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铁路450MHz干线频率的假设

根据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铁路450MHz干线频率的假设

一、铁路450MHz集群频率按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龙海[1](2019)在《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文中指出铁路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铁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现代化铁路装备技术水平的国家之一。但日益频发的电磁环境干扰问题仍对列车的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为了使GSM-R系统能有一个良好的电磁环境,确保列车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对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干扰的存在是GSM-R系统电磁环境变差的主要原因,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值时就会影响到GSM-R系统正常工作,轻则导致列车降速,重则影响行车安全。本文通过分析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的来源,并根据干扰的性质,针对不同的干扰类型,结合具体的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小干扰对GSM-R系统造成的影响,确保列车行车安全。针对系统内部干扰,本文通过对频率复用过程中容易引发的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不同信道传播环境下频率复用的条件和在不同网络覆盖方式下减少邻频干扰影响的保护措施;通过对弱场区引入直放站后容易引发的上行噪声干扰和同频多径干扰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得到避免干扰造成影响的直放站设置条件;为了提高GSM-R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在考虑列车异常切换的条件下,将频率分配过程中的同信道约束、邻信道约束和共址约束条件进行了综合约束,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使GSM-R可用于分配的19频道最大化满足相隔一个小区的频率间隔不小于400kHz,同时根据组合优化结果,结合网络的覆盖方式,将各频道进行配置,所得的频率配置方案提高了组网频道利用率和GSM-R系统自身抗干扰能力。针对系统外部干扰,本文首先根据系统共存时的电磁兼容标准,分析计算出各公众通信系统与GSM-R系统共存时的保护区;由于公众GSM900系统的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很容易对GSM-R系统造成影响,分别需要722m和3.2km的保护距离,然而在高铁沿线已建的基站中,公众通信运营商为满足客户通信需求,绝大部分基站没能满足保护距离要求,容易对GSM-R系统造成干扰影响,针对GSM900引起的阻塞干扰,本文结合GSM-R系统接收机的性能指标和GSM900基站实际距铁路的距离,分析计算出不同距离下GSM900基站发射功率应满足的条件;针对GSM900系统引起的互调干扰,本文根据干扰的性质,分析计算出GSM900系统自身的互调产物组合和与GSM-R系统产生的互调产物组合,结合我国频段的使用情况,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干扰对GSM-R系统造成影响。

刘越越[2](2018)在《DMR发射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DMR(Digital Mobile Radio)数字集群通信标准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能够全面兼容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受到全球通信业的广泛关注。发射机射频前端是DMR通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正朝着高集成、低相噪的方向发展。本论文通过分析发射机结构的工作原理,分别对发射机射频前端的频率合成器、带通滤波器和功率放大器进行设计。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设计一款应用于DMR系统的频率合成器。采用小数分频PLL频率合成方法,分析了PLL频率合成器各噪声源传递函数的特性,通过调整环路滤波器的环路带宽、相位裕度等相关参数,使系统获得较好的相位噪声和杂散抑制。仿真结果表明,当环路带宽为90kHz,相位裕度为49o时,系统稳定,此时系统的相位噪声为-98.21dBc/Hz@1kHz。完成了基于ADRF6755频率合成器外围电路及其内部寄存器控制电路模块的设计,并对其实物加工及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频率合成器在偏移1kHz的相位噪声约-98.21dBc/Hz,杂散抑制大于50dBc。其次,为满足DMR发射机射频前端性能指标要求,设计了一款LC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结构简单、选择性高,仿真结果表明,在400MHz-470MHz,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1dB,阻带衰减大于30dB,并对其进行了版图设计、实物加工及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带通滤波器在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2dB,阻带衰减大于24dB。最后,为达到发射机射频前端发射功率的要求,采用HMC480和HMC453两级功率放大器,分别对其偏置网络、匹配网络进行仿真设计以及小信号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版图设计、实物加工及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400MHz-470MHz,级联功率放大器测试的小信号增益S21为23.50dB左右,S11小于-15dB。综上所述,通过对发射机射频前端各模块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与设计的可行性。实测结果表明,本论文所设计的发射机各模块的性能能够满足DMR发射机系统设计要求,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常晓军[3](2017)在《武广高铁湖南段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高铁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系统的理论与工程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铁路GSM-R电磁环境监测和干扰分析的调研基础上,对湖南无委组织的武广高铁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系统的试验网平台进行了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并通过实验网平台和用户需求的对比,得出本文所描述的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系统工程实现的可行性,以及能否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为建设我国第一条高铁GSM-R电磁环境保护系统做好铺垫。论文对实验网平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首先,对移动通讯、无线电监测和无线电干扰的相关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武广高铁湖南段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的用户需求包括项目来源、目标、组成、功能、性能、技术关键点和开发运行平台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技术关键点的同频干扰识别、网络传输带宽和设备运行环境进行了分析。接着,讨论了 GSM-R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论文重点阐述了系统中固定监测小站、数据处理中心软件的设计与现实,并讨论了软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解决措施;其中固定监测小站部分阐述了设备组成、工作原理、设备主要功能以及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数据处理中心描述了系统的组成、架构、主要功能、通讯协议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展示了实验网络的运行结果并对系统发现的一例疑似干扰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试验网的近四个月的运行和持续改进,试验网顺利通过国家无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奠定,达到了系统预期目标。

刘立海[4](2014)在《铁路公安PDT系统组网方案与频率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PDT系统组成和典型地方公安PDT系统网络结构,提出铁路公安PDT系统组网方案建议。根据铁路公安无线通信业务需求,分析铁路公安PDT系统频率需求,提出频率分配原则。以典型铁路线和枢纽站为例,提出频率规划建议,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王天河[5](2013)在《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铁路运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营管理和安全运输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工信部停止对400MHz模拟对讲设备型号核准,现有450MHz模拟列车调度通信系统将在大修改造时升级为数字通信系统。虽然GSM-R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业务的铁路数字移动通信平台,但是由于GSM-R系统建设初期一次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建设周期长及开通进程缓慢,很难满足我国既有线路的无线列调通信系统升级改造需要。专业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经过多年发展,衍生出TETRA、P25、DMR和dPMR等多种开放式数字无线通信标准。它们系统结构简单、建网成本低,提供了一定的集群系统功能并保留一定的向下兼容模拟制式通信方式的能力,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从模拟向数字平滑过渡升级方案。本文通过对铁路列调业务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和分析,指出了升级后的数字化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应具备的各项功能和要求。并据此对主流的四种开放式数字无线通信标准进行了多方面对比,得出了DMR标准相对其它标准更适合作为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参考标准这一结论。本文结合了GSM-R系统有线网络拓扑结构和DMR标准推荐的无线网络结构,规划了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并设计了在这种网络结构下的设备组成以及相关业务功能的实现方式。该结构具有设备便于集中安装和管理的优点,能大量利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本文最后列举了从现有模拟制式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的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和技术难点分析。

包健[6](2013)在《GSM-R系统工程网络建设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大规模修建,GSM-R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作为我国铁路专用通信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渐成取代现在有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在武广、郑西高速客运专线中,GSM-R系统成为CTCS-3列控系统中地面设备与车载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主要信息通道,是实现高速列车实现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GSM-R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此研究背景下,论文主要探讨了GSM-R网络优化的技术方案,并针对沪昆线GSM-R专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GSM-R网络的建设和优化进行了技术方案设计。论文对GSM-R系统的频段划分、业务模型、无线传播模型等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其中关键技术指标的内容和规范要求,并指出了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对影响GSM-R无线网络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设计了网络优化流程方案。根据以往的GSM-R网络建设和施工经验,论文设计了包括干扰消除、电磁环境测试以及系统业务带宽建设等在内的GSM-R系统网络建设方案。针对长昆客运专线GSM-R网络的应用需求,从GSM-R网络覆盖、干扰、切换等方面对网络优化方案进行讨论,设计其正线和联络线的无线网络建设方案。从网络的上下行干扰、网络覆盖、网络运用质量测试、客专开通后期调整优化等问题上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以后的GSM-R网络建设优化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设计思路。

杨伟强[7](2012)在《移动基站与无线电监测站之间保护距离的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无线通讯快速发展,尤其是公众移动通信发展迅猛,基站数量也随着用户发展不断增加,城市中的基站天线随处可见。为了有效利用频谱资源,维护正常电波秩序,无线电管理机构也在各地建设无线电波监测网。“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还将进一步增加监测站点,完善监测网的布局。根据1997年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布的监测站选址要求,距VHF/UHF监测站500米范围内不应有较强的发射源。实际上,目前在移动基站林立的城市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场地。监测站受移动基站影响如何随着两者之间距离变化,两者之间的最小保护距离是多少?为此,本文通过超外差接收机的原理分析,设计一系列实验,模拟监测系统在基站旁的工作情况,主要考察目前常规监测系统的信号失真、测向准确度等指标随两站距离变化的情况。无线电管理机构可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选择新建无线电监测站站址;对已建监测站附近要新建的移动基站提出科学合理的距离保护要求;对于两者距离较近的已建站,在监测过程中意识到失真信号的可能性,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减小外部强信号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高翟[8](2012)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移动通信是整个通信领域中发展特别迅速的一部分。在现今通信用户基数大,高移动性的要求下,移动通信在理论及工程实用上均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相较于有线通信在发射机制、信道传输、接收机制上的特殊性,使得通信过程中的干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干扰控制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提升用户服务质量(QoS)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三种主要的干扰类型——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和阻塞干扰,并结合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对规避干扰的分数频率复用法进行了创新。全文的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理论,包括区别于有线信道的无线信道模型、干扰类别和干扰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后文分析干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学术界对通信干扰的分类法有多种,本章简介了有别于本文分类法中的部分干扰,并在干扰分析方法中逐渐引入本文即将展开的几种干扰类型。第二部分就移动通信中的一种重要干扰——杂散干扰进行研究。在通信发射和接收端的滤波器阻带因子非零的情形下,信号会产生邻频泄漏。如果存在泄漏的频段正好是其它系统的接收频段,则会产生杂散干扰。如今通信频率(特别是800-2500MHz段)资源已相当紧缺,各制式的频段间隔变得很小,这使得杂散干扰发生的概率非常高。本部分在阐述杂散干扰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制式间杂散辐射的程度,仿真计算出实际应用中的隔离度要求,并提出抑制杂散干扰的方案。减小杂散干扰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三部分研究移动通信中的互调干扰。如果说非理想的滤波导致杂散辐射的话,那么非理想的器件转移引发了互调信号。非理想器件的转移函数除一次项之外,还有二次及以上高次项若干,它们影响器件的线性特性。而使用中的频点越多、频段越密,则发生互调干扰的概率越大。本部分通过详细分析、推导互调干扰的各成分,以此为基础论证互调产物与器件的线性特性间的量化关系,并提出抑制互调干扰的方法。概括地说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即增大器件线性输入域和波道规划。第四部分的研究对象是阻塞干扰。在输入功率与通信器件不匹配(通常是输入功率过大)的情形下会发生阻塞干扰,这在高功率发射机普遍使用的今天并不少见。阻塞的表现形式为输出信号幅值与预期相比有较大程度的压缩,从而使信号失真;在压缩程度超过系统容忍的特定限度时,则发生阻塞干扰。本部分仍以器件的线性特性为基础,推导计算出阻塞压缩率与器件转移函数中非线性项的关系,并提出规避阻塞干扰的方法。阻塞与互调干扰成分相关,也受其它造成额外功率输入的噪声或干扰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三种干扰类型之后,第五部分通过干扰合路仿真平台将三种干扰整合到一起。能实现整合的原因有二:一是三种干扰的计算都需要实际系统的指标作为入口参数,这样用户只用将所需参数在平台中设置即可进行三种干扰的仿真运算;二是大多数用户关心仿真结论而不在意繁琐的中间计算过程,这样该平台将所有的中间步骤打包封装,仅提供输入和输出界面即可实现简明的人机交互。本部分使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程序来编写仿真平台,用户通过窗口数据录入和特殊参数选择完成输入,通过功能按键来控制仿真代码的运行。第六部分从数据链路层的角度,就一种常见的干扰控制方法——分数频率复用法进行研究。在蜂窝无线通信网中,分数频率复用降低了相邻小区(或扇区)间的干扰,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通信质量。传统的分数频率复用有时分和频分两种模式,本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时频分模式,它通过重设帧结构使全复用和部分复用的调节更灵活。在调度的公平性上,时频分模式优于全复用,而更高的调节粒度使它比时分和频分模式更接近理想的自适应复用性能。通过合理设置帧结构的全分复用比,该模式能提升小区内的调度公平性,使边缘用户获得时频资源更有保障。

赵允平[9](2011)在《一种DMR数字端机的射频模块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模拟通信的弊端显得越来越明显,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是集群通信系统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DMR(Digital Mobile Radio)通信协议是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提出的最新的全球性开放式数字无线电标准,还在不断完善之中。DMR系统具有产品成本低、支持从模拟到数字的过渡等诸多优势,因此具有一定理论研究价值和市场应用价值。本文对一种DMR数字手持终端的射频模块进行了研究,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射频模块实现方案。发射机采用两点注入式直接调频的方式,由锁相式频率合成器生成高频载波,基带信号直接控制VCO振荡频偏,由功放电路进行功率放大之后发射出去。接收机采用超外差式两次下变频结构,最后由鉴频器鉴频输出基带信号。本次改进锁相环芯片采用LMX2485E,完成两个独立的锁相环设计,一个用于发射机产生载波,一个用于给接收机提供本振信号。最后对射频模块进行了测试得出测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胡东丽[10](2010)在《中(云南)越边境无线电频率使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越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越边境贸易的繁荣,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冲突日益严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边境频率协调。只有做好云南省中越边境频率调研和对策研究,才能为我国进行中越边境频率协调提供依据,才能用事实说话。本文通过调查云南省中越边境地区无线电频率台站的分布现状,无线电频率信号的干扰、冲突现状以及进行对策研究来为我国进行中越边境频率协调提供事实和依据,最终为中越两国解决边境地区无线电频率冲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论文是在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赵东风教授主持的云南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委托项目《越南无线电频率分析及无线电管理措施与策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和帮助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由本人负责编写的项目结题报告《中(云南)越边境无线电频率使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已通过验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协调和解决边境频率冲突(特别是中越边境频率冲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由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台站调研分析和对策研究两部分组成,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中越边境最近的六次地面业务频率协调会谈以及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冲突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分析了越南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从无线电频率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的组织实施来分析和研究越南无线电频率规划。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云南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的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台站的使用现状的调研结果来分析和研究中越无线电频率台站频率冲突和干扰现状。第六章结合中越边境地形特点分析中越边境高山、丘陵和水面无线电传播特性与传播损耗,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和结合理论重点分析和研究中越边境无线电波传播的干扰特性,并研究了中越边境电磁环境分析计算。第七章是在前面六章的基础上,从协调机制、无线电技术、管理、法制等方面进行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冲突的对策研究。第八章总结全文,对论文中的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说明,对今后课题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二、铁路450MHz集群频率按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450MHz集群频率按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第2章 GSM-R系统及其电磁环境
    2.1 GSM-R系统简介
        2.1.1 GSM-R系统结构与业务
        2.1.2 GSM-R网络覆盖方式
    2.2 GSM-R电磁环境干扰
        2.2.1 干扰来源
        2.2.2 干扰类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部干扰分析及防护
    3.1 频率配置干扰
        3.1.1 同频干扰
        3.1.2 邻频干扰
    3.2 直放站干扰
        3.2.1 上行噪声干扰
        3.2.2 同频多径干扰
        3.2.3 直放站设置
    3.3 其他干扰
    3.4 内部干扰防护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GSM-R频率配置方案
    4.1 GSM-R工作频率
    4.2 频率规划
        4.2.1 规划条件
        4.2.2 方案可行性
    4.3 组合优化
        4.3.1 模拟退火算法
        4.3.2 组合优化
        4.3.3 频率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部干扰分析及防护
    5.1 保护区的划定
        5.1.1 干扰限值
        5.1.2 公众通信系统隔离度
        5.1.3 保护距离
    5.2 阻塞干扰防护
        5.2.1 阻塞强度
        5.2.2 保护距离
    5.3 互调干扰防护
        5.3.1 互调干扰
        5.3.2 互调组合
    5.4 其他干扰防护
    5.5 外部干扰防护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DMR发射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MR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发展概况
    1.3 发射机射频前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发射机射频前端的结构及核心器件基本理论
    2.1 发射机射频前端结构
        2.1.1 两步变频正交调制结构
        2.1.2 带有两个本振的直接变频正交调制结构
        2.1.3 直接变频正交调制结构
    2.2 发射机的技术指标
    2.3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基本理论
        2.3.1 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3.2 主要工作指标
    2.4 带通滤波器基本理论
        2.4.1 滤波器分类
        2.4.2 主要工作指标
    2.5 功率放大器基本理论
        2.5.1 功率放大器分类
        2.5.2 主要工作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DMR发射机射频前端的方案设计与分析
    3.1 DMR发射机射频前端的方案设计
    3.2 发射机链路性能仿真
    3.3 基于ADRF6755 的频率合成器设计
        3.3.1 设计指标
        3.3.2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相位噪声分析
        3.3.3 环路滤波器设计
        3.3.4 晶振电路设计
        3.3.5 接口设计
        3.3.6 PCB设计
    3.4 带通滤波器设计
        3.4.1 设计指标
        3.4.2 带通滤波器仿真优化
    3.5 驱动级功率放大器设计
        3.5.1 设计指标
        3.5.2 稳定性分析
        3.5.3 偏置电路设计
        3.5.4 驱动级功率放大器仿真优化
    3.6 末级功率放大器设计
        3.6.1 设计指标
        3.6.2 稳定性分析
        3.6.3 偏置电路设计
        3.6.4 匹配电路设计
        3.6.5 末级功率放大器仿真优化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射机射频前端核心器件的调试与分析
    4.1 频率合成器测试
    4.2 带通滤波器测试
    4.3 级联功率放大器测试
        4.3.1 驱动级功率放大器
        4.3.2 末级功率放大器
        4.3.3 级联功率放大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武广高铁湖南段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移动通信与无线电监测
    2.1 移动通信系统
        2.1.1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2.1.2 高铁GSM-R系统
    2.2 无线电监测
        2.2.1 无线电频谱资源
        2.2.2 无线电监测
        2.2.3 无线电频谱管理
    2.3 无线电干扰
        2.3.1 无线电干扰的分类
        2.3.2 GSM-R的主要干扰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来源
    3.2 系统目标
    3.3 系统组成
    3.4 系统主要功能、性能
        3.4.1 GSM-R固定监测小站
        3.4.2 GSM-R数据处理中心
    3.5 技术关键点分析
        3.5.1 同频干扰识别
        3.5.2 传输带宽
        3.5.3 设备运行环境
    3.6 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
        3.6.1 GSM-R固定监测小站
        3.6.2 数据处理中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GSM-R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GSM-R固定监测小站设备设计与实现
        4.1.1 设备组成
        4.1.2 设备工作原理
        4.1.3 设备主要功能
        4.1.4 技术关键点的解决措施
        4.1.5 设备硬件设计
        4.1.6 设备软件设计
    4.2 传输网络
        4.2.1 网络传输结构和物理带宽
        4.2.2 监测数据传输带宽分析及解决措施
        4.2.3 传输带宽分析结论
    4.3 数据处理中心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组成
        4.3.2 系统架构
        4.3.3 软件架构
        4.3.4 主要功能
        4.3.5 通信协议设计
        4.3.6 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网运行结果展示和分析
    5.1 试验网平台的搭建
    5.2 主要的运行结果展示
    5.3 系统发现的一例疑似同频干扰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铁路公安PDT系统组网方案与频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公安PDT系统组网方案
    1.1 铁路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主要业务
    1.2 PDT系统构成
    1.3 典型地方公安PDT系统网络结构
    1.4 铁路公安PDT系统组网方案建议
2 铁路PDT系统频率规划
    2.1 频率需求
    2.2 频率分配原则
    2.3 频率规划建议
3 结束语

(5)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定位
    2.2 系统业务需求
        2.2.1 语音通信
        2.2.2 数据通信
        2.2.3 通信优先级
        2.2.4 紧急呼叫
    2.3 系统检测和维护需求
        2.3.1 网络管理功能
        2.3.2 出入库检测
        2.3.3 检修工装
    2.4 系统其它需求
    2.5 系统业务量分析
        2.5.1 语音业务的话务量分析
        2.5.2 数据业务数据量分析
        2.5.3 控制信道
        2.5.4 枢纽地区的业务特点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话音通信功能
        3.1.1 三方通话
        3.1.2 语音个呼
        3.1.3 语音组呼
        3.1.4 呼叫和通话优先级
        3.1.5 紧急呼叫
    3.2 数据通信功能
        3.2.1 调度命令无线传输
        3.2.2 无线车次号传输
    3.3 漫游移动设备越区切换功能
        3.3.1 越区切换过程中的语音通话保持
        3.3.2 数据传输的跨站转发
        3.3.3 枢纽地区的越区切换限制
    3.4 系统移动设备兼容的其它功能
        3.4.1 出入库检测、检修工装
        3.4.2 段内调车
        3.4.3 直通对讲
4 空中接口协议对比选择
    4.1 现有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标准
        4.1.1 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陆上集群无线电标准
        4.1.2 APCO P25
        4.1.3 dPMR(digital Private Mobile Radio)数字专用移动无线电标准
        4.1.4 DMR(Digital Mobile Radio)数字移动无线电标准
        4.1.5 PDT(Police Digital Trunking)警用数字集群标准
    4.2 通信系统标准对比
        4.2.1 系统成熟程度及开放性
        4.2.2 物理层对比
        4.2.3 语音压缩方式对比
        4.2.4 多信道系统组建对比
    4.3 空中接口协议选择
5 DMR在系统中的应用与系统网络设计
    5.1 DMR在系统中的应用
        5.1.1 DMR的分层模型和帧结构
        5.1.2 DMR物理层要求
        5.1.3 DMR信道接入机制
        5.1.4 DMR标准协议在系统中的应用
    5.2 系统无线网络设计
        5.2.1 无线信道数量与种类
        5.2.2 信道分配方式
        5.2.3 移动设备漫游寻址方法
        5.2.4 无线覆盖范围和频率规划
        5.2.5 其它专有频点配置
    5.3 车站网络拓扑结构
    5.4 调度所网络拓扑结构
    5.5 系统总体网络结构
    5.6 枢纽地区解决方案
        5.6.1 控制车站无线覆盖区域方式
        5.6.2 信道集中管理模式
6 系统设备组成及业务功能实现
    6.1 系统设备组成和功能
        6.1.1 调度所设备
        6.1.2 车站地面设备
        6.1.3 手持移动终端
        6.1.4 台式移动终端
        6.1.5 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
        6.1.6 区间设备
    6.2 语音呼叫控制实现
        6.2.1 调度双工呼叫
        6.2.2 本站个呼与组呼
        6.2.3 跨站组呼
        6.2.4 紧急呼叫功能
    6.3 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6.3.1 调度命令传输和签收
        6.3.2 无线车次号校核
    6.4 机车电台工作状态及转换关系
        6.4.1 非工作状态
        6.4.2 离线状态
        6.4.3 空闲状态
        6.4.4 全双工通话状态
        6.4.5 半双工通话状态
        6.4.6 数据传输状态
        6.4.7 越区切换状态
    6.5 手持移动终端工作状态及相互转换关系
        6.5.1 非工作状态
        6.5.2 离线状态
        6.5.3 空闲状态
        6.5.4 半双工通话状态
        6.5.5 越区切换状态
7 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的解决方案
    7.1 现有模拟制式标准及对设备要求
        7.1.1 C制式通信方式特点
        7.1.2 B制式通信方式特点
        7.1.3 A制式通信方式特点
        7.1.4 不同通信方式下对设备的要求
    7.2 系统过渡方案
        7.2.1 不保留现有车站设备
        7.2.2 仅保留现有车站模拟电台设备
        7.2.3 保留现有车站所有设备
    7.3 过渡方案中的工程技术难点
        7.3.1 DMR数字无线信道机双模技术难点
        7.3.2 机车电台双模技术难点
        7.3.3 车站电台双模技术难点
    7.4 不同过渡方案对比
        7.4.1 用户操作复杂程度
        7.4.2 新设备总投资
        7.4.3 对原有车站设备和区间设备的利用
        7.4.4 工程进度和收益
        7.4.5 过渡方案对比小结
8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GSM-R系统工程网络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意义
        1.1.2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GSM-R系统分析、网络优化的重要性
    2.1 GSM-R频段划分
    2.2 GSM-R业务模型
        2.2.1 GSM业务
        2.2.2 高级语音呼叫业务(ASCI)
        2.2.3 铁路基本业务
        2.2.4 铁路应用业务
    2.3 GSM-R无线传播模型
    2.4 GSM-R工程设计指标
        2.4.1 同频干扰保护比
        2.4.2 邻频干扰保护比
        2.4.3 场强覆盖指标
        2.4.4 覆盖范围指标
        2.4.5 电路域QoS指标
        2.4.6 分组域QoS指标
第3章 GSM-R无线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3.1 无线网络优化的概念
    3.2 GSM-R网络实践过程的主要问题
    3.3 影响GSM-R网络使用质量的主要原因
        3.3.1 干扰
        3.3.2 系统参数设置
        3.3.3 网络覆盖
        3.3.4 越区切换
    3.4 GSM-R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3.4.1 系统监测调查
        3.4.2 数据采集
        3.4.3 数据分析
        3.4.4 制定和实施优化方案
第4章 沪昆客专GSM-R网络建设及优化
    4.1 沪昆客专GSM-R通信网络设计
        4.1.1 系统采用的制式和功能
        4.1.2 沪昆客专GSM-R系统组成
        4.1.3 沪昆客专基站子系统设计
        4.1.4 沪昆客专GSM-R相关网络互连互通
    4.2 GSM-R系统外部干扰优化
        4.2.1 优化目标
        4.2.2 GSM-R电磁环境测试
        4.2.3 优化存在问题
        4.2.4 外部优化解决办法
    4.3 GSM-R网络内部优化
        4.3.1 光纤直放站上行区段干扰
        4.3.2 上行区段干扰测试及优化
        4.3.3 光纤直放站上行区段干扰
        4.3.4 光纤直放站下行区段干扰
        4.3.5 光纤直放站下行区段干扰优化
    4.4 沪昆客专GSM-R网络覆盖优化
        4.4.1 优化目标
        4.4.2 沪昆客专GSM-R场强覆盖测试
        4.4.3 网络覆盖调整优化
    4.5 沪昆客专GSM-R弱场优化
        4.5.1 隧道弱场分析
        4.5.2 隧道弱场优化方案
        4.5.3 桥梁、山峦、谷地弱场区优化方案
    4.6 GSM-R网络业务质量优化
        4.6.1 优化意义
        4.6.2 GSM-R网络网管优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移动基站与无线电监测站之间保护距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无线电通讯的发展
    1.3 无线电管理简介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GSM基站与无线电监测站简介
    2.1 GSM基站简介
        2.1.1 GSM的起源和发展
        2.1.2 基站发射机射频工作原理
        2.1.3 基站天线
        2.1.4 GSM的工作频率和频谱特征
        2.1.5 GSM基站主要射频指标
    2.2 无线电监测站简介
        2.2.1 、无线电监测定义
        2.2.2 、固定监测站的定义
        2.2.3 、无线电监测的主要内容
        2.2.4 、固定监测站设计使用基本要求
        2.2.5 监测系统
        2.2.6 测向系统
        2.2.7 常用监测天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站对监测站形成干扰的原理分析
    3.1 基站对监测站影响的途径
    3.2 接收机受扰原理
    3.3 接收机易受干扰频点的计算
    3.4 接收机易受干扰频点的实验查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站对监测站干扰的模拟和实测
    4.1 仿真系统的组成
        4.1.1 基站的仿真
        4.1.2 目标信号的仿真
        4.1.3 监测系统
    4.2 两站之间距离的仿真
    4.3 试验频点的选择
    4.4 基站干扰对监测影响的试验
        4.4.1 线性干扰试验
        4.4.2 非线性干扰试验
    4.5 基站干扰对测向影响的试验
        4.5.1 线性干扰试验
        4.5.2 非线性干扰试验
    4.6 两站之间的保护距离的分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减小和控制基站对监测站干扰的方法
    5.1 滤除辐射源的杂散
    5.2 增加辐射途径中的衰耗
    5.3 提高接收机的选择性
    5.4 建议设站原则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干扰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项目背景和科研目标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理论
    2.1 引言
    2.2 无线信道模型
    2.3 无线系统的干扰分类
    2.4 多制式共存时的干扰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制式间的杂散干扰研究
    3.1 引言
    3.2 杂散干扰理论
    3.3 制式间的杂散干扰分析
    3.4 杂散干扰抑制方案
    3.5 仿真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制式间的互调干扰研究
    4.1 引言
    4.2 互调干扰理论
    4.3 制式间的互调干扰分析
    4.4 互调干扰抑制方案
    4.5 仿真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大功率阻塞干扰研究
    5.1 引言
    5.2 阻塞干扰理论
    5.3 多制式共存时的阻塞分析
    5.4 阻塞干扰规避策略
    5.5 仿真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多制式干扰合路仿真平台
    6.1 仿真方法
    6.2 仿真平台开发环境说明
    6.3 仿真平台基本功能
    6.4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和使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跨层干扰控制研究
    7.1 引言
    7.2 频率复用理论
    7.3 MAC层帧结构设计与干扰抑制
    7.4 仿真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9)一种DMR数字端机的射频模块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MR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概况与发展现状
    1.2 移动通信射频设计要求与发展趋势
    1.3 一种DMR数字端机实现方案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锁相环基本原理及技术指标
    2.1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
        2.1.1 锁相环组成及原理
        2.1.2 锁相环的性能
        2.1.3 锁相环式频率合成器
    2.2 压控振荡器
        2.2.1 压控振荡器性能指标
        2.2.2 变容二极管压控振荡器原理
第三章 射频部分整体方案设计
    3.1 整体结构设计
    3.2 晶振电路设计
        3.2.1 芯片选择
        3.2.2 晶振电路设计
    3.3 基于LMX2485E的锁相式频率合成器设计
        3.3.1 利用LMX2485E设计分频鉴相器
        3.3.2 无源环路滤波器设计
        3.3.3 利用MAX2620设计压控振荡器
    3.4 调频发射机设计
        3.4.1 直接上变频发射机
        3.4.2 发射机技术指标
        3.4.3 发射机整体结构
        3.4.4 利用RF3861设计功放电路
        3.4.5 利用RQA0002dns设计功放电路
    3.5 调频接收机设计
        3.5.1 超外差式接收机
        3.5.2 接收机技术指标
        3.5.3 接收机整体结构设计
        3.5.4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3.5.5 下变频混频器设计
    3.6 稳压电路设计
第四章 射频部分电路制作与调试
    4.1 射频部分原理图与PCB设计
        4.1.1 原理图设计
        4.1.2 PCB设计
    4.2 系统硬件调试
    4.3 控制信号设置
        4.3.1 与基带板接口
        4.3.2 频率控制字配置
第五章 射频板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各模块分块测试
        5.1.1 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
        5.1.2 晶振输出测试
        5.1.3 VCO电路测试
        5.1.4 RQA0002功放电路测试
    5.2 射频模块整体测试
        5.2.1 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
        5.2.2 发射机调频特性测试
        5.2.3 接收机鉴频性能测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射频板原理图与PCB
附录B MCU频率控制字程序
附录C 射频板实物图

(10)中(云南)越边境无线电频率使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中越边境频率冲突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中越边界的频率协调进展和成果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第二章 越南无线电管理概况及频率规划
    2.1 越南信息产业发展及无线电管理
    2.2 越南各业务无线电频率规划
        2.2.1 规划目标
        2.2.2 规划原则
        2.2.3 规划内容
        2.2.4 规划的组织实施
        2.2.5 越南频率规划分析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河州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测试
    3.1 红河州中越边境无线电研究主要测试点
    3.2 红河州中越边境无线电测试方法
    3.3 红河州中越边境地区无线电频率台站情况
    3.4 红河州边境地区无线电信号交叉覆盖情况
        3.4.1 中越边境地区广播电视交叉覆盖
        3.4.2 中越边境地区公众移动通信交叉覆盖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山州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测试
    4.1 主要测试点及选择的依据
    4.2 测试方式
    4.3 文山州中越边境地区无线电频率台站情况
    4.4 文山州边境地区无线电信号交叉覆盖情况
        4.4.1 全州边境广播电视覆盖情况
        4.4.2 公众移动通信交叉覆盖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洱市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测试
    5.1 普洱边境地区无线电频率测试概述
    5.2 测试结果频谱图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越边境无线电传播电磁环境与干扰特性分析
    6.1 中越边境地形特点
    6.2 中越边境山地及河流区域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和传播损耗分析
        6.2.1 中越边境山地和丘陵地区无线电传播特性
        6.2.2 中越边境水上超短波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6.2.3 中越边境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计算模型
    6.3 中越边境无线电波传播的干扰特性分析
        6.3.1 干扰类型
        6.3.2 干扰计算模型
        6.3.3 干扰测试方法
        6.3.4 干扰信号频谱图
        6.3.5 干扰容限估算
        6.3.6 干扰检测与处理
    6.4 中越边境电磁环境分析计算
        6.4.1 国际电联标准
        6.4.2 测试信号的背景噪声及干扰计算
        6.4.3 传输损耗计算与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冲突对策研究
    7.1 建立健全无线电行政管理体制
        7.1.1 从三大体系着手全面促进云南无线电管理
        7.1.2 多方面多角度系统性的落实中越边境无线电频谱管理
        7.1.3 构建集中统一的无线电管理体制
        7.1.4 更新无线电频率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7.2 技术上进行中越边境频率冲突的对策研究
        7.2.1 充分利用频谱管理软件做好数据监测分析
        7.2.2 信号调制识别在边境无线电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7.2.3 发挥技术监控手段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7.2.4 利用认知无线电解决中越边境频率冲突
        7.2.5 加强地区无线电监测网建设
    7.3 建立长期有效的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协调机制
        7.3.1 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协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7.3.2 做好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协调工作的重要因素
        7.3.3 建立中越边境无线电频率协调的原则
    7.4 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
    7.5 提升无线电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7.6 开展科学的频率分配方案研究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8.2 课题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铁路450MHz集群频率按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D]. 刘龙海. 云南大学, 2019(03)
  • [2]DMR发射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D]. 刘越越.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武广高铁湖南段GSM-R电磁环境保护性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常晓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4]铁路公安PDT系统组网方案与频率规划研究[J]. 刘立海. 中国铁路, 2014(11)
  • [5]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设计[D]. 王天河.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6]GSM-R系统工程网络建设方案研究[D]. 包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7]移动基站与无线电监测站之间保护距离的研究[D]. 杨伟强.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
  • [8]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控制研究[D]. 高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9]一种DMR数字端机的射频模块研究与实现[D]. 赵允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9)
  • [10]中(云南)越边境无线电频率使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胡东丽. 云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根据无三阶互调原则分配铁路450MHz干线频率的假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