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74例治疗体会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74例治疗体会

一、74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诚,王俊杰,吴涯昆[1](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癌发病率高,起病隐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具有无创、精准、无辐射、可重复和适形治疗等优势,近年来在中晚期肝癌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了肯定性结果,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中医药联合治疗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现结合本中心的经验就HIFU的发展与原理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中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联合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陈金梅[2](2021)在《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高,胆道感染是目前公认会导致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胆管内环境,降低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的患者进行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以评价大黄灵仙方在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早期复发及调节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并以改善胆管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灵仙方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防治肝胆管结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8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行PTCSL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PTCSL治疗后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灵仙方治疗,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证候评分,以观察证候改善情况;用药前后监测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有无肝胆管结石复发进行随访,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二)实验研究:将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第1组(正常对照组)、第2组(LPS模型组)、第3组(LPS+中药组)、第4组(LPS+PDTC组)、第5组(LPS+SB203580)、第6组(LPS+PDTC+SB203580组)、第7组(LPS+PDTC+中药组)、第8组(LPS+SB203580+中药组)、第9组(LPS+PDTC+SB203580组+中药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ASK1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本研究实际纳入77例患者(对照组38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WBC、CRP)及肝功能(TBIL、DB、ALP、GG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个时间段WBC、CRP、TBIL、DB、ALP、GGT比较,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用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1年内出现3例结石复发患者,试验组无复发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患者3例、皮疹患者0例、乏力患者0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二)实验研究:(1)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显示:与第1组相比,第2、4、5、6组,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3、7、8、9组,TAK1与ASK1相互作用增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第3、9组极显着(P<0.01)。(2)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组(组1)细胞细胞核(蓝色)完整,包膜清晰可见,ASK1蛋白标记为绿色荧光,TAK1蛋白标记为红色荧光,在胞浆表达;造模后,TAK1蛋白增多,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后,TAK1蛋白主要在核中表达(见4、5、6组),胞浆中ASK1蛋白标记绿色荧光减少;用药后,TAK1蛋白分布在胞浆中与ASK1蛋白相互作用,荧光显示红绿荧光重叠的黄光(见7、8、9组)。结论:(1)大黄灵仙方在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清炎症指标及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大黄灵仙方对于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3)大黄灵仙方用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大黄灵仙方可能促进TAK1与ASK1相互拮抗从而下调NF-κB信号通路,同时减弱NF-κB与MAPK信号通路间的交流,这可能是大黄灵仙方减轻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杨骥,黄强,王成,谢放,林先盛,王程,孙毅[3](2020)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结石,特别是合并数个肝段结石或是既往合并多次胆道手术史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是肝胆外科的难题之一,如何能够"一站式"清除结石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鉴于目前计算机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肝叶切除术中,本研究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和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期间由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收治的术前行计算机三维重建的肝胆管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期间收治的复杂肝胆管结石19例,包括Ⅰ型9例,IIa型6例,IIb型3例,IIc型1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占位性病变1例,肝胆管结石合并右肝血吸虫病1例。手术方式包括行左半肝切除术3例、行右半肝切除术7例、行胆总管探查引流术9例。术前三维重建与术中符合情况:门静脉、肝动脉走行符合率均为78.95%;结石在胆管分布、肝脏体积符合率均为84.21%;总准确率为73.68%。术后胆管直接造影均未见结石残留,无术后胆管炎发作病例,无胆道损伤病例。结论:术前计算机的三维重建技术能精准描述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精确测量肝脏体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手术方案个体规划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最大程度的达到结石的"一站式"的清除效果。

江川[4](2020)在《近5年精准肝切除术与非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近5年精准肝切除术与非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指标,探讨精准肝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检索时间从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检索内容为精准肝切除术与非精准肝切除术对比的文献,将检索出来的文献导入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的筛选,最后将筛选出来的文献运用Review Manager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Meta分析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955人,其中实施精准肝切除术患者478人,实施非精准肝切除术患者477人。精准组与非精准组在基本情况中,在年龄(MD=-0.31,95%CI:-0.670.04,P=0.09)、性别(男OR=0.99,95%CI:0.761.28,P=0.92;女OR=0.79,95%CI:0.791.33,P=0.87)、结石分布(单侧OR=1.01,95%CI:0.591.71,P=0.99;双侧OR=0.99,95%CI:0.591.68,P=0.99)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精准组与非精准在观察指标中,在术中出血量(MD=-208.17,95%CI:-236.93-179.41,P<0.00001)、住院时间(MD=-4.78,95%CI:-5.03-4.53,P<0.00001)、术后并发症(OR=0.28,95%CI:0.190.42,P<0.00001)、术后结石残留(OR=0.20,95%CI:0.10.38,P<0.00001)方面,精准组比非精准组具有明显优势;在手术时间(MD=24.83,95%CI:-4.0053.66,P=0.09)方面,精准组与非精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近5年精准肝切除术比非精准肝切除术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结石残留优势,在手术时间上二者无明显差异。精准肝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肯定。

俞渊[5](2019)在《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为对症干预的首选措施,但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尤以年轻患者较为常见,以致于不得不进行再次,甚或是多次手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明该病发病机理,并针对关键靶位形成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自身乃至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血液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并对胆汁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及特征检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另外一方面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明确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特征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靶位,以期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提供更深刻的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14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证候评分、彩色多普勒上腹部检查,观察胆囊壁和胆结石变化情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常规指标检测、胆汁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改变,最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研究以大鼠胆管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内毒素(LPS)炎性致敏胆管细胞,于48h、72h分离大鼠胆管细胞,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检查胆管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IL-6和TNF-αmRNA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阐释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以LPS刺激胆管细胞构建模型基础,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miRNA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分离并培养大鼠胆管细胞,转染miRNA过表达质粒或抑制表达质粒,研究以LPS诱发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行研究,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以qRT-PCR验证靶mRNA表达,miRNA芯片技术结合多元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索DHLX通过miRNAs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元调控机制。(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效率69.40%;对照组有效率51.4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名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胆囊B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胆汁透声差、壁毛糙的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χ2=4.76,p=0.03);对胆囊壁增厚的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χ2=1.83,p=0.24);两组患者胆囊结石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有效率58.30%;对照组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ALT、AST、TBIL、DBIL、TBA、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对照组同一趋势,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主成分集中于椭圆形95%CI内,治疗前主要分布在右侧,治疗后主要分布左侧,同时,可见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代谢物主要分布于左侧的上象限,对照组分布于左侧下象限。胆汁内源性代谢物峰的匹配度均大于800,且未超过1000,可见结果较为可信。组间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丙氨酸、柠檬酸、甘氨酸、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部分指标如乳酸、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LD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代谢物丙氨酸、柠檬酸、乳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6)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复查,主要为心电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3例(4.17%)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7.1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观察D组的增值率最高,达95%,也就是LPS(5ug/ml)+DHLX(1mg/ml)浓度,从而确定该浓度配置为DHLX 1mg/ml是直接胆管细胞炎性实验(LPS 5ug/ml)的较佳浓度。(2)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均增加明显,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中药组比较,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刺激后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显着增高,DHLX干预处理胆管细胞后IL-6及TNF-α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可见,LPS处理组及LPS+大黄灵仙方处理组,差异表达miR散点分布存在不一致性。(5)将比较所产生的差异表达情况绘制火山图,对差异miR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大黄灵仙胶囊作用的miR通路集中于TLR4/NF-κB/MAPK通路,基因功能集中于EMT上。(6)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miR-140-5p、miR-146a-5p、miR-30b-3p等30个miRNAs表达。(7)将预测得到的靶基因(4517个)进行G0分析,DHLX可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调节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调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8)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cAMP、cGMP-PKG、HIF-1及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9)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可对rno-miR-140-5p、rno-miR-152-3p、rno-miR-221-3p及rno-miR-30b-3p的表达进行调控,影响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程。(四)研究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与消炎利胆片均可有效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但大黄灵仙胶囊效果更佳。2.大黄灵仙胶囊可有效改善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排出泥沙样结石的作用,调控血液中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从结石成因上防止致石性胆汁分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3.大黄灵仙胶囊可调控胆管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6及TNF-αmRNA表达,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减缓疾病进展。4.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miRNAs表达,影响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cGMP-PKG、TNF-α、PI3K/Akt等,并参与其中的生物过程,从而证实了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维调控过程。

纪豪俊[6](2019)在《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中的取石效果,为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提供有效的取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集的54例运用胆道镜联合液电碎治疗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的病例。观察其结石取净率、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等。结果:本组54例肝内胆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病人,使用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技术,结石取净率为87%(47/54)。本组54例病人使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共计碎石取石74次,其中38例病人仅经历1次碎石取石,结石取净率为84.2%(32/38);12例病人经历2次碎石取石,结石取净率92.3%(11/12);4例病人经历3次碎石取石,结石取净率100%(4/4)。54例使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病例中,根据肝内胆管结石分布和分型,Ⅰ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为90.6%,Ⅱ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为81.8%,两种类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病例比较结石取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取石操作过程中胆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为14.8%(8/54),术后一过性发热发生率为16.7%(9/54)。本组54例使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的病人中没有出现胆道大出血、水中毒、胆汁漏、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无取石篮、液电碎石导丝折断留置在胆道内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是一种有效的取石方法。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过程中,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无不良事件发生,是一种安全的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的取石方法。

张恺欣[7](2018)在《肝精准切除术对治疗原发性肝癌及降低其复发率的研究》文中认为一、目的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肝脏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精准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旨在为更好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提供依据。二、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4月入住我院肝胆外科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63例,女性病人57例,年龄在34-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2.9岁。120例入组患者中,有56例以上腹部隐痛就诊,18例病人未诉不适,为常规体检时发现肝脏占位就诊,其余病人以乏力、消瘦、黄疸等其他症状就诊。本次研究的入组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级或B级,参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CLC),术前评估肝癌分期为BCLC--A期。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切除方式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采用精准肝切除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肝切除术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或选择性阻断切除段入肝血流,使用外科能量器械精细切肝,牢固结扎切肝过程中遇到的管道,不缝合肝脏断面;2、术中降低中心静脉压(<5 cmH2O)控制术中出血;3、运用以MHV为指引的规则性肝切除方法;4、在预切除肝段Glisson鞘内穿刺注射美兰的定位方法。对照组:1、采用Pringle阻断法切断入肝血流,肝脏切除断面行对拢缝合;2、本组术中为正常中心静脉压(NCVP组);3、本组行肝切除时不以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为指引;4、不进行目标肝段的Glisson鞘内穿刺染色定位。观察指标:(1)术前基本资料:性别、年龄、AFP、ALT、AST、Tbil水平、肝炎病史例数、肝硬化例数;(2)手术相关指标测量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3)两组患者术后一周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5)术后随访情况:术后一年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三、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研究对象术前基本资料(性别、年龄、AFP、ALT、AST、Tbil水平、肝炎病史例数、肝硬化例数)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测量结果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精准肝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传统手术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5)。3、两组患者术后一周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其中精准肝切除术组的ALT、AST、Tbil均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存在差异,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精准肝切除组PT为13.3±2.1 s,传统手术组为15.2±2.2s,(t=3.12,P>0.05),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4)。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的比较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一年,精准肝切除组的术后一年复发率(30.2%)低于传统手术组(34.8%),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9,P=0.04);精准肝切除组的术后一年生存率(87.4%)高于传统手术组(73.1%),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4)。四、结论精准肝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一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等指标上优于传统肝切除术。而且精准肝切除时能更加清楚显示肝脏离断面的各管道系统,并准确、可靠地处理之,从而尽可能地保留了残肝的血供和回流,最大限度保护残肝的功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肝切除方法。

马璞玉[8](2018)在《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取石术(PTCSL组)的病例40例、2013年3月至7月行常规开腹取石手术(常规治疗组)的病例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残余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PTCSL组结石残余率为32.5%,常规治疗组结石残余率为87.5%,PTCSL组结石残余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4.3±52.9)ml,常规治疗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57.8±72.7)ml,PTCSL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手术时间(2.1±0.5)h,常规治疗组(4.7±0.8)h,PTCSL组手术时间低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术后住院时间(7.5±4.0)天,常规治疗组(15.5±4.8)天,PTCSL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脓肿、胆道出血的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别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术后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伤口感染等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肝胆管穿刺取石碎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安全可靠,具有结石残余率低、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李淳洋[9](2018)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腹部B超、增强CT与腹部MRI+MRCP三种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评估价值,在术前对结石位置、肝脏萎缩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新的临床分型以更精准的指导手术。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接受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或上腹部MRI+MRCP检查,在我院接受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1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三种检查对于结石位置、肝脏病变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判断准确性。进一步三维重建出肝脏的三维模型和脉管结构。并根据远端胆管病变,肝门部病变和Oddi括约肌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肝胆管结石病分型,对新分型指导下的诊治策略进行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部B超对结石诊断率为74.5%,对肝萎缩诊断率为34.7%。增强CT对结石诊断率为86.8%,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9.5%,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41.1%。MRI+MRCP对结石的诊断率为93.4%,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3.7%,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67.7%。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结石诊断率为100%,对肝萎缩的诊断率为100%,对胆管狭窄诊断率为81.2%。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结石诊断率为75.0%,对肝萎缩诊断率为100%,对狭窄诊断率为86.4%。116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其中D0P1O0型18例(15.5%),D0P1O1型1例(0.9%),D0P2O0型6例(5.2%),D0P2O1型1例(0.9%),D1P0O0型37例(31.9%),D1P0O1型2例(1.7%),D1P1O0型15例(12.9%),D1P2O0型32例(27.6%),D1P2O1型1例(0.9%),D2P0O0型3例(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2.1%。其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1%。残石率为20.9%(18/86),最终残石率为18.6%(16/86),结石复发率9.6%(8/83),胆管炎发生率3.6%(3/83)。结论:术前联合应用三项检查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脉管空间结构,尤其在对胆管狭窄的判断上较增强CT具有优势。肝胆管结石病新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窦萍[10](2018)在《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护理方法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 160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原发性肝胆结石围手术期患者,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愈后,值得应用。

二、74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4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IFU的发展与原理
2 HIFU在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3 HIFU联合其他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3.1 联合TACE
    3.2 联合放疗
    3.3 联合中医药治疗
    3.4 联合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2)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肝内胆管结石流行病学概述
    2.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机制
    3.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
    4.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理论及应用
    5.大黄灵仙方在胆石病中的防治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方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大黄灵仙方调控ASK1与TAK1交互作用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CT数据采集及三维重建
        1.2.2 肝脏体积的计算
        1.2.3 诊治策略
        1.2.4 治疗方法
2 结 果
    2.1 三维重建分型结果及手术方式
    2.2 典型病例
    2.3 三维重建术前评估与术中符合情况
    2.4 术后情况及随访
3 讨 论

(4)近5年精准肝切除术与非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文献的数据提取
    2.5 文献的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的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3.3 性别分析
    3.4 年龄分析
    3.5 结石位置分析
    3.6 术中出血量分析
    3.7 手术时间分析
    3.8 住院时间分析
    3.9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3.10 术后结石残留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5)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判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
        3.6 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胆管细胞实验的较佳浓度
        5.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5.3 DHLX下调炎性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
    实验二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miRNA芯片检测及分析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芯片杂交前RNA及芯片扫描数据质控合格
        5.2 DHLX可作用LPS刺激后BDECs下游miR,调控下游通路
        5.3 DHLX可调控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多个miRNA表达
        5.4 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调控的miRNAs
        5.5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GO分析
        5.6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KEGG PATHY分析
        5.7 RT-PCR验证关键miRNA
讨论
    1 中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临床运用
        1.3.1 内服方药
        1.3.2 中医外治
        1.4 机制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知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2.2.1 口服药物
        2.2.2 手术治疗
    3 导师治疗胆结石的主要学术思想
        3.1 从肝论治胆结石,肝胆同治
        3.2 重视清热利湿,攻补兼施
    4 大黄灵仙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总体疗效评价
        5.3 B超影像学改变分析
        5.4 血液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5.5 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改变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7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钩沉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胆石症诊断标准
附录二: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三:主要缩略词
博士就读期间的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致谢

(6)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典型病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残留结石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肝精准切除术对治疗原发性肝癌及降低其复发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1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
    1.2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1.3 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情况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测量结果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一周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复发率与生存率的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精准肝切除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4.2 精准肝切除术可以优化术后肝功能指标
    4.3 精准肝切除术可以降低原发性肝癌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4 精准肝切除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复发率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术中器械与相关设备
    1.5 手术步骤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PTCSL与传统开腹取石术临床疗效比较
    2.2 PTCSL与传统开腹取石术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
附录
致谢

(9)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比较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肝胆管结石诊治价值的效果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新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英文部分
    Foreword
    Part Ⅰ Effect of three preoperative imag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hepatobiliary stone disease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Part Ⅱ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syste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stone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Part Ⅲ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hepatolithiasi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Full text summary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10)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护理方法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护理方法
        1.2.2. 1 对照组
        1.2.2. 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四、74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陈诚,王俊杰,吴涯昆.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
  • [2]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D]. 陈金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杨骥,黄强,王成,谢放,林先盛,王程,孙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08)
  • [4]近5年精准肝切除术与非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D]. 江川. 南华大学, 2020(01)
  • [5]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D]. 俞渊. 暨南大学, 2019(01)
  • [6]胆道镜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临床观察[D]. 纪豪俊.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肝精准切除术对治疗原发性肝癌及降低其复发率的研究[D]. 张恺欣. 苏州大学, 2018(04)
  • [8]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D]. 马璞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D]. 李淳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护理方法及体会[J]. 窦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04)

标签:;  ;  ;  ;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74例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