1在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TL改变中的多重中介作用。[结论]1、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组分可能会引起儿童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并且在男生中具有剂量-效应关系。2、在大气颗粒物暴露儿童中,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DNMT1和DNMT3A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3、在女生和正常体重组的儿童中,白细胞DNMT3A在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刘德豪[2](2021)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确诊为NSCLC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55例。依据端粒酶活性和端粒DNA长度的特定值进行分组:长链高活性组7例、长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高活性组2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外周血采集以便检测NSCLC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代表物。在患者入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均对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效果进行随访,以明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研究,各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型、是否吸烟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总体对比患者临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25)。各组患者自身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长度无相关性(r=-0.112,P=0.228)。不同分组NSCLC患者生存时间:端粒DNA长链端粒酶低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0.93±1.06)月;端粒DNA长链端粒酶高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9.48±2.64)月;端粒DNA短链端粒酶高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14.70±1.65)月;端粒DNA短链端粒酶低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19.98±1.68)月。整体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预后生存时间(O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Kaplan-Meier曲线组间两两对比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发现:整体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之间两两对比:端粒DNA长链高活性组与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对比、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与短链低活性组对比、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低活性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DNA长链高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对比、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得出:患者年龄、临床TNM分期、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评价非小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子包括患者年龄、肿瘤TNM分期、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其中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对于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时间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为明显。
刘德豪,张志强,吴瑞锋,王律,钟理,张毅,柳亮,岳其东[3](2020)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与其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确诊为NSCLC的患者55例。依据端粒酶活性和端粒DNA长度的特定值进行分组:长链高活性组7例、长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高活性组2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代表物hTERT,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患者预后与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肿瘤病理类型、性别和是否吸烟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对比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发现:端粒长度一定时,不同端粒酶活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端粒酶活性一定时,不同端粒长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差异有显着性(P<0.001)。年龄、TNM分期、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临床TNM分期、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均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其中端粒长度的改变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较显着。
吴瑞锋,王律,高璐,李良,钟理,张毅,高丛,韩小勇[4](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肿瘤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肿瘤类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胸外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并有明确TNM分期患者,排除一般情况记录不详、失访患者,最终纳入患者共55例,其中腺癌组35例,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进行检测,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分析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腺癌组的端粒DNA长度(T/S) 1.98±0.69大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组(1.43 ±0.67,P=0.007),不同TNM分期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按外周血端粒DNA长度分组,短端粒组患者平均生存期17.149个月(95%CI=14.696~19.602),明显低于长端粒组平均生存期(30.857个月,95%CI=28.515~33.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端粒DNA长度(P=0.041)、肿瘤分期(P=0.007)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结论 肺腺癌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大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的TNM分期、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
张晓宁[5](2019)在《叶酸补充改善睡眠剥夺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端粒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睡眠是生命体尤其是高等哺乳动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周期性生命活动。然而,睡眠过程中接触的各种异常因素造成很多人都会出现睡眠问题,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长期的睡眠障碍使正常的生物节律出现紊乱,进而使机体患病(包括慢性炎症、心脏病、糖尿病、肥胖、哮喘和抑郁症等)的概率增加甚至对人体器官和组织造成永久性损伤,睡眠障碍目前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如何能够改善由睡眠障碍导致的生理性功能紊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水溶性B族维生素家族的成员—维生素B9,又称叶酸,在神经管缺陷、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毒副作用低,引起我们的关注。目的:本课题中,我们拟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调查来探究睡眠障碍对身体造成的生理性影响以及叶酸对该影响的改善作用,为相应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⑴动物实验方面: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构建小鼠睡眠剥夺模型,探究睡眠剥夺对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和端粒功能方面的影响,并给予长期的叶酸补充干预,探究叶酸对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和衰老相关因子的表达,探究睡眠剥夺和叶酸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及衰老相关通路的影响;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体内端粒长度的变化和端粒损伤情况,评估睡眠剥夺对端粒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发掘睡眠剥夺和叶酸作用的信号通路,分析该过程中潜在的机制。⑵人群调查方面:与天津市职工医院合作,招募98名志愿者,有效纳入96名(其中2名志愿者因信息缺失被排除)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所有人进行PSQI睡眠质量评估,并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检测,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相似的情况下,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和血清因子对端粒长度的影响。结果:⑴ELISA检测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可以诱导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发生,并引起IL-4、IL-6、TNF-α分泌显着升高,P16INK4a-RB和P14ARF-P53通路被激活,最终导致慢性炎症和细胞衰老。而叶酸能够显着降低睡眠剥夺小鼠体内的ROS水平,以及增强抗氧化酶SOD的活性,改善小鼠的氧化应激状态;除此之外,叶酸还能显着降低小鼠体内炎症因子IL-4、IL-6、TNF-α和衰老相关因子RB、P16INK4a、P53、P14ARF的表达,减缓细胞衰老和损伤。⑵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睡眠剥夺的小鼠骨髓细胞和睾丸细胞端粒长度显着缩短,甚至出现端粒荧光信号缺失的现象,这可能是过度产生的ROS导致基因组DNA和端粒DNA断裂和损伤。补充叶酸可以特异性降低细胞中端粒DNA损伤,阻止端粒过度缩短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端粒。睾丸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反应还会导致产生的精子出现异常,使死亡停滞的精子显着增加,而补充叶酸以后精子活力得以明显改善。⑶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睡眠剥夺主要影响了能量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氧化磷酸化及ROS的产生过程,增加了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对细胞造成损伤;而叶酸作为一种甲基化供体的来源,可能通过增强体内的甲基化反应抑制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氧化应激对基因组或端粒造成的损伤。⑷人群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质量较差的睡眠会影响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这将促进机体的衰老进程。另外,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随着年龄增加和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增加而减小,而叶酸在睡眠质量较差的人群中起到了良好的端粒保护作用。结论:小鼠睡眠剥夺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激活RB-P16INK4a、P53-P14ARF通路并诱导炎症因子的释放,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同时还会诱导端粒长度缩短和端粒功能障碍,引起衰老性表型的发生;对人群来说,质量较差的睡眠会影响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这将促进机体的衰老进程,并导致一系列衰老性疾病或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而机体内较高浓度的叶酸对端粒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补充叶酸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干预策略
张毅,武雨思,宋睿睿,吴瑞锋,王建国,钟理[6](2018)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肺癌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肺癌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的长度进行检测,研究肺癌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肺癌组的端粒长度小于健康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P<0.05),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组端粒长度短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P<0.05),Ⅲ+Ⅳ期较Ⅰ+Ⅱ期端粒DNA明显缩短(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LC和NSCLC组中年龄与是否吸烟两个因素与端粒的长度具有相关性(P<0.05),且前者与端粒长度的关系呈负相关;腺癌组中与端粒长度具有相关性的因素是性别和年龄(P<0.05),且后者与端粒长度的关系也呈负相关。
袁晶华[7](2018)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暴露导致端粒功能障碍造成个体衰老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具有脂溶性、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可远距离迁移,且难以降解,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POPs的积累能造成广泛的生殖、免疫及神经系统毒性,其危害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本课题前期队列研究发现,POPs暴露人群出现严重的细胞凋亡及生殖器官衰老、免疫退化等组织退行性改变。通过本项目,我们系统地研究了POPs暴露对染色体稳定性、基因组表观修饰、端粒损伤、炎症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POPs诱导器官衰老及组织退行性变化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为环境诱发的衰老相关疾病的干预方案提供指导。方法:(1)样品采集地区分为暴露区和对照区,其中暴露区为天津市静海县原电子垃圾处理基地附近村庄,对照区(非暴露区)为与暴露区地理距离不小于40公里。暴露区与对照区人群的生活状态、饮食习惯相近。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收集外周血12 mL(肝素抗凝、EDTA抗凝、促凝全血各4 mL),同时对目标人群的年龄、患病史及生育史等,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明确POPs暴露对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等衰老性疾病发生的影响。(2)通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术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CBMN)实验检测POPs累积对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DNA损伤程度和毒性作用。(3)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免疫荧光结合荧光原位杂交(IF-FISH)的技术比较暴露区人群中端粒异质性和特异性损伤的比例,探讨POPs暴露造成端粒DNA损伤的特异性;通过FISH、端粒DNA实时定量PCR以及端粒DNA Southern Blot等多种技术,测量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损伤水平,评估POPs暴露对端粒的特异性影响;通过血液中POPs不同组分浓度与端粒长度的关联分析,明确造成器官衰老、个体退行性病变的关键POPs组分。(4)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检测POPs暴露对外周血DNA LINE-1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通过亚硫酸盐测序(RRBS)技术检测POPs暴露对亚端粒区DNA的甲基化水平影响,明确POPs暴露对基因组特别是亚端粒区基因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影响;通过定量PCR技术检测亚端粒区RNA(TERRA)的表达,进一步明确POPs暴露对端粒功能的影响;通过C-circle技术检测端粒延长替代机制(ALT)是否活化,明确POPs暴露是否具有激活端粒延长机制并诱发癌症发生的潜能。(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定量PCR检测衰老相关通路p16INK4a-Rb和p14ARF-p53中关键因子的表达情况,明确POPs对污染区人群衰老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IL-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核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分泌情况,明确慢性炎症的在POPs暴露区人群中的诱导发生,尝试发现、鉴定POPs暴露导致的个体衰老预警标志物。结果:(1)2009-2016间收集的5955例调查问卷显示,POPs暴露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然流产的发生率普遍高于对照区人群,说明长期的POPs暴露可以增加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2)免疫荧光和微核实验结果显示,POPs暴露区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DNA损伤标记蛋白53BP1阳性(≥5 dots)细胞比例显着高于POPs非暴露区人群;POPs暴露区人群外周血细胞的微核率明显升高。这些结果显示长期的POPs暴露会造成严重的人体内DNA损伤和遗传物质不稳定。(3)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OPs暴露能够导致明显的端粒区DNA损伤,同时发现暴露区人群端粒丢失和多端粒信号的比例也明显升高;荧光原位杂交、定量PCR、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暴露区人群外周血DNA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非暴露区人群;同时,我们将人群的端粒长度与相应的血清POPs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BDE184与端粒长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长期的POPs暴露可以导致端粒长度缩短和端粒功能障碍,影响端粒的正常保护功能。(4)HRM和RRBS的结果显示,暴露区人群外周血LINE-1 DNA和一些染色体亚端粒区DNA的甲基化水平降低;TERRA的定量结果显示,暴露区人群外周血中染色体20q,Xp/Yp的TERR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区人群,并且TERRA的表达和相应样本的端粒长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C-circle的结果显示,POPs的长期暴露会激活机体的端粒延长替代机制(ALT)机制。这些结果表明POPs的长期暴露可造成机体全基因组和亚端粒区DNA甲基化水平改变进而影响TERRA的表达,而TERRA的上调可能激活了ALT机制,此结果同我们之前观察到的暴露区人群样本端粒区明显升高的异质性和上调的DNA同源重组基因相吻合。(5)ELISA和定量PCR结果显示,POPs暴露区人群外周血血浆中,衰老相关通路中P53、Rb、P16INK4a和P14ARF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53和Rb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加;此外,同对照区相比,POPs暴露区人群血浆中衰老相关表型相关因子IL-6,TNF-α分泌增多,炎症相关因子IL-10的分泌增多,IL-2分泌减少,表明POPs的长期暴露会激活衰老相关的通路,诱导机体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加速衰老。结论:POPs长期暴露下,人群更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老年性疾病,并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育,对人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长期的POPs暴露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诱导端粒长度的缩短和端粒功能障碍,影响端粒的正常保护功能,促进衰老相关疾病发生。此外,POPs长期暴露可造成机体DNA甲基化水平改变从而促进TERRA的表达,进一步影响端粒的结构和功能,诱导衰老,同时染色质状态的改变激活ALT,增加暴露个体衰老发生风险。同时,POPs的长期暴露激活NF-κB通路,造成SASP和免疫紊乱,诱导慢性炎症,加速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发生。POPs长期暴露激活了p16INK4a-Rb和p14ARF-p53这两条主要的衰老相关的通路,诱导了细胞、组织的持续衰老。
张磊楠[8](2016)在《端粒复合体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多项研究提示冠心病患者较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端粒复合体,包括端粒DNA、端粒相关蛋白、端粒酶,其中端粒相关蛋白对于端粒DNA起保护作用。TRF1、TRF2、POT1直接和端粒DNA结合,可能对于端粒长度的变化起到更关键作用。本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探究早发冠心病患者及冠造阴性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及端粒长度的差异,及与临床特点的关系。(2)探究早发冠心病患者及冠造阴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粒细胞两种不同细胞的端粒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端粒长度差异,探究早发冠心病的外周血白细胞的特点。(3)培养早发冠心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初步探究危险因素作用前后其端粒长度及端粒相关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1)第一部分纳入52例PCAD患者及42例冠造阴性对照,所有患者均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造影前留取动脉全血提取DNA及RNA,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和三种端粒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2)第二部分纳入36例PCAD患者及10例冠造阴性对照,取动脉全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PBMC细胞,剩余细胞裂解红细胞后获取粒细胞,从中提取DNA及RNA,分别测定这两种细胞端粒DNA长度和端粒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3)第三部分纳入6例PCAD患者及3例冠造阴性对照,取动脉全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PBMC细胞,培养后经贴壁的方法分离单核细胞,PMA刺激48小时诱导细胞巨噬化,用空白培养基、50 ug/ml ox-LDL+10-3mol/L尼古丁、10 ug/ml oxLDL、50 ug/ml ox-LDL、10-6mol/L尼古丁、10-3mol/L尼古丁六种不同处理,收获24小时、72小时细胞,测定端粒DNA长度和三种端粒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第一部分结果说明PCAD患者较冠造阴性这端粒长度更短(5.19±0.53 KB vs 6.24±2.54KB)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研究还发现,PCAD组患者TRF1表达量较冠造阴性组更低(0.03±0.88 vs 0.44±0.78,P=0.024),POT1表达量更高(-0.64±0.84 vs-1.27±0.91,P=0.001),差异均具有显着性;两组TRF2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OT1的表达量和年龄呈负相关关系,POT1表达量=-0.024×年龄+0.280(r2=0.047,P=0.044)。TRF1、TRF2、POT1表达量间具有显着相关性,除此之外,TRF1表达量还与高脂血症显着负相关(P=0.022),POT1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正相关(P=0.003)。(2)第二部分结果说明全体入选者中,粒细胞比PBMC细胞的端粒长度DNA相对更短(差值为(-0.67±2.14)KB, P=0.041), TRF1、TRF2、POT1的表达量相对更高,粒细胞和PBMC细胞的差值和P值分别为0.55±1.05,P=0.002;0.74±0.90,P=0.000;0.98±1.09,P=0.000。粒细胞及PBMC细胞的各种端粒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性(P值分别为0.011,0.002,0.000),两种细胞的端粒长度相关性则不显着。冠造阴性组中,粒细胞比PBMC细胞的端粒长度显着更短,差值为(-1.43±1.28)KB;P=0.010;而在PCAD人群中,两者的端粒长度没有明显差异。 (3)第三部分结果显示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在不同危险因素刺激下培养72小时端粒未见明显改变(P=0.226);在受到不同刺激时,PCAD组TRF2、POT1表达较冠造阴性组显着增加(差值和P值分别为0.002,0.000),TRF1则无显着差异(P=0.133);不同培养时间TRF1、TRF2、POT1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126,0.730,0.389):在冠造阴性组当中,10ug/mloxLDL及10-6mol/L尼古丁有抑制TRF1、TRF2、POT1表达的趋势,而50 ug/ml oxLDL、10-3mol/L尼古丁有促进TRF1、TRF2、POT1表达的趋势;PCAD组中情况类似,10ug/mloxLDL有促进TRF2表达趋势:10-6mol/L尼古丁有促进POT1表达趋势;50 ug/ml oxLDL、10-3mol/L尼古丁及两者混合的作用差异不显着。结论: (1)TRF1表达水平降低、POT1表达水平增高与PCAD的疾病进程有一定相关性;POT1可能是衰老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高脂血症可能通过降低TRF1水平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可能通过升高POT1参与早发冠心病的疾病过程。(2) PCAD患者较之普通冠心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粒细胞可能起到更重要作用。 (3)人单核巨噬细胞危险因素刺激体外培养72小时端粒长度无显着变化;受到不同危险因素刺激,PCAD组TRF2、POT1表达较冠造阴性显着增加;较低水平危险因素刺激即可诱导PCAD组TRF2、POT1的增加,显示出其易感性。较大剂量危险因素刺激可能诱发细胞凋亡裂解,因此作用差异不显着。
马杰[9](2016)在《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关系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地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随增龄的变化规律;分析北京地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肾功能与端粒长度及随访期间端粒长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4年在中国北京地区筛选出120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健康调查,按照严格的入选与排除标准,同时平衡性别比,挑选了471例不同年龄组人群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其中80例为2011年的纵向随访人群。研究使用地高辛探针标记的Southern blotting法测量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TRF)长度。采用了六种方式评估肾功能,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包括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 C)、Cockcroft-Gault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C-G)、cys C公式导出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cys)、联合Scr和cys C公式导出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Scr-cys)及Scr公式导出肾小球滤过率(e GFRCKD-EPI),并计算3年随访期间TRF的变化率,TRF变化率=[(2014年TRF-2011年TRF)/2011年TRF]×100%,根据TRF可能的改变情况,定义TRF的3类变化:TRF变化率≥1%为TRF增加,-1%<TRF变化率<1%为TRF不变,TRF变化率≤-1%为TRF降低。2014年的471例健康人群根据年龄被分为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5个年龄组;80例纵向研究人群根据其2011年端粒长度的四分位数被分为4组:四分位间距1组(8.739-7.409kb)、四分位间距2组(7.403-6.943kb)、四分位间距3组(6.908-6.490kb)、四分位间距4组(6.484-5.208kb)。分析肾功能与基线端粒长度以及3年随访期间端粒长度变化的关系。结果:1、研究发现2014年北京地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TRF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393,p<0.001。各年龄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比较显示,年老组显着低于年轻组,端粒长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的平均端粒长度水平要长于男性(p=0.011)。2、分析2014年471例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TRF长度与肾功能的关系发现,TRF长度与cys C呈负相关,与e GFRCKD-EPI、e GFRC-G、e GFRcys及e GFRScr-cys呈正相关(p<0.01)。3、纵向分析发现,80例随访者2011年平均TRF长度为6.893±0.642kb,2014年平均TRF长度为6.755±0.573kb,3年随访期间端粒长度磨损平均为138bp(46bp/年);其中,73%的人群表现为端粒长度降低,11%的人群表现为端粒长度不变,16%的人群表现为端粒长度稍有延长。4、80例随访者不同组间端粒长度的变化比较显示,1组的端粒长度变化显着高于2组、3组和4组的端粒长度变化(按照四分位数法分组,1组最长,4组为最短);2组的端粒长度变化显着高于4组的端粒长度变化。5、80例随访者3年随访期间端粒长度的变化与2011年端粒长度和2014年端粒长度均相关,但校准年龄后,端粒长度的变化仅与2011年的端粒长度显着相关。6、80例随访者3年随访期间端粒长度变化与肾功能的关系分析显示,端粒长度变化仅与2014年的cys C相关,但校准年龄后,相关性则不存在;此外,端粒长度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未见明显相关。结论:1、分析发现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纵向研究发现端粒长度整体呈现缩短趋势,但存在个体差异。2、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显着相关;但3年随访期间端粒长度的变化仅与随访后的cys C相关,校准年龄后,这种关系则不再存在。3、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在随访期间的变化主要受基线端粒长度的影响,端粒长度变化与肾功能变化未见明显相关。
朱淑英[10](2013)在《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衰老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健康汉族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探索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和心、肾等重要器官衰老的关系。方法: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参加健康调查的目标人群为基础,分为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以上5个年龄组,按照严格的入选与排除标准,筛选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139例。运用地高辛探针标记的Southern blot方法测量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端粒长度,TRF);将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代表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将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时序年龄(C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r=-0.314(P<0.001),回归方程TRF=-0.033CA+8.269;各个年龄组间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5岁年龄组较之35-44岁组、45-54岁及55-64岁年龄组端粒长度显着缩短(P<0.05);不同性别端粒长度进行比较,结果未见明显差异。2、不同年龄组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长度与血清胱抑素C(CYSC)存在相关(r=-0.193, P<0.05),TRF=-2.020CYSC+7.827;端粒长度与肾小球滤过率(GFR)未显示明显相关性(P>0.05)。3、不同年龄组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心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长度与二尖瓣E峰DT、下壁E及升主动脉内径存在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0.225、-0.203,回归方程依次为TRF=-0.006*二尖瓣E峰DT+7.472,TRF=9.759*下壁E+5.080,TRF=-0.082*升主动脉内径+8.783。结论:1、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时序年龄呈负相关性,即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可作为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2、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CYSC存在相关性,显示端粒长度与老年人肾功能的变化相关,可能作为反映肾脏功能随增龄变化的一个预测因子。3、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二尖瓣E峰DT、下壁E及升主动脉内径存在相关,可作为心血管功能随增龄变化的一个预测因子。
二、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变化与性别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变化与性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白细胞端粒长度改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改变 |
1.1 对象与方法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1.2.3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1.3.1 污染区的大气颗粒物暴露特征 |
1.3.2 儿童人群的基本特征 |
1.3.3 颗粒物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的比较 |
1.3.4 颗粒物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儿童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比较 |
1.3.5 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与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
1.3.6 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剂量-效应关系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主要端粒调控分子在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白细胞端粒长度改变中的作用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3.1 颗粒物对白细胞DKC1、POT1和TEN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2 颗粒物对白细胞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3 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3.4 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白细胞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剂量-效应关系 |
2.3.5 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与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
2.3.6 DNMT3A和POT1在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端粒相对长度改变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大气颗粒物致儿童端粒长度改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端粒长度、端粒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2 检测端粒酶活性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方法 |
1.3.1 端粒DNA长度测定方法 |
1.3.2 端粒酶活性的测量方法 |
1.3.3 hTERT mRNA的表达量测量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预后与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关系 |
2.2 不同组别NSCLC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5)叶酸补充改善睡眠剥夺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端粒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小鼠睡眠剥夺模型构建与叶酸干预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器材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小鼠血清叶酸含量 |
1.2.2 小鼠身体指征和行为学变化 |
1.2.3 小鼠体重变化 |
1.3 讨论 |
1.3.1 小鼠睡眠剥夺方法概述 |
1.3.2 叶酸特性概述 |
1.4 小结 |
二、叶酸对睡眠剥夺诱导小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器材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小鼠氧化应激反应 |
2.2.2 小鼠血清中衰老相关因子的浓度 |
2.3 讨论 |
2.3.1 睡眠剥夺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和衰老相关表型的影响 |
2.3.2 叶酸干预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和衰老相关表型的影响 |
2.4 小结 |
三、叶酸对睡眠剥夺诱导小鼠端粒功能紊乱和生殖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器材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长度 |
3.2.2 小鼠睾丸组织端粒长度 |
3.2.3 小鼠睾丸组织端粒损伤情况 |
3.2.4 小鼠精子活力 |
3.3 讨论 |
3.3.1 端粒特性概述 |
3.3.2 睡眠剥夺对小鼠端粒功能障碍的影响 |
3.3.3 叶酸干预对小鼠端粒功能障碍的影响 |
3.3.4 睡眠剥夺对小鼠精子活力的影响及叶酸的保护作用 |
3.4 小结 |
四、叶酸对睡眠剥夺诱导小鼠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影响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对象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器材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RNA测序原始数据统计 |
4.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2.3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4.2.4 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验证4 个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 |
4.3 讨论 |
4.4 小结 |
五、叶酸对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的作用 |
5.1 对象和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实验材料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器材 |
5.1.5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调查人群的人口学信息 |
5.2.2 睡眠质量对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的影响 |
5.2.3 叶酸对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的影响 |
5.2.4 端粒长度与人口学特征、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肺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2 端粒DNA长度的检测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
2.2 肺癌患者外周血端粒DNA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长短的比较 |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因素 |
2.3.1 SCLC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3.2 NSCLC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3.3 NSCLC组中的腺癌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暴露导致端粒功能障碍造成个体衰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OPs暴露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3.1 调查问卷统计人口学信息的分布特征 |
1.3.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
1.3.3 调查问卷统计衰老相关疾病的情况 |
1.4 讨论 |
1.5 小结 |
二、POPs暴露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标本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5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POPs暴露对基因组DNA损伤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三、POPs暴露对端粒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标本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材料、设备 |
3.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5 实验方法 |
3.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POPs对端粒功能的影响 |
3.3.2 POPs对端粒DNA长度的影响 |
3.3.3 端粒长度与人口学特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四、POPs暴露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标本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材料、设备 |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2.5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3.1 POPs暴露对TERRA的转录水平及端粒延长替代机制的影响 |
4.3.2 POPs暴露对全基因组LINE-1和亚端粒区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五、POPs暴露对衰老相关通路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5.1 研究对象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标本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材料、设备 |
5.2.4 实验方法 |
5.2.5 统计学方法 |
5.3 结果 |
5.3.1 POPs暴露对衰老相关通路的影响 |
5.3.2 POPs暴露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端粒长度在慢性氧化应激过程中的评估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端粒复合体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水平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早发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粒细胞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尼古丁对早发冠心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的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初步探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缩略词表 |
附录二: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关系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端粒长度与IgA肾病 |
1.2.2 端粒长度与糖尿病肾病 |
1.2.3 端粒长度与慢性肾衰竭 |
1.2.4 端粒长度与肾癌 |
1.2.5 端粒长度与移植肾 |
1.2.6 端粒长度与心肾综合征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分组 |
2.2.3 测量指标 |
2.2.4 肾功能评估 |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6 端粒长度的测量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的分析 |
3.1.1 2014年健康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
3.1.2 2014年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的关系 |
3.1.3 2014年健康研究人群各年龄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比较 |
3.1.4 2014年健康研究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的关系 |
3.2 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的纵向研究 |
3.2.1 纵向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
3.2.2 纵向研究人群随访期间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规律 |
3.2.3 纵向研究人群不同组间端粒长度变化的比较 |
3.2.4 纵向研究人群不同分组随访前后端粒长度的比较 |
3.2.5 纵向研究人群端粒长度变化与端粒长度的关系 |
3.2.6 纵向研究人群端粒长度的变化与肾功能及肾功能变化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端粒长度与年龄的关系 |
4.2 端粒长度与肾功能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衰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实验室测量指标 |
2.2.3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 |
2.2.4 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测定 |
2.2.5 外周血白细胞 DNA 的提取 |
2.2.6 端粒长度的测定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分布情况 |
3.1.1 人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的 DNA 纯度鉴定 |
3.1.2 部分样本 Southern blot 结果 |
3.2 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3.2.1 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的关系 |
3.2.2 各年龄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比较 |
3.2.3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比较 |
3.3 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指标相关性 |
3.3.1 端粒长度与 EPI-GFR 相关性分析 |
3.3.2 端粒长度与 CYSC 相关性分析 |
3.4 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心功能指标相关性 |
3.4.1 端粒长度与二尖瓣 E 峰 DT 相关性分析 |
3.4.2 端粒长度与下壁 E 的相关性分析 |
3.4.3 端粒长度与升主动脉内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端粒长度的检测方法 |
4.2 端粒长度与衰老的关系 |
4.3 端粒长度与肾脏的关系 |
4.4 端粒长度与心血管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变化与性别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组分致儿童白细胞端粒长度改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振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 刘德豪.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刘德豪,张志强,吴瑞锋,王律,钟理,张毅,柳亮,岳其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11)
- [4]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肿瘤类型及预后的关系[J]. 吴瑞锋,王律,高璐,李良,钟理,张毅,高丛,韩小勇. 中国综合临床, 2019(06)
- [5]叶酸补充改善睡眠剥夺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端粒损伤的研究[D]. 张晓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肺癌的关系[J]. 张毅,武雨思,宋睿睿,吴瑞锋,王建国,钟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暴露导致端粒功能障碍造成个体衰老的研究[D]. 袁晶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8]端粒复合体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作用机制研究[D]. 张磊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9]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肾功能关系的纵向研究[D]. 马杰. 吉林大学, 2016(09)
- [10]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衰老相关性研究[D]. 朱淑英. 南昌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